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一句話概括自己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一句話概括自己范文1
1、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說明
2、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疑問.........
3、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聯想、想像、象征、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先抑后揚、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后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5、,: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6、語句特色評價用詞:準確、嚴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了、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引發閱讀興趣、說理透徹、有說服力。
7、文段中關鍵詞語、短句的分析:在題目的題干中出現了加引號的詞語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對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時應貫徹這樣的原則: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也就是說一定要結合具體語境來考慮。
8、理解詞語在選文中的意思和在語境中的含義:解答這類題目,要注意兩點:一是這個詞可能不再具有詞典中的含義,而是特定語境中的特殊含義。二是要理解詞語的語境含義首先必須正確理解詞語所在的語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實在是標致極了”一句中的“標致”。
9、語句作用、含義分析題:(1)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美或講求對稱或準確嚴密……再評思想內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么觀點,給你什么感受、啟迪、教育……(2)分析一句話的含義也可從分析關鍵詞入手,著重體會關鍵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3)說明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說明內容、說明對象的特征和說明文語言的特色(準確、生動)。記敘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氣氛、表達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點等。議論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論點(或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或是所在段的分論點)以及議論文語言的特色。(4)關鍵句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①點明題旨的句子;②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③總結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轉合的句子(如相互照應的句子和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⑤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反語、設問、反問,特別是引用的句子)。理解關鍵句子主要是指能體味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褒貶態度及思想傾向等。同時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點。
10、指明語句所用的寫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體特征和名詞使用的準確性。
(1)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在回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2)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推動情節發展;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題。
一句話概括自己范文2
壓縮語段題是高考中的一個重點測試內容,能力層次為D級。歷年的高考題中都有這類題型,如果把作文看作擴展的話,壓縮語段仍將繼續出現。
二、考點詮釋
壓縮語段就是將內容豐富的長語段,按要求濃縮成語言簡潔、意思明了的短語段甚至一句話。它主要考查學生對信息的快速閱讀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其題型大致有:擬觀點;擬電報稿;擬標題;擬一句話新聞;概括主要內容等。
三、解題指導
做“壓縮語段”這類題,大致分五步走:
1.審清題干要求。據調查,80%的考生失分都是因沒有審清題干造成的,所以審清題干要求是做好這類題的關鍵。如果題中要求用單句回答,你就不能使用復句;它規定不超過16個字,你就得在16個字以內;它說“以……”開頭,你就不能換成別的內容。否則,寫得再多,寫得再好,也枉費心機。
2.快速閱讀語段。在規定時間內,要讀明白整個語段中寫的主要人物是誰、主要事件是什么、人們對此有何看法、有沒有什么限制或規定……既要讀得快,又要抓住要點,這樣才能為下一步打好基礎。
3.分析概括內容。提取主干能解決的,就提取主干;信息要點較多的,就抽象概括;是并列結構的,忌顧此忘彼;要有所取舍的,忌舍本求末。要學會抓中心句(總說、總結、論點等)、抓關鍵詞、抓提示語(順序詞、關聯詞、過渡詞、標點符號等),依照要求,精心分析,高度概括。
4.做好語言表達。盡量使用原文詞語,用自己的話加以組織。表達要清晰,文字要簡練,要點要齊全,內容要準確。一般使用主謂句,定奪后再寫到試卷規定處。
5.檢查不可忘記。做完后,檢查一下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要點全面,是否信息準確,是否有語病等。耗時雖少,但意義重大。
隨著學生做題的日漸成熟,以上步驟可以簡化。做這類題最快捷的方法,筆者認為有兩點要注意:①使用主謂句(“誰”+“怎么樣”或“什么”+“如何”);②必須保留的限定語留下。
四、實踐操作
1.將下面的消息概括成一句話新聞,不超過15個字。
據新華社消息:巴勒斯坦首席談判代表埃雷卡特9日對以色列電臺說,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已經決定取消前往卡塔爾出席伊斯蘭會議組織緊急外長會議的計劃,決定讓埃雷卡特代表巴民族權力機構出席多哈會議。據透露,阿拉法特取消這次行動計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擔心以色列將阻止阿拉法特從卡塔爾返回。
(答案:阿拉法特取消多哈之行。)
2.為下面新聞擬一個標題,不超過18個字。
聯合國難民署發言人3月11日在日內瓦例行的記者吹風會上指出,考慮到目前伊拉克的人道主義局勢以及可能發生的武裝沖突,難民署已經要求有關國家的政府暫停強制遣返伊拉克難民,并向他們提供相應的保護措施。
這位發言人表示,難民署一直要求有關國家不要把非自愿遣返的難民送回伊拉克政府控制的地區,以保證這些伊拉克難民的安全。據難民署統計,去年共有超過5萬名伊拉克難民被英國、德國、瑞典、奧地利和希臘等國所接納。
(答案:聯合國難民署要求暫停強制遣返伊難民。)
3.用一句話表述下面語段的主要意思,不超過18個字。
在清清的溪流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像綿延的織錦那么華麗,像天邊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么絢爛。
(答案:溪流兩岸滿是野花,五彩繽紛,耀眼絢爛。)
五、提點建議
1.多讀語言大師的作品,增強語感,提高語速,準確地把握語意。
一句話概括自己范文3
不少中學生在描寫人物動作時,只能概括性地寫出人物動作的大致輪廓,人物的動作模糊不清,給人的印象也就不鮮明。要想使動作描寫清晰,關鍵是要做到動作描寫"到位"。
有一個同學這樣寫老師拿粉筆的動作:
她從課桌上拿起一支粉筆。
在這句話中,"拿"就是一個模糊性動作,一個輪廓性的動作,不夠精細。如果把"拿"字換成"拈"字,人物的動作就會清晰一些。"拈"這個動作有輕輕捏起的意思,不僅能更清晰、更準確地呈現出人物的動作形態,而且還能表現出女老師動作的輕巧,使人物形象更生動。
有一位同學的作文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從書包里掏出書和作業本,放在桌子上,開始寫作業。
在這句話里,"放"就是一個模糊性動作,概括性太強。如果把"放"改成"攤",人物的動作就清晰得多了,動作的形象感也更強,讓人能夠體會到書和作業本是如何放在桌子上的。
優秀的作家都很善于描寫人物的動作,他們筆下的人物動作十分清晰,讀者簡直能分毫不差地照著這些動作描寫來模仿人物的動作。下面,我們欣賞幾則名家筆下的人物動作描寫,看看他們是如何讓人物的動作清晰起來的。
姨姨從門縫窺見我被倒拎著,大喊:"是男孩!"(舒婷《我兒子一家》)
一般作者很可能會把"窺見"這個動作寫成"看見"。"看見"是一個概括性很強的動詞,很多情況下都能用,而"窺見"一詞則精確得多。"窺見"這個動作有看見的意思,同時又含有偷偷地看的意思,動感更強,不僅寫出了人如何看,而且還帶出了人物活潑頑皮的情態。
魯迅是描寫人物動作的高手,在魯迅筆下,人物動作的清晰度之高,常常令人贊嘆。
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魯迅《孔乙己》)
這句話中"踱"這個動作特別形象生動,清晰地呈現出了人物的動作形態。"踱"有走的意思,還含有慢的意思,這個動作體現出了人物傲慢矜持的神態。如果把"踱"換成"走"字,人物動作的清晰度會大打折扣,描寫的藝術魅力便蕩然無存。
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魯迅《孔乙己》)
我沒有思索的從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銅元,交給巡警,說,"請你給他……"(魯迅《一件小事》)
如果是一個粗心的作者,很可能會把第一句話中的"摸"和第二句中的"抓"這兩個動作都寫成"掏"。"掏"是一個比較模糊的動作。第一句話中的"摸"這個動作十分精細。從動作效果上看,這個"摸"的動作含有慢慢地掏的意思,有手在衣袋里搜尋的意思,表現出了人物動作的艱難和遲緩;從動作的內涵上看,這個"摸"的動作體現了人物貧困潦倒的處境。第二句話中的"抓"這個動作,同樣清晰地呈現出了人物動作的形態,這個動作體現了人物動作的迅捷有力,也體現出人物迫切的心情和真誠的感情。
一句話概括自己范文4
關于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問題,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了,這也不必我來說。但是,在當今社會是否也是這樣呢?
答案是肯定的, 在當今社會也是這樣。但當今社會的競爭更加激烈和殘酷。如果我們不掌握比別人更加有用的知識,那我們就有可能被當今社會淘汰,雖然當今社會并不像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那么殘酷,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生”的地步。但是只要是有著人格尊嚴的人,都不愿意自己只能受到別人的幫助,都想要自己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業。所以我們要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從而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業,成為適者,而不是不適者!
今天,你為了成為適者而努力了嗎?
在史前時代,古代人類既沒有鋒利的爪牙,也沒有能夠飛翔的翅膀。他們完全是靠團結合作與大自然的種種情況競爭,但他們卻勝利了!但是,如今人類卻自相殘殺,這不是很可悲嗎?看看如今人類的所作所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無數的生命死亡,無數的人無家可歸。這就是如今人類的所作所為!
一句話概括自己范文5
請家長們不要逼著孩子們寫日記。因為我相信,他們一定有屬于自己的記錄自己成長的方式。但請家長們既然逼著孩子寫了,也不能檢查,更不能偷看。應為如果那樣做的話,孩子會產生太多對記日記的恐懼感。覺得自己的生活隱私受到侵犯,因此從心里迸發一種恐懼。
也許有的家長,認為小孩子根本沒有隱私,那么就大錯特錯了。要想了解孩子,方式還有很多很多啊,為什么只有偷看日記呢?比如:多和孩子溝通、交流、談心。這樣和孩子交朋友,不是比罵孩子更好嗎?
日記記錄美好、仇恨、嫉妒、殘忍、見聞、感受、讀一本好書的讀后感,永遠不會疲倦。日記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不用具體。因為這不是作文,是日記。當你長大之后,翻開日記本,美好的回憶一下子涌過來,難道不美好么?
一句話概括自己范文6
1.抓住關鍵語句,概括故事情節。
2.品讀文中細節,把握人物思想感情。
3.體悟作品中崇敬、憐憫或批判的感彩。
核心目標:品讀細節描寫,賞析父親形象。
教學過程:
在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開始教學。
思考1: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大意,梳理故事情節。
師: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生1:父親造新屋。
師:造新屋,文中只寫了一小段(11小節)。再思考:怎樣概括更好。
生2:父親造新臺階。
師:如果要概括得更準確些,怎樣加上一些必要的修飾性詞語,使得表達更科學更明白。例如:父親造臺階。
生3:父親用大半輩子的時間建造一棟有九級高臺階的新屋。
師:很好。父親歷盡千辛萬苦,用大半輩子的時間建造一棟有九級高臺階的新屋。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概括故事大意,有效培養學生的信息提取和語言概括表達能力。既教給學生方法,又嚴格要求學生進行語言提煉,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嚴謹性。
師:我們都知道小說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4(齊):人物、環境、情節。
師:下面大家抓住文本的關鍵詞語,梳理文章故事情節。文章題目是《臺階》,首先要抓住“建臺階”來分層,看看哪幾小節寫“建臺階”的內容?
生5:18~24小節。
師:18~24小節,有沒有關鍵詞,即標志性的詞句?
生6:有。接著開始造臺階。
師: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語言標志。
生7:新臺階建好了。(24小節)
師:我們可以倒推,準備造臺階是哪幾小節?準備造臺階的關鍵詞語在哪兒?
生8:第9小節中有“準備”一詞。
生9:我們家的臺階低。
師:老師提問的是“父親準備造臺階”的關鍵詞。
生10:父親的準備是十分漫長的。
師:第9小節末尾,第10小節開頭,都有一個“準備”。因此,9~15小節,那么再往前,如何概括?
生11:父親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
師:如果用同一句式來概括?
生12:父親想建臺階。
師:從24~31小節,仿照前面的三部分來概括。
生13:父親不適應新臺階。
師:意思對,可以概括得更好。
生14:父親建成新臺階。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緊扣文題“臺階”這一關鍵詞,概括小說情節的四部分,有“法”可依,使學生思維流暢,水到渠成。并及時糾正學生回答中的不準確之處,訓練學生言語思維的科學性、縝密性。
過渡語:剛才,我們討論了小說的故事情節,可以概括如下:想建臺階(1~8)―準備建臺階(9~16)―建造臺階(17~23)―建成臺階(24~31)。大家知道,小說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物。下面,我們采用圈點批注法,品讀細節描寫,品析“父親”的形象。
思考2:父親是個怎樣的人?
課件:圈點批注,品讀細節(教師示范)
例1:他今天從地里撿回一塊磚,明天可能又撿進一片瓦,再就是往一個黑瓦罐里塞角票。
批注:我從“一塊”“一片”這兩個數量詞中讀到了父親勤儉的品質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例2:父親坐在綠陰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里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
批注:從這一句的“搖不散”“專注”中,我讀到了父親身上對目標追求的執著,對被尊重的向往。
師:你贊同老師的批注嗎?
生15:贊同。
師:父親為什么目不轉睛地望?
生16:因為人家的臺階高。
生17:從第8小節中“鄉鄰們在一起常常戲稱:你們家的臺階高!言外之意,就是你們家有地位啊”這句話中,可以看出“臺階高,房屋主人地位就高”。
師:很好。類似的地方文化習俗,我們南通地區也有。南通建房子的風俗是屋檐高,就代表房子主人地位高。這跟作者的家鄉――浙江農村的建房風俗是一樣的。
設計意圖:教師先示范,后讓學生模仿,使得其思維流程順暢,思維火花迸發,收到“授之以漁,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大家就尋找一兩個自己喜歡的文段進行圈點批注。
設計意圖:教師在教室里巡視,與學生小聲討論問題。這樣可以隨時關注學情,增強師生互動。學生自行批注,注重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
加完批注后,同桌之間相互討論,互相啟發。
生18:第10小節。父親是一個連在冬天農閑時都不休息的人――雞叫三遍時父親出發,黃昏貼近家門口時歸來,把柴靠在墻根上,很疲倦地坐在臺階上, 把已經磨穿了底的草鞋脫下來, 壘在門墻邊。一個冬天下來,破草鞋堆得超過了臺階。
師:很好。還有其他地方。
生19:從“我們家的臺階低,不知說了多少遍”中,看出父親是一個渴望被尊重的人。因為目標沒有實現。
師:非常好。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尊重是人的第二層次的需要。渴望被別人尊重沒有什么過錯。
生20:父親還是一個盲目追求高臺階的人。
師:你思考很深刻。等下課之前,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留有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