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過年的傳說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過年的傳說范文1
世界上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重大節日,但大多以宗教性質節日為主,例如基督教的圣誕節,伊斯蘭教的開齋節等。中國人的過年卻是按照農業歷法來確定的,歷史上隨著歷法的不斷修訂,中國人過年的時間也在不斷調整。這正是中華民族以農業文明為立足之本的集中體現。
神奇有趣的“年”傳說
現代民間習慣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關于過年的傳說,版本較多。一種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每到除夕就出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人們只好逃往深山躲避傷害。有一年除夕,桃花村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并在村東頭的老婆婆家住下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中,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獨火通明。“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隨后,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老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人們還要走親串友拜年。
還有一個傳說是“夕”是個惡獸,總是傷害人牲,而“年”獸幫著人們打跑了“夕”。從此,人們過完了除夕,然后過年,并且燃放爆竹慶祝。這些做法不斷演變、流傳,成為中國春節的習俗。
月亮帶來的“過年”
傳說歸傳說,說到過年的起源,就不能不說說每天晚上掛在枝頭或圓或彎的月亮。
中國自古就是農業民族,靠天吃飯的法則幾千年來一直左右著人們的生活,而要掌握天氣變化的規律就要制定準確的歷法,也就是給老天爺做出日程表。
我們的祖先在觀察天象時,發現月亮的盈虧朔望周期非常明顯,所以把29天或30天稱為一個月,把12個月稱為一年,這便成為古老國家最初的年歷。而植物的生長周期大多數也是以年為單位的,每一年都會有一次農作物的大規模豐收。于是,我國在西周初年,出現了一年一度慶祝豐收的活動,而品嘗豐收的碩果之后,就要為下一次的收獲而勞作,這時便是新一年的開始。
其實從天文學上講,地球離開近日點(12月23日左右)后1~2個月,地上氣溫明顯回暖,正適合準備農業生產,而這時自然會被古人當作一年的開始。
古人數12次月亮圓,就得過一次年,問題也隨之產生。月亮繞地球的周期約為29天半,而地球繞太陽一年的周期約為365又1/4天。如以12個月為一年,只有354天或者355天,與太陽年相差幾乎11天。過10多年,就有6月降霜下雪、臘月揮扇出汗、冬夏倒置的情況出現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采取了兩種辦法:一種辦法采用現在全世界采用的公歷,也就是陽歷。另一辦法是找出陽歷年的日數和陰歷月的日數兩者之間的最小公倍數,也就是我國古代顓項歷的19年7閏的辦法。世界通行的公歷是純陽歷,而我國采用的是陰陽結合歷。過年,最早由月亮帶來,最終由太陽修正。
當人們享受著一年勞動成果的時候,當人們籌劃新一年辛勤工作的時候,老祖宗的智慧無時不在指導和庇護著我們,繼承傳統,傳遞文化,生生不息。
TIPS:
春節說法的確定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春節,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正月為何音同“征”?
正月的“正”字,應該讀作“改正”的“正”字音,為什么人們把它讀作“”的“征”字音呢?據專家考證,秦時因秦始皇姓贏名政,他嫌“正”字的讀音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諱,下令把“正月”讀作“正(征)月”。后來人們習慣了,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過年的傳說范文2
新年作
(唐)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譯文】
新年中思念家鄉的心情更為急切,獨在天涯海角怎不叫我潸然落淚?
年紀已經老大了卻依舊寄人籬下,春天腳步多么輕快比我更早回歸。
在嶺南早晚只能與猿猴相依作伴,或與江邊楊柳共同領受風煙侵吹。
我像西漢的賈誼被貶為長沙太傅,不知今后還要幾年才有還鄉機會?
【經典背后】
春節,是中國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周邊國家的節日,在一年所有節日里,春節最重要,持續時間也最長,民間俗稱“過年”。過年與平日最大的不同是,一家人歡聚一堂,坐到一起吃年飯,共享家庭之樂。因此,除非迫不得已,每個家庭成員都會趕回來,與家人一起過年。回家過年,永遠是中國人年底的主題。
為何過年時一定要回家?筆者考證一下,可能與傳說中“年”是個惡獸有關。傳說,“年”長著四只角四只足,力大無比,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便會出來作祟。當時生產力低下,個體對付“年”的能力不足,人多力量大,于是全家人守在一起,等著“年”的來到,合力把“年”趕走。試想,如果因為你未回家,而導致家被“年”禍害了,那將是多大的不幸?所以不論怎么困難,有什么樣的理由,在外的家庭成員都要趕回,助一臂之力。
為了趕走“年”這個壞東西,在一年的最后一夜――除夕,全家都不敢睡覺――“守歲” 風俗由此而來。
現代時空概念上的“年”,晚于過年風俗。據中國最早一部釋義詞典《爾雅》“歲名”條解釋,“年”在唐堯時稱為“載”、夏代稱為“歲”,商代稱為“祀”,一直到周代才稱為“年”。據此可以推出在周代出現了現代春節的雛形。
需要指明的是,由于受自然、政策,特別是封建時代“父母在不遠游”等禮俗因素的限制,過去人口流動的數量并不大,距離也不會遠,“外出務工人員”并非古代春節回家人員的主體,而以公務人士和商人為主。
由于道路建設落后和交通工具簡單,許多人因為路途遙遠,根本無法回家過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對發達的隋唐時期,“回家難”現象也無法改變。雖然史料上沒有具體說明,但從當時詩人留下來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隋代詩人薛道衡有一首挺有名的詩,叫《人日思歸》。詩中寫道:“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薛道衡是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他當時從北方來到南方。人日是正月初七,這說明薛道衡并未能及時趕回去與家人團聚,而是在外過年的。看看南方歡快的節日氣氛,自己卻獨在異鄉,所以詩中流露出了他心中無限的惆悵和思鄉之情,從側面說明了古代春節“回家難”之現象。
唐代詩人王灣也曾遇到了與薛道衡一樣過年不能回家的情況。
過年的傳說范文3
我們國家有好好多傳統節日,但我最喜歡的是過年。每年春節我都會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到東北爸爸的奶奶家過大年。貼春聯、放鞭炮、在陽臺上掛上大紅燈籠。全家人的臉上都洋溢著開心幸福的笑容。
老奶奶給我講過一個傳說,在很早很早之前有一只叫“年”的怪獸。每到新年的晚上,這只怪獸就會去偷襲村莊,村里人每到春節都只好把門鎖得緊緊的,可是無論怎樣防備都是無濟于事,它還是偷吃村民的食物,傷害村民的牲畜。每到過新年村民們就人心惶惶,絲毫沒有辭舊迎新的興奮。有一天村子里來了一位白胡子的神仙老爺爺,他告訴大家年害怕紅色和響聲,人們聽了紛紛準備了爆竹還買了對聯貼在門上。晚上,年又來了,它一見紅色,又聽見聽到鑼鼓聲陣陣鞭炮齊鳴嚇得趕緊逃跑了。從此再也沒來過村莊,村莊又變的祥和太平了。以后每逢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貼對聯,放爆竹,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盡管老奶奶講的只是個傳說,還是讓我知道過年的來歷了。
最讓我興奮地就是大年三十晚上啦!迫不及待的等到天黑,我和爸爸、小叔一起去放煙花!砰砰幾聲,煙花在天空中綻放,真是五顏六色,姹紫嫣紅,有的像一朵朵花瓣在夜空爭著開放,有的像一顆顆星星在比賽眨眼睛,還有像流星劃過天空。然后一家人圍在一起看春節晚會,小孩兒一邊吃零食一邊看著電視。大人們在一起聊聊家常。每次我都不知道困,因為還有更吸引我的時刻,那就是晚輩們給老奶奶拜年。我是家里最小的晚輩。每年春節我磕頭做多。當然紅包也是最多喲!
再有一個多月就要放寒假了,又可以回東北老奶奶家過年嘍!
北京市石景山實驗小學三年級:孫一丹
過年的傳說范文4
年是熬年的年。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管它們叫“年”。它面貌猙獰且生性兇殘,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出來傷害人畜,毀壞農田,使人們談“年”色變。后來,人們算準了年的活動規律,把那可怕的一天稱為“年關”。人們會在這一天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因為兇吉未卜,所以這一天的飯也格外豐盛。
年是年夜飯的年。年夜飯也稱團圓飯,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庭晚宴。大年三十,一桌豐盛的年菜,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年夜飯,處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息。吃團圓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年年有余”,象征來年的“富貴吉祥”。當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年是“過年錢”的年。“過年錢”是壓歲錢的俗稱。是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最早的壓歲錢出現于漢代,至今還經久不衰。壓歲錢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錢多數被孩子們用來購買新學期的學習用品,新的作用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當然,名副其實的壓歲錢還是要數晚輩給長輩的錢。歲,即年歲,歲數,也就是希望老人能健康長壽。
年是過年的年。農歷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稱之為“過年”。年又分為小年和大年。小年主要是送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在過去一年中的表現。人們會供奉瓜果,使灶王爺多說好話。有趣的是,人們還會在灶王爺的嘴上糊糖,希望灶王爺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過年還有一項重要活動,那就是走親訪友祝賀新春,又稱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過年的傳說范文5
新年伊始我們都要走街串巷的去拜年,這是中國的古老傳統,今年拜年前我就問了爺爺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去拜年呢?
爺爺笑呵呵的我長大了,知道討教學問了。爺爺講,拜年就是要向長者拜賀新年,問候生活安好。傳說在古代有一種怪物,頭上有犄角,血盆大口,人們叫它“年”,每年臘月三十晚上,它就會竄出山林,到村里掠食噬人,在這天人們只好把食物放在門外,關好大門,直到初一早晨“年”吃飽走后,大家才開門出來,作揖道喜,相互祝賀,后來就成了拜年。
知道了拜年的由來,我便對拜年更積極了,匆匆吃了早飯就拉著爸爸媽媽出門拜年。我跟在大人后面,遇到熟悉的長輩就喊,過年好過年好。有時候遇到不認識的,爸爸就會把我拉到面前,告訴我這是誰家的叔叔,誰家的伯伯,我也專做古人的樣子,雙手作揖,最厲害說著過年好,新年快樂。逗得他們直哈哈大笑還夸我真聰明。新年的第一天就在拜年中結束了。今年不光拜了年,還增長了拜年的知識。
中國的古老傳統我知道的有很多,能說上由來的只有拜年,以后我要多多學習傳統文化,讓我們的文化發揚光大。在這我給大家拜年啦!
六年級:回不去我??
過年的傳說范文6
1、以后每一年,每一歲都可以有今日的成就或狀態。
2、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是廣東、香港等粵語方言地方的祝福、賀喜語句,在結婚、生日等喜慶場合使用。
3、年年、歲歲,都是指每年。今日,指今天;今朝,今天早晨,也引申為今天。
4、“年”字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莊稼成熟,即“年成”。古時候所謂的“年成”指的就是這個。因此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歲一熟,所以“年”與歲在日期數量上有相同周期了。上古的中原地區和藏族都是過年,后來變成了過歲(說法還是講“過年”)。年在古代中國傳說中是消滅了兇猛怪獸夕的神仙。夕在臘月三十的晚上來傷害人,神仙年與人們齊心協力,通過放鞭炮趕走了“夕”。人們為了紀念年的功績,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獸夕,為了紀念“年”,把初一稱為過年。(引證: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除夕的故事》,并非現在錯誤版本,“夕”是怪獸)。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