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山水詩詞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山水詩詞范文1
2、何人解賞西湖好,佳景無時。出自歐陽修《采桑子·何人解賞西湖好》。
3、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出自劉禹錫《金陵五題·石頭城》。
4、獸爐沉水煙,翠沼殘花片。出自張可久《塞鴻秋·春情》。
山水詩詞范文2
【導語】
2020年北京市石景山第一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報名時間為2019年11月8日9時至11月12日12時:考生網上注冊報考(全市統一時間)。
2020年北京市石景山第一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報名網上自行注冊考生,首次報考時須按注冊區考試中心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辦理報考信息確認手續,逾期未辦理確認手續的報考無效。
2020年北京市石景山第一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報名入口 點擊進入
山水詩詞范文3
是決定一張山水畫的好與壞的先決條件。就如同一座建筑物,其骨架不合理,外表裝飾與裝修再華麗、再講究,它也不會堅固實用的。其次,構圖必須與畫面立意相結合,也就是構圖要與畫面的內容相諧調,這樣這幅畫才會有欣賞價值。
在陶瓷山水畫中的構圖,非常強調規律性和辯證法,山水畫構圖要運用對立統一規律,體現在形式上有賓主、呼應、遠近、虛實、疏密、聚散、開合、藏露、均衡、黑白、大小等關系。對立是變化的,統一是均衡的,我們應把這些對立的關系統一均衡在畫面之中,才能完成一幅好的構圖。
開與合,即分與合,是相對的矛盾。有矛盾的對立因素,畫面才生動。但矛盾而不統一就會有開的動勢而產生不穩和散亂之感。
有開就必須以合的力量加以制約,才能相對穩定下來,使人從視覺心理產生安定穩妥之感,看起來感到舒服。
“開合”、“聚散”、“放收”等對立因素是構圖中首先碰到的一個規律。有開必須有合,有聚必須有散,有放必須有收。畫一看就顯得寬廣、深遠、宏偉、有氣魄,畫中傳神有韻。畫要外分內合,形斷意聯,外松內緊,內外相應。在開全對立統一的關系之中,陶瓷畫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通風”,“密集”要注意凝聚,“疏散”要注意秩序,要處理好開與合的辯證關系。
自然界物象有遠有近,有明有暗,景物有強有弱,有清有濁,故而必然產生虛實變化,反映在構圖上必然有虛實、隱顯、明晦、藏露。
山水畫的一個特點是要表現“大”和“多”的感覺,要求在一幅有限的畫面上表現無限的景與情,表現豐富的景物和大的境界氣勢,這就要非常慎重地利用有限的畫面。要在斗方小紙中表現萬水千山,層巒疊嶂,僅靠實實在在的羅列是絕對不行的。必須“以一當十”,“以少勝多”,“以無勝有”,做到無聲勝有聲,讓人回味無窮。這幅畫才能上品味,成為佳作。
構圖上的虛實。山水畫往往山重水復,層巒疊嶂,以積墨反復遞加,追求厚實、凝重的效果,但厚實中要空靈,景實而意虛,實而不塞,要透氣,要有“活眼”。虛的地方要合情合理,虛而不空。虛實相變相生,虛中見實,實中見虛,實有據,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自然界是絕對的運動與相對的靜止兩種狀態的對立統一。運動富于變化而生氣,靜止顯得統一而安定。變化與統一也是構圖學中的重要法則。所謂“奇”是變化,“正”是統一。在創作中求“奇”應是主導的方面,要“語不驚人死不休”。“畫貴能極”,極虛極實、極密、極疏、極濃、極淡、極滿、極空、極奇、極正,等等,都是藝術追求的至高點。但“極”也有限度,即所謂“極限”,超過了極限,就會走向事物的反面。“物極必反”、“過猶不及”,真理超過半分就會變成為謬誤,事物的辯證規律是不能違背的。
國畫論中“氣韻生動”主要是有節奏韻律體現在畫面中,節韻律造型活動中的主要作用就是使形式產生趣味,具有抒情的意味。
山水詩詞范文4
考試時間
2019年北京市房山第一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時間為2019年1月9日至1月11日;
9日
(星期三)
上午
8:00 — 10:00
語文
10:30 — 12:00
政治
下午
2:00 — 4:00
英語
10日
(星期四)
上午
8:00 — 10:00
數學
10:30 — 12:00
物理
下午
2:00 — 3:30
化學
11日
(星期五)
上午
8:00 — 9:30
地理
10:30 — 12:00
歷史
下午
山水詩詞范文5
關鍵詞:高中古詩詞教學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46-01
1 當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學習興趣較低,閱讀面也較為狹窄,同時積累量也相對比較少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一種被動記誦的狀態,在知識的遷移上容易受到約束和限制,缺乏一種宏觀審讀,也就更談不上個性悟讀或者審美解讀,最終造成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上非常的茫然,一切為了考試而學習,未真正領悟到古詩詞所蘊含的各種藝術美,自然而然其自身的文學素養也就得不到提高。
1.2 教學策略過于單一和形式化
古詩詞自身具備內容含蓄、語言凝練、表達巧妙、文句變形且語義跳躍等特征,而這些特征也使得其并不像白話那樣淺顯易懂。對于大部分古詩詞而言,并不是簡單地通過文句的挖掘就可明白其內在所蘊含的意義,而這無疑也為學生學習古詩詞加大了難度。據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在我國高中語文的古詩詞教學中,大部分的教師仍舊采用的是一種“填鴨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導致古詩詞自身語言所具備的靈活氣韻得不到展現,使其審美趣味逐漸下降,最終使學生創造力以及想象力受到影響、限制,造成其教學質量低下。
1.3 教學功利化
在高考這支指揮棒下,高中語文詩詞教學流于功利化。一方面表現在重鑒賞技巧的灌輸,輕能力培養,尤其在高三階段各種詩詞鑒賞的秘訣如潮水般涌向學生。另一方面表現在不求質量,但求多多益善,期望能夠押中高考題。其實這種現象都圍繞“分”,忽略了詩詞鑒賞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違背了詩詞鑒賞的規律,是一種詩性美的丟失,嚴重違背了新課程“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
2 當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的研究和實施
2.1 基于古詩詞自身文體特點所采取的策略
2.1.1 在技法上進行突破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語言也在發生著一定的變化,若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望文生義來理解古詩詞,很容易導致學生在古詩詞理解上產生誤區。在古詩詞中,其語言較為含蓄,通常情況下,作者不會將自己的情感直接地表達出來,而是借助于事、景或者物,通過諧音、比喻、用典、互文、擬人或者借代等方式來表達。鑒于這種特性,筆者認為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要想突破這種語言理解障礙還必須得掌握相應的藝術技能,從整體出發,根據語境進行聯想,對詞義進行動態地介紹,將一些困難的古詩詞轉變成為容易理解的語言。比如,高適的《燕歌行》《封丘作》這兩篇詩歌中,有“煙塵”和“風塵”這兩個詞語,盡管二者只有一詞之差,當時在詞義上確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學時,教師可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講解,借助于工具書,使學生能夠明白《燕歌行》中的“煙塵”指的是戰爭,而《封丘作》中的“風塵”即可理解成為流言蜚語和地位卑微者的生活,又可理解成為戰亂。
2.1.2 結合古詩詞自身的意境,進行情境的再現
在古代,詩人將客觀的物象來作為其創作的素材,通過加工與提煉以后,將其轉變成為滲透著詩人自身情感的藝術形象。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明白這一特性,注重學生感官的激發,進行古詩詞意境的再現,正確引導學生在這種意境中來解讀作者所想要表達的一種思想,借助于具體的物象,使學生可從不同形態上來審視詩詞所蘊含的內涵,通過日常體驗與觀察來逐步增強學生對于物象的感受能力,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詩詞的現實意義。同時還應將意象進行歸納和總結,辨別不同詩詞作品在意象上所存在的不同,正確引導學生對這些作品所呈現出的意蘊進行細作與辨析,通過學生自己的辨析,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領悟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意象之美,這樣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詩詞。此外,還應鼓勵學生多聯想,這樣才能使學生通過表面語言符號進入到相應的情境中去,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2.2 教學方式的融通與創新
在進行詩文的閱讀時,應從整體出發把握詩歌,結合詩人所處時代、社會環境以及其自身的生活狀況等,這樣才能夠在一個大的語境中,從淺到深地認識和理解詩詞所蘊含的意義以及作者創作這篇作品的宗旨。比如,進行山水詩這一專題的教學時,在對盛唐時期“王維和孟浩然”所創作的山水詩和中唐“韋應物和柳宗元”所創作的山水詩之間異同進行比較的時候,應該引導學生對當時唐朝時代背景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明白盛唐與中唐之間二者在本質的異同,使學生就能夠認識到盛唐時期,“王維和孟浩然”所創作的山水詩更多是表達作者對于生活和自然的喜愛;而在中唐時期,“韋應物和柳宗元”所創作的山水詩則更多的反映出了作者低落和無奈的心情,表達了作者自身清淡高遠以及孤寂的意趣。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在進行詩詞鑒賞的時候,教師應該利用母語這一課程資源意識來增強古詩詞和日常生活、社會以及世界之間的聯系,正確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我國傳統文學藝術所具備的各種象征。同時還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古詩詞教學場景,從而增強學生自身的感性認識。
山水詩詞范文6
關鍵詞:唐代 桂林 山水詩 奇特
山水詩是自然山水美與觀賞者心靈相融合的藝術載體。六朝山水詩從總的傾向上來看,大多著意刻畫山水的客觀面目,局限于以形寫形,工筆細描,再現大自然的外形美。而在唐代山水詩歌中,觀賞者于自然山水機械組合,情景分敘的簡單模式被打破,山水審美與自然哲學趨于完美結合起來,山水自然美與觀賞者心靈達到了一種更高層次上的雙向反饋,物我合一,從而形成了中國山水審美的最高藝術境界。
一
桂林秀美的山水風光在唐代已經引起了許多文人騷客的關注。如杜甫的《寄楊五桂州》是較為有名的一首:
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梅花千里外,雪片一冬深。聞此寬相憶,為邦復好音。江邊送孫楚,遠附白頭吟。
本詩寫出了桂林宜人的奇特氣候,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桂林則清爽宜人。在雪花紛飛的隆冬,梅花在萬里之外的桂林盛開,說明了桂林是一處盛夏無酷暑、臘月無嚴寒的好地方。一年四季都是旅游的好季節。
中唐韓愈的《送桂州嚴大夫》一詩描繪桂林的自然山水,用“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說出了漓江的水,是那么清澈而曲折,登高遠眺,像一條青綠色的綢帶環繞在崇山峻嶺之間;桂林的山,是那么翠綠而挺拔,似一支支插在大地上的碧玉簪子。寥寥幾筆,就捕捉了桂林地區石灰巖地貌的最顯著的特征,活現了“山水甲天下”的嬌姿,成了謳歌桂林山水之美的千古絕唱。
桂林的山不以宏大出名,而以秀麗著稱。正是這些稀罕的石山,形態美、詩意濃,使游人為之傾倒。如:張固在《獨秀峰》一詩中寫道:
孤峰不與眾山儔,直入青云勢未休。會得乾坤融結意,擎天一柱在南州。
寫出了該峰拔地而起,高插入云,在桂林城的群峰中一枝獨秀的氣勢。“擎天一柱”一語,更能表現出獨秀峰的磅礴氣勢。
桂林的水不以雄偉出名,而以澄碧曲折聞名。張九齡的《巡按自漓水南行》,曹松的《桂江》、劉長卿的《入桂渚次沙牛石穴》、宋之問的《下桂江懸黎壁》和《下桂江龍目灘》都是描寫漓江流域風光的詩作。“未識佳人尋桂水,水云先解傍壺觴”,曹松《桂江》中的這兩句詩,正是用漓江水與天空的白云環繞在一起的勝景來體現漓江水的清澈蜿蜒。而李商隱的《桂林》則寫出了別樣的情致∶
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湫。殊鄉竟河儔,蕭鼓不曾休。
一層層的展現桂林這個“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旁”的山鄉水域的自然環境。桂林不僅山水秀麗,而且巖洞奇巧。山中大小洞穴,玲瓏剔透,幻若迷宮。洞中景物,千奇百怪。李涉的《玄巖銘》中就將南溪山上中的白龍洞描寫得非常細致,詩云:
……巖之有洞,窈窕郁盤。虎掛龍懸,形狀萬端。威馳杳冥,仰杳攢玩。玉落磐墜,幽聲晝寒……
進入巖中,洞道迂回曲折,洞中石鐘乳形成了種種形象:有獅子、大象、斑鳩等形象;有云山、三峽、六月雪等洞中景色。將巖洞的華麗、奇巧描繪得形象逼真。
唐代詩人們展開藝術的想象,以鮮艷的彩筆描繪桂林山水,以優美的語言贊美桂林山水,施展了他們的藝術才華。桂林山水的自然景觀,往往是由山、水、洞等景物,相互聯系,相互映襯而構成的。詩人在描繪桂林山水的景色時,往往是從宏觀上把握每一個景觀的特點。許多的詩作是多樣統一的自然景觀的反映。“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不正是山與水與城的相互聯系,相互映襯,多樣統一。可見作者是從宏觀上把握桂林山水的自然景觀的。總之,桂林奇特的山水在詩人的筆下就變得更加的惟妙惟肖了。正如桂林人們所說的,“不想不象,一想就象,越想越象”。我們通過詩人所描繪的桂林奇特山水更容易感受和欣賞桂林山水的美。
二
唐代桂林山水詩歌不但表現了桂林的奇特美景,而且還體現出作者的奇特心情。這種心情主要有別友之情和貶謫之情兩種。別友之情主要是指詩人送別友人赴桂林上任時的心情,王維的《送刑桂州》,張說的《送岳州李十從軍桂州》、《送人之臨桂》,楊衡的《桂州與陳羽念別》、《送公孫四自桂州歸屬》,張籍的《送嚴大夫之桂州》,白居易的《送嚴大夫赴桂州》等,此類詩作雖為送別友人,但并無哀怨凄婉之情,而多是激勵友人,別有一番風味。王昌齡的《送高三之桂林》正是此類詩中的一首佳作:
留君夜飲對瀟湘,從此歸舟客夢長。嶺上梅花侵雪暗,歸時還拂桂花香。
全詩借景抒懷,寄托了詩人對摯友的一片耿耿忠情。夜色茫茫,詩人與好友面對著浩渺的瀟湘江流把盞辭行。多情自古傷離別。而詩人在失意彷徨之際餞別友人,竟能從郁悶中跳出來,憧憬美好的未來,盼望著友人歸來時襟袖里還沾著馥郁的桂花清香,或許是秀甲天下的桂林風光賦予詩人的這種靈性吧。張籍在聽說嚴謨到桂林赴任時賦詩《送嚴大夫之桂州》說,到了桂林可以欣賞到那里山水的“幽奇”景致,其實,桂林并不遙遠,與五嶺相連,九疑山之南。“有地多生桂,無時不養蠶。”那里并不荒涼,農耕還是很發達的。“聽歌難辨曲,風俗自相諳。”風俗與中原也差不多的,只是語言和樂曲有些差異。張籍的言外之意,是要嚴謨放心前去赴任。白居易也寫了一首《送嚴大夫赴桂州》,他首先強調了桂林是一個重要的地方,去那里做官是值得的,對國家來說也是有意義的。“地壓坤方重,官兼憲府雄。”他將會受到稱贊的。
貶謫之情主要是指一些詩人被貶到南方做官或到桂林、或途經桂林看到桂林美麗的山水時所觸發的感情。宋之問就是其中一位較為有名的貶官。他于睿宗景云元年(710年)被謫廣西欽州,但他途經桂林時被這里的山水深深地吸引,而大部分時間住在了桂林。最終他被“賜死桂林”。宋之問從富麗繁華的長安,來到地僻人稀的嶺南。從仕途來說,宋之問被貶廣西,是不幸的,但從詩歌創作看,確實是一件幸事。它使宋之問離開了宮廷這個狹小的天地,走向民間,來到山野這個廣袤的世界,無論他的精神境界,還是審美意識,都有新的擴展,詩歌創作也有新的開拓,在桂林寫的《登逍遙樓》:
逍遙樓上望鄉關,綠水泓澄云霧間。北去衡陽二千里,無因雁足系書還。
逍遙樓在桂林行春門的城樓上,為唐代所建。有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題額。宋代改為湘南樓。逍遙樓氣勢恢宏,是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經常宴集的地方。而詩人登上城樓,去國懷鄉之情油然而生,回腸蕩氣,扣人心弦。
三
唐代桂林山水詩不僅描繪了桂林奇特的景色,抒發了詩人奇特的心情,而且在藝術手法上也有其獨特之處。
第一是詩文中運用了比較多的修辭手法。如曹鄴的《東洲》中“江城隔水是東洲,渾似金鰲水上浮。” 在寫作手法上,作者浮想聯翩的,將東洲比作一只金色之鱉在水上浮動,不僅用“擬物”的手法,把沙洲比著金鱉;而且“化靜為動”地說這夜金鱉正昂頭擺尾地浮動于水上,從而更突現了作者的“硬骨頭”的精神,有如中流砥柱,巍然屹立,不可搖動的堅定信念。而李渤的《留別南溪》:“常嘆春泉去不回,我今次去更難來。欲知別后留情處,手種巖花次第開。” 詩人在創作手法上則以泉水流逝比喻自己的離去,巧妙自然。
第二是構思也非常精巧。如宋之問的《登逍遙樓》詩中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詩以起句“望鄉關”確立主題,但詩人卻在承句漫不經心的繪景,不遣愁詞。轉句更加看似不著邊際,去主題甚遠,有悖詩理,實則詩人獨具匠心,為讀者留下了聯想的空間。
唐代詩人從多層次,多角度刻畫了桂林山水的方方面面。世間的事物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而人的審美活動也是多種多樣的,對自然山水的欣賞也是一樣,“橫看城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坡《題西林壁》)由于個人所處的環境、地位、心境的不同,詩中所描繪的桂林山水,恰恰又是折射他們心靈最好的鏡子。神游桂林者的向往;南遷為官者的哀愁;遠方游子的驚異;本地詩人的熱戀無一不通過山水詩歌躍然紙上。作者筆下的桂林山水既是對景物的客觀描繪,更是個人的主觀意念的反映。從而實現了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優秀的桂林山水詩人絕非一般人眼中的“心如古井,波瀾不經”的逃遁山林的隱士,詩中表現的正是他們深度的生命意識和永不枯竭的感性生命動力,這才是真正的桂林山水,真正的桂林山水詩。
古代桂林山水詩多達5000多首,據清代汪森編的《粵西詩載》收錄,唐代以前的歲月里有關桂林山水的詩歌不足十首,直到唐代桂林山水詩才走向成熟和完美。從客觀的表現對象而言,唐代國家的統一和桂林多姿多彩的自然山水環境,為山水詩的創作提供了無比豐厚的源泉和空前廣闊的審美天地。唐代交通業已非常發達,既為人們訪山問水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促成了士人漫游各地的風尚。為南居官者眾多,再加上本地詩人的崛起,有了這種種的條件不僅為唐代桂林山水詩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而且激發了唐人的愛國豪情與逸興曠懷,使唐代桂林山水詩形成了一種異于前代的開闊胸襟,廣大的視野及崇高的感情。
人們在觀賞桂林山水的許多景物時,往往通過一些著名的山水詩詞得到啟發,展開想象,頓時,那山水景觀,便增添異彩。許多唐代桂林山水詩歌,就這樣將山水景觀形象化,它對桂林山水之美可以起到反射作用,從而使桂林山水附麗增輝。隨著我國旅游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旅客,不遠萬里,來到桂林,觀賞這里的奇山秀水,而其中反映桂林山水之美的唐代山水詩歌雖是滄海一粟,卻折射出桂林山水的無限風情。因此我們不僅要探討桂林山水自然美的問題,而且要重視唐代桂林山水詩及其桂林山水文學的研究,促進桂林山水詩創作的發展與繁榮。
總之,江山因佳句的裝點而多嬌,引人矚目;人物因江山的襯托而昭著,代代相傳。凡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或并存的地方,更能激發人們的審美興趣,為人們所神往。相信桂林山水的美名會隨著不斷發展的優秀詩作的流傳而響徹環宇。
參考文獻:
[1]《中國山水詩論稿》
[2]《粵西詩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