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啟迪生命的梅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啟迪生命的梅范文1
留一點夢想給自己,花――噴薄生命的芳華;留一點夢想給自己,流星――劃過生命的絕唱;留一點夢想給自己,煙花――揮灑生命的激情;留一點夢想給自己,我們――自由地舞動起生命的魔杖。
我們啼哭著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上尋覓夢想,尋覓一方屬于自己的晴空。
人生是個奇妙的東西,漫長的生命線并不如線段般由―個固定的端點射向另一個固定的端點就自此劇終,而是踩在歡喜、悲傷、興奮、難過的點上跌宕起伏。
只要我們確實經歷過,“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面對人生道路上的道道荊棘,我們不能沒有夢想。我記得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的一句話:“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被打敗。”弱者在打擊中頹廢,強者在打擊中堅強。
在苦澀的失敗中,我學會了堅強,懂得了勇者無畏;在不易的成功中,我獲得了自信,明白了高山仍可攀;在傷心的誤會中,我懂得了理解,體會了渙然冰釋后的輕松;在煩躁的埋怨中,我知道了體諒,感悟了舐犢情深……
留一點夢想給自己,人的生命在得與失、喜與悲之間奮斗、充實。人生若與拼搏相存,不啻彩虹橫貫碧空;人生若與拼搏相存,不啻臘梅吐蕊寒冬。
人各有志,人生道路也繽紛多彩;但唯有夢想,才能幸福。
陶淵明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找到了閑適淡雅;王維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中覓得了精神歸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中尋得了片刻的寧靜與歡愉……揮毫恣肆,酣暢淋漓;拼搏一如既往,卻是詩情畫意。
他們的人生之路名留青史,我努力充實著自己,雖靜寂無聲,但卻堅實不移!
太陽在有夢的地方升起;月亮在有夢的地方朦朧;毅力在戰勝困難中顯現;精神在戰勝自我中升華。小草因為其出土前的奮力一搏,而感受到了春天的;雄鷹因為其飛翔前的奮力一搏,而感受到了天際的廣闊。
留一點夢想給自己,天空中靜靜流淌的浮云帶走干凈的沒有一絲雜質的陽光,迷離的陽光恍惚地灑在臉上,有一種淡金色的希望……
點 評:
1、觀點與論據高度統一。本文由材料生發出“堅強與執著舞動起了人生”這一觀點,然后通過說理論證及事例論證,進一步闡明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觀點與論據恰如其分,水到渠成。
2、語言別具一格有新意。用散文化的筆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語言既概括凝練,又充滿靈動之氣,灑脫又不失典雅。
啟迪生命的梅范文2
一個人是否有權利支配自己的身體,比如,隨心所欲地向他人開放自己敏感的性器官?我們都知道,對于未成年人來說,他不能完全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體,為避免身心傷害,他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父母、師長的保護性限制。雖然對這些他可能完全不情愿。那么,成年人呢?當他在法律上被視為負責任的主體,他會僅僅因為別人的觀感和評論而慎用自己的身體嗎?如果把幼兒園計算在內,他已經連續接受了長達十五年的正規教育,其中包括道德教育。當然更包括朝夕不絕于耳的家庭教育。成年之后他將如何使用自己的身體,如何掌握的分寸,都取決于他在內心深處對這些教育內容如何理解、評價。
在家中,在課堂上,那些關于道德教育的大言,你的腦,你的心,你的身體,真的是毫無分裂地接受并相信了這些教育嗎?你沒懷疑抵觸過?也許只是你的大腦漸漸適應了這些教育而已。人生來并不是腦、心、身三者自動統合無間的,身體的躁動和心的迷惘常常聯合起來反抗大腦的服從。所以,瘋狂而沒有疆界的性,對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來說,也許都是個問題。最近一段時間,媒體先后報道了慈溪職高“門”、北京順義五中“脫褲門”、湖南某高中“秋千門”、湖南某幼師“摸鳥門”等事件。諸“門”均出自中學校園,事涉動作,當事人無論男女,大都尚未成年,事情都發生在教室、操場等公共場合,其囂張荒唐,令人咂舌。某權威媒體斷言,這是“90后”一代的羞恥心的問題。或者可以將這些事件統稱作“90后羞恥門”?可是,翻翻近來的報紙,河南南陽市男子“買處”案、貴州習水幼案、浙江麗水案等等……那些衣冠楚楚的“50后”和“60后”們,羞恥心的問題還小嗎?成人社會是“90后”們真實的教師,也預示著他們的未來。前列數案中,那些體面而有身份的成年人在“90后”身上瘋狂地發泄他們的,也在以最粗暴的方式撞擊著“90后”們脆弱的心智。生活在成人社會的陰影投射之下,可憐的“90后”們如何能說服自己相信那些華麗而高尚的大言?如果不能生活在真實之中,身心一定會驟然分裂:大腦會背誦試題的答案,心卻會懷疑與輕蔑,而身體則會盲目地毀壞和抗爭。
這時候,我們以教育的名義要求他們的羞恥心,要求他們服從,只是加劇了這種分裂而已。說得清楚一點,這是在成人社會粗暴傷害他們之后施加的二次傷害。印度大哲克里希那穆提說:“什么是戒律?它是一種迫使你去做某些你不想做的事情的過程。哪里有戒律,哪里就有恐懼。因此戒律不是愛的方法。”反之,當我們迫使他們不做某些事,而不問問為什么,同樣不是愛的方法。克里希那穆提認為:“教育除了幫助你去認識那個擁有其自身所特有的微妙、美麗、痛苦和快樂的生命的浩瀚內容之外,沒有任何別的意義。”我們的教育如果只是傳授技能和制定戒律,就只是在分裂他們的身心。教育只有幫助他們認識生命,認識自身的“微妙”與“浩瀚”,才能讓他們獲得真實的意義感。其實,“90后”的父母們,又何嘗接受過完整而真實的生命教育?當對覺察自我內部世界的訓練不得不讓位于各種以服從權威為目標的訓練,心靈已經被漸漸扭曲,最后,恐懼和掙脫恐懼,壓力和宣泄壓力,就成為這些可憐的孩子們唯一的生命動力和價值觀。
在生命自身那真實的痛苦和美麗被遺忘良久的現實世界里,我們成年人以我們貧瘠而混亂的心智理直氣壯地掌控著局面,而承受這一惡果的,為這種荒謬付出代價的,卻是無辜的孩子們和他們稚弱的身心。當孩子們沉溺于性,以放縱身體的方式來逃避真實的生活和真實的自我,用克里希那穆提的話說,那是因為“每一個你接觸的其他問題都變成了一個噩夢、一種苦難和悲痛的根源”。混亂而扭曲的性當然是個噩夢,但是它后面有其他的、更嚴重的“苦難和悲痛”。社會生活和教育生活不能以真實的方式啟迪他們探尋生命的意義,卻把這一切變成了一連串的空洞乏味的詞匯和語言,于是孩子們的內心不可挽回地空洞化。羞恥門的原因并非羞恥,而是意義的過度饑渴導致身體的過度焦灼。
2008年獲金棕櫚大獎的法國影片《課堂風云》,以巴黎市區的一間公立學校為場景,討論了公立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影片結尾處,班主任佛杭蘇瓦問班上的同學們,一個學期以來學到了什么?海莉薇說:“我什么都沒學到,毫無意義。”而艾梅妲幾乎說著同樣的話:“我什么都沒學到,我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你的教材都很廢,都很沒用。”佛杭蘇瓦問:“你自己有沒有看什么書?”艾梅妲說:“有,《理想國》。”佛杭蘇瓦問:“你怎么會看這本書呢?蘇格拉底都問些什么問題?什么主題?”艾梅妲回答:“什么都問,愛、宗教、上帝、人,什么都問。”艾梅妲笑著講述蘇格拉底攔下路人所問的幾個經典問題,并報以“90后”的經典評價:“蘇格拉底超強的!”那一刻,她的眼神中有深深的幸福。對身處“90后羞恥門”風波中的中國孩子們來說,海莉薇的答案何嘗不是他們內心中默默呼喊許久的標準答案?■
啟迪生命的梅范文3
陸游有一首《靜坐》詩,曰:“氣住即存神,心安自保身。”他把靜坐列為每日的功課,這是一種持之以恒的慢功夫。
先說“靜”。《內經》曰:“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又曰:“靜中看功夫,動中看本體。”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讓心靈返璞歸真。古人提倡“三寡”養生:寡欲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個“靜”功。
再說“坐”,此乃端坐,正襟危坐。《難經》曰:“端坐開命門,可以保腎也。”人體上的命門穴,是藏精之舍,其氣與腎相通,腎陰即命門之水,腎陽則為命門之火。練好這個“坐”功,也是古人十分注重的一種修養。
然而可惜的是,靜坐這種古老的藝術,如今仿佛已經“失傳―了。追求時尚的人們,總是蠢蠢欲動,永遠也不肯休止。他們不懂“忙里偷閑”,也不知“鬧中取靜”。
日理萬機,但必有既定時辰“鍵戶靜坐,謝絕萬緣”。石成金縱論養生,以為“若能凝神靜坐,即是極大之快樂。”
靜坐是“水”,可以消“火”,如火燒腎、怒火燒肝、憂火燒肺、思火燒脾,凡心生疾病,皆可治愈。
靜坐是“陰”,可以調“陽”,如表為陽、里為陰,熱為陽、寒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凡陰陽失調,終歸平衡。
有意無意間
黃金分割律為0.618,這個完美的比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的和諧生命。我以為其哲學定義可以這樣表述:在有意無意之間。
“有意”與“無意”,是指人生的兩個極端,都是需要提防的。我們既是“有意”地進取,又是“無意”地超脫,應當左右兼顧的。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學說就是這個道理,它正是人生智慧的體現。古人云:“以出世之心,成人世之事。”這應該對我們有著深刻的啟迪。
古有孔子能“盡人事,以聽天命。”他把自己擺在了一個適中的位置,只要自己盡了最大努力,成功與否都能心有所安。
今有季老則“淡定一生中,不喜亦不懼。”他做到了不喜不懼,寧靜地面對變幻的世界而應付自如。
人世間有得有失,總要把握一個恰當的尺度。
中國傳統文化里有兩個重要的字:一是“可”,所謂“事物皆可人意”;二是“適”,所謂“人生貴在自適”。它們合為成語“適可而止”,就是恰到好處了,在有意無意之間的定奪,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平衡與調節。
俗話說:“真理往往走在中間。”這個黃金律原則將會正確地引導人們,讓自己的生命處于和諧狀態,以便去締造一個美好的世界。
讀書卻老方
陸游有一首《讀書》小詩:“儲積山崇崇,探求海茫茫。一笑語兒子,此是卻老方。”對此,我是深有體驗的。
讀書可以健心與活腦,這是為醫理科學所證實的。因為人體的衰老關鍵在于心腦――生命的指揮部――養生就是延緩衰老過程而已。
讀書乃補神,有取之不盡的營養。我如饑似渴地讀書:寶貴的智慧注入了血脈,純真的情趣充實于肌體,高尚的人格融化在骨髓里。
每當讀完一本好書,仿佛是一次新生命的移植,讓我欣喜不已。
讀書即修性,可時常更新生命。我能夠從中反省與悟思:沉淀浮躁,心田里流淌著清泉;驅除迷惘,視野中沐浴著陽光;錘打軟弱,腳步間進發著力量。
我這輩子與書有緣――讀書、教書、藏書、著書。我的座右銘曰:
游目書林,不知老之將至也;騁懷學海,乃識樂者如斯夫。
讀書往往是“一本萬利”的:得之剎那,受益永生。
“書猶藥也”,它可起到平衡陰陽、理順氣血、調節情緒的作用,它是最佳的心理療法。
有句俗話叫“無毒不丈夫”,我想將之演化為“無讀不丈夫”。
書山崇崇,引人入勝;學海茫茫,催人。
畫藝葆青春
傳統國畫的“五君子”――梅、蘭、竹、菊、松,按中醫學說分別對應“五行”與“五臟”,相當于五劑藥方,具有養心、安神、明目、理氣、寬中、和胃之功效。故人們的畫藝養生,可以因人而宜,各取所需,從而長葆自己的青春。一
畫梅可以煥發生機。梅之方位屬北,五行屬水,五臟屬腎。在寒冬時畫梅,更加有益身心,能散去心腎郁積之寒熱,調理內臟機能,解郁化悶。
畫蘭可以心曠神怡。蘭之方位屬南,五行屬火,五臟屬心。情志為喜,故曰“喜氣畫蘭”,使人文雅風流,心平氣和,精神振奮,如入芝蘭之室。
畫竹可以排除怒氣。竹之方位屬東,五行屬木,五臟屬肝,在腑屬膽。情志為怒,故曰:“怒氣畫竹”,揮灑勁竹之神,以發泄肝膽之火,使邪氣不侵。
畫菊可以滋潤肺腑。菊之方位屬西,五行屬金,五臟屬肺。秋菊傲霜,不屈不撓,對于年高之人,尤其助長昂揚向上的氣度,煥發老當益壯的神采。
畫松可以得心靈之正氣。松之方位屬中,五行屬土,五臟屬脾,在腑屬胃。經常畫松的人,會有海納百川之胸襟,為人處世豁達大度,因而能多福多壽。
陰陽五行,既是生命之玄機,也是藝術之奧秘。
書法特健藥
書如其人。古人曰:“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者備而后可為人。”對于人體而言,氣血充足,經脈通達,就有旺盛的生命力;對于書法而言,水墨滋潤,筆致流暢,就有生動的藝術感。
陸游喜歡草書,詩曰:“忽然揮掃不自知,風云入懷天借力。”他特欣賞“梅妻鶴子”的林逋,曾說:“君復書法又自高勝絕人,余每見之,方病不藥而愈,方饑不食而飽。”故書法被稱為“特健藥”。
有人以為,書法是紙上的太極與墨中的氣功。書法養生的關鍵在于氣――創作時有氣的噴發與流瀉,欣賞時有氣的摩蕩與交感。
當書寫之際,精神集中,心正氣和,呼吸自然,經絡疏通,陰陽調節,活力奔放。書法要追求一種生命的和諧狀態。
和,乃審美之準則,也是養生之秘訣,它使得人的精神和性靈在秩序中實現最大的自由。把玩書法可以臻于化境:淺層是忘倦、忘憂、忘暑、忘病,深層即忘物、忘我、忘地、忘天。這就是所謂的“類氣功態”,讓人與書融為一體了。
書法不過藝術一技,卻能展現如此豐富的生命意味和人生情懷。修身立品,悟理明智,涵泳心性,恢擴才情,此乃“人養書,書養人”。
豐子愷有論:“藝術好比是一種治單相思和自大狂的良藥,惟有在藝術中人類解除了一切習慣的迷障。”書法即是如此。
聽琴怡情懷
“仙翁指下悠音清,樂友幾上戰亂興,翻復觀覽詳古今,青山白云遠近明。”這首詩的每句各猜一物,謎底是琴、棋、書、畫。
琴為“四藝”之首,古人的雅樂。
我有個習慣,每天午后要聽半小時的古琴樂,雅興無盡。
琴者,情也。聽琴可以怡情,令人意曠神游。
且讀韋莊的《聽琴》詩:“滿匣冰泉咽雙鳴,玉音閑淡入神清。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晴波指下生。蜂簇野花吟細韻,蟬移高柳進殘聲。不須更奏幽蘭曲,卓氏門前月正明。”
你看,琴音中出現了畫面,并展示著人物情景,真是栩栩如生啊!我以為,聽琴之妙在于聯想,閉目而游神,發思古之幽情。
琴者,心也。聽琴可以養心,使人心平氣和。
一曲《廣陵散》,風卷云舒,明爽自如;一出《梅花三弄》,清香遠影,愛憐無比;一段《高山流水》,傾情暢懷,知交翕和;一聲《春江花月夜》,夜靜人恬,聲色嫵媚……
啟迪生命的梅范文4
如果只是淺嘗輒止,你在積雪的果園里可能會找不到春天。此時的果園,沒有嫩綠的小草,沒有爛漫的春花,沒有蜂舞蝶飛,更沒有沾衣欲濕的“杏花雨”。可當你駐足觀賞,用心品味,你會看到積雪已在消融,柳條上已吐出柔嫩的柳苞,你會聞到泥土透露出來的芬芳。閉上眼睛,你甚至會想到朱自清筆下《春》的意境:樹上已滿是“桃兒、杏兒”。此時,你的眼睛連同心靈都具有了“穿透性”,你會覺得皚皚的雪下有春的生機在勃發,那一聲聲春天的輕吟,那一段段春天的故事,那一首首春天的詩章此刻都會縈繞著你的周身,你會頓悟:沉默的積蓄帶來的是生命的嶄新覺醒。如果是這樣,你的觀察就是靈動的、有情趣的。
再給大家說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初冬,一位老師帶著學生到群藝館觀察銀杏樹。有的同學說:銀杏的樹皮很粗糙,像老人的臉。有的同學說:冬日銀杏有著一樹耀眼的金黃,很美。還有一個同學說:銀杏葉隨風搖曳,發出“沙沙”的聲響,仿佛一位百歲老人在哼著一首動人的歌謠。聽古樹的歌謠,仿佛品讀著一本厚重的歷史書。銀杏是“活化石”,這個同學在觀察銀杏時,思緒穿越了時空,感悟到歲月的滄桑,風雨的洗禮。這種觀察,化“眼中的銀杏”為“心中的銀杏”,就不再是“表層掃描”,而是直逼事物的本質。這樣的觀察是深邃的、有意義的。
用“敏感的心靈”去觀察,你的觀察就充滿了詩意。看到落葉,你會想到舞蹈的蝴蝶,翩翩的舞姿展示的是生命的絢麗。再去想一想,你會覺得每一片落葉都懷揣著一個美麗的夢:有的想給小螞蟻當船:有的想飛躍高山:有的想化作春泥,滋養來年的新綠……
用“敏感的心靈”去觀察,你的觀察就充滿了智慧。在深刻全面認識現實生活的基礎上,你的頭腦里形成的不再是支離破碎的片斷,而是事物之間的內部聯系。秋游時登山,到達山之巔,你會說:在攀登者的足下,山永遠是矮的:課間休息時,看到一個同學因為一件小事而哭鼻子,你會勸他:漾著淚水的眼睛看不見太陽。經常在觀察中思考,你的習作就會成為智慧的結晶。
啟迪生命的梅范文5
關鍵詞:教育思想 傳道 授業 解惑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92
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韓愈《師說》有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1]這是千余年前,中國先賢對教師職業的探討,也是對教育的研究和思考。雖然時光跨越了千載,但其飛揚的師道精神,敏銳的思想洞見,不僅為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留下了寶貴財富,也對現代教育提供了思想的光芒。
1 傳道:教育建構人的精神家園
在中國的傳統哲學中,“道”是一個意蘊極為深廣的概念,是中國哲學中的最高范疇。在韓愈的《師說》中指出,“道”不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而是指儒家的思想道德,“傳道”即是用儒家的思想道德教誨學生。對于現代教育而言,“傳道”依然是教育的首要內容,而作為本體論的“道”是指隨著社會進步、時展而凝練成的現代思想道德體系,它既內含著傳統儒家思想道德的精華內容,又吸納了人類思想文明的新成果。康德在《論教育》中說:“人只能通過教育而成其為人。人無非是教育造就而成的產物。”[2]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是使“人之為人”,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教育者首先應成為受教育者的精神導師,教育應“教給孩子們世界性的道德觀念,使他們學會并實踐這些品德,如神情專注、同情、誠實、正直、非暴力、尊重多樣性,以學習與人和平、和睦相處”[3],教師“傳道”的任務是向受教育者傳授一切社會成員都應該具備的知識、觀念、本領和價值觀。
對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進行正確地引導,幫助他們建構和諧健壯的精神世界,最終的目的是建立起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心智先行,此乃治學之道的基礎所在”[4],也是強調教育的首要內容乃在“傳道”,包括思想、價值、品德、情感、美學、藝術等諸多方面。同濟大學校長吳啟迪強調:“人格是教育的根本。高校人格教育既要傳導我國優秀文化傳統中的人格行為,如同情、友誼、責任、毅力等,又應加強誠信、獨立、創新、敬業、自律等現代人格行為的培養,這是現代人安身立命、待人處事、適應社會挑戰的重要方面。”[5]吳啟迪校長指出,大學之“道”必須是最終給人以思想的啟迪,也就是說“傳道”依然是現代教育的核心內容。“傳道”不僅可以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各個專業及課程教學之中,也可以呈現在校園環境的各個場域,一切“成人”之美的教育行為都可以稱之為“傳道”。梅貽琦:“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6]大師體現的是精神品質、思想道德的力量,是“道”的代言人。亦如德國思想家雅思貝爾斯將大學生活界定為“永無止境的精神追求”,這也是對“傳道”教育的另一種表達。
特別是當今世界,傳媒無比強大,資訊極其發達,人類的知識、技術及經驗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長。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即使疲于應付也只能落個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事實上,這種由西方所開啟的重知識傳授的教育觀念已經明顯不適宜現代教育的發展。傳授知識越來越成為現代教育的末道小技,而思想道德教育――“傳道”――日益突顯其意義。“傳道”為深陷知識爆炸漩渦中的現代教育指明了出路,對于廓清真偽雜陳的海量知識信息,抓住世界的本質及教育的本質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傳統的 “大學之道”早已強調“在明明德”,與現代的高等教育的新觀念遙相呼應,這既是“大學”教育之道的返璞歸真,也再次昭示了大學教育應把“傳道”作為首要內容,精神的建構和追求是教育永恒的主題,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依然是一個真命題。
2 授業:教育助益人的現實生活
梅貽琦教授在《大學一解》中言道:“古者學子從師受業,謂之從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間嘗思之,游之時義大矣哉。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反觀今日師生之關系,直一奏技者與看客之關系耳,去從游之義不甚遠哉!”[7]大學教育應該兼顧人的現實生存,教育既是當下生活又要為未來的一種作準備。誠如陳平原先生所說:“教育家之不同于思想家,在其于合理性外,不能不考慮可行性。只講義理修養,絲毫不顧及學生的世俗生活,作為教育家,不能說是盡職的。”[8]
對于教育者來說,授業首先是將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給下一代,這是每個教師的職責。這些專業知識既包括一代代積淀并凝固下來的人類經驗,也融入了教師重新闡釋和加工的新內涵,是一種活的生長著的知識和技能。從人類智慧結晶的角度看,這些專業知識應當為人類共同所有,教師的職責是把它傳續下去;從教師心力融入的角度看,它又留下了個人才智及勞動的烙印,應當給予尊重和保護,授業則成了教師的一種奉獻。其次,將個體的人生閱歷和生命感觸以及人類的生存經驗和技能分享給下一代,是授業的另一個向度。個體生命是極其短暫的,生活情境也是極其有限的,在人類追求完美、自由的生命體驗中,教育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使教育主體分享到豐富多彩的情感和世界,使原本短暫有限的生命個體變得生動充盈。當然,教育者并不是單向度的付出、給予,更不是意味著自己專業或技能的泄漏或失去,而是對自身價值的一種社會確認和實現的過程。教師通過授業使有限的生命融入到全人類生命的結晶的洪流之中,從而實現了一種永恒,個體價值也得以實現。
對于受教育者,受業并不是簡單地因襲先輩的專業知識和科學技能,而是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基石上掌握生存的本領,還要用心去體認和感受那些潛藏在那些知識和技能之下的先輩的生活和精神,一種積極向上、渴望生活、努力思考的生命醒覺精神。如果沒有這種精神,就不會有知識的建構和累積,也不會有一代代維護和建筑這幢知識大廈的教育者。受教育者除了學習掌握這些基于謀生的工具性的知識和技能,還應該自覺地從教育者手中接過接力棒,站在先輩的肩膀上,以更加清晰和恢宏的氣度參與人類知識大廈的構建進程。“甲完成了的行為只能由乙憑借甲自身的存在使之振奮起來,并依靠本身,變成乙的行為、內在特性、工作和他自身的一部分。”[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是“授業”者還是“受業”者,都不是教育的終點,而只是人類無限生命的一個交點,一個生活繼續前行的起點。
3 解惑:教育的當下力量
現代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在樹人。樹人是一個過程,是一個人生長的過程,一個朝著人類完美方向發展變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人就是在教育的合力下解決一個個“惑”,走向不斷完美的人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在這個層次上,教育就是祛惑。
然而,作為教育者經常會有一種偏差,以為解惑就是指為學生解除專業領域中那些深奧難解的疑難問題。作為教師,當然有義務和責任在自己所擅長的專業領域內為學生答疑解惑,但這并不是現代教育“解惑”的全部內容,甚至不是主要的內容。所謂“解惑”,是解答學生當下生活中的種種困惑,其中可能涉及專業問題,但更多的可能與專業毫無關系。也就是說,我們教育的目的最終要歸結到人,即教育要為“人”的生活服務,要幫助個體進行完整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生長。“惑”應該是受教育者所感受到并提出來的,而不是教育者根據自己的經驗或前人的教訓所推導出來的難點或問題。教師答疑解惑,是應學生之需,而不是教師個人自說自話。只有針對學生的困惑作出的解答,才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教學目的。如果“困惑”只是源于教師的臆測,就很可能使教育陷于盲目,一方面是教師揮汗如雨地自說自話,另一方面是學生們無動于衷的課堂表現。
《學會生存》一書指出,“教育內容…幾乎在全世界都受到指責”[10],因為很多的內容不符合個人的需要,或者和當下生活的問題脫節。教育及其所教學的內容經常以一種令人憎惡的傲慢姿態現身,它無視教學主體的現實生活,不食人間煙火,一味沉醉于自說自話的與世隔絕的案牘系統中。一方面學生在教學世界之外獲得極為多樣化的信息,如何甄別、判斷及取舍,學生面臨著諸多的困惑;另一方面教師在學生無暇顧及的案牘之中揮汗如雨、插科打諢,甚至連那些有用的、現代的且適合學生興趣的信息都很少被教師提到或利用,這樣的教育怎么會有力量和魅力呢?“事實上,許多學校的教學大綱都不能為人們提供有關真實世界的知識,…也不能幫助人們解決他們今天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例如,軍事的、社會的和民族的矛盾,世界性的饑饉,青年與婦女的地位以及少數民族的環境條件等等”[11],因此,教育忽視了教人如何在社會中生活、熱愛生活并從事工作的基本職責,教育內容不僅脫離社會現實,而且也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脫節。
困擾現代教育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解”非所“惑”是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的重要原因。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大會第44屆通過的《為和平、人權和民主的教育之綜合行動綱領》指出,“教育必須發展尊重自由的能力和面對挑戰的技能。這意味著使公民作好準備以應付困難而又變化莫測的形勢,并使他們能夠獨立自主和承擔責任”[12]。教育首先是生活,而不是為將來所作的準備。教育首先要照亮正在當下生活著的人生,要解答和回應當下的問題和困惑,因此“學會生存”也自然成為現代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這也是教育的當下力量。
參考文獻:
[1](唐)韓愈著,岳珍等注.韓愈文集匯校箋注[M].中華書局,2010.
[2][4]楊自伍.教育:讓人成為人[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47.
[3]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04年中國教育綠皮書――中國教育政策年度分析報告[Z].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18.
[5]成才,先寫好“人”[N].文匯報,2001-11-14(1).
[6][7]梅貽琦.大學一解[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41.
[8]陳平原.大學有精神[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9](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著,江月譯.西方的沒落[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46.
啟迪生命的梅范文6
作為藝術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美術教育,同樣需要朝向“成人之美”。換言之,美術教育的培養方向,不應囿于技術、知識、素養,而是幸福完整的人生。也就是說,學生通過美術學習,獲得知識技能,感悟生活,提升素養,拓寬胸襟,涵養人格,升華人生境界,成長為人格健全、生命充實――幸福完整的人。我將其確立為一種教學主張,即“審美人生教育”,以此來實踐行動,詮釋和踐行新藝術教育理論。
一、 朝向美好,培育“審美人”,確立美術教育的目標定位
光明磊落,心靈敞亮,善良悲憫,身體康健,朝向生命美好,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審美人”特有的精神紋理,生長在他的靈魂深處,并隨著時間延續再生長,繼而成為他的行為模板。這種精神紋理,有著多重維度:
1.對美善有敏銳的覺察
“審美人”在與美相遇時,會瞬間被美“擊中”,調用知覺、感受、理解、想象等審美認知系統,激活情感的、審美的、道德的、幽默的等諸多心理能力,敏銳“嗅出”蘊含其中的寧靜、靈動、純粹、和諧、美好,繼而與善良、尊重、關懷等心理品質相容相契,直達精神忘我。“審美人”擁有為美而感動的能力。
2.對物象有獨特的解讀
世界博大奇妙,紛繁復雜,“審美人”能在平凡中發現它的美好,在表象中覺察它的獨特,在尋常中解讀出它的精妙。一輪清月,李清照會發出“淡云來往月疏疏”的審美感悟,蘇軾會有“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的審美理解,而俄羅斯畫家克拉姆斯柯依則有《月夜》的審美創造。這,超越了器物功用,也超越了功利欲念。
3.對生活有詩意的追求
即使生活日復一日,“審美人”也能跳出現實和邏輯的羈絆,尋找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豐滿。他懂得聆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懂得欣賞藝術的趣味和靈動,懂得珍惜千年文明精髓,懂得著衣打扮、居室格調與人的角色素養的和諧,像林徽因那般“攜一顆從容淡泊的心,走過山重水復的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白落梅)。“審美人”,讓日子有意義,讓生活有詩意。
4.對生命有由衷的敬畏
“審美人”知道生命是天地宇宙最偉大、最奇妙的造化,所以,他會認真地活著。同時,他會珍惜與另一個生命的相遇,他懂得尊重這個生命的獨特存在,并用生命靜靜聆聽另一個生命。他知道,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有生命的相互依偎、相互取暖。悲憫,是他的信仰。
生命獨特,“審美人”精神維度的長度或者厚度一定不相同,但他會尊重生命的個體性、獨立性,并努力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會生活的人,一個幸福完整的人。“讓生活幸福完整,本身是一種生活的藝術;讓生命價值永恒,本身是一種存在的藝術。實現二者,也就是實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確如朱永新老師所言,培養幸福完整的人,應當是所有教育者的行為圭臬。
二、 聚焦素養,關注“能量源”,實現美術教學的價值超越
美術的教與學之所以能夠使人幸福完整,其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帶給人以審美的精神境界。也就是通過聚焦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態度、創新能力、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的培育,將美術學科知識與技能化作成審美“能量源”,將人帶入一種無功利的、心靈自由馳騁的狀態,繼而在幸福和陶醉中,啟迪智慧,修煉品格。
1.發展審美感知
美術教學是學生審美感知發展不可或缺的催化劑,能在感覺、對比、鑒別事物本質的過程中發展視知覺系統,引導學生通過對物象的觀察,感知它的造型美、色彩美、細節美,挖掘它的秩序美、均衡美、節奏美,表現它的變化美、力度美、稚拙美,繼而歸納美的規律和法則,并保存為內心的領悟,甚至成為一種審美標準,在將來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按照這一審美標準去生活,懂得什么是美的,為什么是美的。
2.提升審美理解
“美是一個獨立的語言的宇
宙”(恩斯特?卡西爾),所以,審美理解有別于以概念和推理為基礎的理性理解,它充滿了感性色彩。例如,當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以沉重的悲劇氣息席卷而來時,學生在“真恐怖”這一印象中完成了審美理解的第一層,即對審美對象的直覺認識。“畫了什么故事?”學生們的追問走向了第二層,即從感性認知到理性分析。“為什么要用我們看不懂的立體主義來表現?”這一需要審美結構支撐的問題,完成了第三層的超越,即真正意義上的審美理解――由感性
認識轉化為理性認知,再轉化為感性的審美愉悅及審美判斷,完成了從“入畫”到“出畫”的審美
歷程。
3.影響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是審美主體的生活環境、心理結構、社會交往、文化教養、時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糅合的結果,具有強烈的個人意志色彩。美術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完善審美認知系統,在別人都得到美的地方看到美,更在別人看不到美的地方感知到美,理解“境由心生”,化生積極的審美態度。當學生們感覺到美的時候,便滿足了一種生理“需要”,那就是快樂。幸福,也因此而來。
4.引發審美創造
“人天生就有一種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贊可夫),但隨心智成長有意無意地追求表達主觀,再加上教育的錯向引導,大部分人的美術創造力受阻。美術教學就是幫助學生引發想象力,引爆創造力,并能調用自如,讓學習、工作、生活充滿驚喜和愉悅。
5.培育審美情操
魯迅認為:“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甚至一再呼吁“以美育代宗教”來匡正人心。在讀圖時代,美術教學借助可視性資源優勢以美育人,面對惠斯勒的《母親》,學生收獲母愛這一人類感情中最真摯、樸實、永恒的情感;面對達芬奇《最后的晚餐》,就是在面對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就是在收獲對忠誠的敬仰,對背叛的鞭撻……通過美術學習,學生可以獲得一代代人對美的褒揚和對惡的評判的經驗,然后內化至靈魂深處,從而完善價值判斷,剔除出人性中的丑陋,使生命完滿而充實,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6.實現審美人生
朱光潛用“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詮釋美之于不同的人的審美情操:第一種是功利欲念,第二種是器物功用,第三種是超越了前兩種以審美為目的的人生情懷。教育,不排除也不能排除前兩種態度,因為人總有合理的欲望,高不可攀如神人或者圣人,或是不切實際的天方夜譚。但絲毫不能放棄第三種態度,并當將之作為教育的終極追求,去引導、培育學生的卓越人格,幫助他們追求豐富而充實的精神生活,過一種幸福完整的人生――審美人生。
三、 喚醒美感,建設“課程群”,進行美術課程的研發重構
研發并重構課程,建設基于國家課程基礎上的課程群,使之成為教師教育教學的邏輯起點,學生學習的生發點,評價指向的依托點,正如新藝術教育所強調的那樣,讓美術成為學生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和開啟世界的第二把鑰匙,是審美人生教育的目標朝向。
1.課程結構重構
培育懂得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學生,必須通過課程找到美的形態與學生心智成長之間的關系,解決與學生渴求美之間的“供需矛盾”問題,讓拓寬了的美術課程,為學生的天賦異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和發揮的空間。所以,在以管理為切入口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模式基礎上,放眼教育目標,進行課程結構調整重組。
一是基礎課程。以國家課程為主,既包括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美術、書法等傳統課程,更囊括攝影、影視、動漫、環境、3D繪畫等新興視覺藝術門類和形式,既夯實審美基礎,又拓寬審美視野;既實現美術技能與現代科技的勾連,又實現學習興趣激發與審美感知能力的融合。
二是拓展課程。即在國家課程基礎上的拓展和延伸課程。其方向分別為:美術語言,表現方式,
審美形式,文化情境,綜合表達等,
構建豐富又有趣的美術教學內容,在充滿審美意蘊的美術學習中,幫助學生獲得觀察、理解、創造美的思維方式和能力。
三是特色課程。這是自主開發、服務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的課程。例如“百幅名畫鑒賞課程”,通過欣賞評述、創意性臨摹等多種手段進行賞析,“喚醒”學生的眼睛,幫助學生開發想象,發現自我世界,提升美術素養,追求豐富而充實的精神生活。
2.課程資源重構
一是教學方式重構,注重不同學科的融合以及與其它學科的貫通;二是教學內容重構,關注信息多樣化,拓展視野,倡導從當時、當地、當人出發的高度個性化;三是教學環境重構,充分發掘學生生活經驗,利用社會社區文化資源,延伸和拓展美術課堂。四是課程類別重構,研發跨學科類、中西文化比較類、鄉情類、中外歷史名人名作類等課程,幫助學生建立美術與其他文化之間的內在邏輯或價值關聯,從而形成對美術文化的整體性認知。
3.課程形式重構
“互聯網+”時代的開啟,“云平臺”“大數據”等概念為美術教學的課程形式帶來了N種可能性。一是微課程介入,根據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課程需求,研發110部“百幅名畫賞析”微課,實現學生自學、發現、賞析的無縫對接;二是選修課程同步,通過社團滿足不同個性學生成長需求,讓“美好心育”等課程以不同形式的“藝術之眼”幫助學生對世界進行不同側面的審美;三是技術經驗支撐,美術表現以最大限度再現客觀世界,又最大限度地表現主觀世界的優勢,幫助學生通過對美術技能技法的練習,去感受和體驗,讓整個心靈世界獲得滌蕩,助長自然天性的萌發,感知真善美,領悟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研發重構的課程呈現出一種有生命、有溫度、有色彩的價值樣態,
師生藝術才情激揚迸發,生命在場。
四、 以美育人,營造“生命場”,致力美術課堂的范式洗練
構筑理想課堂,追求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是審美人生教育課堂的價值基礎和理論支撐。
1.架構教學模式
美術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尋美、求美、立美,獲得人生教育和智慧啟迪的過程。因此,通過架構“寬度?密度?向度”為基本特征的教學模式,以實施有效的且有意味的美術教學。
(1)寬度。包括:第一,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多學科綜合,拓寬學生的審美視域;第二,在工具選用上注重多媒體、材料的多重結合,幫助學生提高表現美的技能;第三,在課堂組織上加強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性,引導學生感知不同場域下審美客體帶來的不同感受,加強感知美的能力;第四,在評價機制上采用偏重學生美術學習過程記錄的質性評價表“美術課箋”和“師生信箋”。這是立足于新教育理想課堂三重對話層面上的評價機制,既“人與知識(世界、文本)的對話”――學生美術技能的理解與表達;“人與他者(教師、學生、其他讀者)的對話”――教師和同伴對其作品的美感特征的針對性描述;“人與自己的對話(反思性的)”――對自己學習態度、思維品質等自我成長性的反思,由此“實現人的復活――師生生命的復活。(朱永新)”
(2)密度。包括信息的密度和思維的密度,兩者相互呼應,幫助學生站在歷史和人文的高度看待美術。教學中注意兩點,一是密度必須疏密得當;二是密度節奏要與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呈正比。
(3)向度。在這里指的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取勢,指向教育目標和價值。第一,超越技術層面。通過具體的美術學習活動,發展學生的視知覺水平,幫助學生豐富形象思維,體驗和創造性地表現生活美,逐漸養成自覺認識美、熱心追求美的習慣,擁有喚醒心中“繆斯”的技術、方法和能力。第二,守護學生天性。堅守學生立場,通過創意性臨摹、情景寫生等趣味性美術活動,引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而有意識地創造審美意象。第三,催發道德情感。通過具體的美術活動,學生能在自然、生活、藝術各個層面感知美的存在,獲得審美準則,升華審美情趣,提高道德修養,為走向真善美提供豐厚的營養基礎。第四,提升生命質量。在美術活動中,幫助學生時刻感受美帶來的愉悅,達成感官與精神的統一,體驗超越個體生命有限存在的快樂和自由。
寬度、密度、向度,三者緊密關聯,并且視具體學習領域而作優勢組合,充分體現美術教育教學應有的價值,以美育人,以美養德,以美啟智。
2.建立教學基本環節
(1)設境引導,確立目標;(2)名作啟迪、專題引導;(3)雙基導學、嘗試表達;(4)發散啟智、創造表現;(5)個性展示、完善自我。為了教學更有針對性,根據美術四個課程領域的不同特點進行結構變通。“欣賞?評述”細化為:作品呈現、審美直覺、文化解析(藝術通感、歷史地理、科技自然、生活社會)、比較梳理(中西橫向比較、歷史縱向比較)、觀點評述。“造型?表現”細化為:觀察、思考、認識、表現、評價;“設計?應用”細化為:分析設計對象的應用功能、構思設計草圖、選擇制作材料、動手制作、整理、評價;“綜合?探索”細化為:呈現或發現問題、提供或搜集參考資料、思考、討論問題、尋找解決方法、選定方法付諸實施。
3.設置美術教學與道德教育
相結合的美術活動
與學校文化建設同步開展“視點聚焦”圖文創意系列活動,“校徽設計擂臺賽”“校服設計招標賽”“跟爸媽上班去”“漫畫家鄉環境”“漫畫霧霾”……這是一個獨特的學習過程――經歷學習,學生在生活中經歷著知識形成的過程,經歷著挖掘并體驗知識內在的偉大魅力的過程。學以致用中,學生學會肯定自我,尊重他人,關注社會,獨特的學校美育文化由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