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情感類文章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情感類文章范文1
考生閱讀抒情類文言文,要樹立整體閱讀的意識。即便一個選段,出題者都是從原文相對獨立的部分節選出來的。一些考生為了“省事”,只閱讀題目對應的內容,結果抓不住全文的主旨,導致理解出現偏差。所以,考生閱讀選文時應該“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理解抒情類文言文的主旨,主要在于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抒情類文言文一般篇幅短小,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烈的情感。這類文章一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甚至有的人物也是虛化的,表達方式也比較復雜,有時直抒胸臆,有時寓情于景、物、事等,有時思維的跳躍性比較大,情感也是發展變化的。因此,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就顯得至關重要。
1.知人論世,把握作者的情感
作者的情感是豐富的、復雜的,但都是有緣由的、有基礎的,這和時代背景,作者的經歷、思想、性格等有密切的關系。所以,考生在閱讀抒情類文言文時,要關注標題以及文中出現的時間、地名、人名、注釋等重要信息,聯系作者的處境、經歷、思想,做到知人論世,從整體上、宏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2.從關鍵語句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
文中的情感有的是作者直接抒發出來的,有的是滲透在景物描寫之中的,有的是藏匿在具體的生活細節之中的,但無論哪種情感,都有與之對應的直接或間接的關鍵語句。所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就是要把握這些關鍵語句。
如《項脊軒志》的情感主要由生活細節來傳達,但歸有光在文中依然有直接的流露:“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時,考生既要把握在細節描寫和景物描寫中傳達出的情感,又要把握作者直接流露出的情感。
3.從文章結構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
“文章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把握文章的結構是快速、準確閱讀文本的捷徑。考生閱讀抒情類文言文,要注意抓住感情線索。
如《蘭亭集序》第一自然段寫了美景、美事,溢于言表的是心中的快樂。第二自然段由“樂”而生“痛”,因為人總是被“欣于所遇”的樂和“情隨事遷”的憂所左右。第三自然段由“痛”而生“悲”,在“悲”中,作者并沒有消沉,而是由此生出對生死的感念,既而表露出作者對人生的熱愛與執著。作者的感情是復雜的,但讀者只要理清線索“樂―痛―悲”,就能很好地體會文意了。
4.從抒情方式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
抒情類文言文以抒發主觀情感為出發點,以空靈飄逸見長,通篇直抒胸臆的較少,作者往往借助具體的景、物、事來抒發主觀情感。文中的景、物、事是作者情感的依托,作者往往將所要抒發的情感具象化,或寫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詠志、有所寄托,或描摹細節、以小見大,以達到抒情的目的。間接抒情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借景抒情、因物寄情和以事傳情三類。
借景抒情,指借助對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感情。如《蘭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一句,作者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因物寄情,指借助對物的描摹,用物來寄托作者的情感或志向。如《項脊軒志》的結尾“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作者通過枇杷樹傳達出對亡妻的思念與哀悼之情。
以事傳情,指通過對日常生活事件或情景的細致描繪來抒發感情。如《項脊軒志》中“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一句,從具體的生活細節中傳達出母親的殷殷關切之情,也傳達出作者對母親的感激與思念之情。
總之,抒情類文言文非常集中地凸顯了古人的行為方式,展示了他們豐富的生活情趣和理想。
考生解答抒情類文言文的試題時,應該強化五種策略。
1.梳理結構,全面把握
考生只有對文章內容有了全局性認識,才能對局部有明確的指導。梳理結構,準確篩選信息要點,進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與主旨。梳理結構時,應該重點注意文題、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2.鎖定區域,準確篩選
在全面掌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具體選項在選文里找到對應的區域,然后在具體區域中準確篩選,從而找準有效信息。
3.一一對應,仔細分辨
在找準信息點后,應該將選項與選文要點一一對應,認真弄清選文內涵,琢磨內容要點。
4.抓住重點,準確翻譯
在分辨信息點時,要注意準確翻譯,當然并不是全部翻譯過來,此時需要抓住重點,即對文意理解容易產生分歧的地方進行準確翻譯。
5.綜合分析,理清因果
對文意的推理需要綜合全文進行分析,要結合主旨看是否混淆概念,尤其注意是否倒置了因果關系,或故意混淆了因果關系。
抒情類文言文閱讀題的陷阱多出現在信息篩選題中,如2012年高考上海卷第25題。
下列與戴氏有關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戴氏是譙國人,他是弘農公賓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東池勝景,由弘農公建造送給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夠博采其他人的學說。
D.戴氏非常喜歡自然風物,常陶醉其中,抒懷。
許多考生在回答這道題時,在A項和B項之間搖擺。對照選文中的“卒授賓客之選者譙國戴氏曰簡,為堂而居之”,考生要明確兩個問題:“賓客之選”要如何翻譯?戴氏堂究竟是誰建的?
A項將“賓客之選”譯作“賓客中的一位佼佼者”,能夠解釋得通。B項說戴氏堂是東池勝景,由弘農公建造送給戴氏居住,屬于對選文“為堂而居之”的曲解。選文中,弘農公“為池”后把池塘送給戴簡,而后才“為堂”,所以建造戴氏堂的應該是戴簡。這里隱含著省略主語的現象。
情感類文章范文2
【關鍵詞】情感教育;高中;語文;教育;策略;實施;分析
一、情感教學
眾所周知,情感為人類所特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均離不開情感的碰撞。縱觀歷史發現,如果教學中并未能夠進行情感滲透,那么師生關系就難以融洽。從實際角度而言,情感教學是教學中用系統化情感教學模式和語言以及表情等進行教學,縮短和學生之間心與心的距離,進行近距離的溝通交流,從而提升整體教學水平。基礎性教學目標創建尤為重要,情感目標在教案中有所體現,情感對教學的效能與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從教學形式角度加以分析可看出,情感教育其實就是學生和教師之間有力活動的一個過程,若從情感上來研究,此類情感以消極情感和積極情感為主,無論是哪種情感,教師都要在課堂上去播撒正能量的種子,調節課堂教育狀態,融洽師生二者關系,帶給學生積極情感,比如歡喜和快樂以及激動等情感,諸如此類,這樣一來,會對學生們起到相應強化效能,助推教學實踐活動有條不紊的進行下去,教學階段內,可以有力滿足學生諸多需求,包括學生本體認知需求和本體情感需求。
二、情感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分析
1.教材挖掘、情感滲透
教材對于學生而言,就是手中的學習武器,是學習源頭,與此同時,教材也是語文教學的基礎體現。語文教師要將教學之中所摻雜的情感表露出來,以形象和直觀的方式來加以刻畫,為學生受用。若想有力達成此類目標,需要教師立足于當下語文教材,將親身體驗情感向學生方位傳遞,給予學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備受感觸。基于上述所言,身為高中語文教師,要做好備課工作,最大限度上分析不同情感因素,對教材內容加以把控,以重難點知識攻堅為主。對于學生人之難點,教師要將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跡了解清楚,深入探索寫作背景的同事,最大限度上激發出學生的生活體驗感覺,和課文中角色來對話,“書中自有黃金屋”,徜徉文中感受所言、所語,滋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這樣的課堂才是理想化課堂。
2.氛圍營造、用心感觸
師生心靈相聯且共同探索問題,此時的情感才得以迸發出來,這種情感也是最為豐富有力的,優質教學氛圍得以創建。高中語文教學階段,教師主導效能體現在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文章情感,之后在此基礎上與教師心靈相通、產生共鳴,教師明白學生內心所想,學生了解教師所說。怎樣達成這一點十分重要,教師要從社會角度出發,做好由淺入深的引導工作,帶領學生應用生動語言進行大膽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主動能力和創造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等。高中生擁有創造能力十分重要,可將本體置身于課文之中,和主人公對話,以此達成和文章人物、景物之間的共鳴。此時共鳴基礎便是要自己敞開心扉,走進文章之中,深度理解事件原委和作者經歷以及文章所表現的復雜情感。教師應以引導學生應用諸多手勢和語氣等,將文章情感表達出來,教師和學生統一行列,用心靈溝通,撥動學生情感心弦,以情換情,達成情感在高中語文課堂上的完美激發。
3.語言共振、情感融入
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信息溝通,主要來源于心理認同和情感共振。高中語文教學階段,師生之間若能出現對教材文本的共振,課堂教學才會變得愈加的高效和有質量,師生“聯盟”師生文本研究,一定要同心協力,寓情于文,以情共振七大好處的嵌入到語言內,深度領悟作者寫作真諦和所要表達的情感。若要實現此類教學目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不能偏袒某一方,細心觀察課堂和學生表現,體量和理解學生壓力與情感偏差等狀況,要在最大限度上利用自己的情感帶動學生,實施有關世間善惡美丑、是非黑白的情感滲透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引領者,不是統領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只有科學有效且真實的情感滲透,才能讓課堂煥發勃勃生機,才算得上高效課堂。
情感類文章范文3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情感體驗的重要性,與學生缺乏情感交流,與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要求及其不符,降低了語文教學的質量。針對此問題,實施情感教育,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保持較好的學習狀態非常重要,有助于達到陶冶學生情操,完善學生個性的目的。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是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要應用,通過營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圍能夠深化學生的文章的感知理解,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1]。以學習《燕子》為例,燕子這篇文章主要描繪了燕子的外形與燕子的特性,通過優美的語言表達出對燕子的喜愛,在講解此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教學過程中,研究燕子的特點,提出自己的見解,與作者產生共鳴,加深對燕子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小活動的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組織小組學生討論燕子的外形特點,要求學生分享自己對燕子的情感并闡述理由,請學生選擇出本課中最喜歡的話,并有感情的朗讀與同學分享。采用多媒體教學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多媒體上以動畫的形式展示燕子的外形,特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實施情感教育,使學生對文章內容具有較深的感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2.創設情感教學情境
創設情感教學情境十分重要,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主要措施,通過創設情感教學情境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由此可見,創設情感教學情境具有重要的作用[2]。以學習《要下雨了》為例,本篇課文主要講了小白兔遇到了燕子,小魚以及螞蟻知道了要下雨了的消息,通過燕子低飛,小魚露頭,螞蟻搬家等現象體現出了要下雨的可能性,為小學生闡明了生活中下雨前的自然現象,教授了學生的一些生活常識,教師在講授這節課時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創設情感教育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體會文章的情感。在要下雨了這篇課文中主要有四個動物,兔子,燕子,小魚,螞蟻,教師可以請四位學生分別扮演這四個角色,以情景劇的方式情景再現,將文章中的內容演示出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體會,實現情感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3.加強師生交流
加強師生交流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前提條件,師生通過交流溝通才能夠進行情感交流,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培養發展學生情感,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產生較好的語文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加強師生交流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3-4]。以學習《幸福是什么》為例,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通讀文章,找出文章中醫生,農民,勞動者感悟到的幸福是什么,然后教師闡述自己的想法,自己認為幸福是什么,如學生取得好成績,父母身體健康,就是幸福,并鼓勵學生回答自己認為的幸福是什么,沒有固定的答案,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如可以放假出去玩就是幸福,媽媽爸爸可以多陪陪我就是幸福,有零花錢買喜歡的玩具就是幸福,有喜歡吃的零食就是幸福,考試考個好成績就是幸福等等,教師在學生交流時應給予鼓勵或表示贊同,給予小學生信心,肯定,如此有助于幫助小學生建立自信,并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實現有效的交流溝通。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夠以文章的內容限制了學生的答案,不能對小學生與課文表達不符的答案進行否定,小學生年紀較小,無法思考到偉大的事業,巨大的貢獻等與實際生活相差較遠的事情,教師不能依據文章內容規范學生的答案,需要通過交流進行適當的引導,引導學生體會幸福是為人類做有益的事情,發揮自身的價值,實現情感教育。
情感類文章范文4
情感缺失 靈動課堂 暢言心聲 真實經歷 精心改編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可多年的習作教學,讓我發現由于疏于表達,學生的很多情感都被塵封了。因此,除了平常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積累、多練習、多設計、多修改外,教師還必須為學生創設開放而靈動的課堂,讓學生把塵封的情感盡情流露出來,就能收獲很多真情文章。
一、巧設“暢言心聲”式課堂,暢抒真情實感類文章
“暢言心聲”類習作課,類似于訪談節目,要事先設計好一些貼近學生心理的話題。如吐露“我的心聲”,流露“我的希望”,坦誠“自己的觀點”,說說“我們的節日”……因為取材生活,表現身邊人、事,能讓學生以最真實的心態直面自己,盡情展示自己的真性情。
教學人教版四下年級《學習園地二》,碰巧在“三八”節前夕。習作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寫下“最愛的女性長輩”稱謂,然后示范講述了最真的事——外婆步行十里路為外孫送飯菜的事。真情的表述,感染了學生。我趁機讓學生也回憶發生在他們身邊的真情往事,并要求用三言兩語簡要地記敘下來。教室里只聽得見學生“沙沙”的動筆聲了。
筆停,學生一個一個講完真情故事后,我煽情了:“是呀,孩子們,長輩曾這樣為我們付出過:從你們呱呱落地開始,你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無不牽動著父母的心;你們的成長浸潤了父母、親人和老師多大的心血啊!”
然后,我讓孩子不要吝嗇他們的語言,對自己所愛的人說上一兩句感激的話。
本堂課,我通過“講述最真的事,表達最深的情,獻給最愛的人”三個環節,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想對親人進行最深情的傾訴:“××,我想對您說!”
習作如我預料,敘事生動,感情真摯。文中一幕幕深情往事:大雨天,外婆給“我”送傘,自己卻淋濕了;媽媽全心全意照顧病中的自己,自己累倒了;媽媽蹬著自行車馱我回家,路上,下大雨了,她脫下自己的外套給“我”遮風擋雨;媽媽的手指上切了一刀,流了很多血,可她還是堅持給全家人做好飯菜……
在這堂課里,一件件塵封的往事被記起,一個個難忘的鏡頭被定格,點點滴滴真情在流淌……孩子們,誰說你們沒有感情?
二、播放“真實經歷”場景,追憶塵封歲月類文章
有人說,社會山寨貨太多,學生也太會模仿:依樣畫葫蘆似的“葫蘆文”;東摘西抄的“拼湊文”;假人假事的“造假文”;全文照抄的“移植文”……千奇百怪的文章,無所不有。
但如果,我們教師能為學生設置真實場景,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環境,其所見、所聞、所思自然也就真實生動了。
羅列一下,讓學生寫真實經歷的文章,不外乎寫人、敘事,如《 的××》(××可以是我、你、他以及所有人);《我的經歷》(這個“我”也可以是任何人,經歷也可以是任何事)。只要讓學生身臨其境,定能寫得娓娓生動。
但要注意選材,寫購物經歷,可讓學生寫《去新華書店買書》,會更貼近他們的生活。看,學生寫道:
“來書店看書的孩子可真多:有的靠著書柜站著在看;有的席地而坐;有的似乎已經看累了,趴在地上看;還有的像我,在挑挑揀揀,到底選哪本練習做起來不累點。唉,新學期開始了,我們又要辛苦了!”
一位學生寫好朋友:“要說‘賽夜鶯’(六年級課本中有一只夜鶯,而他比夜鶯更會叫,故得名。)最害怕什么?一個字——跑。他是我班有名的‘烏龜爬’。”
體育達標進行50米×8檢測,這下可愁壞了他。只見他緊張得隔幾分鐘就上一次廁所。誰叫他的學號是1號呢?果然不出他自己所料:才跑到第3圈,就已累得氣喘吁吁,頭重腳輕了。老師不放心,讓我在旁邊陪著他。跑步的他竟然還沒我走得快”。
看學生把生活場景寫得活靈活現。教師的訣竅一:寫貼近生活的實例;二是模擬場景(可借助多媒體,也可用小品、相聲、交流等方式)。在真實的再現中,學生的記憶復蘇了,往事又歷歷在目了。真情實感自然也就會在文中細細流淌了。
三、演繹“游戲活動”類實況,經營快樂幸福類文章
游戲、活動類習作可以說是學生最拿手的。哪怕最不會寫文章的學生,參與活動后,也能洋洋灑灑寫上一大堆。而且寫游戲類習作的最大好處,是能讓學生在心靈的愉悅中快速完成習作,讓學生對寫作產生好感。當然,教師還是要適當進行指導:引導觀察表演學生的語言、動作、神態,揣測其心理;指導寫出活動的氛圍,包括臺下觀眾集體或個別的反應;還要寫好整個場面以及活動中的個別現象。
精彩的體育課也是好題材:“體育課,老師讓我們自己報名當領跑員,嚴錚居然自告奮勇去報名了,可把我們笑得人仰馬翻。誰都知道,嚴錚那企鵝樣的身子,才跑幾步就會氣喘吁吁了,他還總是半道上就繞近路跑了。可今天——卻見他像脫疆了的野馬似的飛奔而去……”
寫比賽的,當然會更精彩。情趣盎然的活動課堂,又怎會寫不出精彩紛呈的文章!
四、牽動“情感遷移”線索,營造酸甜苦辣式文章
“情感遷移”最重要的要讓學生設定一個傾訴對象,可以是玩具、文具、金魚、星星、月亮……只要有“訴說心事,表達真情”的媒介,學生的情感會特別容易抒發。
于是,月亮、星星們知道了孩子們的一個個麻煩:《早起的煩惱》、《作業的煩惱》、《分數的煩惱》、《被叫外號的煩惱》;《丑女生的煩惱》、《“技”不如人的煩惱》;也有爸爸愛小搞搞,媽媽生氣得不得了,家里每天充滿了火藥味,導致《“戰爭”的煩惱》……
這些煩惱因有了傾訴對象,真正成了“美麗的煩惱”!
一則內心情感的片斷:
“隨著五奶奶的過世,梔子樹缺少了精心呵護,枝葉枯萎了,終于沒能活過來。但它依然種在了我的心中:那樣鮮活美麗,那樣清香宜人。其中開得最美的那朵花,就是五奶奶的笑臉。”物我渾然一體,意境極美了!
而那些《奧運會暢響曲》、《汶川悲情》、《劉翔,別讓我們失望》等更可以寫成類文章的典范。
五、精心“改編故事”環節,催生奇思妙想類文章
改編故事可分成三類:一是想象類,眾所周知的《龜免第n次賽跑》,《南郭先生后續》等可謂是其中的經典;二是體裁改編:古詩變散文、變詞、變電影劇本,記敘文變小古文等。經典的《清明》改詞、改小令、改散文、改電影劇本當然要讓學生接觸,其中成語朝三暮四改成古文也值得一提:
養猴人只得改口:晨食四顆,暮喂三粒。眾猴聽之,皆手舞足蹈,以為抗議有效。孰不知都只吃七粒?
謂人之聰慧!
情感類文章范文5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0-0267-02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引導學生正確進行閱讀不僅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能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情感朗讀,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能幫助一線的語文教師更加順利地開展語文教學,讓語文教學在充滿情感的朗讀中更有語文味。
一、把握文章情感基調,與作者產生感情共鳴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結晶,在字里行間中流露出一點的情感基調。如果在朗讀時把握住情感基調,就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感情朗讀的“竅門”了,就能把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再現出來,從而與作者產生的感情共鳴。不同題材的文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調。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以下兩點。
1.抒情類的文章可讀得歡唱明快,語調高昂明亮,速度可以稍快,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類文章。
2.記敘文就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確定,反映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狀況的文章朗讀時語氣要低沉,并且語速要放慢。如《小珊迪》、《凡卡》等文章;反映勞動人民幸福生活的文章要讀得興高采烈,語調明快、活潑,如《大海的歌》、《花潮》等。有的文章要根據具體內容來定,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對表現小女孩悲慘命運的句子要讀得低沉,甚至略帶沉痛;而對描寫賣火柴小女孩心中幻想的句子就要讀得高昂明快些。讓聽者感覺到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向往。
二、開展閱讀探究活動,在品讀中感悟情感
現行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編排了大量的名家名篇,這些文章文質兼美,在優美的言辭中表達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在朗讀活動中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閱讀,讓自己的思想品質、到的情操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深入的開展閱讀探究,才能體會作者的感情。只要語文教師引導的到位,學生就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用心地去理解課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思想的啟迪、心靈的感悟與情感的熏陶。
例如:在教學《挑山工》一文時,就反復地朗讀其中挑山工們所說的話,體會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再來聯系全文,進一步探究游人們空手而行,卻不如挑重擔而行的挑山工,這樣就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通過教師的點撥與引導,學生們再聯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的經驗,就會思考自己在以后的工作與生活中應該如何走自己的路。這篇課文給學生一個人生啟示,那就是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篤定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干下去,從事的事業才能取得成功。
三、創設情感朗讀情境,促使產生情感共鳴
有感情地朗讀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朗讀情境,激發學生朗讀的熱情。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才能讀出文本的情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走進了課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充分展示課文中的情境。這樣,就可以把學生與作品中所描繪的情境拉近。很多課文中描繪的情景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太遠,但教師通過情境的創設,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情境產生情感的共鳴。例如:課文《》、《海上日出》等課文,在教學過程中就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拉近,從而產生了情感的共鳴。例如:在教學《雨點》這篇課文時,就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段:視頻播放小雨點分別落入時的不同聲音,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感受到這種聲音的存在;也可以讓欣賞多媒體配樂朗讀,進一步想象雨點下落的情景,為情感共鳴做一個鋪墊。朗讀情境的創設,讓朗讀的氣氛得到了渲染。也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獲得了情感的共鳴。
四、運用比較閱讀方法,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
文章中的某些句子就是全文的“文眼”。但它本身可能不帶有感情的色彩,學生較難把握它的情感。這樣,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采用比較的方法,通過分析句子,把握好句子中重音、停頓等地方。例如:在教學《題西林壁》時,朗讀中要突出“橫”、“遠”、“近”、“高”、“低”等字,這樣,就能體會到作者觀察得仔細,表達的到位;學生掌握了句子中的停頓與重讀的地方,就能從朗讀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任何一個句子,讀法不同、語氣不同,表達出來的感情也不同。教學中可以采用師生對比的朗讀方法,讓學生感悟教師的朗讀技巧,從而更好地把課文讀好。例如:在朗讀《珍貴的教科書》時,學生往往會讀得很平淡。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如何體現作者的情感。然后要求學生把前三段讀得輕些,最后幾個段落讀得重些,這樣讀能突出地表現出在四個沒有中最困難的還是沒有書。在師生交流討論后,再把多媒體中的視頻朗讀播放一遍給學生借鑒,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在炮火紛飛的戰爭環境中,仍然堅持不懈地學習,這是一件多么艱辛的事情,需要頑強毅力與克服重重困難的決心。有感情地朗讀就是讀者用心靈去擁抱文本。在有感情的朗讀中,能與作者進行思想的交流,并從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情思;在朗朗的誦讀中,感受作品語言的節奏與韻味。所以,讓朗讀中滲入情感,那么語文課堂就會亮點紛呈,語文教學就會被學生真正所接受。
總之,優美的言辭中表達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在朗讀活動中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閱讀,讓自己的思想品質、到的情操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深入的開展閱讀探究,才能體會作者的感情。只要語文教師引導的到位,學生就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用心地去理解課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參考文獻:
[1]耿紅橋.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幾點體會[J].學周刊,2012,(28).
情感類文章范文6
【關鍵詞】情感 引入 語文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108-01
一 指定目標,廣泛摘抄
有效的情感引入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對于優秀的文章有針對性地選取并摘抄,才能讓學生們領略到語文的魅力。
首先,老師要幫助學生們選擇推薦有必要了解與涉獵的文章,學生知識面與閱讀量有限,對于怎樣的書籍是真正有教育意義并且有含金量的,學生并不容易清晰辨識,這時就需要老師充分發揮其指引作用。對于指定怎樣的書目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原則:(1)書籍的難度與深度應符合學生的知識層面;(2)書籍要較貼近學生生活,能引起他們的共鳴、激發他們的興趣;(3)所指定的書目中應當含有豐富的情感體驗,這是十分關鍵的,只有這樣,這些書目才能很好地為情感引入教學提供文本參考,發揮它們的作用與價值。
指定目標后,就需要學生來將它們落實到位,認真品讀這些優秀文章。在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摘抄好的語句與段落的習慣。學生們會選擇摘抄的內容都是能真正觸動他們的,這些語句中含有很多的情感體驗,要么是他們覺得描寫的很精彩的部分,要么就是那些打動他們的,讓他們感受到情感共鳴。學生養成摘抄的習慣,在閱讀時首先是對文章內容的一個鞏固,這些好的語句對于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也很有幫助。這些帶有深刻情感體驗的句子也是教師在展開情感引入教學時可供利用的良好素材,為教師的教學做良好鋪墊的同時也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這些文章的魅力。
二 烘托氣氛,誘感
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那些飽含深刻情感的文章或段落,想要讓學生們真正領會到其中的意蘊,需要教師們營造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課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出自名家的名篇,這些素材是很好的語文教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領會作者筆下的景色、人物或事件,很多文章有很深的內涵,也有很深的情感,然而想要讓學生能真正領會到作者當時的心緒與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不僅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烘托出好的課堂氛圍也十分有必要。如果是較為悲情的文章,那么課堂氣氛也需要相應配合,烘托好的課堂氣氛只是前提,誘發學生情感則是目的。在合適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深切體會到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這才能真正達到情感教學的目的。讓學生多朗讀相關的語句或段落,讓學生們談談自己對于文章的感受與體會,談談自己對于文字背后的情感的認識,能很好地誘發出學生的情感,在表達的過程中不僅有學生對于文章的思考,更能傳遞出經過思考后個人真實的感受。
三 精心設計,自然導入
在進行情感引入教學時,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這樣才能讓情感得到更好的傳遞,然而在傳遞情感時又不能顯得過于刻意,自然的導入不失為一種合適的方法。
一堂精心準備的課程往往更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對于情感引入教學也一樣適用。很多很好的情感教學內容教師如果能在課前精心準備,教學過程中會發揮得更加游刃有余,也更能收到來自學生的回應。對于教學形式,課前教師可以做相應的設計,很多感彩鮮明的文章,如果仍是傳統的老師教、學生聽的方式可能對于學生感知文章效果并不好,如果文章中正好有多個角色并且角色的對話豐富,這時,采取分角色朗讀不失為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法。這首先增強了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課堂中來,同時,在要求學生有情感地朗讀對話的過程中,是一個很好的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領會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的方式,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認識。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情感引入教學法是一種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領會文章內容及思想的教學方法,在實施的過程中有些地方需要注意。首先,老師要幫助學生們制訂閱讀目標,推薦好的書讓學生閱讀,在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摘抄好的語句與段落的習慣。在展開課堂教學時,對于相應的文章需要營造與文章思想感情契合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更好地誘發學生的情感。同時,一堂精心準備的課程往往更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于情感引入教學其實也一樣適用,在教學方式上不斷革新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此外,對于情感的引入要自然,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對于情感的體會多種多樣,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從不同的方向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這才能真正達到情感引入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滕建松.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氣氛的調節[J].文理導航(上旬),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