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范文1
【關鍵詞】 健康狀況;自我檢查;對比研究;全體教工,院校
【中圖分類號】 G 47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10-0961-02
健康評價是以對健康概念的認識為前提,并對人群或個體的健康狀況進行界定的過程[1]。人們對于健康狀況的自我感覺或知覺狀況,為自評健康狀況或自感健康[2-3]。高校教師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承擔培養年輕科技文化高級人才的教育工作,其健康狀況將會直接影響我國科技文化的發展與進步。為此,筆者于2007年4-9月對豫北地區的13所普通高校在職教師進行了自評健康狀況調查,以了解高校教師自評健康狀況與其相關因素間的關系,為進一步改善和提高豫北地區高校教師的健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河南師范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安陽工學院、安陽師范學院、新鄉醫學院、新鄉學院、焦作大學、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濟源職業技術學院、鶴壁職業技術學院、濮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科技學院等13所豫北地區的高等院校普通專業中選取800名在職教師,發放調查問卷800份,回收有效答卷708份,有效回收率為97.25%。其中男教師368人,女教師340人。
1.2 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 采用康奈爾醫學指數(Cornell Medical Index,CMI)量表對豫北地區高校教師自評健康狀況進行分級篩查。CMI內容包括18個部分,共有195個問題,每個項目均為2級回答:是或否。選擇“是”記1分,選擇“否”記0分,全部項目得分相加得CMI總分。許麗英等[4]將CMI譯成中文,并進行初步修訂,提出了適合我國不同性別篩查標準參考值:男性CMI總分≥35分,女性CMI總分≥40分,且不患病者為“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男、女教師的CMI總分在該臨界值以下者為“健康”。被臨床醫生確診患有某種疾病者,不論CMI總分的大小均為“疾病”。
CMI有較好的效度[4]。為確保本次調查結果的可信程度,問卷回收后,間隔2周,在第1次調查對象中選取河南科技學院30名教師為重測對象進行重測信度檢驗,并對2次的調查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問卷具有較高信度(r=0.875,P
1.2.2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主要統計方法有百分率的χ2檢驗。
2 結果
2.1 豫北高校教師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現狀與認識 從CMI總分來看,屬于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的教師有419人,占被調查教師人數的59.18%。從屬于自評健康狀況不良教師對自身健康狀況的評價結果來看,52.51%的教師認為自己是“健康”的,31.26%的教師認為自己“不太健康”,10.98%的教師認為自己“有疾病”,5.25%的教師表示“說不清”。
2.2 豫北高校教師自評健康狀況相關因素分析
2.2.1 不同性別教師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比較 女教師的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為63.53%(216/340),男教師為55.16%(203/3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2,P
2.2.2 不同年齡教師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比較 不同年齡段教師的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3 不同學歷教師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比較 不同學歷組教師的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2.4 不同職稱教師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比較 不同職稱組教師的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2.2.5 每周課時數與教師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 每周不同學時教師的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每周課時在14學時以上教師(339人,占47.88%)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明顯較高,見表4。
2.2.6 工作壓力與教師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 見表5。
不同壓力教師的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工作中感到壓力在中等及以上程度教師(548人,占77.40%)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明顯較高。
2.2.7 體育鍛煉與教師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 是否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教師的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教師392人(占65.31%),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明顯增高,見表6。
3 討論
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豫北高校教師的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為59.18%,與國內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5-10]基本一致。女教師的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明顯高于男教師,與女教師在教學、科研和晉升職稱等方面不甘心落后于男教師,承擔著與男教師同樣繁重的教學與科研任務,同時還要操持家務、教育子女有關。超過50%的自評健康狀況不良教師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說明教師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了解不夠,有關健康方面的理論知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中級職稱、副高級職稱或者35~54歲的中青年教師的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相對較高。與這一年齡段教師的某些生理功能已開始逐漸下降,一些老化特征開始顯露,以及工作壓力較大有關。每周課時在14學時以上、工作壓力達到中等程度以上時,教師的自評健康狀況不良率顯著較高。可能與大學的連年擴招和高校對教師在教學、科研和晉升職稱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是分不開的。
筆者建議:(1)加強高校教師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識,加大其宣傳力度,促使更多的教師了解健康狀況不良的各種表現形式與導致原因。(2)學會心理調節和心理放松的方法,以加強自評監護,不斷增強教師的健康與保健意識,克服不良生活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3)各高校應為教師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科學、合理地安排體育鍛煉,形成寬松有序的業余生活環境。(4)學校要對教師進行定期體檢,建立相應的健康檔案,有針對性地采取群體和個體相結合的健康教育和預防干預措施。
4 參考文獻
[1] 許軍.健康評價.國外醫學,1999,16(1):1-3.
[2] 李堅.自評健康與客觀健康的關系.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2(1):140-142.
[3] 李東斌,謝本亮.山區農村中學教師自測健康年齡層次的比較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4,25(3):299-301.
[4]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23-24.
[5] 李淑環,張紅杰,劉鳳閣.保定市4所高校教師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5,26(8):700-701.
[6] 張宇.太原市普通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態現狀及分析.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5.
[7] 冉北航.高校教師常見亞健康狀況及運動處方.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16(1):67-68.
[8] 許強.寧波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態的影響因素研究.溫州大學學報,2008,29(3):44-48.
[9] 寇建民,馬文海,蘇靜.對知識分子亞健康狀態的調查研究.北京體大學報,2007,30(1):51-53.
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范文2
已退休的劉老師,前些日子一改其往日的笑口常開,變得少言寡語,整日眉頭緊鎖,不時唉聲嘆氣,大有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之感。老伴和子女勸他到醫院去檢查,他很不情愿,說萬一是癌癥,豈不是知道得越早死得越快嗎?后經親朋好友共同規勸,他才同意到醫院去檢查。經抽血化驗及多種儀器檢查,老人除原有的高血壓癥之外,并未檢查出新的毛病。
劉老師其實是患了“疑病癥”,或者說是患上了“心病”?!靶牟 辈患皶r治好,原本沒有病的健康老人可能真的會愁出、嚇出病來。人到老年,各種器官日漸衰退,身體某些部位不適很難避免。但這并不意味就是得了不可治愈的重病絕癥。比如老年人常感頭部脹痛,病因多種多樣:有高血壓頭痛,有三叉神經頭痛,有五官性頭痛,有頸椎病偏頭痛,還有緊張性頭痛等。我們不能因一時頭痛腦漲,就懷疑自己腦里長了瘤,把問題想得那么嚴重。再說,如果真是腦部長瘤引起的頭痛,也未必判了“死刑”。許多癌癥患者只要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生存年限已經越來越長,有的甚至可以根治。因而老年朋友大可不必談癌色變。
疑病癥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疾病,患者常懷疑自己患了某種軀體疾病;或是斷定自己已經患了某種嚴重的疾病,感到十分煩惱,其煩惱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的實際健康狀況很不相稱。
疑病癥患者平時往往對自身的身體狀況或身體的某一部分功能過分關注,對自己身體的變化特別警覺,以至于身體功能任何微小的變動,如心跳、腹瀉等,都會引起注意,并不自覺地夸大或曲解,作為患嚴重疾病的證據。與此同時,會感到明顯的不適或嚴重不安,但與其實際的健康狀況不相符合。疑病癥患者常反復到醫院就診,迫切希望通過檢查明確診斷,并要求治療。醫生對疾病的解釋或客觀檢查結果常常不能消除患者固有的成見,對醫生的解釋常常毫無理由地不相信,并感到失望。
患有疑病癥的老年人,個性上都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孤僻、內向,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對身體變化十分關注,以及過分自戀等。疑病癥的發生,與老年人的以往經歷也有一定關系,比如目睹親友死于某種嚴重的疾病,醫生不恰當的言語態度、行為等等。當然,疑病也可能是抑郁癥的先兆,或確實潛伏著某種軀體疾病,需要加以注意排除。
對于老年疑病癥的防治,心理調節是最重要的。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是疑病者的共同特征,所以老年人首先要設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可以使自己專注于某一項工作,或者熱衷于某一種業余愛好,或者多交一些朋友,傾訴情感。
其次,疑病的痛苦發生在老年,對往事的追憶卻涉及幼年的經歷,這些早期經歷往往構成了疑病的根源,因此,老年人應該多回憶過往的愉快往事,回味當時的幸福體驗,多設想今后美好的生活,不要讓過去的痛苦和不幸籠罩和掩蓋自己。糾正自身性格的缺陷,保持樂觀、開朗、自信的心態有利于老年人克服疑病癥。
在治療過程中,治療者應和患者建立相互信賴的關系,幫助患者尋找疾病根源,解除或減輕患者的精神負擔,同時盡可能避免醫療過程中不利影響的發生。在心理治療之外,可以輔助以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有抗抑郁藥和抗焦慮藥,但是用量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并且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子女們應多盡精神贍養義務,“常回家看看”,多與老人進行思想情感交流,不讓其感到孤獨和無依無靠;一旦老人身體某一部位有不適,應盡早動員其到正規醫院檢查,有病治病,無病解除其“心病”;有條件的還可請心理醫生配合治療,以盡快治愈老人的“疑病癥”,并幫老人作好心理調試。
正確評價自我健康狀況:老年人普遍自我健康評價欠佳。由于老年人對健康狀況的消極評價,對疾病過分憂慮,更感衰老而無用,對老人心理健康十分不利。因此,在老人身心健康的實踐指導和健康教育中,應實事求是,正確評價自身健康狀況,對健康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正確認識離、退休問題: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加,由原來的職業上退下來,這是一個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過程。只有充分理解新陳代謝、新老交替的規律,才能對離、退休的生活變動泰然處之。
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范文3
[關鍵詞]醫學生;新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R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654(2016)08(c)-0049-03
[Abstract]ObjectiveToresearchthementalhealthstatusoffreshstudentsinmedicalcollegeandanalyzeitscauses.Methods2748casesoffreshstudentsinsomemedicalcollegewereresearchedbythesymptomchecklist90and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ResultsThewholementalhealthstatusofmedicalstudentswassevere.Thementalhealthstatusofpostgraduatesisbetterthanthatofundergraduates,andthementalhealthstatusofundergraduatesisbetterthanthatofjuniorcollegestudents.ConclusionTheuniversitymanagersshouldadoptthetargetedmeasurestoimprovethementalhealthstatusofmedicalstudentsinordertobetterdomedicalwork.
[Keywords]Medicalstudents;Freshstudents;Mentalhealth
從高中進入大學,是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大學生將面對全新的生活模式、學習方式、人際交往等問題。雖然大學生的生理發展已基本成熟,但心理發展相對滯后,情感豐富卻不穩定,內心體驗細膩卻起伏不定,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困惑。醫學專業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的重要一部分,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存在著受教育年限長、課業壓力大、專業知識繁多、就業困難等各種現實問題。當部分學生體驗到理想與現實的差異時,抑郁、迷茫、彷徨、無聊等負性情緒體驗也接踵而至,部分學生常處于迷惘、失落、壓抑之中,極易產生生活無意義感、生命無價值感,進而采取沉迷網絡游戲、電子小說、電影和電視劇等消極的生活學習方式,甚至部分學生喪失了奮斗的目標和理想,從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與困惑。研究表明,醫學生的情緒障礙包括抑郁和焦慮兩種形成,未采取合適的措施可能會出現自傷、自殘、自殺等惡性事件的出現[1]。楊建義[2]對某省會城市的2610名來自18所院校的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20.3%的學生存在焦慮等心理障礙,黎偉[3]的研究也顯示大學生焦慮水平要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其他的研究中也發現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4-8]。因此,掌握醫學院校大一新生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解決常見心理困惑和問題,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心理品質,為未來的工作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某醫學院2015級全體本??茖W生及研究生進行測試,采取網絡測試的方式,總計2748人。其中本科學生1886人,占總人數的68.63%;研究生441人,占總人數的16.05%;??粕?21人,占人數的15.32%;年齡范圍從15~40歲;男生724人,占26.35%,女生2024人,占73.65%。
1.2工具
1.2.190項癥狀清單(SCL-90)90項癥狀清單,共包括90個項目,對有可能處于心理障礙邊緣的人有良好的區分能力,適用于測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礙、有何種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如何,在臨床上常常作為診斷參考。本測驗共分為10個因子,采取5級計分的方式,嚴重程度從沒有癥狀到極嚴重。評定時由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獨立的評價。包括反映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癥狀、焦慮癥狀、敵對情緒、恐怖癥狀、偏執癥狀、精神病性和其它等10個因子。
1.2.2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UPI)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可以用于早期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編制的大學生精神衛生、人格健康調查表。其特點是簡便易行、利于團體測驗、信息量大、篩選有效性高;測驗過程不易引起心理抵抗;對施測人員無特殊要求等,是新生心理健康篩選有心理問題學生的有效量表。
1.3統計方法
該次調研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t檢驗及方差分析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醫學專業新生SCL-90得分與全國成人常模分析
將醫學專業新生SCL-90得分與全國成人常模進行分析,做t檢驗,結果見表1。
由表1可得知,醫學專業新生SCL-90總分及各項因子得分中除強迫癥狀、精神病性二因子與全國成人樣本差異不明顯,其他的各項因子得分均存在統計學差異。其中,醫學專業新生在總分(t=--9.96,P<0.01)、軀體化(t=-17.51,P<0.01)、人際關系(t=--16.96,P<0.01)、抑郁(t=-19.16,P<0.01)、焦慮(t=-6.68,P<0.01)、敵對性(t=-22.52,P<0.01)及偏執(t=-10.88,P<0.01)等方面均優于全國成人常模,在恐怖(t=8.72,P<0.01)等方面心理健康狀況稍差于全國成人常模。
2.2醫學專業新生本專科、研究生SCL-90得分分析
將本科生、研究生、??粕鶶CL-90各項因子得分及總分作為自變量,做方差分析,結果見表2。
結果顯示,本??粕?、研究生在SCL—90各項因子及總分上得分均存在統計學差異。做進一步的LSD檢驗,發現本??粕?、研究生在SCL—90各項因子及總分上兩兩存在差異(P<0.000),并且均表現為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優于本科生,本科生心理健康狀況優于??粕?。
2.3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UPI)得分分析
將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UPI)中第25題(想過輕生)、第8題(自己的過去和家庭是不幸的)、第16題(常常失眠)與第26題(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做肯定回答的學生篩查出來,其中曾想過輕生的學生共39人次,占總人數的1.42%;常常失眠的學生共142人次,占總人數的5.17%;感覺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的學生共98人次,占總人數的3.57%;認為自己的過去和家庭是不幸的學生共223人次,占總人數的8.11%。
3分析
醫學院校新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嚴峻,分析其原因,大學新生剛入學,面對新的環境、新的集體、新的交往方式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適應。第一次離開家庭在外地求學,對集體生活還沒有完全適應,缺乏歸屬感,情緒不夠穩定,面對社會交往帶來的困惑、學習方式的改變、獨立生活的壓力等適應問題產生出逃避退縮的應激狀態。而且,醫學專業學生的課業壓力比較大,未來工作困難,學習時限較長,這些現實問題加劇了心理問題的出現。
研究生有過大學生活的經歷,對新環境及學習生活的轉變能較快地適應,減少了因適應問題而帶來的心理波動,而且研究生經過準備及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并取得成功,對自己的評價偏高,對生活也有了新的認識,人生閱歷較豐富,故其整體心理健康水平優于本??粕?。??粕啾缺究粕把芯可挲g偏低,在面對大學新生活時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更好地適應,而且因為家庭問題、不當的教育方式、自身努力等原因造成考試成績欠佳,導致其對自身的評價偏低,出現自卑心理,故其整體心理健康水平較本科生及研究生相比稍差。
在對想過輕生的學生進行訪談時發現,絕大多數想過輕生的學生是在高中尤其是高三面對高考、復習壓力大或者老師、家長給予較高期望,感覺自己難以實現時所產生的;有一部分學生是因為面對父母離異或者父母一方去世等挫折性事件時想過輕生;少部分的學生因為失戀或成長問題有過輕生想法。并且,絕大多數只是想過輕生而沒有自傷、自殺的行為,并且步入大學后已無輕生的意念,但此部分的人群仍需重點關注。
認為自己的過去和家庭不幸的學生多因為兒時父母離婚、父母一方去世、家庭關系不合、家庭生活困難與家庭重要成員患有疾病等原因造成的。其中,特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少部分學生父母在高考結束后的暑假或軍訓期間因為疾病等原因去世,由于時間較短,容易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在訪談過程中也發現這些學生伴隨有睡眠障礙、情緒不穩定,出現閃回等現象。
4結語
醫學是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關的一門學科,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會影響到未來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水平,當今醫患關系越發緊張,提高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緩解負性情緒,提升幸福感,可以為未來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有助于減少醫患矛盾。因此,學校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原則,構建和完善心理學課程體系,解決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心理需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圍繞學生存在的人際困擾、情緒困惑、戀愛疑惑等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講座;舉辦校園心理情景劇展演大賽、心理電影賞析等活動,充分發揮朋輩教育的作用;依據不同年級、不同群體、特定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團體訓練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知自我,增強團隊凝聚力。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的需要,全天為來訪學生提供面對面咨詢、網絡咨詢、心理測評等咨詢服務,輔助沙盤治療、宣泄治療等學生更易接納的咨詢形式,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問題。努力完善大學生心理問題高危人群預警機制,組織輔導員系統學習心理危機干預辦法,時刻保持警惕,爭取及早發現問題學生、及早干預和治療,將危險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左川,曾靜,黃慧,等.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6):1118-1120.
[2] 楊建義.大學生生存質量調查[J].青年研究,2000(8):15-17.
[3] 黎偉.大學生焦慮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02.
[4] 楊瑞容.大學生挫折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12.
[5] 杜燕紅.河南省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8(29):93-97.
[6] 黃光圣.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J].陜西教育·高教,2014(4):76-77.
[7] 張運生.1496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4,20(12):1523-1524.
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范文4
【關鍵詞】縣屬重點高中學生 心理健康狀況 建議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5-0020-02
一 調查目的
學校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對學校而言,也會影響班級管理和學校管理以及升學率。通過此次調查,想進一步全面了解肇源縣第一中學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而更加有效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同時引起學校領導和老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
二 調查對象和方法
1.對象
本次調查的對象為在07級與08級兩個年級的文科班、理科班中相應的重點班、平行班中各隨機抽取一個班級共8個班級的學生,發放調查表474份,收回458份,回收有效率96.6%。
2.方法
采用《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調查學生最近的心理健康狀況。《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共有60個項目,每個項目后邊都有五個等級供學生選擇:(1)無:自覺沒有出現題目所說的現象;(2)輕度:自覺輕度出現題目所說的現象;(3)中度:自覺中度出現題目所說的現象;(4)偏重:自覺中等嚴重出現題目所說的現象;(5)嚴重:自覺題目所說的現象非常嚴重地出現于自己的生活中。共有十個分量表,分別為強迫、偏執、敵對、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抑郁、焦
慮、學習壓力、適應不良、情緒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1~1.99分表示正常,2~2.99分表示輕度,3~3.99分表示中度,4~4.99分表示偏重,5分表示嚴重。
三 調查結果
1.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測試的總檢出率(表1)
2.各因子檢出率比較(表2)
3.抽樣班級檢出率比較(表3)
四 調查結果分析
表1顯示該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檢出率達47.6%,
其中輕度的占44.2%,中度占2.84%,偏重占0.44%。對學生而言,學習成績不理想,行為習慣不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所以要想改變學生不好的狀態,需從心理入手。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學習壓力占的比重較大18.78%,其次是焦慮14.19%,情緒不平衡10.92%。強迫癥是反映受試者可能存在有控制不住的出現不必要的想法、念頭和行為,導致內心更加焦慮,比如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反復地檢查作業、總是害怕考不好等,這勢必影響學習效率和考試的正常發揮。偏執是固執地認為別人總在背后議論自己,對多數人不信任,認為別人在和自己作對等,容易在現實中受挫,增加失敗感,產生自卑情緒。敵對是控制不住地發脾氣,容易激動,有暴力傾向。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是認為別人不理解自己,對自己不友好,感情上容易受到傷害等,造成內心的苦惱,難以適應環境和投入學習。抑郁是負向情緒的表現,表現為心情低落,喪失興趣,感到生活沒意思,前途沒希望,缺少生活的激情和學習的動力,嚴重的會導致厭學和厭世。焦慮表現為內心緊張、不踏實和心情的煩躁。適度的學習焦慮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表現,它不僅不會影響學習,而且會促進學習。這里所得的數據是指那些學習焦慮過強的學生。學習焦慮的學生在開始時是怕學習成績不好受父母和教師批評,被同學瞧不起,而一旦學習成績不好,受到了斥責、批評和歧視,久而久之便會產生過強的學習焦慮和考試焦慮,尤其當學生認為學習成績的評價威脅到他的自尊時,學習焦慮會格外嚴重。學習壓力大的表現是害怕老師提問題,討厭做作業、討厭上學、害怕考試等,這些情緒不利于學習。適應不良表現為對學校生活的不適應,不適應老師的教學方法等,在高一新生中表現尤為明顯。情緒的不平衡表現為情緒的不穩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不平衡表現為感到外界環境對自己的不公平,易產生敵對情緒。
表3反映的是各班的心理健康狀況。其中重點班級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比例高于平行班,主要來源于學習壓力。班主任需要引起注意。
五 建議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要想我們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改進和提高,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在教育和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學生,重視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采取更多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方法。
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范文5
一、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學校教育的課程目標也有了改變,提出了注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與價值觀三方面的發展,體現了學生個人對知識的主動建構。符合新課程目標的自主學習也逐漸受到了學校的重視,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首先為自己確定學習目標,然后監視、調節、控制由目標和情境特征引導和約束的認知、動機和行為,它在學生的個性、環境和主體的發展中起中介作用。心理學家德可哈姆認為,學生如果把自己看做“奴仆”(客體),而不是“老板”(主體),那么其學習積極性始終不會高漲,學業成績也無法提高。有研究指出,學生自主學習水平的高低不僅影響其學業成績,而且對其畢生發展也將產生重要的影響。由此可見,自主學習旨在培養具有獨立學習能力、心理健康狀況良好、適應社會發展的終身學習者。
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一再明確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軀體疾病、不體弱,而是一種軀體、心理和社會功能均臻良好的狀態?!比藗冊絹碓街匾曅睦淼慕】?。而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更是不容忽視。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教育事業的進步,特別是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教育界和各方面的關注、研究與探討。學生不再只是像過去一樣“一心只讀圣賢書”,他們受到了多方面的沖擊——知識的爆炸、網絡的誘惑、傳統文化觀的變化等。在經濟條件和學習條件日益優化的同時,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卻日漸增多。多數研究結果表明,中學生心理衛生問題的檢出率在10%~30%之間。有的學者調查中小學心理問題的檢出率在50%以上。學者們從學生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各方面去研究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發現青少年身體的發育、性意識的覺醒、自我意識的增強、父母的教育方式、學校教育、社會文化的沖擊等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卻很少有人從學生采用的學習方式去看待這個問題。本研究則從目前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學生學習方式之一自主學習的角度人手,來探討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生的心理健康之間是否存在著相關,以期能夠給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提供一些參考。
二、研究方法
1.被試
選取四川省廣漢市一所省級示范高中高二兩個文科班和兩個理科班的學生,一共275名。發放問卷275份,回收275份,剔除白卷和回答不完整的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266份,其中男生102名,女生164名;文科學生136名,理科學生130名。
2.材料
(1)MSIO問卷
采用美國密執安大學教授Pintxich等人在1993年編制的“MSLO問卷”(motivatedstrategiesforlearningquestionnaire)。MSLQ主要是用來測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自陳量表,分大學版和中學版。本文采用的是中學版,共有43題。由5個維度構成,分別是“自我效能感”(包括9題),“內在價值”(共8題),“考試焦慮”(共4題),“認知策略的使用”(包括13題),“自我調節”(包括9題)。采用Likert5點記分法,答案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記1到5分,問卷總得分越高,表明自主學習能力越強。
該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效度,量表各個維度都和學生的學習成績顯著相關。在本次測量中,整個問卷的Alpha系數為0.749,自我效能感維度為0.757,內在價值維度為0.728,考試焦慮維度為0.722,認知策略維度為0.749,自我調節維度為0.719。
(2)SCL-90癥狀自評量表
SCL-90(qTaeSelf-reportSymptomlnventory,SymptomCheek—listgO)由Derogatis編制,一共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9個因子,內容涉及思維、行為、情感、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量表采用Liker6點記分法,答案從“從無”到“嚴重”分別記0到4分,量表總得分越高,說明心理健康狀況越差,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該量表經國內外學者使用,被認為具有容量大、反映癥狀豐富、能較準確的刻畫癥狀等特點,在本次施測中,整個問卷的Alpha系數為0.942,具有極高的信度。
(3)施測過程
集體施測,由主試分別到受測班級發放并收回問卷。
(4)數據處理
采用spssl2.O統計軟件包錄入數據并進行數據統計。
三、研究結果
1.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現狀
分別以文理和學生性別為因變量,學生MSLQ問卷各維度得分和總分為自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文理科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無顯著差異,男生和女生自主學習能力總體情況無明顯差異,但是在自我效能感和考試焦慮兩個維度上有顯著差異。男生在這兩個維度上的平均分顯著高于女生,說明男生和女生相比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考試焦慮。具體情況見表1。
2.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
(1)分別以文理和學生性別為因變量,以學生SCL-90量表得分為自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2。發現文科學生和理科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無明顯差異,女生和男生心理健康狀況也無顯著差異,但是在強迫癥狀上文理科學生有顯著差異。理科學生強迫癥狀情況較文科學生更為嚴重;在抑郁、焦慮因子上女生和男生有著顯著差異,女生在這兩個因子上都比男生嚴重;在恐怖因子上,女生和男生呈現極其顯著的差異,女生在該因子的平均分顯著高于男生,可見女生恐怖癥狀較男生更嚴重。
(2)在SCL-90的9個因子中,平均得分≥2的一共有5個因子,分別是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和偏執??梢娫趶娖劝Y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和偏執因子上均表現出心理不良(因子≥2為輕度心理問題的反映標準)。
3.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情況
由SPSSl2.0統計出學生自評的自主學習能力的五個維度、總分和學生心理健康的9個因子、總分的相關系數(見表3),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呈顯著的負相關,說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越強,心理健康狀況越好;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認知策略的使用與心理健康狀況的9個因子均無明顯的相關,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效能感和認知策略的使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無明顯的影響;學生學習的內在價值與學生的軀體化、抑郁、敵對呈極其顯著的負相關,與強迫癥狀、人際敏感、焦慮、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呈顯著的負相關,說明學生的內在價值感越高,學生在心理健康的9個因子上的得分越低,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好;學生的考試焦慮與軀體化呈顯著正相關,與其他8個因子呈極其顯著的正相關,說明學生的考試焦慮越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差,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學生在學習中的自我調節與學生心理健康的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恐怖、偏執呈顯著負相關,與強迫癥狀、焦慮、精神病性呈極其顯著的負相關,說明學生在學習中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強,學生在心理健康的9個因子的得分越低,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好。四、分析與討論
1.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測試結果的分析
從統計結果我們可以看出,高中生雖然進行了文理分科,但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沒有明顯的差異。進入高中以后,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給學生灌輸的就是“考大學”的思想,為了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普遍較高。經過了高一的適應和調整,學生已經習慣了高中高強度的學習。進入高二以后,學生的學習緊迫感更強,所以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的學生都能夠較主動地投入學習,因此在自主學習能力上他們沒有明顯的差異。
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女生,這與李有輝、張建新的研究結果一致。由于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賦予男女不同的性別角色,要求男性要勇敢、有能力,女性要溫和、謙順,“女子無才便是德”等封建思想仍然在作祟,使得男女平等雖已經成為社會現實,但實際上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卻并非如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向學生傳授一些如“男生一定要努力讀書才能成就事業”、“女生如果實在學習不好,也不用太勉強”、“男生就是比女生聰明”的思想;家庭、特別是一些農村的家庭,“重男輕女”的思想仍非常嚴重,女孩子不用努力學習,只要能識字就可以了;社會文化也在無形中輕視女性,職業種類上的性別歧視、工資待遇上的性別歧視等等,這些都會在無形中降低女生的自我效能感,造成男生的自我效能比女生高的現象。
女生的考試焦慮比男生高,這和國內關于考試焦慮的眾多研究結果一致(凌文輇,1985;葉仁敏,1988;劉廣珠,1992)。由于遺傳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女生比男生更易形成被動、依賴的人格特征,對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也低于男生,女生的心理承受力和生理承受力都要比男生差,女生比較文靜,不易將心思外露,考試焦慮的釋放時間和男生相比要長一些,這些都造成了女生的考試焦慮高于男生。
2.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測試結果分析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總體水平不容樂觀,高中生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和偏執因子上都反映出了輕度的心理不良,文理科學生和男女生之間都沒有明顯差異。由于高中生處于心理生理發展的重要時期,經過初中階段生理和心理上的劇變和動蕩,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均趨于成熟和穩定,自我意識高度發展、價值觀初步形成,產生了獨立自主的需求,對父母的反抗情緒、對社會現實的不滿,以及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繁重的學習負擔,都加重了高中生的心理負擔,造成了諸多心理問題的產生。
表2顯示,理科學生的強迫癥狀比文科學生嚴重,女生的焦慮、抑郁和恐怖癥狀比男生更加嚴重。首先,在學習過程中,理科學生更強調思維的嚴密和邏輯性,追求解題過程的步驟和答案的唯一性,這些會導致理科男學生在強迫癥狀上比女生更嚴重。其次,處于青春期的女生比男生更加關注自己的生理特點和變化,容易對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導致因生理的變化感到困惑、焦慮;同時和男生相比,女生在應對方式上更易采用忍耐,在問題解決上依賴性較強,使不良情緒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易感到抑郁和焦慮。最后,由于社會傳統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女生較膽怯,多愁善感,這可能是導致女生恐怖癥狀比男生嚴重的原因。
3.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情況測試結果分析
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心理健康狀況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見表3)。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越強,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好。這說明提高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改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很大的作用。第一,自主學習強調學習的主體性、獨立性和建構性,要求學生盡可能擺脫對他人的依賴,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知識的自我建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獨立的人格特征,減輕了對他人的依賴。第二,自主學習并非絕對獨立地學習;在獨立學習的同時,學生與教師和同學之間的交往、合作也是自主學習所強調的,在互動過程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丫改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對于緩解目前口益嚴重的學生人際交往困難和厭學有很大的意義。第三,自主學習提倡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自訂學習目標、自己調節學習速度、自己評價學習過程,這種讓學生自己評價的做法很容易使學生看到自己在學習中取得的成功,學生在體驗了更多的成功感之后,自信心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價值感、考試焦慮和自我調節能力對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都有很大的影響(見表3)。第一,在學習中的自我價值感是指學生對自己能否勝任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的主觀感受,學習中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安排好學習的各個方面,以便達到最優學習效果的能力。具有高學習自我價值感和自我調節能力的學生在學習中有較強的自信心和學習動機,能夠更好地經受住挫折,獲得好的學習效果。第二,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學生的考試焦慮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過高的考試焦慮會引起學生在考試過程中出現“舌尖現象”、思維紊亂、全身發抖等影響學生正常水平發揮的現象,導致學生獲得不理想的考試結果,嚴重挫敗學生的自信心,引發自卑等心理問題。
由此可見,在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了自主學習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作用,這就告訴我們,學校除了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立心理咨詢室之外,還應該提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學校還應該采取措施,使學生家長也認識到學生良好學習方式的重要性,從另一個角度去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五、結論
(1)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存在顯著的性別、文理差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整體情況不容樂觀,女生在焦慮、抑郁、恐怖癥狀上比男生有著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理科學生比文科學生有著更明顯的強迫傾向。
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范文6
【關鍵詞】 自我評價(心理學);精神衛生;回歸分析;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2-0129-02
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核心自我評價是一種重要的人格傾向結構,主要由自尊、控制點、神經質和一般自我效能4種人格特質所構成[1]。核心自我評價與個體的工作態度和工作行為變量存在較強的相關,且能夠有效預測這些變量[2]。以往研究多集中在核心自我評價的結構分析和理論綜述方面,且被試主要以企業員工為主[2-5],大學生中低學歷學生存在較多的心理問題[6-7]。因此,本文擬以師范類??粕鸀楸辉?,考察核心自我評價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為相關機構開展咨詢服務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貴州省內2所師范類??茖W校。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法,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施測,由專業心理學教師使用統一指導語進行測前指導,問卷填寫完后當場回收。共發放問卷1 800份,回收有效問卷1 689份,有效率為93.8%。其中男生679名,女生1 007名,3人未填性別;文科生1 064名,理科生625名;一年級新生628名,二年級學生824名,三年級學生237名。
1.2 調查工具
1.2.1 核心自我評價量表(CSES) 采用Judge等[8]編制、杜建政等[9]在國內修訂的核心自我評價問卷,采用利克特5點記分進行評價,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受測者對自身的評價性越高。整個問卷共10道題,單維結構。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2。
1.2.2 癥狀自評量表(SCL-90)[10] 共有90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法,從1~5分別表示無、輕、中、重、嚴重程度。主要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意、恐怖、偏執、精神病性9個因子。本研究中該量表總分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7。
1.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1.5軟件對全部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主要包括t檢驗,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等。
2 結果
2.1 核心自我評價的特點和心理健康的狀況 表1顯示,不同性別學生核心自我評價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男生高于女生;不同年級師專學生核心自我評價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事后檢驗(LSD)結果顯示,一年級新生得分顯著高于二年級(P=0.018)和三年級得分(P0.05);但文、理2科學生在核心自我評價得分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核心自我評價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發現,核心自我評價與SCL-90量表的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總均分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34,-0.44,-0.48,-0.58,-0.45,-0.34,-0.39,-0.33,-0.45和-0.51,自我評價水平與其心理健康狀況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
2.3 核心自我評價對心理健康的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考察核心自我評價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以SCL-90總均分為因變量,控制人口學變量(性別、年級),以核心自我評價為自變量進行層次回歸分析。表2顯示,在控制人口學變量基礎上,核心自我評價對SCL-90總均分的預測作用有統計學意義(P<0.01),增加的方差解釋量達到25.9%。而性別和年級變量在核心自我評價進入回歸方程后對SCL-90總均分的預測作用失去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研究發現,師范??粕诵淖晕以u價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存在一定差異,主要表現為男生高于女生,一年級新生高于二、三年級學生,這與已有研究結論[7]較為一致。這一研究結果與現實社會中男女性別和角色差異基本一致,男性在社會中通常被視為社會和家庭的主體和強者,更強調自身的能力,也需要更多的積極評價來維持這種形象;而女性則往往被視為是社會和家庭中的配角,在強調自身能力或價值的時候不及男性積極,對自身的評價會低于男性。一年級新生在高考成功以后剛剛跨入高校,對自身會有較高的抱負和期望,自我肯定和自我接受程度相對較高,處理問題可能更加趨于內控。因此比二、三年級學生表現出更高水平的自我評價。??粕c本科生相比,在就業、自身能力發展等方面存在不少劣勢和障礙,由于學歷偏低、就業壓力等原因而產生的自我否定造成自卑感和抑郁、焦慮情緒偏重,自我評價水平偏低,這是可以理解的。自尊程度偏低、對生活事件應對能力的估計和情緒穩定性較低,都會影響到師范專科生的核心自我評價水平和心理健康狀況。
研究結果顯示,師專生核心自我評價與SCL-90各因子得分存在顯著性負相關,提示個體的核心自我評價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狀況也越好。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發現,在控制性別和年級等人口統計學變量基礎上,核心自我評價對SCL-90總均分的預測作用同樣也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核心自我評價對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具有穩健的預測效力。由于核心自我評價是一種高階、潛在的人格結構,由自尊、控制點、神經質和一般自我效能4種基本的人格特質所構成,核心自我評價越高的個體,對于情境的感受性越好,越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情緒更趨于穩定和樂觀,也更不容易受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因而會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克服或緩解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水平較高;而核心自我評價越低的個體則恰好與之相反,缺乏自尊和自信,情緒容易波動,常消極地看待自己,因而會給心理健康帶來一些負性和消極的影響。
核心自我評價雖然是一種穩定的、深層的人格結構,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高校和教育機構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干預時,可以從自尊、控制點、神經質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出發,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積極的核心自我評價。如通過訓練和引導,加強對自我的正面認知、樹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培養積極心態以及情緒穩定性、提高對生活事件應對能力的估計等等,將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減少心理疾病的產生。因此,本研究結果對于高校和相關教育機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干預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由于本研究取樣代表性的問題,研究結論有待進一步檢驗。
4 參考文獻
[1] JUDGE TA, LOCKE EA, DURHAM CC. The dispositional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 A core evaluations approach. R
Organizat Behav,1997,19:151-188.
[2] 杜建政,張翔,趙燕.核心自我評價:人格傾向研究的新取向.心理科學進展,2007,15(1): 116-121.
[3] 吳超榮,甘怡群.核心自我評價:一個驗證性因素分析.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1(4):622-627.
[4] 甘怡群,王純,胡瀟瀟.中國人的核心自我評價的理論構想.心理科學進展,2007,15(2): 217-223.
[5] 謝義忠,時勘,宋照禮,等.就業動機因素與核心自我評價對失業人員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5):504-507.
[6] 劉濤,楊玲,成杰,等.不同學歷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研究.中國民康醫學雜志,2005,17(11):702-703.
[7] 葛玲.成人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中國健康教育,2003,19(4):280-382.
[8] JUDGE T, EREZ A, BONO JE,et al. The core self-evaluations scal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Person Psychol,2003,56(2):303-331.
[9] 杜建政,張翔,趙燕.核心自我評價的結構驗證及其量表修訂.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開封,2007.北京:中國心理學會,2007: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