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服裝設計說明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服裝設計說明范文1
一、世界技能大賽時裝技術項目技術標準分析
世界技能大賽的技術標準邀請了眾多國際知名的代表性企業參與制定,能代表相關行業領域的國際先進水平和標準。正是由于企業的廣泛參與,從而獲悉了企業用人的標準和需求,因此它又是全球技能人才培養的高水平標桿之一。
對第41屆、42屆和43屆世界技能大賽時裝技術項目技術文件的分析可知,世界技能大賽充分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開性。技術標準的評分類別分為主觀分測評和客觀分測評兩大類。
評分規則規定只要有參賽項目的家都必須選派1名評分專家;每個項目評分不得少于5個評分專家參與;本國評分專家不參與自己國家選手的評分;主觀分環節,各位專家評分前不討論,自行舉牌且兩位評分專家的分數差別不能大于1。客觀分的測評是通過對作品測量和按硬性指標要求進行評分,若遇到有尺寸誤差的情況,都會安排專家、評委復檢后進行重新確認,大大提高了檢測結果的公信度。
以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時裝技術項目為例,它的評分點共有108個,每個評分點最大分值為2分,最小分值為0.2分。比賽共分為服裝系列設計、立體裁剪、樣衣制作、服裝設計制版與制作、服裝裝飾設計與制作等五個模塊。
1.模塊一:服裝系列設計技術標準分析
服裝系列設計模塊的分值占11%,其中主觀分評分標準主要是圍繞設計是否符合特定市場、設計的美感、流行面料的運用、面料與款式的符合度、款式表達的準確性等方面給予評分。客觀分評分標準主要圍繞是否用黑色水筆繪制、設計件數、設計要求、板面的整潔度、設計說明等給予評分。
2.模塊二:立體裁剪技術標準分析
立體裁剪模塊的分值占9%,其中主觀評分標準主要圍繞設計比例、設計輪廓、設計細節、領型、后背設計及邊緣處理等方面給予評分。客觀分評分標準主要圍繞服裝的功能性給予評分。
3.模塊三:樣衣制作技術標準分析
樣衣制作模塊的分值占23%,其中排料環節占4%,服裝制作環節占19%。排料環節評分為客觀評分,主要是圍繞紗向、用料的經濟性、裁片數量、裁片的固定等給予評分。樣衣制作的客觀分主要圍繞拉鏈安裝、縫合線、領口、袖口、下擺和熨燙等給予評分,主觀分主要圍繞服裝外觀和熨燙給予評分。
4.模塊四:服裝設計制版與制作技術標準分析
服裝設計制版與制作模塊的分值占43%。其中服裝設計主要圍繞服裝的創意性、功能性、與指定服裝搭配的協調性、是否吻合設計要求以及款式圖與實際服裝的吻合度等方面給予評分。服裝制版主要圍繞樣片的標示、尺寸號型、紗向、工藝裁剪說明、細節標注(扣位、口袋位、領位、剪口位等)、縫份加放、線條與整潔度等方面給予評分。服裝制作主要圍繞整體造型、局部造型(領型、袖型、擺型)、扣眼、里子安裝和服裝熨燙等方面給予評分。
5.模塊五:服裝裝飾設計與制作技術標準分析
服裝裝飾設計與制作模塊的分值占14%。其中裝飾設計部分的評分為主觀評分,主要圍繞服裝設計的創意性、材料的運用組合和裝飾難度等方面給予評分。裝飾制作部分的評分為客觀評分,主要圍繞裝飾是否專業、是否牢固等方面給予評分。
二、從世界技能大賽標準思考服裝高技能人才培養
世界技能大賽時裝技術項目非常注重參賽選手的設計創新,面料運用,服裝制作,服飾搭配、裝飾,立體造型等多方面的綜合職業能力,注重服裝產品的美觀和質量,注重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強調工作程序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基于以上世界技能人才標準,筆者對服裝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有如下的思考。
1.人才目標定位
從世界技能大賽標準可知,參賽選手的綜合能力應該在熟練者以上(相當于我國職業資格系列中的高級工即屬高技能人才)。參賽選手除了對基本知識和技能熟練掌握以外,還要具備一定的生產實踐經驗,能了解產品的制作要求和技術規范,解決生產實際中產生的常見問題。所以,可以學院現有服裝專業高年級學生為基礎,通過考核服裝設計、服裝立體裁剪和服裝制作三個模塊,結合學生平時的綜合表現,挑選出一定數量的優秀學生成立服裝項目精英班,結合培養參賽選手的項目帶動培養出一批高水平的技能人才。精英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為優質企業和優質崗位培養出會設計、精制版、強制作、善搭配的綜合素質較強的服裝高技能人才。
2.精英班教學內容
服裝項目精英班的教學內容除了涵蓋世界技能大賽五個模塊的專業內容外,還包括與人合作、與人溝通、自我學習提升等通用能力課程的內容。它們分別是系列服裝設計、服裝立體裁剪、服裝制作、服裝工業制版、服裝裝飾設計與制作、溝通與表達、自我管理、自我學習、團隊合作等。
為了使教學內容既符合世界技能大賽的參賽要求,又能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系列服裝設計的教學內容涵蓋指定面料設計和專題設計兩個部分,教學所用的面料與市場流行趨勢的面料一致。立體裁剪、服裝工業制版、服裝制作教學內容涵蓋服裝企業看單出樣、制作,服裝看圖出樣,制作和服裝來樣起板的教學內容,服裝英文工業制單編寫。服裝裝飾設計的教學內容包括服飾搭配、服裝陳列設計、服裝手工藝等教學內容。
以上的教學內容宜通過校企合作,并被引入企業的真實生產項目轉化為教學項目,采用統一的技術標準、統一的制作要求、統一的質量驗收、統一的人才評價等,提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
服裝設計說明范文2
【關鍵詞】廓形;設計;造型
0 引言
在服裝設計中,廓形是設計的第一步,是主導服裝產生美感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影響設計和消費的首要或重要依據。廓形的設計帶給人們的視覺沖擊力大于服裝的局部細節,決定了服裝造型的整體印象。現代服裝產品設計時以人為本,更加人性化的。對廓形審美因素的探討與研究能喚醒設計師在廓形設計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對審美特征的把握,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設計創新性,另外設計出來的服飾也更加符合人美的審美標準,穿著起來也會更加的舒適得體。
1 服裝廓形
廓形(Silhouette),原義為黑色剪影,后轉意指剪影畫、外形及輪廓線。作為服裝用語主要指著裝狀態的外部輪廓形,即“外廓形”或“外形”,它包含著整個著裝姿態、衣服造型以及所形成的風格和氣氛,是進行服裝設計時非常關鍵的表現要素。因為它是服裝造型特征最簡潔明了、最典型概括的記號性表示。縱觀古今中外服裝史,不難發現服裝的發展演變都是可以用廓形的變化來表現的。服裝的廓形正如服裝的整體骨架,描述出服裝的基本風格和特征。服裝廓形以簡潔、直觀、明確的形象特征反映著服裝造型的特點,同時也是流行時尚的縮影,其變化蘊含著深厚的社會內容,直接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服裝風貌。服裝款式的流行與預測也是從服裝的廓形開始,服裝設計師往往從服裝廓形的更迭變化中,分析出服裝發展演變的規律,從而更好地進行預測和把握流行趨勢。
2 服裝廓形的設計
2.1 廓形的分類
廓形按其不同的形態,通常有幾種命名方法:一可按字母命名,如H形、X形、A形、O形、T形等。二可按幾何造型命名,如橢圓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等。三可按具體的象形事物命名,如郁金香形、喇叭形、酒瓶形等。四還可按某些常見的專業術語命名,如公主線形、細長形、寬松形等。服裝設計隨設計師的靈感與創意千變萬化,服裝的廓形就以千姿百態的形式出現。每一種廓形都有各自的造型特征和性格傾向。本書中以我國常用的字母命名法進行分類介紹,所謂字母命名,其實英文的26個字母中幾乎所有對稱的字母都可以用來表示服裝的廓形。在長期的女裝設計實踐基礎上,逐漸沉淀下來人們較為認可的廓形類型有H形、X形、A形、T形和O形。這些字母型表示法的主要功效以最簡單的方式最直觀地將服裝廓形的特征傳遞出來。
2.2 廓形的設計原理
前面我們提到了廓形的分類,通過練習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廓形之間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其實改變基本廓形的某一部位就會形成向另外一個廓形轉變的趨勢。例如 “H”形的兩條直線向內凹時趨于“X”形,上寬下窄時就成了“T”形或倒三角形,左右的兩條直線向外凸時,呈酒桶形、鐘形、橢圓形;“X”形的交點變寬時(腰身放寬)就趨于“H”形;“A”形下擺稍加變化,就會形成O形般可愛的“蓬蓬裙”等等。因此英國學者C.W.Cunnington曾經也提出服裝廓形只有“X”和“H”兩種類型,并且認為“X”形是女服的代表造型,“H”形是男裝的代表造型,兩者之間相互交流變化,派生出許多各具特色的外廓形。由此可見,千變萬化的服裝外形其實是可以靈活改變的,也就是說我們在一個基準形上通過有意識的控制重點部位的松量變化是能夠改變服裝廓形的。
下面我們以連衣裙為例來進行廓形設計說明,連衣裙包裹了女性的軀干部分,貫穿了肩部、胸部、腰部、臀部這幾個重要的凹凸部位,能體現女性人體的特點。在連衣裙衣身廓形設計中,以符合人體曲線的S型入手,塑形的主要方法是通過收省或分割來實現的。省的用量大小決定了廓形,省的用量越大,連衣裙越合體并且接近S型;省的用量越小,越寬松且接近H型,下面按照字母型的分類方法對 S、X 、H 、A四種廓形進行結構設計(圖1)。
為了表現S型的連衣裙結構設計時,需要考慮著裝人體的曲線美,采用對女性人體凹凸區域收省的方式,突出女性胸部和臀部,肩部和下擺部位則適當的收攏,保證連衣裙廓形的曲線美。如要變為H形式寬松的直線型結構,設計過程中圍線以上要保持合體,在胸圍線附近前后片紙樣做橫向分割,把前身胸省、后身肩胛省轉移到分割線中,或者在側邊收一個比較隱秘的腋下省,這樣既能保證服裝的寬松效果,可能使女裝呈現H型廓形。A型與H型再胸圍線以上較為一致,都采用合體的造型,但下擺加大了,可以在H 型結構設計的基礎上將肩省、胸省都轉移到下擺的量中,從而達到上窄下寬的A型廓形效果。X廓形通過一條分割線連接肩省、腰省以及下擺的增量,使之在成衣效果中形成一條貫穿衣身的流暢分割線。公主線分割能很好的表現女性人體的凹凸部位。與 S型不同之處在于是X形加大了肩寬和下擺的尺寸。通過這個例子我們能夠看出,女式連衣裙的廓形是可以通過內部的結構線變化的,通過改變收省或分割的方式,可以達到對廓形的改變。
圖1 廓形設計圖示
2.3 特殊廓形設計
通過改變服裝的廓形,能體現不同的服裝風格,隨著時代的發展,服裝風格和表現手法日趨豐富,從而導致了服裝廓形的多樣性。我們在設計構思的時候,不妨按照人體比例制出一些基本的圖形,如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橢圓形等等,將這些幾何形進行反復拼排練習廓形設計。在拼排過程中可以大膽的設想,不一定要依附于人體本身,但是要注意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平衡與對稱等形式美法則的運用。這樣有了基本廓形的理解,我們就能夠從中組合、變形、衍生產生出眾多的服裝廓形,并由此產生新的視覺效果和新的情感內容(圖2)。
圖2 特殊廓形設計訓練
廓形一旦通過幾何形大致確定下來,就要考慮內在的表達形式了,畢竟服裝本身不是簡單的幾何形就能表達的。選擇什么樣的表現形式、表現手法及面料都要經過深層次的思考。
3 廓形實現的造型手法
3.1 面料造型
面料本身的材質特性會對服裝廓型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對于一般常規的面料,在不采取任何輔助材料支撐的情況下,通常采取的塑造廓形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通過面料的立體造型手法,如折疊、扎結、堆積、縫綴、扭轉、抽縮等形成空間的體積感來達到塑形的效果。第二種塑形方法是通過一些結構點或者線的制約,利用面料本身的特性來達到塑形效果。這種方法選擇的面料不能過于柔軟,本身應具有一般的塑形性,如棉、毛、麻等,而避免選擇絲綢類或紗類織物。另外此方法對局部或者小區域內的廓形塑形效果比較好,若要控制大范圍或者廓形比較劇烈的造型則相對需要更為硬挺的面料。
除上述所說的常規面料外,近年來隨著新型材料的研發,有利于服裝塑形的面料也是層出不窮。塑形性原本是面料的一種固有特性,過去很少被人關注,因為過去面料的塑型相對比較弱,成人服裝的塑形多半依賴輔料支撐,例如歐洲早期的貴族女士服裝和現代的某些舞臺服裝,只有面積較小或質量較輕的兒童服裝才能用面料性能獲取某些弧度造型。新近出現的PT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形狀記憶面料和仿記憶面料具有很強的弧度塑形性,使得一層輕薄面料就可能塑造出漂亮的弧形曲面,從而使夸張造型時裝進入普通人的生活,也使弧度塑形能突顯出來。
3.2 邊緣支撐造型
所謂邊緣支撐,就是在需要達到廓形的一些邊緣線條或者重點部位上通過魚骨、鐵絲等硬挺材料的幫助達到塑形效果。在設計過程中,在這些邊緣處預留縫縫,使支撐物能夠從中穿過,達到廓形的塑造。當然這些支撐物也可以脫離服裝本身,制作成一種固定形態,將其穿著在外層服裝的里面以達到同樣的塑形效果。這類塑形手法比較常見,操作簡單,效果也較為明顯,常用于較大廓形或者局部造型較為夸張的服裝當中。例如我們常見的裙撐就是這種產物,在穿著過程中的選擇于否會直接影響服裝的廓形。另外,鐵絲也是常用的輔助材料,由于鐵絲在外力作用下可產生形變,而且定型效果較強,無較強外力作用不會發生造型變化。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曲折成任意想要的輪廓,而服裝本身也會隨之產生較大的形態變化。但由于鋼絲自身重量較大,在使用中應充分考慮整個服裝造型的重量,盡可能避免在服裝造型過程中大量使用。
3.3 層疊式造型
這類廓形的造型方法主要是通過內層有支撐作用的輔料來進行造型的。輔料的選擇一般采用質地較為硬挺但重量卻很輕的紗質材料,這樣既能起到支撐的作用,又不至于使服裝過于沉重而顯笨拙。另外,可根據廓形的大小調整輔料的層數與用量,用的越多,輪廓越膨脹越明顯,反之亦然。這種塑形的方法營造出來的效果比較圓潤自然,而且較邊緣支撐的方法更容易控制面料的走向,根據實際效果進行靈活的調整。
3.4 填充式造型
填充式造型顧名思義,就是根據所需廓形用輔助材料進行填充以達到增大體積控制造型的效果。填充的輔助材料需要是體積大但重量輕的,例如軟的紗質、棉花、絮類、泡沫塑料等。填充式材料一般處于外層面料與內層襯料之間,與服裝成為一個整體,例如我們冬日常穿的羽絨服就屬于此類方法。在服裝設計的時候填充法適用于一個封閉的空間內或者局部的塑形,不太合適大面積使用。
3.5 輔助式塑形
柔軟質地的面料不利于塑造廓形較為夸張的造型,反之如果是硬挺的面料或者紙質材料那么廓形的塑造是非常容易的。那么,如何將柔軟的面料變的較為硬挺呢?這樣很容易能夠想到在面料背面通過與一些硬挺度較好的材料復合,從而借助外力改變面料本身的硬挺度,這樣就便于服裝造型了,常用選用的輔助材料有硬紗或者粘合襯類。例如在設計泡泡袖的時候如果不借用外力,肩部 “泡泡”的形態因受到面料本身的制約,不會太過于夸張,但是如果我們在肩部打褶的時候和硬的紗襯復合在一起進行塑形,那么就能很容易使“泡泡”的造型高度與膨脹度都得到夸張的表現。
4 結語
服裝廓形是服裝形象變化的根本,人們總是在不斷創造新的形象,產生新的廓形,未來服裝廓形是我們不可預知的,但其圍繞美的主題是永遠不會變的。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服裝廓形,掌握它的內在設計規律,使得把服裝的外型輪廓與內在設計方法巧妙的聯系在一起,從而使服裝更加的豐富其內涵具有獨特的設計風格特征。
【參考文獻】
[1]王珊.2000年到2006年女裝廓形的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07.
服裝設計說明范文3
幼童階段是身體成長與運動機能發育最顯著的時期,自 1 周歲開始,兒童運動機能逐漸增加,平衡感逐漸發達,至 3 周歲,手腳活動頻率增大,可以做各種運動,活動幅度也隨之增大。在進行服裝設計時,如果忽略兒童的生理需要和動作特征,必然會影響其生長發育。如兒童穿著緊身褲,過緊的臀部會影響血液循環;喇叭褲又長又肥的褲腳,會影響行走、奔跑或跳躍等活動,繃得太緊的褲子襠部會摩擦刺激幼兒的生殖器官,以致影響發育。因此,在進行幼童裝設計時,除符合其靜態特征以產生良好的服裝造型外,還應考慮其動態特征,以滿足幼童日常活動和各種運動。
1 兒童下肢關節動態特征
人體的連接點分別是:頸、肩、肘、腕、腰、股、膝和踝,這些關節點是人體各部位運動的關鍵,是服裝結構設計的依據。兒童在關節結構上與成人基本相同,但骨骼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軟骨成分較多,骨骼組織中有機物與無機物之比為5∶5,而成人為3∶7,所以兒童骨骼彈性大,硬度小。關節內外韌帶較薄而松弛,關節周圍的肌肉較細長,所以其伸展性與活動角度都大于成人。據測定,成人關節運動的極限角度可以滿足幼兒的日常運動。股關節、膝關節的運動對下裝的影響最為顯著。關節運動相應的帶動肌肉、皮下脂肪以及表面皮膚的變化,運動時人體皮膚表面發生伸展和收縮,與褲裝之間產生相互的滑移和摩擦,從而引起褲裝的牽引和壓迫。因此運動時各關節的變化是褲裝著重考慮的內容。
1.1 股關節動態特征
股關節位于軀干和下肢分界處,是多軸性關節。以股關節為中心,腿部可以形成三根軸的運動,左右軸―腿的前后運動,前后軸―腿的內收、外展運動,上下軸―腿的內外轉動,股關節各軸可以各自進行運動,也可以進行三軸組合運動,從而形成下肢立體的運動范圍。
幼兒關節運動角度較成人大,可以輕易的劈叉,也就是幼兒前后的運動角度可達90°,左右運動角度可達120°左右,兩腿最大夾角為180°。
1.2 膝關節動態特征
膝關節為單軸性關節,只能做前后方向的彎曲運動。膝關節是大腿與小腿的連接點,可前屈135°,后伸0°,外展45°,內收45°。而正常情況下以前屈為主要的運動方向,下蹲時達到最大角度,幼兒膝關節前屈運動角度與成人基本一致。膝關節主要決定褲子的膝圍線及褲管的放松量。
人體在運動過程中,腿的前屈運動幅度最大,臀部的形狀和尺寸變化較大,下蹲時臀后部產生皮膚的縱向伸長,膝部的前屈運動產生膝部外側皮膚的拉伸和內側皮膚的收縮。在褲裝設計時應考慮下肢運動對皮膚的影響,以便在特定部位設置相應的運動松量。
2 褲裝局部運動功能性結構設計分析
服裝的運動功能性,是指人類在穿著衣服時,服裝對人體運動時的難易程度所表現的功能性,也稱為服裝對人體運動的適應性。服裝如同人體的皮膚一樣,與人體體表相接觸,應具備與皮膚相應的運動機能,因而要求服裝不僅在人體靜態下保持人體體表一致性的特征,更重要的是運動相適應,即服裝的可動作性,服裝要滿足人體形態的可動范圍、運動區域、運動強度,皮膚的彈性、伸縮性、復原性等人體的運動屬性。幼兒生性好動,特別是在進行動作較大的運動時,服裝運動功能性更是要重點考慮的內容。
2.1 適應股關節運動的結構設計分析
股關節的前屈運動造成后臀部皮膚縱向伸長顯著,解決的一般方法是在后腰處增加縱向長度,即后翹。后翹是為后中線和后襠彎的總長的增加而設計的,后翹的設計使人體做下蹲運動時褲子不致過分牽緊,以免將腰頭部位向下拉拽過多而有不舒服感,但起翹量不能過大,過大會使人體站立時后腰部位布料涌起,腰口縫下方呈水平皺褶現象,產生不舒適感。
股關節做外展、外旋運動時,皮膚產生縱向和橫向伸展。但為保持人體靜態時平整,一般通過增加臀圍放松量來解決這一問題。常見的款式為哈倫褲(圖 1)和PP褲(圖 2),其中PP褲為幼兒特有款式。
2.2 適應膝關節運動的結構設計分析
膝部運動以前屈為主,外展和內收運動也必須在前屈的基礎上進行。因此,膝部運動必然造成膝前皮膚的拉伸和膝后皮膚的收縮。膝部的前屈運動易引起褲子膝部的疲勞變形,同時對人體膝部產生壓迫。為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褲裝提供膝部前屈運動所需的運動量。圖 3 所示為用于解決膝部運動量的常見款式。
3 基于動態特征的褲裝結構設計舉例
3.1 款式功能性設計說明
背帶褲是適合 3 ~ 5 周歲幼童在春秋季節穿著的褲裝。由于幼童腰臀差小,且腹部凸出,使其在活動時常出現褲子下滑的現象,背帶褲是非常適合幼童穿著的褲裝。該款背帶褲同時在后腰部位、股關節部位和膝關節部位進行了符合幼兒運動特征的結構細節設計。
(1)后腰部位:后腰部采用加量設計,抽褶后用松緊與背帶固定,當幼兒進行下蹲動作時,后腰受到背帶拉伸展開,提供因下蹲動作造成的縱向伸長量。
(2)股關節部位:后腰部的抽褶與松緊同時起到起翹量的作用,而在靜態時仍能保持后腰部良好的外觀造型。
(3)膝關節部位:膝部展開加量提供膝蓋前屈的運動量。
3.2 規格設計(表 1)
表 1 身高100 cm幼童背帶褲的規格尺寸 cm
身高 臀圍 褲長 立襠 膝高 褲口
100 74 59 19 23 17
3.3 結構設計圖(圖 4)
3.4 特殊工藝說明
(1)后腰在側縫捏長 2 cm的工字褶固定,在與背帶縫合的位置抽褶后用松緊縫合與背帶固定。
(2)前片膝部縫合線縫合時,下前片吃縫在上前片上,余量在兩側捏褶。
服裝設計說明范文4
關鍵詞:電商平臺;服裝產業;婚紗晚禮服;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09-0269-0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DBC new Electronic Commerce Platform in Dress Industry
CAI Wei-shan1, FENG Jian-wen1, SHEN Hua2
(1.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an 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521041 China;2. Chaozhou Jinzhao Technology Co.Ltd, Chaozhou 521011, China)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more personalized demand for clothes from today's consumers, the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networking of production and sales in clothing industry is on need.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rarely involved in electronic commerce platform of designers and producers, this paper proposed a CDBC new electronic commerce platform for the clothing industry.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platform based on CDBC model is a unified platform, which integrates personnel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purchase, production and sale, and offers more personalized, professional and refined service for factories, designers and consumer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platform’s system function, design architecture etc. Finally, the paper would come up with the method to verify the ration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design of the platform by taking a wedding dress enterprise as the experimental object.
Key words: electronic commerce platform; dress industry; Wedding dress;
服裝業作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產業,已經發展為集各種高精尖技術為一體,同時包含科學、技術、藝術、創新的綜合性體系。目前服裝產業的電商年銷售額已輕松突破百億元大關,更有專家預測,未來幾年,中國服裝電商將凈增千億元市場。
電子商務是一個為企業或個人提供網上交易洽談的平臺,是協調、整合信息流、貨物流、資金流有序、關聯、高效流動的重要場所。目前多數電商平臺是B2B、B2C、C2C[1],這些類型的電商平臺的參與方主要是商家和消費者,而設計師和生產方卻很少參與到這個網絡平臺上。現如今公眾對Internet的需求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獲得,而是向更廣更深的領域方向發展,比如說:網站的個性化引導、用戶購物體驗、網站的易操作、網站功能的可配置等要求[2]。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增長、銷售生產聯系的多樣化、銷售方與生產方的聯系緊密化,服裝的生產與銷售的網絡化將逐漸成為主流。
因此為了有效提升市場規模及產品利潤,建立一個連接定制、設計、采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的一體化平臺,從而促進服裝產業的設計、生產、銷售等環節與電子商務的融合成為必要。本文基于服裝產業在設計、采購、生產、銷售產業供應鏈交互的需要,研發一個面向服裝產業的CDBC(Consumer消費者、Designer設計師、Business平臺方、Customer顧客)新型電商平臺。該平臺融合了消費者、設計師、平臺方、顧客四類主體,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產品與服務。本文將討論平臺建設的系統功能、設計思路和實現技術等。
1 系統功能
面向服裝產業的CDBC新型電商平臺包括電商交易客戶端(簡稱C2B)、創意設計制樣系統(簡稱D2B)、設計師資源庫(簡稱D2D)、生產外包ERP系統(簡稱ERP)四大功能子平臺。整個平臺共面向四類用戶:
1)消費者(Consumer):消費者將發起個性化、多樣化定制需求。
2)設計師(Designer):設計師將通過眾包方式完成設計環節。
3)平臺方(Business):平臺方商務部門將以分包統籌完成整體商務運營。
4)顧客(Customer):更多顧客將享受到富有設計感的差異化產品和服務。
如圖1所示,整個CDBC新型電商平臺的運作可以分為12個流程:1)消費者通過平臺提交自己的需求;2)平臺方成立相應的項目,并將項目上線;3)設計師通過眾包的方式申請項目;4)設計師在獲審批后根據消費者的需求設計服裝,并將設計圖初稿提交平臺;5)平臺方與設計師通過平臺針對設計意圖和制樣的工藝進行溝通;6)設計師確認設計圖終稿;7)消費者在平臺上確認設計圖后預付款;8)平臺方填寫投產單,并以外包的形式下單投產;9)外包工廠完成服裝生產;10)平臺方將成品圖上傳系統;11)消費者查看成品結果后付余款;12)其他顧客可以自由瀏覽和購買現有的成品作品。
如圖1的四個功能子平臺的設計說明如下:
1)電商交易客戶端(C2B)
C2B[3]的特征是以消費者為中心、消費者參與設計與生產、消費者主導等。C2B應該先有消費者需求產生而后有企業生產,即先有消費者提出需求,后有生產企業按需求組織生產。通常情況為消費者根據自身需求定制產品和價格,或主動參與產品設計、生產和定價,產品、價格等彰顯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然后生產企業再進行定制化生產。因此,電商交易客戶端主要是面向消費者,為其提供個性化定制需求的服務,同時也為其他顧客提供瀏覽和購買成品等服務。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移動設備的廣泛應用,電子商務已經和移動互聯網息息相關,為滿足移動電商行業的發展,電商交易客戶端包括Web平臺與APP平臺兩套系統。
2)創意設計制樣系統(D2B)
創意設計制樣系統主要實現一個社會化的制樣分包運作功能。該系統的線上部分為設計師提供一個交互式溝通模塊,以便設計師能夠在線上與平臺方的設計助理或設計助理高效溝通設計意圖和制樣的工藝要求。線下部分將逐步建立高效快捷、技術出眾的實物制樣中心,將以戰略合作協議方式構建該中心,其運作方式類似于社會化的分包模式。
3)設計師資源庫(D2D)
設計師資源庫的建立是為了協助社會化設計眾包的運作。眾包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商業模式公司或者個人可以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將任務外包給大眾網絡來完成世界各地的人只需要通過網絡登錄這些眾包平臺即可接受和完成這些任務[4]。通過設計眾包的形式,設計師可以通過線上合作、線下組隊等多種方式高效完成單獨難以應對的項目。同時也與各類威客網站、設計師論壇等建立資源共享廣告互換,為設計師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借鑒提供一個更多樣化的服務平臺。
4)生產外包ERP系統(ERP)
生產外包ERP系統建立的目的是實現一個高效緊密的生產外包體系,其功能是完成產品的外包管理和生產流程控制。
2 系統設計
CDBC新型電商平臺采用Web流行的Browser/Server模式,以MySQL數據庫為數據交換和共享基礎,以Web Service[5]為服務平臺實現技術,以和Java為服務應用開發平臺。其中Web平臺的服務端采用C#語言開發,客戶端使用Html和Jquery、CSS等腳本語言編寫;而APP平臺的服務端采用Java語言開發,客戶端使用Java、Html5、Jquery、Css等語言編寫。系統結構設有基礎層、數據層、業務服務層、表示層,同時業務調度體系和信息安全體系貫穿于各層面中,保障整個系統安全、平穩、有效地運行。具體的平臺架構如圖2所示。
1)基礎層是硬件與軟件基礎資源部分,包括網絡設施、服務器設施、系統軟件等,為整個平臺的運行提供運行基礎。
2)數據層包括三類數據:MySQL數據庫、APP服務數據和XML等其他文件類型數據。整個平臺主要的數據管理統一使用MySQL數據庫,從而保證數據的一致性和易維護性。MySQL是多用戶、多線程關聯、開源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它能充分利用CPU資源,也不需要支付額外的費用,基本可以滿足中小型企業對于數據庫的所有需求。
3)業務服務層采用面向服務的方法和技術為表示層的所有應用提供統一的業務服務接口,包括定制管理、訂單管理、設計管理、制樣管理、項目管理、投產管理、外包管理、人員管理等服務接口。業務服務層的引入,使得系統的業務邏輯的維護簡單化,也使得各子平臺的開發與維護相互獨立。業務服務都是通過接口的形式開發給表示層,這就為今后的擴展提供了可能。例如可以在接口不變的前提下,替換現有的一些業務流程處理方式。
4)表示層是面向用戶的層次,為各類用戶提供各個子平臺系統的可視化界面,用戶可通過瀏覽器或移動終端等多種方式訪問各個子平臺的應用服務。
3 CDBC平臺的實際應用
本文設計的CDBC新型電商平臺,已經成功應用于某婚紗晚禮服企業的電子營銷,下文簡單介紹和演示其中電商交易客戶端和創意設計制樣系統兩個子平臺。
電商交易客戶端包括PC端與移動端兩套系統,其功能模塊包括會員中心、會員定制管理、會員訂單管理、產品瀏覽、品牌故事、設計師推介、企業快線等。圖3為某婚紗晚禮服企業的電商交易PC客戶端。
消費者先在電商交易客戶端上提交自己的禮服定制需求,系統自動將定制訂單發送到后臺系統處理;在設計師針對定制需求提交設計稿后,消費者可以在客戶端查看設計效果并預付定制定金;經過后臺平臺方的確認處理和合作工廠的生產完成后,成品禮服在消費者付完余款后郵寄給消費者。此外成品禮服在獲得消費者同意情況下還可以掛在客戶端的產品瀏覽模塊,給顧客瀏覽和購買。
創意設計制樣系統為服裝設計師與平臺方提供一個交互平臺,交互溝通的內容包括服裝設計意圖、制樣的工藝要求、設計稿等。其功能模塊包括定制需求查詢、設計方案管理、設計項目管理、設計與制樣溝通、用戶中心,圖4為實現的效果。
設計師在該平臺上選擇感興趣的消費者的定制項目,然后經過設計眾包完成設計,并與平臺方協商制樣工藝、項目分紅分配等細節問題。在整個項目完成后,設計師就可以領取項目的分紅和設計費。
4 結束語
雖然該CDBC新型電子商務平臺已經實現并應用,但要運行在大型商業上,還需進一步改進和拓展,最終把該平臺真正應用到商業上。但該平臺的研發,既完成對傳統服裝行業生產與銷售的繼承與發展,又是一個全新的一體化的交流平臺和交易途徑,推進服裝產業生產與銷售網絡化發展,同時也為相關產業更好地進行營銷和發展提供依據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婁策群, 劉英. 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的應用現狀及利用策略[J]. 圖書情報工作, 2010, 54(14): 131-135.
[2] 闞毅. B2C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 控制工程, 2013(S1).
[3] 戴國良. C2B電子商務的概念、商業模型與演進路徑[J]. 商業時代, 2013(17): 53-54.
服裝設計說明范文5
【關鍵詞】通用;技術;教學;探討
通用技術是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新設置的科目之一。在現階段這門科目的資源建設、設備配置還不完善的情況下,教師有效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時,要注意創設情境,將學生的技術學習、技術設計過程融為一體。技術試驗的教學對技術課程來說必不可少,在現階段教師要創造條件建設技術試驗室。在技術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領悟技術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現階段通用技術課程的師資、設備設施、評價等方面普遍存在一定困難的條件下,有效的教學實施就顯得尤為迫切。
1. 精心設計,將學生的技術學習和技術設計過程融為一體
在通用技術課程中,設計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各個模塊的始終。圍繞這一主線,教師應有意識地將設計的流程,設計的一般原則、條件限制、設計的優化及改進等融會貫通在各個模塊的教學內容中。普通的技術設計活動要經歷產生需求──發現問題──構思方案──表達交流──制作──優化評價等幾個環節。在技術學習活動中,學生要經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方案和解決問題的活動過程。從兩個過程的階段和時序來看,學生的技術學習過程和技術的設計過程天然就是統一的。技術課程的性質決定了教師必須創設豐富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技術探究和設計的欲望,從而實現教師教學、學生技術學習和技術設計過程的有機整合。
1.1 進行整體設計教學,合理選用教學方法。
普通高中新課程結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組成,這是和傳統的以各學科知識體系作為課程結構的一個最大區別。同樣,和傳統的以知識的邏輯順序為編排思路的學科課程不同的是,通用技術課程以技術內容或專題編排,涵蓋了技術與設計(1) 技術與設計;(2) 電子控制技術、簡易機器人制作、現代農業技術、服裝及其設計、家政與生活技術、建筑及其設計、汽車駕駛與保養九個模塊的專題,這九個模塊幾乎涉及了高中所有的學習領域,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教師在教授這門課程時,面對的不是一個個呈線性邏輯結構的系列的知識點,而是覆蓋了人類廣泛的生產和生活領域的一個個技術的設計或制作。在教學實施中,需要教師在整體把握各模塊教學目標、結構和內容的基礎上,對每一單元、每一節的教學進行系統的設計,分析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背景,設置學習任務,綜合處理教師、學生、教材和資源這四個要素,合理配置教學時間,恰當選擇教學形式。比如“流程與設計”單元,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校條件確定學時數,每一學時的大致安排,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師演示的試驗有哪些,學生應做的試驗和設計有哪些,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應給他們哪些方面的引導,建議學生閱讀的資料和建議利用的制作資源有哪些,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案設計過程中的評價和激勵措施有哪些等等。又比如在“技術與設計1”模塊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課程標準,將整個模塊分成技術的產生與設計、設計的形成、設計的交流與評價等三個大的單元,每個單元下又包含若干小主題,可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活動整合來進行。
為了完成模塊內容中的某一教學任務,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和學的方法和手段,這些方法和手段因內容而異,因學生而異,因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而異。倡導教師根據模塊中的具體內容和知識特點,多樣化地選擇教學方法,陳述性知識可以采用講解、展現、演示等方法,對于程序性知識,可采用任務驅動、問題解決、討論和自主型教學方法等多種形式。
1.2 設置問題情境,密切技術和生活的聯系。
技術的性質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而對大自然進行的改造,技術起源于在滿足需求和愿望的過程中人類所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通過技術來加以解決。發現與明確值得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設計的立足點,也是學生進行技術學習的起點。在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形成不是自發的,而是教師為把學生引入積極的思維狀態而有目的地設置,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內容和知識背景,創設生動有趣、直觀鮮明的問題情境,設計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學習環境與問題,誘發、驅動并支撐學生的探索、思考與問題解決活動;提供機會并支持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進行反思與調控。
在講述“系統與設計”時,教師可讓學生分成小組,分別調查本校供水、供電、供氣的不合理環節,并應用系統優化的思想加以改進;又有教師為學生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學校要舉辦運動會,請同學們為運動會設計競賽日程表。再如在學生學習了開環控制后,一位教師出了這樣一道練習題,習題是這樣表述的:
為學校新建的教學樓設計并制作一個走廊燈自動開關裝置。已知的材料有:傳感器,一套開關電路。設計要求:當人腳踏上門口的墊子時,燈會打開;在短暫的延時之后,燈自動熄滅。
教師設計這道練習,不是讓學生通過書面陳述的方式設計一個開關電路,而是給定真實的材料和物品,通過學生設計和制作自動開關的廊燈,考查學生對開環控制系統的理解和運用,并限定設計要求,讓學生對自己的設計活動進行調控和比較、優化。
總之,在實施教學時,通過引領學生經歷不斷的發現問題──應用技術──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過程,最終使學生學會帶著問題來,又帶著問題走;理解技術來源于生活,最終又回到生活的技術本質。
1.3 精心選擇案例,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
技術實踐源于生活,但不是所有的技術活動都能夠在生產、生活實踐的真實場景里呈現。在這個時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選擇技術實踐、技術設計的案例或設計匠心獨運的活動,引導學生去體會設計的過程,形成良好的技術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掌握技術思想和方法的能力,如整體性、反饋、系統、控制的思想和方法等。
在“技術與設計2”模塊的“結構與設計”專題教學中,可事先讓學生調查,觀察身邊各種各樣的結構,來了解結構的主要類型。
又例如“系統與設計”的專題教學,因為系統的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述系統的概念、特征、要素等內容,學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和體會。在講到系統的特性時,教師教學時便先列舉出一些格言或俗語,引導學生理解系統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整體性特方法時,教師不是先講什么是系統,然后講什么是系統方法,再講系統方法的重要意義。而是先讓學生閱讀兩個案例,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兩個案例進行比較分析,從中得到系統方法的一些主要特征:系統強調整體最優,強調各要素之間的組織、管理、配合和協調。它處理問題的思路首先著眼于系統的整體,從整體出發去研究部分,再從部分回到整體去反復考慮。
教師教學時還可精心設計調查、探究、分析與討論、設計與制作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技術,體驗技術設計與實踐的過程,引發學生對技術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對技術進行深入探究的內在沖動,并通過設計與制作來解決生活中的技術問題。
2. 創造條件,建設通用技術課程試驗室
技術設計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把科學知識和技術原理物化為技術成果的基本途徑。科學實驗目的在于甄別真偽,技術試驗目的則在于選擇和優化。通用技術課程中的技術試驗是師生根據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材料、工具和設備等物質手段,在給定的條件下,主動控制或干涉研究對象,進行技術學習和技術創新的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試驗過程中目的的確定、任務的安排、方法的使用、儀器的選配和校準、數據的觀察和處理等方面的指導,有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負責的科學態度。但由于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對它的教學設備、教學儀器的建設和配備還不完善,各地基本上沒有配備通用技術試驗室。在這種情況下,廣大的教師要因地制宜,變廢為寶,創造條件,建設通用技術課程試驗室。教師還可以利用活動課指導學生學習儀器小設計、小制作和進行技術小試驗活動,在學期末,讓學生自選優秀的作品拿到學校參加展評,并要求學生就每件作品寫出論文報告或設計說明。這樣,在培養學生的設計與制作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表達與交流的素養,將學生的學習、技術的試驗、模型(產品)的制作與評價融為了一體。
學校在規劃和購置技術課程教學基本設備工具與教學材料時,應注意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費、量力而行”的原則,提倡自己動手、因地制宜、利用本土資源和生活中常見的用品或廢棄物等,制作可替代的簡易儀器、教學設備、教具、學具等。即使在經濟發達或條件較好的學校,也應充分利用低成本、高效益并有利于通用技術課程實施的物質資源,注意所用材料要對環境無污染,對學生身體無毒無害并安全可靠。
3. 寓文于術,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通用技術課程中的技術文化,不是外在于技術之外的內容、形式和特征,而是滲透、融合在技術及其產品之中。在通用技術課程九個模塊所涉及的技術中,都能挖掘出有關技術文化的內容,都蘊涵著讓學生能看到或感受到的不同特征、不同形態的技術文化。例如九個模塊課程教學中作為教具所用的“技術產品”,或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制作出的“技術作品”,在材料、結構、造型、制作、外觀等方面,也肯定會呈現不同的式樣和特征,體現不同的個性和風格。這些不同式樣和特征的“技術產品”或“技術作品”,就一定攜帶著不同的技術文化。通用技術的教學,一方面要能使學生掌握技術設計的原理和方法,學會用規范的技術語言、圖樣表達設計思想,但另一方面更要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優秀技術文化的鑒賞者和創生者。
在“技術與設計1”模塊教學中,一定要使學生懂得技術設計與技術文化是緊密相連的。在學習“設計的交流”時,應當讓學生知道技術圖樣、圖表、技術符號、技術框圖等,都是攜帶著一定技術特征和信息,傳遞與交流技術文化的象征符號。在設計方案的選擇與優化、設計產品模型與原型的制作、制作成功后“產品”外觀的潤色與修飾、設計方案的權衡及制作“產品”的評價等部分,都應滲透能使學生體驗并感悟的技術文化的教育內容。
在“技術與設計2”模塊教學中,具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典型結構設計、系統設計或控制設計,以及體現“技術以人為本”“人性化設計”的典型“技術產品”,既能幫助學生理解通用技術中技術文化的多樣性、時代性,又能使學生感悟技術文化所蘊涵著的藝術感與人文精神;同時,這些典型設計和典型“技術產品”中所包含的設計師及制造者對真、善、美的追求意念、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他們的科學觀、道德觀、價值觀,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發揮技術文化所具有的將科學與人文結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