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論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論文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論文范文1

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演變;節日特點;節日功能

一.中國傳統節日的研究成績

(一)中國傳統節日的產生及其演變的研究

節日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并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學者們對這一問題一直很關注,爭議也很多。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注該問題的專著有兩部,一部是陳久金.盧蓮蓉主編的《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萍冀逃霭嫔?989年版),另一部是高國藩著的《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中國民俗探微》(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同時關于各個具體節日的產生及其演變在另外27部專著中都有詳細的論述。關于該方面的論文有207篇。

上述研究內容涉及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節日期間都有哪些傳統的節慶活動,節日在歷朝歷代的演變以及節日期間的傳統食品和服飾等內容。關于節日的來源問題學者們普遍認為一部分在先秦時期既已形成,一部分濫觴于先秦時期,形成于秦漢及其以降。傳統節日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幾種因素的影響:首先,節日與歷法的制定其中包括如節氣,干支日等有密切的關系;其次,節日與官方或民間的祭祀.巫社集會有緊密聯系;再次,傳統節日的產生與神話傳說有一定的關系。同時,還有的學者認為傳統節日還源于先民的原始崇拜,如:圖騰崇拜,天地崇拜,祖宗崇拜。

(二)傳統節日特點的研究

古今中外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征,綿延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節慶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自然也有其鮮明的,獨具一格的內外特征。對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特征加以系統全面的把握,是深入研究和透徹理解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的題中之義。因此,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歷來是一個熱門話題,有些學者對此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涉及這方面的論著有:陶立璠著《民俗學概論》(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徐萬邦的《中國少數民族節日與風情》(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趙東玉著《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版),康新民著《民間節日文化價值初探》(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編《中國民間文化》第二集,學林出版社,1991年版)。關于這方面的文章有68篇。

通過對以上文章和論著的概括總結,得出中國傳統節日有以下特征:周期性,民族性,群眾性,地域性,綜合性,傳承性,變異性,實用性。

(三)對傳統節日功能的研究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日漸深入,許多外國節日如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相繼傳入,它們固然使人們的生活日趨多元化,但我們不能顧此失彼,同時應多加強對我國傳統節日的認同。但目前,專門論述節日的書和文章中,大多停留在對節日風俗的介紹上,對節日功能的挖掘還不夠深入。

比較系統論述和研究節日的著作有:趙東玉著《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張詩亞主編的“西南研究書系”中黃澤寫于1991年的《西南民族節日文化》;高占祥主編《論節日文化》;楊琳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關于這方面的論文有32篇。

關于中國傳統節日功能的主要觀點有:傳統節日有文化傳承的作用,能促進天人和諧,點綴人們的日常生活,傳統節日能灌輸傳承先人的道德遺產,促進統治者”以德治國”,增強民族凝聚力,同時,節日還具有教育功能。近年來,節日的教育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趙東玉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研究》中提出,傳統節日具有人文素質教育功能,首先,他認為我們能從傳統節日文化中吸取有益的人文教育資源,如:和諧對稱,淑世情懷,樂觀自信,民族認同等:另外,他認為傳統教育文化是一種有效的素質教育模式,它可以使素質教育的灌輸更潛移默化,內容更豐富多樣,擺脫了以前那種硬性呆板的灌輸方式。還有一位作者廖冬梅在她的《節日沉浮問》中也深入研究了節日的教育功能,她認為傳統節日教育人們學會調節人與自然,神,他人以及個人和自身的關系。

(四)傳統節日體現的文化精神的研究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和諧的精神紐帶.對這一問題研究的專著有:趙東玉著《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蕭放的《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中華書局,2002年版);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版);陳伯海著《中國文化之路》(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關于這方面的論文有10篇。

二.中國傳統節日方面研究存在的不足

中國傳統節日研究取得上述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與節日有關的幾個領域如:人類學,神話學,宗教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學科,雖然各自都有談及節日的文章,但大都是在論述其他問題的同時順便提到,而專門論述的書和文章都不多.即使有,也大部分停留在節日風俗的介紹上,對節日功能的挖掘還不夠。

由于對傳統節日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使目前我們對傳統節日的知識大多停留在膚淺的據說,相傳的層次上,其中還包含了不少錯誤,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響。例如:中秋節是在我國古代秋分祭月習俗的基礎上形成的,然而,有些人卻說成是從韓國引進的,造成混亂.《中華民族大圖集》第七部《世風》第七十六章《吉日佳節》中介紹中秋月餅時說:“宋代的月餅種類繁多,有:金銀炙焦牡丹餅,束箍荷葉餅,梅花餅,餅,芙蓉餅等”。但據考察,宋代還沒有中秋月餅,這里列舉的都是普通糕餅,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月餅。另一方面,有些節日習俗很早就有了,世人卻以為出現較晚。如:節日期間送賀卡的做法有人以為是舶來品,是1843年從英國流行開來的,殊不知我國至晚在宋代就流行于世了。

參考文獻

[1]趙東玉著《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蕭放的《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中華書局,2002年版)

[3]廖冬梅《節日沉浮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傅德岷,韋濟木等《中國傳統節日》(重慶出版社2005年版)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論文范文2

論文關鍵詞:洋節;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 

 

一、洋節盛行的現狀 

不知從何時開始,圣誕節等洋節在我們身邊悄然興起并日趨流行。每當圣誕節來臨,電視、電臺、報刊、網絡被各種各樣的圣誕信息充斥著;人們樂此不疲地轉發著各種表達祝福的短信以互祝圣誕快樂。平安夜里,當教堂的鐘聲敲響時,年輕人如潮水般蜂擁至大街上、廣場上,聚眾狂歡;教堂里一片嬉鬧聲取代了原本應有的肅穆,圣誕變得似乎和宗教無關。 

圣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父情節,愚人節等洋節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追捧,可他們對這些承載著西方文化的洋節卻缺乏一些基本了解,不知道起源,更不知道應該怎么慶祝,但是卻一味盲從。 

針對洋節在青年群體中盛行的現狀,寇福明曾對某高校20-25歲本科在讀生做過調查 

98%以上的熱衷于過情人節和節圣誕節,87%的有過愚人節的習慣,7%的人有過感恩節和母親節的習慣,其它的節日,如:萬圣節,過的人幾乎沒有。93%的人認為他們逐漸淡化了對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的節日慶祝氣氛,但他們依然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慶祝這些節日??梢娧蠊澮呀浿饾u走入中國人的生活,尤其是年輕人的生活。 

二、洋節盛行的原因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作為文化身份認同儀式的傳統節日。作為各民族在自己發展的歷史中記錄下的自己民族生存、發展和變革中最有意義的日子,盡管它們起源不一,涵義不同,人們慶祝的儀式和活動也各式各樣,但都體現和傳承著各自民族文化特有的價值觀。無論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西方的洋節均體現出各自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社會變遷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與農事有關,并依據自然節氣的變化或民間傳說而設定,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以及春節等。受中國文化兩千五百年來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影響,這些節日都與倫理息息相關,反映出尊重先賢、孝敬父母、全家團圓的特點,折射出重倫理、守孝悌的傳統價值觀,在情感方面多具含蓄委婉的特點。 

西方的洋節多起源于宗教儀式或祭祀活動,如圣誕節、情人節、復活節等。這些節日多具有人文的內涵,主題鮮明,很適合表達自己的特定情感,具有較強的普適性和公眾性,很適于人民的情感表達情感宣泄,有較強的娛樂性。”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城市生活為基礎的西方節日與反映農事的中國傳統節日相比,更注重社會性與人文關懷,它以娛樂、狂歡為特點,這恰恰迎合了在新的社會關系結構下的中國人尋求情感宣泄,放松精神的內在需求,因而洋節在中國的土壤上能夠大行其道。洋節中的母親節、父親節符合中國傳統的敬重長輩、孝敬父母的思想;圣誕節、情人節中的狂歡”、“浪漫”則契合中國人的喜慶、團圓的精神內核。正是有了這些能使中國人情感上產生共鳴的東西,洋節才逐漸為中國人所接受,進而形成一種流行文化潮。 

(二)西方強勢文化的滲透 

文化的滲透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西方強勢強文化伴隨著政治、經濟的入侵;借助廣泛的載體,如:英語、麥當勞、迪斯尼、微軟、好萊塢大片等堂而皇之地對發展中國家的文化進行滲透。正是這種強勢文化在中國的滲透和擴張使我們的傳統文化正遭遇空前的冷落和尷尬,這也是圣誕節等洋節越來越多受到中國青年人熱捧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三)商家和媒體對洋節的盛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了創造最大價值的節日經濟,商家和媒體聯手對各種洋節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一方面,鋪天蓋地的廣告不斷被投放在報刊、雜志、互聯網、電視等多種媒體中,將消費洋節等信息強制灌輸到都市人的神經中,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另一方面,商家根據洋節的特點裝扮賣場,以營造出異域節日的氣氛,給喜歡新奇的人們創造出歡樂購物的環境。洋節就是這樣在商家與傳媒的共謀下逐漸為國人們所接受,并漸漸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三、洋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一)中國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的碰撞 

現在的“90后”習慣于過圣誕節,都知道圣誕老人,也會唱“jinglebells”;而鮮少有人知道過春節時要祭灶、掃塵、貼對聯、送門神;也不知道元宵節要、放花燈、扭秧歌;更不了解端午節得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這些傳統的節日和習俗在“90后”看來是蒼白的,沒有質感的。針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熱衷過圣誕節的現狀,2006,來自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十位博士就發出聯名倡議書抵制圣誕節,并號召“國人慎對圣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 

(二)西方節日的融合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西歷)元旦”、“五一”這些舶來品也早已融入國人的節日單中,被人們所廣為接受。在元旦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親朋好友互致問候以慶祝新年吉祥如意;五一節則是勞動者通過頑強不屈的斗爭為自己爭取到了合法權益,代表人類文明民主的歷史性進步。今天,當舉國上下與全世界各地的人們共迎新年鐘聲慶祝元旦時,當與世界各國人們共同慶?!拔逡弧眲趧庸潟r,有誰會提出要慎過這些“洋節”? 

(三)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各地區文化間的沖突和交融不可避免 

在全球一體化加劇的今天,存在著巨大差異的東西方文化發生碰撞是必然的趨勢。就節日而言,不同的節日文化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載體,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在里面,沒有孰優孰劣的可比性,當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沿著各自的軌道發展時,并沒有沖突和碰撞,一旦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時候,就如同文化融合一樣,人們有了選擇的余地,價值判斷也會相應發生變化,吸取和揚棄就不可避免。 

四、提升自我文化以應對以洋節為代表的西方文化 

文化從來都是一種需要交流的東西,在當前全球化的趨勢下更是不可避免。文化如果要“守”,那么就失去其生存的意義,缺乏包容的文化本身就不具有吸引力,終將難擋社會進步的車輪。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圣誕節、情人節等洋節的盛行認同于“國人接受了該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因為研究調查表明,很多年輕人過洋節只是為了趕時髦,并不了解洋節本身的內涵。他們對洋節的追崇,更多的是愿意接受其互致祝福、放松心情這種休閑化、娛樂化的形式。我們應以海納百川、包容并蓄,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的態度對待各種文化。 

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洋節的甚囂塵上至少是該文化外在形式的一種蔓延。意識形態上的滲透不是一朝一夕的,年輕人、特別是中小學生缺乏深厚的傳統教育的根基,自我文化底蘊薄弱,在被濃厚的傳載西方文化的洋節所包圍的氛圍中很容易迷失于這種表象下,久而久之很容易在外來文化面前喪失自我。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論文范文3

關鍵詞:伊斯蘭教 穆斯林 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文化大多受佛教、道教等異宗教教義的影響,且其信仰體系與伊斯蘭教不同,多是多神教或泛神教,與伊斯蘭教的一神教截然不同,有些穆斯林認為這勢必會導致穆斯林群體對于信仰的變質。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亦有些異宗教的特點,這是中國穆斯林不過中國傳統節日的一大原因。例如在傳統節日小年夜、春節等節日中,都和鬼神有關,小年夜要祭拜灶王爺,春節放鞭炮是為了驅鬼,貼對聯也道教文化中有辟邪之用的桃符,福祿壽財等神仙也是春節時刻備受廣大漢族同胞信仰的神靈,發壓歲錢的習俗也是來源于鬼神傳說等。這些都無不與伊斯蘭教文化相悖。

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受現代民族國家一體化的影響,勢必有一些穆斯林已經動搖或者投入到傳統節日的慶祝當中。這是大勢所趨。探究其原因也是多樣的,筆者對身邊的幾個穆斯林朋友也做了訪談,訪談者信息與結果如下:

訪談者信息:(Male代表男性,Female代表女性,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文中將不提到姓名,僅用符號代替。)

我以要完成課程論文為由,分別詢問了他們及家人過不過中國的傳統節日,以下是我節選出的有效的對話:

M1,男性,哈薩克族,22歲,大三學生,新疆伊犁人

M1:我家里是從來不過這些節日的,穆斯林不過這些節,因為不是我們的節日所以對我們來說,春節啊這些就是普通的幾天。但是至于春晚,一般我們這樣的學生會看。

筆者:所以也不會做其他與傳統節日有關的事情嗎?比如過年放鞭炮,元宵節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啊這些?

M1:我們不驅鬼,放什么鞭炮。元宵節啊端午節這些節日我們都沒有,從來都不過,我們這里也沒那些習俗。

F1,女性,回族,25歲,文員,寧夏固原人

F1:我們不過春節,但是看春晚呢,也搶紅包呢。

筆者:就是不放炮、不吃餃子的那些是么?家里會趁著這個節日團聚一下嗎?

F1:不放炮,家里倒是會聚,但也只是因為放假了大家都有時間了才聚的,不是因為過年。

筆者:那元宵節啊或者其他除了伊斯蘭教的節日有過什么活動嗎?

F1:有時候元宵節跟風會吃湯圓,也會看花燈,端午節偶爾吃粽子,還會過個圣誕節,都是和朋友一起出去玩而已,節日嘛,就是放假了。老一輩的漢化不是特別厲害,像現在的年輕人這些節都過,我覺得差不多完全漢化了,除了不吃豬肉,其他什么都一樣了。

筆者:哈哈,那你吃湯圓的時候家里的長輩也會跟著吃嗎?

F1:會啊,端午節的時候我媽心情好了還會給我們包粽子呢,看花燈什么的也是全家一起去,有好玩的就都一起玩么。

F2,女性,維吾爾族,25歲,社區工作者,新疆喀什人

F2:這個怎么說呢,維吾爾族本身是不過的!

筆者:嗯,你就說說你們現在的情況,或者自身有沒有什么變化?

F2:我們也會享受國家的法定節假日,除此之外,我在單位也會有春節的聚餐,發紅包,你覺得我這個算過嗎?

筆者:這個確實很難劃分的清楚,那你對于這些節日除了有一些這樣的活動之外,心理上對它有什么變化嗎?

F2:我們不會像古爾邦節那樣特意去過這個節日,如果說變化的話!只能說接受吧!

筆者:家里有沒有聚餐啊一起看春晚什么的?單位聚餐的同事都是穆斯林嗎?

F2:沒有,家里就是我這種在內地上過學的學生看,看春晚最多當個綜藝節目在看,不是因為春節,其他人也不看。同事聚餐有漢民。

筆者:那么其他節日有沒有什么變化?比如元宵節啊端午節這些。

F2:元宵節這個還真有變化!現在維族人開始在淘寶上買湯圓了,清真湯圓,維吉達尼,淘寶店。以前沒有民族牌子的元宵。我發現出去過外面的人會吃,新疆的不吃,現在有清真的都可以放心吃了。

筆者:你家那邊的超市不賣湯圓?

F2:賣。但是沒有清真牌子的。也沒有這個習俗嘛。上次我們社區做活動,我去超市買湯圓,被導購數落了,她說我:“這個不清真你買干嘛!”但是社區活動有漢族的呀!而且我買的都是水果味兒的,真尷尬!

筆者:哈哈,那是不是端午節也可以包粽子了?

F2:粽子維族一直都有吃的,但不是因為端午節。

筆者:有沒有刻意避開這個節日再吃?

F2:沒有刻意吧,就也是跟風,而且我們這邊有維族人做的,還好吃。他們會用蜂蜜和酸奶做,外面包的和漢族一樣,煮好后會給你酸奶或者蜂蜜蘸著吃。如果說節日的話,我也不知道怎么做才算是過了那個節日,因為又沒什么標志,總不是元宵節吃元宵就算過節了吧?

當然筆者選擇的訪談者樣本量很小,并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也不難分析出一些變化以及現象?,F將我的發現和思考整理如下:

(1)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逐漸走向小雜居的格局,在居住環境上漢族等其他民族逐步與穆斯林群體融合,空間上使得穆斯林群體的生活習性等慢慢趨向于漢化。居住環境對于民族交流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首先是穆斯林聚集地區,在農村這種情況還很少見,但是對于變化較快的城市地區,隨著城市發展,穆斯林圍“坊”而居的格局逐漸被打破,城市中穆斯林群體與漢族在居住空間上已融合在一起。特別是在散雜居的地區,一定程度的鄰里關系掩蓋了族群固有的隔閡,并且促進兩個民族之間的融合,混居的居住格局使得民族之間的交流更為便捷,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間的交流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這樣的情況下,在周圍漢族過節的時候,穆斯林很難不受影響。

(2)網絡時代的到來以及商業的發展,讓一些節日元素滲透到每個角落。也許涉及到一些節日的物質層面,但是穆斯林群體并沒有發覺或者不以為然,只是跟隨大流做一些行動。

(3)新一代的穆斯林對于宗教的觀念開始變得薄弱,加之周遭環境的影響,隨大流、跟風過節已不新鮮,甚至不止是中國傳統節日,像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等,年輕的穆斯林也會去“湊個熱鬧”。這種情況在以回族為代表的內地穆斯林中更為常見,對于宗教與節日的關系,并沒有深入的了解,就算知道自己的民族沒有過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也并不知道具體是什么原因。

(4)各民族整體對于節日的觀念淡化。許多穆斯林即使在春節這天看春晚、吃餃子甚至放鞭炮,但是他們大多在內心是不承認自己過節的,而更愿意用“跟風”這兩個字概括自己的舉動。其實從整體的角度來說,現在各族人民雖然慶賀節日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是大部分只是以“吃”為主,除去春節還有張貼對聯、放鞭炮、發壓歲錢等習俗外,其他節日基本上只是注重飲食習俗而已,這是全國人民的普遍現象。而對于精神層面,在傳統節日上并沒有明顯的表示,甚至一些民眾會覺得我國這些傳統節日和傳統風俗相較于西方的一些節日是一種落后的、土氣的現象,不注重保護和發展。但是令人驚喜的是,一些穆斯林民族在不違背自己教義的前提下,也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本民族特色相結合,做出一些受大眾喜愛的創新。這也是很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論文范文4

論文摘要:本文在分析中國文化知識的掌握對步外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導游英語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詳細闡述了在導游英語教學中如何進行中國文化知識的有效導入的方法和策略。

如何對導游英語教學內容進行了合理取舍、整合和充實,加強實用性、交際性、主題性、可操作性,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語用中國文化的傳播能力,為旅游業輸送優秀的旅游專業人才成為深化旅游院校教學改革急待解決的課題。

一、中國文化知識導入對涉外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重要性: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感悟。中國文化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無數海內外旅游者。涉外旅游專業人才(本文主要針對涉外導游人員)的翻譯和陳述幫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們獲得中國歷史、文化、民俗民情、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信息,讓游客從親歷旅游目的地的人生經歷中流連忘返并獲得美好的享受和無限的遐想。因此高素質的涉外導游人員需具備中國文化的豐富知識,在實踐過程中提供豐富的信息,滿足游客求知、求解、求樂和求美的多種旅游需求,幫助外國游客了解中國,增加旅游體驗的文化內涵,成為名副其實的民間“文化大使,’;迫切性:21世紀的旅游市場需要高素質的涉外導游人才,旅游學校是培養新時代涉外導游人才的搖籃,旅游院校只有實施針對性教育才能確保旅游院校畢業的涉外導游人員具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和適應旅游工作需要的技能和技巧。因此,隨著我國人境旅游市場的迅速發展,全面培養符合其職業需求的涉外旅游人才是我國旅游院校所面臨的緊迫任務。

二、導游英語教學的局限性

教材的局限性,《導游英語》教材內容主要涉及中國國情、地理、歷史、文化、民族、宗教、民俗、飲食、物產、建筑等,它有著很強的專業性和與其它基礎英語課不同的特殊性。但導游英語教材也存在部分教學內容過時陳舊,無法體現中國目前迅猛發展的趨勢和知識的不斷更新的需要,同時,有的內容過于表面形式化,無法傳達真實的概念和傳授實用的旅游知識,學生均反映在轉換成實際運用過程中缺乏靈活的交際性,知識的掌握與現實社會、實踐需要嚴重脫節。教材相對比較單一,專業名詞多、知識面寬、詞匯量大也成為教學的主要難點;教師的局限性,導游英語在旅游院校已成為旅游英語、出境領隊、涉外導游、導游服務與管理、旅行社經營與管理等多個專業的必修課核心課程。導游英語教學的教師目前大多數都是英語專業畢業,專門學旅游英語或導游英語的教師少之又少,因此在講授的過程中很難把握課程的側重點,或者是把握的不夠。教師的教學也與實踐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脫節,并無經驗可以借鑒,導致傳播知識的過程趨于死板和枯燥乏味。

三、中國文化知識在導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導入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根據筆者自己近年的教學實踐和多年的涉外旅游的相關經驗,提出了中國文化知識在導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導人的方法和策略。

錦上添花法;根據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和補充,以加強中國文化知識的有效導人,便于外國游客的理解和易于溝通。外國國家的游客由于其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與我國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他們對我國的基本國情以及中國國情下的特殊國策,和中國特有的一些歷史文化現象都有比較濃厚的興趣。比如,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國家,很多外國游客都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很感興趣,甚至很多主張人權的西方游客對于這個政策很不理解。在學習“人口控制(Population Control )”的章節時,除了講解計劃生育政策是一種什么樣的政策?中國為什么會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的利與弊及獨生子女的成長教育問題等等,根據實際需要,可進一步根據國家的政策診釋計劃生育政策的真實含義,如從城鎮、農村、少數民族三個角度分析和解釋計劃生育政策的人性化的一面。這樣,學生能在拓展開的視野中學到如何充分利用課堂知識、書本知識去服務于職業需要了。再比如學習“中國的傳統節日(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因此,傳統節日文化可以說是了解一個國家傳統文化的窗口。對于這部分內容的講解應包括:春節(theSpring Festival )、元宵節(the Lantern Festival )、端午節(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中秋節(the Mid-autumn Fes-oval )。除了從來歷、節日風俗等方面來介紹這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外,增加中國的“元宵(sweet dumPling)?sweet dumpling“倒福(reversed fu )" ,“爆竹(firecracker“壓歲錢( red-envelope money )”等這些代表特殊的中國文化內涵的知識。通過豐富這些與中國人民息息相關的獨具特色的節日生活習俗的知識內容,學生在實踐運用的過程中可以讓游客對于中國的傳統習俗有更深人的了解和認識,從而在旅游過程中體會這種文化碰撞所帶來的新奇和。 推陳出新法,中國目前迅猛發展的趨勢和知識的不斷更新的需要,只有與時俱進,才能更與現實中國的國情接軌,才能讓學生的知識結構更符合職業需要。比如在介紹“中國的主要宗教(Major Religions in China )”章節時,講解了佛教(Buddhism )、道教(Taoism )、伊斯蘭教( Islam )、基督教(Christianity)傳人中國的歷史、特征,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人民的生活產生的淵源影響。但實際上很多外國游客都會奇怪為什么那么多的中國人都沒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我們身邊的中國人,也許進寺廟的時候會燒兩柱香,向菩薩許個愿,但若問起他們的宗教信仰,大多數(包括我們自己)都會回答沒有宗教信仰。中國人的宗教信仰(religious belief)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其實與人們的傳統文化、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準則和社會風俗習慣有緊密關系。我們講的儒家文化(the Confucian culture)、道家的養生修煉之道(Tao-ism),“無為(action by non-action )”正體現了中國人的宗教性質的信仰。儒家、道家雖然不是宗教,但作為具有宗教性的文化體系是具有宗教性的。因此可以從這個角度進行闡述為什么那么多的中國人都沒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的這個問題。另外,還可以通過強調中國政府在宗教問題上所采取的政策:Citizens enjoy the freedom tobelieve in religion and the freedom not to believe inreligion:(即每個人都享有選擇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通過這樣的私翻及引導,使學生能結合現實的情況有利地進行思考并合理地運用文化知識。再比如在講解“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social security system )”時,特意以國家公務員、社會自由從業人員等為實例講解了目前中國現實國情下的保險制度的實施范疇,并把與旅行社相關的管理條例下,導游人員應享有的“養老保險(en-dowment insurance )" ,“醫療保險(medical insurance)",“失業保險(unemployment insurance )",“工傷保險(in-jury insurance)”等社會保險做了詳盡的介紹。這樣,把教材中枯燥的定義和政策的描述提升到能在實踐中應用的特色知識,這樣的學習讓學生們充滿了強烈的求知欲,彌補了知識的掌握與現實社會存在脫節的不足之處。

興趣點導向法,游客是帶著好奇來中國旅游的,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興趣濃厚。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有著5000年的文明歷史,對于大多數國外游客來說,中國深厚的文化魅力是吸引他們來中國旅游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又是何其的深廣龐雜,對于地道的中國人來說,理解起來尚有一定難度,何況是與我們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外國游客呢?因此,在導游英語教學過程中針對外國游客對中國傳統文化普遍感興趣的幾個方面,例如:中國的戲曲(oper-a)、武術(martial arts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茶文化(tea culture )、酒文化(wine culture),中國人生活水平的發展趨勢以及婚姻價值觀念的取舍等進行有側重的講解,而不是面面俱到。并且在講解的時候把書面化的內容盡量轉換成淺顯的語言,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以增加旅游事物的真實感和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如學習“八卦(Eight Diagrams )"“陰陽(yin andyang)" ,“風水(Fengshui)",“拔罐( cupping )" ,“刮痞(Guasha Treatment)"“足浴(herbal foot massage)”等等這些中國文化有的詞匯和相關的內容,注重轉換成外國人能懂的英語,使文化知識的傳授更人性化,更貼進生活實際,更能給予學生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也激發了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知識理論的熱情和極高的興趣。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論文范文5

關鍵詞:政府微信公眾平臺;山東區域文化;傳播

一、理論基礎--拉斯韋爾5W模式

5W 傳播模式最早是由美國學者 H?拉斯維爾于 1948 年在其論文《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中提出的。 他認為構成傳播過程有五種基本要素,即Who(誰)、Says What(說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To Whom(向誰說)、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并按照一定結構順序將它們排列,形成了后來人們稱之“5W 模式”或“拉斯維爾程式”。對于微信公眾平臺對山東文化的傳播與推廣而言,對每一個要素的把握是其能否成功的基礎。 下面是5W模式下政府主導型公眾平臺在文化傳播中的應用:

1.傳播者who。作為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指“發起傳播行為的人,是利用某種傳播技術和工具,以發出的信息主動作用于他人的人”。對于大眾傳播來說,傳播者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大眾傳播機構。但無論從個人傳播者角度,還是從大眾傳播機構角度,傳播者都是傳播活動的引發者。傳播者在信息控制研究過程中又被稱之為信源,在傳播系統當中處于主體地位。它主要負責對傳播內容進行搜集、整理、篩選、加工、處理、傳播等工作,并掌握了傳播內容和信息流通。由于傳播者對于信息具有絕對的把控力,傳播學大師庫爾特?盧因因此將其稱之為“把關人”。而在此研究的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主體是微信公眾賬號種通過認證的政府主導部門的平臺。而在遵循行政劃分的完整性,區域相似性及區間差異性以及發生學原則等基礎上,選取方言,居民,民俗三個主因子,結合山東省各地的具體情況,經過充分調研,把山東劃分為魯東,魯西南--魯南和魯中-魯西北文化區三個文化區。并進行分區域總結出各代表地市的政府公眾平臺總數共有252個。

2.傳播內容say what

(1)主題分類:山東文化對外傳播內容日趨多樣,加深了其他省市對山東文化的了解。山東文化的傳播內容不僅僅是各地方言的傳播,同時還包括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傳統手工藝、飲食文化、影視作品、書法繪畫作品等的傳播。此外,山東各地還通過舉辦文物展和主題公園等,讓其他地區人們更加了解山東歷史和現狀,認識到山東文化兼容并包的思想。

(2)內容來源:原創和轉發:在對252個微信公眾賬號進行調查研究出得出其推送的信息分為兩部分,一個是賬號主體的有關部門舉辦的一些活動和講座等進行網站鏈接。二是轉發其他媒體的內容并加以整理制作。對于轉發的文章,我們可以從文章最下方得到出處和來源,其中絕大部分推送的內容為原創稿件和整合稿件。

3.傳播媒介in What channel。傳播渠道在5W模式中所指的就是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所必需要借助的中介或者是物質載體,通過這種中介和物質載體可以順利的將信息傳遞給接收者。這種媒介形式我們可以分為兩個,一是有限載體(電腦網絡):微信可以直接下載電腦版客戶端,登錄微博網站,即允許在電腦瀏覽器上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登錄獲取信息。同時支持將網頁從電腦實時無線傳送到手機。二是無限終端(手機),我們可以下載App進行微信公共賬號的登陸來獲取信息。

4.傳播對象to whom。傳播對象可以根據不同的性別 、年齡、收入、文化程度,閱讀習慣,對信息的使用與滿足程度等可以把受眾劃分為多種類別。因為受傳者本身分布就廣泛,沒有明顯的組織界限,各類個樣的受眾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微信用戶也可以通過訂閱感興趣的微信公眾賬號,實時掌握平臺推送的最新動態信息。

二、政府主導型微信公眾平臺對山東文化傳播效果分析

1.基于受眾“認知―態度―行為層面”的傳播效果。在傳播學領域傳播效果是指信息對受眾產生的有效的結果。具體指受傳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識、情感、態度、行為等方面發生的變化,來達到受傳者傳播的目的。傳播效果是一個過程,它經歷了認知,態度,行為這樣一個步驟,是不斷累積、深化和擴大的結果。同樣,微信公眾平臺在山東區域文化傳播上也是分為這三個層次,一是認識層面、二是心理和態度層面,三是行動層面。認識層面表現為傳播的信息作用于人的知覺和記憶,對受眾的知識構成和知識量產生影響;心理和態度層面表現為信息作用于人們的觀念和價值體系,引起人們情緒和感情的變化;行動層面表現為上述的量的積累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的結果。微信公眾號已經實現了信息推送的雙向互動。用戶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在每篇文章最底端看到每篇文章的閱讀次數、點贊量和轉發量。在政府主導型公眾平臺對山東文化的傳播者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要讓受眾,從最淺層次的知曉傳播內容,到深層次的情感變化,到進一步影響行為,進而在全社會知曉,了解,認同,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只有在認真理解傳播者發送的信息后,引起情感態度的轉變,才可能產生的效果。

三、政府主導型微信公眾平臺在山東區域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表現在推送者時間不一致,無規律。作為微信一個新興事物,不可避免會帶來一些問題。而大部分微信公眾號管理者是個人在運作,在時間上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導致時間不統一。其次,很少有專門的運營人員進行賬號管理,更多情況下運營人員身兼數職,從而造成信息推送不及時,內容質量偏低,引不起受眾的關注。

2.內容形式單一,與受眾互動少。大部分文章僅僅是對文化活動的一個宣傳,很少進行深度評論和報道。一般只浮于表面,而并不探究。同時與受眾互動少體現在極低的點贊率。這反映出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用戶的點贊習慣尚未形成;其二,內容質量存在落差,標題黨下卻是令受眾無法滿意的內容,有些文章因太長或質量太低,讀者甚至沒有“滑”到文低就已退出,點贊更無從說起。

參考文獻: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論文范文6

一、目標定位

(一)學校德育課程發展目標

開展以“實施自主管理教育,讓每一位學生幸福成長”為主題的素質教育研究與實踐活動,探索一條能喚醒、激活學生自主管理意識,能充分調動學生自覺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新途徑,培養和塑造具有自主發展意識、責任擔當意識和思維創新意識的合格接班人。

(二)學生培養目標

在學?!爸腔劢逃?、自主管理、幸福成長”的辦學理念的引導下,構建學生自主發展的德育體系,讓學生達成以下五個目標。

1.通過學習優良中華民族的傳統和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愛家、愛校的思想感情;

2.通過參與學校和社會集體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3.通過學習社會公德、法律知識和參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講文明、講誠信、講法紀、明是非、辨美丑的基本態度和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

4.通過引導學生體驗人生道理,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心理品德和心理調節能力;

5.通過學習關愛生命的知識和參加相關活動,培養學生的自我防范能力和應對偶發安全事件的能力。

二、課程內容與結構

類型

科 目

實施對象

課時

安排

課程內容及要求

思想品德

全體

學生

與學校課程計劃一致

用國家編寫的教材,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

語文閱讀

全體

學生

每周

1節

推薦的閱讀材料(學校閱覽室提供),對學生進行情操、理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

升旗儀式等主題教育

全體

學生

隔周

一節

用校園實例,適時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感恩教育。

學習、誠信等課程

用全國道德模范例子等材料對學生進行誠實守信、踐行諾言教育。

珍愛生命課程

全體

學生

每周

0.5節

用現編教材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安全與自救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杜絕網癮、杜絕、預防疾病、各類偶發逃生應急教育。

跑操課程

全體

學生

每天

30分鐘

每天“兩操”,對學生滲透紀律教育、集體觀念、榮譽感教育,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高一學生

0.5

用現編教材對學生進行講文明、立大志,學習好習慣,鍛煉身體,自律合作、發展個性的教育。

初二、高二學生

用現編教材對學生進行感恩、生活習慣、學習技巧、自主反思、愛好興趣等方面的教育。

第一學期

初三、高三學生

用現編教材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合作意識、群體意識、個性發展意識等方面的教育。

第二學期

初三、高三學生

用現編教材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自信教育、創新教育、學習教育等方面的教育。

班會課程

全體

學生

每周

1節

各年級依據學校德育計劃設計班會主題,對學生進行規范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心理疏導、重大時事及社會、校園熱點話題討論等。

集體講座

全體

學生

每學期3次

邀請法制專業人士、消防專業人士、心理專業人士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晨(夕)會課程

全體

學生

每周15分鐘

各班根據班級實際對學生進行規矩教育、遵規守紀教育、安全健康教育等。

升旗儀式

全體

學生

每周一20分鐘

嚴格禮儀、規范程序,進行愛國、愛國旗等教育。

值周班總結儀式

全體

學生

每周一5分鐘

嚴格禮儀、規范程序,進行愛校、愛班教育。

入學儀式

高一

年級

9月第一周

利用現編的入學課程對學生進行識學校、識規范、掌握自理本領和知識。

入團儀式

初中

年級

五四青年節前后

利用現編的入團課程對學生進行愛黨、愛國教育,培養學生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畢業典禮

初三

高三

五月最后一周

利用現編的學生離校課程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勵志教育等。

科技社團

特長學生參與

每周1.5課時

利用現編教材《創新讓生活更美好》,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的故事、小發明的知識、發明的方法及青少年科技創新競賽活動知識。

音樂社團

利用教材,教學生學唱合唱知識。

體育社團

有籃球社團和足球社團,訓練學生的打球技術,提高學生的興趣愛好。

美術社團

訓練學生的作畫能力,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審美感。

傳統

文化

課程

清明節

全體

學生

當天0.5課時

利用現編教材《中國傳統節日》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民俗風情和傳統美德,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端午節

中秋節

重陽節

讀書節

(規劃中)

全體

學生

每年

4月

給學生搭建才藝展示的舞臺,對學生進行進行文化熏陶,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公平競賽意識,提高綜合素養。

藝術節

每年

5月

運動會

(規劃中)

每年

9月

科技節

(規劃中)

每年11月

河口古鎮、梁家灣水電廠、504廠等參觀活動

高一

高二

年級

每年

9月

利用活動基地和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基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傳播,讓學生熱愛科學、培養興趣和創新思想。

青少年科技實踐活動

每年

10月

法制實踐活動

初二高二

每年

4月

通過參觀法庭、模擬法庭、觀看法制視頻掌握法制知識。

烈士陵園掃墓活動

全體學生

清明節

軍訓課程

高一

每年

9月

通過開展規范有效的軍訓活動,使學生從小樹立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堅定信念;在軍訓中培養嚴格的紀律觀念和熱愛集體、互相關心、團結協作的團隊意識;培養不怕困難,勇于吃苦,頑強拼搏的進取精神,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疏散演練活動

全體

學生

9.18防空疏散演練11.9防火疏散演練

組織學生參加在疏散演練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救自護意識和能力。

家校

共育

課程

做有教育智慧的家長

全體

家長

每學年2次家校聯誼會

通過不同形式的家長培訓,提升家長管理孩子的技巧和本領,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做有教育智慧的教師

全體

教師

每學期兩次全體教師培訓

通過不同形式的教師培訓,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增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建設和諧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做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

全體

班主任

每月一次班主任工作培訓

通過周期的班主任培訓,增強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育人魅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利用綜合素質評價手冊進行評價

全體學生

每周一次自評,每月一次互評

通過自評、他評,讓學生認識自己、完善自己,發展自己。

學科課程

語、數、英、理、化、思想品德、歷、地、音、體、美、生、信息

全體

學生

和學校課程計劃一致

充分挖掘各學科中的德育內容,尋找結合點,以多種方法和手段,隨機、無痕化地進行有效教育

文化課程

校園文化建設

全體

師生

日常學習生活中

充分挖掘學校環境、制度、規章和各學科中的德育內容,尋找結合點,以多種方法和手段,隨機、無痕化地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感染學生、引領學生。

班級文化課程

全體

師生

日常學習生活中

學校管理制度

全校

師生

日常學習生活中

三、課程實施

(一)顯性課程——認識性課程

1.思想品德

教師按照學校課程計劃進行學科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每周2課時,準確把握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并落實在備課、聽課、評課、教研等各個環節中。

2.語文閱讀

語文教研組自編教材,推薦的閱讀材料(學校閱覽室提供),對學生進行情操、理想、品德、孝道等方面的教育,在具體實施中要做到:①每周一節語文閱讀課編入學校課程表。②每班讀書指導教師由本班語文教師擔任。③ 每班設立圖書角,對各類圖書進行規范管理。④ 以學?!白x書節”為平臺進行讀書成果展示。⑤積極參加經典誦讀大賽。

3.專注力課程

用全國道德模范例子、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和校園實例編輯的文本材料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感恩教育、誠實守信教育、踐行諾言教育。具體要求:①采用班級授課制和講座相結合的實施形式。②堅持做好各類先進學生評選。③專注力培育教師擔任此課程教學。

(二)顯性課程——活動性課程

1.珍愛生命課程

用現編教材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和安全與自救教育。具體要求:①采用班級授課制和講座相結合的實施形式。②班主任和學校心理咨詢師擔任此課程教師。③堅持每學期觀看安全教育宣傳片,并寫出觀后感。④做好每年的學生健康體質測試工作。⑤做好每年的學生健康體檢工作。

2.兩操課程

通過“兩操”對學生滲透紀律教育、集體觀念、榮譽感教育,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具體要求:①班主任和體育教師擔任此課程教師。②組織好每周兩操評比工作。

3.專題教育課程

在確定具體的上課內容(詳見課程結構與內容表格)后,要對班主任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保證專題教育課的規范化、系列化和實效性。具體要求:①采用班級授課制和講座相結合的實施形式。②分別組織好畢業儀式。③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運用到班會組織上去。

4.晨(夕)會課程

根據年級晨(夕)會規劃對學生進行規范教育、遵規守紀教育、安全健康教育等,具體要求:①全體任課教師和班干部同學擔任課程的實施者。②德育內容要鮮活,把能反映學生學習生活問題、學校和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列入教育內容。③教學和學習方式要活潑,能突出活動、實踐、體驗、探索性學習等方式。

5.團隊活動課程

① 儀式教育課程具體要求:由學生會老師、干部擔任課程實施教師,負責制定活動方案和章程以及活動組織,并收交活動材料。

②社團活動課程具體要求:由社團活動指導教師負責課程實施,負責制定活動計劃、活動安排、活動組織以及收集活動成果,并向學校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推薦優秀人選和成果。

6.節慶活動課程

① 傳統文化課程具體要求:I.采用班級授課制的教學形式。II.開展好傳統節日文化的探究活動,并能形成課題研究成果。III.學習并能制作傳統文化中的手工作品,并進行作品評比。

②校園節課程具體要求:I.體藝組教師為課程的主要實施者。II.組織好節慶活動或者比賽。III.收集節慶活動的優秀作品。

7.社會實踐活動課程

① 科技系列活動課程具體要求:I.科技創新老師為本課程的主要實施者。II.結合實踐活動設計相關活動,能夠印證科學道理。

②法制實踐活動課程具體要求:I.政治教師為本課程的主要實施者。II.結合實踐活動尋找一個法制案例進行模擬法庭。III.觀看法制教育宣傳片,并寫出感悟。

③烈士陵園掃墓活動具體要求:I.學生會和歷史教師為本課程的主要實施者。II.結合實踐活動收集當地烈士英雄事跡,形成文本材料。III.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并寫出感悟。

④軍訓課程具體要求:與每年的軍訓計劃保持一致。

⑤疏散演練活動具體要求:I.安全辦為本課程的主要實施者。II結合實踐活動收集火災、地震的逃生經驗,形成文本材料。

(三)隱性課程——家校共育課程

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主體對學生實施教育,同時利用自主教育,讓學生成為自己的管理者。

(四)隱性課程——學科課程

教師要樹立“全員育人”的育人思想,通過各學科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德育目標,要充分考慮學生實際、師生關系、教學環境等要素,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實施,每位教師每學年要撰寫教育過程中的心得體會、案例或者論文等,使學科滲透德育落到實處。

(五)隱性課程——文化課程

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能說話,都能育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啟迪,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四、課程評價

(一)建立形式多樣的教師考核評估機制

學校政教處負責德育活動的過程管理和結果評價管理,教導處協助完成此項工作。

1.可以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對教師組織德育活動的情況進行評價,并納入對教師績效工作的考核。

2.定期組織人員對教師的備課、上課中是否落實德育教育進行檢查。并將檢查結果作為教師年度考核的一個重要依據。

3.每學期對全體教職員工進行全面、公正的考核評估,開展“我心中的好老師”評比活動、“十佳師德教師”演講會活動,并隆重表彰德育工作方面表現出色的教師。

(二)建立多元評價的學生品德評價機制

1.用好學生成長記錄袋,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過程性評價,變單一的成績分數評價為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綜合評價,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學習態度、身心健康、個性發展等諸方面因素的評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级淫片吊带丝袜 |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 | 国产精品一页 | 日韩在线观看精品 | 国产中文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 可以免费观看一级毛片黄a 另类区 | 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蜜臂 | 欧美色图亚洲激情 | 欧美日本道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久久久 |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老子影院午夜久久亚洲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美女毛片 | 亚洲区欧美 | 欧美xx在线 |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 永久毛片| 亚洲欧美另类第一页 | 哪里有毛片 |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8x国产在线观看 | 黑人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国产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 欧美色亚洲 | 可以免费观看一级毛片黄a 另类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专区 |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 国产va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 免费日本黄色网址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欧美 |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 久久婷婷国产麻豆91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