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讀名人傳有感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讀名人傳有感范文1
由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著的《名人傳》,分為《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著力刻畫了他們三人為追求完美幸福生活的長期忍受艱難困苦的人生。
第一個人是音樂天才貝多芬,貝多芬有著過人的音樂天賦,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天天讓貝多芬練琴,絲毫不顧他的想法,有時甚至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進一個屋子里關一整天,逼他學音樂。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成了酒鬼。這些不幸導致貝多芬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墮落,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到了音樂事業中去,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在享受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他的耳朵聾了。對于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于耳朵,這對他打擊十分沉重。最后,他終于逝世了。
米開朗琪羅則忍受著另一番痛苦,他夜以繼日的工作,他是被迫的。米開朗琪羅不停地接受命令,可是大部分雕塑都無法完工。當他70歲時接受了圣彼得大教堂建筑師兼總監的職務,他認為這是他應盡的義務,他甚至不肯接受應得的薪水。帶著內心對自己以及對社會的怨恨,米開朗琪羅終于與世長辭。他在《詩集》中說:“讓我痛苦吧!痛苦!過去沒有一天屬于我。”他在這種痛苦中掙扎一生。
托爾斯泰則讓家庭成了自己心中的陰影。他的思想,他從事的事業。與他家人的生活方式發生格格不入。他不能離開他所愛的家人。他開始計劃拋棄家庭,但當他看到即將逝去的一切時他無法繼續。托爾斯泰注定陷入了的矛盾和痛苦。不能按自己的信仰生活使他痛苦萬分。直到一天,他離開了自己“溫暖”的家。最終一病不起,死在了陌生的小城。“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沒有信仰,就不能生存。信仰給予人生之密的答案中包含了人類最深刻的智慧。”——托爾斯泰。
讀名人傳有感范文2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名人傳》,這本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史學家和社會家——羅曼•羅蘭的偉大作品,羅曼•羅蘭出生在一個律師家庭,上大學的時候曾與俄國大文學家托爾斯泰有書信來往,托爾斯泰對他產生了深刻影響;羅曼•羅蘭的世界觀和創作中最突出的優點就是他的民主主義,以及對資本主義世界及其文化的批判。
20世紀30年代之前,羅曼•羅蘭的作品主要有英雄傳記“名人三傳”,長篇巨著《約翰•克里斯朵夫》,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以及一系列反對戰爭?反對暴力?主張個人“精神獨立”的作品等等。后期的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與子》四部和一系列散文?回憶錄?論文等。特別是1931年,他發表了《向過去告別》一文,批評了自己過去所走過的道路。從此以后,他便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保衛和平的,成為進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藝戰士。
“名人三傳”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三篇傳記,描寫的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說家。他們雖然各自所處的領域不同,但是,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中,他們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獻出畢生精力。貝多芬用痛苦譜寫的與命運抗爭的音樂,為后世留下了享受不盡的精神食糧;米開朗基羅用一生的血淚創作了不朽的杰作;托爾斯泰則在他的小說中描寫了萬千生命的渺小和偉大,他用他的作品向世界傳播著愛的種子。面對人生的劫難和世間的悲苦,他們從來就沒有一絲的惶恐與顫抖,他們英雄的英姿是那么的桀驁不馴,有如怒濤,有如飆風,不住地吹響歡快的號角。他們從來就不諱言痛苦,而事實上,他們的痛苦在常人看來又是難以想象的。他們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與劫難而一味地沉淪,那么就定能沖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正如扼住命運喉嚨的強者貝多芬告訴我們的那樣:“噢,人啊,你應當自強不息!”
讀了這本書,我不由得十分感慨,這些名人將自己的畢生精力用在了全人類的身上,他們面對人生的劫難和世間的悲苦,他們從來就沒有一些的惶恐與顫抖。啊!他們是英雄的代表,是偉人的楷模,我真佩服他們的刻苦堅忍不拔的精神!
我在學習中也要學習這些名人的精神,刻苦學習,認真聽講,把自己的學習成績提高上去!
讀名人傳有感范文3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個音樂世家。
父親總是用暴力迫使貝多芬學習。在他四歲的時候,父親就讓他整天坐在洋琴前,或是把他和一把提琴一起關在一間屋子里。十一歲時,貝多芬加入了戲院的樂隊。十三歲時,他當上了大風琴手。貝多芬一生寫下了十首交響曲,都非常的優美。他是在1822年的一次指揮時才發現自己的耳朵聾了的。從此,他與世隔絕,完全進入自己的音樂王國。
貝多芬告訴我們,熱愛與堅持是成功的全部內涵。他曾說過:“藝術,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他發自內心對音樂有一種崇敬,他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把他的藝術奉獻給“可憐的人類”,喚醒沉睡的心靈,給他們以斗爭的勇氣。所以,當貧窮和疾病困擾他時,他并沒有退縮,反而從藝術的世界里尋找生命的快樂。在他的音樂里,有田園的氣息,有英雄的戰歌,有歡樂的主題,更有與命運抗爭的勇氣,世界沒有給他歡樂,他卻為世界創造了歡樂。
貝多芬給后人留下的不只是一筆豐厚的音樂遺產,更多的是巨大的精神財富。從他身上我們懂得了,一個人也許身體會有缺陷,生活會陷入困境,但假如你有一個自由、豐富的精神領地,那么你一定不會被打垮,因為一但精神領地被侵略,你整個人都會塌了,每日生活在悲傷之中,事事無成。所以,我們應該用熱愛和樂觀來做為人生大廈的基石,讓歡樂成為生命的主題,讓堅持化作最好的建材,來成就我們美好的人生。
讀名人傳有感范文4
——讀《名人傳》有感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它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當我讀了《名人傳》之后,才明白了他們背后的故事。
此書講述了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苦難坎坷的一生。
貝多芬,一個與命運相抗爭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但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的那句豪語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快樂。”
《名人傳》并不是記載他們怎樣光輝的一生,不是描述他們受人崇敬的一面,而是在刻寫著他們不為人知的坎坷與痛苦。
他們與苦難搏斗,在烈火中一次又一次升華。正像作者所說:“唯有與苦難的搏斗,才能使人經受殘酷的命運。”
苦難就好似烈火,那些與苦難斗爭之人就似在經歷著烈火焚身之痛,鳳凰浴火重生,他們就在烈火中升華為一代偉人。
這些偉人遇到困難,就好像面對著熊熊燃燒的烈火,須經受著焚身之苦,裂心之痛。但是,他們選擇了堅持面對,而不是逃避。假如,如果貝多芬因為耳聾,而放棄了他對音樂的那份熱愛,那么他還會有今天的成就么?假如,托爾斯泰因在意家人的意見,而放棄了他所追求的那份執著,試問他會覺得快樂嗎?正因為他們的那顆不與世人相同的心,才是他們選擇了“繼續”。
而我呢?如果,我來到了那堆烈火旁。如果,我也向他們一樣,就只有“跳”與“逃”。我會選擇“跳”還是“逃”呢?仔細想想,我還是會放棄,面對烈火,我還是會有一些從心底而來的害怕與恐懼,而從此與成功失之交臂了。生活中的我或許經歷不到他們的悲慘故事,但是,應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都有的信念,學習他們都有的執著。不管怎樣,遇到小挫折,不能再后退。
讀名人傳有感范文5
其實,語文學習并沒有奇方妙法,而在于堅持和積累!在此,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我的學習方法。
1. 堅持預習,認真聽講,做好筆記,不忘復習。
這是學習語文最基本的學習方法。預習就更為重要了。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們必須先做好預習,預習時可以先閱讀課文,如果是短一點兒的文章,可以采用朗誦的方法。理解課文,如果不會的,可以做些符號。有的同學認為學習語文只要背誦就行了,因此,上課的時候,有不少同學不認真聽課。其實,在上課的時候,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你會學到更多知識。適當的做一些筆記,方便你回家復習。復習主要是回憶今天上課的情形,回想一下老師哪里重點講,哪里略講,這樣就會有針對性的復習了。
2. 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與作文是緊密相接的。有的同學并不喜歡看書,認為浪費了寶貴的玩耍時間去做不好玩的事情,簡直就是浪費時間!其實,并不是的。剛開始時,你對讀書并不感到興趣,你可以閱讀一下《伊索寓言》等那些小故事。慢慢地,你便會喜歡《名人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繁星春水》等名著。就如論語里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語文其實很有趣,語文也可以使你大笑,你會發現多看點兒書籍比玩耍來的更有趣。讀得多了,心靈和行為自然會日趨高尚。因為,“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嘛!
3. 說和聽。
語文也要靠“說”“吃飯”。現在我們每一天都有三分鐘演講,我們可以借此訓練的我們的“說”能力。要知道,“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工”。我們可以借此時機會好好鍛煉和表現一下自己。而聆聽者需要安靜,寧靜致遠。借此我們就可以訓練我們的“聽”能力了。不要認為三分鐘演講是無用功,其實它包含著無數語文。
4. 寫。
寫也是同樣重要的。原以為運用幾句名言,運用幾句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就行了。其實,不是的。廣為傳閱的優秀文章,都寫的很有感情的。我也要朝著這個目標前進,讓我的文章也富有感情。
很多同學說,沒有什么可以寫的。其實,我們可以寫寫日記,也可以每天花10分鐘閱讀幾頁有益的書,做一下讀書筆記,寫一下感受之類!“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學習語文何嘗不是呢?天才在于日積月累,我們也要每天積累。積累得多了,感情就豐富起來了。
當然,我們還需要認真對待作業。
讀名人傳有感范文6
但當前初中生名著閱讀的現狀并不令人樂觀。據《中學生百科》編輯部對50個城市的學生作的問卷調查統計:有閱讀課外書習慣的同學占28.7%,無聊時才讀課外書的同學占43.2%,極少閱讀課外書的同學占2.6%。如果考慮到這里的課外書還包括一些粗糙低劣的卡通漫畫、言情武俠等書籍,那么真正有文學閱讀習慣的學生少之又少。近幾年,我一直關注這一問題,并著手改變教學方法,以期達到一定的功效。
一.開發利用資源,注重引導
在眾多的閱讀材料中,如何讓學生選取內涵豐富、營養豐厚的長篇文學名著來閱讀,教師的引導與點撥,尤為重要。
1.借助課文推薦,以點帶面。
葉圣陶先生認為:“課外閱讀須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因此,為了提高名著閱讀的效果,應根據課堂教學的進度,適時向學生推薦名著。這樣,課內與課外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促進,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課程標準》建議初中學生閱讀的《西游記》、《水滸傳》、《駱駝祥子》、《魯濱遜漂流記》、《格列佛游記》、《名人傳》、《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長篇文學名著大多與教材有所鏈接,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內閱讀的同時,可進行引導點撥,導向課外。
如教學《孫權勸學》時,我向學生介紹“白衣渡江”、“大意失荊州”等典故,激起學生對三國人物的好奇、景仰、評點、思考,從而激起學生認識三國人物的愿望、閱讀三國故事的興趣、探索三國歷史的好奇心。
2.指導個別學生,樹立榜樣。
同伴交往是初中生各種交往活動中最頻繁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生本身就是一種豐富的教育資源。同伴的知識背景、人文素養、閱讀能力對初中生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在引導學生進行經典閱讀的時候,采取個別指導,逐個突破的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營建良好的閱讀氛圍,遍地開花
為了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我嘗試過以下幾種方法。
1.指導學生購買書籍,并互相交流。
學生購買書籍有一定的盲目性,這就需要教師加強指導,課內課余與學生交流的時候,都可以適時做一些指導,如上完余秋雨的《信客》,有學生向我詢問余秋雨的情況,我就推薦她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上完《記承天寺夜游》,順勢推薦學生閱讀《坡傳》、《千古風流坡》,學生都讀得興致勃勃。
學生們平時購買的書籍,往往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對學生手頭上的書籍進行管理、調控,盡可能地讓他們每個人的書籍在班級交流,通過交流各自的名著書籍,達到資源共享,相互促進,使現有資源發揮最大效力。我在教室設置閱讀角,讓學生監督管理,一個學期下來,實實在在地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
2.舉行讀書報告會,以說促思,以說促讀。
學生閱讀后,會有一種要發表意見、相互交流的欲望,我總會安排一定的時間舉行讀書報告會,讓學生交流各自讀書的體會。這樣既消化了內容,又促進了思維,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能通過交流獲得別人的體會,得到啟發,加深理解。例如,在九年級上學期,我結合綜合性學習《話說千古風流人物》,讓學生先廣泛閱讀,再暢談讀書所得,因為學生肚子里裝下了許多名著,所以,每個學生都能侃侃而談,不少學生還談出了精彩而獨到的見解。活動之后,學生閱讀名著的熱情也更加高漲。
3.結合影視對比閱讀,從而進行評價、鑒賞。
有的名著已有影視作品,如四大名著等,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精彩片段,并引導學生將之與原著相對照,比較異同,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培養了評價鑒賞能力。如在引導學生閱讀《西游記》時,組織“取經故事”(故事會)、“話說西游人物”(演講賽)、“《西游記》中的風俗人情”(讀書報告會)、“讀《西游記》有感”(作文賽)、“西游人物展”(繪畫展)等活動。一系列的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有目的地讀完《西游記》,而且能從各方面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交流學生閱讀的心得體會,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想深度。運用此種方法,學生興致盎然而又目標明確地讀完了我國的四大名著。在學習八年級上冊反映戰爭題材的單元后,我又組織學生廣泛閱讀了《戰爭與和平》,《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等名著,使學生的眼界更加開闊。他們開始學著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作品,理解作品,領會作品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