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破陣子春景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破陣子春景范文1
2、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3、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4、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
6、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韓翃《寒食》
7、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8、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9、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破陣子春景范文2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李白《春思》
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白樸《天凈沙·春》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程顥《春日偶成》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秦觀《八六子·倚危亭》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春*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王安石《春夜》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絕句二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馮延巳《鵲踏枝》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張維屏《新雷》
風回云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復明。亂點碎紅山杏發,平鋪新綠水蘋生。——白居易《南湖早春》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黃庭堅《清平樂·春歸何處》
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謝眺《王孫游》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王維《鳥鳴澗》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破陣子春景范文3
斗草是端午節的風俗一種,其起源應和我國傳統的中醫藥學有關。《夏小證》記載,五月五日,人們“蓄采重藥,以蠲除毒氣”。此時人們采集百草煎“百草湯”,沐浴以祛穢氣、防病。明人歸子慕有《五月五日采藥》詩:“采藥復采藥,采采西復東。麻長村徑狹,曲折隨兒童。采采及墟墓,偶與前林通。前林樹木嘉,就蔭當清風。村人競采藥,怡情聊與同。盤桓不能歸,永日以從容”。描繪的就是端午采集百藥的情景。宋吳自牧《夢梁錄》: “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藥品,以為避瘟疫等用,藏之果有靈驗”。原來,五月五日是陰陽交匯之時,古人認為此日采集的草藥最為靈驗,并且百草均可為藥,故民間多于此日采集和制作草藥以備用。斗草,也就因此而生。
這是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群嬰斗草圖》,它的作者是清代宮廷畫家金廷標。畫面描繪的就是十個男孩兒于湖石花叢找草、拔草、運草、斗草等全過程。畫面上,十個垂髫男孩可分為三組:上下端的兩位紅衣男孩和最右邊、最左邊四人,他們或提籃彎腰,在河畔、道邊尋找著,或是蹲地,雙手提拔,或是用衣襟兜著采得的野草匆匆趕往斗草之處。第二組是畫面中間四人:青枝滿地;一孩童舉搖雙手作歡呼勝利狀,另三個孩童正專注于提籃間,搜尋余草,欲再作一搏。第三組是畫面左下角兩孩童,他們中間草莖十字狀交叉,竭力拉扯。
這幅斗草圖,透露了斗草游戲的兩種玩法。武斗:草莖相互交叉成“十”字狀并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這種比賽,比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如圖中第二組四人,當是文斗:以采集花草之名相對,競賽采集種類、辨識種類的多寡定勝負。
《紅樓夢》六十二回有“文斗”的生動地描述: “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個人,都滿園中頑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來兜著,坐在花草堆中斗草。這一個說:‘我有觀音柳。’那一個說:‘我有羅漢松。’那一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這個又說:‘我有星星翠。’那個又說:‘我有月月紅。’這個又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個又說:‘我有《琵琶記》里的枇杷果。’豆官便說:‘我有姐妹花。’眾人沒了,香菱便說:‘我有夫妻蕙。’豆官說:‘從沒聽見有個夫妻蕙。’香菱道:‘一箭一花為蘭,一箭數花為蕙。凡蕙有兩枝,上下結花者為兄弟蕙,并頭結花者為夫妻蕙。我這枝并頭的,怎么不是?’……這時,寶玉也采了些草來湊熱鬧” 。
古代詩詞中就有許多關于斗草情景的描寫。 “閑來斗百草,度日不成妝”(崔顥《》):青春少女因斗草而懶于梳妝,真可謂樂此不疲; “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歸。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童斗草來”(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斗后的滿地狼藉,引人聯想斗草的緊張與歡騰;“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晏殊《破陣子?春景》):今朝斗草得勝,正應昨宵好夢之驗,描寫可謂深入人物內心。王建《宮詞》:“水中芹葉水中花,拾得還將避重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郁金芽”。采得水中芹與水中花,少女十分得意,小心收藏;期盼著斗草時等對手使盡所有,她方將此奇珍拿出,克敵制勝。28個字,把斗草少女求勝心態描摹得生動細膩。
破陣子春景范文4
靜態,是與動態相對而言,只是表示事物在時空中暫時的穩定性與常住性。作為審美對象,靜態之美,固然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然而更深層次地考慮,靜態之美又每每作為動態之美的襯托與補充,方能具有更為久遠的感染力。靜我們理解為勞作后的休息,喧鬧后的止息,動蕩后的安定……這種種的相對靜止的狀態,對于人類生命活動與社會發展,是跟動一樣的必須,靜是對動的調節,對動的輔助。宋詞中許多作家和作品受主靜的生命哲學的影響,自覺地對靜的藝術哲學作了精到的闡發。坡說:“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送參寥師》)從藝術創作的角度,講了創作主體靜的心態的重要性。唯有靜的心境,才能體察到萬物之靈動,才能使多種多樣的情境集納于筆下。程顥說:“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秋日偶成二首》),則從藝術欣賞的角度,講了審美主體的靜的心態的重要性,唯有保持良好的靜的心境,方能體悟到萬事萬物的美質美素。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這首中秋詞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時即景抒懷之作。開篇直說地點與時間,然后寫湖面、小舟、月亮、銀河之靜景,顯得格外幽深、清靜。此時作者想起嶺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無所作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過由于自己堅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盡長江做酒漿痛飲。全詞格調靜謐中稍帶昂奮,一波三折。
“運動是物質存在的形式,更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動的世界。天體在不斷地運行,人體也在不斷的運動。整個世界的動植生靈,皆處在不斷的新陳代謝的運動中”。[1]部分宋詞的審美,就是在著不斷運動著的世界中完成的。宋詞的動態之美,體現著人類創造活力與勃勃生機。如宋代晏殊《破陣子·春景》寫一群鄉村少女: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原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她們的勞作,她們的嬉戲,她們的姿影,她們的笑靨,她們的夢與現實,都在春天的背景下,春意盎然地、活潑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給我們以強烈的美的感染,我們也仿佛想要加入她們的勞動的行列,走進那永不會消逝的歡聲笑語中。是的,宋詞中的動態之美,往往最能激發人們創造的熱情,喚起人們對于人生摯愛和美好生活的追求。總體來說,在審美境界里,動態之美較之靜態之美更為迷人,更具有生命的感召力。再如周邦彥《十六字令》《窗月》:“眠,月影穿窗白玉錢。無人弄,移過枕函邊”。這是單片的小令,雖然沒有分片的結構優勢,但長短句的運用仍然給作品帶來了搖曳飛動的形體美。
藝術時而表現靜態之美,時而表現動態之美,在宋詞中,在更多的場合則講求動靜的結合。柳永《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上片總敘杭州盛況。前兩句一從地理環境著筆,一從社會環境著筆,分別描寫杭州的現狀。第三句,則以簡省的筆墨勾畫杭州的歷史,并就一二句小加收束,構成一個完整的總畫面。 “云樹繞堤沙”寫岸柳,“怒濤卷霜雪”寫江潮,一靜一動,一碧一白,“天塹無涯”又就此小作勾勒,又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綠樹如云,堤防若鑄;江濤涌雪,聲勢陣天,這就是聞名宇內的錢塘天險,這就是杭州這個“形勝”之邦最為壯觀的所在。下片“三秋桂子”承“疊巘”而來,寫山中的花,九月的花屬于靜;“十里荷花”承“重湖”而來,寫水里的花,六月的花。“三秋”從時間著筆,“十里”從空間著筆。同是寫花,而有時空之別和山水之異。接著寫市民的游樂:“弄晴”表現出器樂形象在麗日藍天之下悠然跳動的狀態,“泛夜” 表現出聲樂形象在平湖碧水之上輕輕舒卷的情景。接著進一步寫官員的游樂:“千騎”寫隨從之多與身份之貴,“乘醉”寫宴飲之樂與興會之濃,“吟賞”則寫山水之樂的儒雅風流,賞之不夠則形諸吟詠。這首詞,從各個不同的層面和角度鋪陳排比,生動地展現了北宋前期杭州這個大都市的自然景觀和民情風俗,成為這個時期社會經濟繁榮昌盛的一個縮影。這樣的例子在宋詞中枚不勝舉。
在宋詞中,大部分作品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態,滄桑的蹉跎的官宦生涯,詩意的勞作中的農家少女,繁華的喧囂的宋朝市井等等應有盡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
破陣子春景范文5
關于春的名字,有這樣一個故事: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一個孩子在放風箏時猛然感到飛騰,一雙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舒活,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浣衣時猛然感到水的溫情……當人們驚訝地奔走相告時,大家一致決定將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音來為這個季節命名――“春”。這是一個多么可愛的字眼啊!這個音讀起來是何等的鏗鏘有力且美好優雅,這個字的形狀是何等齊整妥帖且極具對稱的美感啊!
重溫經典
在詩詞典籍中賞春日盛景
《詩經》里的春日遲遲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小雅?出車》
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先秦時期的一位女子輕唱:“春天的時光啊慢又長,花木豐茂又好看;枝頭的黃鸝啊叫不停,采蒿的人兒多又多。”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春天是古代青年男女成親的美好季節,桃花燦爛綻放,把春裝扮得美艷動人。美麗善良的姑娘就要出嫁了,她會把歡樂和喜氣帶給她的婆家,讓我們一起祝福她和她的夫君幸福美滿。
《論語》里的暮春三月
(曾)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論語?先進篇》
孔子問弟子們的志向,曾的回答簡單樸實,富有生活情趣:“在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在身上,約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在沂水旁邊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一路唱著歌走回來。”他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春日郊游圖,呈現給我們生命的充實和歡樂,我們似乎也從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熙、歌的嘹亮和詩的馥郁。
三月集體出游后來演變為修禊活動,即人們通過沐浴除災祈福,時間固定在每年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之為“上巳日”。再后來,春日出游成了文人墨客雅聚的重要活動,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就記載:“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唐詩宋詞里的春意闌珊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初春,大地復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生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這樣的春意格外惹人愛。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冬的鴨子們早已察覺初春江水的回暖,它們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河灘上已經滿是茂盛的蔞蒿,蘆筍也開始抽出小小的嫩芽,此時河豚也要逆江而上了。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韓愈《早春》
早春二月,長安街上細小的春雨如酥,草芽破土,遠遠望去淺綠朦朧一片。可走近仔細看時,地上只是稀稀朗朗、極為纖細的芽。一年中就數這早春的景色最美,它遠勝過煙柳滿京城的晚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遼闊的千里江南,黃L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昔日到處是香煙繚繞的寺廟,如今亭臺樓閣都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中,這讓江南顯得神奇而迷離。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月是草長鶯飛的季節,花紅柳綠,好鳥相鳴,春意正濃。“煙花”指柳絮如煙、繁花似錦,一年十二個月中,也只有三月可以用“煙花”一詞來形容。李白以“煙花三月下揚州”的佳句贈別孟浩然,將離別之情詩意灑脫地表達出來。而這首送別詩經過人們的千年吟誦,使得揚州仿佛永遠停留在煙花三月的詩情畫意中。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宋】晏殊《破陣子?春景》
這是一幅情趣盎然的春日盛景圖:燕子飛來時正趕上社祭,清明節后梨花紛飛,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的清水,黃鸝的歌聲縈繞在枝葉上,只見那柳絮在空中輕揚……
在唐宋時期,春社與上巳節、中元節成為當時詩詞中最常見的節日習俗。社日時,鄰里聚會,酒食分餐,賽會歡騰,女子可以停止勞作,與家人一起踏青嬉戲。
陳年趣事
古人在大好春光里如何撒歡
桃紅柳綠,鶯歌燕舞,正是踏青郊游的大好時節。從古至今,人們對春日郊游一直很青睞。先秦時,青年男女喜歡借郊游之機尋找浪漫的愛情;魏晉時,人們在郊游中注重陶冶情操;隋唐時,人們郊游講究享受野餐的樂趣;宋代至明清時,人們郊游更偏愛于健身休閑……不管你喜歡什么樣的春游方式和迎春活動,只要能走出家門,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中盡情撒歡,那么你就沒有辜負這大好春光。
花朝盛會:踏青賞紅拜花神
踏青賞花自古便是民間悅目娛心的一大樂事,而祭拜花神更是古人迎春時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動。花朝節取“晨花朝放”之意,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范蠡在《陶朱公書》中記載:“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
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掛在花枝上稱為“賞紅”或“護花”,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這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時的盛況寫照。
唐代對花朝節很是推崇,據說女帝武則天嗜花,每逢花朝節便廣集百花與米搗碎,蒸制花糕饋賞群臣。民間上行下效,花朝節蒸糕賞花蔚然成風。到了宋代,民間盛行撲蝶會,開封城內以花中撲蝶為賽,以撲蝶多者為勝。洛陽百姓則喜歡暢游龍門石窟,挑選新鮮野菜回家烹食,故花朝節又稱“挑菜節”。
時至明清時期,花朝節已歷經千年,但依然長盛不衰。當時最為講究的還是慈禧的花朝宴,花朝節當天,頤和園內的牡丹花叢都會被系上紅黃兩色絲綢,錦花相映,一片璀璨春色。御膳房則以花為輔料,制作各色糕點,園里還會唱一出傳統劇目《花神慶壽》。
清代小說巨匠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的金陵十二釵皆為花神轉世,他更將林黛玉的生日定為二月十二花朝節,以此暗喻其為眾花之首。
可以說,花朝節從春秋伊始由對自然的崇敬逐漸演變成一場全民娛樂,不論達官顯貴還是市井黎民,都在這春色斑斕的節日里釋放深埋一冬的熱情。
單身派對:郊外辦起“相親會”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封建禮教嚴苛,男女授受不親。對于那時的青年男女們來說,春天就是解禁的季節,所以他們迎春的最佳方式就是好好地談一場戀愛。
踏青春游成就了一段段佳偶良緣,談情說愛也成了先秦時期郊游的一大特征。《詩經》中記載的大量的愛情故事都是在郊游期間發生的,比如《出其東門》的首句便是“出其東門,有女如云”,意思是說出了城東門,滿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而《溱洧》就描述了當時在溱水和洧水兩條河邊,鄭國的“士與女,殷其盈矣”,意思是說前來郊游的青年男女站得到處都是,其陣勢堪比今天各大城市辦得風生水起的相親大會。在結伴郊游的過程中,他們增進對彼此的了解,然后兩情相悅,互贈信物,這應該就是我國最早的自由戀愛吧。
文青春游:天然花茵無須座
古代的文藝青年最喜歡邀上兩三知己結伴同游,踏青尋柳,賞花看山,聽涓涓流水之聲,聞百花盛開之香,以陶冶心性。
《開元天寶遺事》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趣聞軼事:唐代學士許慎在花園里擺設露天宴席,邀請親朋好友賞花觀景。宴間有席但并不設座,于是有人問他:“你設宴賞花為何不設座呢?”他笑答:“我有天然花茵,何必再設座具!”原來,許慎讓仆人收集花園里掉落的花瓣鋪在地上,讓客人坐在花瓣上。想必這種奇思妙招也只有極為風雅的文藝青年才能想得出。
當然,這些文人墨客春游時除了附庸風雅之外,也會遇到一些難題。古代可不像現在,很多村莊小鎮都有飯館、農家樂,所以古人郊游時吃喝常常成為一難。《浮生六記》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古時春游賞花大都是文人雅士的癖好,而他們很重面子,提著鍋碗瓢盆去踏青賞花不僅麻煩還有失格調。于是,蘇州的文人們就想出了一個點子,他們請了一個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叫賣餛飩的小伙計跟隨他們一同春游。這樣帶著酒菜、炊具去賞花,既解決了吃喝難題,又有野炊的別樣趣味。
古代文人大都把郊游視為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許多士人把理想寄托于山水之間。有“中國山水詩第一人”之稱的謝靈運在郊游方面最為講究,《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有一套郊游的專業行頭――頭戴曲柄笠,腳蹬木屐。木屐前后都有齒釘,被當時的人們稱為“謝公屐”,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登山專用旅游鞋。
閨蜜有約:解下紅裙相垂掛
古代的大家閨秀、世族小姐們平時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只有春天來了,方可走出閨房,在芳草地上相伴嬉鬧,在樓臺水榭中暢聊心事,享受難得的大好春光。
唐代女子春游踏青蔚然成風,不論貧富,皆傾城而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這樣描述:“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青來。”杜甫在《麗人行》中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另據《新唐書中宗本紀》記載:“景龍三年二月己丑,中宗及皇后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這反映了唐代就有女子拔河這項運動。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蹴鞠竟然也是古代女子喜愛的春日休閑項目,清代李漁在《美人踢球》中這樣描寫:“蹴鞠當場二月天,春風吹不兩嬋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塵拂峨眉柳帶煙。”可見大家閨秀們在春游時都一改往日嬌羞矜持的本色,紛紛女漢子附身。
另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京城長安仕女聯袂郊游踏青,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鋪席藉草,圍坐一圈,并插桿結索,解下身上的紅裙相遞垂掛,當作野宴的帷幄,這種“造屋”賞花的風俗至今仍流行于日本。可見,即便是閨閣小姐們在郊游時也是不拘小節、自由隨意的,少女的青春風韻展露無遺。
舞文弄墨
和文學大家一起讀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
天上L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朱自清《春》
我愛這遲來的春天,因為這樣的春天不是依節氣而來的,它是靠著自身頑強的拼爭逐漸擺脫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溫暖,苦熬出來的。也就是說,極北的春天是一點一點化開的。它從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著果敢,心無旁騖,直到把冰與雪安葬到泥土深處,然后讓它們的精魂化作根芽萌發的雨露。
春天在一點一點化開的過程中,一天天地羽翼豐滿起來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飛的時候,解凍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春天的天空呢?
――遲子建《春天是一點一點化開的》
春光在萬山環抱里更是泄露得遲,那里的桃花還是開著,漫游的薄云從這峰飛過那峰,有時稍停一會,為的是擋住太陽,讓地面的花草避開光焰的威嚇。巖下和山溪長滿了薇蕨和其他鳳尾草,紅黃藍紫的小草花點綴在綠茵上頭。
――許地山《春底林野》
春天,枯黃的原野變綠了。新綠的葉子在枯枝上長出來,陽光溫柔地對著每個人微笑,鳥兒在歌唱飛翔,花開放著,紅的花、白的花、紫的花。蔚藍的天,自由的風,夢一般美麗的愛情。
每個人都有春天,無論是你或者是我,每個人在春天里都可以有歡笑,有愛情,有陶醉。然而秋天在春天里哭泣了,這個春天,在迷人的南國的古城里,我送走了我的一段光陰。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喜鵲在枝頭,春風楊柳燕影斜。風如酥,花似火,十里桃花相映紅。雨后春筍爭相破土而出,小麥青青,一片粉花翠浪,遠處近處的田疇里,春風泛起漣漪。
陽春三月,微風和煦,綠柳含煙,漫天飛著軟綿綿的柳絮。
――宗璞《花的話》
今天早晨,我又走過校園。這時候,晨光初露,曉風未起。濃綠的松柏、淡綠的楊柳、大葉的楊樹、小葉的槐樹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綠水滿盈,不見一條皺紋,宛如一面明鏡。還看不到多少人走路,但從綠草湖畔、丁香叢中、楊柳樹下、土山高頭傳來一陣陣朗誦外語的聲音。僅從聲音里就可以聽出那種如饑似渴迫切吸收知識、學習技巧的熾熱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