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幸福背后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幸福背后范文1
看到陽春三月的景象:柳條上滿是嫩綠的芽兒依附著新枝;幼小的雛鳥總在抓著鳥媽媽的一直翅膀;公路旁的野花也有棲息的根土……不禁想起了自己。每次受委屈了都回家喊“媽,我難受”;每次心情不好了都回家喊“媽,你今天怎么這么丑。”;每次失意了都回家喊“媽,我到底該怎么辦?”;每一次……每一次都是傷心,痛苦,失望,徘徊,每一次都有母親在家等候,而且沒有一次找不著她的時候。我不正像一直膽小的雛鳥等候母親的教導與鼓勵,慢慢探索著前方的黑暗道路,慢慢成長嗎?
是啊,母親常在身旁。她都不畏懼困難為我做榜樣,她不擔心在家的身體與白發,她勇敢的維護自己的孩子,她什么都不怕,她唯獨怕孩子們長不大。
還及得曾經有多少個選擇的岔路口,我迷失了方向,她不曾有過謾罵與怨恨,色是悉心地一步步教導,讓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就像被困在大山里的孩子一樣,最終摸索著回了家。她的孩子在她的引導下越走越快,可她卻越走越慢,越走越昏暗。他的汗水噙滿了了慈祥的臉頰,一向自信滿滿的她俞來俞老,愈來愈不在乎自己的快樂。而是以我的快樂而快樂。孩子快樂了,她也就滿足了。
幸福背后范文2
關鍵詞 幸福課堂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5-0124-02
2012年9月,作為龍華新區成立以來的第一所公辦學校――書香小學,正式成立并進行依法辦學,辦學初期,校長聶細剛先生提出了“讓學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讓教師體會教育的幸福”這一辦學愿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可以因此多些安靜,獨具閑暇、快樂、幸福及堅實;教育追尋的終極目標是讓生命成長中的點滴凝聚成幸福之光,讓“有光”的課堂照亮師生,成為我們追尋的目標。
2015年10月,我們發現了幸福教育背后的秘密:課堂溫度、教育寬度、知識密度、學科深度。將這四個維度兼顧有之,學生方能收獲,才會樂此不彼,才能實現學生與教師的雙贏。即讓學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讓教師體會到教育的幸福。“課堂溫度”體現了教學的驅動力,“教育寬度”體現了教育的公信力,二者共同呈現出教育引攝力,課堂中體現出引攝力的具體表現為:教學中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又能喚起學生內心共鳴,以純真完美的教態,良好的教師形象,精粹的教學語言與學生共舞,它會讓學生更加樂學。“知識密度”體現了目標執行力,“學科深度”體現了思維創新力,這二者共同呈現出教育突破力,它會使課堂更加有效、高效。
《教育溫度》是林格撰寫的一部教育學的散文性理論專著,共66篇章,每篇針對一個普遍性的教育問題,結合生命的普適性,從人性的角度出發,闡述教育的問題、教育的哲理。全書貫穿了作者鮮明的教育價值觀――做溫暖人心的教育。
教育的寬度,當我們把它當作一個課程的時候,教育會變得很寬很寬,如果你要成為一個有領導力的人,最重要的是讓別人喜歡你,別人如果不喜歡你,就不會追隨你;別人不追隨你,你就不是領導,最多是一名管理者,這就是教育的深度,配合培養目標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教育的深度表現在怎樣尋找老師和學生發展的動力。動力來自內心,許多時候,做管理的人都太急了,希望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但是有時候卻事與愿違。書香小學辦學5年來,以“書香致遠,幸福成長”為學校的辦學理念,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來看:學業成績是學校的生命線,幸福指數是學生的生命線,合二為一,因此,教育應該關注全人生幸福。從全球147個國家,中國人的幸福指數排在120多位,如此的不幸福,作為當今教育的先行者,最具變革力學校的領導者,聶細剛先生決定從小學起,讓學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讓教師從站講臺開始,就體會到教育的幸福。如何才能提升教師、學生的幸福指數呢?
1.實現教師職業幸福。教師的職業生涯大概在35―40年;有不少教師在15年之后,便會產生職業倦怠,少數教師會躺在功勞簿上度過其余的歲月,心中便有“年年歲歲花相似,翻開教案上講臺”的惰性,備教材、備學生的過程在無形中被減少,以至于課堂上,對的只是知識點,而對象還是多年前固有的對象,因材施教成了一紙空談,基于此,書香小學的校長聶細剛先生在全國各地講學時帶上部分老師到全各地上示范課,讓學校的老師逐漸走向全國,讓年青的教師迅速地走向教研發展之路。近年來,一部分教師脫穎而出,參加龍華區組織的教師綜合素養大賽一舉奪下九個一等獎,一個特等獎,代表龍華區參加了深圳市的總決賽。
2.關愛成就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對于懷孕的教師,學校工會會在第一時間為他們送上一件防輻射的孕婦裝,小小禮物代表了學校的關愛之心;書香洗車場,老師們從早到晚在學校里上班,沒時間洗車,學校在食堂后面的空地上利用有限的空間為老師們搭建了一個洗車場,教師自己抽空可以將車開到那里去清洗,節省了老師的時間,老師也會更加努力地工作;愛心蔬菜,學校在樓頂種植了很多蔬菜水果,每逢周二周四辦公室會采摘蔬菜到年級組,讓老師們在下班時間提著蔬菜直接回家做飯,老師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在備課改作上,一舉多得。
幸福背后范文3
[關鍵詞] 《烏云背后的幸福線》;個人價值實現;奮斗精神
大衛?拉塞爾的作品總是從現實社會狀態出發,刻畫出一個又一個脫離社會又試圖重歸社會的“邊緣人”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烏云背后的幸福線》在2012年上映之后就獲得了許多好評,詹妮弗?勞倫斯也因此片榮獲85屆奧斯卡影后桂冠。電影中的“積極向上”的主題是一大亮點,從心靈創傷中走出來,將自己融入到樂觀的社會狀態之中,更讓我們感受到電影藝術帶來的溫暖感覺。
一、電影《烏云背后的幸福線》簡介
帕特偶然看到自己的妻子尼基在浴室中與別的男人有染,他的情緒開始失控,并患上了躁郁癥,他因此被父母送到了精神病院進行治療,8個月后他出院了,他一心想找到尼基,但是尼基早已搬走,這讓他大為惱火。父親失業了,他靠維持生活,帕特因此與父親之間隔上了一層心靈隔膜。帕特在好友尼羅家中認識了蒂凡尼,蒂凡尼的警察丈夫去世了,她的精神因此崩潰。蒂凡尼對帕特很快產生了好感,雖然蒂凡尼的脾氣讓帕特很不適應,但是在幾次交流之后,二人決定進行一次交易:蒂凡尼替帕特給尼基送信,帕特做蒂凡尼的陪練舞伴。一次,父親輸了錢,他將賬算在帕特失控的情緒上,而帕特因為陪父親看橄欖球比賽沒有去蒂凡尼家陪練,蒂凡尼因此找上了門。經過蒂凡尼的據理力爭,她獲得了帕特父親的信任。帕特父親最后決定和賭友再賭一場雙重局,一是他的球隊贏過對方球隊10分以上,還有就是帕特和蒂凡尼的舞拿到5分。帕特沒有信心堅決不同意,蒂凡尼無奈只能騙他說尼基也會去比賽現場看比賽。其實在之前帕特就發現自己從蒂凡尼處拿到的他的妻子尼基的回信根本就是蒂凡尼自己寫的,于是情愫暗生。最后帕特的父親雙重局賭贏了,但是當蒂凡尼在看到帕特走向他妻子尼基并做出很親密的動作時,她哭著跑出舞場,帕特早就愛上蒂凡尼,追上她拿出自己一周前寫的信給她,表達心跡,圓滿結局。
二、在壓抑中看到希望
帕特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用積極心態去面對,早晚會撥開烏云,尋找天空中屬于自己的幸福線”。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曾經是高中歷史老師,他的事業蒸蒸日上,但是妻子尼基對他的背叛讓他陷入了一種可怕的境地――躁郁。他歇斯底里對著空氣講話,有一點不順心的事發生就會大叫大嚷,因為當他失去自己的妻子,他就感覺自己的世界已經變得空白,生活毫無意義。精神病院的藥物讓他變得發胖、頭暈,所以他逃避吃藥,用運動保持自己的體重,期待著用最美好的形象再次得到尼基的青睞。但是尼基已經“不在”,他心中因此形成了更加濃重的“離愁”,暴躁、悔恨交織在一起,使他不能安靜下來。
電影中帕特將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一書扔出了窗外,因為他對小說中悲慘的結局很氣憤,所以就將他的父母叫起來聽他嘮叨,他被生活打擊得體無完膚,又從書中得不到絲毫安慰。因此,他決定走出家門,躁動、抑郁的心情從他奔跑的運動中暫時不復存在,但是當他停下來就會重新去考慮尼基的事情,情緒變得更加躁動不安。女主人公蒂凡尼也是患有躁郁癥的人,她的丈夫去世不久,一個人的孤寂生活讓她徹底與現實社會脫鉤,她與人交流的能力漸漸消失,進而變成了情緒暴躁、行為怪異的“邊緣人”。帕特和蒂凡尼都經歷過人生打擊,一個即將失去自己的妻子,一個還沒在丈夫的死訊中脫離出來,他們生活在壓抑的環境當中,歇斯底里、躁動不安成為他們生活中的真實寫照。
烏云暫時籠罩在他們頭上,但是當他們開始合作,心生好感的時候,他們頭上的烏云漸漸散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帕特的努力沒有白費,蒂凡尼的爭取最終換來了帕特對他的愛,他們收獲了愛情,也用實際行動展現了個人魅力。人的生存價值正是在烏云籠罩的時候被很好體現出來,他們沒有放棄一絲希望,在一點一滴的積累當中,奉獻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壓抑”只是一個可憐的敵人,當主人公們變得強大,心中充滿愛,“壓抑”從他們的心頭漸漸散去,他們成為社會成員中的正常的一分子,也在對彼此的幫助之下了實現了個人價值。“生命的與意義在于運動”,他們逃離了躁動,并用新的行動代替,收獲了真心實意的情感,完成了人生一次瘋狂的救贖之旅。
三、心與心的溝通建立真正的情感
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不外乎親情、友情、愛情等,電影中,帕特經歷了一次失敗的愛情,他的妻子尼基與別人私通,他因此受到了嚴重的打擊。當他從精神病院回到家里的時候,他與父母之間又出現了心靈隔閡,他無法與社會上的正常人進行溝通。父親只在乎自己的生活,他與電視為伴,但是帕特怎么也無法理解父親的怪異舉動,父親眼中只有橄欖球和金錢,而帕特心中只有尼基。大衛?拉塞爾自己表示當初吸引他的原因是原著小說中的父子關系,而在影片中,他看似把重點放在了帕特和蒂凡妮身上,但實際上一點也沒松懈對父子關系的處理,所以有人說這是一部比原著小說更為精彩的改編電影,一是把文字還原成的影像在絕大程度上尊重了原著,二是加強了原著中的戲劇沖突,在情節的處理上更具戲劇性。
同樣,帕特與所謂的社會中的“正常人”也在進行深層的心靈溝通。好友羅尼試圖幫助帕特走出心靈困境,他是社會上的“正常人”,但是他被生活、工作壓抑得喘不上氣來,他向帕特傾訴這些的時候,帕特根本就無法理解,因為他們生活在兩個極端世界里,一個將自己封閉起來,接受著自己的妄想帶來的心靈摧殘,一個在這個世界上奮斗,家庭在表面上看起來幸福美滿,但是自己已經被現實打擊得體無完膚。
直到蒂凡尼的出現,才讓帕特發現了世界上與他“同病相憐”的人的存在,只有蒂凡尼的怪異舉動、暴躁情緒讓他如沐春風。當兩人針鋒相對口無遮攔的時候,觀眾都會明白他們遇見了對的人。當然,蒂凡尼首先卸下了自己的“防備武裝”,她對帕特示好,祈求能夠與他有“一夜風流”的經歷。可事與愿違,帕特還是愛著尼基,他與蒂凡尼雖然有了真正的心靈溝通,但是他堅持相信尼基還會回到他的身邊,他執著地追尋著尼基的腳步。當蒂凡尼邀請他成為自己的舞伴,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因為蒂凡尼能幫助他送信,他將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蒂凡尼的身上。而蒂凡尼也孤注一擲,期待著能夠在亦步亦趨的舞蹈訓練中讓帕特愛上她。兩個人的靈魂碰撞出閃亮的火花,他們的精神在舞步中交融在一起,遠離了紛繁精彩的外部環境,逃離了饕餮盛宴般的花花世界,他們在舞蹈室里的每個動作為二人世界增添了美輪美奐的生命亮點。這就是他們存在的價值,遠離塵囂,進而忽略物質世界的存在,沒有世俗對他們的打擾,他們仿佛回歸了“本我”,生命之花綻放,心靈之窗為各自敞開,逐漸明朗的心靈格局帶著帕特和蒂凡尼自由游弋在時光河流當中。
四、個人理想與個人情感的完美結合
帕特時刻不忘記找回尼基,蒂凡尼時時處處為帕特著想,帕特父親總是想著通過一夜暴富……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他們生存的意義就在于實現一個又一個的理想,但是當夢醒來,他們依然沒有擺脫現實困境,個人情感仿佛被某種看不見的東西封閉住了,物質的享受不足以將心頭的烏云撥開,他們掙扎著尋找這股動力,期待著能夠擺脫現實困境。
當撕心裂肺的蒂凡尼與暴躁不安的帕特成為搭檔,他們的情感交流看起來那么可笑,但是不要忘記,他們都有個人情感,他們在相逢、相知中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在真實的情感帶動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心與心的溝通。而每個人的理想的實現都是靠勇氣與毅力獲得的,電影圍繞著帕特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中奔走著,當他追尋著遠方的尼基,卻忽略了眼前的蒂凡尼,兩人之間是“最遠的距離”,當他們彼此之間的情愫碰撞產生了愛情,帕特的理想也就改變了,他的理想本就是尋找到真正的愛情,他的努力讓蒂凡尼看到了作為一個男人的“不容易”。帕特的執著與奮斗決心感動了蒂凡尼,蒂凡尼一改原來怪異的性格,瞬間對帕特產生了溫柔的愛意。“女人是水做的”,表面堅強、生硬的蒂凡尼其實是個心靈稚嫩的柔弱女子,當她看到帕特朝著尼基走去,她不禁留下眼淚,感覺自己的理想已經破滅,整個世界已經崩潰。但是,蒂凡尼的真情實感最終還是打動了帕特,她用真實、完整、美麗的個人情感打動了暗戀對象,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電影告訴我們,必須用真情實感去呵護自己的理想,才能實現它。帕特和蒂凡尼做到了這一點,他們成功地將心頭上的烏云撥去,迎來了明媚的曙光。故事情節在構建和編排方面是嚴格按照傳統家庭和愛情喜劇的套路,用滾雪球的敘事模式,解決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愛與傷害,讓兩個瘋子的愛情逐漸綻放。 兩個在愛情中迷失的人因為彼此心靈的碰撞才能相互依靠,相互扶持。我們在人生中也是不斷地在尋尋覓覓,希望找到自己的精神伴侶。或許會受到欺騙,或許會遭遇背叛,或許會迷失,或許會絕望。但我們一定要相信,就算我們的頭頂是一片烏云,我們都要堅信烏云背后一定是溫暖炫目的陽光,那就是我們的幸福線。 所以,在奮斗中,我們明白了交際的真諦所在,也在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中完成了自我超越,這就是電影給我們呈現的藝術魅力,娓娓道來的故事將鼓勵我們不斷前進,不斷進行新的超越。
五、結 語
“幸福”是在自己的積極努力下得來的,《烏云背后的幸福線》中帕特與蒂凡尼的愛情故事真實講述人如何通過奮斗換來最終幸福的故事,他們雖然都經歷了生活上的巨大打擊,但是都沒有選擇墮落下去。帕特的努力奮斗、蒂凡尼的用情至深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電影畫卷,他們最終實現了個人價值,將心靈、思想、個人魅力發揮到了極致。我們要為二人喝彩,更要為完整、和諧的電影環境喝彩,這是主人公們用心血換來的結果,值得我們為之歌頌。
[參考文獻]
[1] 吳瀟怡.烏云背后的幸福線[J].博覽群書,2013(10).
[2] 侯賽軍.卑賤者的贊歌――從《偽君子》和《帕梅拉》看西方文學中的女仆形象[J].電影文學,2008(06).
[3] 王輝.《斗士》 和《百萬寶貝》放在一起也不丟臉[J].電影世界,2011(01).
[4] 周怡.自我的呈現與超越――評艾麗絲?門羅的短篇小說《臉》[J].外國文學,2011(01).
幸福背后范文4
后來,我挖空心思想獨立,要獨立就得買房,要買房就得貸款。“舍不得荷包,套不了房!”我扯扯夫君的胳膊,指著一個套型咬咬牙:“就定這兒吧?”夫君點頭,他早就想另起爐灶了。
10萬的借貸,令我錢包開合的次數驟減,也逛商場,也有鐘情的衣服,可想著那10年才能松的緊箍咒,伸向信用卡的手就僵硬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心靈糾葛,脆少逛街,沒事就翻壓箱底的舊衣,數年不見光的后院粉黛們啊,看了真讓人心疼……我翻出針線盒、開動智慧,一會兒加個流蘇,一會兒解了腰帶,一會兒紅配黑,一會兒藍配白……別說,穿出去反響還都好,同事們看著日日“翻新”的我,嘖嘖有聲,說:“買房了衣服還買得這么囂張!公婆支持不少吧!”我打掉牙齒往肚里吞,又委屈又不想暴露日子的窘迫。
只有老公知道我的委屈,居然戒了發誓不戒的煙,說看我折騰舊衣他心疼。他把抽煙的錢推給我:“買衣服吧,買衣服吧,誰叫俺婆娘愛臭美!”我全盤接受,不過,沒逛商場,而是扔進了柴米油鹽的基金盒。
想不到我的窘迫被婆婆識破。那次上門,她就盯著我的衣服看:“這是你做姑娘時穿的牛仔褲,現在穿著,還是一樣好!”第二次再去,看我還是牛仔褲,婆婆兩眼發光,大概她終于知道她媳婦也是煙火女人了。于是,那天飯桌上,婆婆破天荒地把紅燒排骨放在我面前,而不是他兒子碗邊。
婆婆還是特省,可是我已經理解了生活的含義,再吃那1/4蘋果,居然嚼出了日子的本味。上街買菜,我跟在婆婆后面已經相當耐煩了,知道了頂著黃花的絲瓜其實是激素產品,懂得了品相不好的菜蔬反而口感鮮美……一一看、一一學,原來節約后面有這么多的生活真諦。
幸福背后范文5
關鍵詞:心形;符號理據;場效應
中圖分類號:J0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5-0180-02
2005年第七期“讀者”雜志,在封面和封二介紹了一組用18顆“心形”圖形來描述男女情感的漫畫,作品言簡意賅地對情感世界中人與人的關系做了一番哲理性的社會學注解。“心形”的視覺形式從視覺傳達的角度映射了當代文化語境中視覺符號的應用規律。
一、“心形”的符號“理據”
“心形”作為具有情感訴求的視覺代碼,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使用頻率和認知率都十分突出。盡管其造型簡捷直白,但在視覺應用中卻有著豐富的視覺表現形式。隱于這種視覺表現形式背后的卻是視覺語言的符號語義結構。源于西方的符號學,對于視覺符號在信息傳達中的應用有較為系統的闡述。
符號學家對于符號結構意義的認識有著逐步完善的過程。最初,索緒爾從語言學角度出發,在他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將符號的功能分為“能指”和“所指”兩部分。隨著符號學原理發展,羅蘭?巴特又進一步提出了“意指”概念。他說:“意指則被理解為一個過程,它是將能指與所指結成一體的行為,該行為的產物便是符號。”也就是說,“意指”是符號生成的意義;而這種生成的方式則應該理解為一個動態的過程,同時,它是以“理據”為支撐的。“理據”是符號意義生成的基礎動因。所謂“理據”即指“道理之所在”,它包括各種特定的,可能變化的條件和根據,“無論自然現象還是社會世事,凡言及理由與根據,都屬于理據的范疇”。因此,“理據”具有動態的特征,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構建關系的過程。 “能指”、“所指”、在“理據”的基礎上,形成了關系結構,并因此構建符號系統,最終形成“意指”,即符號的意義。在符號意義的形成過程中,都離不開“理據”的潛在動因,“理據”的任何一次獲得和變化都會促動或激活符號的意義,而且,“理據”使符號的意義具有某種流動的特征。
符號學的研究成果為視覺符號在視覺傳達中的意義理解提供了方法論上的依據。圖形以理據為基礎生成“能指”與“所指”的結構關系,這種結構關系則形成符號系統并產生符號意義,符號又通過有機組合構成視覺語言,從而建構信息,透過其傳達與接受的互動而完成信息的有效視覺傳達。
“心形”的視覺表現形式,首先是它的符號功能的應用,從系統結構來分析,它也同樣由“能指”、“所指”、“意指”、“理據”四部分構成。“能指”是對人的身體器官心臟的指稱;“所指”是對“愛”的指涉。要肯定心臟的圖形描摹與“愛”的指涉之間的關系,它所依賴的是“理據”, “心形”符號的“理據”首先體現于傳統觀念自然形成的心與愛之間的聯系,這種約定俗成的認識使其具有普泛的認知率;直觀、簡潔的造型正契合了當代以大眾文化為主流的感性的審美意識;同時,其對大眾媒介的依賴性正符合了大眾生活的情感表達訴求方式。
以符號學的“理據”概念來解剖“心形”的符號結構,由此確定一種認識,即任何圖形之所以成為符號,就在于它有相應的“理據”支撐,而“理據”的動態特征,則形成符號的動態“意指”特性,了解符號的這一層特性才能在當代視覺文化語境中更有效地把握符號的視覺應用價值。時代的進步和社會形態的變遷都是必然的趨勢,由此,不可避免會形成“心形”作為符號存在的“理據”的適時更新,那么,符號的應用也必然要受制于不同的“理據”所形成的不同的 “意指”關系。因些,對于視覺符號的應用必然是以符號內在結構為基礎。
二、“心形”的“場效應”
古希臘哲學家把世界的存在認為是由不同的物質間的相互作用的結果,當時的哲學思想就隱約包含著“場”的概念。在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中的“道”、“氣”等也暗示著“場”的存在。現代設計理論借用和引申了物理學中“場”的概念,以物理學術語表述和解釋審美活動所產生的能量。格式塔心理學派在視知覺領域所提出的“場效應”原理,進一步揭示了視知覺中復雜的視覺現象以及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完形”機制,為視覺傳達理論的探索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
格式塔心理學研究成果為“心形”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存在現象搭建了研究的平臺,庫爾特?考夫卡在他的《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一書中闡述的“心物場”的概念,是把人作為主體來研究的,他認為人的行為來自于“心物場”所形成的“場效應”。同時,考夫卡把“心物場”歸納為三個組成部分,即,“人的自我”、“現實環境”和“行為環境”。針對“心形”的應用,“自我”,是指人自身所具有的修養和能力,它包括欲望、態度、志向、需求等內在素質;“現實環境”,是指存在的客觀世界。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人類文化特征演進和人類藝術思潮流變將當代界定為信息社會、視覺時代和后現念構成的現實環境。“行為環境”是指由現實環境潛移默化于人的內心的生理場、心理場和社會場,它形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由此構成的人特定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思維范式、價值取向等等。
“行為環境”是導致“心形”符號視覺應用行為的最直接因素,但行為環境的形成又是對“現實環境”的有效攝取和“自我”品質的體現。因此,確切的說,“心形”視覺符號的應用行為,是由“現實環境”、“行為環境”和“自我”在它們所構筑的“心物場”中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場效應”所決定的。
對于考夫卡的“心物場”概念的理解,是將其“心物場”的概念擴延至整個社會的人文環境,是將整個世界看作是心物的,所有的事物都存在于一個“心物場”中,“心物場”是指事物之間的相關性所構成的系統,事物的形態包括物質和精神兩種狀態,彼此之間是在運動中實現各種能量的不斷轉換,并在一定的條件下產生特定規律。這種規律就是“場效應”。事物的變化受限于存在的“心物場”,而變化的方式則受制于“心物場”所生成的“場效應”。“心形”就是存在于這個環境中的“物”,它以視覺符號的形式存在于當代文化語境中并形成具有情感指涉意義的視覺載體。它的視覺應用,是通過同樣存在于這個環境場中的人來實現的。
人是視覺傳達的主體,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心形”的視覺的應用,是受限于人內在的“行為環境”,而這個“行為環境”的產生又來源于當代的社會形態、文化結構和思維范式,這些因素與人本身的內在品質糅合在一起,以物質和精神兩種狀態相互作用、彼此調節并整合為某種規律性的、相對穩定的視覺應用規律,并最終體現于“心形”視覺符號應用的審美理念中。“每個人的審美取向、審美追求,與所處的社會文化時空中的生活氛圍息息相關,我們把這種社會文化時空中制約社會審美變化的氛圍稱作審美場。”所以,任何視覺符號都不是憑空生成的,而對于它的應用更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它所存在的外在環境有著密切的關聯。
《淮南子》的《齊俗訓》有言:“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這段話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中“宜”的思想,提倡為物處事應“施之于其所宜”。把這種思想引申到當代視覺傳達設計領域,則這個 “宜”的思想所顯示出的是對視覺符號應用分寸的把握。通過對“心形”的符號“理據”和“場效應”分析,可以看出,在當代文化語境中視覺符號的應用不僅要適于符號本身的內在形態還要合于符號存在的外在環境。視覺符號的“理據”和“場效應”共同構筑了動態的視覺應用導向,從而使視覺符號的應用具有相應的視覺沖擊力、心理震撼力和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美】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4.
幸福背后范文6
【關鍵詞】事后行為;收買被拐賣婦女罪;實行行為
事后行為是指行為人在完成某個《刑法》規定的具體犯罪的實行行為后,又實施的其他能夠影響定罪量刑的行為。事后行為相對于前實行行為,必須具備從屬性,即從邏輯關系上看,無前實行行為即無事后行為。在刑法理論中,雖然事后行為理論沒有獲得系統的關注,但是通過整合散見于個罪理論中的事后行為相關知識,能夠聚散為整,最終形成完善的事后行為理論,本文的研究目的,亦在于此。而收買被拐賣婦女罪由于其法條對于事后行為的細致化規定,尤其具有研究的意義。不同于故意殺人、、非法拘禁等一次性獨立犯罪行為,收買被拐賣婦女的犯罪行為具有明顯的后續性特征。所謂后續性是指行為人在收買行為后,往往會實施其他能夠影響對行為人定罪量刑的事后行為。為了明確各類事后行為的法律后果,減少司法適用時的疑難,我國《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條以及有關司法解釋,采取了列舉的方式規定行為人收買被拐賣婦女后開展的各類行為應當如何處理。此為事后行為在立法中最為典型的存在,因此,研究收買被拐賣婦女的事后行為是探討事后行為理論的最佳切入點。
一、收買被拐賣婦女的事后行為范疇
收買被拐賣婦女之后,可能開展多種行為,但并非所有發生于收買行為之后的行為都屬于本文討論的事后行為。只有具有以下四個要件的行為才屬于事后行為。第一,主體要件,事后行為的主體與前收買行為的主體應當是一致的。第二,時間要件,事后行為的發生時間是在前收買行為之后刑事責任確定之前。第三,關聯要件,事后行為應當與前收買行為具備一定相關性。具體而言,行為人在收買行為之后實施的下述四類行為可視為事后行為:為了隱瞞收買行為所實施的行為;為了維持收買行為不法狀態的持續所實施的行為;利用收買行為造成的狀態或者結果實施的確保收買行為目的實現的行為;消弭收買行為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第四,性質要件,事后行為能夠影響對行為人整體行為的刑法評價,例如加重收買行為的刑罰、與收買行為成立數罪并罰,或者不追究收買行為的刑事責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