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有關(guān)橋的諺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wǎng)精心挑選了有關(guān)橋的諺語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fā)你的文章創(chuàng)作靈感,歡迎閱讀。

有關(guān)橋的諺語

有關(guān)橋的諺語范文1

關(guān)鍵詞:減速機;漏油;起重機

0 前言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工程機械也進入了發(fā)展的快車道,起重機械作為工程機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guān)注。起重機械在我國被列為特種設(shè)備,因為它涉及高空作業(yè),危險系數(shù)大。現(xiàn)在國內(nèi)的建設(shè)項目越來越多,起重機械的設(shè)備管理變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減速機是起重機的重要設(shè)備,它可以降低轉(zhuǎn)速增大轉(zhuǎn)矩,主要用于橋式起重機的提升、運轉(zhuǎn)和開閉機構(gòu)。減速機漏油是橋式起重機常見而棘手的問題。

1 橋式起重機減速機漏油的危害

(一)影響橋式起重機的安全平穩(wěn)運行

減速機漏油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影響橋式起重機的安全平穩(wěn)運行:第一個是使橋式起重機駕駛員或者維修人員滑到,威脅他們的人身安全;第二是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污染,油損耗增加;第三是造成減速機供油不足,減速機內(nèi)齒輪出現(xiàn)磨損和膠合,軸承出現(xiàn)點蝕。減速機漏油嚴重影響橋式起重機的安全平穩(wěn)運行,有時不得不停機檢修。

(二)不利于三標管理體系的建立

(1)減速機漏油對質(zhì)量管理體系的影響。依據(jù)質(zhì)量管理體系規(guī)定,起重機械需要滿足生產(chǎn)商業(yè)化的要求,要安全平穩(wěn)運行,不能帶病工作;各企業(yè)要組織管理好起重機的運行風險;橋式起重機的漏油問題得不到妥善處理,最終將影響到生產(chǎn)的順利進行。

(2)減速機漏油對環(huán)境管理體系的影響。起重機械是環(huán)境管理體系中的重點對象,原因是起重機是特種設(shè)備。起重機械要做到綠色運行,杜絕涉及污染環(huán)境和違反法律的行為,防止污染,降低消耗,才能滿足環(huán)境管理體系的要求。橋式起重機漏油是一條明顯的不合格項,要進行防控。

(3)減速機漏油對職業(yè)健康安全體系的影響。在職業(yè)健康安全管理體系中,起重機械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管理對象。橋式起重機漏油可能造成職工滑到甚至從高空跌落,出現(xiàn)人身傷亡事故,這與職業(yè)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要求是不符的。

3 橋式起重機減速機漏油的產(chǎn)生原因分析

(1)減速機內(nèi)外的壓力差。為了防止雜物進入,減速機一般都是封閉的。在減速機運轉(zhuǎn)過程中,齒輪嚙合摩擦會產(chǎn)生熱量,由于減速機是封閉的,熱量不容易散出,減速機箱內(nèi)的溫度會不斷升高。再加上減速機箱的容積不變,溫度的升高會導(dǎo)致壓力的升高。由于油的滲透能力比較強,飛濺到箱體壁上的油在箱內(nèi)高壓的作用下,會從縫隙中滲出。

(2)減速機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問題。①減速機檢查孔蓋厚度不夠或者平整度不達標,擰緊螺栓后,檢查孔蓋與箱體的結(jié)合面產(chǎn)生縫隙,油從縫隙中漏出;②減速機的制造工藝不合理,沒有進行相關(guān)的熱處理來消除內(nèi)應(yīng)力,比如退火或者時效處理。這樣減速機在使用過程中,機體會發(fā)生變形,導(dǎo)致減速機漏油;③減速機箱體上沒有設(shè)計回油槽,軸封與端蓋的結(jié)合處匯集了大量的油,在高壓的作用下,油從縫隙處滲漏;④軸封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問題。軸封的一方面可以防止外部粉塵雜物進入減速箱內(nèi),另一方面可以阻止油向外滲漏。在軸的高速旋轉(zhuǎn)下,如果粉塵雜物進入減速機箱體內(nèi),將破壞油的清潔度,嚴重磨損密封圈,油從被磨損的密封圈處向外漏。

(3)加油量過多。如果加油量過多,導(dǎo)致運行過程的減速機油池嚴重抖動,油大量飛濺,在軸封結(jié)合處聚集大量的油,發(fā)生泄露。

(4)維護檢修工作不規(guī)范。橋式起重機減速的日常維護保養(yǎng)中,檢修工工作不嚴謹,不按照減速說明書和本企業(yè)的維護保養(yǎng)規(guī)程進行保養(yǎng),造成密封膠選用不正確或涂抹不嚴實,沒有及時更換損壞的密封圈或者密封圈安裝錯誤,這些是維護檢修工作不規(guī)范造成橋式起重機減速機漏油的原因。

4 治理減速機漏油的方法

(1)使用油杯式透氣帽和加厚檢查孔蓋板

上面已經(jīng)分析了減速機內(nèi)外壓力差是造成減速機漏油的一個原因,如果平衡內(nèi)外壓力差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顯然讓外界壓力達到減速機內(nèi)部壓力是不現(xiàn)實的,只有通過讓減速機箱體內(nèi)部減壓來實現(xiàn)。雖然減速機一般都設(shè)有透氣帽,但是這種透氣帽孔小,極易被雜物堵塞,導(dǎo)致內(nèi)部壓力不能瀉出。

(2)增設(shè)回流槽

油在軸封聚集也是引起漏油的一個原因,可以通過引導(dǎo)走多余的油,來解決這個問題。在軸承座的下瓦中心設(shè)一個向內(nèi)傾斜的回油槽,正對回油槽的端蓋處,開一個小缺口,通過回油槽、缺口的引導(dǎo),軸封處的油便回到了油池中。

(3)完善點檢制度并認真執(zhí)行

制定規(guī)范嚴謹?shù)狞c檢制度,便于員工日常操作。對于減速機漏油可從以下幾個點進行點檢。①檢查減速機的油標尺,發(fā)現(xiàn)油量超標要及時放掉多余的油;②檢查通風氣眼,如果發(fā)生堵塞,將通風氣眼徹底疏通;③檢查減速機螺栓是否松動,發(fā)現(xiàn)松動立即緊固;④放油閥出現(xiàn)漏油,要關(guān)閉放油閥,如果不能關(guān)閉,應(yīng)疏通放油閥,發(fā)現(xiàn)油泥等雜物,要更換全部減速機油。

(4)使用新型密封材料

利用新型密封材料可以有效的治理橋式起重機減速機的靜密封墊泄露。減速機靜止時,可以用硅橡膠密封膠密封泄露部位;減速機運轉(zhuǎn)時,可用油面緊急修補劑密封靜密封墊的泄露。

參考文獻:

[1]周一妍.橋式雙梁起重機主梁的有限元分析與改進[D].湖南科技大學,2012(06).

有關(guān)橋的諺語范文2

關(guān)鍵詞: 法語諺語 漢語諺語 跨文化交際 文化比較

一、諺語特點及其文化內(nèi)涵

諺語是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現(xiàn)成的話,它有其自身的特點。從語言上來看,諺語是語義相對完整的固定句子,用語通俗,言簡意賅,且修辭生動;從內(nèi)容上看,諺語是勞動人民生活和社會經(jīng)驗的結(jié)晶,是人類智慧的精華與再現(xiàn),包含著特定的文化色彩;從社會功用上來說,諺語能夠啟迪人生,指導(dǎo)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有傳授經(jīng)驗、宣傳鼓舞等社會功用;從來源上說,諺語主要來自勞動人民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也有部分來自書面文獻。

客觀世界有普遍的共同規(guī)律,而人的思維又具有全人類性,所以,各民族文化觀念有許多相同之處。然而,各民族在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因而會產(chǎn)生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間在文化上的異同會反映在民族語言中,特別是反映在蘊涵文化意義的諺語之中。因此對諺語的文化含義進行研究,在諺語文化及跨文化交際上都有重要意義。

二、漢法諺語所體現(xiàn)的中法文化的相似性

在漢法兩種語言中,有一些諺語的表達方式不同,但所表達的內(nèi)涵是一致的,說明兩國人民在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習慣方面是相似的。例如:

(1)A chaque oiseau son nid est beau.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

(2)Mieux vaut son voisin que longue parenté.

遠親不如近鄰。

(3)Les meilleures choses ont une fin.

天下無不散之宴席。

還有一些農(nóng)諺和反映自然現(xiàn)象的諺語:

(4)Après la pluie,le beau temps.

雨過天晴。

(5)Année neigeuse,année fructueuse.

瑞雪兆豐年。

法國有冬天,有雪,而且同中國一樣,多雪的那一年往往是一個豐收年。否則,法國就不會有此諺語了。這兩條諺語反映了中法地域文化的某些相似之處。

另外,有一些諺語體現(xiàn)了中法兩國人民在思維觀念上的相似性。如:

(6)Qui sème le vent récolte la tempête.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7)Tel père,tel fils.

有其父必有其子。

(8)Il n’y a aucun génie qui n’ait été persécuté.

天才出于磨煉。

(9)De nouveau roi,nouvelle loi.

新王出新法。

有些諺語所表達的含義反映了兩個民族相似的思維方式,從側(cè)面也說明了中法文化的相似性。例如:

(10)C’est en forgeant qu’on devient forgeron.

熟能生巧。

(11)Point de roses sans épines.

有樂必有苦。

(12)Le temps,c’est de l’argent.

一寸光陰一寸金。

(13)Il n’y a que les montagnes qui ne se rencontrent pas.

人生何處不相逢。

三、漢法諺語所體現(xiàn)的中法文化的差異

中國和法國都是飲食大國,其飲食在世界上均享有很高的聲譽。然而,兩國在飲食方面的特色卻不盡相同,從各自的諺語上可以體現(xiàn)出來。如:

(14)上車餃子下車面。

(15)軟面烙餅,硬面做湯。

(16)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yī)生開藥方。

(17)大蒜是個寶,常吃身體好。

從這些諺語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餃子、餅都是中國的特色,中國人過春節(jié)要吃餃子,立春是要吃春餅;姜、大蒜也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diào)味品,同時還能增強抵抗力,大多數(shù)中國家庭在做菜時免不了要放上點姜蒜。而在法國卻不是這樣。法國人做菜用姜不多,中國人說:“生姜還是老的辣”,而法國人則說:“C’est dans les vieux pots l’on fait les bonnes soupes.(老罐兒里出好湯)”法國人是比較愛喝湯的。另外,面包、奶酪、葡萄酒、咖啡構(gòu)成了法國人最燦爛的飲食世界,由這些元素構(gòu)成的諺語也是非常豐富的。在中國,我們的一日三餐與這些東西不像法國人那樣密不可分,沒有這樣的文化氣氛,也就不可能孕育出與之相關(guān)的諺語。如法語諺語有:

(18)Un repas sans fromage est comme une journée sans soleil.

沒有奶酪的一頓飯就像沒有太陽的一天。

(19)Quand le vin est tiré,il faut le boire.

酒已取出就得喝。

中國的諺語有些取材于歷史故事,如:

(20)三個臭皮匠,抵上個諸葛亮。

(21)關(guān)公面前耍大刀。

(22)魯班面前弄大斧。

(23)說曹操,曹操到。

以上諺語都包括人物詞語,有的是歷史人物,如“關(guān)公”、“諸葛亮”、“曹操”等,他們在人民群眾心目中有特殊地位,在口頭上經(jīng)常提起,或褒或貶,都表現(xiàn)出了漢民族的傳統(tǒng)觀念;有的則是群體的代表,如“魯班”是能工巧匠的代表,“臭皮匠”是地位低微的勞動者代表。而法國的諺語更多地來源于童話故事,法國人說:“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其中文含義也就是“說曹操,曹操到”。雖然表達的意思差不多,用詞來源卻大不相同,可見中法兩國的文化差異。

有時,同一種動物在中法兩國中所體現(xiàn)的含義也各不相同。龍在中國被視為吉祥的動物,有不可思議的偉大力量,在漢語中是帝王的象征,炎黃子孫都驕傲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因此漢語中有:

(24)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25)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26)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

而法國人卻認為龍是兇殘肆虐、吐煙吐火的怪物,應(yīng)予以消滅。

喜鵲在漢文化中是“喜慶”的象征,以鵲噪為喜兆。傳說天上的織女七夕渡銀河與牛郎相會,喜鵲來搭橋,叫做“鵲橋”。后人用“鵲橋相會”來比喻夫妻或情人久別后的團聚,把成人之美,為互相愛慕的雙方作中介人,稱為“搭鵲橋”。漢語諺語中還有:

(27)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

(28)喜鵲早,喜事來到。

然而,喜鵲在法語中卻含貶義,在法國人的心目中,喜鵲有多嘴多舌、亂呱嗒的象征意義,這也許跟法國人愛閑聊的民族習俗有關(guān)。

四、中法文化對比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前文我們將漢法諺語在文化層面上進行了比較,從中可以看出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既有各自的個性,又有普遍的共性。這種共性為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據(jù)和基礎(chǔ),而不同文化所具有的個性或特性則可能形成交流中的障礙。因此,這種文化上的比較對跨文化交際意義重大。

我們現(xiàn)在正處于全球化的歷史時期,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變得異常頻繁,文化的沖突從歷史的幕后走向前臺,成為全球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附屬產(chǎn)品。對于這樣一個歷史時期,在學習掌握對方語言的同時,了解對方的文化,并在這種了解的基礎(chǔ)上對兩種不同的文化進行一定的比較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只有通過語言文化的比較,才能找到造成交際阻隔甚至沖突的根源,才能了解跨文化交際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盡可能避免這種消極因素,提高語言交際的有效性、準確性和得體性。這也是本文進行漢法諺語文化比較的主要目的。

參考文獻:

[1]薛永.從文化角度看英法熟語之異同[J].鎮(zhèn)江高專學報,2001,(4).

[2]蔣曉萍.跨文化交際中的言語與習俗禁忌[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1).

有關(guān)橋的諺語范文3

關(guān)鍵詞:英漢諺語;文化;文化差異;翻譯原則;翻譯方法

Abstract:Proverbs,whichderivefromlifearethecondensationandembodimentofthelanguageandcultureofanation.Theycanreflectgeography,history,customsofanation.Soitisnecessarytostudyanation''''sproverbswhenwetrytostudyitsculture.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beingtreasuresoftwodifferentlanguages,seedistinctdifferencesresultedfromculturaldifferences.Thisessayusessometypicalexamplestocompareandanalyz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fromthepointoforigin,geographicalenvironment,customs,religiousbeliefsandhistoricalculture,etc.Proverbsaredifficulttotranslatebecauseof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heiruniqueculturalbackgrounds.Inordertopresentanadequatetranslationofaproverb,wecanusefourtranslationmethodsflexibly: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equivalenttranslationandliteraltranslationcombinedwithfreetranslation.

Keyword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ulture;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principles;translationmethods

一、引言

諺語來源于生活,是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高度濃縮和集中體現(xiàn)。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說:“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erbs.”(一個民族的天賦、智慧和精神都從他們的諺語中表現(xiàn)出來)。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諺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不可分割。[1]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從起源、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歷史典故等文化側(cè)面入手,探討了英漢諺語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差異,同樣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的話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隱含意義。隱含意義才是說話人或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意義。英漢諺語之間的多方面差異可歸為兩類:一是形象意義的差異,一是隱含意義(包括褒貶義)的差異,而它們都是字面以外的意義,即文化差異的具體反映。[2]本文試圖對英漢諺語的翻譯作一些探索,提出了英語諺語翻譯的具體原則及方法。

那么何為諺語呢?諺語是通俗簡練、生動活潑的韻語或短句,它經(jīng)常以口語的形式在人民中間廣泛地沿用和流傳,是人民群眾表現(xiàn)實際生活經(jīng)驗或感受的一種“現(xiàn)成話”。[3]它是在民間流傳的固定短語,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會經(jīng)驗的總結(jié)。諺語作為民間文學形式的一種,具有詩的活潑,文的凝重,熟語的簡潔。[4]

二、英漢諺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并表述為:“文化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作為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5]可見文化的覆蓋面很廣。諺語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xiàn)象。英漢諺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起源差異

首先,英漢諺語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但同中又有異。英諺受基督教的影響,反映了基督教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如:Norespecterofpersons.(一視同仁);Manpropose,God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漢諺則受到“儒”、“釋”、“道”三教的影響,如:“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饒人不是癡,過后討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漢諺語的起源差別還是很大的。英諺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膾炙人口的詞句,如:Neversaydie.(永遠不要說“死定了”)出自英國小說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而漢語文史學家們則認為漢諺相當一部分出自社會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如:“遠親不如近鄰”是對日常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

除此之外,英諺中有許多來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來語,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lafemme.(找出禍水)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語原文形式出現(xiàn)的諺語;而漢諺吸收了大量少數(shù)民族諺語,如:“劣行過四十年仍會敗露”來自維吾爾族諺語;英諺中有許多來自寓言故事、神話傳說,如:Loveisblind.(愛情是盲目的)來自羅馬神話,而漢諺中有大量農(nóng)諺,如“寧在時前,不在時后”。[6]

(二)、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

諺語的產(chǎn)生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英國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英吉利海峽是歐洲許多國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國歷史上航海業(yè)曾一度領(lǐng)先于世界,這對英諺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英語中就有許多與航海有關(guān)的諺語,如:totakethewindoutofone’ssail(先發(fā)制人,搶占上風),togowiththestream/tide(隨波逐流、順應(yīng)時勢),tobeallatsea(不知所措)。英國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使捕魚業(yè)在其經(jīng)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也為英語留下了大量與漁業(yè)有關(guān)的諺語,如:hook(land)one''''sfish(如愿以償,用詭計得到想要的東西),haveotherfishtofry(有其他魚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afish(讓上鉤的魚不停地拖動鉤線而致疲乏)等。而中國是一個內(nèi)陸國家,千百年來以農(nóng)業(yè)為主,人與土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因此漢語中就有許多與河流、土地和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的諺語如:一帆風順、過河拆橋、隔岸觀火、拔苗助長、五谷豐登、瓜熟蒂落、春華秋實、根深蒂固、滄海桑田等。[7]

(三)、習俗差異

英漢習俗差異是英漢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過于在對狗的態(tài)度上。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guān)的詞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年來養(yǎng)龐物狗的人數(shù)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語中有關(guān)狗的諺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有褒義。在英語諺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Everydoghashisday.(人皆有出頭日);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等。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貓比喻人,常有親呢的成份,如:Acathasnine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心地惡毒的女人,如:Catshidetheir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8]以狐貍為形象時,漢語強調(diào)狐貍尾巴露出破綻。如:Thetaildoesoftencatchthefox.(常憑尾巴抓到狐貍),而英語強調(diào)狐貍花招多,難對付,如:Whenthefoxpreaches,thenbewareyourgeese.(遇上狐貍說教,當心雞鵝被盜)。漢語認為失去馬也無妨,說不定會帶來好運,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在英語里認為馬不可失,如:Betterlosethesaddlethanthehorse.(寧可丟鞍,不可失馬)。

(四)、方面

是人們精神活動的一個方面,對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響。與有關(guān)的諺語也大量地出現(xiàn)在英漢語言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祖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因此漢語中有許多含“佛”、“廟”等的諺語,如“借花獻佛”、“無事不登三寶殿”;[9]漢語反映道教思想的諺語有“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樂極生悲”等。以孔子為祖師的儒家學派在思想意識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漢語諺語體系中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恭敬不如從命”;有關(guān)幸福的諺語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還有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提倡倫理教化和道德修養(yǎng)的諺語。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動中產(chǎn)生了許多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語諺語,如:Naturedoesnothinginvain.(造物主無所不能);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10]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進對了教堂,但坐錯了椅子)比喻“總的來說是對的,但細節(jié)上不對”。[11]

(五)、歷史典故

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諺語,在中國典籍中,諺語多半出現(xiàn)在詩書、傳說、諸子論著中,這些諺語結(jié)構(gòu)簡單,意義深遠,對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義。如“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都來自歷史典故。《詩經(jīng)》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論語》中名句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等。而英語典故諺語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來自《圣經(jīng)》的諺語,如:WeareallAdam’schildren(我們都是亞當?shù)淖訉O);二是來自希臘羅馬神話的諺語,如: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災(zāi)難、麻煩、禍害的根源)。三是來自《伊索寓言》,如:adoginthemanger(狗占馬槽,占著茅坑不拉屎)。[12]四是由莎士比亞等文學大師的作品中來,如:Brevityisthesoulofwit.(簡潔是智慧的靈魂)。[13]當然,英語諺語的來源不是單一的英國文獻,而是多種來源,除以上提到的外,還有來自西歐各語言的諺語。例如,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書中寫的:Allhappyfamiliesresembleoneanother,everyunhappyfamilyisunhappyinitsown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來自法語的諺語有:Don’tputthecartbeforethehorse.(不要本末倒置)等。

三、英語諺語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語言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漢諺反映漢族的文化特點,英諺反映了英語民族的文化特點。因此,翻譯諺語時,僅以語言之間詞匯的同義性(等價性)為前提,尋求對等是不夠的。奈達(Nida)指出:“所有的翻譯,不管它是詩歌還是散文,都必須關(guān)心接受者的反應(yīng);因此,翻譯的最終目的,從它對觀眾產(chǎn)生的效果而看,是評價任何翻譯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諺翻譯成漢語時,譯者須多運用漢語的表現(xiàn)手段,力求能再現(xiàn)英語諺語的語言風格和豐富內(nèi)涵。只有多注意英諺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語言內(nèi)涵,才能使譯文諷喻得當,宜于說理,又不失原來諺語所具有的語言形象。

關(guān)于翻譯標準,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從嚴復(fù)的“信、達、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張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實通順”到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EugeneA·Nida(奈達)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動態(tài)對等(dynamicequivalence)”。這些主張雖然側(cè)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保持原作的風格。所謂忠實表達原文的意義,指忠實表達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三個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話、每個詞匯都同時具備三種意義,尤其是,任何兩處語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種意義全部再現(xiàn)于譯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與隱含意義在翻譯時由于文化的差異出現(xiàn)矛盾,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應(yīng)當服從隱含意義。其次,原文的形象意義在目的語中可能會找不到對應(yīng)—或者沒有相同的形象,或者雖然形象相同,隱含意義卻沖突,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隱含意義的準確表達,可更換另一個譯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棄形象意義,只譯出隱含意義。總之,隱含意義,也就是原文意欲表達的意義是最重要的。[14]例如:EastisEast,andWestis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譯成“東就是東,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達該句的隱含意義,而譯成“東方畢竟是東方,西方畢竟就是西方”能反映出作者對東西方差異的感嘆。[15]

在翻譯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譯能準確表達原文意思應(yīng)盡可能采用直譯;如果直譯不能再現(xiàn)原來諺語的豐富內(nèi)涵,就可采用意譯、對等翻譯、直譯和意譯相結(jié)合等翻譯方法,這樣才能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韻,使譯文形象生動。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英語諺語的翻譯方法:

(一)、直譯法

所謂直譯法就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英語諺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譯的諺語多半是英語和漢語在諺語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譯后一目了然,不至于產(chǎn)生誤解的。[16]如:P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Wallshaveears(隔墻有耳);New-borncalvesmakelittleoftigers(初生牛犢不怕虎);Afireoncityw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城門失火,殃及池魚)。[17]

(二)、意譯法

有些英諺的表達方式因含有英語語言國家所特有的歷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譯,則譯文可能會牽強附會,也不易為中國讀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況下舍棄原語的表達形式,采用意譯,則可避免在某些情況下因直譯而引起的拖泥帶水,造成誤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sheel若直譯為“阿克勒斯的腳后跟”并不能讓大多數(shù)人理解,而譯出它的隱含意義“唯一致命弱點”更恰當。[18]這樣的例子還有:

1)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譯成“晴天要防陰天”,不如譯成“有備無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綢繆”。

2)Murderwillout.如譯成“謀殺終必敗露”,不如譯成“紙包不住火”。

3)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如譯成“希臘人相遇希臘人,定有一場好斗”,不如譯為“兩雄相爭,其斗必烈”。

4)Everymanhasafoolinhissleeve.如譯成“人人袖子里都裝著個傻瓜”,不如譯為“人人都有糊涂的時候”。[19]

(三)、對等翻譯

諺語是群眾長期以來對社會現(xiàn)象和自然現(xiàn)象的規(guī)律以及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的科學總結(jié)。英美國家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存在相似的經(jīng)驗和閱歷,對世界的認識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這使兩個民族的諺語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語諺語和漢語諺語在內(nèi)容上不謀而合,具有相同的內(nèi)涵,運用或大體相同的形象,或大體相同的比喻和修辭來闡述相同的道理,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同義的漢語諺語來翻譯英語諺語“一方面可使譯文更加通順,另一方面更容易為譯文讀者理解和接受。”(馮慶華,1995:144)如:

1)Diamondcutdiamond(棋逢對手);

2)Twocanplaythegame(孤掌難鳴);

3)Tofishintroubledwaters(渾水摸魚);

4)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20]

(四)、直譯和意譯的結(jié)合

有時在翻譯一些英語諺語時,單純的直譯使讀者不能理解其含義,而意譯也不能確切地表達原來諺語的含義。這時可采用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的方法進行翻譯,以彌補直譯難達意,意譯難傳神的不足。譯文可直譯其字面意義,再點出隱含意義,使譯文形象生動,以期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21]例如:

1)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衣,量入為出);

2)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馬也有瞌睡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3)IfIhavelostthering,yetthefingersarestillthere(戒指雖丟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四、結(jié)論

綜上所述,諺語歷史久遠,匯集了大眾的智慧,把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濃縮在高度洗練的形式之中,是人類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價值的語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經(jīng)過長期積累,不斷豐富,以凝練、警策、對仗、和諧、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點成為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所以通過英漢諺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的學習,不僅可以了解各國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擴大視野,還可以學會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樹立跨文化交際的思想。

參考文獻:

[1]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9年,第3期:p.23。

[2]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9年,第3期:p.23。

[3]武占坤、馬國凡.諺語[M].第二版.內(nèi)蒙古: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p.3。

[4]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p.186。

[5]陳麗英.英漢習語的語用意義對比及翻譯[J].龍巖師專學報,2003年,第21卷:p.107。

[6]周淑萍.英漢諺語淵源比較分析[J].南平師專學報,2003年,第22卷:p.92。

[7]陳麗英.英漢習語的語用意義對比及翻譯[J].龍巖師專學報,2003年,第21卷:p.107。

[8]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9年,第3期:p.23-24。

[9]陳麗英.英漢習語的語用意義對比及翻譯[J].龍巖師專學報,2003年,第21卷:p.108。

[10]沈超英.《圣經(jīng)》與英語諺語[J].大學英語,2002年,第3期:p.45。

[11]陳雯.英語習語文化內(nèi)涵探微[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p.45。

[12]陳麗英.英漢習語的語用意義對比及翻譯[J].龍巖師專學報,2003年,第21卷:p.108。

[13]李群.英語習語與基督教[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p.29。

[14]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9年,第3期:p.24。

[15]梁茂成.英漢諺語的理解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5年,第6期:p.36。

[16]邱凱端.論英漢習語翻譯的異同[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p.99。

[17]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p.163。

[18]張寧.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9年,第3期:p.25。

[19]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p.165。

有關(guān)橋的諺語范文4

【關(guān)鍵詞】中日諺語;對譯;指代對象

諺語是人民群眾根據(jù)自己長期生活的經(jīng)驗創(chuàng)造出來,特點是文字精煉、節(jié)奏鮮明、比喻生動、言簡意賅,可以說諺語是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是語言的精華。中日兩國都存在大量的諺語,由于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生活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使諺語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也使得兩種語言的諺語對譯顯得較難一些。諺語翻譯不同于一般材料的翻譯,需要譯者從諺語的特點出發(fā),把握好中日文化的差異。從指代對象來看,漢語諺語可以分為出現(xiàn)籠統(tǒng)指代對象的諺語和出現(xiàn)具體指代對象的諺語,而日語諺語通常使用具體的指代對象。本稿從指代對象的角度探究如何更好地進行中日諺語的對譯。

一、出現(xiàn)籠統(tǒng)指代對象的漢語諺語

比較一下中日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習慣于從宏觀上、整體上看待事物,注重抽象、概括能力的應(yīng)用,表現(xiàn)在語言上,漢語常用籠統(tǒng)的、抽象的名詞去說明事物和闡述道理,而日本人注重直觀性、實用性,對具體事物較為關(guān)心,常用具體的、形象的詞語來表達思想。語言受思維支配,中日思維方式的差異使兩國人民對于相同意思的諺語采用不同的指代對象。在進行諺語翻譯時,應(yīng)充分把握這一點。下面舉出一些實例說明思維方式的不同在諺語中的體現(xiàn)。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のも信心から。

金石指堅硬之物,這句諺語的漢語意思是只要誠心誠意就能打動萬物,只要有信心、有毅力一切難題都會迎刃而解,一切困難都能夠被克服,最終會贏得勝利。而日語諺語中的“”即沙丁魚,日本四面環(huán)海,魚的種類有許多,沙丁魚生活在深海的上層,一般用來做罐頭,舉出沙丁魚這種常見的、平凡的魚類,形象地說明即使是平凡的人,只要有追求、有信仰、有信心,也一定會有所成就。這里漢語用抽象概念,日語用具體指代。

雙喜臨門/盆と正月が一に來たよう。

漢語泛指兩件好事一起降臨家門,日語把這樣的意思具體化了。新年和盂蘭盆節(jié)是日本的兩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學校和公司都放假,人們可以回鄉(xiāng)探親訪友,參加慶典或祭祀活動,或者休閑旅游。兩個節(jié)日同時來到,以此形象地表達出喜上加喜之意。

真人不露相/能あるは爪をす。

真人,道教上所說修行得道的人,這里泛指在某方面有所造詣、修行高的人。不露相指不外露,不炫耀自己的能力。這句諺語是指真正有能耐,有實力的人往往不輕易顯露,也是從整體上概括了這樣一類人的特點。相同意義的日語表現(xiàn)為具體指代,鷹在捕獲食物時,是用爪子抓起的,捕獲力強的鷹不露出爪子,形象地表達出有實力的人不會輕易表露自己這樣的一層意思。

進退維谷/弁の立ち往生。

漢語意思是向前或向后都不行,處于困難境地,進退兩難,也指工作中遇到難以解決的間題,毫無辦法。日語是用一個具體的歷史典故來說明此意,弁慶是一位歷史人物,在衣川大戰(zhàn)中,拄著長刀,站在橋中央,進退兩難,后被敵人用箭射死。這里漢語是用抽象思維,從事物整體來說明情況,日語諺語使用的是具體指代。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漢語從宏觀方面、概括性地敘述,而日語是用具體的形象來表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舍棄原有的漢語指代形象,代之以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指代形象。

二、出現(xiàn)具體指代對象的漢語諺語

不同民族的具體指代有所不同,諺語中有一部分是譯文的內(nèi)在含義與原文相同,但指代事物卻因中日兩國不同的民族特點而相異。例如,在中國諺語中出現(xiàn)的典故,或是中國歷史上的人物,就不能直譯。這時若用解釋性的譯法也能達到相互溝通的目的,但卻違背了使用者的初衷。使用者使用句式短小、語言凝煉的諺語,是為了使文章更生動,更具說服力。因此,譯者應(yīng)盡量不用解釋性的翻譯,而要尋找與漢語意義相同的日語固有的表達方式,也就是套用日本民族在表達這一意義時所使用的諺語形式。

1.歷史典故不同

此類諺語要避開寓言、典故及具有特殊意義的專有名詞,取其喻義來達到對應(yīng)的翻譯效果。例如: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三人に寄れば文殊の知。

情人眼里出西施/痘痕も笑。

班門弄斧/河童に水泳を教える。

諸葛亮以足智多謀著稱,而日本把文殊菩薩當作智慧的象征。西施是中國歷史上四大美女之一,日語的痘痕意為麻子,笑渦是酒窩之意,都形象地表現(xiàn)出熱戀雙方把對方看得很美。班即魯班,古代木工的祖師爺,在魯班面前揮舞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lǐng);河童是日本傳說中想象的動物,水陸兩棲,最善游水,教河童游泳,正好表現(xiàn)出漢語“班門弄斧”之意。

2.居住環(huán)境不同

前不著村,后不著店/にも付かずにもる。

虎落平川被犬欺/へ上がった河童。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腐っても。

村、店是指有人的地方,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指處于荒涼無助的境地;日語中的“”是離岸不遠的海面,“”指海岸及海上多石的地方,既不靠近“”又遠離“”正好與漢語意義相對應(yīng)。平川是指地勢平坦的地方,虎一般出沒于深山,這句用來形容有勢者一旦失勢會被眾人所欺;河童最善游水,用“登上陸地的河童”來比喻失去了優(yōu)勢,施展不開自己的本領(lǐng)的人。“真鯛即使腐爛了也是頭等魚”與中國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意思相對。從這里所舉出的諺語來看,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漢語多用陸地上所特有的事物進行指代,而日語多使用與水有關(guān)的指代事物。

3.生活習慣不同

諺語是人們對日常生活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jié)和概括,無論是漢語還是日語,人們總是習慣借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進行指代,但由于中日民族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情形的不同并具有各自獨特的歷史演變過程,這就決定了雙方對相同意義的指代有所不同。

對牛彈琴/貓に小判。

一心不可二用/二を追う者は一をも得ず。

太陽從西邊出來/石が流れて木のが沈む。

把錢給貓,指做事不看對象,義同“對牛彈琴”。同時要追到兩只免子,結(jié)果是一只也得不到,日語用此來告誡人們做事要專一,不能一心二用。按常理是石頭沉入水下,樹葉順水漂流,正如太陽東升西落一樣,反之則有悖于常理。像這樣一部分諺語,能找到意義與用法對等的諺語,可以直接采用使譯文更加生動貼切。

綜上所述,中日諺語的對譯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諺語是與民族語言同時產(chǎn)生、同步發(fā)展的,以其短小的句式,顯示出語言的精煉,深刻的寓意又充滿哲理,形象的指代更顯出濃厚的民族色彩。在進行中日諺語對譯的時候,要充分了解中日文化的差異,使用特有的指代對象,使譯文體現(xiàn)各自的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符合中日語言的表達方式。要在譯文中再現(xiàn)原文的情感、色調(diào)和風格,特別是要在諺語中體現(xiàn)出中日兩國不同文化背景的時候,如何使譯文盡可能保存原文風格,而不因中日兩國語言習慣的差異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將是諺語翻譯中值得長期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杜海懷.中日諺語在翻譯時的差異[J].日語知識,2003(5).

[2]馮明舒.中日諺語比較初探[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S1).

[3]馬心丹,李梨.日語諺語的探析[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2(3).

有關(guān)橋的諺語范文5

楊宇峰:男,17歲,現(xiàn)習楊式寇長春太級拳,48小時超級自衛(wèi)術(shù),愿結(jié)交天下所有武學研習者。地址:河北邢臺市華澳學院中體部,郵編:054000。

李步前:熱愛武道藝術(shù),研修振藩截拳道、泰拳諸武技,愿與天下武友一起追求武學真諦,攀登武道巔峰。地址:山東省郯城縣清泉鄉(xiāng)裂莊村,郵編:276115。

楊德志:習武多年的少林俗家弟子,愿交天下正直豪爽的愛武之友。地址:河南登封市中岳辦嵩山少林寺大道,郵編:452470。

張晶:男,公安干警,曾習空手道、泰拳,愿交天下武友。地址:河北保定中央司法警官學院95信箱,郵編:071000。

學練武術(shù)的指路明燈

魏鵬(青島)

武術(shù)諺語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它是千百年來武術(shù)愛好者智慧的結(jié)晶和精華;它是經(jīng)過歷代拳師的長期實踐、傳誦、提煉,逐漸積累豐富起來的;它是武術(shù)道德、技藝、功能多方面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它文詞簡樸、言簡意賅,意味深長,讀起來瑯瑯上口。武術(shù)諺語具有指導(dǎo)、啟示、增智等作用,是武術(shù)文化藝術(shù)中極為珍貴的財富之一。

“文以評心,武以觀德”,“用火不戢將自焚,學技不晦將自毀”。這兩則武術(shù)諺語都是關(guān)于人的品質(zhì)方面的。即練武術(shù)要講究武德,謙虛謹慎,不說狂話,不做不利他人的事,不以武欺人或出手傷人。練武者應(yīng)晨演夕練,至功精藝熟時,應(yīng)含藏不露,武技只可自衛(wèi)防身,若好勇斗狠,終會被功夫殺其身。

“動則無疾”,“拳后百步,到老不進藥鋪”。這兩則武術(shù)諺語是有關(guān)健身方面的。運動對身體的健康起著非凡的作用,經(jīng)常運動除強身健體外,還可預(yù)防和治療疾病,每次練功后要進行整理活動,散步運動適中,可消除大腦皮層的疲勞,放松各部骨骼肌肉,調(diào)節(jié)各系統(tǒng)機能,是使機體恢復(fù)到良好狀態(tài)的最好方法。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練武者應(yīng)恪守自覺、有恒、刻苦的信條,一年四季練功不輟,尤其是在冬夏兩季最冷和最熱的日子中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甚至半途而廢。學習掌握動作規(guī)格和提高動作質(zhì)量,需長期堅持,且要通過日復(fù)一日的錘練,故練功一日,自有一日之功效。

“千拳歸一路”,“鼯鼠五能,不如烏賊一技”。雖因拳種的不同,在具體的手法、腿法、身法、步法、技法上會有差別,但在技擊的原則、原理及精神實質(zhì)上都是一致的。在練習中,要動腦子,勤于思索、揣摩、分析,把學的、練的、聽的、看的融匯貫通,找出規(guī)律,并有所創(chuàng)新。能不在乎多,而在于精,不論習武囑文,一定要循規(guī)蹈矩,切忌貪多求高,急于求成,牢記: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

“練武必求明師”。武術(shù)不同于其它,訣竅奧秘之處,是經(jīng)過無數(shù)前人的實踐得來的,必須由老師口傳心授,才能得到。有明師的指導(dǎo),可避免走彎路。

“我的至愛是武術(shù)。通過武術(shù),對于我來說意味著一個人靈魂不受限制的表達。武術(shù)也意味著象隱士一樣地日復(fù)一日地進行體能和技能訓練以達到最佳狀態(tài)(李小龍)”。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大家好,暮春已過,盛夏將至,俗語講,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但在這里,我還是希望廣大武友能在提高武技的同時保重身體。我們這個欄目和大家見面已經(jīng)半年了,得到了廣大讀者和搏擊愛好者的熱情幫助,希望廣大讀者能在以后的歲月中繼續(xù)支持我們這個共同的欄目,增強互動,加強我們的聯(lián)系,共同把《搏擊》雜志辦成眾多讀者喜愛的刊物。

江西南昌的鄧水根先生給我們的雜志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對我們的欄目設(shè)置和內(nèi)容安排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在這里,我向包括鄧水根先生在內(nèi)的廣大讀者表示感謝。還有讀者來信要求刊登巴西的卡皮艾拉,法國的自由搏擊、日本的踢拳道、合氣道、劍道,泰國的泰拳的內(nèi)容,我們將陸續(xù)組織有關(guān)這些內(nèi)容的稿件,本期我們已經(jīng)開始刊登泰拳,以滿足廣大讀者的要求。

從本期開始,我們搏擊俱樂部陸續(xù)刊登一些有關(guān)中華武術(shù)認識的讀者來信,希望廣大讀者能踴躍參加我們的討論。

本期搏擊俱樂部幸運讀者

方開意(浙江湖州)

柏興橋(廣東東莞)

吳鵬(吉林省吉林市)

譚家會(湖南桂陽)

劉聰(遼寧鞍山)

段旭(新疆昌吉州)

向繼華(湖南龍山)

有關(guān)橋的諺語范文6

一、中西方詞匯以及諺語的文化內(nèi)涵異同

一般而言,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是指其感彩、風格意義和比喻意義等。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導(dǎo)致社會觀念不同,對同一事物會產(chǎn)生不同認識,如不加比較,不加注意,特別是在教學中以漢語文化模式去套用,就會引起誤解。(曾萍,1992)以英語中intellectual(知識分子)這一詞為例,在中國“知識分子”一般包括大學教師、大學生以及醫(yī)生、工程師、翻譯、中學教師等一切受過教育的人;在中國農(nóng)村許多地方,連中學生也被認為是“知識分子”。但在歐洲,intellectual是包括大學教授等有較高學術(shù)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學生,故其范圍要小的多。

由此可見,以上例句中的民間諺語有的近似、有的相同、有的不同,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孤立地進行詞匯教學,而應(yīng)從歐美與中國的民族文化異同進行比較,并可從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入手,讓學生了解中西方兩種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異同。

二、結(jié)語

眾所周知,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學中應(yīng)該改掉以往重視語言形式而忽視語言運用的做法,用文化語言觀去指導(dǎo)英語教學,從培養(yǎng)學生用外語進行有效得體交際的目的出發(f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背景意識,使規(guī)范的文化教學與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同步進行。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應(yīng)該注意語言形式的正確性,還必須重視語言運用的恰當性。要求外語教師不僅應(yīng)當有一定的漢語和所教授外語兩種語言的對比語言學知識,而且還應(yīng)當有本國和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學方面的知識和感受。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首要條件。

其次,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yīng)當在除了揭示單詞和成語的表概念部分的詞匯意義外,還要涉及到有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及詞源典故,引導(dǎo)學生在讀懂原文的基礎(chǔ)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文化內(nèi)涵的分析,是學生準確把握作品內(nèi)容,增長對西方國家社會、歷史、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認識,提高閱讀理解及運用語言的能力,鼓勵學生多看一些課外讀物,不斷拓寬知識視野,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對文化的理解會更成熟、更全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干比网 | 日韩国产在线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 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野外黑人 | 91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 最新国产在线播放 | 国产一级α片 | 好看的电影网站亚洲一区 |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v欧美v日韩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 在线播放 | 欧美日本日韩aⅴ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91 | 日韩三级一区二区 |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百度 |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美女视频一区二区 | 欧美第3页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 在线观着免费观看国产黄 | 欧美国产第一页 | 日韩系列第一页 |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欧美精品aaa久久久影院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动图 | 性夜影院爽黄a爽免费看网站 | 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操|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视频二 | 中文 字幕 高清 在线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不卡第一页 | 日韩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