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水稻種植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水稻種植范文1
水稻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約占世界水稻種植總面積的18.5%,產量約占世界稻谷總產量的29.1%,居世界第一[1]。及時準確地掌握水稻種植面積對指導國家農業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種植結構不斷調整,水稻種植面積經常出現波動[2-3],故此,我們利用HJ衛星數據開展了水稻面積的監測研究。本文根據研究區的物候歷,選取多時序影像,通過水稻生長關鍵期內的特征分析識別水稻[4-10];依據水稻生長區下墊面背景[11],通過目視解譯,提取水稻[12];同時結合地理信息、統計等數據[2,13-15],以及水稻種植區的地形,紋理等信息,獲得水稻種植面積;并用雷達等微波數據,依據水稻后向散射特征,提取水稻面積[3,16-18],等等。研究表明,利用中分辨率的遙感數據,提取精度相對較低;中高空間分辨率和微波遙感數據一般精度較高,但是費用較貴,且受重返周期及天氣的影響,大范圍內長時間序列水稻面積提取難度較大,而且對于雷達數據,數據處理困難,常常出現水稻與水體的大面積混淆等問題[19]。HJ環境衛星重訪周期短、幅寬大、監測范圍廣,且數據處理簡單,在水稻遙感監測與估產方面比其他數據源更有優勢。但是,HJ-1A/1B衛星發射至今,利用HJ-1A/1B衛星數據進行水稻面積提取多為單一時相的影像[20-22]。本研究采用多時相的HJ衛星影像,結合水稻生育期的生長特點,利用多種植被指數構建了HJ衛星數據的水稻提取方法,提出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2研究區數據與預處理
2.1研究區數據江漢平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也是我國稻米的主要產區。本文選擇位于江漢平原腹地的監利縣及周邊鄰縣的部分區域為研究區域,面積464240.7hm2,地理坐標:東經112°39′~113°7′,北緯29°42′~30°7′。研究區主要是小麥、油菜、棉花、一季稻等作物的輪作區,小麥和油菜的生長期大致是10月到第二年6月,一季稻的生長期大致是5月底到9月底。該區域氣候適宜,土地肥沃,水源豐富,適宜水稻生產。研究選用的遙感數據,包括HJ衛星影像和SPOT衛星影像。HJ衛星的HJ-1A光學衛星搭載了2臺寬覆蓋多光譜(稱CCD)相機和1臺超光譜成像(HIS),HJ-1B光學衛星搭載了2臺CCD相機和1臺紅外(簡稱IRS)相機。單臺CCD相機的幅寬為360km(兩臺幅寬為710km)[23]。HJ-CCDHJ-IRS的光譜波段和分辨率如表1。本研究主要使用SPOT-4和SPOT-5衛星數據。SPOT-4衛星的空間分辨率是20m,全色波段是10m;SPOT-5的則是10m,全色波段是2.5m和5m。
2.2數據獲取及處理根據研究區水稻生長物候歷,水稻移栽期為4月底至5月中旬,移栽后1-2周左右進入分蘗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為稻穗分化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抽穗結實期。本研究選取了研究區水稻移栽期和抽穗結實期的多時相HJ衛星影像數據,以及抽穗結實期的SPOT影像數據。研究區水稻移栽期為4月底至5月中旬。5月下旬,水稻基本移栽完畢,此間稻田中水分較多,水體特征明顯,是利用稻田水分信息提取水稻的較佳時期,故本研究選取2009-2011年移栽期的HJ-CCD影像,以及2010、2011年的HJ-IRS數據。2009年5月中下旬,由于受云層覆蓋,HJ-IRS數據質量較差,故選取了5月上旬的影像數據。在此時期,稻田已基本完成翻耕灌水,故也可用此時稻田的水分信息提取水稻。7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研究區水稻抽穗結實期,此時水稻NDVI較大,且顏色與其他地類差別明顯,便于區分水稻和其他植被以及水體等地物。研究所用數據的日期信息如表2。數據的預處理:首先,對SPOT影像進行幾何校正,然后,以其為參考影像,對同時相的HJ影像進行校正配準,獲得研究區相同位置大小的影像。
3水稻種植面積的圖像識別分析
3.1水稻面積提取方法本文主要利用水稻移栽期水分信息與生長期歸一化植被指數(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的變化等特征實現水稻的提取。由于水體對短波紅外波段(SWIR)有較強的吸收,與SWIR波段相比,近紅外波段(NIR)對水體變化不敏感,將兩者結合可以構建對植被水分或者土壤濕度敏感的指數,比如陸地表面水系數(LandSurfaceWaterIndex,LSWI),其計算公式為[13]:LSWI=ρNIR-ρSWIRρNIR+ρSWIR(1)式中,ρNIR是近紅外波段反射率,ρSWIR為短波紅外波段反射率。在水稻移栽期,稻田常常存有2-15cm的水,地表是水稻和水體的混合,可通過影像中水體和水稻的混合光譜特征,利用LSWI識別移栽期的水稻[23]。由野外調查可知研究區內的典型地物類型:水體、水稻、棉花、林地、建設用地、蓮藕等。最后處理得到研究區LSWI及LSWI曲線,如圖1。圖1表明,在水稻移栽期,各典型地物中,棉花和建設用地的LSWI較水稻低很多,故可利用這一特征區分典型地物中的棉花和建設用地。區分出棉花和建設用地后,典型地物還包括水體、水稻、林地、蓮藕等需區分,另在利用綠色植被在紅外波段和近紅外波段的較大反射差異而構建的眾多植被指數中,NDVI能較好地反映植被生長狀況及分布密度,以區分植被與非植被。NDVI的計算公式式中,ρRED是紅色波段反射率,ρNIR是近紅外波段反射率。基于野外調查獲取的各地類的樣點信息,結合水稻抽穗結實期HJ-CCD數據處理得到的NDVI以及NDVI曲線如圖2所示。圖2表明,在水稻抽穗結實期,水體的NDVI遠小于植被,故此可區分出水體。而水稻、林地與藕等均為植被,但林地的生長態勢變化與水稻和藕存在差異,所以,利用在水稻移栽期和抽穗結實期的NDVI差異,能區分出林地。由此本研究中定義了差歸一化植被指數DNDVI。基于野外調查獲取的各地類的樣點信息,結合由水稻移栽期和抽穗結實期的HJ-CCD數據處理得圖3表明,水稻和藕的DNDVI比林地大很多。在水稻孕穗期前后,林地與水稻和藕的光譜特征相似,但林地與水稻和藕的植被指數隨時間變化的規律不同。林地常年綠葉覆蓋,NDVI值長期較高且相對穩定,而水稻和藕的NDVI值在不同生長階段變化相對較大[7]。可利用DNDVI從典型地物水稻、林地與藕中區分出林地。區分出林地后,典型地物還包括有水稻和藕需要區分。水稻和藕的反射率不同,可利用這一特征區分兩者。圖4為這些典型地物類在水稻移栽期的光譜響應曲線。由圖4可以看出,在水稻移栽期,在IRS-B2波段,即短波紅外波段,水稻的反射率較藕小,可利用這一點區分兩者。由此可見,利用HJ衛星數據可提取監測水稻面積的分布(見圖5,K1、K2、K3、K4分別代表對應指標的閾值)。
3.2HJ衛星圖像水稻面積的識別提取利用HJ-IRS影像,處理得到LSWI和HJ-IRS影像第二波段的反射率RIRS-B2;并用HJ-CCD影像處理得到NDVI和DNDVI。同時結合野外調查,對研究區內的典型地物按比例采集像元點。由采樣點對應的LSWI、NDVI、RIRS-B2、DNDVI得到散點圖,由散點圖確定所需的閾值。圖6、圖7為2010年HJ影像對應的散點圖,圖中虛線表示閾值的取值線。在確定2010年水稻提取面積時,LSWI、NDVI、RIRS-B2、DNDVI的閾值分別取0.006、0.58、0.38、0.5。以上述方法,分別制作2009、2011年的各分類指標的散點圖,由散點圖確定所需的閾值,依據閾值提取研究區水稻種植面積。圖8即為由HJ影像提取出的水稻種植區域,其中,8(a)、8(b)、8(c)圖分別為2009-2011年3年的水稻種植區。2009-2011年HJ衛星影像提取的水稻面積分別為627350400m2、627695100m2、612607500m2。
3.3精度評價與結果分析精度評價包括整體精度評價和個體精度評價,即面積精度和樣本點的精度評價。通過目視解譯,提取SPOT影像中的水稻面積較為接近實地的水稻面積。2009-2011年提取的研究區水稻面積分別為567816046m2、683516235m2、661212615m2。所得的面積作為參考,與HJ影像提出的面積相比較,計算面積精度。面積精度評價公式如下:A=1-|SHJ-SSPOT|SSPOT(4)其中,SHJ,SSPOT分別表示從HJ和SPOT影像上提取的水稻面積。樣本點精度評價主要通過分層隨機采樣對提取結果進行精度驗證。然后結合野外調查,在相應的SPOT影像上判別樣本點是否為水稻,得到樣本點精度和Kappa值(即遙感分類圖和參考數據之間的一致性或精度的量度)[23]。所得的精度評由表3可知,2009-2011年提取的水稻,面積精度與樣本點精度均超90%,Kappa值都不小于0.80,說明分類得到的結果和地面參考信息間的一致性很大,能有效識別水稻信息。在面積精度評估中,目視解譯提取SPOT影像中的水稻,受人為因素以及混合像元影響,導致多分或者漏分,此外,2011年選用的是10m分辨率的SPOT影像,2009、2010年選取的是20m分辨率的影像,故提取精度較其他兩年都高。結合樣本點,目視判讀SPOT影像,有少量棉花和藕被作為水稻提取出來。被誤分為水稻的棉花多種植在水稻田邊緣,或者是與水稻田混種,或者種在河流旁邊。棉花與水稻均表現明顯的植被特征,與水稻或者水相鄰時,棉花的光譜特征受到兩者的影響,容易被分為水稻。藕在四月種植,一直生長在水中,到了后期,水面上的荷葉長大,主要表現為植被特征,易將其分為水稻。此外,漏分了少量間雜在丘陵或者山體旁邊的水稻。這類水稻大都零星小面積分布,在HJ衛星影像上多為混合像元,導致漏分。
水稻種植范文2
關鍵詞:北方;水稻;種植技術;農業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4)-05-52-1
光照、溫度、濕度等因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一個地區水稻作物的生長和收獲狀況。一般而言,我國北方的氣候及地質條件更加適合水稻的生長發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也推動了水稻這種高產作物向北方發展。所以想要獲得較好的水稻種植效果就要根據北方溫度較低、土地鹽堿、氣候干燥等特點研究出更加適合北方水稻種植的相關技術。
1水稻種植品種的差別性選擇
種植技術是圍繞水稻品種的相關屬性展開的,水稻的不同品種代表了其價值功能特性,選擇水稻品種要將它的生長特性、產量、潛力等與種植區域的氣候特點和地質、土壤條件等相對比,選擇出最適合在該區域種植、抗病蟲害性強、具有高產潛力的品種進行種植。一般來說,如果當地條件允許,可以小面積的選擇試驗田進行優質品種比較種植,通過理論和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對比,進而推廣種植。具體的選擇特征方面應該包括:抗倒伏、抗凍、抗旱及抗鹽堿化、稈強不倒、活稈成熟、不早衰、抗病性強、分蘗率高、大穗型,在有效生育期不貪青,能全部成熟的中晚熟品種;米質方面要求透明有光澤、米粒整齊碎米少、堊白米率少、食味適口性好。除此之外,還要根據收獲的時間來確定需要種植幾季稻,如早、中和晚稻。
2北方水稻種植的具體技術分析
北方稻作區光熱源不足,溫度偏低,≥10℃的活動積溫有限,加之其他的地質條件很難保證水稻的種植產量,所以必須通過必要的種植措施加以保障。
2.1科學的對種子進行前期處理
種子的前期處理工作是植株能夠正常生長發育的根本保證。種子前期處理的基礎工作是嚴格的篩選,提高種子的純凈度,避免在優良品種中摻雜癟粒以及石塊等雜物,保證水稻的出苗率,在適當條件下可以進行曬種,使種子能夠更快的發芽和吸收水分。為了避免害蟲對水稻種植的為害,可以進行拌種或者包衣,即將農藥與種子進行一定比例的混拌或利用粘著劑使殺蟲劑或者殺菌劑等附著在種子表面,以起到消滅種子上以及土壤中的病蟲,減少水稻發生病蟲害概率的效果。抗鹽性方面可以通過浸種,即利用CaCl2溶液浸種可以增加水稻幼苗的抗鹽性。育秧方面可選擇為地勢高、平坦、含鹽堿低、滲水適中的苗床,配置pH值及土壤的疏松度很好的床上土壤。
2.2科學播種與施肥,合理灌溉
在播種方面,為了使幼苗更容易吸收營養、更快地適應新的環境,播種要均勻以及插秧深度的適中;在施肥方面,必須充分的認識到,不是只要施肥就能促進水稻生長,水稻每個階段的肥料需求是不同的,要根據測土配方技術,即檢測土壤成分,了解土壤的肥力供給情況,決定具體生長發育期的施肥量,這樣不僅能夠保證水稻生長發育所需肥料,又能夠減少肥料的浪費;在灌溉方面,要分不同時期進行水量的控制,如在苗期水稻植株耐旱怕澇,應少澆水或者不澆水,將土壤水分控制在60%左右。在拔期后需增加水量,應澆適量的小水。在大喇叭口期,水量的缺失直接影響小花的存活率,會造成水稻產量的減少,應該大大增加灌溉頻率和水量。抽穗期是水分需求量最大的時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增加水分供應。
2.3做好田間管理,適時收獲
田間管理主要圍繞補苗、除草與病蟲害防治三個方面進行。補苗方面,要適時進行排查,減少土壤荒廢率,發現缺苗現象及時補種或者補苗。田間雜草極大的影響水稻的生長,除草劑的使用要慎重,避免除草劑對水稻產生藥害,盡量使用噴霧式施藥,這樣土壤殘留藥物較少。除以上管理措施外,還應該適時地對稻田放水和蓄水,以提升水稻產量;對倒伏水稻進行處理,以防腐爛而影響了產量;考慮水的循環利用,保持水稻田的通風等。最后要適度把握水稻成熟的收獲時間,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水稻的實際產量與品質,一般全田90%出現黃籽粒變硬且色澤光亮時是最佳收獲時期,部分晚熟品種可以適當延緩收獲期。
3結語
要達到有效提升北方水稻種植技術的目的,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技術性研究外,還應該實施一些政策性措施,如促進農民收入來源的多樣化,優化收入結構,保證水稻種植收入;促進水稻耕地的規模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利用率;健全水稻種植補貼制度,建立農戶技術選擇的激勵機制;進一步深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等。
參考文獻
[1]付玉秋.淺論北方水稻種植技術[J].吉林農業,2011,(07).
[2]明鴻英.淺談水稻種植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3,(24).
水稻種植范文3
關鍵詞:水稻種植;病害;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S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95
在黑龍江區域水稻種植常見病害防治過程中,技術部門必須加大力度,利用無公害藥物實施防治工作,創新方式與手段,總結水稻病害防治重點,進而完善防治工作,為其發展奠定良好基礎[1]。
1 水稻種植常見病害分析
1.1 水稻種植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種植中常見的病害之一,主要發病形式分為青枯病與黃枯病2種,其發病機制不同,發病反應也不同。青枯病屬于水稻生理問題,一般情況下,發病時間是在水稻秧田期間,病發后秧苗會出現蘑菇形狀的結節,發病原因是栽培人員沒有利用科學、合理的栽培方式實施工作,并且在秧田期間不能對其進行適當的管理,這對水稻的生長造成較為不利的影響;水稻黃枯病是屬于真菌性病害,與水稻青枯病的發病時間一致,在發病的時候,水稻秧苗會出現發育不良的現象,很容易折斷,水稻新葉枯黃、萎縮,并且從根部開始腐爛,對水稻的正常生長造成嚴重影響[2]。
1.2 水稻種植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對水稻生長效率產生決定性影響,主要因為其是主要病害之一,具有危害大、涉及方面廣的特點,導致水稻出現產量減少、質量降低的現象。水稻稻瘟病是在水稻全部發育良好的時候發生的,根據發病部位與特點可以將其分為:水稻稻穗頸瘟、水稻葉瘟、水稻苗瘟以及水稻粒瘟,在黑龍江區域最為常見的水稻稻瘟病害就是水稻葉瘟與水稻稻穗頸瘟,農業科技部門必須予以一定重視[3]。
1.3 水稻種植紋枯病
在黑龍江區域,水稻紋枯病是較為常見的,也是水稻種植中主要病害之一,此類病害從稻苗初步生長到稻穗期間都可能發生,尤其在水稻抽穗的時候,極其容易感染此類病害。水稻紋枯病的發病原因就是水稻受到真菌感染,對水稻葉子與谷穗有一定的危害,很容易出現水稻倒伏的現象,對其造成較為不利的影響。水稻紋枯病對水稻的危害程度取決于真菌感染程度、施肥管理程度、澆水管理程度、水稻種植密度與水稻自身的抗病能力,同時,水稻種植區域的氣候與溫度也會對其產生影響,技術人員必須要樹立正確的防治意識,以便于提升防治管理效率。
2 水稻種植常見病害防治措施
2.1 水稻種植立枯病防治措施
在田間管理的時候,管理人員要對播種時期與苗床整頓使其加以重視,在科學、合理的x擇水稻種植品種之后,適當的控制播種數量。在播種水稻之前,技術人員要重視苗床整頓工作,控制苗床的酸堿程度,盡量將其控制在4.5~5.5之間,保證水稻苗能夠有效生長。對于藥物管理工作,技術人員可以利用營養調理劑、生根藥劑等,預防水稻立枯病的發生,一旦發現有感染水稻立枯病的植株,就要噴灑治療藥物,減少危害數量。
2.2 水稻種植稻瘟病防治策略
在水稻栽培階段,必須科學使用化肥,合理控制氮肥的使用比例。在水稻感染稻瘟病初期,管理人員就要在發病區域噴灑病情控制藥物,尤其是周圍沒有感染病毒的植株,要做好防治工作,保證能夠預防病害范圍擴大。水稻稻瘟病的治療藥物有:三環唑、稻瘟靈等,技術人員應該根據稻瘟病發生的部位與癥狀選擇藥物,合理控制藥物噴灑次數,使病情得以控制。
2.3 水稻種植紋枯病防治策略
技術人員在水稻苗移栽的時候,就要對其真菌或是菌核進行清除、銷毀,避免出現病害復發的現象。在水稻澆灌時期,技術人員要將淺、濕澆灌體系結合到一起,保證能夠給予水稻充足的水分。在管理施肥工作的時候,技術人員要合理控制肥料中氮、磷、鉀的含量。水稻紋枯病的治療藥物有:三唑酮、已唑醇等。
3 結語
除以上幾種水稻種植病害外,水稻在種植過程中還存在較多病害,需要技術人員與防治人員全面分析病害發生原因,制定完善的防治制度,合理控制澆灌尺度,選擇能夠提升植株抗病能力的肥料,使用無公害水稻病害預防、治療藥物,進而提高水稻種植常見病害預防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剛.淺析水稻種植常見病害及防治[J].四川農業科技,2014(8):40-41.
水稻種植范文4
綏化市北林區水稻種植面積66666.7hm2左右,其中33333.3hm2是草甸黑土,土質肥沃,境內有呼蘭河、諾敏河通過,水資源充足潔凈,沒有工業污染,是生產綠色食品的天然基地。為了進一步提高北林區水稻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健康食品的需求,筆者從2002年開始對綠色水稻栽培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了由多項技術優化組裝而成的配套技術。此項技術科技含量高、增收幅度大、效益顯著。截至目前,北林區綠色食品水稻生產認證面積已經達到41333.3hm2。
1產地與品種選擇
產地選擇在空氣清新、水質純凈、土壤未受污染的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稻區。遠離市區、工礦企業和交通要道,并要求周邊5km內沒有污染源。產地環境質量達到NY/T391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標準。根據當地積溫等生態條件和綠色食品水稻對品種的要求,選用熟期適宜的優質、高產、綜合抗逆性強的中、早熟品種,種子質量要求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以上。適合北林區種植的水稻品種有綏粳4、墾稻12等。
2培育壯苗
2.1播前準備育苗田要求選在地勢平坦、無污染、土質肥沃、背風向陽、靠近水源、排水良好、土壤偏酸、無病蟲雜草的田塊。秋做床,建高于地面50cm的苗床,統一大棚管理。施入過篩無害化優質農肥10~15kg/m2、沃必達壯秧劑125g/m2,與備好的過篩旱田土混合拌均勻后,撒施在苗床上,厚度為10cm左右,pH值達到4.5~5.5,澆足底水,使土壤水分達到飽和狀態。
2.2溫濕度管理播后至出苗前密封保溫管理。出苗后,無風晴天9:00—15:00開始通風,棚溫控制在25℃。2.5葉以后,溫度控制在20℃,做到晝揭夜蓋。移栽前全揭膜,煉苗3d以上。遇到低溫時增加覆蓋物。秧苗2.5葉前基本不澆水,有利根系生長;以后苗床缺水在早、晚及時澆透水,利于植株生長。床面有積水要及時晾床。
2.3施肥用藥管理根據NY/T39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稗草出土后,在水稻1.5葉時,可用20%敵稗乳油10~15mL/hm2對水250kg噴霧,噴后立即蓋膜。預防立枯病,可在秧苗一葉一心期時,用35%清枯靈10g對水,噴霧30m2苗床。秧苗2.5葉時發現脫肥,根據NY/T394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可用硫酸銨1.5~2.0g/m2、硫酸鋅0.25g/m2,稀釋100倍液葉面噴肥,噴后及時用清水沖洗葉面,以防肥害。起秧前6d撒施磷酸二銨150g/m2,可促水稻移栽后成活快、分蘗早,有利于高產。追肥后噴清水洗苗。
3適時移栽
當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3℃時,在5月15—25日即可插秧。插秧規格:30cm×13cm,每穴插3~4株。插深不超過2cm,否則影響分蘗。
4肥水管理
4.1本田無害化施肥根據NY/T394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增施有機肥,限量、限品種使用化肥,農肥要腐熟無害化使用,禁止使用硝態氮肥,有機氮與無機氮之比不能超過1∶1。可施充分腐熟有機肥30t/hm2,結合旱耙施入;結合水整地,施磷酸二銨75kg/hm2。插秧返青后每公頃追施尿素75kg/hm2,7月上旬水稻倒三葉露尖期追尿素15.0~22.5kg/hm2,一般不施粒肥,防止貪青晚熟,影響產量和品質。
4.2潔水灌溉,淺灌為主本田地要求有單排單灌設施。用符合引用標準的河水和地下水灌溉,禁止用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灌溉,保證灌溉水潔凈無污染。淺水增溫,提高米質。返青保持水層3cm,增溫促蘗;莖數達到450~500個/m2時,曬田2~3d,控制無效分蘗,然后保持寸水;灌漿期淺水灌溉;乳熟期采用干干濕濕的灌溉方法;黃熟期自然落干。井水灌溉區要設曬水池,延長渠道,提高灌溉水溫。早、晚灌水,減少溫差。
5病蟲草害防治
化學藥劑的使用必須符合NY/T39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每種有機合成農藥在生長期內只許使用1次。
5.1防病滅蟲及時清除帶病植株及雜草,控制溫濕度,也可用稻田養鴨來除蟲。化學防治:優先選用生物農藥。防治稻瘟病用生物農藥2%春雷霉素粉劑30~50g/hm2對水1000倍液葉噴。防治負泥蟲,清晨人工用掃帚或樹枝掃葉片將蟲掃落水中淹死。防治水稻潛葉蠅,發生時采取淺水灌溉,避免葉片與水面接觸,同時除掉潛葉蠅寄生的池邊草。
5.2除草以人工除草為主,插前耙地滅草,池埂封閉滅草,插后以水層深淺交替來控制雜草,7月10日前人工除草1~2遍。化學藥劑除草:在水稻返青后,草荒地塊用60%丁草胺1.0~1.2L/hm2加10%草克星100~150g/hm2,毒土法施入。保持水層3~5cm持續5~7d。
水稻種植范文5
1978、1979年秋季,我們在福建的龍海、平和等縣進行了雜交水稻高產的調查,較完整地掌握了52塊田的資料,結合該地區農業局驗收整理的388塊田的資料;從中選出理論產量與實際產量相差3T5公斤/公頃之內的197塊田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汕優2號、四優2號的早、晚季都表現產量與總粒數的偏相關達顯著水準(公式略)根據穗數和穗粒數計算標準偏回歸系數,說明增穗的增產潛力大于增粒的增產潛力。我們又調查了全省6個地區11個縣的晚季雜交水稻有效穗數與產量的關系。得出每公頃產3了50公斤以下的有效穗數為135~180萬。每公頃產6250、6000公斤的為225~24D萬,每公頃產6750、7500公斤的為270、28與萬;每公頃產9750、12000公斤的為300、345萬。這說明有效穗多產量高,有效穗少產量低。197塊田的資料分析指出:基本苗數、最高莖莫數、分集成穗率分別與有效穗數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
(一)秧苗案質與甚木苗19T7年進行了秧苗素質研究。設秧苗素質與本田施氮量兩種處理。試驗結果產量差異顯若。茲將其中四個處理分析如下:扁蒲秧2本,210公斤N/公頃,“”.75公斤/公頃三叉秧l本,105公斤/公頃,6375.0公斤/公頃扁蒲秧3本,210公斤/公頃,5T99.75公斤/公頃二叉秧1本,105公斤/公頃,5649.75公斤/公頃單稈秧比二叉秧、三叉秧多用1、2倍種子和多l倍氮肥,每公頃僅分別增加150公斤和24.了5公斤。根據考種材料,二叉秧的有效穗數較三本秧少31.8%,而穗實粒數則多5D%。故多叉秧具有省種、省肥、大穗的增產作用。我們又分析各節位分孽穗的產量比重,三叉殃2/o、3/O兩節位分集穗占總穗數的46%,產量占總產量的49%。多本秧5/0、6/0、7/。三節位分縈的產量占總產量的82%,前者為低節位分莫,穗大、粒多;后者為中節位分孽,穗較小、粒少。莫家讓“指出,多叉秧葉綠素含量較無孽秧多16.T8~41.65%,從出苗到黃熟期,多叉秧的光合勢較無粟秧高9~33%,根系也較發達,這樣,多叉秧的發達恨系吸收氮素與葉綠素含量高的,光合勢強的葉片光合產物合成的氨基酸輸送到地上部的生長中心。初期促進分集,形成分桑優勢,幼穗分化至成熟期壯稈大穗,形成穗粒優勢。
(二)最高分藕數與分戴成旅奉19T塊田的最高莖葵數為405~540萬/公頃,在此范圍內,最高莖孽數與有效穗數呈極顯著正相關每公頃產IO50D斤以上的69塊田的苗、株、穗比例為1,3,2,即每公頃插24、30萬叢,基本苗120、180萬,最高莖孽數480、540萬,最后有效穗330、375萬,分粟成穗率65、70%。要實現這種群體動態指標,首先要培育多叉壯秧,在這基礎上按雜交稻大田分孽習性進行肥、水管理。19了8年我們觀察了四優2號大田分孽習性的結果:1、第一次分孽的成穗率為98%,分布于1/0、9/0節位上。第二次分孽的成穗率為40%,分布于2/0”5/D節上。第三次分縈的成穗率為零。2、分孽的發育受氮、碳營養影響很大。本田分桑以第7節位分粟的穗粒數最多,7/0節位分粟于5/7出生。第一次追肥于4/28,每公頃施碳鋒和過磷酸鈣各131.25公斤。按當時氣候條件,大約6、7天才能為稻根吸收。這說明第7/O節位分萊的成長與氮素營養密切相關。拔節期具有3個葉片以上的分禁,一般都能成穗;但若“大封行”出現于孕穗之前,這些分孽會因光照不足而死亡,相對地,抽穗一乳熟期群體“稀疏”,基部透光率增加,植株基部腋芽重新萌發成分縈。這些都說明雜交水稻分縈的成長和消亡與碳素營養密切相關。3、據偏相關分析,節位與各節有效穗數呈顯著的負相關即節位愈低,有效穗愈多。以上潔果可作為育秧、整田施肥、插秧和本田肥、水管理的依據。
二、每穗粒數與粒重
1979年我們調查了汕優3號與IR661的穗發育情況(表略)無i侖分化穎花數、抽穗時穎花數或穗實粒數汕優3號都多于IR661;但穎花退化率則高9.4%,結實率低9.1%。因此,生產上不僅要促花,更重要的是保花,不僅要促大穗,更重要是減少退化,提高結實率。據197塊田的資料分析,產量與結實率的偏相關達顯著水準,總粒數與結實率呈極顯著負相關,也說明保花和提高結實率的重要性。穎花結實率低的主要因素是:1、養分不足,分配不勻。1979年我們以四優2號和紅410(對照)為材料,選擇生長正常的主穗各20穗,定德定花觀察不同位次穎花的生長勢,結果四優2弓一的強勢花占連4.9%,比紅逮10減少2.05%;中勢花45.0%,比對照減少2.5%;弱勢花12.2%,L匕對照多5.45%。一說明雜交水稻結實率低是弱勢花多造成的。不同位次的穎花結實率也不一致。19了9年我們對四優2號剪除穎花對結實率影響進行了觀察。第一次枝梗穎花的結實率為93.3%,第二次枝梗穎花的結實率僅49%。剪除第二次枝梗穎花后,第一次枝梗穎花的結實率提高到96.3%;剪除第一次枝梗穎花后,第二次枝梗穎花的結實率提高到90%。說明第二次枝梗穎花結實率低是養分不足和分配不勻引起的。1981年的雜交稻種植期研究結果,無論早季種植或晚季種植的雜交水稻,從返青期到幼穗分化期,光合效率和干物質日增量都最大,幼穗分化至抽穗次之,抽穗至成熟最小,此結論與曹顯祖報告相一致。這是雜交水稻的一種生理現象。從研究中也看出,晚季種植(6/18播,了/15插,10/15收),出苗到幼穗分化處在28℃/日均溫,160小時日照和太陽輻射量25.09cal/cm“的足光下,充分發揮雜交稻光合強度大的優勢(比早季高23.06%)。因此,分集塊,葉面積大(大1.4倍),干物質日增重,為穗(庫)發育提供大量能源。抽穗后,由于氣溫逐漸下降,光照弱,光合效率較早季植‘廠降快(降40.了%),單位體積干物質積累轉化處于劣勢,但植株營養體大,總干物質積累仍較早季植為大。因此,有效穗較早季植的增加58.95萬/公頃,每穗粒數增加14.02粒,結實率提高6.88%,千粒重增加4.98克,產量增加191了.75公斤/公頃。此外,從威優2號、沮l(龍2號后期追肥試驗結果看出,在侮公頃施150公斤氮素情況下,提取23%(尿素了5公斤/公頃)為孕穗期追肥,可以明顯提高乳熟期的干重、活力和冠層葉葉綠素含量(0.019%),光合勢和干物質日增長分別比對照提高0.D19%和lD%,從而使結實率較對照提高14.5%。以上說明,雜交水稻由于中后期光合效率下降導致養分不足,弱勢穎花多,結實率低。后期追肥可以改變這個缺點,提高結實率。2、受生態條件影響。穎花受情后,谷粒灌漿的養分來源有二。其一為抽穗前貯藏于莖稈和葉鞘的碳水化合物轉運到穗;其二為抽穗后冠層葉進行光合作用的產物。1978年從分期播種試驗的資料看出,二者的比例因抽穗后的環境條件不同而異,可分為三種類型:(1)抽穗后20天候平均氣溫約28℃,日照率75%,相對濕度7D、80%,灌漿成熟期短(31~35天);抽穗前養分占31、39%,抽稗后養分占69~61%。(2)抽穗后20天候平均氣溫26、28℃,日照率47、51%,相對濕度85%以上;抽穗前養分占42~60%,抽穗后養分占邪、40%。(3)抽穗后20天候平均氣溫20.87℃,日照足,相對濕度T9%以下,灌漿成熟期達51日;抽穗前后養分各占28%和了.2%。考種結果,高溫、足光、適濕的稻穗灌漿成熟期雖短,但結實率高,籽粒飽滿,千粒重大,產量高;低溫、足光、濕度小,則結實率低,籽粒不飽滿;高溫、多雨、寡照、濕度大,結實率和籽實飽滿度都受影響。這是抽穗后氣侯條件對雜交稻穗粒發育的影響。因此,調節播種、插秧期使生殖生一長處于最適的光照條件下是提高結實率的關鍵。19了8~19了9兩年的四優2號發育期的溫度處理結果看出:從枝梗分化至開花期低溫(19℃)處理,結實率都降低。低溫處理三天對結實的危害程度為、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期>孕德期>抽穗期。無論抽穗、開花或灌漿用35℃或40℃的高溫處理3小時,結實率和千粒重都降低。抽穗開花期遇到35℃以上高溫,花粉敗育不受精;灌漿期高溫則影響光合產物的運轉而形 成畸形來。開花期遮光或陰雨則結實率降低,強勢花結實率從87%降至58‘4%。由于稻田中各稻穗,稻穗中各穎花的發育并非同步,抽穗開花期35℃處理3小時和40℃處理3小時后,用人工輔助授粉,其結實率分別從65.1%、5D%提高到78%、62%。
三、根系發育與葉片生長
根系發育研究結果:四優2號和汕優3號的根量、根粗和根系干重都比穗數型常規稻紅410和矮稈大穗型品種大家伙為大(略小于高稈大穗型品種三磅70籮),發根力和根系活力較強。根干重以黃熟期為最大。發根力可持續到孕穗初期,根系活力以黃熟期為高峰。雜交水稻的“浮根”發達。浮根從第11/0葉開始發生,持續至成熟期。四優2號、汕優3號的根可達5次恨,而410、大家伙僅二、三次根。倪文等〔7〕報告,浮根的吸收力比一般根高2一3倍。川田拼“J報告,高次根的發生與穗枝梗及其著生的穎花同步。因此,浮根發達與雜交水稻穗大穎花多有密切聯系。雜交水稻在水層灌溉條件F根量大、根粗、干重大、浮根發達,但后期黃根、褐根、黑根多,幾乎找不到白根;旱作栽培的根系和干重均小,沒有浮根,但白根多;濕潤灌溉的介于二者之間。此結論與Das,D.K.等’‘報告相一致。不同組合對缺水的敏感性不同,四優2號大于汕優3號。早期水層灌溉、中期曬田、后斯濕潤的,根量、干重、根粗、浮根量都大和發達。收獲后一天,o、20cm土層的根系黃褐色,20、40cm土層為黃白色,根的彈性大。因此,合理灌溉以改善土壤環境,發揮雜交水稻的根系優勢,為穗多、穗大、結實率高奠定基礎雜交水稻根系發育與地上部生長有密切聯系。單位時間最天發根增長量出現于分集盛期,無效分孽開始死亡期的單位時間根干重增長量最大,緊接著出現最大莖傷流強度增長量。說明了雜交水稻的發根開始時生長迅速;其次是稻根加粗,內含物充實,干重增大;再次是根系活力的發揮。根系的這種發展過程可作為肥水管理的依據。剪根試驗結果表明,4/0“8/。葉期剪根,即剪除1/0、5/0節位根,明顯減少了分孽和有效穗數;12/0葉期剪根則穗實粒數和結實率減少;14/0、16/O葉期剪根則影響結實率和粒重。綜上所述,出苗—穗分化期的發根力最強,“浮根”發生;在栽培上應該淺水足肥,以促分蔡,增加穗數。穗分化—齊穗期的浮根大量發生,根系活力大,根干重增長快;應適當擱田,足肥以促大穗。齊穗,-一成熟期的根系活力旺盛,需濕潤灌溉,補肥,以提高結實率和粒重。在葉片生長方面,四優2號和汕優3號的主莖葉可分為三類:(1)1/0、10/0(1l/0)節,包含葉—鞘—節—分縈(缺節間),都是營養生長期發生和生長的。(2)11/0、12/0(12/、13/0)節,包含葉—鞘(缺分孽和節間),為過渡期發生和成長的。(3)13/0~15/0(14/0~16/0)節,包括葉—鞘—節—節間(缺分集),都是生殖生長期生長的。根據主筆葉的葉形、出葉積溫、生存期和功能,葉片可分為四組,(表略)1980年對雜交稻根、葉與產量因素的關系的研究結果:剪除主莖4/0、1。/O葉則影響1~7/0節位分孽;4/0~8/0葉期剪根(剪去1/0、5/0節根)則影響1/0、5/0節位分孽;剪去4/0~10/O葉或12/O葉期剪根(剪去9/O節根),嚴重降低穗粒數;剪去14/O~16/O葉或12/O期剪很嚴重降低結實率。水稻葉、根、穗、粒的這些關系,可作為看苗診斷和管理的參考。另外,從兩年的分期播種試驗和植期研究看出,中熟雜交稻屬感溫性的基本營養生.長型。生育期間日均溫在1T、28℃之間,每升高1℃營養生長期縮短5天,日均溫27~28℃的主長期較穩定。安全齊穗溫度為23℃。四尤2號全生育期所需的活動積溫為3061℃,1/0、16/0葉期的活動積溫為1731℃,劍JlJ?—抽穗期的為380℃。抽穗—完熟期為905℃。幼穗分化期的生育積溫指數為36.09,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期為56.45,抽德期為68.9。這些結論與浙汀農科院紹興基點組(19了0)的報告相一致。總之,中熟雜交稻屬感溫性基木營養生長型,具有分禁力強、根系發達和穗粒多三大優勢,三者舊互聯系,培育多叉壯秧是發揮三大優勢的基礎。根據活動積溫及生育積溫指數調整播種期,使生殖生長期處于光、溫、濕最適期,既使莖、鞘、葉貯藏養分順利運轉到穗,又利于穗粒發育。根據葉、孽、根、穗、粒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肥、水管理,協調促桑保蔡,促花保花,實現穗足、粒多、粒飽、高產的目的。
結論
(一)雜交水稻具有分集力強、根系發達和穗粒多三大優勢。多孽壯殃是基礎。它具有省種、省肥、根多、稈壯、穗大的增產作用。
(二)節位與有效穗數呈顯著負偏相關。2/O、3/O二節位的分孽憾產量占總產量的49%。分菜的發生和增長與碳、氮素營養密切相關。
(三)雜交水稻穗大、穎花多,但結實率不高。其原因是殺分不足和花期對溫、光的適應范圍較窄。
(四)根多、根重、“浮根”發達。最大發根量和根干重分別出現于分孽盛期和孕穗期。最大傷流強度于黃熟期。前期水層灌溉、中期曬田、后期濕潤的根系發達,白根多。
(五)雜交水稻可分為四個葉組:1/0、3/0為秧期葉,決定秧苗素質;4/0~9/D(10/0)為分孽期葉,決定分孽和穗數;10/0(11/0)~12/O(13/0)為拔一節期葉,影響節間干重和穗粒數;13/0(14/0)~15/0(16/0)為穗發育期葉,影響結實粒和粒重。
水稻種植范文6
東農425是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水稻育種室育出的水稻新品種,2007年引入我區,從連續三年的試驗、示范結果看,該品種具有優質、高產、抗病、耐冷等特點,適宜我區種植。在兩年的優質米品種比較試驗中,該品種產量均居第1位。2007年及2008年在我區優質水稻品種比較試驗中,年均產量分別為9035kg/hm2和8843kg/hm2,比對照品種松粳6號分別增產693kg/hm2和819kg/hm2,增產率分別為8.3%和10.2%。在參試的8個品種中,該品種產量均居第1位。
1旱育稀播、培育壯秧
采用旱育苗,最好采用大棚育苗或缽體育苗。苗床播量控制在150~200g/m2,缽體育苗播2~3粒/眼。同時做到適時早播,最佳播種期為4月10~15日。加強苗床管理,嚴格按旱育壯秧標準培育壯秧。通過旱育稀播、早播、培育帶蘗壯秧,來發揮該品種優質高產的特性。
2稀插少本、提高穗部質量
該品種分蘗性強,在旱育稀播的基礎上,本田應進行稀插,插秧規格為33cm×16.8cm或29.7cm×19.8cm,每穴插秧2~3棵基本苗。通過本田稀植,來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充分發揮分蘗特性,提高穗部質量,使水稻穗大、粒多、結實率高、成熟度好,來提高水稻產量。
3合理施肥,實現平衡施肥
在增施農肥的基礎上,科學施用化肥,做到N、P、K、微肥合理搭配,實現平衡施肥。應施N:100~120kg/hm2,P2O5:75~100kg/hm2,K2O:40~50kg/hm2。同時應補施鈣鎂硅肥等中微量元素,以進一步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增強水稻抗性。施鈣鎂硅肥4~5kg/hm2。磷肥和鈣鎂硅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氮肥30%作底肥、45%作蘗肥,20%作穗肥,5%作粒肥施入。鉀肥50%作底肥,50%作粒肥施入。
4科學灌水,實行節水灌溉
該品種活稈成熟,生育后期應實行淺水間歇灌溉,以增強土壤通性,保持根系活力,養根保葉,活稈成熟。具體灌溉方法為:生育前期保持淺水層(3cm左右)增溫促蘗,這一水層一直保持到抽穗前40d。孕穗期之后采取淺、濕、干間歇灌溉的方式,每次灌4~5cm水層,任其自然落干后再復水。干干濕濕,以濕為主交替進行。至蠟熟末期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