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中國紅色經典文化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中國紅色經典文化論文范文1
一、詞源譜系和文化權力中的
生成空間
經典的形成既有文本自身的資源狀況,又有文本形成和被接受的文化語境,是歷史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中國文化語境中,“經典”是一個標明歷史的詞語?!敖洝迸c“典”是兩個詞,據考證,“經”始見于周代銅器,金文里作經、涇、徑等?!墩f文解字》認為“經,織也。”“經”的最初含義是指織物,表示織物的縱線,并引申出“規范”、“標準”等義,歷久不變的常道,不刊之論和經書,如“四書五經”、“十三經”等;《辭?!穼Υ俗隽诉M一步的闡釋:“經,織物的縱線,與‘緯’相對?!庇纱丝梢耘袛喑觥敖洝钡谋玖x與“縱”相關。“經”在戰國以后有了我們現代意義上“經典”的意義?!夺屆め尩淞x》認為:“經,徑也,常典也,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薄段男牡颀垺ぷ诮洝菲f:“三極彝訓,其書言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說明天、地、人的常理的這種書叫做“經”;所謂“經”,就是永恒不變又至高無上的道理,不可磨滅的訓導?!暗洹钡脑x則為常道、法則,《爾雅·釋詁》解釋道:“典,常也”,具有可以被人反復引用和反復闡發的文化價值,引申為可充當典范、法則的重要書籍。古典文獻的“典”是指重要文獻書籍,等等。
“經”與“典”二者結合,大約從漢魏時期開始使用,“經典”的涵義一是指經書,如《后漢書·孫寶傳》中有“周公大圣,召公大賢,尚猶有不相說,著于經典,兩不相損”;二是指宗教典籍。唐人劉知幾在《史通》中把“圣賢述作”統稱為“經典”(《內篇·敘事第二十二》)。后來“經典”的范圍從儒家典籍擴大到宗教經籍的范圍內,涵括了佛道諸教的重要典籍。所謂“經典”,就是承載道理和訓導的各種典籍。文學經典就是指承載文學之“至道”和“鴻論”的各類文學典籍,凡創作這類作品的作家自然稱為經典作家。①吳林伯在《〈文心雕龍〉字義疏證》中考訂,在《文心雕龍》中,除了直接使用“經典”一詞外,可與之同義互訓的還有“經”、“典”、“經誥”、“典誥”等。“經”與“典”的詞意在古中國基本可以通用。②古代中國是一個崇經的國度,“宗經征圣”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儒家典籍與政權的權威性相關,賦予文學一種絕對的神圣性和權威性,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經過漫長的演化,經典這一詞語具有現代“經典”的意義。在現代漢語中,《現代漢語詞典》對“經典”的界定是:指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泛指各宗教宣揚教義的根本性著作。③
在英文里,與漢語中的“經典”語義相當的單詞有classic,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故一般譯為經典,classic源自拉丁文的classicus,古希臘、羅馬作家們便成了“經典作家”(classicalauthors),“經典”(classic)也就成了“典范”(model)、標準(standard)的同義語。④sutra專指宗教文本;canon與基督教有關,canon從古希臘語的kanon(意為“棍子”或“蘆葦”)逐漸變成度量的工具,引申出“規則”、“律條”等義,然后指圣經或與圣經相關的各種正統的、記錄了神圣真理的文本,可見,canon這一概念原初具有濃烈的宗教意味。經典代表選取經書文本和作者的原則;經典還指教會的文件、律法和教令。公元4世紀,經典開始代表合法的經書、律法和典籍,特別與《圣經》新、舊約以及教會規章制度有關。⑤大約從18世紀之后,其使用范圍才逐漸擴大到文化的各個領域中,于是也就有了文學的經典(literarycanon)。可見,經典是一個語義范圍廣泛的概念,它不僅體現于文學領域之中,而且是宗教性與政治意識形態性的活動,如西方的《圣經》與中國的“四書五經”等?!拔膶W經典”概念的起源要晚于宗教性與政治性的經典,其最早獲得命名應在文學獲得自身的自覺與獨立意識之后,我們今天稱之為文學經典的古代“經典”,如《詩經》,最初所獲得的“經典”地位并非來自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其影響,而是來自其政治意識形態性。⑥
二、充滿詮釋潛能張力的內涵空間
文學經典體現作者雋永深刻的思想與藝術天賦,是一個民族歷史上長期形成的精神文化產品,是心靈的滋養和精神的升華。在西方,歷史上不斷有學者對經典這個概念的內涵進行探討,荷蘭著名比較文學學者佛克馬和蟻布思在《文學研究與文化參與》一書中總結了三種看法:第一種認為經典是精選出來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價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為文學批評和文學創作提供參照系的作用;第二種認為經典主要是指在文學實踐活動中經常被提及的作家作品;第三種指一種文化所擁有的人們可以從中進行選擇的全部精神寶藏。⑦這涉及到有關經典的范圍、經典的標準、經典的確立、經典的接受、經典的作用等問題。
對經典的標準也有不少學者進行了探討,英國著名人文學者阿德勒在1992年提出了選定名著的六條標準:內容能長久地吸引讀者,不是流行一時的暢銷書,而是經久不衰的常銷書;面向大眾,通俗易懂,而不是面向少數專家學者,局限于文藝沙龍;永遠不落后于時代,決不會因為政治風云的變化而失去觀照時代的價值和意義;雋永深刻,有時一頁上的內容多于許多成本宏論的思想內容;有獨到的見解,能言前人所未言;探討人生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在某個領域有突破性進展。
在當代中國,黃曼君先生在《回到經典,重釋經典》一文中,從思、詩、史三個方面對經典作了界定:在精神意蘊上,文學經典閃耀著思想的光芒;從藝術審美來看,文學經典應該有著“詩性”的內涵;從民族特色來看,文學經典還往往在民族文學史上翻開了新篇章,具有“史”的價值。有人把經典看作在價值與美學維度上呈現出普適性的文學文本,體現作為個體的文學文本對歷史的穿越,表現在具體的歷史語境與文化語境中的那些處于中心地位,具有權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學文本。⑧
從美學的標準看,文學經典是指傳統的具有權威性和典范性的文學作品,它們是一個時代文學藝術成就的標志和審美趣味理想的尺度,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經典作品是精英文化在審美方面的代表。從范圍看,文學經典首先指作為典范的儒家典籍,最著名的就是五經,就文學意義而言,則是指以為旨歸的已經載入史冊的典范的文學作品;其次,是指在中國革命戰爭和建設時期的社會文化語境中以《講話》為指向確定的革命文藝經典作品,即“紅色經典”。⑨從生存方式來看,文學經典相對于“流行”來說,具有永恒的價值;經典經常被人提及和閱讀,換言之,“經典就是不退的流行”??梢?,文學經典是一種具有開創性、能夠提供特定的意義范式、敘事范式乃至創作——生產模式,在歷史上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藝術思想、審美與當下影響的文本。
三、凝聚審美編碼的思想空間
文學經典豐厚的思想內涵,首先體現在文學經典有深厚的哲學文化背景和深邃的思想意義,文學經典因獨特的話語形態及表現力而建立起恒久、深遠的話語與思想空間。其次,文學經典以作者自身真切的體驗寫出了心靈的感動,豐富和拓展了人文精神的內涵,反映了人類共通的人性心理結構,表現出人類特定階段對人的本質和生存狀況的認識,促進了人文精神的歷史變遷。如中國自古就有以人為本的思想,表現為在人生感悟的過程中對崇德修身的執著和穎悟。文學經典的人文情懷是一種恒久性的蘊蓄深厚的精神價值,是由人間溫情、世俗關懷和價值追問熔鑄而成的生命意向和價值熱望。第三,人與自然和諧如一,對自然的崇拜之情達到了宗教化程度,寄寓著固守精神家園的道德思考。在人性回歸、超然塵世的意義上,人與自然達到高度統一。
經典具有藝術獨創性。文學的創造性指一部文學作品在藝術審美形式探索中所體現的首創性特征。文學經典以獨特藝術形象表現著深刻而普遍的思想意蘊,建立的是一個具有內在深度和超越意義的意象世界,生命內涵的恬淡與瀟灑,生命感覺的自在與圓融,生命能量的擴張與放蕩,生命本真回歸的詩性精神在藝術創造中從容呈現。人類文學的發展歷程表明,有生命力、有創造性的文學經典,總是通過對人的生存,通過對民族命運的揭示來反映人類和世界共同的處境。可以說,具有原創性的文學經典是在對外來的或民族傳統的藝術借鑒中的一種創造性的轉化產物,是作家的藝術化心靈對中外傳統藝術的一種改造、激活與發展,是一個民族過去的審美傳統和對未來的審美理想在一位偉大作家某部作品中的體現,這既反映了一個民族過去的審美傳統,又預示了一個民族的未來的審美理想,因而文學經典當然具有強烈的審美效果。
經典可以穿越時空的限度,文學經典是具有文化傳承意義和歷久彌新的文化價值之文本,它具有穿越時代背景而涵括后世的歷史超越性。在一代代接受者的闡釋過程中,一些浮于表層的思想在歷史的長期汰變中被不斷播撒和流失,時過境遷而喪失其價值,那些蘊藏著經典作家獨特的思想感情,同時又包含了人類的共同思想價值和審美意識的價值標準和審美規范能歷久彌新,它“是文明傳承、文化運作的最基本的模式,是整個社會權力話語的最有力的支配者,成了他們難以釋懷駐足向往的烏托邦,在穿越歷史隧道中經得起時間淘洗的穩定性。”⑩正如本·瓊生贊美莎士比亞時所說的那樣,不僅屬于一個時代,而且屬于所有的時代。經典經歷了較長的歷史時段仍能夠激起人們的好奇和興趣,這是由于其所蘊藏的意義是隱含的和潛在的,它需要人們持續的解讀和發現,而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下人們對它的解讀是不同的,歷史情境是無窮的,對它解讀的可能性也是無窮的,這就構成了一個有無窮的可生發性和可闡釋性的充滿張力的開放空間,用羅蘭·巴特的話說,就是那些具有可寫性的文本。文學經典在文學史上具有典范意義,其超越時空的力量是歷史的和集體無意識的產物,它們在歷史性和現實性之間建立了一種獨特的張力關系,既是過去文明的見證,又對后來的時揮著持續的影響。
(本文系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2006—2007年度立項課題[0606015A])
①童慶炳《文學經典建構諸因素及其關系》,《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②⑧劉晗《文學經典的建構及其在當下的命運》,《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③參考胡懷亮、劉麗波《關于“經典”一詞》,《內蒙古電大學刊》2005年第9期。
④劉象愚《經典、經典性與關于“經典”的論爭》,《中國比較文學》2006年第2期。
⑤劉意青《經典》,《外國文學》2004年第2期。
⑥楊春忠《本事遷移理論視界視界中的經典再生產》,《中國比較文學》2006年第1期。
⑦參見[荷]佛龍馬、蟻布思《文學研究與文化參與》,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中國紅色經典文化論文范文2
對某重點大學的八十六名學生進行的隨機采訪,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學生認為讀書主要原因是學習需要。只有四人完整地讀過四大名著,一般人沒有讀過,以后打算讀的占一半,但條件是要看自己今后有沒有時間。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想在大學期間讀一些經典名著。談到什么書是他們必須去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認為英語四、六級等考試用書。一半以上的人正在讀的書是學習用書。對于今后找工作有用的書他們也樂于去讀,比如一些勵志書、成功人物傳記等,像《誰動了我的奶酪》、《杰出人士的七個習慣》等。當被問到讀不讀像《紅巖》、《林海雪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樣的紅色經典小說時,回答驚人吃驚,百分之四十五的人說不打算讀,百分之三十的人認為人物虛假政治成分太強說教味太濃加之其背景遠離今天的生活,而歸為缺乏吸引力。
大學生缺少基本的人文思想素質,具體表現為文化底蘊不夠豐厚,勇于挑戰的意識不強,缺乏積極樂觀的心態等,從而無法面對時代的嚴峻考驗。
以前的學生普遍認為魯迅精神就是民族精神,他的作品博大精深,包含著民族氣派、民族風格、民族感情、民族氣節、民族氣韻??墒牵敶拇髮W生中總有一些人在任意調侃嘲笑魯迅,他們尊崇王朔,卻貶低魯迅。尤其是一些當代的痞子作家,他們用膚淺的文字批判一切,而一些報刊卻熱衷于制造所謂熱點以嘩眾取寵,這更使一些沒有批判分析能力的大學生迷失方向,無所適從。而互聯網的傳播又非常迅速,那些低俗調侃,批判一切的文字很得青少年網民的歡心,這樣更有害。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里面的善惡是非觀,一直浸潤著人們,從那恢宏的文字里,明明白白告訴人們什么是真、善、美。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古典文化對當今精神文明的傳承。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所反映出來的高尚情操。影響這一代又一代人,而今天的大學生缺乏的正是這樣崇高思想的熏陶。
二、重理輕文還要多久
某所重點大學的校級領導班子,一共九個人,學習理科的就是七位,只有一位是學文科的。這樣的結構看似不經意,其實也反映著社會上重科學輕人文的思想。國家要強大發展,必須重視科學,這不容置疑,但科學與人文并不矛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絕不能截然分開。
對一些理科學生進行了隨機采訪,他們的回答幾乎異口同聲覺得應該讀名著,但沒有時間讀。時間大多都被作業試驗占據,幾乎無暇顧及開辦本來就已經很少的人文講座。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作為人才,其品德被列為各項才能之首。而對于大學生是非善惡的分辨能力的培養,除去嚴肅的教育還有那些耳濡目染的經典讀物的熏陶??墒墙裉欤@些名著都被一些調侃無聊、無病、自私厭世、玩世不恭的所謂的新形象代替。一項統計表明,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占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這是為什么,原因就是由于應試教育只看分數,不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教學成績上。
人文精神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人文精神不斷確立和發展的過程。我們現在常常說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其實,讀經典名著,學中國歷史文化就是最好的素質教育。優秀的人文知識是人類真、善、美的集大成者。我們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豐厚的人文文化積累,它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財富。我們今天的大學生,沒有任何理由拋棄它。[論文格式]
三、誰該承擔這個責任
某重點院校的德育課優秀教師柴素芳副教授從事多年德育課教育,她深有體會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責任不全在學生,當前教育也是關鍵,學校必須強化師德建設,倡導以心靈感染心靈,在師生交往中傾注人文關懷。高校老師要教育學生怎樣做人,要讓學生了解古代文明、現代文明和未來文明。中國文化經典里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一個國家沒有現代科學就會落后;而一個民族沒有人文文化,精神就會迷失,民族就會異化。一個社會沒有人文精神,它是一個病態的社會;一個人沒有人文精神,他是一個殘缺的人。
教書育人,其含義并不簡單。其中大學教師的言傳身教十分重要。當今這一代大學生是從中學應試教育的禁錮下走進大學校門的。他們看的書大多是考試書,可以說很少有什么人文精神的輸入,再加上中學分班很早,理科生幾乎在高一就不再學習歷史政治等課程,這更是出現了一個人文知識的空白。到了大學,他們看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物欲橫流的時代,相當一些高校教師以功利的、實用的觀點去看待社會,重物質利益,輕人文關懷。比如,學生中經常議論個別導師指導學生做實驗,不是為了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把學生當廉價勞動力打工為自己掙錢享受。凡此種種,都影響著學生的成長。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老師本應該是社會需要的道德楷模,承載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如果他們本身都出現問題,后果將是多么可怕。
四、我們的思考
中國紅色經典文化論文范文3
關鍵詞:文化差異;商務英語翻譯;準確性
一.引言
商務英語是英語的一種社會功能變體,是在國際商務背景下,進行跨文化交際的一種共通語言。國際商務活動,內容繁雜豐富,因此,在進行的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將各種跨文化因素考慮在內,重視文化差異和傳遞文化信息,要注重翻譯的準確性,并根據此進行相應的翻譯策略調整,運用恰當的翻譯技巧,提高翻譯的質量。
二.影響商務英語翻譯的跨文化因素
1、顏色內涵差異
顏色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賦予了不同的象征意義,由于地域,思維方式,等的差異,顏色所代表的內涵在中西方文化中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以紅色為例,在中國,紅色一直以來備受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性色彩,人們也將其視作吉祥如意,幸福,美好,喜慶的顏色,過年長輩會給孩子紅包,促成美好姻緣的中間人,是紅娘。而在西方,紅色卻被視作兇殘,暴力,貶義的代表,例如紅燈區,就是英文中,red-light-district,譯過來的。
2、數字內涵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中,數字的內涵的差異也千差萬別,例如,中國人非常喜歡6,8,9,10這幾個數字,分別寓意著順利,發財,天長地久,十全十美的美好含義,而在西方,卻沒有相對應的含義。相反,在《圣經》中,666則代表著魔鬼。(王茜:2013)另外,13在中國的佛教文化中,是一個吉利的數字,然而在西方,人們卻避免使用這個數字,因為《圣經》中有記載,耶穌是被他的第13個門徒猶大出賣。還有,七對英語國家人是一個大吉大利的數字,英語國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當于中國人的八。因此,考慮到這層文化的差異因素,商標為7一Up的飲料翻譯成漢語為七喜,而非七上。(陳柳悅:2011)
3、風俗習慣的差異
圖騰作為一種象征,往往凝聚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在不同民族人們心里,往往有著凝聚力的作用?!褒垺弊怨乓詠?,在中華民族的內心中的地位,不可動搖,而在西方文化里,“龍”則是兇殘的象征,以亞洲四小龍的翻譯為例,我們將其譯作“four Asian tigers”,原因也就在此。而在東南亞,白象則是一種神圣的動物,那么以“白象”命名或與之相關的產品,在東南亞暢銷的原因,也就不足為奇了。
以上僅僅列舉了三種影響商務英語翻譯準確性的跨文化因素,其實,還存在許多其他的因素,例如,,地理位置,思維方式等等其他的許多因素,翻譯工作者應該統籌考慮,多觀察,多了解,從而做到翻譯對原文的忠實。
三.跨文化因素對商務英語翻譯準確性的影響
1.品名的翻譯
影響商務英語翻譯準確性的跨文化因素非常之多,除上述所述之外,不同地域的人們在思維方式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存在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同樣在對事物的命名上有所體現。例如:漢語中的紅糖翻譯成英語brown sugar,為什么紅糖翻譯成英語就由紅變棕了呢?這是因為漢語是就紅糖中泡后糖水所呈現的顏色而言,于是糖就有了紅與棕之分,而英語中是直接按糖本身的顏色來命名的,有了紅與棕之分便不足為奇了。(陳柳悅:2011)另外,中國的許多出口產品,商品名稱已經約定俗成,不能進行硬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例如,餛飩、餃子、湯圓等都被稱為dumplings;cabbage一詞則用來統稱我們的白菜、卷心菜和黃牙菜。(陳柳悅:2011)
作為翻譯工作者,應該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積累相關的經驗,準確的進行翻譯,避免在貨物進出口的過程中,出現失誤。
2.商標名稱的翻譯
在商業活動中,商標名稱往往在吸引顧客眼球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商標名稱翻譯,要綜合考慮各種跨文化因素,要準確的傳達商標源語所包含的內涵。因此,很多跨國公司,在進軍其他國家市場的時候,總會做一番詳細的市場調查,一方面是為了迎合易于民族文化和人們審美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防止出現嚴重的用語失誤,而貽笑大方。在這一方面,寶潔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寶潔公司的產品,在中國的洗化用品市場占有絕對優勢的份額,這與其優異的產品名稱翻譯是離不開的,比如,舒膚佳(safeguard),海飛絲(head and shoulders),飄柔(rejoice),汰漬(Tide),幫寶適(pampers),這些翻譯,并沒有采用傳統的音譯的方法,而是將產品特點,使用效果,甚至企業文化相互融合,給消費者耳目一新的感覺。
同樣,可口可樂(Coca-Cola)的翻譯也是一段佳話。Coca-Cola是由美國藥劑師約翰·斯蒂斯·彭伯頓于1986年發明的,而coca和cola則是代表了其兩種不同的主要成分,然而在20世紀20年代,登陸中國之時,可口可樂這個名稱則一炮打響,譯者的成功就在于將音譯和文化相結合,在保持源語語音特征忠實的基礎上,也同中國傳統文化緊密融合,是難得的好翻譯。
除此之外,像耐克(Nike),雪碧(Sprite),多芬(Dove)Yahoo(雅虎)等等的翻譯,瑯瑯上口,深入人心!外文商標在譯成中文宜采用兩字或三字的結構準確地表達出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因為這既符合中國傳統習慣,又與時俱進。(馬馭驊:2008)如果譯者只是采取簡單音譯的方法來處理這些商標名稱,而不考慮本土文化的因素,則達不到真正的品牌推廣的效果。
3.廣告宣傳語的翻譯
廣告宣傳語的翻譯,要做到精煉,簡潔,讓讀者印象深刻,而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將譯入語的言語表達習慣相結合,例如麥斯威爾咖啡的廣告語,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濃,意猶未盡。19世紀70年代,美食家Joe Cheek窮盡一生,研制出一種香醇濃郁的咖啡,這種咖啡大受歡迎。1907年,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在首次品嘗麥斯威爾咖啡后,驚異于它的美味,大贊“滴滴香濃,意猶未盡”。從此,“滴滴香濃,意猶未盡”也成為麥斯威爾一貫遵循的準則,這句來自總統的評語,也被麥斯威爾咖啡作為廣告語沿用至今。這句廣告語的翻譯,不僅將源語的含義傳神的表達出來,而且對仗工整,深的中國觀眾的喜愛。
其次,還有很多經典的廣告詞翻譯,例如,摩托羅拉手機的經典廣告詞,Intelligence everywhere,被譯作智慧演繹,無處不在;A Kodak Moment.(Kodak 柯達)就在柯達一刻;A diamond is forever.(De Beers 地比爾斯)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
商務英語的翻譯,是一種特殊的翻譯,其翻譯的成果需要帶來一定的商業價值,而作為品牌推動力量的廣告語翻譯的準確與否,則至關重要。
四.結語
商業英語的翻譯,涉及方方面面,譯者要具備跨文化的意識,在翻譯的過程中,了解商務英語詞匯的特點和其中的文化內涵,正確處理中西文化差異,減少文化沖撞。同時,避免死板的直譯,將音譯,意譯等多種翻譯技巧相結合。因此,譯者首先應該深入理解原文,仔細推敲,確保翻譯將原文準確的表達出來,并且恰當運用翻譯技巧,提高翻譯的質量。(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王茜.試論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84-85.
中國紅色經典文化論文范文4
關鍵詞:Art Deco;室內設計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著名的美術史學者沃爾夫林認為“美術史就是一部裝飾設計史”。裝飾作為一種美化人們生活的物質形式,不僅僅是各種色彩、線條、體塊等元素的堆積,更重要的乃是人類文化的產物,也是人類精神和思想的承載。
裝飾藝術派源于1925年巴黎“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的大型國際博覽會(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ecoratifs et Industriels et Modernes)。Art Deco(裝飾藝術派)一詞由此產生。它發源于法國,興盛于美國,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風格流派,受到了埃及等古代裝飾風格的影響,還受到原始藝術特別是來自非洲和南美部落藝術的影響,也受到舞臺藝術、汽車設計等工業設計的影響,以較機械式的、幾何的、純粹裝飾的線條來表現,如扇形輻射狀的太陽光、閃電、齒輪或流線型線條、對稱簡潔的幾何構圖等。大膽的輪廓、簡潔的幾何形體、階梯狀造型、明亮對比的色彩,以及結合新材料的運用是Art Deco風格的主要特點?;丶y飾曲線線條、金字塔造型等埃及元素頻繁出現在建筑的外立面上,表達了當時高端階層所追求的高貴感;而摩登的形體又賦予古老的、貴族的氣質,代表的是一種復興的城市精神。通過新穎的造型、艷麗奪目的色彩以及豪華材料的運用,Art Deco成為一種摩登藝術的符號。
Art Deco風格自2005年末起又開始在全球復興并漸漸在大都會中盛行,在中國也呈現出方興未艾的勢頭,2007年呈明顯的上升趨勢,直至今日仍是眾多時尚元素中不可或缺之一。有人認為都市人的懷舊情結創造了Art Deco風格在當今社會的盛行。我們并不否認這樣的解釋,但不僅僅因為懷舊才能時尚,而是一種審美價值觀念的體現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才造就了這一時尚。對于經典的簡單復制和懷舊并不是好的設計,時尚的生命力在于從經典中尋找精髓和品質,在現代審美的理解基礎上的傳承和創新。
1、簡潔不失裝飾的造型
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善于運用簡單的線條和幾何圖形,在原則上靈活運用重復、對稱、漸變等美學法則使幾何造型充滿詩意和富于裝飾性,使整個空間充滿層次感和韻律感。這種創造方式就是賦予形體“意味”的過程,也是將自己的觀念注入設計的過程。設計師們常常以方形、菱形、三角形為基礎進行變化,并將多樣化的圖形運用于地毯、地板、墻面,甚至家具貼面等處,從而使簡單的幾何造型充滿戲劇性,在最終呈現的形式造型上富于一定的裝飾性,比如有的設計師在地面的處理上就運用了線條,結合構成中對稱和重復的形式美法則,最終給人以強烈的幾何圖形感,并且帶有一種形式美感,從而豐富了地面的視覺效果。仔細觀察Art Deco風格中出現的各種圖案,會發現其實每一個看似復雜的圖案都有簡單的線條或幾何造型組合而成,如此可以創造出許多繽紛、繁復、華麗的裝飾圖案,亦飾以裝飾藝術派的圖案和紋樣,比如麥穗、太陽圖騰等等,顯現出華貴的氣息。
2、濃郁感性的色彩
Art Deco之所以備受人們推崇和喜愛,是因為它本身有一種力量,除了富有幾何抽象造型之外,能夠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也就是它的五彩斑斕和激烈昂揚的色彩塑造,而這種沖擊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直觀的色彩。擅長Art Deco風格的設計師們都是運用色彩的高手,他們會大膽地將各種不可能同時出現在一起的色彩組合起來,讓這些飽和的色彩為人們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激烈昂揚的情緒。Art Deco在色彩構成上與新藝術運動和工業美術運動追求的典雅色彩大相徑庭,它特別強調的是強烈的純色、對比色,以及經典的金屬色系,熱烈的紅色、浪漫的紫色、憂郁的藍色、深沉的黑色、冷酷的金屬色等,各種不搭調的色彩混搭在一起,讓空間多姿多彩,充滿無限創意,給人造成華美絢爛的視覺印象。在現今強調個性和張揚的時代精神特征下,色彩理所當然也就成為寄托精神和表達情感的重要工具了,室內設計也不再是一如既往的單調的黑白,如此熱烈鮮艷的色彩以及各種華麗的壁紙使空間多姿多彩,活潑又不失穩重,濃郁又不失感性。
3、濃烈精致的家具裝飾
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的家具材料多采用實木,木材在整個空間中心能夠盡顯穩重,在穩重之中又能凸顯氣質。家具整體保留了材料本身的紋理和色澤,并且通過色彩的對比,通常是白—黑—白、紅—黑—紅,能夠產生強烈的裝飾性,而局部一般用金色和銀色來點綴線腳和轉折面,以此來強調家具的結構和質感以及雍容華貴的氣質。家具材料本身可以通過二次加工產生別樣風情,設計的家具飾面材質、選料精美,使用鑲嵌貝殼等特殊工藝,傳承歐洲經典,使其顯得高貴優雅。有的家具在深沉的黑色貼面材料中鑲嵌潔白的貝殼,畫龍點睛,流出七彩光暈;有的用胡桃木做飾面,飾以看似平滑而色彩濃重的幾何圖案;腿腳的螺旋紋理依然傳承經典,于張揚中內斂溫柔。
在強調個性的今天,Art Deco風格中出現的許多元素很難被擴大并標準化生產,比如設計師根據某個特殊空間的整體裝飾,將一件普通的家具加以改造,采用藝術貼面、繪畫等形式讓家具變得與眾不同,如此特別的設計和精細的手工也讓每一件產品價格都非常昂貴。
4、多元化的設計風格
當代室內設計并不是簡單地恢復歷史風格,而是在承認歷史延續性的基礎上,有目的、有意識地對歷史風格加以混合、拼接、分離、變形、綜合等,從而形成各種新的形式語言和多元化的風格。比如以原始非洲風情為室內設計風格,帶有濃烈的非洲原始風情,采用強烈的色彩對比,像斑馬的黑與白,紅與綠,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受,植物的造型也是常用的元素,然而不同于新藝術風格對植物紋樣的模仿,而是將植物造型抽象升華為幾何造型,經過提煉的圖案表現出特殊的裝飾性,夸張的造型中既保留了華麗的風格又具有強烈的現代氣息。還有將海洋元素充分運用于設計中,打造出一片令人賞心悅目的航海天地,以藍色為主色調,搭配少許綠色,在圖案上,采用波浪、貝殼等圖形,并用珊瑚、魚缸等裝飾品點綴,將航海風貫穿到底。再如熱帶風格的裝飾設計,采用溫暖的色彩,加上些許自然界的綠意,藤制家具和天然的土陶罐也是必不可少的裝飾元素。
5、結語
Art Deco風格的應用使室內環境設計成為整體藝術,形體、色彩、家具、空間以及虛實關系的轉換,意境創造的把握以及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協調達到整體統一。Art Deco裝飾風格的空間無限魅力,就在于對“裝飾”淋漓盡致的運用,以其兼容并蓄的寬容視野和靈活自由的創作方式使設計獲得了極大的空間,且不論時代如何變遷,都能在其中出現新突破,也因此使人們在全球化的今天可以在融匯多元文化和多種藝術思想的背景下,設計出多姿多彩的家居生活。
參考文獻:
[1] 許乙弘. Art Deco的源與流——中西“摩登建筑”關系研究. 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2] 夏明. Art Deco對上海近代建筑的影響及其現代意義. 城市發展研究,2008
[3] 徐貫虹. “懷舊與摩登”——裝飾意味的上海Art Deco建筑. 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4] 網絡文章.《魅力的Art Deco風格室內設計》
中國紅色經典文化論文范文5
論文關鍵詞:高職高專;現當代文學;實踐教學
“現當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程,教學中一貫是以知識累積和識別為目的的授課范式,本科院校多是以研究型教學為主,而高職高專長期以來均沿襲本科院校教學模式。近年來,現當代文學教學已慢慢轉變為以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與人文精神為主的經典文本教學范式,即:以解讀經典文本為教學切入點,淡化“史”的線索,突出對作家作品及文學現象的分析。隨著高職高專院校規模的擴大和社會對實用性人才需求的增加,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除了注重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的提高,還要注重提高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等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如何根據現當代文學因其課程特點,切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
筆者對廣西高職高專院校“現當代文學”實踐教學情況作了調查,情況調查分網絡查詢和問卷調查兩種,網絡查詢涉及到廣西絕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問卷調查共發出200多份,涉及院校4所,包括桂林師專、柳州師專和新升格的職業本科院校2所(河池學院、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一、調查的結果(現狀)
1.廣西高職院校專門的職業院校多是理工科性質,如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運輸職業技術學院、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農業(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等,這類高職院校,沒有相關人文類課程設置,當然也不存在有《現當代文學》課程。
2.那些綜合類的職業技術學院或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文藝術學院、或在公共管理學院中設有文秘專業,或是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中設有文學鑒賞課和中國文化概論課程,都是側重在古代文學和古代文化方面,沒有專門的現當代文學課程。
3.在一些較大的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的二級學院中有很少一部分開設有現當代文學課程,如廣西城市專業技術學院人文科學學院在新聞專業中開設現當代文學課程,與影視欣賞一樣都屬于專業知識的拓展而開設的選修課程,不是專業課,在課程要求上不是太高。
4.廣西的高專院校包括桂林航專、柳州醫專、桂林旅專、廣西警專、廣西體專共7所,課程設置上,廣西體專的體育人文社科系和柳州醫專人文社科部無此類課程,桂林航專人文與社會科學系的文秘專業開設有大學語文、秘書學、寫作等課程,但無現當代文學課程,廣西警官高等??茖W校法律系設有文秘專業,但無現當代文學課程。桂林旅?;A部(社科部)開設全校性公共性的人文素質修養課程文學欣賞,其實就是大學語文課程性質,重在文史知識的了解。
5.師范類高專院校僅存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柳州師范高等??茖W校兩所。這兩所院校中文專業都開設了現當代文學課程。從調查問卷得知,師專都是把《現當代文學》作為專業基礎必修課開設,課時在80-120之間,集中在一年級的上下兩學期完成,并開有同類課程的輔助選修課程,學生對課程設置基本滿意,但絕大多對現行所用教材和課時不滿意,認為作為專業基礎課的教學課時少于120課時,太少了。普遍認為《現當代文學》課程就是一門純的介紹文學常識和作品鑒賞的課程,沒有必要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大多任課教師是不注重實踐教學環節,極少參與學生的說、寫、唱、演等實踐活動。而且對師生對實踐教學的內容理解上存在分歧,對課堂實踐教學環節的范圍只局限于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和誦讀能力的培養,普遍認為,學生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演繹、表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的培養不屬于《現當代文學》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的范圍。當然,課程中實踐教學課時占總課時比例少于1/4,甚至沒有。
二、產生以上現象的原因
1.理工科類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的要求,缺乏文學類課程的設置。
2.綜合類高職院校和非師范類??圃盒ε囵B學生人文素質課程要求不細,一般重視對基本寫作技能提高或綜合人文素質的培養,于是在人文社科系(專業)開設《大學語文》和《寫作》等課程,對專業拓展的影視文化欣賞課程貼近時尚,效果遠比文學課來得更直接,所以這些院校極少開文學課程,特別是現當代文學課程。
3.師范類高專院校開設現當代文學課程,但與高職院校的職業技能要求強不同,所以課程設置上都是繼承本科院校文學課程的模式,重理論,輕實踐,或者說是重課本的講解,輕實踐教學環節,重文學常識的灌輸,輕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探索其對策
隨著高職高專教育的迅速發展,構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體系,已成為當前高職高專院校關注的熱點,而實踐教學是高職高專培養創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深化實踐教學內涵,探索實踐教學新模式,也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挑戰。筆者認為,高職高?!艾F當代文學”課程實踐教學可以從實踐教學環節的理解、方法模式和如何提高學生實踐綜合實踐技能等方面去進一步探索。
1.高職高專院校文學類課程也要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高職高專院校強調培養人才的實用性和技能性,實踐教學即是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服務,相對于傳統的理論教學而言,它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完成知識的傳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注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近年來實踐教學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也得到初步確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同時也反映出來新形勢下高職高專教學改革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是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大力發展實踐教學。這是高職高專院校辦學特色的體現,是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是全面提升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進一步增強服務經濟社會能力的重要體現。 轉貼于
2.對實踐教學的理解。對于文科類課程來說,特別是文學類課程,實驗實訓資源配備、資金人員分配、設施場地等缺乏和不足,所以教學人員在教學內容選擇和教學方法使用上,均傾向課堂教學和理論知識傳授,而把實踐教學放在次要地位。針對高職高專院校文科專業實踐教學的困境,許多研究者做了探討,如李瑛珊認為高職高專文科專業是一種連續性的實踐教學,貫穿整個大學三年級的教學過程。如楊素娟提出“實踐演練”法,即“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際演練中鍛煉和提高實踐能力及溝通、交流與合作能力”。筆者認為,要真正實現高職高專院校實踐教學平衡發展,探討文科的實踐教學體系和機制,文學類課程的實踐教學不如放下姿態,貼近現實,從小處著手,把側重點放在教學環節、方法模式的改進和如何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等方面,實現“大課堂”的實踐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的實踐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實現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
中國紅色經典文化論文范文6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以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不僅贏得了世人的關注與尊重,也喚醒了世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和重視。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大勢下,中國要完成從有形的“中國制造”到無形的“中國創造”的跨越式轉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業設計的創新,而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于工業產品設計中又是一個創新的渠道,使“中國創造”更具特色、更具民族性。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和文明,其傳統文化更是底蘊深厚、博大精深,在現代的各個設計領域,如包裝設計、產品設計、舞臺設計、園林設計等等,已經有很多設計案例成功的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從而使得設計具有一種濃郁的文化底蘊。設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得益于文化的滋養,同時也傳承著文化的理念,因此,對于現代工業產品的設計和研究來講,如何清楚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并加以合理的應用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和涵蓋范圍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涵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蘊藏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總而言之,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看到它就能聯想到中國,這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世代相傳,無論是物質形態還是思想文化,無論是材料還是顏色,無論是建筑還是服飾,都給后人留下了豐富寶貴的、可供借鑒的設計資源。
1、動植物類,包括麒麟、龍、鳳、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松、柏、牡丹等等,由于印刷工藝技術的提高,在外觀上很多工業產品都會有一些畫龍點睛的圖案,這樣不僅使得產品外觀更具個性化,也提高了產品的文化品位。
2、服飾類,唐裝、深衣、襦裙、直裰、繡花鞋、老虎頭鞋、旗袍、偽唐裝、肚兜、斗笠、皇冠、鳳冠、絲綢等,還記得阿萊西的設計師StefanoGio—vannoni設計的“TheChinFamily一清宮系列”嗎,這套設計作品是設計師根據清宮的人物服飾和肖像設計的調味瓶、計時器、研磨罐等,使得中國歷史文化與時尚家居完美融合。
3、樂器類,包括箏、笛子、二胡、鼓、鑼、古琴、琵琶、簫、塤、嗩吶、蘆笙,還有一些板類樂器,如響板、梆子、木魚等。這些中國傳統樂器歷史悠久,很多樂器的形態都是經典之作,現代工業產品的外形設計可以加以借鑒。
4、琴棋書畫類,琴棋書畫在中國古代常用來形容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所需掌握的技能,現在來表示人的文化素養。棋類包括中國象棋、中國圍棋、麻將以及與棋類相關的對弈、棋子、棋盤等;書包括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臺、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鐘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等;畫包括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等。很多現代的平面設計和影視設計作品都從古代的繪畫中汲取靈感獲得成功。
5、器物類,玉(玉佩、玉雕等)、瓷器、中國結、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兵器、青銅器、古玩、鼎、金元寶、如意、燭臺、紅燈籠、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羅盤、八卦、司南等,這些器物的形態都可以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6、民俗民風類,對聯、門神、年畫、鞭炮、餃子、舞獅、中秋月餅等。
7、民間藝術和工藝類,如剪紙、風箏、中國刺繡、中國結、泥人面塑、龍鳳紋樣、回紋、祥云圖案、風眼、千層底、檐、鷲、臉譜、皮影、武術等。最經典的一個設計便是祥云火炬了。
8、建筑類,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亭臺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等。
9、思想文化類,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別是儒家(孔盂思想)、道家(老子、莊子)等思想對現代產品設計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比如莊子闡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教育人們應該與自然和睦相處,體現在產品設計上就應該講求綠色設計,講求簡約為美的理念。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案例
中國傳統文化的運用在產品設計中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為產品帶來高附加值,也已成為本土企業打造高端品牌的重要武器。
2008年方正推出的卓越$2008就以中國紅和牡丹的圖案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在我國,蘭花給人以極高潔、清雅的優美形象,同樣是方正2008年推出的卓越i500臺式機的機箱前滑蓋處印有蘭花圖案,給人以典雅的感覺。與此相仿的,2008年初,聯想公司了一款奧運會火炬典藏版筆記本電腦,這款產品的外殼以中國印象的“漆紅色”色彩與“祥云圖案交相輝映,蘊含著吉祥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視覺效果沖擊力十足,整體機身小巧、輕薄、精致。筆記本表面仿漆盒工藝,更體現了華貴高雅的品質。
在形態上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設計案例也有很多,比如TCL女性品牌蒙寶歐(MBO)“旗袍”系列手機,該系列是意大利設計團隊專門為中國女性打造的,以古典民俗的旗袍元素為核心,集合了中國特色元素比如燈籠、折扇、中國結、窗欞、絲綢等,手機的外觀非常個性非常女性化。手機的背面有的還采用了旗袍上面的盤扣式樣,很是新穎。
由此可見,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在國內應用廣泛,在國外的設計中也備受推崇,這也說明了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2006年度德國紅點設計概念獎中,最受矚目的紅點設計概念至尊獎授予了源自德國制造而又蘊涵著“八卦”理念的“陰陽”椅。中國傳統的陰陽八卦與家具設計相融合,不僅時尚美觀,在人機和功能上也較為完善。
在材料方面,瓷器、竹子等比較有中國特色的材料在產品設計中應用較為廣泛。
此類產品設計案例不勝枚舉。國際著名的汽車設計大師喬治亞羅說:“設計的內涵就是文化?!睕]有文化內涵的產品設計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國傳統文化蘊涵深厚,將其精華應用到產品設計中,將使產品設計具有很好的文化支撐。
三、傳統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方式
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于工業產品設計不能僅僅是簡單的在表面堆砌,既不能刻意追求或者硬貼在產品造型上,又不能把傳統文化泛濫使用;而是應該從符號學的角度從深層次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結合產品的特點和功能,提煉出某種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內容,從而進行創作。在外觀設計上,在深入認識和了解傳統圖形符號的基礎上逐步對其挖掘、變化、改造,結合產品的特點,與外來元素完美融合成為時尚的設計;
在形態設計上,在對產品有充分的理解,從而借鑒中國傳統的器物的形態或部分形態加以改造,從而成為產品的一個有特色的設計元素。如諾基亞6108,筆化作劍,構思巧妙,整體像一個背劍武士,造型有氣勢,另外一個成功的案例就是祥云火炬,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云”圖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其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紙卷軸。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對物的設計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思想。比如墨子的“非樂、節用”思想,闡明了對物的設計不能過于繁雜,莊子的“返璞歸真”思想,闡述了生態自然、綠色設計的思想,韓非子的“物以致用”,強調了產品的功能最大化的思想,等等。所有這些先民的造物思想雖然在當時沒有針對產品的設計提出,但對現在的工業產品設計的影響卻非常深遠。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