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對聯鑒賞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對聯鑒賞范文1
武當絕命劍為屈克章老先生所傳授。屈老師原系北京白云觀道長,解放以后還俗,但仍孜孜不倦地精研中華武術,尤其對劍術的研究,已進入爐火純青之境。武當絕命劍對練,原為若干個分散的攻防組合小套路,經過屈老先生幾十年的演練和研究,使其技法更加豐富,套路愈趨完善。
為了使這朵中華武術之奇葩開放得更加絢麗,不致于在我們手中枯萎,故將其整理成文,以與廣大武林同仁共同探討。因水平膚淺,有不妥之處,望廣大武術愛好者予以斧正。
預備勢
甲乙二人側面相對站立,甲面向南,乙面向北,二人同站在一條中心線上,相距約3米,各以左手反握劍柄,使劍尖朝上貼靠于臂后,右手貼靠右腿側,兩臂自然垂直,兩腳靠攏自然站立,目視前方(圖1)。
要點:身體中正,虛靈頂勁。左肘微微上提,以免劍刃靠身。神態安然,呼吸自然。
一、甲乙弓步持劍前指
甲乙雙方同時動作:1右腳向右側撤半步,重心下移,膝微曲,左腳隨即向右腳靠攏,腳尖點地,屈膝。同時,右手變劍指,腰微向右擰轉,帶動右臂向上側平舉,高與耳平,手心向上。左手反握劍,屈肘向左上劃弧,停于右胸前,手心向下,目隨右手動(圖2)。
2上動未停,左腳向左前方邁出,屈膝成左弓步;右腿自然蹬直,身體隨即向左轉90度,同時,左手持劍隨身體的轉動經左膝前向左后方劃動,停于左胯外側,手心向后。右手內旋,手心向下,經右耳旁向左前方指出,目視右手(圖3)。
要點:
1左右手的運動要與腰的轉動合為一體,不可有先后之分。左右腳的虛實變化要清楚,兩臂不可僵直。
2左手的摟膝動作要在弓步完成以前,不可弓步形成再劃弧。左手反握劍要緊貼小臂,運行時不可碰擊身體。左肘要微曲,不能挺直,全身動作協調一致。
二、甲乙左虛步藏劍
甲乙雙方同時動作:1身體向右擰轉90度,同時,右臂向右下方弧形擺動至右胯旁,手心向上。左手握劍,隨身體的轉動自然擺動,目視右手(圖4)。
2上動未停,重心移至右腿,屈膝;左腳撤至右腳內側,腳尖點地。同時,兩手從兩側向上屈肘,合于胸前 ,手心相對,右手接劍,目視前方(圖5)。
3上動未停,右腿重心略向下移,左腳隨即向前伸出,腳尖點地,膝微屈成左虛步。同時,腰略向左擰轉,右手握劍向右下方抽拉,手心向里,刃分上下,停于胯外側。左手向胸前、向上、向前弧形指出,手心向里,目視左手(圖6)。
要點:
1身體和臂的擺動要自然,并與腰的轉動合為一體。
2兩腳的步法要清晰,兩膀相合,不要聳肩,劍身要緊貼小臂。
3步法虛實要分明,兩手的動作要同時完成,不可有先后之分。兩臂要有掙力,不可僵直。身體中正,沉肩、含胸拔背。
第一段
三、甲弓步前刺劍,乙撤步右虛步撩劍
甲左腳向前上半步,右腳隨即向前上一步,屈膝成弓步。同時,右手持劍向對方胸部刺去,手心向內,刃分上下;左手劍指向下、向后、向上劃弧,置于左上方,手心向上。肘微曲,目視劍尖(圖7)。
乙方左腳向右腳的右后方撤步,重心移至左腿,屈膝。右腳尖點地,膝微屈成右虛步。同時,右手持劍向上撩擊,手心向上;左手劍指向下向后劃弧,停于左胯旁,肘微曲,手心向下,目視劍鋒(圖8)。
用法:甲上步挺劍直刺乙胸膛,乙迅速后撤步閃開甲劍,同時出劍撩擊甲方手腕。
要點:甲方的刺劍要與右步同到,迅速,力貫劍尖。肩要沉順,不可抬肩。右臂要微曲,要有擰翻勁,劍要刺平。乙方撤步閃身要快,讓過對方的劍鋒,從側面截擊對方手腕,右手要有上托勁,左手要有下按后拉之力。此為“閃”字訣的典型范例,攻防一體。閃,躲也。為步法之靈活,身法之協調也。
四、甲虛步舉劍,乙弓步刺劍
甲重心移向左腿,屈膝,右腳向后撤回半步,膝微曲,腳尖點地成右虛步。同時,右手持劍向上弧形抽帶,屈肘停于右額前,手心向里,劍柄略高于劍尖。左手下落置于面前,屈肘,手指撫按在右腕內側,手心向外,目視右前方(圖9)。
乙右腳向前上步, 屈膝成右弓步。同時,右手持劍隨右腳的上步向前刺出,高與肩平,手心向內,刃分上下。左手劍指自下向上弧形擺動,置于頭的左上方, 手心向外, 目視劍尖(圖10)。
用法:接上式,甲見乙劍向自己的腕部截來,迅速撤步抽劍,躲避乙劍的撩擊。乙見甲劍抽回,露出肋部空隙,立刻上步,直刺對方肋部。
要點:
1甲抽帶劍要柔和迅速,手足配合要協調。雙肩要抱攏,兩臂要撐圓。此勢為“束”字訣之體現。束,縮也。為身法之要訣。
2乙刺劍要與上式撩劍合為一體。連接要緊密,出腳要迅速,突然。審時度勢,一舉成功。
五、甲上繞步弓步提撩劍,乙轉身蓋步反撩劍
甲右腳向左前方弧形上步,隨即左腳再向右腳前弧形上步,屈膝成左弓步,右腿自然伸直。同時,右手持劍從前向上、向左、再向下劃弧,停于胸前,手心向外,劍尖與胸平,劍柄略高于劍尖。左手劍指附于右腕處,與右手同行,目視劍鋒(圖11)。
乙身體向左轉90度,右腳經左腳前向左上步,屈膝,腳尖外擺。左腳自然蹬起,腳跟抬起,成叉步。同時,右手持劍,手臂外旋,自前向上向左抽劍。然后隨右腳的上步繼續向下再向右后劃一立圓,上身前傾,劍尖略高于右肩,手心向外。左手劍指向下向左劃弧,停于頭的左上方,手心向外,肘微曲,目視劍的前鋒(圖12)。
用法:甲見乙劍向自己的肋部刺來,立即向乙的右側弧形上步, 躲過乙劍,然后上蓋步,俯身向后反撩甲手臂。
要點:
1甲上步、反撩劍,要與腰身的擰轉協調一致,融為一體。步法要靈活,要展現出八卦掌以斜取正的技擊特點。閃躲要迅速,和順。兩臂要撐圓,劍的運行要走立圓,雙手不可分離,與身體成為整體。
2乙方的反撩劍要與右腳上步同到,上身的前傾不可失去重心。兩腿略曲,要有向上的蹬力。右肩要有擰翻力,左臂要撐圓。劍的反撩要與腳的上蹬力融為一體。
六、甲上步提劍弓步下掃劍,乙提膝推截劍
甲右腳向前上步,腳尖翹起,左腿略彎。同時,右手持劍向上向后提劍,劍柄停于頭的右上方,略高于劍尖,肘略曲,手心向外。左手劍指下按于左腹前,肘略曲,手心向下, 目視前方(圖13)。
上動未停,甲左腳繼續向前上步,屈膝成左弓步,右腿自然伸直。同時,右手持劍向上、向后、向下、再向前弧形運動,停于腹前,手心向上,刃分左右。左手劍指向左、向上、再向下劃弧,附于右小臂內側,手心向下,目視劍鋒(圖14)。
乙左腳向右腳前上步,身體隨即向右轉體,提右膝成獨立式。同時,右手持劍外旋,向上、向左、向下、再向前劃弧,撩推于腹前,手心向上,刃分上下,目視劍鋒(圖14)。
用法:接上式,甲見乙撩其手臂,立即向上提劍,躲避乙劍,同時上步,劍掃截其左腿。乙退左腳躲避,再提右腿,防甲連探其腿,同時用劍向上向前推攔其手臂內側。此為“攔”字訣用法。攔,攔截也,攻防雙用之技也。
要點:
1甲提劍動作不可過大,與上步同時進行。連接掃劍要緊密,中間不可斷開。
2乙轉身撤步要協調和順,撩劍要柔和,將要完成時再推劍,撩推要一體,不能分離。
七、甲提膝抽藏劍,乙虛步藏劍
甲右腳后撤半步,左腿提膝成獨立步,兩臂同時向兩側抽回,置于兩胯后側,手心均向下,上身略前傾,目視前方(圖15)。
乙右腳向后退步,重心移至右腿,屈膝,左膝微曲,腳尖點地成左虛步。同時,兩臂從前向后弧形抽回,停于胯的兩側,手心向下,兩肘微曲,劍柄略高于劍尖,目視前方(圖15)。
用法:接上式,甲向回抽劍,避開乙的攻擊,藏劍觀其變。乙也將劍抽回,待勢觀其形。
要點:雙方的抽劍不要直接向下向后抽,要略向兩側斜下方劃弧再向后抽,要與退步融為一體。兩臂不可過于后背,以免雙肩僵硬。
八、甲并步刺劍,乙撤步砍劍
甲左腳向前落步,右腳隨即跟進,停于左腳內側,屈膝半蹲成并步。同時,右手持劍向前直刺,手心向內,刃分上下,劍尖略低于肩。左手劍指向前推出,合附于右小臂內側,手心向內,目視劍尖(圖16)。
乙左腳向右腳后弧形撤步,自然伸直,身體隨即向左轉90度,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同時,右手持劍隨轉身向后、向上、再向前砍于胸前,劍尖斜朝上,手心向內,肘略彎。左手劍指向后向上弧形擺動,置于頭的左上方,肘微曲,手心向外,面朝南,目視劍的中段(圖16)。
用法:甲左腳上步,為迅速逼進對方;右腳跟進,為出劍發力之根源。突然出劍,直刺對方腹部。乙轉身撤步,為避開對方之劍鋒,同時出劍砍擊對方腕部。
要點:
1甲劍刺出要與上步同時完成,力貫劍尖。雙肩要松翻內裹,兩臂要撐圓合抱。兩肘要略彎曲,不能像圖中那樣過于挺直。上身要中正,不可突臀,要含胸拔背。
2乙劍的砍擊不要同刀術那樣硬砍愣劈,要在劍鋒將要接觸對方手腕時,用從上向下的挫勁,柔中寓剛,劍要斜立,以護其身,防其變化。此勢為“砍”字訣之用法。砍,挫也。砍劍要與退步合為一體,步的滑動要與轉體合為一體。
注意:此劍對兩肩兩臂的要求,不論是合抱或是分離,都要含有掙裹擰翻之力,都要與下肢、腰部形成整力,要始終貫穿于整個套路之中,是“束”字訣的一個基本法規(在以后的說明中不再重述)。
九、甲撤步虛步下點劍,乙上步叉步上托劍
甲左腳向左后方撤步,重心移至左腿,屈膝。右腳隨即后撤,膝微曲,腳尖點地成右虛步。同時,身體右轉40度,右手持劍向下、向后、向上、再向前運行,劈點于胸前,手心向里,腕微曲。左手劍指向下、向左、向上、再向前劃一立圓,合抱于胸前,附于右腕內側,手心向下。面朝東南,目視劍尖(圖17)。
乙右腳向左前方弧形上步,膝微曲,腳尖外擺。左腿自然蹬直,腳跟略起成叉步。腰略向左擰轉,帶動右手向左上方弧形抽劍,托于頭部左側,手心向后,劍尖略高于劍柄。左手劍指向右下方下劃,與右臂合抱附于右手腕處,手心向外,目視右下方(圖18)。
用法:接上式,甲見乙砍擊自己手腕,右手迅速下劃閃開乙方進攻,然后向乙方右臂外側撤步,掄劍尖點其手腕上部。乙向左前方上步,同時抽劍托起使甲攻擊落空。
要點:甲撤步閃身與點劍要一氣呵成。手腕微曲放松,不可僵直。步法虛實要分明,方向準確。
乙方擰腰上步要快,與抽托劍融為一體。眼要緊盯對方之劍,防其變化。
十、甲左弓步掃抹劍,乙繞步虛步云劈劍
甲左腳向前方斜上步,屈膝成左弓步。同時,右手持劍外旋,向左前方橫掃劍,手心向上,劍橫于右腹前。左手劍指向上劃弧,停于頭部左上方,目視劍鋒(圖19)。
乙左腳經右腳前向西北方弧形上步,身體向右后轉體180度,隨即右腳向左腳后退半步,重心移至右腿,屈膝。左腳隨即腳尖點地成左虛步。同時,右手持劍隨身體的轉動向右后平云劍一圈,立即向下劈劍,手心向內,劍尖高于劍柄。左手劍指姿勢不變,與右手同行,面朝西北方,目視劍鋒(圖20)。
用法:接上式,甲見攻擊落空,乘乙未變勢之機,突然上步利用步法掃抹乙的腰部。此勢為“露”字訣之展現。露,變化也。連環用招,變化多端,就是“露”字訣之精要,也是此劍特點之一。
乙見甲向自己的腰部襲來,用上步轉體之法避開甲劍,然后順勢劈擊乙方小臂。
要點:
1甲劍的掃擊要與手臂向左的拉抹之力融為一體,不能做成向前的推擊。右腳的蹬力,腰的左擰,與左手的上擺,右劍的抽抹,皆融成一個勁,和順、協調。
2乙方的上步轉身要迅速,與劈劍動作要一致,出劍要柔順。
十一、甲虛步平分劍,乙弓步平推劍
甲左腳向后退一步,重心后移,屈膝。右腿屈膝,腳尖點地成右虛步。同時,兩手向下向后抽回,平分于左右兩側,手心均向下,目視前方(圖21)。
乙左腳向前進步,屈膝成左弓步,右腿自然伸直。同時,右手持劍向前平推,平橫于右肩前,劍尖朝北,手心向上,刃分左右。左手劍指向上向左架起,置于左額前,手心向外,目視劍的中段(圖21)。
用法:甲撤步,縮身抽劍,避開乙的攻擊。乙見甲手臂撤回,立即搶步上身,橫劍直推甲的喉部。
要點:
1甲的兩臂運行要走弧線,撤步與抽劍同行,上身略傾。
2乙上步搶身要快,手臂不可僵直。對練時要注意,千萬不可使劍碰到對方喉部。
十二、甲撤步上托劍,乙丁步舉劍
甲右腳后撤,兩腿微曲。同時,右手持劍橫向上托起,手心向外,刃分上下,劍尖朝北。左手劍指從左向上再向下劃弧,手心向下按于腹前,目視劍的中段(圖22)。
乙向左轉身90度,左腳向右腳后撤步,重心移至左腳,屈膝。右腳再向左腳內側靠攏,屈膝,腳尖點地成丁步。同時,右手持劍隨轉身向左向后撤回托起,手心向里。左手劍指與右手同行,手心向外附手右手腕內側。雙臂合抱,劍身高于頭部,刃分上下,劍尖朝右,高于劍柄,目視右側(圖22)。
用法:接上式,當乙上步搶身時,甲退步拉開距離,然后,劍刃朝上斷乙進攻之手臂。乙迅速退步轉身,將劍向上舉起躲開甲之進攻。
要點:
1甲退步與上托劍要同時完成。左手運動弧度要小,在腹部范圍之內,要與上托劍形成上下二 掙力。
2乙退步轉身要迅速,兩腳虛實要分明,兩臂要抱圓。
十三、甲弓步下切劍,乙跳步并步分點劍
甲右腳向前上一步,屈膝成弓步,左腿自然伸直。同時,右手持劍自上向下切擊,手心向里,劍橫放,停于右膝前,劍尖朝北。左手劍指由下向左后、再向上劃弧,置于頭部左上側,目視劍的中段(圖23)。
乙右腳蹬地,雙腳同時向后跳起,身體向右轉90度。同時,右手持劍自上向左、向右下弧形劃動,停于身前;劍尖略低于腹部,手心向下,手腕微曲。左手劍指向右、向左上劃弧,置于頭部左上側,手心向外,肘略彎曲,目視劍尖(圖24)。
用法:接上式,甲上托劍落空,立刻上步進身,用劍的中段下切對方膝部。此為“剁”字訣用法。剁,切也。乙因距離太近,防守恐難奏效,所以,雙腿向后跳起,避開甲劍,同時起劍點擊甲手腕上部。
要點:
1甲切劍手臂自然伸直,身體略向前傾,但不可低頭彎腰,左臂肘略彎。
2乙起跳要迅速,要遠。點腕要盡量在空中完成,點劍不可做成向下的動作,應該向下向右分點。兩臂的動作要與跳步同時完成,協調一致。
十四、甲轉身提膝舉劍,乙轉身提膝舉劍
甲身體向右后轉體90度,右腳向左腳后退步,自然站立;左腿隨即提起,屈膝成獨立式,腳尖自然下垂。同時,右手持劍向下、向右后、再向上提起, 屈肘舉于頭部上方,手心向外;左手劍指向下、向左、向上劃弧,屈肘置于右小臂內側,手心向外,面朝南方,目視左側(圖25)。
乙身體向右后轉體90度,右腳向后退步,自然站立;左腳提起,屈膝成獨立式,腳尖自然下垂。同時,右手持劍向下、向右后、再向上弧形運動,屈肘提舉于頭部上方,手心向外;左手向下、向右后、向上劃弧,合附在右小臂內側,手心向外,面朝北,目視左側(圖25)。
用法:甲向后撤步提舉劍,躲避開乙方的攻擊,以觀其變。乙也同時撤步提舉劍,以觀其變。雙方均為待勢。
要點:甲乙雙方動作相同,唯方向相反。撤步舉劍要與轉身同時完成,沒有先后之分。右腿站立不要挺膝,獨立步要穩。
十五、甲走圈轉劍,乙走圈轉劍
甲右腿重心下移,微曲,腰向左擰轉,左腳隨即向右腳前落步,膝略曲,全腳掌著地。右手姿勢不動,左手劍指隨腰的左擰向左側指出,高與肩平,手心斜朝前,目視左手(圖26)。
乙的動作與甲相同,唯方向相反(圖26)。
注意:此式古譜稱為“仙人推磨”,為待勢。雙方左腳下落后不要停止,要各自向前走轉一圈,再回到原來各自的方位。主要是鍛煉以斜取正的靈活步伐,尋找戰機。
要點:轉圈時身體要保持一定的高度,不可上下起浮。兩臂肘微曲,不能挺直。左手始終指向圓心,兩眼要緊跟對方。轉圈時左腳要直邁,右腳尖微微向里扣。此為八卦掌法的趟泥步,扣膝掩襠。
第二段
十六、乙上步弓步下掃劍,甲撤步仆步撲劍
乙左轉身,右腳向左腳的左側弧形上步,屈膝成右弓步,左腿自然伸直。同時,右手持劍由上向下、向前弧形掃出,置于右膝前,上身略前探,手心向上。左手劍指向后向上弧形擺動,停于頭部左上方,手心向外,目視劍鋒(圖27)。
甲左腳向后退一步,屈膝全蹲,左轉身,右腿鋪平成仆步。同時,右手持劍由上向下向左弧形劃動,置于腹前,手心向上,劍尖斜朝右,肘彎曲;左手劍指向左向下劃動抱附于右腕上,手心向下,面朝北,目視劍的中段(圖28)。
用法:乙轉到甲的左側,突然上步劍掃甲左腿。甲左腿后退讓開乙劍,隨即用劍面下劃撲壓乙劍,使其攻擊落空,防其變化。此為防守之法。撲,壓也。“撲”字訣之用法。
要點:乙的進攻要與轉圈連成一體,在走轉中完成,不可停止后再進攻;右腳要向圈內圓心上步。甲退步閃身要迅速,身體的下蹲要與壓劍動作協調一致,融為一體。壓劍不可硬碰乙劍,應貼住乙劍向下劃動。
十七、甲弓步削劍,乙仆步挑劍
甲身體上起,左腿自然蹬直,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同時,右手持劍向右上方擺動,手心向上,劍尖略高于頭。左手劍指向左上方弧形劃動,停置于頭部左上方,手心向外,目視劍鋒(圖29)。
乙重心左移,左腿屈膝全蹲,右腿自然鋪平成仆步;同時,右手持劍向上崩挑劍,劍尖斜朝上,置于身體左側,手心向內。左手劍指向右、向下、再向上劃弧,停于頭部左上側,手心向外,目視劍尖(圖29)。
用法:接上式,甲撲壓乙劍后,迅速起身削擊乙方頭部,為防守反擊之法。斬,削也。“斬”字訣之用法。乙立刻側身,重心下移讓過甲劍,同時劍挑甲的手臂。此為防中寓攻之法,閃中有攻,攻防一體。
要點:
1甲劍的上削要與上式的撲壓劍聯成一體,一氣呵成。剛柔相濟,壓為柔,斬為剛。上體略向右側傾探,手臂放松,要有抖鞭的寸勁。
2乙劍上挑劍要與仆步協調一致,配合得當。挑劍要坐腕,要用腕力。
十八、甲虛步下斬劍,乙提膝截劍
甲重心后移至左腿,屈膝;右腳隨即后移,膝略曲,腳尖點地成右虛步。同時,右手內旋,使劍從上向后、向下、向右劃弧,置于左腿前,手心向下,刃分左右。左手劍指向下、向后、再向上劃弧,屈肘停置于頭部左上側,手心向外,目視劍鋒(圖30)。
乙身體向右轉體90度,上起。左腿自然站立,右腳向上提起,腳尖自然下垂成獨立步。同時,右手持劍隨身體的上起向左、向下、再向前弧形擺動,置于腹前,手心向下,劍尖略低于劍柄。左手劍指下落,附于右小臂內側,手心向外,目視劍鋒(圖30)。
用法:接上式,甲見乙劍挑自己手臂,立刻縮身屈臂,避開乙劍,并迅速向下斬擊乙右腿。乙見自己的攻擊落空,立刻提起右腳躲開甲斬腿之劍,同時,持劍截擊甲的右腕外側。
要點:甲回身收臂要迅速,與下斬劍連貫一體,中間不可有停頓。步法虛實要分明,上身中正,立腰。
乙截劍要與腿的站立和上身的起動融為一體。上身略前探,兩臂要抱圓,獨立步要穩。
十九、甲轉身蓋步反點劍,乙弓步刺劍
甲重心略移向右腳,身體向左轉90度,同時,右手持劍向下向左劃弧,停置于左胯處,手心向里。左手劍指下落,附在右腕處,手心向下,目視右方(圖31)。
乙右腳向前落步,屈膝成右弓步,左腿自然伸直;同時,右手持劍外旋,向前平刺劍,手心向上。左手劍指向左上方劃弧,停于頭部左上方,手心向外,目視劍尖(圖31)。
用法:接上式,甲轉身回臂躲開乙劍的攻擊。乙見甲肋部露出,突然上步進身挺劍直刺甲方腰肋。
要點:甲回臂要與轉身同時進行,劍的下劃要貼身,兩手同時在腹前會合,兩腿微上起。
乙上步刺劍要突然、迅速,右臂自然伸直,要利用左腳的蹬力和腰的擰轉之勁出劍,力貫劍尖(但須注意:習練時不可使劍的任何部位觸及對方身體的任何部位,以保障對方的安全)。
上動未停,甲右腳向左腳前邁一步,前腳掌著地,兩腿微曲成蓋步。身體繼續向左轉90度,將要完成時,突然再向右擰轉;同時,右手持劍繼續向上向右環形環繞,手臂自然伸直,手心向上反點于右后側,刃分上下,劍柄高于劍尖。左手劍指屈肘上抬于左胸部,高與左肩平,目視劍尖(圖32)。
用法:此式與上動連用,一氣呵成。甲見自己的腰肋被對方偷襲,立刻上步閃躲開乙方的攻擊,同時揮劍反點其手臂,防攻一體。
對聯鑒賞范文2
【關鍵詞】
等速訓練;手腕肌腱損傷;康復訓練
【Abstract】 Objective
At present, it is unsatisfactory for patients with wrist tendon injuries to been treated with postoperative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isokinetic training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advanced and safe therapeutic schedule for treatment of hands dysfunction, execlling in effects of the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 effects of isokinetic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64 patients with wrist tendon injurie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wrist joints total activity measurement(TAM)and peak torque(PT).Results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effects of isokinetic rehabilitation traing were significant after four week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P
Conclusion Isokinetic training cam improve range of motion of joints and the function of wrist soleus muscle
【Key words】
Isokinetic training; Wrist tendon injurie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手肌腱損傷是常見的多發性創傷, 修復術后往往因軟組織粘連導致周圍肌群萎縮、肌力降低、關節活動度受限從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傳統康復訓練對手外傷功能障礙的干預包括等張或等長運動肌肉訓練。盡管此類運動療法對改善手功能有一定療效,但還未令人滿意[2]。Perrine提出了等速運動是訓練人(Isokinetic training)肌肉訓練方案[3]。這種訓練是訓練運動系統傷病術后肢體肌肉功能的一種新方法。和傳統康復訓練采用的等長、等張肌力訓練相比,等速訓練具有高效、合理和安全等優點[4]。本文擬研究采用等速肌力訓練對患者的手腕肌腱損傷術后的手功能進行6周的康復訓練以觀察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選擇我科住院或門診收治的手外傷患者64例,其中男46例,女性18例,年齡19~45歲,平均35歲,將所選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觀察組,治療組32例,男22例,女10例。對照組32例,男24例,女8例,兩組年齡、性別上具有可比性,發病時間2~5個月。入選標準:所選病例損傷原因:刀砍或切割傷,壓軋傷,撕裂傷其患指3個關節中至少有1個關節活動度及屈伸肌力均低于健側的40%。排除合并骨折合并中重度神經損傷。
1.2 肌力測試及訓練儀器
采用德國產ISOmed-2000型等速肌力訓練系統進行腕關節屈、伸肌肌力測試及肌力訓練。
1.3 測試方法
測試前, 對等速測力系統進行常規標定。測試速度為慢速(60°/s)、中速(120°/s)、快速(180°/s)三種。測試時, 患者取坐位, 上身及前臂均用寬尼龍帶固定。測力系統的旋轉軸與受試腕關節關節運動軸一致。測試順序為慢速、中速及快速肌力測試。每種測試為Ⅰ組, 每組測試前先進行3次亞極量屈伸腕活動作為準備活動,隨后盡全力屈伸腕, 其中慢速、中速測試時共屈伸腕5次,快速測試時共屈伸腕25次。每組測試間隔時間在30s以上。
1.4 測試指標
峰值力矩(peak torque,PT):肢體在整個屈伸活動中,相應的肌肉或肌群收縮產生的最大力矩輸出,代表了肌肉或肌群的最大肌力。
手屈伸功能總活動度(Total active motion TAM)系統評價:依據國際手外科聯合會肌腱損傷委員會制定的方法按患指主動活動范圍優:屈伸活動正常,TAM >220°;良:功能為健指的 75%以上,TAM 為 200~220°;中:功 能為 健指 的 50%~75%,TAM 為180~200°:差:功能為健指的 50%以下,TAM
1.5 訓練方法
所有患者(治療組與對照組)均給予:①超聲波治療:患者取坐位或臥位,保持舒適的姿勢,應用日本產US-700型雙頻超聲波治療儀,頻率3 MHz。刺激周期(Duty cycle)為100%,時間性平均強度(Temporal average intensity)為0.8W/cm2,將S聲頭置于患側關節肌肉僵硬攣縮明顯處配合耦合劑作環形運動,每次10 min,1次/d。②關節松動訓練,先進行腕關節附屬運動,手法分為4級:Ⅰ、Ⅱ級主要治療疼痛,Ⅲ、Ⅳ級主要治療關節僵硬。對照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前者采用運動療法,即在嚴格指導下開始功能鍛煉,做患手各關節、各方向的主動抗阻屈伸練習,如對掌、對指、拇外展、握拳及前臂旋前旋后等運動,2次/d,3~5遍/次。治療組:在ISOmed-2000型等速測力儀訓練系統上進行患膝關節屈肌,伸肌等速向心肌力的訓練。每組訓練選擇9種運動速度, 分別為30°/s、60°/s、90°/s、120°/s、180°/s、120°/s、90°/s、60°/s、30°/s,每種運動速度作最大屈伸收縮各10次,中間休息30s。每次訓練共完成2組,漸增至4組, 共320次屈伸活動, 每組間休息5 min。訓練時間為每周3次,共訓練6周[5]。兩組患者均在訓練前后分別對患腕屈肌及伸肌功能進行測試及TAM評估。
1.6 統計學方法
實驗結果經t檢驗統計學處理,數據表示為:均數±標準差。
2 結果
對照組和治療組訓練前后患側腕關節的VAS和TAM評分的比比較,結果見表1。
治療組訓練前后患側腕屈屈、伸肌功能的比較,結果見表2。
3 討論
手腕肌腱損傷及手術后的活動范圍明顯受限,肌腱周圍肌肉萎縮影響關節穩定性,易引起繼發性關節軟骨損傷或骨關節炎,故充分恢復關節活動度,肌肉功能是腕肌腱損傷后康復治療的重要任務。
等速訓練的技術是20 世紀60 年代由Hislop提出的,其定義是指肢體在自主運動過程中角速度相等,是一種順應性的肌力訓練,因此理論上等速訓練比等張訓練在同一活動范圍內完成更大的功,也允許在活動范圍內的任意角度產生最大的機械輸出力。所以等速訓練比其他肌力訓練模式更有效、更安全、更準確[6]。目前國內外等速訓練多用于如膝關節,肩關節的大關節的訓練且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用于腕關節訓練國內還未見報道。本研究通過等速訓練用于手腕肌腱損傷術后的治療表明相比于傳統訓練療法,等速肌力訓練可以更好的改善關節活動度,患手腕屈伸肌功能采用等速訓練也明顯優于傳統等張訓練[7,8]。
從本研究選用不同運動速度進行屈肌力和伸肌力訓練,峰力矩值的增加主要以慢速、中速運動速度時最為明顯,快速運動速度時增加相對較少。這可能由于運動速度較慢時,可充分調動大部分肌纖維(包括平時不易訓練到的肌纖維)參與收縮過程。而運動速度較快的訓練時,患者最初不容易跟上運動速度,產生的力矩較小,如果速度過快,會用力不當,從而產生局部不適,影響訓練效果[9,10]。因此, 我們建議在初期肌力訓練時,只以慢速及中速運動為主,熟練后逐漸增加運動速度。
參考文獻
[1]范振華,周士舫.實用康復醫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
[2]繆鴻石.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潘天德,束建良.手部屈肌腱Ⅱ區損傷修復后的康復治療.中華手外科雜志,1997,13(4):216-217.
[4]Shirado O, Itoh T, Kaneda K, et al.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strength of trunk muscles: influence of test postures on streng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chronic low-back pain.Arch Phys Med Rehabil,1995,76:604-611.
[5]占飛,吳毅,胡永善,等.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屈伸肌的功能變化.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8,13:156-158.
[6]Hislop HJ, Perrine JJ. The isokinetic concept of exercise. Phys Ther,1967,47:114-117.
[7]P C Malliou, K Giannakopoulos.Effective ways of restoring muscular. imbalances of therotator cuff muscle group: a comparative study of various training methods. Br J Sports Med, 2004,38:766-772.
[7]A De Carli, E Zanzotto.Surgical repair of the distal biceps brachii tendon: clinical and isokinetic long-term follow-up.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9,17(7):850-856.
[9]吳毅,楊曉冰,李云霞,等.等速肌力訓練促進膝關節術后肌力恢復的研究.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1994, 9(5):193.
對聯鑒賞范文3
關鍵詞: 信息不對稱 國際商務談判 連鎖反應 雙贏理念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獲取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信息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企業的國際商務談判增多而獲取信息手段與國外企業相比相對落后,分析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商務談判產生的連鎖反應有著重要意義。
1 理論前提假設
為了分析的方便,以某國企業甲與另一國企業乙進行國際商務談判為例,我們事先作出如下前提假設:①企業甲與企業乙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企業甲的公共信息與私人信息都比企業乙多。②企業獲取信息需要成本,為獲取信息需要時間成本與直接的貨幣成本。③企業甲與企業乙雙方談判代表水平相同,獲取信息的能力相同,都不輕易免費顯示成本信息。④根據交易費用學觀點,企業甲與企業乙的行為都有兩個特點:一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二是人的行為具有機會主義傾向。在商務談判中,機會主義行為是指企業在追求企業利益的同時,有可能利用一切機會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包括提供不確定信息,利用對手的不利地位施加壓力等行為。⑤企業甲與企業乙合作是他們的最優選擇。雙方都有談判的利益動機。如果他們選擇合作,企業甲與企業乙將分別獲得100個與80個單位貨幣,一旦談判破裂,企業甲與企業乙將分別損失10個與5個單位貨幣,因為他們在獲取信息中存在成本。并且機會主義行為一旦成功,能夠獲得額外利益。企業甲的機會主義行為一旦被企業乙接受,企業甲將獲得120個單位貨幣,而企業乙將減少到60個單位貨幣。⑥國際商務談判需要成本。國際商務談判中談判人員的花費與時間成本,還有可能需要外語翻譯成本。假設雙方每一場談判都需要花費1個單位貨幣。
2 連鎖反應
由于企業甲獲取的信息比企業乙多,在私人信息上表現在企業甲對企業乙的情況比企業乙對企業甲的情況有更多的了解。在公共信息上表現在企業甲對市場有更多的了解,例如談判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需求彈性等。在開始的談判過程中,企業甲處于談判的有利地位,企業甲的機會主義傾向導致企業甲為了獲得更多利益而利用企業乙的不利地位對其施壓。同時,在商務談判信息顯示過程中,企業甲給企業乙提供不確定信息,進行信息欺詐,以誤導企業乙,企圖使企業乙獲得虛假信息而處于更加不利的談判地位。例如企業甲可能夸大國際市場價格來誤導企業乙,使其讓出更多的利益。企業乙談判代表在談判中不但要應付企業甲談判代表,引出更多的信息,而且需要對企業甲的信息進行甄別,以獲取更多的高質量信息使自己與企業甲談判的地位平等。由于雙方談判代表水平相當,企業乙談判代表的任務顯然比企業甲談判代表的任務重,因此企業乙處于更加不利地位,企業甲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
在接下來的談判中,由于在前面的談判中企業甲居于上風,企業乙處于更加不利地位,企業甲會顯得更加咄咄逼人,機會主義行為傾向更加強烈會導致企業甲的談判目標的上浮,企業甲將會在更大程度上對企業乙施壓。企業甲談判利益的一直上升,而企業乙的談判利益一直下降,呈現出國際商務談判中的弱者更弱強者越強的連鎖反應現象。
3 企業乙的對策
企業甲依靠信息優勢條件采取的機會主義行為引發的連鎖反應使企業乙處于更加不利的談判地位。作為談判水平與企業甲談判代表相同的企業乙談判代表,不會輕易屈服于企業甲的壓力而減少自己獲得的利益,他會采取一系列對策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1)拖延法。由于企業甲與企業乙談判代表在談判桌上獲取信息能力相同,談判水平相同,企業乙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會通過拖延合同簽定時間或某種借口將議題擱置起來的方法給企業甲施壓。對于企業甲來說,一方面,如果商務談判走向破裂的話,從經濟角度看,企業甲不但得不到任何利益,反而會損失10個單位貨幣。從心理角度看,他獲取的利潤比企業乙多,心理上會更注重談判的成功。另一方面,每一場談判都要花費一個單位的成本,對于理性經濟人企業甲來說,他肯定不愿意把更多的利益花在談判桌上。對于企業乙來說,他拖延合同簽定時間或把議題擱置起來,一方面基于企業甲的顧慮給企業乙施加壓力,讓企業甲談判代表在談判桌上顯示出正確的高質量信息。通過企業甲向企業乙的信息差別流動使雙方信息趨于平衡,同時通過更長時間的談判,企業乙談判代表的經驗積累使他們對企業甲代表發出的信息更容易甄別,篩選出有用信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的發達,企業乙可以一邊談判,一邊另外派人通過多渠道搜集更多的與談判有關的信息。(2)引入第三方參與法。企業乙在與企業甲談判中處于劣勢地位,企業乙應努力引入第三方參與談判。一方面第三方參與調節可以抑制企業甲的機會主義行為,在平等的基礎上談判,增強企業乙的談判力與信心。另一方面第三方介入可能帶來新的建設性方案,避免談判陷入僵局。另外,在雙方達成協議后,第三方還可以監督協議的執行。例如企業乙可以邀請行業協會來參與談判,行業協會對行業的了解程度與行業影響力可以抑制企業甲的機會主義傾向與商務談判的連鎖反應,從而使談判趨向公平。
(3)長期合作法。企業乙在談判不利的條件下,應突出這次合同簽定以后對企業甲的依賴程度。以長期合作、更大的利益為誘惑,使企業甲做出讓步。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這種做法讓企業甲對自己的機會主義行為有所顧慮,尤其是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企業甲不會為了近期利益忽視長期利益。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在另一個國家發揮更大的企業影響力也許是企業甲的夢想。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甲會注重平等合作,為以后的利益打基礎。
對聯鑒賞范文4
【關鍵詞】室上性心動過速;V1導聯R,P-,間期;食管心電圖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是臨床常見的以急診就診的心律失常之一,當今雖然廣泛推廣食管心房調搏在PSVT中的應用,但相比而言,體表心電圖仍是最簡捷、快速的檢查手段。本研究對94例PSVT患者通過觀察V1導聯P-,波位置并測量R,P-,間期對PSVT的分型診斷結果與食管標測對比分析,以探討體表心電圖對PSVT的分型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3年1月至2011年8月到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就診的QRS時限
1.2 方法
每例患者在發作室上速時使用日本光電9020K6導同步有示波屏的心電圖機應用不同檔走紙速度和定準電壓描記12導聯心電圖。食管心房調搏及標測方法:采用7F2或4級食管電極導管經鼻孔插入35,40 cm深處作為食管電極標測及刺激位置。室上速發作時以V2 、V3導聯線連接食管電極近端及遠端引出食管EP、ED導聯,將體表V1 、Ⅱ(節律)及食管EP、ED導聯同步描記4通道心電圖。
1.3 觀察指標
1.3.1 體表心電圖指標 觀察V1導聯是否存在假性r′或P波并測量R,P-,V1間期(即V1導聯QRS波起點到 P-,V1波波峰的時距)。R,P-,V1間期
1.3.2 食管心電圖指標 觀察食管EP、ED導聯P-,E波的位置,若P-,E出現于QRS波中、末部或R,P-,E間期
1.4 統計學方法 將體表心電圖對室上速的分型診斷結果和食管標測結果的各項參數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以P
2 結果
94例患者均通過食管心房標測作出PSVT分型診斷,但只有69例V1導聯能分辨出r′波或P-,波,占73.4%。69例通過觀察V1導聯r′波或P-,波位置并測量R,P-,間期對PSVT作出分型診斷;兩種標測結果對比見表1。
表1
注:*為假陽性數
將上述表中參數經統計學分析,與食管心房標測對比,通過觀察體表V1導聯r′波及P-,波位置并測量R,P-,間期對PSVT的分型診斷結果為:右側旁道致順向型AVRT無差異(雙側P=0.455,單側P=0.227,均>0.05);而慢,快型AVNRT和左側旁道致順向型AVRT的診斷還有顯著性差異(P分別為0.007、0.009,均
94例室上速經食管心房標測完畢后92例使用心臟刺激儀以高于心動過速頻率20~40 bpm刺激2~3 s,88例轉為竇性心律,4例(其中1例為心房撲動,3例為竇性心動過速)未能終止轉律,另1例室性心動過速和1例極速型心房顫動未行高頻刺激調搏,均轉臨床醫師藥物處理。
3 討論
PSVT是常見的心律失常,需臨床醫師給予快速診斷和處理。雖然當前食管調搏在PSVT診治中的應用價值已得到廣泛認可[2,4],對PSVT的分型診斷,食管心房標測與射頻消融時心內電生理標測結果符合率達100%[5]。但在部分較邊遠落后的地區掌握該項技術還有限,加之少數患者不能耐受食管插管及調搏。為此在患者自然發作室上速時通過最簡便、快速、無創的心電圖檢查手段,并增加描記胸骨右緣不同肋間水平V1心電圖,可提高P-,波顯示的清晰度,能更準確診斷自然發作PSVT的性質、確定參入成分及部位[6]。為后續給患者在選擇藥物或射頻等其他治療方案和接受射頻消融治療時導管進入途徑的選擇提供重要參考價值。本研究中,與食管標測對比,通過觀察體表V1導聯r′波或P-,波并測量R,P-,V1間期對PSVT中的右側旁道致順向型AVRT分型診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P>0.05),但對慢,快型AVNRT和左側旁道致順向型AVRT的分型診斷則價值不大(P
參 考 文 獻
[1] 李忠杰.實用食管法心臟電生理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9:96,131.
[2] 劉志隆,周志超,簡春燕.食管調搏術在心律失常中的應用. 中國醫藥導報,2010,1(24):148,149.
[3] 陳次濱,賴海清.經食管心房調搏術診治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應用價值.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0,16(1):45,47.
[4] 藍璧高,林宇.食管調搏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09,4(17):47,48.
[5] 楊承健,鄭義同,徐墨玲,裴德安,等.陣發性室上速59例食管心房標測與心內膜標測對比性研究. 南通醫學院學報,2000,20(4):375,376.
對聯鑒賞范文5
[關鍵詞]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鼓室成型;聽骨鏈重建;聽力
[中圖分類號] R76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7(b)-0037-03
Clinical application contrast effect of attic molding and ossicular chain reconstruction in microscope
LI Erle FENG Rong AN Li WANG Dong TUO Mingxiang TIAN Qi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an'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Yan'an 71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ttic molding and ossicular chain reconstruction for treating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in microscope for giving a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otitis media. Methods 80 patients (80 ears) with chronic otitis media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40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by ossicular chain reconstruc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attic molding. Results The average bone conduction in the four frequency (500 Hz, 1 000 Hz, 2 000 Hz, 4 000 Hz) of two groups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 but the treatment group decreased more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ll patients in the air-bone gap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surgery,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narrowed more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Attic molding; Ossicular chain reconstruction; Hearing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耳科的常見病與多發病,以耳內長期持續或間斷性流膿、鼓膜穿孔,以及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為其特點[1]。當前在我國發病率為1.5%左右,其中以兒童的發病率較高,占3%。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對廣大患者來說,聽力下降與耳內長期持續或間斷性流膿是比較明顯的兩個癥狀。聽力的下降是影響因素中比較嚴重的一個,常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有研究認為,既然骨導聽力的損害可以是兩閾功能和聽骨鏈的病變所致,在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常見的骨導聽閾提高是否可在清除病灶和(或)聽骨鏈重建后得到改善[3]。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顯微鏡下鼓室成型與聽骨鏈重建術在臨床上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對聯鑒賞范文6
【關鍵詞】
開胸手術;健康教育;肢體功能;護理
作者單位:473000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開胸手術切除是治療肺癌的重要手段,此手術創傷大,嚴重影響到正常的血管、神經及肌肉等功能,患者在術后會出現肩部功能低下,上肢功能運動障礙等。本文觀察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對開胸術后患側上肢功能的護理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3月至2011你那3月肺癌實施開胸術患者60例,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39~70歲,平均(48.3±7.2)歲;對照組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為40~69歲,平均(49.1±6.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開胸術后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術后肢體功能鍛煉相關健康教育:①護理人員在開胸術前向患者講解術后患側上肢進行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讓患者了解術后患側上肢功能鍛煉的具體方法和措施;讓患者理解患側上肢進行日常活動對術后患側上肢功能恢復的重要性,并鼓勵患者術后主動用患側上肢活動;術后幫助患者進行患側上肢功能鍛煉,幫助患者進行患側上肢的被動活動。②患側上肢功能鍛煉具體方法:術后當天進行手指運動,從患側的拇指開始,進行屈伸活動;術后前兩天對患側肘關節進行鍛煉,如用患側上肢刷牙洗臉等;術后第3天對上臂進行鍛煉,運動時要對患側上肢進行保護,可采用健側手托住患側的肘關節,做上肢上舉運動;術后第4天對患者肩關節進行運動,可逐步完成患側手放在枕部,試圖觸摸對側耳朵;術后第5天開始對肩關節的外展、內收進行鍛煉,以不疲勞為度;術后第6天對肘關節、肩關節進行綜合運動,如擺臂運動,上肢上舉動作等。③觀察組患者在術前1周對患者及陪護人員進行術前健康教育,舒緩患者不良情緒,耐心詳細向患者講解患側上肢功能鍛煉的方法和注意事項等,隨時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讓患者熟練掌握功能鍛煉方法。
1.3 患側上肢功能評定標準
患者術后7 d,上肢上舉>100°,肩關節旋轉度恢復正常范圍,洗漱、端拿餐具沒有困難,為優;患者術后7 d,上肢上舉>80°,肩關節旋轉度恢復正常范圍,洗漱、端拿餐具沒有感覺到費力,為良;患者術后7 d,上肢上舉>80°,肩關節旋轉度恢復正常范圍,洗漱、端拿餐具感覺費力,為可。
2 結果
觀察組30例患者,實施功能鍛煉健康教育后,沒有患者出現患側上肢功能障礙,對照組30例患者中,其中5例出現上肢功能障礙。觀察組干預后患側上肢功能評定結果優良率為96.7%,對照組干預后患側上肢功能評定結果優良率為73.3%,兩組患側上肢功能評定優良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肺癌開胸術后由于手術創傷等原因,患者會出現患側上肢功能障礙,可能導致患側上肢功能障礙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手術創傷所致,手術創傷大,影響了正常的血管神經和肌肉功能,導致術后患側上肢功能障礙;其次是患者心理因素,患者可能會認為術后活動會影響切口愈合或者會發生出血,患者不敢活動上肢[3];患者術后由于身體虛弱,手術切口疼痛,同時怕牽拉到引流管,影響患者不敢活動患側上肢;患者術后在陪護人員或者家屬照顧下,主動活動情況家屬等。針對以上因素,開胸術后實施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對患者患側上肢功能恢復是必要的。在健康教育過程中,要讓患者了解術后患肢功能鍛煉意義,讓患者掌握術后患肢功能鍛煉的具體方法。在功能鍛煉過程中,根據患者進步表現,對患者進行適當的鼓勵和表揚,有助于患者主動功能活動。在患者鍛煉過程中,對患者動作進行指導,同時要有耐心。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實施健康教育后,觀察組患者患側上肢功能評定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實施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開胸術后患者患側上肢功能恢復,護理效果顯著,值得借鑒。
參 考 文 獻
[1] 李楠,張國莉,鄭守華.護理對肺癌全肺切除術后并發癥的影響研究.護士進修雜志,2011,26(9):84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