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唐代邊塞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唐代邊塞詩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唐代邊塞詩范文1

邊塞詩作,從《詩經》時代即已有之,經過漢、魏樂府詩的發展至南北朝時期,在詩壇蔚為大觀,“入唐以后,邊塞詩迅速地發展起來。據統計,從《詩經》的時代算起,直至隋代,現存邊塞詩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邊塞詩即有兩千余首。初唐四杰、陳子昂的作品中已有相當數量的邊塞詩。特別是到了盛唐,出現了邊塞詩空前繁榮發展的黃金時代。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高適、岑參、李白、王維、王昌齡、李頎、王之渙、王翰、崔顥等盛唐著名的詩人,創作了大量達到一流水平、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邊塞詩作品,使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與王、孟山水詩派一起,成為盛唐最主要的詩派之一。”[1]

然而,建國以來學界對于唐代邊塞詩的研究,盡管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乃至該詩體的繼承、影響,邊塞詩人間的比較等各方面的探索已十分完備,但大多仍局限于純文學領域的研究,視角較為偏狹和單一,對此,唐代文學專家傅璇琮先生曾提出:

不能孤立地研究文學,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把社會概況僅僅作為文化背景貼在作家作品上,而是應當研究一個時期的文化背景及由此而產生的一個時代的總的精神狀態,研究在這樣一種綜合的“歷史――文化”趨向中,怎樣形成作家、士人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從而研討出一個時代以及一個群體、個人特有的審美體驗和藝術心態。[2]

而任文京先生的論著,正是借鑒了傅先生的觀點,采用了“歷史――文化”的交叉研究方法,以全面的歷史、文化、政治、地理、民俗多維視角,對唐代邊塞詩歌加以宏觀審視,從而彌補了以往研究成果的不足,開拓了邊塞詩研究新的理論境界。

通觀其論著,理論體系完備而內涵充實,既挖掘探索了唐代邊塞詩人的精神世界諸如歷史意識、英雄意識、憂患意識,又有社會文化、地域文化對邊塞詩創作的影響研究,還對邊塞詩的戰爭與和平主題、閨怨主題等深入加以探討,雖屬宏觀研究,但所有結論都是建立在扎實的微觀個案研究基礎之上的,可謂“宏觀著眼,細部閱讀”,理論創新點亦隨處可見。

比如作者從唐代邊塞詩人精神世界中的“漢代情結”出發,去探索邊塞詩中的歷史意識,就超越了前人僅把邊塞詩中的漢代人名和地名作為“以漢喻唐”的比附手法的簡單認識,而探究到了其本質內涵:

唐代邊塞詩人具有濃厚的漢代情結,這是由他們強烈而深沉的歷史意識所決定的,同時也是詩人時代責任感的鮮明體現。一般來說,人們對某一歷史所持的態度,也取決于歷史與現實的關聯程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漢代情結是唐代邊塞詩人對歷史的理解、對現實的觀照和對理想的追求相結合的產物。事實上,任何一個朝代的主體精神都具有承上啟下的特質,唐朝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氣度,它更需要從深沉厚重的歷史文化中尋求符合時展的精神營養和力量源泉。

唐代邊塞詩人常常在詩中以漢代唐,并多次提到漢代的軍伍英雄,過去評論者多將此視為一種修辭方法,或認為是詩人就一事而發感慨。實際上,唐代邊塞詩人對漢代情有獨鐘,是他們歷史意識的集中體現,這既有唐代復雜的社會原因,又是唐代對漢代軍伍文化承傳的結果。漢代情結通過詩歌反映不能認為是語言現象,而是典型的文化現象。唐代邊塞詩人的漢代情結,反映了當時深刻的文化背景。[3]

其次,作者由唐代邊塞詩人的歷史意識,繼而探尋由此生發出來的英雄意識,“唐代的文化背景孕育了邊塞詩人的英雄意識。英雄意識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古今英雄的景仰和崇拜,即他們在詩中充滿深情地贊美和歌頌英雄;二是他們以英雄為榜樣,付諸行動,渴望建功立業,濟世經邦,拜相封侯,留下千古美名;三是由于時代的熏染或親歷邊塞,唐代邊塞詩人心中的英雄以軍伍英雄為主。事實上,唐代具有英雄意識的不僅僅是詩人,整個社會都是如此,而整個時代崇尚英雄的風氣,又是唐代邊塞詩人產生英雄意識的基礎。同時,唐代邊塞詩人的英雄意識也體現了對歷史文化的承繼,當這種意識轉化為情感、信念、理想和追求時,就會對詩人的行為方式產生深刻影響。”[3]并且,作者透過對大量唐代邊塞詩具體作品的分析,把這種歷史意識和英雄意識,視為“盛唐氣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使其理論高度得以抬升。

再次,該書對于唐代邊塞詩人的尚武精神與地域文化之間聯系的考察,亦富于穿透力,作者通過對于大量唐代邊塞詩作品的細致梳理,認為地域文化不僅對于唐代邊塞詩人的尚武精神與親身出塞有促進作用,也對于詩人形成開闊的地理視野產生重要的影響,這也是前人多未涉及的理論問題――“北方的尚武之風歷史悠久。自秦漢以來,北方戰亂不息,民風民俗與南方迥然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區是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接壤地帶,由于臨近邊塞,地理位置特殊,民性強悍勇猛、崇尚武風。……隋唐時期,北方這種尚武之風仍然熾烈。……整個社會彌漫著尚武之氣,也在強化著軍伍精神。在如此濃烈的社會氛圍之中,詩人耳濡目染,被文化浸潤,受風氣熏染,于是尚武慕俠,投筆從戎,也就必然成為他們所要選擇的人生之路。”[3]

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也不囿于傳統,而有大膽創新之處,書中大量借鑒了數理學科的圖文列表、數據統計等計量方法,能夠更加直觀清晰的說明問題,如天寶初十大節度使經略兵馬配置統計表,元和年間吐蕃犯邊的統計表,中唐詩人李益邊塞詩中反映“漢代情結”的語詞統計等,均在占有大量翔實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精益求精,所得出的結論客觀、真實可信。

本書的作者任文京先生,現為河北大學出版社總編輯、編審,兼任河北大學人文學院古代文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獲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河北省“四個一批”人才等多項稱號,責編的《中古文學理論范疇》獲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黃河傳》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并獲得了多項河北省政府頒發的圖書獎和優秀暢銷書獎;多年來主要從事唐代邊塞詩研究,并在《文藝研究》等刊物上發表了多篇相關的學術論文,博士階段師從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文心雕龍》學會會長詹福瑞先生,《唐代邊塞詩的文化闡釋》一書主體即為其博士學位論文,系其多年研究成果的結晶,曾獲得諸多唐代文學專家的認可與好評。相信,該書的出版,必將會推動著今后唐代邊塞詩研究,向著更高要求、更深層次、更新角度獲得理論延伸!

參考文獻

[1] 張福慶.《唐詩美學探索》[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

[2] 傅璇琮.《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序》[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3] 任文京.《唐代邊塞詩的文化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唐代邊塞詩范文2

白居易不是邊塞詩人,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的詩作稱之為邊塞詩。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來源:文章屋網 )

唐代邊塞詩范文3

關鍵詞:盛唐;岑參;英雄主義情結

邊塞詩是盛唐詩歌的主流,也成為了古代文學史上最動人心弦的樂章。其中引人注目的邊塞詩人當推“詩雄”的岑參。岑參的邊塞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為唐代詩人之冠。他的詩雄奇瑰麗,凝聚了濃郁的英雄主義情結,表現了積極進取的時代主旋律。

一、岑參的邊塞詩飽含了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渴望

岑參出身于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堂伯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十歲左右,父親去世,家道衰落,“早歲孤貧,能自砥礪,覽史籍”(唐杜確《岑嘉州詩集序》),岑參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整家業。二十歲時到長安,獻書求仕不成,遂漫游河朔。三十歲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這是八品下的職位,官卑祿微,岑參感到自己獲取高位的愿望難以實現。

盛唐時期“壯武而柔文”,北方民族融合帶來的尚武精神成為當時的時代風氣,唐朝又重視以軍功取士,鼓勵知識分子投筆從戎,在沙場上建功立業。在尚武的社會風氣和崇尚軍功的時代環境的熏陶下,岑參對游俠精神懷有極高的熱情,心中充溢著英雄主義的情愫,沒有祖蔭的他選擇了投身邊塞為進身之階的人生道路。在岑參看來,報國與求功名并不矛盾,“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男兒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后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并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男兒何必戀妻子,莫向江村老卻人”(《送費子歸武昌》)這些詩都反映了岑參渴望在邊塞建功立業、獲取功名的雄心壯志,洋溢著一種急于用世、樂觀昂揚的精神風貌。

二、岑參的邊塞詩充溢著雄壯的英雄氣概

天寶八載(749年)岑參赴龜茲,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兩年后回長安,這是岑參首次出塞。天寶十三載(754年)又赴北庭,任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次出塞,直至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才回朝,前后兩次出塞共約六年時間。長時間縱馬大漠戈壁的邊塞生活,讓岑參體會到國力的強大在防御外族侵略、保障國家安全上所起到的顯著作用,所以岑參在詩中表現出對邊塞戰爭充分的肯定和歌頌,洋溢著盛唐時代的民族自豪感和雄壯的英雄氣概。岑參描寫戰爭的盛大氣勢,歌頌將士的英勇無畏,使他的邊塞詩具有一種雄渾壯麗的陽剛之美,充滿了蕩氣回腸的英雄主義豪情,體現了盛唐奮進開拓的時代精神。

例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這是岑參奉送封常清出師西征而寫的,但詩中沒有一絲一毫的擔憂,只是熱情地歌頌唐軍將士在國難當頭時不避艱險、報國殺敵的雄壯氣勢。茫茫雪海,莽莽沙漠,狂風怒吼,碎石亂飛,以及來勢兇猛的匈奴騎兵,都有力地襯托出“漢家大將西出師”的聲威。夜不脫甲,戰戈相撥,風如刀割的出征場面,是將士軍紀嚴明、不畏艱險的有力佐證。詩里沒有直接描寫戰斗的場面,但已充分地展示了勝利的必然,這樣斗志高揚、意氣風發、英勇頑強、堅忍不拔的正義之師,一定是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與《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不同,它直接描寫了唐軍征戰的壯烈場面,鎧甲生光,吹笛伐鼓,三軍大呼,白骨遍地,而將士們堅毅無畏,勇往直前,豪氣沖天,全詩充滿了愛國主義激情,代表了充滿光芒和神采的盛唐之魂。

三、岑參的邊塞詩浸透著不畏艱險的樂觀主義精神

岑參的邊塞詩里雖然描寫了邊塞的酷寒、環境的惡劣和行軍的艱難,但沒有一絲悲嘆和抱怨,更沒有猶豫和畏縮,有的是將士們飽滿的熱情、堅定的意志、戰斗的豪情和必勝的信念,他把邊塞戰爭的殘酷化為將士們不畏艱險的樂觀精神。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人窮盡筆力描寫狐裘不暖,錦衾透寒,鐵衣難著,將軍不能開弓的身體上的感受和“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的邊塞環境,通過這種帶有異鄉特色的環境描寫,襯托出濃厚的離別之情,同時也是對將士們不怕寒苦的樂觀精神的贊頌。再加上好似“千樹萬樹梨花”的塞外八月飛雪,紅旗與白雪形成鮮明對照的奇麗風光,使酷寒的塞外不僅沒有肅殺蕭瑟之感,反而有蓬勃生機、春意無限之奇,讓全詩氣勢飛動,色彩艷麗,極具別致浪漫的美感,也在依依惜別的心情上點染了濃郁的奔放豪邁、積極奮發的情懷。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不是戰爭的艱辛和苦難,而是熱烈和浪漫,因此,他的詩無論是歌頌將士們的昂揚斗志,還是訴說環境的艱難與戰爭的殘酷,都那么雄偉壯烈、豪氣沖天、積極浪漫,飽含著將士們以苦為樂、不畏艱險的樂觀主義精神,表達了將士勇于進取的人生態度,這也是盛唐邊塞詩之所以能代表盛唐之音的原因所在。

岑參的愛國精神使他的詩氣吞山河,讓那些斤斤計較私人感情的詩人黯然失色,在中國這么一個戰爭文學貧乏的國家,岑參的邊塞詩以其英雄主義情結而獨具魅力。

參考文獻:

唐代邊塞詩范文4

中、晚唐蠹國害民一類將軍意象的審美特質

中、晚唐邊塞詩塑造的將軍,大多數都逞一己之欲,置社稷萬民于不顧,實際已與草寇無異。細加對比,會發現中、晚唐將軍意象群顯示出如下一些新的審美特點:

1.包孕在審美意象中的情感評價由肯定為主變為大面積的否定,審美主體觀照現實的價值評判尺度變了。主客體關系的變異又導致意象涵義和營造方式的變化。

2.初、盛唐即使帶否定性的審美意象也是高度凝煉化、符號化的,主客體之間的審美距離較大,給審美意象吹入了些許云煙,減弱了對接受者的刺痛,整個意象系統都放射出理想主義的光芒;“文變染乎世情”(劉勰《文心雕龍》),中、晚唐反映蠹國害民此類將軍的意象群,其現實的指向性明確多了,主體有意拉近審美距離,反映現實不但深刻而且近乎尖刻,尤其愈來愈多地使用了諷刺乃至冷嘲熱諷的口吻,這既造成中、晚唐邊塞詩寫實主義、批判主義的新特色,又降低了審美主體關注現實的熱忱。

3.初、盛唐反映主帥的作品,雖層層鋪敘、每每渲染,可仍不離以抒情性為首的美學原則;而中、晚唐意象群在營構上卻更多地采用敘述性筆法,甚至出現了為數不少近乎實錄的“史詩”。這確實不能不說是個巨大的變化,也是中、晚唐詩人的一個大貢獻。略可彌補邊塞詩中缺乏戰爭史詩的缺憾。

中、晚唐蠹國害民一類將軍意象的類型

1.暴將。初、盛唐邊塞詩中有為邀功逐名而輕啟邊釁的將軍意象,尤其反映在天寶年間題材的作品。其時邊將尚未將鋒刃公開直接指向百姓。但到中晚唐,大量暴將出現。這類將軍刀兵所向的不是賊寇,而是手無寸鐵的百姓。本來將以安民,武以止戈,現在官兵卻反與盜寇相同。邊將的之名是在生靈殄滅中樹立的。嗜血和暴殄生民是這類將軍的最大特點。如下面這首詩所寫:

行營即事

劉商

萬姓厭干戈,三邊尚未和。

將軍夸寶劍,功在殺人多。

2.嗜欲邀功之將。這類將軍為邀功取賞而輕啟殺戒,利欲熏心,骨子里專為個人營私,此類詩歌高揚犀利“刀筆”,通過“審丑”深入鞭撻社會陰暗勢力。

新豐折臂翁

戒邊功也

白居易

……

老人言,君聽取:

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

不賞邊功防黷武?

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

欲求恩幸立邊功?

邊功未立生人怨,

請問新豐折臂翁。

3.擾民之將。這些邊將貌似憂國,實則擾民。有些詩人將邊兵比喻為偷兒,可見實無差別。這種藝術處理鮮明地表現出審美主體的否定性評價態度。

狼煙

薛逢

三道狼煙過磧來,受降城上探旗開。

傳聲卻報邊無事,自是官軍入抄回。

4.割據之將。中、晚唐藩鎮割據,軍閥們不思國難,卻逞欲互為攻伐,禍國殃民,名為國將,實為民賊。

朔中即事

李頻

關門南北雜戎夷,草木秋來即出席。

落日風沙長暝早,窮冬雨雪轉春遲。

山頭堠火孤明后,星外行人四絕時。

自古邊功何不立?漢家中外自相疑。

敦煌邊塞詩中的沒蕃漢人意象的新質

敦煌邊塞詩“是保存在敦煌寫卷中描寫邊地社會生活和自然風物的詩歌”。(胡大浚、王志鵬《敦煌邊塞詩歌校注?前言》)敦煌邊塞詩最富價值的就是那些為唐人詩集所失載的陷蕃文士之歌。包括被視為毛押牙的組詩60首和署名馬云奇的12首詩作。敦煌邊塞詩中的沒蕃漢人意象與少年英雄、主帥戰將不同,亦與元、白諸人詩作中的沒蕃漢人意象有著鮮明的美學差異。

以沒蕃俘囚為審美意象的營構視角。詩人選擇審美創造的角度時并未采用第三者旁觀的形式。這樣可消彌角度轉換帶來的審美距離,充分發揮了傳統詩歌抒情言志的傳統,能夠更真切地傳達詩人“沒蕃”這一特殊的審美體驗,削減了對事件的敘述和評論。毛押牙沒蕃人組詩的序曲即表明了作者的這種審美觀點:

(胡笳詞)第十九拍

去年骨肉悲口口,不似今年苦為客。

告土翻成落水瓶,歸蕃永作投河石。

他鄉人物稀相識,獨有夫君沉憐惜。

歲暮態情生百端,不覺愁牽加一拍。

敦煌寫卷P.2555

以沒蕃之情為審美意象建構的內核。沒蕃漢人不是唐代邊戰的或然物,但因生活經驗的缺失,這一題材卻在內地詩人的作品中鮮有觸及。敦煌邊塞詩人痛苦的人生體驗彌補了這一藝術空白,孕育了彌足珍貴的獨特詩章。

“沒蕃漢人”最特殊、也最豐富深刻的體驗正是其淪沒為囚的獨特情感。敦煌邊塞詩人將審美目光對準“沒蕃漢人”的心靈世界,以淪沒之情為綱羅織整個組詩,將事件推置到心靈律動的背后,形成隱約可感但觸之卻無的背景。所以,敦煌邊塞詩實際仍采用了以情寫人、因情造“人”的抒情寫意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使接受主體輕易地窺破這些“特殊群落”的心靈洞府,感受到其復雜多變的感情波濤。

淪沒之情以思念故國、恐懼、哀傷、迷茫為主。交代沒蕃漢人處境的主題話語類見層出,如:“縲紲”、“幽縲”、“羈縲”、“羈人”、“被禁”、“非所”等;表征這種情感的心理動詞有“愁”、“悲”、“思”等,描摹情態的動詞有“長吁”、“含啼”、“噎語”、“斷腸”、“泣下”、“悲吟”、“空嘆”等,形容心緒的詞有“黯然”、“棲惶”、“悠悠”、“郁陶”、“躊躇”、“郁怏”等,敘述被囚行進的詞有“飄零”、“飄流”、“漂泊”等。

下面試舉二首為例:

至墨離海奉懷敦煌知己

朝行傍海涯,暮宿幕為家。

千山空皓雪,萬里盡黃沙。

戎俗途將近,知音道已賒。

回瞻云嶺外,揮涕獨咨嗟。

敦煌寫卷P.2555

冬日書情

殊鄉寂寞使人悲,異域留連不暇歸。

萬里山河非舊國,一川戎俗是新知。

寒天落景光陰促,雪海穹廬物色稀。

為客終朝長下泣,誰憐曉夕老容儀。

敦煌寫卷P.2555

以內斂性為審美情感的特征。敦煌邊塞詩人物意象所包孕的情感都是內指性的,悲苦畏愁,整個組詩的導向性基本一致。這一意象群包括:朝露、浮云、斷蓬、哀雁、荒城等,都象征著沒蕃漢人寄身鋒刃、朝不保夕的命運,隱含著家國路斷的心痛和前路未卜的迷茫。

晚秋登城之作(其二)

東山日色片光殘,西嶺云象螟草寒。

谷口穹廬遙邐迤,蹊邊牛馬暮盤跚。

目前愁見川原窄,望處心迷興不寬。

鄉國未知何所在,路途相識問看看。

敦煌寫卷P.2555

敦煌邊塞詩沒蕃漢人之作中“歸夢”意象比見層出。例如:《失題》:“恨到荒城一閉關,鄉園阻隔萬重山。咫尺音書猶不達,夢魂何處得歸還?”又《失題》:“關山爾許遠,魂夢若為行”(均見敦煌寫卷P.2555)。正如內地赴邊詩人的作品,因思家心切,可現實條件下又不可能回家,遂因緣歸夢以寄情。只不過內地赴邊的詩人,以勤王報國為理想,那種思鄉夢充滿了甜蜜;而沒蕃漢人身陷戎庭,足蹈死地,那種歸夢不僅意味著回歸故里,也寄托了對生命與自由的熱切渴望,充滿了憂懼的苦澀。同以歸夢為意象,涵義卻各不相同。沒蕃漢人身處縲紲,失去了自由,詩歌還常借自由的鳥雀反襯失去自由的淪囚,令人益覺可傷。沒蕃漢人的獨特體驗,滋生了“振羽城鴉”這樣鮮活的意象。毫無疑問,就整個唐代邊塞詩來看,這是一個頗富創造性的意象。例如:《青海望敦煌之作》:“西北指流沙,東南路轉遐。獨悲留海畔,歸望阻天涯。九夏無芳草,三時有雪花。未能刷羽去,空此羨城鴉。”(敦煌寫卷P.2555)

總體來看,敦煌邊塞詩中的沒蕃漢人意象,其蘊涵的審美情感以憂懼、哀愁、嗟嘆和悲泣為主,格調低沉。對待死亡,有時也表明不會屈節,“不憂懦節向戎夷”,但未寫出視死如歸、“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少年行》二首其二)的氣概。顯然,敦煌邊塞詩作沒有著力表達英雄主義精神,對于唐王朝的邊戰、邊策也涉筆甚少,沒有提供淪陷的社會歷史背景。這里只是指明敦煌邊塞詩與內地赴邊詩人之作的不同,并不抹殺其獨特的審美價值。

唐代邊塞詩范文5

從軍行的詩意:從軍行全詩寫士子從戎,征戰邊庭的過程和心情,從而表達了國家有事,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

《從軍行》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這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陜西)人。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后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作品多寫邊塞、送別,氣象雄渾,情意雋永,語言精煉生動,音律鏗鏘悠揚。

(來源:文章屋網 )

唐代邊塞詩范文6

摘要:本文通過對岑參邊塞詩中作家展現的自我生命價值的追問,探求邊塞詩內核流動著的生命意識,即:人生需要社會層面的“有為”、文化層面的“融合”與精神層面的“超越”。

關鍵詞 :岑參 邊塞詩 生命意識

詩歌在唐代出現了無比繁榮的景象:無論是體制的完備,還是題材的多樣;無論是意境的深邃,還是韻律的精嚴;無論是揭示生活的深度,還是反映生活的廣度,都標示著我國詩歌發展過程中不可企及的高度。許多詩人走出故土家園策馬邊塞大漠,將邊塞戰爭和風土人情寫入詩中,創作出了許多情辭慷慨、意境雄渾、詩風悲壯的邊塞詩,他們以開闊的視野、激蕩的胸懷、磅礴爛漫的氣質和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情懷對盛唐精神進行了最完美的詮釋。作為唐代邊塞詩歌杰出代表的岑參,其詩作中所體現出的鮮明生命意識使之卓然屹立于詩壇,顯出區別于其他作家的獨特藝術氣質,明代徐獻忠曾言:“嘉州詩一以風骨為主,故體裁峻整,語亦造奇”,本文試從岑參邊塞詩的生命意識角度進行作品內涵的討論,以期對其作品獲得更深入的認知。

一、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和肯定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國富力強的時期,對外戰爭的勝利是常態,這使得社會各階層包括知識介子在內的成員都感受并表達著個性張揚、自信高漲的時代情緒。法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勒內·格魯塞在他的《草原帝國》中是這樣描述當時的社會心理的:“一個受到震驚的亞洲從他身上看到了一個陌生的、史詩般的中國。決不向蠻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買他們撤兵,唐太宗扭轉形勢,戰勝他們,使他們害怕中國。”邊塞的實際生活體驗,讓作家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這樣的情緒,岑參也不例外,他兩次出塞,深入西北邊陲,有著非常翔實的邊塞生活體驗,對邊塞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有了直觀的認識。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土人情,同岑參長于寫感覺印象的藝術才能和好奇的個性相融合,他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生動地將其表現出來,別具一種奇偉壯麗之美。

岑參突破了以往征戍詩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在他筆下,在大唐帝國的偉力面前,任何敵人都不能成為真正的對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寫士兵們的出色奮斗和艱苦犧牲,他展現的是在嚴酷的自然與人類心靈的博弈過程中,人通過感覺、思維對自我存在價值的審視。作家在這場偉大的博弈中書寫了自己的心靈軌跡,大致構成了“思鄉心中悲摧萬里寄語平安——艱辛更見慷慨磨礪鐵骨錚錚”的心理模式,為了更好地理解岑參對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與肯定,我們可以在具體詩作中觸摸他血脈的跳動: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磧中作》)

這首詩大約寫于公元749年,即唐玄宗天寶八年,是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時所作。“磧中作”,顧名思義即寫于大沙漠中的詩。茫茫大漠中的行走,讓人很容易產生一種浪跡天涯無所歸依的生命失重之感,更何況這樣的煎熬已經“辭家見月兩回圓”了。詩人回顧兩月以來的行程,如今宿營在廣袤無垠的大沙漠之中,生命的渺小無力之感就更加強烈,而這樣的一片思鄉之心全然寄托于一輪圓月之中,在這廣袤的蒼穹下,又究竟該怎樣安放這一縷鄉愁呢?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使》)

杜甫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離戰火最近的塞外,這家書的可貴恐怕也勝過萬金了。常含熱淚的雙眼無法望盡連接著游子與故國的道路,馬上匆匆的一面,不能讓詩人用筆墨盡訴思念,那就干脆不用筆墨,為我捎帶句口信報聲平安吧!不用繁瑣冗長的嘮叨,“平安”二字既讓家人安心,更是一個遠離故鄉的游子能為親人所做的一切。西出陽關,奔赴沙場,舍棄了家中的安逸閑適,離別了至親的妻兒,所為何求?是要功成名就封妻蔭子,還是要千古流芳萬世敬仰?詩人作出了自己的回答:“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用自己全副身心的跋涉,超越一切苦難不為換取個人的私利,而是有一種更高卓的理想在支撐著他;“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將自我有限的生命融入塞外廣闊的空間中,讓其盡情釋放出熱力,以期超越時間的限制,達到生命的擴展,這就是以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們對盛唐精神的彰顯,在積極進取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獲得的勇氣。

二、殊方異域的切身感知與體驗

岑參走向了邊塞,從某種意義上講岑參也投向了更加廣闊的天地中,那么他從大自然中得到了什么樣的收獲,造化又給予了岑參什么樣的饋贈呢?

(一)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從繁華富庶的都城到了縱馬馳騁的大漠,邊塞的生活與詩人的長安有著太多的不同:長安的偉大是帝國、是權威、是城闕巍峨,是風情萬種的當壚胡姬,是詩人金龜換酒的瀟灑浪漫;塞外的獨特是大漠、是風沙、是公侯干城,是秦時明月漢時關的遼闊,是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悲歌慷慨。岑參詩歌中有關邊塞生活的描寫顯得立體而豐富,這里有詩人打開了聽覺、觸覺、嗅覺去感知的軍營環境:“雨拂氈墻濕,風搖毳幕膻”(《首秋輪臺》);這里有“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燈前侍婢瀉玉壺,金鐺亂點野駝酥”(《玉門關蓋將軍歌》)溫暖而流動著綺艷之色的將軍營帳;這里有“曼臉嬌娥纖復濃,輕羅金縷花蔥蘢。回裙轉袖若飛雪,左延右延生旋風”(《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延歌》)的令人心旌搖曳的舞會輕歌……一切都是習于中原生活的岑參眼中的新鮮事物,感受的新奇易使作家以一種“他者”的視角來關注描寫對象,使他用一種趣味性的眼光來看待呈現在眼前的各種文化,進而發掘出其為人熟知但淡漠了的某些特質——大漠中嚴酷的自然條件并沒有使人們遠離彼此,反而使各種文化突破了隔膜,更寬容友善地被人們接納,于是,作家筆下出現了各種族之間互相來往,共享歡樂的動人情景:“琵琶長笛齊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金叵羅”(《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即便是紀律整飭肅穆莊嚴的軍隊中也流動著一種脈脈的溫情,人們以一種開放的心態接納不同的文化:“軍中置酒夜撾鼓,錦筵紅燭月未午。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與獨孤漸道別長句兼呈嚴八侍御》)。對邊塞生活真切地體驗消弭了文學傳統中征人出塞的凄苦無助,讓邊塞的一切人與事都獲得一種異域的亮麗色彩,讓我們從以往戰爭的血腥與苦痛中解放出來,重新審視這廣袤天地間的生命狀態,在這樣的審視中,作家放棄了一種高高在上的強勢文明的霸道,敞開心胸接納生活中的新挑戰:“自逐定遠侯,亦著短后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并州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這發自內心的一種歸屬感讓生命無論是從外在的裝飾,還是到內在生活習慣的自覺遵守,都表現出一種貼近本土的接納和認同,這是一種擁抱全新生活后的喜悅與自得,是一份生命從容不迫的氣度與擔當。

(二)宇宙自然的相互對立與統一。生活激發了岑參新的生命熱情,而自然造化卻啟示他從更高的角度來認識生命的本真: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 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岸旁青草長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蒸沙爍石燃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造物主仿佛是一個神奇的魔法師,將極寒與極熱兩種極端的現象奇妙地收藏在邊塞,盡管這兩種美之間反差如此巨大,但它們卻又統一于奇幻妙曼、極致獰厲的審美感知中,險遠之地的大美,是造物主對“有志者”的饋贈。雪夜風吼、飛沙走石,熱人、暑氣難當,這些邊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惡劣氣候環境,在詩人筆下卻成了襯托英雄氣概的壯觀景色,是一種值得欣賞的奇偉美景,人與自然相互照應,自然的奇美與戰勝險阻到達此地的人的精神之美相得益彰,爭相交映。

三、生命意義的智慧感悟及人生價值的高卓超越

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大致分為三類:依存關系,即人類一切活動都基于自然界這一基礎;工具關系,即自然是人類開發、探究、征服的對象;精神層面的關系,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自然是人類平等對話、交流的對象。岑參邊塞詩的創作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對當下生活.的表層描述上,他立足于自身和天地自然的精神交流,探索宇宙的本質,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哲學層面進行了較為深遠的拓展,感悟自然并與之平等對話:

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赤焰燒虜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陰陽炭,何獨燒此中?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工!(《經火山》)

西漢賈誼作《鵬鳥賦》說:“天地為爐兮,造化為之;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揭示了人與自然塑造與被塑造的關系,岑參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在詩作中幻化出一種新奇的意境:萬物的出生、成長、毀滅無不是一次鍛煉,天地在它展開的這樣一個偉大的過程中使生命脫去了虛妄與狂想、盲目與無知,漸近一種澄明通透的境界。烈焰騰空,盡顯天高地闊,萬物錘煉,集全部陰陽于一地,這舉世無雙熊熊燃燒的火山成全了生命的精誠、純粹,于是一種生命意義的智慧感悟生發開來,推動著詩人完成人生價值的高卓超越: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與其他苦于征戍、悲切嘆惋的作品不同,岑參的詩歌沒有“雨雪紛紛連大漠”和“心事一杯中”的苦痛,這滴水成冰苦寒逼人的時空中,詩人的注意力聚焦到了最富代表性的風雪上,常人眼中獰厲崢嶸的景象因岑參內心的喜悅與溫暖,化為了怒放的春天的花朵,給人蓬勃濃郁的無邊春意的感覺,著想、造境俱稱奇絕。餞別宴會上的急管繁弦,處處都在刻畫異鄉的浪漫氣氛,也顯示出客中送別的復雜心情,而友人在大雪紛飛的崎嶇路上漸行漸遠的足跡,更交織著詩人惜別的不舍與不盡的情思,那翻飛的一抹紅艷就如他胸中激蕩的熱情在暴風雪中向我們傳遞出詩人生命的溫暖,而這溫暖跨越千年仍能被我們感知。這股生命的熱力最終在邊塞大漠開出了最圣潔的花朵:

其狀異于眾草,勢籠眾如冠弁。嶷然上聳,生不傍引,攢花中折,駢葉外包,異香騰風,秀色媚景。因賞而嘆日,爾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價重,芙蓉譽高,惜哉!夫天地無私,陰陽無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豈以偏地而不生乎,豈以無人而不芳乎?《優缽羅花歌并序》

這被稱為“優缽羅花”的植物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天山雪蓮”,雪蓮花美,雪蓮花奇,它生得風骨凌然,在遠寒孤僻之地傲霜斗雪;它生得自在隨性,不因冷遇就放棄了綻放生命的光彩,這樣的形象實在是作者對生命意義的智慧感悟及人生價值的高卓超越最成功的建構。我們不必去塞外尋找這么一株風姿卓絕的花朵來同詩人筆下的“優缽羅花”一辯高下區分虛實,因為它綻放的土地是心田,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意義的人才能在心中將它播種,用自己生命的熱力澆灌它、培養它,使它綻放出世上最妙曼的風姿。《石州詩話》曾指出:“嘉州之奇峭,入唐以來所未有。又加以邊塞之作,奇氣益出。風會所感,豪杰挺生”,貫穿在作品中的所謂“奇氣”,實則就是充斥在作家生命中的強烈的生命意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大神在线观看精品一区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 亲子交尾五十路 | 欧美精品aaa久久久影院 | 明星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91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 日韩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午夜嘿嘿嘿小说 | 亚洲第一导航 | 欧美高清一区二区三 |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 | 欧美爱爱网址 |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被多人伦好爽 |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综合网 | 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 在线另类 | 91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国语的 | 欧美日本三级 | 国产在线91区精品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www | 日本黄a| 亚洲91在线 | 久久久国产这里有的是精品 | 国产一区不卡 | 在线视频一二三区2021不卡 | 日韩第一页在线 |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 欧美黑粗硬 | 国产午夜精品视频 | 在线免费观看国产 | 欧美亚洲第一页 | 在线观看日韩视频 |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 | a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