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翻譯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翻譯論文范文1
文化是一個蘊含豐富的概念。薩默爾在其著作《跨文化交際》中對文化作了比較全面的定義:文化是通過個人或者群體世代努力所獲得一切沉積物,包括知識、經驗、信仰、價值觀、行為、態度、意義、等級制度、宗教、時間概念、角度、空間關系、宇宙觀以及制造物等。[1]在與文化相關聯的眾多因素中,語言與之關系甚為密切。語言不僅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同時也是社會文化的反映。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又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語言的使用。[2]商標詞來源于一定的語言,因而必然打上該語言所屬文化的烙印。各種類型的文化由于其發展歷史途徑、地理位置環境等不同而形成具有各自特點的文化,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已鮮明地反映在商標詞中。
3.文化差異對商標翻譯的影響
商標翻譯與文化差異密不可分。在社會生活中,文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人們在商品商標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消費觀念和價值觀等方面也必然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不同之處。因此,商標譯名者就必須從跨文化交際這一視角出發,在商標翻譯中充分考慮到文化差異的影響。
3.1思維方式差異對商標翻譯的影響
由于世界各國有著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種族制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背景的差異,處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往往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在西方國家,人們往往習慣于抽象的思維方式,而中國人則習慣于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本質區別在于思維加工時所使用的基本單元不同,抽象思維的基本單元是概念,而形象思維的基本單元是感性形象。[3]在把這樣的品牌名稱翻譯成漢語品牌時,就要注意從抽象思維到形象思維的轉換。因此,許多表達較為抽象的英文商標被翻譯為中文時都進行了形象化具體化。例如,商標名"PepsiCola","CocaCola","Colgate","Rejoice"在翻譯為中文時分別為"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高露潔","飄柔",不僅具體形象,而且能帶給人美的享受。這種翻譯方式無疑考慮到了不同文化之間人們思維方式的不同,并為商家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3.2社會價值觀差異對商標翻譯的影響
每個社會和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社會價值觀。作為文化體系的核心,社會價值觀是指社會中的人對他周圍事物的評價以及由此而采取的行為取向,它是人們行為的方向和動力,因此,社會價值觀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行為。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不同點就在于人們對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態度。西方文化中人們強烈地崇尚個人主義。他們崇尚個人奮斗,進取和創新。因此西方品牌常常以與商品相關的人物的姓名作為品牌名稱。然而,在中國,集體主義被人們所尊崇,發揮著主導作用。這種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對商標翻譯起著重要的影響。例如,"Budweiser"被翻譯為"百威","GOME"被翻譯為"國美","Aiwa"被翻譯為"愛華"等。
3.3民族心理差異對商標翻譯的影響
民族心理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衍變過程中由民族文化積淀而成的心理特征。由于各民族生態環境、衍變歷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各民族心理特征也必然不同,從而產生千姿百態的聯想意義和消費心理。[4]
華夏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求吉祈福的民族文化心理,尤其是對事物命名時,在心理上更愿意選取喜慶吉利的字眼或通過諧音、詞義聯想等手段把事物的名稱與美好的愿望聯系起來。商標翻譯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新命名的過程,因此趨吉避兇、求吉求福的心理在這一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翻譯商標時,中國人會盡量選擇代表美好事物的詞語而避免使用代表邪惡事物的詞語,如著名法國香水Poison,用一個極具刺激意味的詞反映出該香水的非凡之處,這是符合西方人審美觀和求異心理的,但是,該香水進入中國時,人們則按照Poison的諧音將其取名為"百愛神",寓意美好,能引起人們美好的心理感覺。
3.4詞匯文化內涵的差異對商標翻譯的影響
在跨文化交際中,除了概念意義外,很多詞還有其聯想意義或文化內涵。作為語言的一部分,商標也不例外。商標在一種文化中可能具有極好的聯想含義,但在另一種文化中卻可能暗示極糟的文化內涵。因此在商標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民族心理因素,格外重視所選詞語的所產生的聯想意義。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和鳳代表著高貴,有著很好的文化內涵,人們總喜歡用類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語句來表達他們對年輕人的美好期望。因此,在中國,許多著名的商標都和龍鳳有關,如中國著名自行車品牌"鳳凰"。然而,盡管"鳳凰"牌自行車在外形和性能上都很無可挑剔,但進入西方市場時卻銷路平平,這主要是因為在英美國家,人們在心理上對龍和鳳有著完全不同的認識和情感。在西方文化中,龍是十分兇殘的動物,而鳳凰是一種生活在沙漠的動物,在西方文化中意味著逃生[5]。
3.5的差異對商標翻譯的影響
宗教是一種對社群所認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風俗的教化,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人們通常有著不同的,相應的也有著不同的宗教禁忌。了解這些禁忌對商標翻譯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因為人們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觀念和行為,所以在翻譯商標過程應盡力避免與人們的尤其是宗教禁忌產生抵觸,否則,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該商品的市場型和銷量。
4.結論
商標是語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統一體。作為語言的組成部分,商標同文化緊密相連。商標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跨文化交際方式,必須考慮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異同。[6]商標譯者必須站在跨文化交際的高度上準確把握原語和譯入語的文化,并且充分考慮到文化差異,使目的語符合本國文化語境中受眾的表達習慣,迎合其審美心理,才能使商標實現其刺激消費的功效。
參考文獻
[1]LarryA.Samovar&RichardE.Porter.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翻譯論文范文2
[論文摘要]廣告成功的關鍵是要抓住廣告受眾的認知心理。關聯理論作為探索交際與認知關系的語用理論,對于以實現AIDA功能為目的的廣告翻譯具有強大的解釋力。本文運用關聯理論中的最佳關聯原則,通過實例分析廣告翻譯的基本策略。
廣告是一種交際行為和交際藝術,廣告成功與否,關鍵是看能否抓住廣告受眾的心理。關聯理論是探索交際與認知關系的語用理論。本文主要借助關聯理論來探討廣告的翻譯,尋求廣告翻譯的最佳關聯策略。
一、廣告的特點
廣義的廣告,就是廣而告之,即廣泛地告知公眾某種事物的宣傳活動。狹義的廣告指的是企業以推銷產品和服務為目的,用付酬方式通過大眾媒介向人們提供信息和勸服購買的傳播活動。廣告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宣傳性,信息性,勸服性。
二、對關聯理論的認識
關聯理論是西方語言學家Sperber和Wilson基于Grice的關聯準則而提出的認知語用學理論。他們認為語言的交際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而不是傳統交際理論的編碼——解碼過程。關聯理論的核心是尋求最佳關聯原則,即人類的交際行為都會產生一個最佳相關性的期待,接受者要確定交際者的交際意圖,就必須在交際雙方共知的認知環境中找到對方話語和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通過推理推斷出語境的暗含意義,從而獲取語境效果,達到交際的目的。
三、關聯理論與廣告實例分析
在關聯理論框架下,交際行為是一種明示——推理的認知行為。當廣告主通過廣告語明示后,必定希望廣告受眾通過明示的內容推理出廣告主的交際意圖。因此,如何引起受眾的注意(Attention),引發其興趣(Interest),使之產生欲望(Desire),從而采取行動(Action),簡稱AIDA。AIDA完整地揭示了受眾接受一則廣告的整個心理過程。由于英漢語言文化的差異和廣告文體特有的功能,廣告翻譯要實現最佳關聯,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變通,多采用改寫或重寫。具體操作時可以從下列方面入手:
1.轉移視角
如上海手表廠鉆石牌手表的廣告:出手不凡鉆石表。
譯文:BuyaDiamondbrandwatch,ifeverysecondcountsforyou。
廣告譯文抓住了受眾的認知語境,利用受眾熟悉的表達,迎合他們的價值觀。然而,和原文對比,除了“鉆石牌手表”與aDiamondbrandwatch對應之外,幾乎沒有什么相關。但是,譯文含蓄地表達出原文的蘊含意義,別出心裁地運用英語的雙關語count——具有“計時”和“有價值”的雙重含義,把語言的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再現了原文讓顧客“購買”的祈使功能。
2.轉換敘述方式——歸納變演繹
如:國際新開辟的旅游勝地——楠溪江風景區。乘舟從源頭迤邐而行,飽覽江畔,景色別致……值此浙南風景秀麗的楠溪江畔,坐落著聞名國內外教具生產“龍頭”企業——浙江永嘉教儀廠。
譯文:StandingbythesideofthepicturesqueNanxiRiver,anewlyopenedresortbythestateinsouthZhejiang,isYongjiaTeachingInstrumentFactory——aheadenterprisewellknowninandoutofChinaformanufacturingteachingfacilities.
原文先從旅游勝地——楠溪江風景區說起,詳細描述景區的別致景色后,該段最后點睛“值此……教儀廠”。而譯文省略了原文中所有關于景色的描寫,說明位置后直接點出中心——YongjiaTeachingInstrumentFactory,接著進一步敘述該廠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地位,可謂中心突出。
3.借用習語諺語
諺語往往能沖淡受眾認知語境中對來自異國他鄉的產品的陌生感。這種方法的最大好處在于譯語中的習語諺語可以不著痕跡,巧妙地把產品與廣告目的受眾拉近。下面是一則治療心臟病的名叫“速效救心丸”(QuickResultsHeart-SavePill)的藥物廣告:隨身攜帶,有備無患,
隨身攜帶,有驚無險。
譯文: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
廣告原文用了中國人喜聞樂見的四字格,對仗工整,節奏明快,鏗鏘有力。但是如果不加變通,無論直譯還是意譯,都難以保持廣告原文的語言力度。該譯文借用了一句廣為流傳的英語諺語,采取擬人的修辭手法,揭示了該藥物的功效。使受眾從認知上容易接受,易于記憶。
四、結語
廣告翻譯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吸引顧客,最終讓顧客做出購買行為。因此,在翻譯時應深入研究譯語受眾的認知環境,大膽超越原文詞和句的限制,實現結構上的轉換與變通,以切實實現廣告譯文的AIDA功能,真正關聯理論的最佳關聯原則。
參考文獻:
[1]Sperber,DanandDeirdre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asilBlackwell,1986
[2]何兆雄: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翻譯論文范文3
[關鍵詞]英文廣告典故翻譯文化傳達
廣告既是經濟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傳播的載體。而廣告英語作為一種應用語言,因其所具的特殊效用,已逐漸從普通英語中獨立出來而發展成為非常規范化的專用語言。現今英文廣告翻譯屬于新興的翻譯領域,譯者需具備語言學,經濟學,營銷學,社會學甚至美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更需注意譯文中的典故因素。典故有著豐富的內涵,如果不了解其出處,讀者勢必會感到一頭霧水。典故的來源很多,本文從源頭為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故事的典故進行探討英文廣告中的用典現象及其翻譯,以期實現中西兩種文化之間的溝通。
一、源自希臘羅馬神話的典故
希臘羅馬神話那種“神人同形同性”的特征,傾倒了無數的哲人和文學家,也因而獲得了永久的藝術魅力。即使是現在,神話中所反映出來的文化精神,也深深地影響著西方人的文化生活;許多希臘神話故事經過千百年的流傳,早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詞匯中,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具有特殊意義的語言。
在英語的廣告中,就常可見到利用希臘、羅馬神話典故中的人名或喻意,以滿足英美人崇尚神話中英雄和神靈的文化心態的實例。例如:美國的耐克(Nike),就是借用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Nike,達芙妮(Daphne)品牌的鞋借用希臘神話中風姿綽約、艷麗非凡的月桂女神的形象,中國的Anta(安踏)運動鞋源于希臘神話中的地神之子Antaeus,還有意大利馬莎拉蒂(MASERATI)汽車的商標:一個橢圓中入一個三叉兵器,相傳這個兵器是羅馬神話中的海神納丘(在希臘神話中則稱波賽頓海神)手中的武器。它顯示出海神巨大無比的威力,隱喻了馬莎拉蒂汽車的快速奔馳的潛力。這對商品在美國市場上暢銷十分有利。
這些商標的音譯在進入我國市場時,保留了原來語言的風味,翻譯內容新穎,充滿異國情調,提高了讀者接受文化差異的意識。不難看出,以上例子讓我們領略了原來語言的風味,但如果不了解這些典故后面的文化背景,仍然不知其意。因此,在翻譯時,在采取異化翻譯方法的同時,如果加注與此相關的文化背景,則能讓讀者享受不同文化的同時,真正懂得其中的內涵。二、源自《圣經》的典故
英語中出現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經》在整個西方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圣經》中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典故、警世喻理,不了解《圣經》,就很難實現英文廣告的商業價值。譯者需先根據原廣告的文化背景理解其所要傳達的信息,再根據譯入語的文化特征將之對譯成能讓譯入語消費者讀懂、看懂的廣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文化的雙向交流。例如:州農場保險公司所做的廣告Likeagoodneighbor,StateFarmisthere(StateFarmInsurance),便是借用《圣經·馬太福音》第22章37—40節中“Lovethyneighborasthyself”(愛鄰如己)的訓導,于是可譯為:州農場保險公司,親如近鄰。這樣就把州農場保險公司可以隨時為客戶服務的宗旨表現得一覽無遺,親切之情,溢于言表。這種遵守目標語言文化當前的主流價值觀,對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的歸化翻譯便于理解,但可能剝奪了讀者欣賞異國文化的樂趣。所以,歸化翻譯雖適合目的語文化的理解習慣,但在傳遞、借鑒外來文化方面不得不說有些遺憾。
溫州奧古斯都鞋業有限公司在打入美國市場時,社會效益就不錯。該公司以基督教歷史上的圣徒“奧古斯都”命名,“奧古斯都”(Augustus)這個人名,原來是拉丁文的形容詞“崇高的”、“神圣的”意思。后來這個名稱成了羅馬帝國皇帝的尊稱。而基督教的教父“奧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354-430)也有類似的名稱。基督教認為,哪位教父虔誠,冊封他為“圣人”。廣告商這種把顧客尊為“圣人”、“上帝”的理念打的就是一種心理戰術,起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結語
廣告活動不只是單純的商業活動,更是一種文化交流的介質。這種翻譯絕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的一一對應,而應在照顧原文深層結構的語義基本對等,功能相似的前提下,重組原文的表層形式,巧妙地融合兩種不同的文化。為了跨越語言文化理解的障礙,借用歸化、異化的概念來說,“說到底在文化傳達問題上采取何種翻譯策略,都是為了最終使得讀者做到真正的歸化,也就是說使讀者把原語經譯者所傳達的異域視野經自身的文化視野過濾、對比、沉淀而后引起視野的重新定位,在對比中做到對自身文化和原語文化的再認識,即在文化意義上完成真正的歸化。”這樣,既保持了民族本土文化的精神以及民族本土語言的風格,又消除了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差異,達到語用上的等效,保證了跨文化交際的實現。總之,對英文廣告中的典故翻譯,方法應不拘一格,靈活多樣。
參考文獻:
[1]李靖舒:英語廣告翻譯中的跨文化、跨語言因素[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第17卷第5期,2005年10月
翻譯論文范文4
文學翻譯首先必須明確什么是文學。綜合中外論者對文學一詞的闡釋,我們知道文學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用語言來反映生活、反映現實、表達思想、抒感的,是emotion-centered;它有審美價值,其語篇功能主要是用藝術的語言敘事、畫物、言情,達到感染人、娛悅人、教育人的目的。文學的這些特性也是它有別于其它文體的地方。要說清楚文學是什么雖然不易,但人們卻能很容易地告訴你: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影視等是文學。如此說來,文學語言就該是這些文學作品的語言,文學文體也就該是這些文體的總和。盡管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影視中又能分出各種流派、各種風格的作家作品,但我們的注意力這里主要集中在英語各體類之間的文學共性的東西,即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影視的語言特征及其翻譯。
長期以來,文學翻譯一直被認為是派生的、模仿性的、第二位的文學形式,處于文學研究的邊緣,極少受到文學研究者和文學史家應有的重視。評論文學翻譯的標準大多是先驗性的,重原文文本輕譯文文本。20世紀70年代以后,人們開始對先驗性的“等值”標準提出質疑;描述性的、動態的翻譯研究應運而生。人們不再用“等值”、“正誤”、“好壞”、“對錯”等標準來評判翻譯文本,而是將翻譯文本中出現的“差異、謬誤、摸棱兩可、多元指涉,以及‘異質’的混亂”視作“文化意識形態直接影響特定文學抉擇的寶貴資源”。
研究文學翻譯的變異現象,首先要給文學翻譯的常規與變異下一個定義.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文學翻譯活動首先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與社會學中行為規范的功能類似。文學翻譯的常規是用來辨別合適的或不合適的翻譯行為的準則和標準.它由具體的文學翻譯的原則、標準、過程、方法等理論組成.與社會學中的越軌行為一樣,文學翻譯的變異是指違背了文學翻譯常規的翻譯行為或活動和不恰當的使用翻譯技巧等行為.文學翻譯作品中的變異現象表現為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由此更是增加了文學翻譯的難度。
二、文學翻譯中的變異現象及其文體效果
文體學和文學緊密相關,一直被用來分析和評價文學作品。同時它也是翻譯工作者的必修課,翻譯工作者具有文體學知識將有助于發現原文的特色,從而忠實地翻譯原文。
文體學理論認為,作者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所采用的任何符號,一個詞,一個句法,一種修辭手段或是某個敘事角度,都是作者獨具匠心的選擇,都是為了實現某種功能——或是突出主題,或是增強美學效果。因此,譯者一定要對每個對象的功能有清晰的認識,這樣才能忠實地翻譯出原文的韻味,使譯作讀者獲得與原作讀者相近的感受。
下面我們來看不同體類中的不同變異現象及其文體效果。
(一)小說的翻譯
(1)人物語言的個性化變異
在一部小說中,尤其是在人物眾多的小說中,作家為了生動地再現形形的人物的個性,常常模仿他們各自的語言,使他們說出合乎自己身份、地位、教養、性格的話來,這是作家借人物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手段。如馬克•吐溫的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小說的敘述部分即采用了經過錘煉的美國當代口語,書中的人物對話更是原原本本的生活語言的照錄,請看哈克與黑奴吉姆的對話:
"Hello,Jim,haveIbeenasleep?Whydidn''''tyoustirmeup?""Goodnessgracious,isdatyou,Huck?Enyouain''''dead-youain''''drownded-you''''sbackagin?It''''stoogoodfortrue,honey,itistoogoodfortrue.Lemmelookatyou,chile,lemmefeelo''''you…"
由此例可以看出,黑奴吉姆的語言充斥著訛讀、省音、不合語法、用詞不妥,這些極不規范的語言不僅僅只是傳遞了一種信息,透過它們讀者可以推測到有關這一人物更多的情況。
(2)敘述時空的混亂化變異
這一特點主要存在于一些現代派小說中。傳統小說的敘述總是時空脈絡清晰,要么依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描述,要么采用倒敘,即使多有場景變化,但時間和空間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而在一些現代派的作品中,由于作家對心理現實刻畫的追求,也由于作家的創作觀念及手法的緣故,如意識流手法的采用,常常使得時空變化模糊不清,作品中的人物思維、語言混亂無序,過去的、眼前的,想象中的人和事,紛亂一團,語言缺少了形式上的邏輯關連,變得毫無條理,不完整的句子很多,給理解帶來了較大困難。此時我們要引入一個文體學中的概念---前景化(foregrounding)。它是指通過一定的手法將需要表達的事物或現象突出地表現出來。通常它通過對標準常規的系統違反來達到,是引人注目的、新穎的。意識流小說往往描寫人物混亂流動的意識,因此在語篇上常常表現為詞匯組合、句法結構、語篇結構、敘述模式等多層面上偏離常規的前景化特征。。
(二)詩歌的翻譯
一般說來,語言形式服務于內容,并具有一定的意義。就詩歌而言,形式的意義遠遠大于散文類作品中的語言形式。詩之所以成為詩,怎樣說與說了什么同樣重要,所以譯文中追求形似是譯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現代文體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風格是對常規的變異。”(Styleisdeviationofthenorm)反過來講,語言常規的變異就是語體風格的意義。變異是超常規,超常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才能吸引人,超常才能體現語體風格。變異是手段,通過變異造成“突出”(foregrounding)。“突出”意為“不落俗套”、富有新義,新義構成語體風格之意。“突出”通過語言變異來實現。如果把變異的語言現象看作“突出”,語言常規就是構成“突出”的“背景”(backgrounding)。有“背景”有“突出”才能勾勒出作品的整體美貌。將此觀點應用到詩歌的翻譯當中將會使譯者和讀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圖。
如美國現代詩人mings曾寫了這樣的詩句“youpaysyourmoneyandyoudoesn’ttakeyourchoice”(1950)。他勇敢地沖破了約定俗成的語法規則,在一般現在時第二人稱后的謂語動詞和助動詞詞尾加了-s和-es,給語體風格以新義。
(三)舞臺劇及影視劇本的翻譯
劇本與小說、散文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通篇都是用對話寫成的。它們之間的另一個差別是小說和散文通常是供人默讀(當然也可以朗讀),而劇本卻是最終要訴諸聲形的(當然也可以拿來默讀),由此它構成了與其他文體絕然不同的變異。劇本中的對話(對白)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經過作家精煉后的詩句,如莎士比亞的詩劇中,人物語言多是詩的語言,正式程度較高,辭格也較多。第二種是經過作家加工后的較為正規的、完整的語言,它來自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再一種就是未經加工的生活語言照錄,多停頓,多不完整句,多不合語法規范句,多重復。當然,上述三種只是大致分類,在每一種類型中,語言的正式程度或用語特點又會因人物的年齡、性別、性格、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人話語單調乏味,有的人則出語機智幽默,有的人言語矯柔造作,有的人則語言樸實自然……總之,有多少種人就會有多少種語言。
翻譯舞臺劇劇本和影視腳本,要充分考慮其上述特點,譯好人物語言,充分體現原劇整體語言特色和具體的每個人的語言特色,使語言連同人物一起"活"起來,"動"起來。就舞臺劇劇本的翻譯而言,其目的不外乎有兩個:一是為該劇在另一個國度用另一種語言演出服務,二是譯出來供人閱讀。但不管是出于哪一種目的,譯者都應考慮原文作為劇本的特點。如朱生豪在譯莎士比亞劇本時,常常要讓自己扮作劇中人物,拿譯出的句子讀一下,看一看是否上口。影視翻譯與普通小說翻譯的不同之一在于它受制于口形及時間。屏幕上演員說話時間如只有五秒鐘,那譯文的字數也就不能太多,不能是演員已經閉嘴,而配音卻仍在說話,這對于譯者是一個考驗。同時,譯文還必須照顧到演員說話過程中的停頓。如Memoriesarewonderful…andthegoodones…sticktoyoulikeglue.(回憶是美好的…好的回憶……將伴你終身。)如要將sticktoyoulikeglue譯為"將象膠一樣始終粘著你",那就太長了。配音要想逼真,還要考慮選詞的口形與屏幕口形的一致。一般來說,嘴巴張得較大,譯時應選擇開口呼的漢字,反之則選用閉口呼的漢字。此外,譯者必須關注屏幕人物的動作神情,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用性格化的語言反映人物的喜怒哀樂、粗俗高雅。
(四)散文的翻譯
翻譯散文,首先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內容與風格,因為內容與風格是統一的。譬如英國早期的散文多為說明性文字、教育用文字和勸諭性文字,用古英語寫成,以簡潔樸實見長,且有明顯的口語化傾向。另外要認真體會散文的時代風格與作家風格,如培根的散文多用排比并列句式,形式工整,而這同時也是英國十七世紀散文的一大修辭特點。十八世紀的散文,初中期口語化盛行,代表作家是艾迪生(JosephAddison)和斯梯爾(RichardSteele),但到了末期卻又轉向典雅華麗。到了十九世紀,雖然一部分作家仍堅持散文樸實無華的特點,但在整個文學藝術界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浪漫派散文似乎一直占據上風,作家常直抒胸臆,表現自己鮮明獨特的個性。這類散文句式靈活、語言新穎,富有極強的感染力。其生動的比喻、強烈的節奏感、飛揚的文采形成了散文的時代特色。但進入二十世紀后,英國散文的主流又回到了以正規口語為基礎的樸實自然語言。翻譯英語散文時,對上述語言風格的變異不能不察。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文學翻譯中的確存在著許多語言變異現象,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文體及其他效果。由于產生這些變異現象的原因復雜多樣,其表現特征也會很難把握,這就要求譯者和讀者能從多方面多角度來思考和分析這些語言現象和文體現象,促使文學翻譯工作更順利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SusanBassnettandAndre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M](London:Cassell,1990).
[2]侯維瑞.英語語體[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劉宓慶.現代翻譯理論[M].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翻譯論文范文5
權利義務的約定部分構成了商務合同的主體,情態動詞的準確使用旨在明確約定當事人的權利(可以做什么),當事人的一般義務(應當做什么),強制性義務(必須做什么)和禁止性義務(不得做什么)。may旨在約定當事人的權利(可以做什么),shall約定當事人的義務(應當做什么),must用于強制性義務(必須做什么),maynot(或shallnot)用于禁止性義務(不得做什么)。與商務合同英語特別相關的情態動詞主要是shall和may。
shall在商務合同英語中表述各項具體的規定和要求,表示強制性地要求承擔責任或履行義務,含有“本條款具有法律規定的指令性和強制性”之意。根據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shall解釋為(formalorold-fashioned)usedinofficialdocumentstoshowalaw,command,obligationorcompulsion。這一用法的shall的主語一般以第三人稱居多,且此時shall必須重讀。shall這一用法的否定形式shallnot表示“禁止”或“不得”。
例如(1):Ifanychangeisrequiredregardingthetermsandconditionsofthisagreement,thenbothpartiesshallnegotiateinordertofindasuitablesolution,provided,however,thatanychangeofthisagreementshallbesubjecttotheapprovalbythegovernmentofbothparties.(譯文:若須對本協議的條款進行任何修改,雙方須經協商妥善解決,但本協議的任何修改須經協議雙方政府的批準。)
在商務合同文體中,通過may提出的要求通常不帶強制性,有時為實現要求還準許附加條件;也可在一定條件下表示允許或許可。maynot可表示根據特定規定或要求而“不得”或“不可以”,語氣不及shallnot強烈,使用也不及shallnot普遍。
例如(2):TheBuyersmay,within15daysafterarrivalofthegoodsatthedestination,lodgeaclaimagainstthesellersforshortweightbeingsupportedbyInspectionCertificateissuedbyareputablepublicsurveyor.(譯文:貨物抵達目的港15天內,買方可以憑有信譽的公共檢驗員出示的檢驗證明向賣方提出短重索賠。)
二、復雜句式
與普通英語相比較,商務合同英語中的句子結構就其長度和使用從句的連續性而言要復雜得多。商務合同文體中的完整長句的使用可以準確界定合同當事人的有關權利與義務,排除被曲解、誤解或出現歧義的可能性。句子的狀語(從句)和定語(從句)等附加成分不僅多,而且常居于明顯的位置,對主句意義進行解釋、限制或補充,一則可以體現這種文體莊嚴的風格、嚴謹的結構和清晰的邏輯條理;二則可以對履行權利與義務的條件、方式、地點以及時間等進行限制,從而避免漏洞,防止今后可能發生的爭端,維護雙方的合法利益。
1.定語從句
在商務合同中,為了使條款明確清晰,排除被誤解的可能性,經常使用大量的結構復雜的定語從句,來精確地說明一些名詞。定語從句與中心詞分離的現象十分普遍,一個名詞帶有多個并列的定語從句,或者一個定語從句修飾多個中心詞(公共定語)的情況也很常見。
例如(3):Areplytoanyoffer,whichpurportstobeanacceptancebutcontainsadditions,limitationsorothermodifications,isarejectionoftheofferandconstitutesacounteroffer.
which引導的非限制性定語從句修飾reply,可譯為:對發價表示接受,但載有添加、限制、或其它更改的答復,即為拒絕該項發價并構成還價。
又如(4):Thesellermustdelivergoodswhichareofthequantity,qualityanddescriptionsrequiredbythecontractandwhicharecontainedorpackedinthemannerrequiredbythecontract.
句中兩個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是對名詞goods的規定,而不是描繪與形容,句子的深層結構是“Goodsmustbe”,如譯成:“賣方必須交付……的貨物”,則顯得翻譯腔很濃,語義也含混不清。因此可以按照句子的深層結構譯成漢語的主謂結構:賣方交付的貨物必須與合同所規定的數、質量和規格一致,并按照合同所規定的方式裝箱或包裝。
再如(5):Areplytoanofferwhichpurportstobeanacceptancebutcontainsadditionalordifferenttermswhichdonotmateriallyalterthetermsoftheofferconstitutesanacceptance.
句中有兩個連環定語,第一個修飾offer,第二個修飾terms,前者譯成前置定語,后者譯成條件分句:對發價表示接受但載有添加或不同條件的答復,如所載之添加或不同的條件在實質上并不更改該項發價之條件,乃構成接受。
2.狀語從句
多個狀語同時修飾一個動詞,或者一個狀語中包含另一個狀語的現象十分常見。
例如(6):Within30daysafterthesigningandcomingintoeffectofthiscontract,theBuyershallproceedtopaythepriceforthegoodstotheSellerbyopeninganirrevocableL/CforthefullamountofUSD30,000infavoroftheSellerthroughabankatexportport.
此句的主干為……theBuyershallproceedtopaytheprice……totheSeller,其中含有一個時間狀語within30daysafterthesigningandcomingintoeffectofthiscontract。從語用的角度來看,商務合同中許多時間狀語表示的是某一締約方必須在何時何地承擔某一義務和享有某一種權利,即時效性。因此整個句子的重心不是句子的動詞,而是發生動作的時間。在譯成中文時,為了突出行為的時效性,時間狀語應盡量靠近表示義務責任的關鍵詞“須”。此句中還含有一個較為復雜的方式狀語byopeninganirrevocableL/C…,其中含有三個介詞短語作定語修飾anirrevocableL/C。按照漢語的行文規范,方式狀語一般應位于動詞之前。因此本句可譯成:買方須于本合同簽字并生效后30天內通過出口地銀行開立以賣方為收益人的不可撤銷信用證支付全部貨款計30000美元。
3.條件從句
商務合同主要約定合同各方應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但由于這種權利的行使和義務的履行均附有各種條件,所以條件句的大量使用成為商務合同的一個特點。條件句多由下列連接詞引導:if,intheeventof,incase(of),should,provided(that),subjectto,unlessotherwise等。
例如:(7)Eithersidemayreplacetherepresentativeithasappointedprovidedthatitsubmitsawrittennoticetotheotherside.(任何一方都可更換自己指派的代表,但需書面通知對方。)
(8)EitherPartymayterminatethecontractincaseoffailureonthepartoftheotherPartytofulfillorperformanyofitsobligationshereunderandintheeventthatsuchfailureremainsunremediedsixty(60)daysaftertheserviceofawrittennoticeasdescribedinArticleXbelowbythenon-defaultingPartytotheotherPartyspecifyingthefailureinquestionandrequiringittoberemedied.(譯文:如果一方未完成或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項下的任何義務,而且未按照下述第X條規定在另一方向其送達書面通知,指出其違約行為并要求其予以改正后六十(60)天內,其仍未予以改正,另一方則可以終止本合同。)
(9)ShouldtheSellersfailtoeffectdeliveryontimeasstipulatedinthisContractowingtocausesotherthanForceMajeureasprovidedforinClauseXoftheContract,theBuyersshallhavetherighttocanceltherelativequantityofthecontract.(譯文:除本合同第X款規定的不可抗力的因素之外,如賣方沒能及時按合同要求交貨,買方有權取消相應的部分合同數額。)
(10)Incasenoamicablesettlementcanbereachedbetweenthetwoparties,thecaseindisputeshallbesubmittedtoarbitrationwhichshallbeheldinthecountrywherethedefendantresides.(譯文:如雙方達不成友好的協議,爭議可提交仲裁。仲裁在被訴方所在國進行。)
(11)Unlessotherwiseagreed,deliveryofthegoodsandpaymentofthepriceareconcurrentconditions,thatistosay,thesellermustbereadyandwillingtogivepossessionofthegoodstothebuyerinexchangeforthepriceandthebuyermustbereadyandwillingtopaythepriceinexchangeforpossessionofthegoods.(譯文:除非另有協議,貨物的交付和價款的支付應是同時履行的條件,換言之,賣方必須樂意讓出占有將貨物交至買方以交付價款;同時,買方須樂意支付價款以交換對貨物的占有。)
綜上所述,商務合同英語正是為了準確嚴密地規約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而采用的一種文體形式,其措辭準確嚴密,條理清楚、結構嚴謹。準確理解商務合同英語的句式特征并靈活運用其翻譯技巧,可以幫助廣大經貿工作者準確有效的翻譯和起草合同,避免不必要的糾紛與爭端,從而促進我國國際貿易的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車麗娟.商務英語翻譯教程[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胡庚申.國際商務合同起草與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翻譯論文范文6
論文摘要:關聯理論作為一種認知語用理論,強調了語境效果及推理模式;翻譯是一個對語言進行認知推理的交際過程,二者都是對人類交際與話語理解進行研究。因此,在關聯理論的框架下對翻譯這一交際過程進行研究,能夠全面、科學地理解話語,使交際獲得成功。
1.引言
DanSperber和DeirdreWilson的關聯理論是在H.P.Grice的交際理論與會話含意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們合著的《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對其有很精辟的闡述。關聯理論作為認知語言學一個理論給西方語用學界帶來了極大影響。它將關注的核心投到人類交際與話語理解方面,其影響力已超出了語用學領域,延伸到翻譯領域。因為自然語言中的每個話語都可以有多種理解,要正確的理解自然語言,就必須通過語境來尋找信息的關聯,然后根據話語和語境的關聯進行推理。而翻譯中為達到語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確地理解自然語言。因此,關聯理論就成為可以指導翻譯的語用翻譯理論。
2.關聯理論
Sperber和Wilson主張用“關聯原則”來解釋人類的交際。他們認為,語言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交際雙方之所以能夠配合默契,是因為有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即“關聯”。關聯由兩個因素決定:語境效果和心智努力。人類認知活動的目標就是在認知過程中力圖以最小的心智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于最為“關聯”的信息,以獲取信息和語境的最佳關聯。最佳關聯是指在話語理解時以一定的心智努力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交際是否成功關鍵在于人對事物之間的聯系或關聯的認識。人類在認知過程中往往以最大關聯為取向,但在實際交際過程中我們只能期待產生一個最佳關聯,即聽者在理解話語時用最小的認知努力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并以交際為取向。關聯理論認為語境是一個在互動過程中為了正確理解話語而存在于人們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所以關聯理論的語境不限于現實環境中的情景或話語本身的語境,交際中的語境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的。而最佳的語境效果是由明示——推理模式提供的。明示,即說話人明白無誤地表達出自己的意圖;推理,即聽話人從說話人提供的信息中推斷出說話人暗含的意圖。其中,聽話人的推理是理解話語的核心,而關聯則是聽話人推理的基礎。對話語進行推理就是在話語與語境假設之間尋找一種關聯,關聯選取得當就會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有了語境效果,就能正確理解話語,使交際獲得成功。
3.關聯理論與翻譯
翻譯是受關聯理論影響最大的學科之一。德國學者Gutt認為,翻譯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是與大腦機制密切聯系的推理過程,它不僅涉及語碼,更重要的是根據語境進行動態的推理,而推理的依據就是關聯性。關聯性就是制約翻譯的基本原則,翻譯的成功與否在于原交際者的目的和讀者(聽者)的要求在認知環境方面與原文相似。關聯理論引入翻譯研究,對翻譯理論和實踐都具有指導意義。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翻譯理論權威尤金·奈達博士也認為:“翻譯就是交際。”他指出,信息如果不能被讀者接受則喪失其交際作用,而譯文如果起不到交際作用,不能為讀者所理解,就是不合格的。
原作者和譯者都是通過交際意圖把信息告訴各自的讀者,因此,要做到忠實于原作者的交際意圖,這就需要譯者首先要理解原文,并根據關聯原則找到各種信息的最佳關聯,獲得最佳的語境效果,最終做出一個最能體現原作者交際意圖的譯文。成功的譯文是使譯文讀者可以不必花費較多的努力就能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語境效果,并能準確地理解原作者的交際意圖。
關聯理論把翻譯看作是一個交際過程,而翻譯過程包含作者與譯者之間的交際和譯者與讀者之間的交際這兩個交際過程。因此,譯者不僅要有準確理解作者交際意圖的能力,還應充分考慮譯文環境下譯文讀者的認知能力,幫助譯文讀者找到與譯文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達到最佳交際效果。譯者作為原文的讀者接受來自原文本的信息,這些信息提供的動態語境與譯者的認知語境相結合,產生譯者對原文本的理解。在理解過程中,譯者運用自己的語言知識和推理能力努力達到對原文作者意圖的最接近的理解,從而做到對原文的“忠實”。然而,譯文忠實于原文的程度依賴于譯者對譯文讀者的了解。如果譯者不顧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和知識結構,將原文原封不動地呈現給譯文讀者,只會使譯文讀者不知所云,導致交際失敗。例如,如果把“Everyfamilyissaidtohaveatleastoneskeletoninthecupboard.”直譯為“據說家家戶戶的壁櫥里至少都藏著一具骷髏。”就會使譯文讀者困惑不解。此譯文只是對原文的表面意思做了傳達,并未傳達原文的真實意義,對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的譯文讀者來說就很難以理解。然而。如果將其翻譯為“常言道:壁櫥里藏骷髏,丑事家家有。”這樣,譯者就找到了原文與譯文語境的最佳關聯,譯文也更易被中國讀者所接受,譯者就達到了完成作者與譯文讀者之間最佳交際的目的。
譯者作為原作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橋梁,其主要任務是保證兩者之間交際的成功。為了保證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之間交際的成功,譯者可以采取各種翻譯策略來幫助譯文讀者找到原文與譯文語境的最佳關聯,達到最佳的交際效果。因此,譯文讀者在這一交際過程中的角色是不容忽視的。譯者需要對譯文讀者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結構有充分的了解,做出準確的判斷,對譯文的表達方式做出適合譯文讀者的選擇。如對《紅樓夢》中的諺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翻譯,霍克斯直接引用英語諺語“Manproposes,Goddisposes.”撇開原作中的佛教色彩,使譯作帶上了基督教色彩,從而使原文作者曹雪芹向譯文讀者靠近。翻譯是語際意義的轉換,意義問題是翻譯的核心問題。在翻譯過程中,既要重視語言本身,也要重視在不同的語境中語言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語境在關聯理論中又稱為語境假設,不僅包括上下文和說話時的社會環境,還包括百科知識和當時感知的信息,這些信息并不構成一個單一的語境,而是一系列語境。在話語理解中,人們只是選取某一特定語境對信息進行推理。交際能否順利進行,主要看聽話者能否選擇正確的語境。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動態的語境觀。語境不是靜態的,而是在話語理解過程中不斷選擇的結果。很多情況下,交際者的交際意圖可能會和話語的字面意思不一致甚至相反,這就要求聽話者結合自己的認知結構和百科知識及推理能力找到與說話者的話語信息相關的語境假設,通過推理正確的判斷說話者的交際意圖。例如:“Sheisafox.”譯文有“她是只狐貍”、“她是個狐貍精”或“她是個時尚迷人的女人”在中英文化中,“狐貍”都可以與狡猾、詭計多端的人聯系在一起,但當“狐貍”與女性聯系在一起,漢語與英語就有了不同的文化色彩。如果譯者不了解中英不同的文化語境,按照中國人的認知思維,把fox翻譯成“狐貍精”,那無疑是錯誤的,因為在英語中,它指的是時髦迷人的女子。因此,譯者應該對原語進行文化推理,獲得最佳的語境效果才能得出準確的譯文,達到交際的目的。
4.結語
關聯理論強大的解釋力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在此框架下,從認知角度對翻譯過程進行描寫,把翻譯過程看作是原者—譯者—讀者之間的兩個交際過程,在動態語境中找出各種信息之間的最佳關聯,對真實交際意圖做作出推理,從而能夠全面、科學的闡釋話語理解,達到翻譯這一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M].Oxford:Blackwell,1991.
[2]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3]苗興偉.關聯理論對語篇連貫性的解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