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英國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英國文化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英國文化

英國文化范文1

說到語言,我們就不得不提到詞匯。因為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礎,沒有了詞匯,語言將蕩然無存?!冬F代漢語詞典》對詞匯的定義是指一種語言里所使用詞的總稱。縱觀英語語言的發展,我們發現英語詞匯是如此地豐富以至于出現了太多的近義詞。這主要是因為英語并非是一門純粹的語言,它的形成大量吸收了全世界的其它語言,如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甚至是漢語。下面我們將從三個方面來簡要分析和研究英式詞匯的特點。

一.交際詞匯和表達

在學校時,老師告訴我們,當朋友見面時,標準的打招呼方式應該是hello!jim,how are you?或者更簡單就是hi。但是在英國,我們發現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他們打招呼的方式不盡相同。比如在倫敦及英格蘭南部地區,watcha這個詞經常被用來打招呼,它的全稱應該是what are you, 比如watcha doing?而在英格蘭北部一些地區(如約克郡),人們卻用ay up作為一種非正式的打招呼詞語。下面就是一個典型的英格蘭北部地區人們見面時打招呼的方式:

peter:ay up, lad, fancy a flyer?

alex:oh,aye!

此外,在道別時,我們首先脫口而出的短語多數是bye-bye, goodbye, see you等。但在倫敦,東南部和北部地區,人們會用ta-ra./ta-ta./ta-da./ta.來表示goodbye的意思。還有一個更廣泛的非正式詞語,就是cheers或者cheerio.如今在英國各個地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用這個時髦的詞。比如說:本文由收集整理

peter:bye,alex,i’ll see you in a second.

alex:cheers,mate!

提起英國人,大多數人的感覺是傳統、刻板、紳士、講究禮節。比如禮貌用語please。和其他英語國家相比,英國人似乎對please的使用過于頻繁。在美國,超市里結賬時你可能會看到標牌上寫著“pay here”;在英國會寫成“please pay here”。結賬時,根據你的商品價格,收銀員會說:“two pounds, please.”這可能讓初來乍到的外國游客感覺有點不舒服,總感覺當收銀員說please的時候,似乎希望你能把錢放在他的手上。應該說大部分去英國的游客都是“不差錢”的,差的是對英國文化的了解。其實please是隨著收銀員說出價格后無意識地連帶出來的,成了一種固定搭配,絲毫沒有對游客懷有一種負面情緒。

二.天氣有關詞匯和表達

眾所周知,英國的天氣是出了名的變化無常。在這里,一個上午你可以反復體驗到風和日麗到烏云密布再到瓢潑大雨的感覺,所以雨具是英國人的外出必備品。英國見了面,首當其沖的就是諸如“it’s cold today, isn’t it?”, “i wonder if this rain will ever stop, don’t you?”之類的天氣話題。

在英國,雨既不是小事,也不是客人,而是家常便飯。于是,英國人在相互約定做某事的時候,經常會加上一句:(come) rain or shine (無論晴天或雨天都來)如:don’t worry. we’ll be there ——rain or shine.盡管人們希望風雨無阻,但實際情況還是會使很多活動因雨延期或取消,我們可以用be rained off來表達。如:the match was rained off.很多人都知道形容雨大可以用raining cats and dogs,其實還有兩個表達:it’s chucking it down形容雨勢很大,如:outside it was chucking it down and the streets were deserted. 另一個就是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字面意思就是不雨則已,一雨傾盆,比喻倒霉的事情一起發生,相當于漢語中的“禍不單行”。那么為了不被雨淋,英國人就應該要做到“未雨綢繆”,這叫for a rainy day,比喻要為困難的日子作準備。如:you should save some money every month for a rainy day.

英國不僅多雨,而且多霧。因此fog這個詞卻在英語詞匯里時常出現,如由于霧天所導致的航班延誤,輪船停航,被稱作a fogbound ship/plane。當我們在霧中行走或開車的時候格外小心,一不留神就會釀成事故。在英語中當我們要表示“迷惑或無法想清楚”,可以用in a fog這個短語。如:my mind was in a fog.

三.常用的英式俚語

俚語是指民間非正式、較口語的語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通俗易懂順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詞語。地域性強,較生活化。例如,在漢語的口語里,我們更傾向于說“四塊五毛錢”而不是“四元五角錢”,因為后者聽起來過于正式和書面化。而在英國,流通的貨幣是英鎊,但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不用one pound來表示一英鎊,卻用另一個詞來表示。請看下面的對話(請注意劃線部分的詞語,括號內為解釋):

peter:hi, alex! sorry for being late. the train was bloody (十分,非常)late and i was knackered. (疲倦,累極了)

alex: that’s all right, mate. (一般指男性朋友)anyway, i am so chuffed( 高興的,興奮的)to see you again!

peter:me too.great to see you again! shall we go? i’ve got a car.

alex:oh, brilliant! (棒極了)when did you buy it?

peter:well, to be honest, nick sold it to me for three thousand quid.(一英鎊)

alex:blimey?。ㄌ炷模゛re you daft?(愚蠢的) that’s too much for an old car!

peter:yeah, it is a bit expensive, but he’s a nice bloke (人,特指男性)and helps me a lot.

通過上述對話,我們發現peter用了quid這個詞來表示英鎊的概念。這就像美國人用buck來表示dollar一樣,更加地貼近日常生活。除此以外,我們在上面對話中還看到其它的英式俚語,它們的使用讓口語與書面語呈現出明顯的區別。

英國文化范文2

英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開創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先河,以其強大的傳播力和滲透力影響了大多數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作為現代文明的開拓者和先驅者,其輝煌的發展歷史值得深思。

英國文化研究之起源概述

英國學者戴維?錢尼認為,文化就是某一群體“理解和表現他們生活的世界”的一種模式。①我國學者錢乘旦、陳曉律在《英國―在傳統和變革之間》一書中指出,英國文化是在歷史的斗爭與沖突中形成的,并且最終趨向融合實現平衡。

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英國文化體現為新的社會背景下文化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嚴格意義上而言,英國文化研究沒有準確的開始日期,通常情況下認為,《文化與社會》、《漫長的革命》、《讀書識字的用途》、《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四部鴻篇巨著的相繼問世標志著英國文化研究的開端。它脫胎于早期文化觀念與批評,既是對保守文化的反撥,更是對細讀式分析方法的繼承。

威廉斯以其開山之作《文化與社會》掀起了對利維斯思想的批判與傳承的序幕。在《文化與社會》、《漫長的革命》這兩本巨著中,威廉斯實現了利維斯主義與的完美結合。一方面,根據利維斯思想中所包含的整體文化觀念及文化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威廉斯批判了古典保守文化精英主義傾向;另一方面,根據對政治、經濟、文化權力的激進社會批判,威廉斯駁斥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種左派知識分子的傳統文化理論模式。綜上而言,威廉斯豐富了文化的理論內涵和價值意義,奠定了早期英國文化觀的堅實基礎。

霍加特在其著作《讀書識字的用途》一書中利用文學分析方法,描繪了城市工人階級的文化變遷過程。通過對戰后大眾文化的實踐批判,霍加特認為舊有階級文化正遭受侵蝕,工人階級文化正處于匱乏的危險境地。但是工人階級在大眾文化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工人階級可以通過自身道德標準的提升,自主選擇大眾文化的文化產品形式,并形成具有階級特色的流行文化。

文化研究的締結者湯普森在其代表作《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一書中著重強調了工人階級之意識與文化對理解英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所發揮的至關重要的作用。湯普森認為工人階級雖然屬于底層群體,但是其在生產實踐過程中所產生的經驗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并且工人階級群體有其獨特的階級意識。湯普森通過重構18世紀末的激進主義文化傳統、聚焦工人階級的文化體驗、分析工人階級自我意識成長這三個方面詳細地研究了工人階級文化的形成,從而對英國工業革命時期文化研究的深入形成了促進作用。

英國文化之第三條道路選擇

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吉登斯在其著作《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一書中認為,后傳統秩序的出現是產生全球化的根本動因所在。后傳統秩序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秩序的固有模式,顛覆了現代制度及其社會制度。同時在一個充斥著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下,全人類必須應對共同利益問題。在這樣的理論推動下,吉登斯提出了“第三條道路”理論。

吉登斯認為“生活政治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政治,是一種由反思而調動起來的秩序,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政治”②。第三條道路的核心思想就是打破一元論的“設計選擇”,在左與右的兩極間實現中立平衡。通過突破在公平、效率、穩定、發展等問題上的局限性,引導制度設計走向超越左與右的獨立模式。

第三條道路思想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英國遭受了左派與的雙重攻擊后的折中路線。新左派中的社會良心論者認為,國家福利有義務幫助貧困者,社會福利存在的目的就是通過對不可抗力的預防,維護個人與社會的利益。在理性與道德占主導地位的國家福利發展過程中,這種共識化解了國家與社會之間的沖突,維持兩者之間的相互平衡。而新左派中的公民權理論認為,公民權是眾生平等的社會身份的象征,但是這種權力導致經濟不平等合法化。國家福利存在的意義不是推動平等,而是改善不平等。但是這種思想一直持續到撒切爾夫人上臺后,新理論位居正統。

新認為,國家福利的推行是造成納稅人負擔加重,阻礙消費自由的罪魁禍首。國家干預行為就是導致整個社會邁向奴役之路的重要原因。新認為應該適時減少財政補貼,給予個人與社會更多的自主選擇權。

總體而言,新左派強調國家在整個經濟社會中的宏觀調控作用,而新更看重個人自由權利。英國資本主義在經歷這樣兩種極端的思想控制之后,第三條道路理論的出現,無疑賦予了資本主義新發展的重生意義。第三條道路致力于在社會團結、公平、公正的基礎價值觀念基礎上融入自由主義思想元素,使國家朝著更均衡的方向發展。

吉登斯認為,當今社會條件變幻莫測,國家存在的意義就是建立權力與風險共享的社會,這既是對今天新“和解”的理論詮釋,更是對積極福利的最佳注腳。但是,第三條道路并不是簡單的路線折中或妥協。它其實是在建立社會共識基礎上的理性變革思想。吉登斯認為“全球化的后傳統社會的倫理指的是承認人類生命的神圣性及幸福和自我實現的普遍權利,這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時刻:這些普遍價值有了真實的支點。”③

當代英國文化之文化邊界的模糊選擇

文化是否存在邊界,什么才是區分不同文化差異的最佳標準,這一直是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從差異角度分析文化間的區別發現,作為一個共同體差異的存在是由于某一成員不具備作為內部成員的共同屬性,因此應被排除于共同體之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大量外來移民的涌入,打亂了群體構成,同時直接導致英國文化面臨外界的嚴峻挑戰。

自1948年英國接收第一批外來移民以來,每年英國移民人數呈逐年遞增趨勢。大量移民涌入給英國各個領域的工作造成巨大壓力。這種情況更是體現在上世紀60年代下半葉的經濟蕭條時期。與此同時,英國本國公民開始對外來移民者抱有一種敵對情緒,種族矛盾加劇。對于這種緊張的種族關系,英國政府也竭盡所能加以控制,但收效甚微。各種煽動種族矛盾的言論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并引發群眾響應。

英國政府為緩和局勢,先后頒布多部法律,致力于緩解種族矛盾與沖突,種族歧視與各種不公正待遇。同時成立了專門強制調節種族沖突的執行機構――種族平等委員會,緩和種族沖突現狀。一系列政策、法規的相繼出臺雖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種族沖突的局面,但是奠定了官方友好民族政策的基礎。多元文化模式逐步在英國蔓延,并進一步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之中。在保障移民平等權利的同時,鼓勵其獨特文化遺產的保留,使其真正融入社會。

多元文化在倡導英國主流文化的同時,也注重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從而導致了跨文化的產生。跨文化就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文化環境里,出現了新的文化形態。這樣的文化形態豐富了原有文化,并不斷改變舊有的文化環境,使其相互影響,相互協調。

英國文化研究之父霍爾認為,少數種族文化源于英國文化,并對英國文化有所貢獻,但同時也沖擊了傳統英國二分法文化,顛覆了傳統的英國觀念。移民文化元素的加入使得英國種族呈現混雜性,同時也超越了文化之間的邊界,使得不同文化之間的界限呈現明顯的模糊性。

總體而言,英國向來是一個穩重的民族,英國文化底蘊注重的就是實際與寬容的理論原則。英國的文化發展史是一部充滿斗爭的文明史,但是這種斗爭絕不是一方壓垮另一方的野蠻侵占史,而是文化本身的自我更新與提升。

通過不同文化理論的沖擊與斗爭,實現文化的融合與傳承,這就是英國文化獨特的發展歷程。同時在面對左與右的雙重夾擊,在二者之間的平衡發展路線,是復雜時代背景條件下,睿智的英國人的理性選擇。當代“二重性”學說的誕生要求公眾必須超越二元對立,實現二元融合。從這個角度而言,這正是后現代社會秩序下的,英國文化發展軌跡。(作者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注釋

①[英]戴維?錢尼:《文化轉向――當代文化史概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前言第3頁。

英國文化范文3

摘要:隨著全球融合不斷加快,茶及茶文化逐漸融入英國,并發展成為獨立的文化體系。在整個英國茶文化體系形成確立過程中,發展、形成了一系列豐富的文學作品,許多文學作品的經典情節中都與茶文化有重要關聯。本文擬從英國茶文化的內涵極其形成歷程分析入手,結合英國茶文化的價值理念和外國語言文學的發展狀況,從而探究茶文化與外國語言文學的融合發展表現。

關鍵詞:英國茶文化;外國語言文學;融合發展

文學作品是對該時期文化特點、文化內涵的最真實反映和最有效繼承。英國茶文化是近代全球融合的重要表現,該文化體系在形成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極具內涵的文學作品,通過對這些文學作品的內涵特點進行了解和認知,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的社會發展和價值理念。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我們對文化及文學作品研究不斷加深,可以看到文化對文學作品創作有著重要關聯和影響,因此可以說英國茶文化就是在近代以來英國語言文學發展的重要風向標,所以想要認知英國茶文化及其文學作品的特點,就需要對其內涵及發展狀況進行全面認知。

1英國茶文化的內涵極其形成歷程分析

英國茶文化的形成,可以說是英國近代文化發展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世界文化融合的客觀展現。但是英國茶文化的形成過程,并不順暢。1848年,就職于東印度公司的羅比特到中國進行游覽,在其離開中國時,帶走了茶樹的種子,并將其種植在印度等地,印度地區有著適合茶樹生長的天然良壤,至此茶葉就在印度形成了規模龐大的茶園。在印度生產之后,茶葉就大規模進入歐洲。但客觀的說,以前,茶葉也經過遠洋貿易進入歐洲,但是歐洲人對茶葉并不認可。而茶葉在運往英國之后,隨著其逐漸實現與英國本土的融合,從而被廣大英國人所認可。隨著越來越多的英國居民認可,茶也逐漸融入英國文化之中,同時大多數英國人也形成了與茶相關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理念,經過幾百年成熟發展之后,英國自身也形成具有獨立特色和內涵的茶文化體系,這就是英國茶文化體系。在整個英國茶文化體系中,其有著早茶文化、上午茶文化、下午茶文化三種文化內涵及形式。早茶文化指的是在英國,早上醒來之后,就會品茶。而對于多數英國人來說,早茶極為必要。無論是選擇材料,還是其沖調方法都有著較高要求,如果說,英國人將早茶看做是一種文化,并非是簡單的飲食習慣。其次,上午茶文化則是多數英國人所不具有的。

整個上午茶文化中,其比較短暫,且簡單,英國人通常會在上午茶品用期間來進行短暫休息,從而調節自身生態和生活內容,因此上午茶文化是一種價值理念,也是英國人的一種生活習慣。最后,則是下午茶文化。其實這一文化是最能反映和代表英國茶文化的。該文化體系,不僅內容多樣,同時其表現形式也極為豐富,展現過程也更加優雅。在英國下午茶文化中,無論是其對飲茶時間的約定,甚至是佐餐都有著極高要求。其在茶源選擇上極其講究,通常是伯爵茶。而在喝茶時間的選擇上,則通常約定為下午的四點。在下午茶飲茶過程中,為了表現對客人的尊敬,通常會有女主人對客人進行服務。在選擇的佐餐上,則往往會配上傳統的點心和蛋糕。整體來說,英國的下午茶文化反映和詮釋了英國文化的性格特征及價值理念,從很多經典文學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有關下午茶文化的描述,可以說很多文學作品的創作素材都來自于下午茶文化,因此認知下午茶文化對我們了解和研究英國文學作品有著重要幫助和作用。

2英國茶文化的價值理念分析

同我國傳統茶文化相比,英國茶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和內涵。而整個英國茶文化產生和形成與工業文明時期,其植根于貴族文化之中,因此可以說整個英國茶文化中有著濃厚的貴族文化。而我國茶文化則是經過幾千年發展起來的,因此中英茶文化有著實質性區別,可以說我國茶文化是一種歷史積淀的產物,而英國茶文化則更多是一種融合。而整個英國茶文化的價值理念主要有:首先,英國茶文化體系中有著豐富的貴族氣質內涵。茶葉最早是作為藥物推廣至英國的,而茶葉進入英國之后,其整個社會已經發展進入現代社會,因此其更加注重的是茶葉的營養價值和養生內涵,而茶葉更多是貴族的生活元素。尤其是茶葉作為一種高檔次消費,其需要較高消費能力的階級。所以,其在品茶過程中,不僅有相應飲茶活動,同時還有比如舞蹈和音樂藝術等等。其次,隨著下午茶文化完善發展,英國茶文化正式形成了獨立內涵體系,其全面詮釋和表達了英國茶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實質性提升。整個下午茶體系中,其不僅展現的生活理念,更多是一種貴族的生活方式和英國人普遍的世界觀和處事規范。最后,英國茶文化體系中有著極為豐富的茶道藝術形式。通過對茶文化體系進行研究可以看到茶道和茶藝都是整個茶文化體系成熟發展的重要表現。在英國茶文化形成過程中,其整體水平也實現了重要提升。而在這一過程中,也形成了較高品質、復雜元素、完善程序的茶道藝術。比如在英國茶文化體系中,尤其是其在參加下午茶活動過程中,都會對自身服飾打扮有較高期待,而這也發展成為英國傳統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成熟,如今茶文化也逐漸融入英國人的生活理念,成為其日常行為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

3外國語言文學的發展狀況

闡述客觀的講,外國語言文學是相對于我國傳統語言文學來說的。而在整個外國語言文學發展過程中,注重對語言文字本身和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認知,語言作為交流的基礎,也是不同文化之間實現共同交流的前提和關鍵。因此,全面認知外國語言文學的發展狀況對我們了解語言發展應用狀況,以及相關歷史、民族文化及文化特征有著重要影響和幫助。通過對外國語言文學的創作過程及其具體內涵進行認知,可以看到外國語言文學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該文化不斷發展的過程。文化作為一種內涵,一種價值理念,其形成過程充分反映了社會生活、社會活動的成熟發展。因此外國語言文學與自身文化理念發展之間有著重要關聯。通過深層次認知英語茶文化與外國語言文化的融合思路,能幫助我們完善了解英國茶文化內涵,同時也能幫助我們全面認知與茶相關的外國語言文學的具體形式。英國茶文化對外國語言文學的形成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不僅提供了創作素材,同時其在交往過程中,也大大豐富了相關詞匯內容,從而推動了外國語言文學的成熟發展。通過對外國語言文學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關于英國茶文化的內容和元素。雖然英國茶文化與我國茶文化之間有著體系化區別和差別,但是英國茶文化對英國文學作品創作、社會習慣、行為理念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盡管英國人飲茶時間不超過兩個世紀,而且茶葉本身也并非英國本土食材,但是茶葉卻在英國有著重要影響。據說,整個英國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有飲茶的習慣,從這可以看到茶在英國的成熟發展,而英國由于氣候原因,其更多飲用的是紅茶,也可以說英國的茶文化就是紅茶文化。

4英國茶文化與外國語言文學的融合發展表現分析

根據相關歷史記載,茶源自我國,而飲茶及茶文化更早出現在我國。隨著新航路開辟完成,尤其是近代以來英國成為全球海洋霸主,加上我國對外開展各種茶葉和絲綢貿易,茶葉與茶文化就逐漸傳入英國,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英國自身特點和內涵的茶文化。通過對中英茶文化體系進行對比,可以看到兩者有內涵到實質上的區別。但是英國茶文化與我國傳統茶文化一樣,都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內涵,尤其是通過對描述和承載茶文化的文學作品進行了解,可以看到其中具有完善的教育價值??梢赃@么認為語言文學與文化之間有著內涵上的關聯,也就是說外國語言文化其本質上就是應是茶文化中所具備的文化理念和思維方式的全面融合,盡管英國茶文化形成歷史較短,但是其中還是對其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雖然在一些人看來,英國茶文化缺乏獨立的文化內涵,但是從本質上看,其仍然對外國語言文學形成了無可替代的影響。不僅可以在英語中有很多關于茶的詞匯和有關茶的語句表達,同時更重要的是英國茶文化對其文學作品和文化內涵的深層次影響。從詩歌創作來看,其中有很多與茶相關的作品。比如在濟慈的詩句中,有關于綠茶的描述,其將茶與自身感傷相結合,這無疑是茶文化對詩歌創作的最直接影響,詩人借助茶表達了自身情感理念。此外,茶文化對其散文創作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散文是一種文學方式,同時也是巧妙表達自身情感內涵的重要方式,而散文創作技巧與英國茶文化之間有著內涵上的一致性,而人們在品讀散文作品時,也能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豐富的茶文化元素。而在很多英國小說中,我們也能夠看到有很多關于茶的描述,可以說茶為其小說創作提供了重要素材,不僅如此,在各種文學作品創作中,其完善全面的應用了茶文化體系中所具備的價值理念和情感內涵,這是英國茶文化與語言文化深層次融合的重要表現。

5結語

近代以來,尤其是在全球東西方融合加速以來,我國的茶和茶文化逐漸涌入西方,尤其是作為近代海洋文明的核心,茶傳入英國,并在英國形成了獨立的茶文化體系。英國茶文化與我國茶文化之間有著實質上區別,從本質上看這與茶文化形成的歷史時期有著重要關聯,因此想要了解英國茶文化的內涵,就必須對其形成過程進行全面了解和認知。想要了解英國茶文化體系,就必須對與其相關的茶文化內容進行準確認知。而英國茶文化與外國語言文學的融合發展,不僅推動和提升了整個文化發展的品質,同時也大大豐富了外國語言文學發展的素材。

參考文獻

[1]陳傳萬.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研究——從物質、精神和語言方面[J].中文學術前沿,2013(2):27-31.

[2]高曉薇.英國文學語言對“茶”及“茶文化”的應用研究[J].文學理論前沿,2013(5):169-173.

[3]李田心.知識經濟時代下外國語言文學的變化和發展綜述[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13(15):116-122.

[4]王憶云.外國文學作品中的英國茶文化[J].農業考古,2015(17):52-55.

英國文化范文4

[關鍵詞]中國英語 文化身份 文化輸出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0-0046-02

一、中國英語的客觀存在

(一)必然性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英語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通用語言。根據孫太群,黃遠振(2009)的統計,全球有45個國家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35%的人講英語。英語是聯合國最主要的工作語言,75%的電視節目使用英語,80%的互聯網信息用英語傳播。英語的世界化和全球化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同時,英語的國際化加速了英語在全球范圍內的本土化進程。世界各地的英語構成了英語的變體,形成了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澳大利亞英語等內圈英語。作為昔日英國殖民地的美國,發展了獨特的英語表達方式和詞匯,成為了獨立的美國英語,與作為母體英語的英國英語相抗衡,甚至其影響力超過了英國英語,以“美國英語優越論”代替了“英國英語優越論”。(龐秀成,2008)在以英語為第二語言或主要外語的國家和地區,也形成了本地化的變體,如印度英語、新加坡英語、南非英語等外圈英語。中國英語就是在英語成為全球化的語言、世界英語變體應運而生的時代背景下,英語國家使用的英語與中國特有的社會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英語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的英語變體。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英語的出現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是一種客觀存在。

(二)界定

從1980年葛傳槼先生提出中國英語這一概念開始,中國的外語界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中國英語的定義、定位及其和標準英語的關系。汪榕培(1991)認為中國英語是“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李文中(1993)認為中國英語是“以規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和影響,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多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句式和語篇。在此基礎上,賈冠杰等進一步指出,中國英語是“操漢語的人們所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無法避免或有益于傳播中國文化的中國特點的英語變體”。從以上三個頗具代表性的對中國英語的界定的分析不難發現,中國英語具有規范性(以標準英語或稱規范英語為核心)和中國特色(具有中國特點的表達方式)兩大特點。前者是決定了中國英語能被國際社會認可和接受的前提條件,而后者則有助于中國文化的輸出。在世界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大環境下,中國英語“有益于傳播中國文化的特點”無疑對建構中國的文化身份、促進中國文化的輸出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時至今日,對中國英語的研究焦點從最初的對中國英語的界定、定位逐漸轉向其背后的社會、歷史、文化等因素,從社會語言學、跨文化交際、語用學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等層面研究中國英語,其中不乏對中國英語的實證研究(文秋芳,2003;王昀,2007;蘭軍,2010),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英語的發展。

二、中國英語與中國的文化身份

(一)文化逆差―中國學者不可回避的問題

早在2004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王岳川教授曾撰文呼吁“在‘全球化’與后殖民地的世界語境中,我們必須正視中國的文化身份問題,否則中國文化就會被西方思想所淹沒”(2004:5),并提出“發現東方”和“文化輸出”是基于世界主義并應對這一問題的策略。由于西方主流意識形態和媒體對中國的不利宣傳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文化交流出現了嚴重的逆差和入超。根據王岳川先生的統計,20世紀中國翻譯了西方大約106800余冊著作,而西方翻譯中國20世紀著作僅幾百冊,這個數據雖然有待于進一步證實,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中西翻譯著作出現了巨大的文化逆差。另一方面,由于英語世界化、國際化的優勢,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熱情遠遠超過了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積極性,出現了令人擔憂的母語危機和文化危機。一些學習英語的人不懂得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在與外國人交流時出現了中國文化的“失語現象”。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我們傳統的文化受到了威脅,中國的文化身份正在被扭曲,更有甚者,西方一些主流媒體刻意宣傳中國,任意曲解中國。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文化身份,其國民就會慢慢地失去文化認同,從而喪失民族的凝聚力。(王岳川,2004)因此,中國的學者必須關注中國的文化身份問題。

(二)中國英語―中國文化身份的構建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進行思維和感知的工具,是文化身份的重要標志。中國英語反映了中國特有的事物和概念,其語言特點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模式。中國英語的客觀存在以其規范性和中國特色性,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跨文化交流中,建構著中國人的文化身份。例如,與時俱進(keep pace with times)、吃大鍋飯(eating from the same big public pot)、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等在表達中國特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過程中,既符合英語的基本規范,又與中國的國情密切聯系,在英語全球化的過程中構建了中國人自己的文化身份。

三、中國英語與中國的文化輸出

(一)中國文化輸出的呼聲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隨著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不斷深入,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國際交流在中國的成功舉辦,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中國人正從各個方面有效地進行著文化輸出:210所孔子學院在全世界64個國家和地區的建立,以其形式多樣的漢語及漢文化推廣活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中國,關注中國文化,也使得更多人開始學習中文,出現了漢語熱。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以漢語作為媒介的中國文化的輸出還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中文或漢學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是非常邊緣的,中國文化的失語現象在相當程度上也是存在的。王岳川教授在提出“發現東方”和“文化輸出時”曾說:“中國再也不能等著西方來發現,‘發現主體’不再是傳教士、不再是西方,而是我們自己”。因此,我們不能被動地等待西方的漢學家來發現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而要積極主動地將中國的文化精品推向世界。

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重要標志,在文化輸出時的作用舉足輕重。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必須有語言媒介。目前,雖然學漢語的人逐漸增多,但漢語的全球化尚不具有可能性,只能用英語的形式來輸出中國的思想文化。正如王寧(2009:17)所說:“我們要想使得中國人的人文社會科學迅速地進入國際前沿,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暫時借助于英語的中介?!彼J為,在與國際學術界進行交流的時候,即使用的是英語,但話題的內容和觀點卻是中國的,即本土的,這會更有效地將中國文化介紹到全世界,從而使中國的人文學者在國際論壇上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強勁,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中國英語―中國文化輸出的有效途徑

目前,中國英語尚處在發展階段,許多方面還需要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在世界英語大家庭中尚未像其他英語變體那樣被廣泛地接受。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加強,世界越來越關注中國,中國英語也頻頻出現在國內外各大媒體上。這些中國英語通常采用拼音加注釋、直譯或直譯加注釋的方式,具有典型的漢語特色。再者,中國英語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充分的可理解性和交際功能,例如作為國際主流媒體之一的BBC在報道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時,頻頻使用具有中國特點的中國英語,天宮一號(Tiangong 1),中國宇航員(taikonaut),等等。因此,中國英語是除漢語之外,中國文化輸出的最好的輔助語言媒介,是中國文化輸出的有效途徑。

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了解自己的文化,但目前的文化教學中還存在著重西方文化、輕中國文化的文化失衡現象,導致很多學習英語較長時間的人也無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嚴重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因此,提高中國人,尤其是英語學習者對中國英語的認識,以中國英語為載體,傳播中國文化。深厚的文化素養和準確的英語表達才是成功進行跨文化交流、有效地傳播中國文化的關鍵所在。中國文化的輸出仍然任重而道遠,我們還需加倍努力,利用彰顯中國文化身份的中國英語堅持文化的可持續輸出,以促進中國文化的全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翻譯與跨文化交流:嬗變與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2]賈冠杰,向朋友.為中國英語一辯[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5):11-12.

[3]蘭軍.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2010(2):190-193.

[4]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3(4):18-24.

[5]龐秀成.翻譯的文化視角與辯證思維[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6]孫太群,黃遠振.論中國英語與英語教學本土化途徑[J].長沙大學學報,2009(3):134-137.

[7]王昀.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調查研究[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07(3):60-62.

英國文化范文5

關鍵詞: 文化差異 留英生活 影響 對策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日益加快,出國留學的人數逐年增多。自20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留學生開始大批涌入英國。在英國,中國內地學生已逐漸成為除歐盟外的第二大留學群體。英國之所以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有四大理由:1.教育質量好。英國教育以“歷史久、標準嚴、質量高”著稱,各大院校享有良好的聲譽,所頒發的文憑國際公認。2.語言優勢: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3.簽證率較高:英國政府將中國列為英國國際學生的重要來源之一。4.學制短:英國大學課程緊湊而嚴謹。本科學士學位一般需3年。研究生碩士學位一般需1年。博士學位一般需讀3年。中國留學生到了英國,周圍的社會文化環境突然發生了變化,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必然受到中英文化差異的影響。

一、文化的內涵

文化,從廣義上來講,是指人類在其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創造、總結、積累下來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來說,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個群體在價值觀念、信仰、態度、行為準則、風俗習慣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區別于另一群體的顯著特征[1]。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文化是一個民族建立在自己的信仰、價值和規范體系之上的一種生活方式和觀念。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本民族的文化中,在文化的同化作用下,人會順應地吸收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在同一民族的人們有著相同的語言,對人際關系、生活習慣、價值取向等有著相同或相似的觀點,從而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

二、文化差異對中國學生留英生活的影響

文化差異是指不同環境中的人們在價值觀、信仰、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差別。由于不同民族所在的環境不同、歷史不一樣,不同民族文化存在著差異。中英文化差異對中國學生留英生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深入地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和習俗,學好這個國家的語言相當重要。英語語言能力欠缺是接受英國教育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加之當地人的語速快、地方口音重,使得語言障礙更加復雜化。語言障礙直接影響到留英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留學英國的中國學生存在語言障礙與其在國內接受的英語語言教育是分不開的。由于國內的英語教學多采用填鴨式,教師側重語法、短語、語言點和翻譯的灌輸,學生缺乏口語練習。另外,國內學英語最大的缺點是沒有正宗地道的并且可以使學生沉浸在其中的語言環境,“啞巴英語”現象在中國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2]。語言障礙使得中國留學生難以適應英國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從而深感挫折、信心大減。

(二)價值觀。

中國文化信奉集體主義價值觀,中國人好“面子”,追求和諧共處,提倡中庸之道。而且,中國文化強調尊重權威,把挑戰他人或對他人持批判性態度視為對人生尊嚴的侵犯。中國文化的這些特征使得從小接受中國式教育的學生表現出過于聽話、恪守規章制度,課堂上沉默寡言、學習不自主的特點。這恰恰與英國文化以個人主義價值觀為基準,倡導獨立自主,強調創造性、批判性思維背道而馳。受個人主義價值觀影響,英國教師希望學生在課堂上多展現自我,多提問,多表達自己的想法。然而,受集體主義價值觀影響的中國留學生往往不習慣上課提問,他們認為上課打斷老師是不禮貌的,而且認為老師和書本是神圣不可挑戰的,因此上課非常遵守課堂紀律,只希望一味地聽教師灌輸知識。英國的學生在課上表現很活躍,而中國留學生在課堂上顯得很安靜,這使得英國教師對中國留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產生懷疑。英國教師和中國學生之間存在的期望差,必然會導致中國學生接受英國教育時經歷文化碰撞,使中國學生留英的學習生活遭遇困難和挑戰。

(三)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人類在認識過程中形成的帶有一定普遍性和穩定性的思維結構模式和思維程式,它是思維規律和思維方法的統一結合形式[3]。中英文化在思維方式方面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西方人是直線型思維,說話比較直接、開門見山;而中國人是曲線型思維,習慣迂回、含蓄、謙虛。中國人擅長形象思維和對事物整體的把握,注重人文、倫理、道德;英國人擅長邏輯分析,偏重自然、科學、實證。中國人把宇宙看作一個整體,認為世界統一在太極陰陽合和之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個個原子,各自獨立又彼此聯系。思維模式決定行為方式。由于英國人和中國人在思維方式上有如此顯著的差異,努力適應英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在英國學習和生活的保證。

(四)教學模式。

國內的英語教學模式和國外的教學方式反差極大。中國的課堂還是不能完全擺脫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應試教育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教師起的作用偏重于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英國的課堂彌漫著濃郁的個人主義氣息,教學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有講座、研討會、辯論、演講等。英國以討論為主的課堂教學形式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然而中國留學生,特別是初到英國時,往往難以適應英國如此自由開放式的課堂氛圍。英國大學導師制下的精英教學模式強調教育是一種互動性的文化,最高層次的學術形式是學術論文,照本宣科是低層次的教學方式,因此英國的大學沒有固定的教材,學生要在課外進行大量的閱讀和寫作練習。在英國,論文寫作貫穿學習的始終,然而在國內的英語學習中,寫作往往不太被重視。批判性思維是英國教育所倡導的學習精神,而中國留學生往往在寫作中不擅長用批判性的思維模式,論文寫作是中國留學生在英國學習要面臨的重大挑戰。

(五)民俗習慣。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風俗及生活習慣,中國留學生來到英國必然會受到當地風俗習慣的沖擊。例如,在中國,熟人或朋友見面時常用“吃過了嗎?”、“干什么去???”等表達來打招呼或進行問候,然而英國人習慣用“How are you?”“Fine day,isn’t it?”等;中國的交通規則人、車都靠右行,而在英國正好相反,人、車都靠左行;英國人非常講究禮貌,“thank you”是英國人掛在嘴邊的話,被用在各種對別人表示感謝的場合,不管事情有多么微不足道,而在中國,“謝謝”不常用在親近的人之間,因為在中國人看來,跟自己關系比較近的人說謝會顯得生分。

三、留英中國學生應對文化差異的策略

(一)端正對異國文化的態度。

留學生要正確看待異國文化差異,對待異國文化的態度既不能唯我獨尊,又不能妄自菲薄,即一方面,在對自己祖國的價值觀和文化認同的同時,不能對異國文化進行排斥或否定。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存在差異但不存在優劣,在心理上避免對異國文化產生抵觸情緒。另一方面,對異國文化也不能盲目地崇拜、追隨及附和,否則很容易在異國文化的潮流中迷失自我,成為崇洋的人。留學生對待異國文化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在心理上的尊重、寬容和接納。

(二)出國前夯實英語基礎。

出國前夯實英語基礎是成功融入當地文化的前提和保證。英語是留學生與當地人交流的必備工具。英國的課堂充斥著個性化氛圍。準確地講,上課被理解為教師和學生的見面,課堂的核心是學生匯報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在課上的互動性極強,這就要求留英的中國學生要具備一定的英語交際能力。因此,赴英留學的中國學生特別要加強英語口語訓練。英國的高等教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外閱讀是大學生活的重要內容。另外,論文寫作伴隨著大學生活的始終,出國前在寫作方面的訓練同樣是相當重要的。總的來說,討論、閱讀及寫作是貫穿在英國學習生活中的一條主線。

(三)出國前加強對英國文化知識的學習,逐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長期以來,留學生在準備留學的過程中“重語言、輕文化”的現象相當嚴重。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只是文化內涵的一部分,中國留學生要更好地在英國學習和生活,全方位地了解英國的文化是相當必要的。留學生初到英國所經歷的困難和挫折,在很大程度上跟其對英國文化缺乏認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強有必然的聯系[4]。因此,在進行出國準備時,英國文化知識的學習、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該同英語語言訓練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四)出國后加深對異國文化的思考,努力適應新文化。

留學生到達英國初期,在對異國風情感到興奮、好奇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加深對異國文化的思考,在心理上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盡早適應新文化。到了英國,通過耳濡目染,進一步了解英國的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謂入鄉隨俗,留學生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逐步適應英國的文化,嘗試用異國文化的視角和價值觀念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盡可能多和當地人交往,多參加一些當地人的聚會,這樣既能提高語言能力,又能消解獨居異鄉的孤獨感。

(五)出國后積極培養樂觀向上的心理。

在留學期間需要培養樂觀向上的心理。身在異國的留學生飲食起居都得自己操辦,這能有效地培養其獨立能力。吃住問題是基礎,往往中國留學生都不太適應英國的飲食,經常在外面吃開銷也大,因此很多中國留學生選擇自己到超市買一些食材在家中自己做中國菜,這使得留學生們練就了精打細算的本領和嫻熟的廚藝。平時可以和國內的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學習和生活的感受,家人和朋友的鼓勵和支持既可以緩解思鄉之苦,又有助于留學生適應在英國的學習和生活。

四、結語

文化差異是由于文化的民族特性造成的,各國之間的文化存在差異是自然的現象。留英中國學生要正確地看待中英文化差異,同時要在心理上接納中英文化差異。對英語語言知識本身的學習固然重要,進一步加強對英國文化的了解也不可輕視。中國留學生只有把英語語言知識和英國文化相結合,才能更快、更好地適應在英國的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1]嚴璇璇.對高??缥幕芾淼乃伎糩J].科教導刊,2009,(7):126-127.

[2]李曉紅.影響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因素及解決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0,(9):114-115.

英國文化范文6

關鍵詞:英美文化 中國文化 差異 現狀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2-0007-02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水平和國際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與國際社會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也越來越頻繁,這就使得我國文化承受著來自各國文化的沖擊,特別是英美等西方經濟發展大國,在進行經濟、文化、貿易交流時,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及時分析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對于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傳統文化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

1 研究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差異的必要性

當今世界,處于國際社會中的每個國家要想得到高速的發展,就需要保持與其他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等交流,而各國自身的發展歷程有著很大的區別,這就使得各國之間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有著很大的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因此,研究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對于國家之間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下面就研究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差異的必要性做具體分析。

1.1文化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

通常來講,文化是指人類活動的模式以及給予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號化結構,主要包括文字、語言、文學、繪畫等內容,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化特點也不盡相同。文化是對人類社會長期的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集中體現,不僅是對當時社會人類生活特點的體現,也是對一個國家長期的發展歷程中文化特色的積淀,更是對每個時期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體現。

在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歷程中,作為觀念形態的社會文化,是對這個國家某個時期的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發展的反映,并能給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此外,隨著文化的長期積淀,使國家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影響著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交流方式和特點,不斷影響著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可見文化是社會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因此,在進行大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時,應該深入了解相關國家的文化特點,總結和分析文化差異,促進共同發展。

1.2分析兩種文化的差異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互補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使得中國文化逐漸傳承和積累了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和思想,這其中就包括“百善孝為先”、“三綱五常”、“四書五經”等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先進的思想文化不僅反映了我國歷史的悠久,而且這些優秀文化不斷影響和教導著中國人民,使得數代中國人不斷秉承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行為理念,并不斷帶領中國走向富強。優秀的文化不斷影響著中國人民,中國人民也在不斷發揚和創造著中國的優秀文化,保證了文化的傳承不息,也使得中國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的博大精深。但這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弊端,我們知道,雖然我國地大物博,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是我們人口眾多,而且分布比較分散,導致我國具有較低的人均收入和文化水平,這也是我國長期處于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由于受到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熏陶,使得部分中國人民依然被封建落后思想所蒙蔽,影響我國先進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也使得我國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交流的困難性。

相比,英國和美國等西方經濟發展大國是西方資本主義倡導者的代表,不僅是在經濟發展還是文化交流領域,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都比較大。與中國相比,英美國家工業革命和社會發展起步較早,在長期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積淀,具有較深的淵源,并且不斷影響和作用于國家的發展。相比于東方各國,西方國家的文化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倡導女士優先以及男士中的紳士風度,鼓勵國民在日常生活和娛樂中發現規律并引發思考,此外,西方國家重視國家法律建設,始終堅持依法治國,并且在國家和個人的文化素養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對于違背道德素養、觸犯國家法律的行為予以強烈的制止,也正是由于英美國家的這種優良、科學的教育方式,也使得英美國家能夠一直處于國際社會的上層,不斷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優秀的發展人才。

可見,不管是在文化內容和文化特征上,英美國家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使得中國與英美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礙,只有更好地把握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并保持兩種文化的健康長期發展。

1.3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

近些年來,隨著國際經濟的日趨全球化,使得各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越來越頻繁,文化的碰撞越來越激烈,在進行國際貿易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對方國家文化的了解,深知其交流方式和特點,盡量減少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不必要的交流障礙。此外,國家要想發展,就必須保持與其他各國之間的雙邊貿易交流與合作,而且不僅要注重對經濟交流合作的提升,也應該加強文化交流,揚長補短,不斷優化自身民族文化,并將優秀文化精髓傳承下去,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健康發展,加快人類文明社會建設步伐。

2 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分析

英美國家與中國之間,由于所處地域、國家歷史進程的不同,使得其在文化建設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實現對兩種文化差異的辯證分析是建設好兩種文化的重要前提,也是加強兩國之間交流的重要保證。下面就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發展現狀,簡要分析兩者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差異,加強對兩種文化的深入了解。

2.1思想觀念上的分歧

在中國,大多數人都將家庭放在重要的地位,倡導家庭倫理觀,然而在英美國家就有著很大的不同,英美國家的文化更加提倡個人思想觀念,注重個人的發展。在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家國文化已經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并且將其作為一切行為準則的參考,無論是在日常的工作還是學習中,都注重家庭之間的和睦相處,發展至今家國文化已經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國文化的核心所在。此外,在中國文化中,還提倡“三綱五?!钡乃枷?,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思想和“仁、義、禮、智、信”的“五常”思想,這些思想將君臣、父子、夫妻的地位有了一定的定位,并秉承“百善孝為先”的行為規范,將“孝”字發揮得淋漓盡致。孝道更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適當的孝順不僅能夠規范人們的行為,而且也是對優秀中國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然而過分的孝道有可能會扼殺人們的思想,限制人們的行為自由,阻礙自由發展,從而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

相比于中國文化的“三綱五?!?,英美文化更加追求個人的發展,提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行為理念,注重個人主義、自由發展。在英美國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以自我為中心,注重個人的自由發展,而且這種行為通常局限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時候甚至家人之間的層次也相當分明。這種思想的核心在于主張人人平等,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和限制,人與人之間主張平等的交流和溝通,不受等級制度和家庭倫理制度的限制,能夠有效促進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高速進步。

2.2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發展形勢不盡相同

從整體上講,中國文化經過中國幾千年歷史的洗禮,注重追求穩定和靜態,因為我國地處亞洲大陸的東部,而且更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社會條件使得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趨于穩定,并開始生產生活,長期的定居生活迎來了我國家族繁衍的鼎盛時期,家族體系的不斷壯大,促使社會形成了比較統一的家族觀念和制度,并且這些思想逐漸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并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也正是由于長期穩定的定居生活,使得中國社會不斷形成了一種靜態文化,人們渴望安居樂業的生活形式,這種思想理念是對中國文化核心的集中體現,同時也逐漸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體系,影響著幾代中國人。

而對于英美文化而言,由于其所處地域氣候條件以及生活環境的變化,使得其國家的發展伴隨著頻繁的搬遷,同時其國家的人口流動性較大,不斷變換的生活環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需要培養一種善于適應環境變化的思想理念,這是與中國文化的靜態文化所不同的地方。而且正是由于其人口流動性較大,使得其國家的人們的家庭觀念意識相對比較薄弱,個人的發展更加傾向于個人主義、自由主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速性,但與此同時,過快的發展也是社會滋生了更多的競爭,可見西方國家的文化和經濟在競爭中求發展,求生存,英美文化發展的同時各國之間由于競爭產生的爭斗也就屢見不鮮了。

2.3對待人與自然之間的觀點有差異

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的發展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逐步成為了中國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縱觀中國文化的長期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儒家思想幾乎貫穿著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這是因為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仁”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而“仁”主要指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相互交流的情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相處講究情感的培養,注重相互之間情感的提升,“仁”也逐漸成為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準則。但在英美國家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崇尚的自由平等,提倡在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注重個人競爭力的高低,很明顯這與中國文化中的相處之道有著很大的差異。

對于自然規律的探究,中國文化則沒有系統地對相關自然規律進行科學的探究,主要是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多的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推崇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然而,對于英美等西方國家而言,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對自然規律進行發掘和科學的研究,并努力開發自然資源,并將這些自然資源運用到工業生產和生活中,以求得自然為人類更好的服務。很顯然,這與中國文化推崇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著很大的不同,一個是共求和諧發展,另一個則是主張控制自然,與自然作斗爭??梢?,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在對待人與自然的發展關系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對于這種差異的研究有著很大的必要性。

3 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相互影響

英美文化作為西方國家的代表文化,而中國文化作為東方國家的代表文化,兩者不管是在內容還是咋表現形式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且這兩種文化之間的影響甚大,并且處于互相沖擊,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發展。

雖然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很多的差異,但是文化之間都會有一定的共同之處,英美國家和中國相隔萬里,生活環境和生存條件大相徑庭,但是兩者人民的基本生活基本上是一樣的,而且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過得比較安逸、幸福,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樣的文化背景下,人們都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社會的認可,可以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梢姡谶@一方面,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還是相通的,而且兩者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影響,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內涵。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英美各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這就使得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的相互溝通越來越多,兩者的碰撞也越來越頻繁,推動著兩種文化不斷走向成熟。此外,在思維方式上,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中國所推行的社會主義,注重對集體利益的整體提升,并且在工作和學習中,提倡團結協作,共同進步;而英美等西方國家推崇的是資本主義道路,注重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個人自由主義的提升。兩者在對于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認識和體現上有著根本的不同,但是兩者同屬一個國際環境下,應該互相補充,互相影響,揚長避短,共同進步,不斷將各國的文化發揚光大,并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4 結語

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各國之間也在不斷發展進步,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廣泛,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各國之間的文化既有交流又有沖擊,這也使得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國家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得不到充分的保留和傳承。因此,要想保持文化的不斷傳承和發揚,就必須認清當前形勢,把握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本著世界文明和諧的原則,加強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積累優秀文化,不斷將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雷鐘云.中國文化與英美文化的差異研究[J].學周刊,C,2011,(6):200-200.

[2]賀慶華.英美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與沖擊[J].海外英語(上),2014,(1):162-16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123区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区91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网站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欧美日比 | 在线亚洲v日韩v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小说 | 2021精品国内一区视频自线 |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 |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永久不卡 |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久久成人影 | 亚洲精品一二区 |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 |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 | 亚洲欧洲久久 | 亚洲 欧美 91| 欧美首页| 欧美日韩另类综合 | 亚洲一级二级 |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能看 |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二区 | 成人日韩在线 | 日韩国产综合 | 中文在线免费看视频 | 亚洲欧美综合区自拍另类 |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2021在线 | 一久久| 亚洲wuma|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 | 性欧美xx|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 欧美a色爱欧美综合v |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久久国产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