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嬰兒夏季腹瀉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嬰兒夏季腹瀉范文1
關鍵詞:患兒; 腹瀉; 病毒 檢驗;
中圖分類號:R442.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6-200-01
腹瀉屬于嬰兒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都可導致嬰幼兒腹瀉。腹瀉患兒若不及時對癥治療,有效的消除疾病,將會導致嚴重的后果,輕者可能會導致脫水、引發營養不良,重者威脅生命[1]。本文將對我院近年來收治的126例腹瀉患兒的病毒檢驗結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近年來收治的腹瀉嬰兒126例,本組患兒中最小年齡為5個月,最大年齡為4歲。男78例,女48例。取腹瀉嬰兒3~5ML糞便(自然留取)給予臨床檢驗。
1.2 方法
采用玉米粉瓊脂、沙保弱氯霉素瓊脂、SS瓊脂、堿性蛋白凍水等在檢驗室中作為實驗用培養基。完成實驗標本收集以后,馬上采用準備好的培養基把病原菌分離并進行培養,在培養過程中應嚴格依據臨床實驗操作的規范進行。待菌株分離培養出來以后,運用鑒定系統給予鑒定,并通過血清學給予證實[2-3]。
2 結果
126例患兒中,檢出病原微生物74例,所占比例為58.73%,其中有66例患兒病毒檢驗呈陽性,所占比例為52.38%,輪狀病毒呈陽性的患兒40例,所占比例為31.75%,腺病毒呈陽性的患兒20例,所占比例為15.87%,輪狀病毒與腺病毒都呈陽性的患兒3例,所占比例為2.38%。病菌檢驗呈陽性的患兒40例,所占比例為31.75%。其中檢出沙門菌患兒18例,所占比例為14.29%,包含甲型副傷寒沙門菌患兒9例,所占比例為7.14%,乙型副傷寒沙門菌患兒5例,所占比例為3.97%,非傷寒沙門菌患兒4例,所占比例為3.17%;志賀桿菌患兒16例,所占比例為12.7%,包含宋內志賀菌患兒9例,所占比例為7.14%,福氏志賀菌患兒7例,所占比例為5.56%;致病性大腸埃希菌患兒6例,所占比例為4.76%;氣單胞菌患兒4例,所占比例為3.17%;白色假絲酵母菌患兒2例,所占比例為1.59%。
3 討論
嬰兒腹瀉疾病癥狀復雜,病因各種各樣,患兒的表現也有差異。按照患兒致病菌以及患病的原因,患兒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形狀不同的糞便[4]。若能夠按照患兒的致病菌,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有效臨床治療,便可快速提高患兒的治療療程,從而減少腹瀉患兒給家庭帶來的經濟負擔和思想負擔[5]。
在本組患兒中,通過檢驗發現,導致嬰兒腹瀉最主要的致病微生物是病毒感染,所占比例為52.38%,在病毒感染中以輪狀病毒感染為主,所占比例為31.75%,其次是腺病毒感染,這2種病毒混合感染的情況在臨床上也并不是很少見到[5-6]。換句話說,在對嬰兒腹瀉這種疾病的治療中,檢測腺病毒是不能忽視的。
與此同時,筆者還觀察到,在不同季節的里,不同的病原體的發病率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病菌感染常常發生于夏季高溫季節,這可能是和嬰兒在比較炎熱的季節里喜歡吃生冷食物,讓很多不清潔的食物進入其腸胃,以致其腸胃功能出現紊亂有關[7]。對于輪狀病毒感染的發病率,則常見于比較寒冷的季節,尤其在最冷的季節里更多見。輪狀病毒可以通過糞口途徑,進入嬰幼兒體內小腸的黏膜細胞,從而破壞其腸道內的絨毛,減少其對水鈉的吸收,導致腹瀉。腺病毒為一種較新的致病菌,臨床上研究發現這種疾病的發生率和季節、年齡均沒有明顯的相關性[8]。
對此,筆者建議:在夏季腹瀉嬰兒可能存在不潔飲食的情況,所以在臨床上對其治療時,要重視細菌學的檢測,而在秋冬季節里需要更加重視輪狀病毒的檢測,從而以更好地診治患兒。兒科醫生還要按照腹瀉嬰兒發病的實際情況,對其糞便的性質、每天患兒腹瀉的次數等等情況給予綜合判斷,并結合實驗室檢驗結果,再給予選擇用藥治療[9]。在治療過程中不能隨意亂用抗菌藥物。
對腹瀉嬰兒的診治,也應重視從預防入手,結合其周圍的生活環境,讓家屬注意患兒的食物衛生,并加強培養患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衛生習慣。對于抵抗力比較弱的嬰兒,應讓其多運動,不斷提高嬰幼兒的自身免疫力,同時也可適當給嬰兒使用疫苗以預防疾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馬振林.周口地區嬰幼兒腹瀉的病原學檢測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09,7(16):119-120.
[2] 姜凱,姜鋒.腹瀉患兒糞便檢測結果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5):16-17.
[3] 倪黎,曾正蓮,宋江勤.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檢測與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0):2379.
[4] 鄭建新,楊慧,傅啟華.腹瀉患兒輪狀病毒感染情況調查[J].檢驗醫學,2010,25(8):652-653.
[5] 馬建芳,洪國才.3年2484例小兒腹瀉輪狀病毒檢測結果回顧性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245):186.
[6] 馬慧,黃敬孚,林書祥,等.兒童輪狀病毒腹瀉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0,25(1):52-53.
[7] 郭承勇,高克玲,伍亞云.十堰市輪狀病毒腸炎流行病學調查[J].中外醫療,2011,30(5):47-48.
嬰兒夏季腹瀉范文2
肺炎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第1原因,占全部嬰兒死亡的20%~30%,估計我國每年有30萬嬰兒死于肺炎,為了解我市嬰兒肺炎死亡率及其相關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肺炎的死亡率,對1990~1994年177例嬰兒肺炎死亡資料進行了綜合整理分析,結果如下。
嬰兒肺炎死亡率:1990~1994年溧陽地區活產嬰兒49784例,肺炎死亡177例,平均嬰兒肺炎死亡率3.6‰,處于我國6個縣調查研究資料嬰兒肺炎死亡率3‰~9‰的中間水平。為發達國家嬰兒肺炎死亡率的7~16倍。5年嬰兒肺炎死亡率分別為4.5‰、4.1‰、3.2‰、3.1‰、2.1‰。隨我市醫療保健系統的發展而下降。
嬰兒肺炎死亡的年齡及地點,見表1。
嬰兒肺炎死亡率與季節的關系:本資料177例嬰兒肺炎死亡在各季節的分布,見表2。
嬰兒肺炎死亡與產科因素的關系:產科因素包括早產、窒息、胎兒窘迫、臀位產、剖宮產、滯產、過期產、胎頭吸引、羊水早破等,占本組資料的67.2%,無產科因素32.8%。其中0~7天內死亡50例,均有產科因素;7~28天52例,44例有產科因素。應用相對危險度流計分析表表明,有產科因素嬰兒肺炎死亡的危險度為無產科因素的6~7倍。
調查結果表明,嬰兒肺炎死亡率春冬季明顯高于夏秋季。春季最高(0.54%)。這可能與發病季節長江下游以春冬季為多有關。
有關研究表明,5歲以下的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死亡病例中,出生2個月內兒童死亡數20%~30%。本文結果與上述研究一致。在嬰兒肺炎死亡病例中,小嬰兒最多(78.5%)。因此,肺炎防治重點應放在小嬰兒(<2個月)組。
調查結果顯示,產科因素為導致圍產兒肺炎的最主要原因,并威脅著嬰兒的健康和生命。特別是圍產新生兒肺炎死亡均與產科因素相關。所以,做好圍產期的保健,治療孕母各種疾病及生殖道的各種感染,及時處理胎位不正等異常產科情況,可降低新生兒肺炎發病和死亡率。
由于小嬰兒(<2個月)的免疫功能尚未發育完善,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故對產科異常的初生嬰兒,可預防性的給予抗生素,同時提倡早期母乳喂養,有助于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普及衛生教育,使家長認識肺炎的早期體征,患病后迅速到醫院就診,是降低嬰兒肺炎發病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HT][FL)]
[CSX]
醫生,是患者進入醫療系統的“引路人”。作為首診醫生,必須具備較強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疾病的能力,對來診的每位患兒在進行常規治療中應注意個體化,辨證地實施治療。就嬰幼兒腹瀉病而言,例如新生兒疾病濫用抗生素使腸道菌群平衡失調而導致腹瀉。因飲食因素、氣候因素導致的嬰幼兒腹瀉運用抗生素治療會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社區醫生是家庭醫生,服務內容為醫、防、保、康、教、計一體化,責任是持續性,生前死后,所以必須通過健康教育等措施向轄區內的農牧民群眾宣傳介紹母乳喂養、科學喂養嬰兒是保證嬰幼兒健康成長的先決條件。指導孕母從妊娠后期著手,合理營養,保健。產后早期開奶,按需哺乳,保持心情愉快,掌握正確的哺乳技巧等,以建立良好的母乳喂養,提高母乳喂養率。實施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我國衛生部制定的《嬰幼兒喂養策略》,建議生后6個月內完全接受母乳喂養。指導哺乳期母親在炎熱夏季或嬰兒患病時不宜斷奶,以免發生腹瀉等消化紊亂,以降低嬰兒腹瀉病的發病率。同時指導農牧民群眾改變喂養習慣,科學育兒,以降低嬰幼兒腹瀉病的發生,減少病死率和致殘率。
社區醫生是嬰幼兒健康保險的最佳“守門員”,必須加強預防保健服務工作,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早期,減少疾病的發生,控制疾病的發展,改善疾病的進程和預后,最終提高衛生資源的使用效益,提高社區群眾的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嬰兒夏季腹瀉范文3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353-01
小兒腹瀉又稱腹瀉病,是由多病因所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及性狀改變為特點的一組消化道綜合征。是兒科最常見疾病之一,常發生于6個月~2歲的嬰幼兒,1歲以內約占半數。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夏秋季發病率最高,以腹瀉為主要表現,重型可引起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是導致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中飲食調理對小兒腹瀉的治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 臨床資料
我院2012年6月~11月門診共收治腹瀉嬰兒300例,其中男181例,女119例,年齡
1.1 細菌感染 年齡在14~24個月,多發生在夏季,有食入不潔食物或冰箱內久存變質食物的病史,臨床表現為大便稀水樣,帶粘液或膿血,中毒癥狀較重伴有脫水嘔吐,病程短,合理應用抗生素及飲食護理,約1周左右可治愈。
1.2 輪狀病毒感染 年齡6~12個月,多發生在秋冬季,因以秋季流行為主故稱秋季腹瀉。起病時,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大便呈蛋花湯樣,量多但無腥臭,重者常伴脫水、嘔吐,為自限性疾病。通過合理喂養,脫水給予補液治療,約7~10天可治愈。
1.3 非感染 年齡在2~6個月,原因為喂養不當,除大便改變外,無其它癥狀體征,大便呈黃稀便,帶奶瓣,有時為黃綠稀便,主要通過飲食護理,病程長。可通過護理飲食對癥治療。
1.4 乳糖酶缺乏年齡I歲以內多見 表現為排水樣稀便,并帶有泡沫及酸臭味,腹瀉 次數 每日3~4次或每日7~8次不等,每次量較少,病程較長者可伴有肛周皮膚發紅、糜爛,糞便常規檢查除部分標本中伴有脂肪球外,均無陽性發現,常規治療效果均不佳,后改用去雙糖飲食治療。腹瀉癥狀多在3~5天內消失,最長1周。
2 飲食護理
2.1 合理飲食的重要性 想取得較滿意的療效,合理的飲食護理是重要環節之一。臨床研究證實,在急性腹瀉時,仍有50%以上攝入的營養物質被小腸吸收,如果禁食時間過長,勢必導致體內蛋白質、熱量和微量元素缺乏,使患兒免疫功能低下,致使病程遷延[2]。
2.2 飲食原則 對嘔吐、腹瀉嚴重者應暫時禁食6~8h,以利腸道休息,減少嘔吐及腹瀉次數,除嘔吐非常嚴重外,一般不禁水。對母乳喂養兒,只要嘔吐不頻繁,就可以繼續用母乳喂哺。人工喂養兒恢復飲食后可先給米湯或面湯。暫時停止一切輔食,飲食的質與量,應從少量到多量,從稀薄到濃稠,逐漸增加,充足補充水分。由于腹瀉和補液時,水溶性維生素損失較多,可通過維生素制劑來補充。
2.3 口服補液 輕度、中度脫水患兒可通過飲用口服補液鹽來治療。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配方[3]:氯化鈉3.5g,氯化鉀1.5g,碳酸氫鈉2.5g,葡萄糖20g,加水至1000ml。小嬰兒可每1~2min喂1小勺(約5ml),如有嘔吐,可停10min左右,再每2~3min喂1小勺,無脫水嬰幼兒每次腹瀉后可服口服補液鹽10~100ml,一天可服500ml左右。輕度脫水最初4h服用量為:
2.4 飲食禁忌 禁高脂膳食。因為脂肪不易消化,而且有潤腸的作用,會使腹瀉加重。禁辛辣刺激性食物,此類食物可刺激消化道黏膜,導致腹瀉加重。禁食高纖維食物,因可刺激消化道蠕動加快,使大便次數增多。
2.5 使用兒童益生菌制劑 病情好轉,恢復飲食后可及時使用兒童益生菌制劑,如媽咪愛、合生元等制劑,可縮短腹瀉病程,早日恢復健康,特別是對輪狀病毒腹瀉的效果更好。
3 結論
通過對300例腹瀉嬰兒實施的飲食護理,結果表明:飲食護理在治療嬰兒腹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非感染性腹瀉以及由于濫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調而導致的腹瀉,以及慢性腹瀉,飲食護理顯得更為主要。傳統治療嬰兒腹瀉往往注重藥物治療,而忽略了飲食護理,藥物治療固然起效,但要分析不同原因引起的腹瀉,對非感染腹瀉特別是喂養不當引起的腹瀉,藥物治療不但無效反而增加患兒痛苦,引起不良反應,如菌群失調,二重感染鵝口瘡。作為一名護理人員,應做到合理指導喂養,做好飲食護理,對提高嬰兒腹瀉治療效果,減輕患兒痛苦,達到預期護理目標尤為重要[4]。
參考文獻:
[1] 崔焱.兒科護理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59-164.
[2] 劉厭翠,王兆蓮 ,張新華.經皮紿藥治療小兒腹瀉的I臨床觀察及 護理[J]. 哈爾濱醫藥.2003.23(4):81.
嬰兒夏季腹瀉范文4
治療方法“因病而異”
在兒童發育過程中,腹瀉的發生主要見于嬰兒,特別是兩歲以內的嬰幼兒,這個階段小孩的消化系統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容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影響而發生腹瀉。夏天蔬菜、瓜果都已上市,生吃水果的機會明顯增多。如果在水果清洗過程中有疏漏,細菌就有可能被孩子吃到體內,引起腹瀉。而夏天也是細菌容易生長和滋生的季節,所以相對來說,感染的機會就多一些。所謂的感染因素就是吃進去一些被污染的食物,所以家長要把好病從口入關,比如給小孩吃水果、蔬菜的時候,一定要清洗得非常干凈。嬰兒的奶瓶、擦嘴的毛巾都要注意及時地消毒,這樣避免細菌的滋生,就可以預防腹瀉。
腹瀉在兩周之內叫急性腹瀉,兩周到兩個月之間叫遷延性腹瀉,超過兩個月的叫慢性腹瀉。
如果寶寶發生了腹瀉,家長首先要考慮孩子發生腹瀉的原因。查找病因非常重要,針對不同的病因,治療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比如著涼引起的腹瀉,首先應注意腹部的保溫,如果有感染因素造成的腹瀉,最好到醫院做大便常規的檢查。特別要提醒家長的是,到醫院做檢查之前,最好事先準備一份大便,這樣醫生可以馬上做化驗,做出比較明確的病源診斷。家長在孩子腹瀉過程中,要注意觀察腹瀉的次數,大便的水分有多少,小孩的尿量怎么樣,這些數據在醫生問診中也是很關鍵的。
如果大便里有較多的紅血球和白血球,說明這個孩子可能是因為吃進了不干凈的食物,或者被污染的奶瓶引起的腹瀉,醫生在治療的時候,可能就會用一些抗生素;如果大便常規里沒有紅血球和白血球,僅僅是稀便,在治療時,醫生不用抗生素,我們最常用的是思密達,因為思密達是對腸黏膜可以起到保護作用,而且對腸道不吸收的,對孩子來說是比較安全的藥物。還可以用一些雙歧桿菌類,微生態制劑,比如培菲康、金雙歧或者媽瞇愛之類。
喂養食物成分盡量單純
孩子發生腹瀉以后,他的消化系統受到了一定的損傷,這個時候消化吸收能力就更低了,家長應該盡量讓他們少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在喂養方面,根據年齡不同,選擇的喂養方式也不一樣。有些嬰兒,尤其是四個月之內的嬰兒,如果用母乳喂養,盡量堅持,因為母乳里面含有一些小孩容易吸收的成分,而且含有對孩子起保護作用的免疫球蛋白等,這些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如果是喂配方奶的嬰兒,我們可以把奶量適當地減少或者做一些稀釋;如果孩子的食物中已經加了輔食,如菜泥、肉泥、水果之類,這個時候盡量把加的輔食先減去,喂養的食物成分盡量單純一些。
如果有的孩子腹瀉時間已經超過一周,這個時候建議家長可以給他換一種免乳糖奶粉。因為不論什么原因引起的腹瀉,只要達到一定時同,對腸黏膜就有一定的損傷存在,腸黏膜損傷后,黏膜表面有一種雙糖酶就會缺乏,隨之孩子出現不能耐受乳糖的反應,無論是配方奶還是母乳當中都含有乳糖,孩子表現為一吃奶就會拉肚子。
食藥療解決孩子便秘問題
同樣,便秘對于嬰兒來說也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一般來講,如果三天沒有大便就可診斷便秘了。大便沒有排出來,就會影響小孩的食欲,不想吃東西;另一方面,大便當中含有毒素,一些對身體不好的物質,如果在消化道中存留的時間過長,通過腸道又吸收到體內,對孩子的健康也是不利。 如果孩子是以母乳為主,每天添加三次牛奶,建議這三次的牛奶在配方奶的選擇上,可以選擇一些添加了益生元的奶品。據我所知,現在國內市場上有一些奶粉,像雀巢力多精有一款奶粉加了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也叫gos―fos。德雷斯這樣的奶粉主要是針對便秘的嬰兒比較適用。
另外,這樣的孩子還可以加一些雙歧桿菌、乳酸桿菌類的藥物,比如現在醫院常用的媽咪愛、培菲康之類的藥物,它們通過調整腸道細菌的菌群,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有促進排便的作用。如果這個孩子已經四五天都不排大便了,這些藥可能不會立即解決問題,如果這個孩子三天以上不排大便,要趕快用一些外用藥物。讓他立即把大便排出來,在醫院里常用就是開塞露,嬰兒用2~3毫升的開塞露,這是最快的見效方法。有的家長用肥皂頭刺激,誘發孩子的排便反射,也可以把大便排出來。
腹痛,也許是蟲卵作祟
嬰兒夏季腹瀉范文5
嬰兒大腦發育還不健全,體溫調節中樞及皮膚散熱、保溫調節功能都差,在炎熱天氣里,如果環境溫度和濕度過高,嬰兒很容易中暑或出現熱傷風。天氣熱使嬰兒出汗多,體內消化液如唾液、胃液、腸液、膽汁、胰液等分泌減少,可直接影響嬰兒食欲,有的發生消化不良而出現嘔吐和腹瀉。天熱食物容易腐敗變質,飲食不衛生或過食冷飲、增添輔食不當,都可能引起胃腸功能系亂,甚至發生腸炎、痢疾等腸道傳染病。
父母首先要為嬰兒制定有規律的生活制度,吃飯、睡覺、玩耍,甚至大便都要定時。其次注意防暑降溫,要經常讓孩子在較陰涼的地方休息和活動,無論室外或室內都要保持清潔衛生、通風、消除蚊蠅和臭蟲。夜間不要露天睡覺,電扇不要直接吹向孩子,氣溫不是特別高時,盡量少用空調。要多喂水,飲水量多時,水里略加點鹽(250毫升水中加0.3克鹽),也可給孩子喝適量西瓜水、綠豆湯、酸梅湯等,能消暑解渴。暑天孩子每日要洗澡1~3次,保持皮膚清潔,排汗通暢,洗后還可在胸、背、腹部兩側及額部、頸部、腋窩等處撲上小兒痱子粉。出了汗要及時擦干,睡覺要勤翻身,使汗液容易蒸發。睡覺時可在涼席上鋪一個小布單吸汗。
嬰兒應用的食具及食品等要單獨存放,并備防塵和防蠅設備。大人準備食品和食具時,要先洗手。牛奶、食品都要新鮮,食前要煮開,食具用后洗凈蒸煮消毒。堅持定時定量喂食,提倡母乳喂養,尤其是夏天盡量母乳喂養。3個月以內的嬰兒,一般每2~3小時喂奶一次,每天喂6~7次,以后可延長至3~4小時喂奶一次,每日喂5~6次,每次喂奶以15~20分鐘為宜。每天喂奶次數及每次喂奶間隔時間并非固定不變,應根據嬰兒饑餓程度及母親奶水量靈活掌握。
嬰兒夏季腹瀉范文6
嬰幼兒腹瀉致病因素分為三方面:體質、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亂。通常將腸道內感染可引起的腹瀉稱為腸炎;腸道外感染、喂養不良、氣候環境影響所引起的腹瀉,稱為消化不良。
在我國小兒腹瀉是居第2位的小兒常見多發病,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每年有1~2次發病高峰,一為6、7、8月,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腸桿菌與痢疾桿菌;二為10、11、12月,稱“秋季腹瀉”,主要病原是輪狀病毒。
我院自2007年5月~2008年4月收治的278例腹瀉患兒,對其觀察護理如下。
診 斷
消化不良:①有腸道外感染癥(上感、中耳炎、腎盂腎炎等)、飲食不當、氣候變化等致病因素。②胃腸道癥狀一般較輕,每日大便數次至十余次,為黃色或黃綠色“蛋花樣”或稀糊便,混有少量黏液。嘔吐輕,無明顯脫水或酸中毒。
腸炎:①多有特異性感染(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病毒、真菌等),部分可自消化不良發展而來。②胃腸道癥狀較重,腹瀉每日十至數十次,為水樣便,量多,有酸、腥或腐臭味,偶有膿及血絲。嘔吐較重。③易發生脫水、代謝性酸中毒、低血鉀等水、電解質紊亂。④食欲減退,多有發熱、精神萎靡、嗜睡、煩躁,甚至有昏迷、驚厥等癥狀。
臨床表現
輕型:患兒表現食欲不振、溢乳或嘔吐,大便每日5~6次,色黃或帶綠色,含有少量黏液和奶瓣,或呈蛋花樣,無脫水及全身癥狀。
重型:患兒表現食欲低下,食入即吐,嘔吐劇烈時,嘔吐物為咖啡色液體。腹瀉頻繁,每天10次至更多,大便呈黃色水樣便或蛋花樣便,有少量黏液,有明顯的脫水、電解質紊亂和全身癥狀。
治 療
一般以調整飲食、消除病因、控制感染和糾正水電解質為原則。
預 防
首都兒科研究所1986~1988年進行30萬人次的逐月小兒腹瀉監測,結果農村5歲以下小兒發病次數平均每年2.01次/人,北京市為0.45次/人,低于第三世界平均每年3.3次/人,以7~8月份為高峰,2歲以內小兒占3/4,死亡率0.51‰(第三世界平均6.5‰)。根據全國各地資料統計,嬰幼兒腹瀉約占兒科總住院人數的12%~24%,農村發病率高于城市,遇有治療有及時或有嚴重并發癥如營養不良腸道外感染等情況,仍有死亡,一般醫院病死率已降至1%左右。
主要方法:①鼓勵母乳喂養尤以生后4~6個月和第一個夏季最重要,應避免夏季斷奶;②人工喂養時要注意飲食衛生和水源清潔每次喂食前用開水洗燙食具每日煮沸消毒1次;③母乳和人工喂養都應按時添加輔食切忌幾種輔食同時添加;④食欲不振或在發熱初期應減少奶和其他食物入量,以水代替,最好用口服補液鹽配成飲料口服;⑤夏季炎熱時避免過食或食用富于脂肪的食物,嬰兒體溫調節功能差夏季要少穿衣服注意居室通風;⑥患營養不良佝僂病或腸道外感染時,應及時治療防止并發腹瀉;⑦感染性腹瀉,尤其是大腸桿菌鼠傷寒或其他沙門菌和輪狀病毒引起的感染,傳染性很強,易在病房內廣泛傳播,必須嚴重消毒隔離,否則易在兒科病房發生交叉感染。消毒方法以過氧乙酸煙熏效果最好,其次是用新消毒表面消毒再加紫外線照射。腹瀉病例的病房最好每月用過氧乙酸煙熏徹底消毒;⑧下地玩耍的小兒飯前、便后要洗手;⑨醫務人員要努力宣傳小兒腹瀉的預防措施,以免復發。
輪狀病毒腸炎流行甚廣,疫苗為理想的預防方法。對輪狀病毒已有疫苗口服的報道保護率為80%以上,但持久性尚待研究。
護理體會
觀察大便情況: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呈黃色水樣或蛋花樣,秋冬季多見,80%為輪狀病毒性腸炎。大便每日5~10次,量中等,呈綠色或蛋花樣便伴較多黏液,有發霉味,多為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腹瀉頻繁,大便呈黏凍狀,帶膿血,伴惡心、嘔吐,高熱,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現嚴重的中毒癥狀,甚至休克,為侵襲性大腸桿菌性腸炎。大便泡沫多表示發酵,有腐敗臭味表示蛋白質消化不良,糞便上有油表示脂肪消化不良。
飲食護理:首先禁食不消化的飲食。母乳喂養者縮短每次哺乳時間,兩次哺乳間給患兒喂適量開水;人工喂養者可先給米湯或稀釋牛奶,由少到多,由稀漸濃,一般不禁食,這樣雖大便次數和量會增加,但患兒精神會好轉。嘔吐嚴重者應暫禁食。
補液護理:首選口服補液鹽,耐心喂哺可改善輕度脫水。吐瀉頻繁有明顯口渴尿少者,給予靜脈補液,一般按等滲性失水補液,補液遵循“先快后慢,先鹽后糖,見尿補鉀”的原則,并準確記錄出入量,密切觀察臨床癥狀。
對癥護理:①腹痛給予熱敷;腹脹給予肛管排氣;高熱時給予物理降溫或退熱劑;煩躁時給以鎮靜劑;加強保暖及大量維生素的補充。②大便后洗凈臀部,撲滑石粉,保持臀部清潔干燥以防臀紅,已發生臀紅者,可用清潔軟布清洗,揩干,然后涂抹5%鞣酸軟膏,每日3次,3天后臀紅就會緩解。③脫水明顯口唇干裂者,可用棉簽蘸溫開水濕潤口唇;多喂開水,保持口腔清潔防止發生鵝口瘡。有明顯“露睛”現象者,用生理鹽水浸潤角膜,并點滴氯霉素眼藥水或金霉素眼膏保護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