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論文的基本格式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論文的基本格式范文1
關鍵詞:海洋類專業理科;本科畢業論文;產學研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3-0003-02
海洋類專業主要是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正確海洋觀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實踐教學環節至關重要,其中本科畢業論文是學生實現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消化和綜合運用的必備過程,是深化和提高學習、動手、實踐和寫作等各項能力的關鍵環節,是對學生大學期間所學知識綜合運用的一次全面、系統的檢測[1-2],能直接反映學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水平。如何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教學質量,已經成為高等院校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目前工科專業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比較注重“產學研”結合[3-5],但理科專業在“產學研”方面做得相對差一些。本文針對海洋類理科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以海洋技術專業為例,論述了“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期望提高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和研究能力。
一、海洋類理科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
(一)選題脫離社會現實需要
海洋類專業理科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一般在第七個學期期末進行,所在教研室通常會擬定選題范圍及題目名稱供學生參考,這樣的選題經常會脫離社會實際需要,針對性較差,通常會存在“從理論到理論”現象,致使學生所接觸的內容限于課本知識和簡單應用,與社會實際脫節,不了解本專業在社會的發展狀況,從而為就業帶來障礙。
(二)缺乏實踐能力訓練
畢業論文進行過程中,一般是先查閱文獻。查閱文獻資料是進行畢業論文的前提和基礎,為論文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撐[6-7]。然后需要進行論文的研究和撰寫,整個環節過程中缺乏動手實踐能力的訓練,導致理科類本科生在后來的工作中只會“紙上談兵”,實踐能力比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還要差一些。沒有實踐操作,不能對所得的結果進行驗證,經常會影響本科畢業論文研究內容和結論的科學性。
(三)內容缺乏技術研究
論文內容方面問題較多,主要為:(1)內容空泛,缺乏技術研究。理科本科論文偏重于理論的描述和簡單應用,對于本科生來說研究內容不深入,由于缺乏動手實踐,對于具體技術論述不夠深入,對于論文的研究目的、論文的主要方法、結果和結論沒有敘述清楚。(2)論文結構層次較差,堆砌了大量文獻資料,看不出論文的研究思路、解決方案和結論。
二、海洋類理科本科畢業論文的改革與實踐
海洋類專業的高等教育是中國進入海洋世紀的智力支撐[8]。天津科技大學的海洋類理科本科專業包括海洋科學、海洋技術和環境科學。下面以海洋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為例,論述“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海洋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產學研”結合模式探索
天津科技大學海洋技術專業是2002年秋季開始招生的本科專業,隸屬于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海洋技術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海洋科學和信息處理技術的基礎知識,掌握遙感與信息處理的基本理論和技能,接受遙感與信息處理分析的基本訓練,具備從事海洋研究和圖像、遙感信息處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培養方案中一直堅持采用厚基礎、寬專業和多模塊選擇的人才培養,是海洋科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主干學科的綜合。畢業論文作為本科教學工作的最后一個環節,其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畢業論文的選題,畢業論文的進度計劃安排,開題報告、實習/調研報告的撰寫,外文資料翻譯,期中教學檢查和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答辯等環節都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并進行嚴格的訓練,通過對畢業論文實施方案的不斷改革和探索,逐漸采用了“產學研”結合的模式,“產學研”結合是一種把高等教育與生產實踐、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有機地融合于大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開放式教學模式[9]。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二)本科畢業論文“產學研”模式的實施策略
在畢業論文選題過程中,本科生結合企業工作實際和教師科研課題進行選題,“產學研”結合的畢業論文題目都是來自于實際企業工作和科研課題,使學生可以直接參與科研工作,一方面可以解決企業或課題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操作的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
1.畢業論文與企業的實際工作相結合。依據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指導教師聯系遙感圖像及數據處理、海洋觀測儀器開發和使用、數據管理和系統開發的企業,結合企業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畢業論文指導,讓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并完成畢業論文工作。結合畢業論文和企業的實際工作,增加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專業對口企業的認識,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也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了機會。
2.畢業論文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相結合。近年來海洋技術專業的教師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市局級項目,學生依據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閱讀相關文獻資料,了解所學專業相關社會經濟發展問題,根據自己的興趣、知識積累和其他相關條件與指導教師一起商定論文選題。畢業論文題目依據實際科研問題命題,教師可根據科研實際為學生把握好方向,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示,使學生在畢業論文的過程中科研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另外還有多項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主要包括實際應用類、科技活動開放類和實驗項目研究類三種,這是依托學校實驗室,為了提高實驗室設備的利用率,促進實驗資源共享,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科技創新活動而開展的。
3.部分考研學生進入研究院所,將畢業論文與科學研究密切聯系。海洋技術專業的學生考研情況較好,每年有多名學生考取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局、國家重點院校的研究生,部分被研究院所錄取的學生,畢業論文與研究院所的科學研究密切聯系,研究所科研人員對實驗的進度、操作與實驗結果的可靠性等均有較嚴格要求;學生也把完成好論文看作是證明自己能力和價值的一次機會,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較高,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三)“產學研”模式的過程管理
本科生畢業論文進行過程中,針對“產學研”結合模式的特色,采取校內專職教師和校外教師聯合指導的方式,嚴格過程管理,提高畢業論文質量。
1.論文及相關材料的管理。教研室按照學校畢業論文工作手冊,制定本專業具體的畢業論文手冊,對畢業論文每一個環節給出具體的要求,對每一個要求上交的文檔給出模板。畢業論文上交裝訂的資料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畢業論文冊,包括任務書、學士學位論文、外文翻譯資料;另一部分管理檔案冊,包括選題申請表、實習報告、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表、計劃進度表、畢業答辯記錄和成績表。各種文件的扉頁格式、正文格式及內容的字體、字號、行間距都給出明確的要求,便于學生查詢和修改。
2.研究進程的管理。畢業論文的題目確定之后,指導教師需向學生布置畢業論文任務書,學生按照任務書的具體要求來制定詳細的計劃進度表,在閱讀文獻的基礎上完成開題報告,與指導教師探討實驗的可行性,征得指導教師和教研室同意后才能正式開題,進入畢業論文階段。在畢業論文進行過程中,在校內結合教師科研項目的學生需要隨時參加課題組的小組討論;在企業和研究所進行畢業論文的學生,指導教師和學生每周至少進行一次討論。指導教師通過和學生的互動,不斷完善畢業論文的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案,隨時解決學生在畢業論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檢查學生的論文進展情況。
3.通過論文培育推出優秀論文。在畢業論文的開始階段,結合學生的選題,依據論文在企業、課題和研究項目中的實際意義,進行優秀論文的培育。一般會有多名學生申報,然后通過指導教師推薦,進行優秀畢業論文的培育。這樣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努力學習,提高基本技術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體現因材施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長和課題性質做出合理搭配,著力培養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的意識,鼓勵他們提出新問題、新方法和新思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培育可以推出優秀的本科生畢業論文,通過展板形式展出,為下一屆學生做畢業論文時提供參考和借鑒。
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生、指導教師和學校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才能有望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通過開展“產學研”結合對理科本科生畢業論文進行改革,可以使學生了解與專業相關的科研進展情況,了解所學專業知識在相關企事業單位的應用,為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提供實踐平臺,達到“產學研”結合,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
工作的通知.教高廳[2004]14號.
[2]武衛莉.提高大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學質量研究
[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
[3]劉崢,李建平.產學研互動,提高化工專業本科畢業論文
(設計)質量的探索[J].高教論壇,2012,(4).
[4]彭忠利,金真,梁浩等.化學化工本科畢業論文產學研教
學模式的實踐[J].廣州化工,2010,(3).
[5]石海信,王曉麗,周文紅等.基于產學研結合的新建本科
院校化工類畢業論文改革[J].廣東化工,2011,(4).
[6]張自廣,孔亞平.如何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J].合作
經濟與科技,2012,(5).
[7]隋秀芝,李躍珍,李煒.加強畢業論文環節文獻檢索課教
學的思考[J].情報探索,2012,(1).
[8]申天恩,鄧長輝,韓延波等.海洋類高等院校學科建設思
路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12,(3).
論文的基本格式范文2
一、琉球歷史上是不是“獨立王國”?
什么是“獨立王國”?今日學界為什么說琉球是“獨立王國”?其基本立場、用意是什么?誰在說?為什么說?其可能的效果如何?這是我們認識和定義琉球群島及其歷史上的政權的性質首先要搞清楚的基本問題。
歷史就是歷史。所謂“獨立王國”,是獨立于世界上的“國家民族之林”,其“國家”性質是獨立的,其王權在政治上、國家權力上不受任何別的國家政權管理管制,不從屬于任何別的國家政權,與別的國家政權“平起平坐”。“琉球王國”是這樣嗎?顯然不是。
歷史上一些原本獨立的國家和地區,無論是帝國、王國、部落,在歷史的演進中或者一直延續發展到了今天,或者將其他帝國、王國、部落并入了自己的版圖,或者被別的帝國、王國、部落政權并入,都是世界歷史上常見的現象。其各自版圖的擴展、并入原因復雜,局外人往往只能冷眼評說。那么琉球被日本吞并,中國是“局外人”嗎?歷史事實不是,歷史邏輯也不是。
事實上,歷史上的“琉球王國”,是其自歸屬于中國明王朝之后才有的一個受封自治地區概念。在受封歸屬明王朝之前,琉球群島上是由“中山”、“南山”、“北山”三個不同的政權“分島而治”的,不存在什么“琉球王國”。
自明洪武四年(1372年),琉球群島上的“三山”政權分別相繼附屬中國,最先歸附的是“中山”,未幾“南山”、“北山”相繼歸附,并很快由“中山”歸并“三山”為“一山”。這也就是為什么自此整個明代、整個清代都封琉球群島為琉球國,而所封王號卻不是“琉球王”而是“中山王”的緣故。
“琉球王國”這一概念、這一名稱,歷史上是否存在過呢?沒有。即使在整個明清時代明王朝、清王朝都封琉球群島為琉球國、封其主為“中山王”,直至被日本吞并而置“沖繩縣”之前的整整500年期間,也不存在“琉球王國”這一概念。這一概念是在現代語境下的現代學者的“創造”,而這一“創造”的動機若何,有無受某種思潮、理論、話語權影響,有無微妙難言之隱,其立場角度、用意導向和結果預期如何,是需要揭示、分析和評判的。
二、琉球被日本侵吞之前是不是中、日的“兩屬”之國?
琉球在日本吞并之前是中國的屬國屬地,這連日本人過去、現在都沒法否認;但日本自吞并琉球以降,為了給出其吞并琉球的“合法”的“理由”,便將歷史上的琉球“定性”為“兩屬”,即不但是中國的屬國,也是日本的屬國,并為此找出了其似是而非的“證據”。現代中國的學者也多受其影響,對這些“證據”不加分析,對這些“證據”的性質不加判別,不與琉球屬于中國的歷史事實加以區別,也默認甚至堅持琉球“兩屬”說。這是需要厘清的。
事實上,琉球在被日本吞并之前,從來沒有隸屬過日本,“兩屬”說無中生有,只是日本說者的偷換概念,根本不成立。明朝萬歷三十七年(1609)日本的薩摩藩侵琉,對琉球實施野蠻的武力控制與脅迫,只是出于其利用琉球隸屬明朝、能夠通過琉球對大明王朝的朝貢和貿易往來從經濟上獲利的卑鄙考量,與“屬”與“不屬”的國家政治關系風馬牛不相及。且不說其當時是背著日本幕府干的勾當,即使后來得到日本幕府縱容支持并被日本幕府利用,也從未正式建立起日本與琉球之間的宗藩封貢隸屬關系,事實上一直到晚晴時代,琉球群島從未改變其明、清屬國屬地性質,其王從來都是明清政府非封不立的王朝屬臣。直到明治政府以武力逼琉球“就范”,于1872年生生將琉球“廢藩置縣”,導致其社稷堙滅。琉球奮起抗爭,因而其王、陪臣一面被日本俘執押解,一面相機遣官渡海西來,入朝上訴,泣血求救,最終以自殺明志。即使此時(自1872年)已造成事實上的琉球“兩屬”,此之“屬日”與至此已有500年歷史的隸屬中國,不可同日而語。
三、明清王朝對琉球是不是僅僅“名義上的管轄”?
今日不少中國學者,或因基于西方話語反對民族主義,或是擔心相關外國人“不高興”,全然不顧歷史事實,一概將歷代王朝管轄的屬國屬地從中國歷史地圖上抹去。他們認為中國歷代中央政府對屬國屬地的領有、屬權都是“名義上”的,“一般不干涉其內部事務”。
什么是“名義上的”?“一般不干涉其內部事務”不恰恰就是連現代國家觀念、現代國家體制都尊崇、堅持的地方“自治”嗎?什么是“自治”?古代日本、今日日本都是全國實行地方自治的國家,除了國家大法,地方主官由地方自任或自選,地方大事由地方做主;美國各“州”都有自己的法律,州官之自選自任更不受聯邦政府干涉。世界上不少國家過去、現在都實行著這樣的“地方自治”體制,這樣的“自治”是不是“名義上的”?20世紀90年代中國對收回的香港、澳門設置“特別行政區”,其特首自選,唯須得到中央政府批準,中央政府對其內部事務更是“不干涉”。誰可以說這只是“名義上的隸屬”、“名義上的管轄”?
中國歷史上中央政府對屬國政權,實行的是“土官自治”,中央政府只封其王,不干涉其內部事務,但通過國家禮制,實施著若干體現中央政府對屬國政權實行轄屬管理的制度規定,屬國政權不得僭越。至于一些屬國政權私自僭越,或陽奉陰違,或內生變故,脫離屬權,中央政府則采取或詔諭說服、或懲罰處置、或任其來去、或干脆“改土歸流”即直轄為郡縣等等不同對策,自有其審時度勢、權衡利弊的不同考量,并不等齊劃一。這和是否“名義上的”無關。
其實,一個“國家政權”一旦隸屬于另外一個國家政權,即使僅僅是“名義上的”,看起來“沒有任何實質內容”,那么它在“實質上”就不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政權,這在國際上無論是基于歷史還是基于現實,都是有共識的。
歷史事實不能偽造,不能歪說。學術無國界,學者有國別。尤其是中國的歷史學界,自“現代史學”建構以來,尤其是這些年自“改革開放”導致“思想解放”以來,關于如何對待自己的歷史、別人的歷史,在立場、觀念即世界觀價值觀上,在史學理論和方法上,出現了去立場、去意識形態、去話語因而也去話語權的不少問題,是需要好好反思的。不少人常以“反思”為“創新”的話題,然而一“反思”就大罵祖宗,一“反思”就虛無歷史,一“反思”就造成歷史核心價值觀也是當代核心價值觀的“空洞”。歷史已經過去,祖宗已經作古,事實上現在亟需的不是再搞什么“反思”歷史,而是好好反思一下“反思”者自己。
四、之后為何將琉球交出?
之后,將其侵占的琉球群島交出,是其被迫向全世界投降而不得不承認、遵守《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必然產物。這說明什么?這無疑說明,國際社會是公認琉球群島原本不屬于日本,而是其四處侵略“得來”的。后即乖乖交出了琉球群島,說明日本也不可狡辯琉球群島是其侵略侵占“非法所得”的“不義之財”,毫無疑義必須乖乖交出。必須指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對于日本必須無條件“吐出”的所有侵吞侵占地區,只作了“舉例”并宣言、公告了對其處置的原則,并非進行實際的接收和處置操作,因而并未一一列出;實際的接收和處置操作,是在日本正式向全世界宣告無條件投降、戰勝國開始進入實質性受降階段后。當時的中國政府對北緯29度以南的臺灣島與澎湖列島,力主接收,而對琉球群島與諸島,則主張與美國共管或由聯合國托管,其后美國主導的對日“和約”規定,由日本政府認同并承諾將琉球群島等島嶼地區交由聯合國托管,在此之前交由美國實施管轄。
五、今日琉球地位問題的基本性質如何?應該如何解決?
美國在接收和實施對琉球群島的“管轄”中,一方面將琉球群島辟為軍事基地,一方面成立“琉球民政府”由其“自治”,而日本政府則在后來尋找種種理由與美國達成“協議”,于1972年由美國政府將對琉球群島的“施政權”“轉交”到了日本手中,而“無關琉球群島的”。須知,這的確是美國政府與日本政府對琉球群島的私相授受。一方面,美國接收琉球群島實施管轄的前提,是基于《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原則,基于日本向全世界投降而作出的無條件承諾;一方面,美國接收琉球群島實施管轄的“法理”,是國際社會對日“和約”的“授權”,這一對日“和約”是美國主導的,美國自身就定法而違法。這就是說,美國自己沒有權利對琉球群島自行處置,更不用說將其“轉交”給原來的非法侵略侵占者。
事實上,一方面,對日“和約”是在中國、蘇聯等多國政府未能參加、未能給出意見的情況下達成的,因而中國、蘇聯等國政府都嚴正聲明不予承認,即使臺灣當局也未予承認;另一方面,美國將琉球群島連同諸島的“施政權”交給日本,中國政府當然不能承認,臺灣當局也當然不會承認。
應該認識到:
第一,琉球群島1872年被日本侵占后,中國晚清政府并非棄之不問,與日本明治政府進行了多年談判,而長期未果,盡管雙方談判代表曾經達成了琉球群島中、北部歸屬日本,南部歸屬中國的草約,但中國晚清政府深感距離中國要求相差太甚而不予批準,日本政府因之拒絕繼續談判,這一問題遂成歷史懸案,至今未決。
第二,直至今日,中國政府只明確主張對及其相關海域的和管轄權,而對琉球群島尚未提出明確主張。應該認識到,這完全是中國政府出于對多方現實利益關系綜合考量的結果,對此,日本政府、美國政府都應該心知肚明。屬于明清本土福建與琉球之間的“中外”之“界內”,對此明清本土文獻與琉球文獻記載在在多有,自無問題;但此“中外”是明清王朝內部之“中外”而非同今日對等國家之“中外”,其“界”為明清王朝不同政區之界而非同今日對等國家之“界”。昔日明清內地與琉球之間,其“界”之本義,在于海防權責即守土安民使然。
第三,琉球群島也好,諸島也好,其均非日本領土、其已經在后無條件交出,這是美國主導的1952年的“對日和約”明確規定了的。當時中國政府對此“和約”不予承認,是因為這一“和約”沒有全部體現、沒有全部償還中國應該得到的所有正當利益,而不是不要、“不予承認”中國本應、也在“和約”中明確得到承認了的應有利益。盡管今日日本政府詭稱諸島原為“無主之地”,“先占”因而是其“固有領土”,卻從來不敢公然辯稱琉球群島是其領土。既然琉球群島不屬日本,琉球群島之南靠近臺灣的諸島,焉能屬于日本?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日本以此與中國搞什么東海劃界,何據之有?中國斷不可誤入其“顧左右而言他”、避實就虛的陷阱。
第四,如果日本主張對琉球群島的,那就不但是明目張膽地對中國的歷史的再侵略侵吞,而且是明目張膽地與美國為敵。美國主導的對日“和約”也好,美日私相授受琉球群島“施政權”的相關歷史文件也好,美國政府的歷次相關表態也好,在在寫明其“轉交”的只是“施政權”即“行政權”而“與無關”,說明美、日都心知肚明琉球非屬日本。至于中日之間的琉球懸案,中國政府有權與今日之日本政府就琉球群島歸屬問題重開談判。
第五,必須有針對性地再次指出,中國政府和人民是愛好和平、主張正義、與人為善、與鄰為伴為友的。中國政府在20世紀50年代及其之后為了反對美國的世界霸權和對外侵略,曾經明確表示過支持日本人民反對美國政府繼續霸占琉球群島的斗爭。如果日本放棄一切原來侵略侵占的別國領土,如果美國完全撤走琉球群島上的一切軍事基地及其相關設施,那么琉球群島人民何去何從,完全可以尊重其自主自愿的選擇。
論文的基本格式范文3
一、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內涵
“宏觀調控”又稱“宏觀經濟調控”,最初使用于經濟管理語境,我國宏觀調控結合了宏觀調節與控制兩個含義,并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逐漸成為宏觀經濟運行管理的主要形式。
由經濟領域產生出來的含義及其相關形式能否自然地移植到社會領域,以形成“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含義及其形式?基于理論與實際的分析,同時類比于宏觀經濟調控,我們嘗試性地給出一個描述式定義:所謂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系指社會管理主體以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為目的,為預防和控制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因素出現而采取的一系列的社會、行政、經濟、法律、道義等相機管理行為。
二、社會發展宏觀調控外延
從理論上看,社會發展的內容隨著社會發展內涵的演變而演變,有時代性;同時也由于理論的不同,有不同的分類方法。當前社會發展宏觀調控范圍,是從管理工作層面和解決社會問題層面進行劃分的。社會發展的核心是人的發展,按照人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生存、發展和安全是三個遞進的層面。每個層面按照社會管理工作的需要又包含若干社會領域的行業。生存層面上,是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外部環境條件以及特殊人群基本保障的領域和部門,包括人口與計劃生育、衛生、民政、社會保障、就業、環境保護、弱勢群體保護;發展層面上,是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支持、人力保障以及提高生活質量的領域和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文物)、體育;安全層面上,是為維護基本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穩定的領域和部門,包括公安、司法、檢察等。
從實踐上看,當前我國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范圍也即調控客體主要包括:
人口與計劃生育。人口是影響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的成敗,人口數量、人口結構與人口質量,始終是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和可持續發展重大戰略的重大問題,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問題。
醫療衛生。從國際管理經驗看,在醫療方面,公共政策的重點是關注基本醫療體制建設,公共衛生方面的重點則是疾病預防控制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民政和社區。家庭與社會和國家之間,最重要的聯系環節是“社區”,社區建設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近年來,社區建設經歷了一個人們從不熟悉到熟悉、從一般重視到高度重視、從點到面全面鋪開的過程。
社會保障。社會保障是由政府實施的公共福利事業,基本內容是保障居民的生存權。國際經驗表明,通過實施社會保障,可以縮小社會成員貧富差距,防止社會成員陷入貧困,構筑社會公共安全網。
就業。妥善解決就業和再就業問題,對于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環境保護。近代工業革命使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發生巨大變化。人類活動正在改變地球的生態系統,環境問題也逐漸從地區性問題發展成波及世界各國的全球性問題。
婦女兒童、殘疾人、老年人保護。社會中婦女、兒童、殘疾人、老年人等脆弱群體,在社會中的地位與生活狀態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是各級政府和各類社會組織的責任,需要通過社會發展領域各行業的發展規劃,落實對婦女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權利,加強未成年人保護,推進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保證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教育。教育是培育人力資源的基本手段,是一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體系、教育規模和教育水平對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根據國外經濟學家的測算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12--33%。
文化。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可以創造生產力、提高競爭力、增強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事關立國之本、治國之道、興國之路。依據功能定位,文化領域可分成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體育。包括大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體育不僅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體育產業也正日漸成為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競技體育還是一個國家總體實力的象征。
公安、檢察、法院、司法等。社會發展的第三層面是維持基本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穩定,包括公安、檢察、法院、司法等社會穩定機制的建設。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范同或者外延不是靜態的認定。當社會發展實踐表明,一些原本并不重要或被人忽視的領域日益成為重要的或必須加以調控的領域時,宏觀調控部門應將其納入到調控范圍內。動態地跟蹤和掌控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并適時加以必要的調控,本身也是社會發展宏觀調控題中應有之意。
三、社會發展宏觀調控體系
(一)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
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之所以在社會發展宏觀調控中居于重要的位置,是由其所具備的功能所決定的。主要體現為:
它是各項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行動綱領――社會發展宏觀調控活動十分廣泛,每個社會活動領域都有自身的管理問題。要把分散的各個具體的社會管理行動統一協調起來,必須上升到戰略規劃層面,這就使得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必然具有社會管理行動綱領的功能。
它是采取社會發展宏觀調控措施的重要依據――各項社會發展宏觀調控手段措施如社會計劃、社會政策和社會立法等的提出和實施都是為了穩定社會,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所有這些手段措施提出的依據,可能多種多樣,但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是其十分重要的依據。只有通過周密的戰略部署,社會發展宏觀調控手段措施才能有條不紊、各司其職。
它是政府社會管理行動的公開宣言――當今世界,當人們越來越重視社會發展的必要性和關心社會發展問題的時候,通過制定一項周密的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可以起到面向大眾和國際國內展示社會發展成就,表明政府推進社會發展的意圖和政策,鼓勵社會各界從事并參與社會發展活動的積極作用。
隨著人們對社會發展與社會管理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強化,定期制定并執行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將會成為整個國家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其重要性絲毫不亞于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
按照管理理論,構成發展戰略的基本要素有指導思想、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階段、戰略布局和戰略
措施等六個要素:
1、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
通常體現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相互關系的協調和適應、把社會活動的社會效益發揮放在第一位。上世紀90年代原國家計委社會發展司曾經組織草擬了《1996―2010年全國社會發展綱要》(未正式),提出了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即堅持以提高民族素質為中心,堅持經濟與社會的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堅持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同時并進,堅持以深化改革和開放促進社會發展,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逐步增加對社會發展的投入。
2、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
一般應包括:主要社會活動的重要目標、上述所選目標的定量、戰略總目標與戰略分目標的關系。
3、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
戰略重點的選擇標準包括發展過程中遇到重大障礙的環節、發展帶動作用明顯的領域和全國關注的社會活動等。方法上一般對社會活動各個行業做出序列劃分,然后確定重點,但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沒有不變的重點或永恒的標準。
4、社會發展的戰略階段
戰略考慮的是較長時期的發展問題,因此要有時間上的考慮與安排。社會發展只有經過分階段的設想及安排,才能保證戰略目標的最終實現。分階段的意義,就在于它實際上就是發展戰略的落實和實施過程。根據我國國情,在15年內的全國社會發展綱要中實際上就有“九五”、“十五”、“十一五”三個計劃時期。但在實際社會管理工作中,依據近細遠粗的慣例,采取的是滾動式計劃方法。
5、社會發展的戰略布局
戰略在空間上需要有規劃布局安排。這一方面是因為空間布局是始終客觀存在的事實,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我國是一個國土遼闊而區域之間差異較大的大國。由于歷史積淀下來的原因,客觀上形成了東部、中部、西部以及東北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態。如果沒有不同空間發展的戰略部署和安排,將會從根本上和在長期內擴大區域之間不同的發展差異,并引發深層次矛盾與沖突。
6、社會發展的戰略措施
戰略措施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依據長期的戰略設想而持之以恒的政策手段。在我國,實施長期的人口計劃生育政策、推行環境保護政策,既是社會政策的組成部分,更是國家戰略的基本措施。短期的宏觀調控因為要應付隨時發生的問題而伺機調整變動,但是宏觀調控所依循的基本措施,還是戰略與規劃所設定的基本之道、根本之策。
(二)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目標與手段
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根本目標,就是要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特別是處于轉型時期,有效地運用以政府為主體的強有力的干預,將經濟發展的成果及時、公正地轉化為民眾共享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實現以提高人類自身素質和生活質量為中心的發展,是社會發展宏觀調控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和艱巨任務。
目前根據社會發展實際管理經驗,對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目標可有以下設定:
一是調控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使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通過必要的政策措施和合理分配國民收入用于社會發展的投入水平,保證各項社會事業以合理的速度和規模獲得同步的發展。
二是調控社會事業各行業的發展,使之與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不能超越經濟承受能力,并且要成為經濟發展的促進要素和社會穩定的保障條件。
三是調控社會發展各行業之間的協調關系,使其增強內在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四是調控社會發展中區域間的平衡發展和合理布局,使社會的發展更為公平和公正。社會發展宏觀調控中采取的手段主要包括:社會發展規劃與計劃、社會資金投入、社會立法、社會政策、社會預測與監測、社會勸告等,由此也即構成了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理論體系。
1、社會發展規劃與計劃
社會發展規劃與計劃是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的具體延伸,作為手段的規劃與計劃著重關注的是社會計劃及其管理問題。在社會主義國家,社會計劃是逐步從經濟計劃中獨立出來的,它一般以社會關系和社會過程為計劃對象,這個特點決定了社會計劃與經濟計劃有聯系也有區別。
所謂社會計劃體系,是指各種社會活動計劃所形成的有機整體。這些社會活動計劃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劃分,但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計劃劃分是根據計劃期限分成年度、中期與長期計劃,以及根據管理行業分成人口、教育、文化、衛生等部門計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重視社會計劃尤其是專項規劃工作,相繼制定了針對特定社會問題的若干計劃。
目前我國社會計劃管理的主要形式是選擇、確定和落實社會計劃指標,指標管理成為社會計劃管理的主要內容。一般說來,社會計劃指標分為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實物指標和價值指標、指令性指標和指導性指標、核算指標和考核指標等,由這些指標形成社會計劃指標體系。
2、社會資金投入
所謂社會資金投入,是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對社會活動的人力及物質投入和支付。從管理上講,它分成社會事業經常性經費開支和社會事業基本建設投資兩個方面。社會資金投入中的建設投入部分最終形成社會資產,即各種社會設施和設備。社會資金與資產的性質比較復雜,可以從生產性與非生產性、消費性與非消費性、公益性與非公益性、福利性與非福利性等多重屬性來加以理解。
目前,如何建立積極、穩定、有效的資金籌集和保障機制,是社會事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產品與服務特性及其對籌資機制的要求,為社會事業籌資機制選擇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以此為基礎,我們要努力構造形成保障社會事業全面健康持續發展的籌資機制;形成使社會事業總體發展以及薄弱環節都能夠獲得又好又快發展機會的籌資機制;形成普遍性、大眾性社會服務和特殊性、個性化社會服務均能獲得發展的籌資機制;形成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自愿組織共同參與、分工協作、各司其職的籌資機制;形成政府政策措施到位、市場體系及功能完善的籌資機制;形成不同籌資渠道和方式有效分工與組合的籌資機制。
如何用好、用活來之不易的社會資金,也是重要的改革內容。過去僅僅將社會資金作為非生產性(純消費)、純公益性、純福利性投入,存在片面性。根據國際經驗,社會資金的使用完全可以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獲得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的統一,因此要積極探索社會資金使用的創新機制。
3、社會立法
社會立法最初是指保護處于經濟劣勢狀況下的群體生活安全所進行的社會安全立法,如救貧法、社會救助法、社會保險法、工會法、工廠法等,
主要著眼于解決已經出現的社會問題。以后逐步發展,將預防社會問題的立法也包括在社會立法范圍內,如親屬法、婚姻法、優生保健法、環境衛生法、職業訓練法、居民住宅條例及其它一切有關社會福利的法律法規都歸入社會立法的范圍。這實際上擴大了社會立法的范圍,一般稱之為廣義的社會立法。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社會立法已經初具規模,對促進社會發展和保障社會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社會立法尚未形成完整體系,有些方面還不健全,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法律體系不健全,某些方面欠缺、甚至存在空白;某些方面的立法層次較低,影響了相關制度的建立和正常運行;某些法律的立法主旨比較陳舊,不僅影響了法律效力的發揮,也不利于和諧社會建設。
4、社會政策
社會政策是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另一個重要的管理手段。在計劃經濟時期,由于強調計劃管理,盡管存在一定形式的政策管理,但其作用十分有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政策管理日益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與計劃管理手段相比,社會政策是政府對社會活動更加靈活的干預形式。
社會政策管理行為表現在:政府及其代行機構(政策主體)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通過設定一定的社會發展目標(政策目標),并采取一系列干預措施(政策手段)來實現政策目標的過程。所以說,政策主體、政策目標和政策手段,構成了社會政策的三大要素。社會政策干預的對象是社會活動,它是社會發展宏觀調控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相對應,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現實中也存在著統一協調的基礎。一方面,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相互協調的最重要保證是兩者主體的統一性;另一方面,從具體目標來看,經濟政策目標和社會政策的終極目標都是為了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都是為了提高社會成員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同時,兩者的管理對象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交叉現象,社會政策的干預會產生經濟政策效果,經濟政策的干預會產生社會政策的效果。在現實中完全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來協調經濟政策手段和經濟政策手段的作用方向。
5、社會監測與預測
社會監測是對近期社會發展過程中重大社會現象、突發社會事件、嚴重社會問題的跟蹤與評價,并依據監測結論做出政策建議。社會監測為社會預測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礎。社會預測是指對未來社會現象、過程、事件的可能性的科學判斷,即專門研究和分析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一旦發生變動時可能出現的行為和結果,并據以制定可供選擇的各種應付方案。
社會預測不是主觀臆測,而是以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為基礎,因此,制定的應付方案一般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由于社會監測與預測彼此并不能嚴格區分,所以在實際的社會發展宏觀調控行動中是相互重疊的。
社會監測與預測內容十分廣泛,現時主要集中在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問題和社會生活諸方面。目前常用的社會監測與預測方法有外推法、類推法、單位分析法、綜合分析法和交叉影響分析法等20幾種。
社會監測與預測的過程包括,分析大量的信息;分析監測與預測對象的經濟基礎和社會背景;確定監測與預測工作涉及范圍并選擇相應的方法;應用一系列調查研究的科學方法,并盡可能采用現代化統計手段和技術設備來研究社會現象,探尋社會發展過程的規律,以便監測與預測社會現象的發生,并做出相應對策。
6、社會規勸
社會規勸一般是指調控主體利用輿論媒體和各種影響關系,對調控對象進行游說、勸誡、訓誡等等說服性活動。由于社會發展中利益多樣化產生出來的意識多樣性,使得以社會規勸方式進行調控越來越成為重要的調控方式和手段。
社會規勸在進行宏觀調控中具有重要意義。第一,社會規勸本質上是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特別適合于對社會事件中的人群的管理。比起其他強迫性方法來,它可以從人的心理內部達到宏觀調控的目的。第二,社會規勸體現的是對話及民主協商的精神,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管理主體通過開展對話和民主協商說服管理客體是常用的方式。第三,社會規勸也體現了在的過程中逐步凝練社會意識形成社會共識的目的。尤其當各個社會主體利益發生沖撞、各執一辭時,社會規勸可以發揮在基礎上形成社會基本共識的作用。
(三)社會發展宏觀調控體制
所謂社會發展宏觀調控體制,是指社會調控主體根據一定的調控目標,確保調控任務的完成而采取的制度化措施的總稱,包括確定的規章制度、行為規范以及設置的調控組織機構等等。體制的核心在決策和組織,從本質意義上說涉及兩對重大關系的明確及其調整:
其一,社會調控的主體與客體關系。我國社會調控主體主要在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說到底就是中央說話要算數的問題。社會調控客體是社會成員及其社會組織,它們之間由此結成錯綜復雜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但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也很重視和開發非政府組織在實現宏觀調控目標過程中的有益作用。
論文的基本格式范文4
所有的畢業論文都有自己的封面,畢業論文所使用的紙張一般都為A4紙張,所以封面設計應該以A4紙張大小來設計。
封面的設計包含一定的內容,這里只說它的版式設計。封面的常見版式設計是:沒有頁眉頁腳,沒有索引,沒有鏈接,沒有背景,沒有錯別字。最上方一般都是學校、學院的全稱,下面就是畢業論文(設計)字樣。再就是畢業論文的基本信息了,包括論文題目,指導老師,班級,姓名,學號,完成時間等基本信息,一般完成時間用大寫的中文漢字在最下方書寫。這些基本信息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具體要求設計。
封面上的字體,字體大小,基本信息的內容、順序,還有一些固定的格式或基本要求。可以參考自己所在學校的具體論文設計要求,進行設計。
目錄版式設計
封面的后面就是論文的目錄了,目錄一般均是采用自動生成目錄。而目錄兩字是需要人為地添加,設計目錄就需要先設計文本的樣式,而設計文本的樣式,在樣式設計好后,就可以設計目錄了,而設計目錄又需要完成全部的論文內容,所以目錄一般放在最后來完成。
目錄的使用步驟是:設計好所有要生成目錄處的樣式——插入——引用——目錄。即可設計目錄了,目錄的字體,間距,字體大小根據具體要求選擇。
設計中英文摘要和關鍵詞版式
規范的論文設計都是要求有摘要和關鍵詞的,所以在目錄后面,一般是論文的摘要和關鍵詞部分,包括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中文關鍵詞和英文關鍵詞。摘要就是簡要介紹你的論文主要內容及中心觀點,需要簡明扼要;關鍵詞就是幾個詞語高度概括論文的主要內容和論點。
需要注意的是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應該分作兩張紙來書寫,中文摘要的下面一般是中文關鍵詞,同樣的英文摘要下面應當是英文關鍵詞,中文和英文應當分開寫。至于使用什么字體,字體大小和具體的格式要求,需要根據你的學校要求來設計。
設計前言或索引版式
就像所有的書本一樣,論文也是存在前言或索引的,前言或索引就是簡單介紹你的論文寫作目的,主要介什么等。他的版式是在首行輸入前言或索引兩個字,設計好它的樣式,然后在后面編輯前言或索引的內容。使用的字體,大小,間距等格式要求參考學校的畢業論文設計要求。
添加概述
一般從前言或索引就開始進入正文部分,許多常規設計在前言或索引后面,會增加概述部分。用來說明自己所寫內容的簡單概括,或者對將要論述的內容對象做出一個整體的概括和分析。這一部分也有著比較重要的作用,建議論文設計中添加概述,概述需要另起一頁書寫。
主要內容版式設計
主要內容就是你的論文將要展開的論述內容,這一部分格式和要求比較多,所以版式設計比較繁瑣,但還是有一定的基本流程可以遵循,后面詳細介紹,正文需要在概述后面另起一頁編輯。
參考文獻設計
參考文獻是在正文內容后面的一個內容,它的作用是將你的論文中,參考和使用別人的理論、研究、觀點、看法等進行一個匯總。設計參考文獻時,需要先設計引用,下面詳細講解,參考文獻也需要另起一頁來編輯,他的版式要求是需要你逐條來列述,而且每條前面需要使用序號。一般參考文獻四個字放在首行最中間,下面再逐一列述參考文獻,使用的字體,大小,間距等格式要求參考學校的畢業論文設計要求。
致謝設計
論文的最后部分是致謝,也就是對你的論文設計完成做出貢獻,或做出幫助的人或知識等,表示感謝的話語。在版式上它也需要另起一頁來編輯。一般致謝四個字放在首行最中間,下面再編輯致謝內容,常規的致謝后面都會署上姓名和時間,使用的字體,大小,間距等格式要求參考學校的畢業論文設計要求。
附件或其他設計
如果論文有附件或其他東西,可以附在論文后面。具體的要求或者格式,需要參考學校的規范來進行。
完成你的論文所有的文字、表格、圖片等基本內容后,你可以依據你們學校畢業論文格式具體要求來設計好版面。一般的設計順序是按照要求設計好所有非標題內容的文字大小、字體,間距,行距等,包括圖片,表格等的大小,位置,版式。因為這個設計好后,修改的次數比較少。
設置樣式和格式
設計好非標題內容版式后,開始設計標題部分版式。簡潔方法是,先通過樣式設計好一級標題、二級標題、三級標題等標題要求的基本格式的樣式。樣式的使用步驟是:格式——樣式和格式。
設計好樣式后,選中標題部分,包括前面設計的中英文摘要,中英文關鍵詞也需要設置樣式;后面設計的參考文獻,致謝語等。選中后,點擊對應的樣式,標題就會變為樣式設置好的格式,這一點也是為后面的目錄自動生成做主要準備,這個部分一定要設計好,否則生成目錄時,很容易出現問題。
樣式中可以設計好整個論文的所有格式,然后通過樣式來調整對應內容的具體格式。這一個可以在論文設計之前,就將所有的樣式設計好,在論文內容設計完成后,直接使用樣式來設置格式,這樣的做法效率是最高的,但你必需熟悉你的內文格式要求,否則用起來力不從心。如果你不熟悉還是建議向上面一樣一步一步來設計。
設置標注或引用
引文參考文獻中需要列樹引用的文獻,所以需要在正文中插入引用或標注,然后對應到后面的參考文獻中。當然有些標注或引用不一定是用來為參考文獻服務的,也可以用來作以內容的標記或說明。
標注或引用的步驟是:插入——引用——腳注和尾注。按要求選擇好你要插入的位置、腳注或尾注的符號,設置好后,你可以進行標記,或引用到后面的參考文獻中。
設置頁眉和頁腳
在設計好論文的整體內容后,可以開始設計論文的頁眉和頁腳了,直接雙擊頁眉或頁腳處,在里面按照學校的格式要求,輸入對應的內容。值得強調的是,在版式設計中,一般封面是不存在頁眉或頁腳的,所以插入時,封面不要插入頁眉或頁腳。
設置頁碼
要生成目錄,就需要對論文里面插入頁碼,使用步驟是插入——頁碼。選擇好你要插入的頁碼位置,頁碼樣式,進行插入。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應用范圍,一般在封面和目錄那兩頁是不需要插入頁碼的。
自動生成目錄及最終版式修改
在設計好所有的樣式后,就可以生成目錄了。方法和前面的目錄版式設計一樣。生成目錄后,整體檢查一下論文的版式與要求有無差異,或論文版式存在錯誤、不和諧的地方,若有存在需要及時修改。
論文的基本格式范文5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
有很多同學都覺得論文寫作很難,其實不然,只要我們掌握了其中的寫作方法,就能夠駕馭各種論文。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與論文相關的內容是:碩士學位論文格式與基本規范指導
碩士學位論文格式與基本規范指導具體內容如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學術水平的集中體現。高質量、高水平的學位論文在選題和內容上要有創造性和創新性,而且在表達方式上應具有規范性和嚴謹性。本規范適用于具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正式學籍的全日制研究生、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
一、各組成部分的基本要求
提交評議和答辯的學位論文由封面、獨創性聲明及版權授權書、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錄、插圖和附表清單、論文正文、參考文獻、附錄、致謝等部分組成并按先后順序排列。
1.封面
碩士學位論文封面(見附件一)、書脊(見附件三)要求如下:
(1)論文題目:不超過26個字,可分兩行排列,中英文對照。
(2)指導教師:論文作者本人導師。未經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遴選且在研究生處備案的合作指導教師,不得在學位論文上署名;署名的合作指導教師人數不超過2人。
(3)學科門類:專業所屬的學科門類,如哲學、經濟學、法學、理學、管理學等。
(4) 專業名稱、研究方向:應嚴格按照專業目錄和培養方案填寫。
(5)日期:學位論文完成時間。
(6) 論文封面顏色由專業點自定,各專業可選擇不同的顏色以示區別。
2.獨創性聲明和關于論文使用授權的說明
附于學位論文摘要之前,需研究生和指導教師本人簽字。見附件二。
3.中文摘要
碩士論文摘要一般為500-1000字。內容包括研究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所取得的結果和結論,應突出本論文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語言精煉。摘要應當具有獨立性,即不閱讀論文的全文,就能獲得論文所能提供的主要信息。見附件三。
在論文摘要后另起一行注明本論文的關鍵詞(3-5個)。
4.英文摘要
與中文摘要對應。見附件三。
5.目錄
一般列至二級標題,必須與正文標題一致。
6.插圖和附表清單
論文中如果圖、表較多,可以分別列出清單列于目錄頁之后。圖表的清單應有序號、圖表名稱和頁碼。
7.正文
字數一般不少于3萬。論文正文是文章的主體,一般由標題、文字敘述、圖表、公式和數據等部分構成。寫作形式可因學科要求和研究課題的性質不同而異。
8.參考文獻
在研究過程中,對某一著作或論文的整體參考與借鑒。
9.附錄
凡不宜放在正文中,但與論文有關的研究過程或資料均應放入附錄。
10.致謝
致謝對象限于對課題研究、學位論文完成等方面有較重要幫助的人員。
二、基本格式
1.標題
(1)一般分三級標題。具體要求如下:
一級標題:黑體,三號或16pt,段前、段后間距為1行;
二級標題:黑體,四號或14pt,段前、段后間距為1行;
三級標題:黑體,小四號或12pt,段前、段后間距為1行。
上述段前、段后間距可適當調節,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適的換頁位置。
(2)可以用“章、節”、“一、(一)”、“1、1.1”等形式。使用章節標示的格式如下:
第一章(一級標題,居中,單列一行)
第一節(二級標題,空兩格左對齊,單列一行)
論文的基本格式范文6
常見參考文獻著錄格式 :參考文獻格式應按國家標準(GB/T7714-2005)(國際標準)或出版社編輯部格式
1、期刊
[序號] 作者.題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止頁碼
[1 ] 朱建平,張潤楚. 數據挖掘的發展及其特點[J]. 統計與決策,2002(3):55-60
[2 ] 莫少強.數字式中文全文文獻格式的設計與研究[J].情報學報,1999,18(4):1-6
2、圖書
[序號] 著者.書名〔M〕.版本(第一版不寫).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 1 ] 賀奇,鄭巖,魏藜等. 構建面向CRM 的數據挖掘應用[M] .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1:230-252
[ 2 ] Slowinski R.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 handbook of applications and advances of rough set theory[M]. Netherland :Kluwer Acad emic Publishers ,1992
3、學位論文
[序號] 作者.題名[D].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
[1] 孫玉文. 漢語變調構詞研究[D].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 張筑生. 微分半動力系統的不變集[D]. 北京:北京大學數學系數學研究所,1983
4、報紙
[序號] 作者.題名[N].報紙名稱,出版年份-月-日(版數)
[1 ] 傅剛,趙承,李佳路.大風沙過后的思考[N].北京青年報,2000-04-12(14)
5、科技報告
〔序號〕作者.題名[R].報告題名及編號,出版年
[1] Kyungmoon Nho. Automatic landing system design using fu logic[R].AIAA-98-4484,1998
6、國際或國家標準
[序號]標準編號,標準名稱[S]
〔8〕GB/T 16159-1996,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
7、專利著錄格式
[序號]專利所有者.專利題名[P].專利國別:專利號,出版日期
[9]姜錫洲.一種溫熱外敷藥制備方案[P].中國,881056073,1989-07-06
8、會議文獻著錄格式
[序號]會議主辦者.會議(或會議錄)名稱[C].地點:出版者,出版日期
[4] 張佐光,張曉宏,仲偉虹,等.多相混雜纖維復合材料拉伸行為分析.見:張為民編.第九屆全國復合材料學術會議論
文集(下冊)[C].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410~416
[5] Agrawal R , Imielinski T, Swami A.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between sets of items in large databases,Washington ,American,February15-22,1993 [C].Berlin:Springer,c1993
9、電子文獻
1 蕭鈺.出版業信息化邁入快車道 [EB/OL].
2 METCALF S W. The Tort Hall air emission study[C/OL]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Hazardous
Waste, Atlanta Marriott Marquis Hotel, Atlanta, Georgia, June 5-8, 1995: impact on human and ecological health [1998-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