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范文1
文言文閱讀是各地中考語文必考內容之一。縱觀歷年來各省市中考語文試卷不難發現,不管是課內文言文還是課外文言文,字詞考查必不可少。因為我們只有準確地掌握文言字詞的意思,才能正確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文言文眾多字詞出卷者如何選擇擬題其實也有規律可循。字詞考查設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由于古今詞義的變化而導致詞的古今異義主要有以下四種情形:①詞義擴大②詞義縮小③詞義轉移④古今義完全不同。
【例題講解】
詞義擴大
今義大于古義,古義含在今義之中。例:
①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
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愚公移山》
“江”、“河”在古代一般專指“長江”“黃河”,而現在已成為河流的統稱,詞義比過去擴大了。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城”本義是“城墻”,后來城墻內外的地區也叫城;現代城市即使沒有城墻也叫城。
詞義縮小
古義大于今義。漢語由于詞匯的發展變化,數量增加了,分工細致了,詞義也就縮小了。例:
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②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石壕吏》
“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兒女;今僅指男子的配偶。“致詞”古義是“對……說話”,今義是指在舉行某種儀式時所說的勉勵、感謝、祝賀、悼念等的話;詞義比古代顯然縮小了。
詞義轉移
指一個詞原主要表示甲概念,后轉移到表示乙概念。例:
①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表》
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龜雖壽》
“涕”古指眼淚,今指鼻涕。“烈士”本指抱負遠大、建功立業的人,今指為正義事業而獻出生命的人。
古今義完全不同。例: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師表》
“卑”指地位低,“鄙”指見識淺;今指品行惡劣。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桃花源記》
“絕境”,古義是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是山窮水盡、沒有出路的境地。
【答題技巧】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詞一般在課文注釋中均有解釋,因此我們平時在學習文言文時應該認真閱讀注釋,比較它們的古今差異,并對照上述詞義變化規律分類整理,加深記憶。臨考時要看清試題認真回憶。弄清類型,切不可想所當然,望文生義。
【實戰演練】
一、解釋下列句中線的字詞。
1.患其塔動《梵天寺木塔》
2.默而識之《論語》八則
3.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狼》
4.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趙普》
5.稍出近之《黔之驢》
6.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7.王曰,何坐?曰,坐盜。《晏子使楚》
8.其實味不同《晏子使楚》
9.語時了不悲《人琴俱亡》
10.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11.雖人有百手《口技》
12.錄畢,走送之《送東陽馬生序》
13.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4.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陳涉世家》
15、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16、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與朱元思書》
17.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18.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曾劌論戰》
19.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
20.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曾劌論戰》
21.能謗譏于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
22.誠宜開張圣聽《出師表》
23.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24.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師表》
二、下面哪兩組句子中畫線的詞的意義相同?()()
A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岳陽樓記》)
媵人持湯沃灌。(《送東陽馬生序》)
B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
朝服衣冠。(《鄒忌諷齊王納諫》)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D山間之朝暮也。(《醉翁亭記》)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E而樂亦無窮也。(《醉翁亭記》)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愚公移山》)
(2008年江蘇省蘇州市中考語文試題)
三、選出下列畫線詞含義相同的一組()
或遇其叱咄(《送東陽馬生序》)
或王命急宣(《三峽》)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狼》)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送東陽馬生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
(2008年廣西南寧市中考語文試題)
【參考答案】
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范文2
對很多初中生來說,文言文學習從來都是個難題。無論是讀、背、考都讓學生頭疼,很有畏難情緒。《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了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之下,教師總是致力于少教多學,讓學生主宰課堂,營造出一民主的愉悅的語文課堂氛圍。有時候,誦讀這樣關鍵環節便被忽視了。
教師對文言文的教學總是非常重視的,從翻譯到通篇的理解,字字到位,全面而嚴謹。但是學生的接受效果總是達不到教師的期望。很多時候,學生只是跟著老師去解讀文言文,而忽視了從文言文的誦讀中能得到的東西。
古人說:“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由此可見誦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自己去理解發現的過程。朗讀不等于背誦,背誦更不等于死記硬背。但是背誦必須是以朗讀為基礎的。反復的誦讀可以讓學生自主加深理解,可以讓學生欣賞優美的文字,接受美的熏陶,更可以讓學生體會文字傳達出的情感。一堂沒有了讀書聲的語文課缺失了語文最基礎的元素,同樣沒有誦讀基礎的文言文課堂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
一、 巧設情境,營造良好誦讀氛圍
情境教學法是語文課常用的,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在培養學生誦讀文言文的習慣時,情境的創設也有很大的效用。給學生一個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眼觀,耳聞,心思。當學生調動起一切的興趣,并對之用心時,那么離成功就不遠了。
在學習《核舟記》時,由于文章篇幅較長,內容豐富,學生背誦面臨困難。尤其是“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這句學生很容易混淆。我請了兩位男生到講臺前表演東坡與魯直的這一系列動作。我在旁邊讀,他們按我讀的來做動作。學生興致很好。他們的動作很夸張,同學們都笑了。再一遍時,他們做動作,同學們開始按他們的動作來讀書。很快,“左右”的問題就解決了。之后的背誦也變得簡單并且不容易出錯。
配樂朗讀,課本劇表演,角色扮演,課堂小游戲,種種方法的使用,種種情境的創設,都能很好的養成學生誦讀的習慣。當他們感受到了誦讀帶來巨大的好處時,當他們能更輕松地學習文言文時,他們會愿意堅持下去,形成良好的習慣。
二、 教師范讀,有效進行示范引導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不代表教師什么都放手。必要的范讀不可缺少。老師一直是學生的榜樣,學生的模范能力極強,所以范讀能給學生帶來很好的模范作用。
文言文里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古今異義字詞和詞類活用非常多,還有句讀問題,學生在初讀的過程中即便是借助資料也難免犯錯誤,并且這種錯誤會嚴重影響到文章的理解和背誦。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去范讀,以此幫助學生發現并糾正可能會出現的錯誤。
如在學習《馬說》的過程中,我一開始就進行了范讀。在“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句中出現的多音字“食”,在讀shí或sì的不同情況之下,我會重讀。范讀之后再特別強調。之后無論是在誦讀中,理解中,考試中,學生都很少出現此類錯誤。
范讀還能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我發現在課堂上,當我把篇幅很長的文言文用標準的普通話,響亮的聲音,飽滿的情感,適中的語速流利的朗讀出來時,學生總會流露出佩服的神情,甚至還會默默地跟著我去讀。之后,文言文課上的老師的范讀,學生的誦讀便成了常態。并且他們會發現,多次下意識的誦讀讓他們的背誦變得輕松。讓他們覺得文言文的學習不再是痛苦不堪地死記硬背了。
教師的范讀會比一板一眼的講解更具有感染力。深情并茂的范讀,能給學生直觀的視覺上的沖擊和心靈的震撼,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教師范讀給培養學生誦讀文言文的好習慣起到了很好的榜樣的作用,有助于學生直觀體會感知作者的感情。
三、 方法點撥,準確掌握誦讀技巧
誦讀是通過反復的朗讀來加深理解,直至能夠背誦的過程。掌握了誦讀的技巧,能讓學生更輕松的誦讀,更輕松的學習文言文。
誦讀要能讀準字音,讀清楚停頓,還有讀出感情。讀準字音是文言文誦讀的基礎。遇到生僻字時要翻查字典,查清楚字音,不能隨意得根據現代漢語去猜測。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見,一般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讀本音。如“同舍生皆被綺繡”(《送東陽馬生序》)中“被”通“披”,讀pī。
文言文中還有各種異讀的情況,如古音異讀,破音異讀,以及多音字,教者要引導學生根據不同情況加以辨析,引導學生結合上下語境去讀準字音。
除了字音外,學生還會對文言文句子的停頓、節奏感到很困擾。讀破句子,影響理解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時候學生需要掌握一些停頓方面的技巧,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遇到長句時,需要學生結合詞意句意來停頓,哪些詞要分開,哪些詞要連在一起,以符合語法規則和句意為出發點,很容易把握句子中的停頓。用語法知識也能很好得掌握停頓節奏,如主語謂語之間,動詞與賓語之間,轉折連詞之間,狀語與謂語之間,指示代詞之后,句首的發語詞之后都需要停頓。掌握好停頓有助于順暢的誦讀文言文,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意。
當然,既然是誦讀,就要讀出感情來,用情感與作品作者交流。用聲音讀出作品的氣勢與韻味。
四、 深入文本,用誦讀與文本對話
引導學生誦讀文言文的過程是學生、老師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的過程。對話是語文學習的手段。學生在誦讀文本的時候,對字音的確認,對句讀的分析,對文章的解讀,對作者情感的感悟都是對文本深入對話的過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去誦讀,主動去思考,發現難題,提出疑問,與同學與老師交流,在指導下再次感知文本,讓學生能和文本有效對話。
如在《送東陽馬生序》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首先誦讀,通過查閱工具書,去讀準字音,讀懂詞意,進而去理解文章。誦讀引導學生們走進文本,縮短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不會懼怕篇幅較長,生僻字有多的文言文。學生在反復誦讀之后,開始關注到音、字、詞、句背后的東西,如作者對學習的執著,學習過程的艱辛,當學生開始領悟情感方面,開始用心理感受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時,他們開始了與文本對話的過程。與文本對話,本就是交流情感,碰撞思想的過程。有了情感做引導,再次誦讀時必定能抑揚頓挫,深情并茂,在一次次誦讀中去加深理解,去品析感受,解決疑問。
誦讀是學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與文本對話的很好的渠道。老師是引導者,引導學生用誦讀去體味去揣摩。讓學生養成誦讀文言文的習慣,習慣性地去與文本對話時,很多學習文言文遇到的難題會很容易解決。并且情感上的認知和價值觀審美觀的培養更會讓他們受益匪淺。
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范文3
1. 準確識記文言實詞。2. 準確識記文言虛詞。3. 掌握古音通假、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文言現象。
一般而言,實詞是重點,虛詞是難點,文言現象是關鍵點。
試一試:我已經掌握得怎樣了?
1. (2011?江蘇省徐州市)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 臨溪而漁 ② 雜然而前陳者
③ 蒼顏白發 ④ 太守謂誰
(2)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A 往來而不絕者;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B 人影散亂; 盜竊亂賊而不作。
C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微斯人,吾誰與歸。
D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2. (2011?江蘇省揚州市)
【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記》,有刪節)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嵌盤屈①,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休②木異竹,垂陰相蔭③。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已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⑤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元結《右溪記》,有刪節)
【注】①(qī)嵌盤屈:傾斜嵌疊、曲折盤旋的樣子。②休:美好。③陰:樹蔭。蔭:遮蔽。④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隱士。⑤俾(bǐ):使。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 凄神寒骨 ② 悉皆怪石
③ 不可名狀 ④ 為之悵然
(2) 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都邑之勝境 無絲竹之亂耳(劉禹錫《陋室銘》)
B 以裨形勝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C 乃疏鑿蕪穢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D 以其境過清 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
3. (2011?江蘇省無錫市)
伍子胥父誅于楚,子胥挾弓,身干闔閭。闔閭曰:“士之甚,勇之甚。”將為之報仇。子胥曰:“不可,諸侯不為匹夫報仇。臣聞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行,報父之仇,不可。”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與。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歸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誰能伐楚乎?寡人愿為前列!”楚聞之,使囊瓦興師伐蔡。昭公聞子胥在吳,請救蔡。子胥于是報闔閭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與,拘蔡公三年,然后歸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誰能伐楚乎?寡人愿為前列。’楚聞之,使囊瓦興師伐蔡。蔡非有罪,楚為無道。君若有憂中國之事意者,時可矣。”闔閭于是使子胥興師,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將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墳,曰:“昔者吾先君無罪,而子殺之,今此以報子也!”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處也。
(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① 身干闔閭 身: ② 被羔裘 被:
③ 天下誰能伐楚乎 伐: ④ 操鞭笞平王之墳 笞:
(2) 下列句中的“之”與“楚聞之”中的“之”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屬予作文以記之B 至之市C 親戚畔之D 悵恨久之
聽一聽:我一定會深受啟發!
以上三地的考題,有文言實詞的考查,有文言虛詞的考查,也有文言現象的考查。
理解文言實詞,是讀懂文言文的關鍵,掌握文言實詞,貴在平時打好基礎。平時學習的時候,要加強識記,一課一課夯實。如題1(1)中,有少數同學把“蒼顏”的“顏”解釋為“顏色”,把“太守謂誰”的“謂”解釋為“稱謂”,這就說明平時學習不夠實在,識記沒到位,或者缺少鞏固。
教給大家一個方法,把初中文言文逐篇打印下來,將重點實詞一一加點注釋,打愣的、不會的、解釋錯的用紅筆圈出,每次考試前將圈出來的再鞏固一下。
把握文言虛詞,是讀懂文言文的樞紐,掌握文言虛詞,貴在辨析。重點的文言虛詞,就那么十幾個,如“之、其、而、且、乃、為、焉、以、于、則”等。上述三題,涉及到的有“之、以、乃、其”四個。
教給大家一個方法,自己弄一個表格,把十幾個主要虛詞的用法分分類(如“之”字,有代詞、動詞、助詞三類,助詞又有結構助詞、音節助詞之分,結構助詞又有“的”“倒裝標志”“主謂之間”之分),附上課文里的重要例句,遇到新的用法或者重要例句及時補進去。
文言現象,通假字比較簡單,題3(1)里的“被羔裘”,“被”同“披”,這在《陳涉世家》《送東陽馬生序》里都有例句。詞類活用要難些,題2(1)里的“凄”,是使動用法,解釋為“使……凄涼”,題3(1)里的“笞”,是名詞作動詞,解釋為“用竹鞭抽打”,《陳涉世家》里有“尉果笞廣”的句子。
教給大家一個方法,整理一詞多義,初中六冊二三十篇文言文,大概能整理出一百五六十個詞語的一詞多義,里面有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熔于一爐,則事半功倍。
練一練:只要努力就會成功!
1. (2011?河北省)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①人。少負②氣節,沉厚寡言。天資敏悟,強③記書傳,尤好《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家貧,拾薪為燭,誦習達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學射于周同⑤。同射三夾,皆中的⑦,以示飛。飛引弓一發,破其⑧;再發,又中。同大驚,以所受良弓贈之。飛由是益自練習,盡得同術。
【注】①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②負:具有。③強:擅長于。④斤:這里是表示弓的強度的單位。⑤周同:人名,擅長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kuò):箭的尾部。
(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
①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延:
②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未冠:
(2) 跟例句中的“與”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例句: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A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B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魚我所欲也》)
C 似與游者相樂。(《小石潭記》)
D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2. (2011?湖北省襄陽市)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陋室銘》
【乙】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愛蓮說》
(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 談笑有鴻儒 ② 花之隱逸者也
(2)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何陋之有 水陸草木之花 B 有仙則名 名之者誰
C 濯清漣而不妖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D 陶后鮮有聞 芳草鮮美
3. (2011?江西省南昌市)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1) 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人物略不相睹(一點兒)B 吳兒善泅者數百(善于)
C 隨波而逝(消失)D 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高)
(2) 下列與“溯迎而上”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范文4
【關鍵詞】教學模式;誦讀;學習方法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我們對文言文的講授,往往就是一講到底,“滿堂灌”,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漢語。學生上課記翻譯,課后背筆記。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得不到張揚,始終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其結果就是學生的文言理解能力還是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努力探尋一些更為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學模式,讓我們的學生能夠真正融入到文言文中去,讀懂古文,愛上古文。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一個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來維系。縱觀當今世界,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對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來社會將越來越強調人才的文化素養,加強文言文的學習,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筆者認為,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有效指導學生學好文言文,感悟古詩文的魅力。那么如何進行文言文教學呢?筆者認為應該“咬定‘根本’不放松”。以下是筆者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幾點建議。
對現代學生而言,文言文屬于陌生語言,這就要求教師將枯燥的內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學生身臨其境,在輕松、愉快而又嚴密、系統的氛圍中學習,最終達到教學目的。具體方法如下:
(1)美讀法。古人云:“讀古人文字時,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師范讀時必須美讀,讀出神韻,讀得搖曳生姿、回腸蕩氣,讓學生不僅聽出語氣、情感,還激發其學習的興趣。
(2)表演法。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改編成課本劇,進行即興表演。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晏子使楚》《鄭人買履》等課文都可以運用。
(3)繪畫法。許多優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畫。如《記承天寺夜游》《愛蓮說》等文章都可以讓學生用手中的筆畫出精妙的圖畫,在揮灑自如中,讓陌生的語言真實地展現面前,學生在想象的天空中盡情地翱翔。
正確朗讀文言文是學習文言文的關鍵。要加強誦讀,培養語感必須要求學生學會朗讀方法及注意點,如:正音、停頓、語速、節奏等,必要時可適當加入體態動作。
不少學生學習文言文只滿足于掃清文字障礙,認為會讀就行。其實不然,學習文言文一定要加強誦讀和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識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誦讀和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因此,文言文教學要加強誦讀和背誦,指導誦讀時要求學生要讀出抑揚頓挫和感情,而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學生誦讀的文言文多了,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文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
古文化浩如煙海,教師永遠講不完,這就要求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其學習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歷練,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指導學生對所學文言知識進行歸納,使知識系統化。例如學習《馬說》《愛蓮說》之后,要歸納說明,“說”是古代文體名,跟現在的雜文大體近似,是議論文的一個分支。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并由此產生領悟和聯想,類化和遷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提高自學能力。
以學習文言詞語為例,文言詞語包括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和古今異義等。這就需要老師指導學生學會歸類和積累。考試時不會直接考課本上的原題,但題目答案在課內,要想考出好成績,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類歸納,加強積累。以《送東陽馬生序》為例,文中一詞多義現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這些文言詞句很容易記混淆,教師可指導學生歸納該詞有幾種用法,分類記憶,這樣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積月累,收獲是非常大的,天長日久,效果將更可觀。
“文言”和“白話”二者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血緣聯系。因此,我認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學文言。
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范文5
文言詩文的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里所說的文言詩文的教學,主要指的是文言散文與文言詩詞的教學。從課標要求來看,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有兩個層面的目標要求:
一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歌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這就要求文言文閱讀首先要理解文本的基本內容。在這個活動中,老師的作用主要是教給相關方法,補充學生需要而在注釋和工具書里找不到的內容,評價學生的理解結果。這是屬于一般層面的文言知識和文言詩文的積累目標,包括文言字、詞、句等技術性操作內容,它指向于語言能力的構成與應試檢測的需求。
二是憑借文言文進行的人文素養(特別是文學素養)和文化傳統教育,即“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以及憑借古代詩文“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給予“深廣的影響”,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要學習相應的賞析技能,能自主賞析文言文本;二把從文言文中學習到的文學文化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素養。
從課標的要求以及現代社會缺乏語言環境等眾所周知的原因,筆者認為:初中生學習文言詩文,要先學“文言”后學“文”。也就是要先“讀懂”文言詩文,再去賞析文言詩文。
先談學“文言”的問題:
先學“文言”,也就是首先“讀懂”文言詩文,主要是落實以下學習目標:
1.學習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詩文的相關文學常識,包括:
(1)常見的文言體裁及其特征,如“書”、“記”、“傳”、“說”、律詩、絕句、詞、曲、令等;
(2)作者的生平及其所處時代的社會情況,創作詩文時的背景、創作緣由。如教學《小石潭記》,就一定要讓學生清楚柳宗元其人其事,了解他當時的心境。
(3)一些常見的古代文化現象。如姓、名、字、號,古代紀年,古代道德、風俗習慣,自謙、避諱習慣等。
2.學習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詞法、句法、修辭手法等。主要有:
(1)“通假字”、“一詞多義”、“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詞法。學習掌握一些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語義和用法。如“河曲智叟亡以應”中的“亡”,通“無”;“執策而臨之”、“策之不以其道”兩句中的“策”分別譯為“鞭子”(名詞)、“鞭打”(動詞)等。據統計,初中階段學生應掌握常見實詞180個左右,重點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等18個;
(2)“倒置句”、“省略句”、“判斷句”、“被動句”等特殊句法。如“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一句,正常語序為“弗怠之”,體現的句法規律為:代詞做賓語的否定句,代詞提前;
(3)“比興”、“互文”等現代漢語中已經極少使用的修辭手法等。如《蒹葭》一詩中的“比興”手法;《木蘭詩》中的“互文”手法(“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一句最為典型)等。
3.讀準字音,讀好文言詩文中的節奏停頓。這個目標要求看似簡單,實則較難,也極為重要(但這一目標要求恰恰被許多老師所忽視)。這是因為: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文言詩文,不僅是學習目標,更是學習文言詩文的重要手段。余映潮老師提出過朗讀有八“是”的理論,即:朗讀是語文閱讀課常用的一種基本的活動形式;是一種靈動多姿、豐美課堂教學氛圍的教學細節;是讓學生感知文意,感受文情的教學過程;是對學生的技能訓練,是對學生的氣質培養;是引導學生分析解課文的一種特別手法;是學生語言學用語言積累的一種途徑;是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一條常用的教學線索;是閱讀教學的一種基本課型。這八“是”極好地概括了朗讀的作用,也同樣適用于文言詩文的教學。
而要想讀好文言詩文,首先就要讀準字音,尤其要關注生僻字、常見字的古音讀法。其次就是要能準確的斷句,讀出節奏。文言詩文的“斷句”又稱之為“句讀”,是古人學習的基本功之一。我們應引導學生學習一些“句讀”的基本規律,如: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根據句式結構斷句;根據反復、頂真、對偶等修辭斷句等。
古人講究“吟唱”詩文(筆者竊以為古人吟唱詩詞,就像現代人唱流行歌曲一樣),我們現在雖然不宜要求學生“吟唱”,但一般的規律是應該掌握的,比如詩詞的朗誦,一般為“上聲拖長,去聲快”。讀蘇軾的《水調歌頭》,不掌握這樣的規律,是很難讀好的。
另外,文言詩文是非常有節奏的,經常出現“二二三節奏”、“二四節奏”、“四三節奏”等。如七言詩詞常見為“二二三”節奏,如“/不怕/遠征難”。
等等。
只有這樣“讀好”、“讀懂”了文言詩文,學生才能進入文本,才能培養出文言詩文的語感,才能進一步理解學習文章。可以說,這是深入、有效學習文言詩文的基礎和前提。在學習時,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兩點:
1.文言詩文無需逐字“串講”,翻譯時不宜“字字落實,句句翻譯”。
我們在這方面學習的目的是促使知識類化,或使學生進行常用詞的積累,或讓學生掌握文言詞法、句法的規律,從而觸類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師要講的三個方面,也應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做到因文施教。這樣也許會有人擔心教師沒講到的學生會不會理解。其實,文言文教學不是外語教學,仍是母語教學,不是零開始。“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現代漢語的詞匯、句法和修辭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學語言有著血緣關系。……學生閱讀文言文雖然有一定的語言障礙,但絕不像學習外語那樣毫無根基。”
2.要強化語言積累。讓學生學會摘錄。“不動筆墨不看書”,要求學生用摘錄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積累閱讀材料。學習文言文,摘錄尤其重要,這樣可以指導學生準備常用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詞義差異、詞類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語、警句、詩詞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基礎上反復朗讀,并逐步加深理解,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再談“后學文”的問題:
這里所說的“學文”指的是在讀懂文言詩文的前提下,深入理解、賞析文章。理解、賞析的對象,不外乎是文中的“人、事、景、情、理”,以及文章特有的語言特色、表現手法、結構手段等。
對文言詩文的賞析的著眼點,余映潮老師在他的論著中,有著詳細的分析闡述,筆者拜讀后大有收獲,現據自己的理解轉述如下:
1.從人們的欣賞規律來看,主要是欣賞文言詩文的語言之美、意象之美、音韻之美、畫面之美、手法之美、構思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哲思之美。
2.從作品細部的欣賞品味來看,文言詩文賞析的著眼點有:人物、時空、動靜、聲色、上下、遠近、宏微、剛柔、景情、視聽、離合、聲韻、繁簡。
3.從欣賞對象的選擇來看,文言詩文欣賞的著眼點主要有:字、詞、句、聯、多聯、段、篇。
為了讓學生更好進行賞析,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使用很多手法,對此余映潮等名師大家有許多專門的論述,如余老師就曾總結過“背景點示”、“文(詩)意概說”、“字詞品析”、“詩聯賞析”、“集美品讀”、“畫面欣賞”、“思路分析”、“音韻感受”、“特色概說”、“聯文比讀”等近二十種方法。在此不多述,但據筆者自己的學習理解和工作感受,想強調兩點:
1.要加強誦讀指導。
文言文的學習,誦讀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現在文言文教學是講得多,讀得少,顯然不是效果最好的辦法。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意思是說讀得多了就自然而然懂得句子所說的意思了。蘇軾也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可見誦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優美,體會文章的感情,領悟文章的奧妙,積累詞匯,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詞造句的一些特點和規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從而提高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誦讀是閱讀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讀直至能背誦,牢記于心才能增強語感,獲得感性認識,理解文章的內容。對重點句、難句更要反復讀,用心體會,做到“手到、眼到、心到”。
誦讀應該貫穿在文言文學習的全部環節。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老師不重視對學生進行誦讀的指導,或者說有些老師對學生的誦讀指導極其粗糙。余映潮老師曾提出教學警語:
“在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中,從細節來看,最差的教學技能就是朗讀指導技能。”“許多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教育離不開這樣幾句話:大聲的讀起來,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出節奏,讀出感情,你喜歡怎么讀就怎么讀。”
朗讀指導應該具體而細膩。我們應該指導學生讀出文章層次,讀出文章重點,讀出文章節奏,讀出語氣,讀出重音,讀出抑揚,要讓學生讀得有情調,有情味,有情趣。
2.要注重提煉規律。
送東陽馬生序通假字范文6
文言文是一種簡潔的書面語言,是中國古典的精髓。學習文言文是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可以更好的欣賞傳統的文化,可以更為深刻的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闡述的道理和表達感情。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這樣的:“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1]
雖然文言文的學習如此重要,但是,當今的文言文教學卻不盡人意,錢夢龍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談到:“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在教師中也存在,不愿意教文言文,不愿意上文言文公開課,較少有涉及文言文教學研究的等現象。
二.現狀分析
在教學過程和對學生學習狀況的了解中,我認為當今文言文教學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呈遞減趨勢。因為初一所選的文言文課文相對較為淺顯易懂,所以初一的學生對學習文言文還有一種新鮮感。但是到了初二、初三,隨著學習文言文難度的加強和應考的成分加大,普遍學生認為文言文很枯燥,更不要說讓學生通過文言文增加知識,陶冶情操了。
2.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中過分注重應考,逐個講解文言文中實詞、虛詞、通假字、句式的解釋翻譯,對文章內容的分析也是成套的模式化,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模式單一。不注重對課外材料的補充,學生聽老師講得太多,而缺乏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感悟,對于課外的文言文不能進行知識的遷移,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沒有真正的提高。課堂上這種“讀――譯――抄――背”的模式,不像學習現代文那樣可以進行更為深層次的探討,久而久之,學生也因為覺得這樣的模式枯燥而失掉了興趣,甚至翻譯時借助參考資料,完全不動腦筋,也沒有理解到文言文中語言文字的魅力。
3.由于考綱考點的要求,明確表明初中文言文只考課內文章,因此在教學中過于注重考試要求,這樣是很不利于在高中進一步學習研究。[2]在語文課程的形成性評價中,評價范圍狹窄、片面,手段單一,缺乏對教學過程和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評價,對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培養。
三.針對現狀的應對方法
分析文言文的重要性以及現狀之后,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這一的現狀,要改變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首先要改變文言文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其次要正確認識初中文言文教學意義所在,明確文言文教學目標;第三要加強文言文誦讀,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量,拓寬文言文的閱讀面,加強欣賞。
我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應該牢牢把握以下四個要素“誦讀、理解、感悟、聯系”。閱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基礎,首先要了解閱讀過程的深刻的意義;理解是理解文言文中的詞語以及主要內容;感悟是基于前兩個目標,加入自己的感受;接觸學習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學習,以及學生的社會生活,是進一步加強學習學習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1.加強誦讀,培養語感
文言文的正確閱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關鍵。加強閱讀,培養語感必須要求學生學會閱讀方法和注意點,比如:發音、停頓、速度、節奏等。一些學習中文的學生只滿足于清晰的發音,而忽略了讀文言文時也可以讀出情感,在熟讀中自然成誦,將一些重要的、經典的段落熟記于心,再進而熟悉謀篇布局和語言、修辭。古人云:“讀古人文字時,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3]教師范讀時必須美讀,讀出神韻,讀得搖曳生姿、回腸蕩氣,讓學生不僅聽出語氣、情感,還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在背誦前,給學生一些朗讀時節奏、停頓、情感的指導,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會讓學生對于文言文的語感越來越強,文言文的閱讀水平也會隨之提高。
2.理解
對于學習文言文,最基礎的一個步驟是學習詞匯。老師除了指導學生掌握本篇課文的詞匯,還要教會學生學會歸類和積累。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學會歸納,加強積累。比如,《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中,有非常多的一詞多義現象,比如“之”、“而”、“以”等。教師就要教會學生歸納用法,分類記憶,掌握學習的方法。[4]
3.感悟
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一樣,同樣應該注意文言文的段篇結構、表達方式、情感、中心,教師在分析文言文詞匯的同時,也應該設置相應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體悟文章所想要表達的情感和中心。前文提到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所在,是要了解祖國的文化經典及深厚的文化內涵。只有啟發學生去感悟文章的深度,了解寫作背景,方能讓學生逐步體會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