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敦煌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敦煌文化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范文1

【關鍵詞】敦煌文化;樓蘭文化;佛教;樓蘭女尸

一、敦煌文化

敦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沙洲,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東鄰安西,南接阿克賽,西北接新疆,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邊緣地帶。敦煌最初立郡于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唐時期形成燦爛的敦煌文化,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為漢河西四郡之一,史曾稱“三危”、“瓜州”,自古為絲綢之路東、中段各線交匯的樞紐。它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

敦煌為一盆地型地形,周圍高山環繞,總面積31,200平方公里,以戈壁、沙漠和山地為主,綠洲?面積僅占4.5%,有人口127.15萬,其中城市人口6萬多。敦煌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雨量39.9毫米,年平均氣溫9.3℃,盛產的李廣杏和無核葡萄,汁多個大,含糖量高,馳名中外。漢武帝元鼎六年,這一帶地方首次以敦煌之名?建郡。漢武帝在河西所置四郡,以敦煌最靠西,是絲綢之路的咽喉,?從那時起,古人習慣以敦煌為界,以此向西,稱為“西域”。

敦煌自西漢(前111)設敦煌郡,歷代成為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和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尤其是距城東南25公里的莫高窟,蘊藏著1600多年的文化建筑及藝術瑰寶,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為一盆地型地形,周圍高山環繞,總面積31,200平方公里,以戈壁、沙漠和山地為主,綠洲面積僅占4.5%,有人口&127;15萬,其中城市人口6萬多。敦煌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雨量39.9毫米,年平均氣溫9.3℃,盛產的李廣杏和無核葡萄,汁多個大,含糖量高,馳名中外。漢武帝元鼎六年,這一帶地方首次以敦煌之名建郡。漢武帝在河西所置四郡,以敦煌最靠西,是絲綢之路的咽喉,從那時起,古人習慣以敦煌為界,以此向西,稱為“西域”。

敦煌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巖突兀的三危山。敦煌歷經了漢風唐雨的洗禮,文化燦爛,古跡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觀。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個朝代、歷經千年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題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當時的民俗、耕織、狩獵、婚喪、節日歡樂等的壁畫。這些壁畫彩塑技藝精湛無雙,被公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是一處十分吸引人的旅游勝地。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于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鳴沙山東麓的礫崖上,492個洞窟層層排列,保存著從十六國到元一千余年的建筑、彩塑、壁畫和裝飾圖案,是中國最大的一座藝術博物館。這里有五座唐、宋木構窟檐,有歷代塑像兩千余身,有高達三十余米的圓雕,也有不足一尺的彩塑。特別是大量的唐代彩塑,寫實技巧高度嫻熟,是中國現存唐塑中的杰作。這里保存著四萬五千平方米的壁畫,除了佛教內容外,也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與生活,反映了中國古代與外國友好往來、文華交流的歷史。敦煌藏經洞,尤為引人注目。這里藏有從魏到宋六百多年間各種寫經、文書、帛畫等文物近六萬件,有數量浩大的手寫本,也有稀世罕見的雕版印刷本,還有少量拓本。其中手寫本,不少是上等手筆,書法精美,是古代書法藝術珍品。其內容十分豐富,有宗教經卷、古代典籍、語言文學、歷史、地理、音樂歌舞、自然科學以及大量社會人文材料等,為研究了解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宗教、科學、民族以及對外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歷史資料。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敦煌藝術和文物潛心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

二、樓蘭文化

樓蘭文化是羅布泊地區最具特色的、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類型,是古西域歷史文化典型代表之一,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2100多年前就已見諸文字的古樓蘭王國,在絲綢之路上作為中國、波斯、印度、敘利亞和羅馬帝國之間的中轉貿易站,當時曾是世界上最開放、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公元500年左右,古樓蘭王國一夜之間在中國史冊上神秘消失。

樓蘭文化是堪稱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觀。據考古學家證實:塔里木河盆地人類活動已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如果我們把遺棄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紅線聯接起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古城包括樓蘭王國在內,突然消失的時間都在公元四一五世紀,所有的遺址都在距今天人類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

時至今日,盡管有眾多學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諸如樓蘭古城的興衰與消失,至今還是個偌大的謎團,樓蘭遺址也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輪臺古城、且末遺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巖壁畫等等,都是世界級的旅游景點。在人類歷史上,樓蘭是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們在樓蘭文化所表現出的興趣與熱情,充分說明樓蘭不僅是屬于中國的,而且是屬于人類的。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見諸文字的古樓蘭王國,在絲綢之路上作為中國、波斯、印度、敘利亞和羅馬帝國之間的中轉貿易站,當時曾是世界上最開放、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然而,公元500年左右,它卻一夜之間在中國史冊上神秘消失了,眾多遺民也同時"失蹤"。他們到底去了哪里?多年來這一直是個難解之謎。

197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了大批珍貴文物,還出土了一具已有3800多年的古代女尸,立即在國內外引起轟動,這具女尸出土于樓蘭遺址,是中國目前出土的時代最早、保存較好的女尸。

樓蘭是中國西域古絲綢之路上一個強悍的小國。早在許多年前就存在,一度十分繁榮。可是在公元3世紀后,樓蘭國卻神秘地消失了,樓蘭王國的興亡和它邊上的羅布泊一起,成了一個巨大的謎。

1988年10月2日,中國和日本組織了一支聯合探險隊,到達沙漠之中的樓蘭遺址,目的是解開這個在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消失了的神秘古國之謎。探險隊從敦煌啟程,進入沙漠,在沙漠中發現了佛塔和房舍的殘跡。遭受風沙侵蝕的佛塔、房舍、墻壁和日常用具等,在星空中展現了往昔的容貌。在此,探險隊對樓蘭消失之謎獲得了一些初步的線索。

樓蘭總共有12個村,幾萬人左右,在部落首領領導下,平安快樂地生活著。可是就在1000多年前發生了一次瘟疫,許多樓蘭人在病魔中失去了生命,一部分幸免于難的人就向南面的夏康利遷移到米蘭。從此以后樓蘭國便消失了。

這僅是實際的考察,真正的樓蘭消失之因,仍是一個謎。

對樓蘭古國的消亡,學術界有各種說法。美國人亨廷頓認為,由于氣候干旱而降水量減少了30%,古樓蘭人被迫大批遷移。英國人斯坦因認為,樓蘭古國的消亡與降水量無關,而是高山冰川萎縮,河流水量減少所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陳汝國研究員認為,關鍵原因還是由于河流來水日趨減少而導致的自然環境惡化。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凍土研究所的夏訓誠研究員考證認為,樓蘭的消亡是政治、經濟和自然條件變化的綜合反映。

三、敦煌文化與樓蘭文化比較

敦煌文化博大精深,以佛教文化為主。樓蘭文化神秘莫測,以樓蘭女尸最為出名。席慕容曾經寫過一首詩《樓蘭新娘》來歌詠樓蘭女尸。敦煌有很多資料都被王道士賣給了外國人,流失到國外,從而形成一門學問叫敦煌學。這些事情在余秋雨的文章《道士塔》里有記載。敦煌學現在還興盛著,樓蘭文明卻永久地消失了。

一直以為,自己很懂敦煌,很懂那種深沉的寂寞和萬古蒼廖的凄涼,然而,當沿著古絲綢之路,再次踏上尋夢征程的時候,只有駝鈴告訴我,這座寂寞的城池的神秘與傳奇,其實,我不懂。

樓蘭古城,一座曾經繁華而喧囂的城池。而今卻只有一拘黃土與一片廢墟靜寂在瑟瑟狂沙之中,任后人探尋,憑吊。沒落寫在石縫間,枯草秋風還沒來得及遁逃,昭君便來了,眉眼消紅,灑淚而過。滿并胡沙的掠影中,樓蘭姑娘汲水的身影終于瘦成一道細細的秋水,將心纏出血來。然而,終是遠了,昭君遠了,那臨風的仙子也遠了,遠在我前世今生的夢中,定格成永恒。仍記起千年前的那縷斷弦,仍記起那一把辛酸的紅淚。記憶深處,容顏如水,只是,千年后的今日那萬古的廢墟之上是否還會升起一襲素裙撫琴而歌?

沒落了。沒落著。

岑寂,只有佛守著這一頃荒園。

卷軸散溢孤香遠,一度狂沙幾飛天。飄曳遠影之中,傳頌了一個如詩般的神話――飛天。飛天,都問青樓高幾許可又廣寒清輝?嫦娥赴月,尚有纖纖玉手把芙蓉,你卻就這樣孑身而去嗎?羽帶微拂,裙裾飄搖,回首一望之間,你當真就刊頭了這凡塵俗世臨高心自寒。世人懂得你那回首見得留戀與不舍,然而卻留不住你衣袂飄飄間的一襲清氣!星月隨影,漫天燦爛的星斗,可是你袖中散落的微塵?

遺世獨立。飛天的飄逸與從容已羽化而去,無跡可尋,無蹤可尋,只留一闋殘缺的幽夢,待后人苦苦求索。一片從陰暗洞窟中升起的輝煌,一幅丹青妙手的佳作。莫高窟,完成了一個時代與另一個時代的承接,于地下沉睡,于眾人皆醉中醒來,莫高窟帶著盛唐的熏天酒氣搖搖晃晃而來。一個曠世絕倫的詩人,一個嗜酒如命的才子,用酒氣泡出的綿延詩文給莫高窟寫下了悼文,文中盡顯的詩一代奇才的頂禮膜拜,是比善男信女更為莊重的虔誠。拜祭。拜祭。對于以膝蓋行走的我們,除了拜祭我們還能做什么?

莫高窟幽夢。樓蘭古韻。一曲敦煌醉倒酒中之仙,又何況我等粗俗之輩?

遠去了,歷史的腳步悄然走過,曾經的輝煌與沒落已化為一泓淙淙逝水,飄然遠去,記憶深處,一簾敦煌的殘夢幽然垂落,只是,千年之后的我們又該已怎樣的姿態開啟和撫讀?

敦煌文化范文2

[關鍵詞]敦煌文化;世界文明;敦煌學

[中圖分類號]K8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5)16-0038-02

一、敦煌文化增強了世界文明的“歷史魅力”

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因中國絲綢大量輸往西方而得名,成為中華民族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的集中反映。敦煌的得名與絲路交通的開通有關。東漢應劭言:“敦,大也;煌,盛也。”唐人李吉甫亦言:“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南朝人劉昭稱敦煌為“華戎所交一都會”,隋朝人裴矩稱敦煌是西域門戶“咽喉之地”。位于敦煌東南25公里的莫高窟,是絲綢之路上一處光輝的歷史遺跡。莫高窟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被譽為“東方世界藝術博物館”、“世界藝術寶庫”。其洞窟數量、壁畫面積和保存現狀都是世界上其他著名石窟如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印度犍陀羅石窟等無法比擬的。

18世紀后期,近代考古學誕生。在地理大發現浪潮的推動下,敦煌、新疆及中亞地區吸引了各國考古學家的目光。據不完全統計,從1893年至1935年,來我國西北的考察團多達24批。其中1906年就有德國格倫威德爾、瑞典斯文赫定、俄國科卡諾夫斯基、俄國別列佐夫斯基、英國斯坦因、法國伯希和、芬蘭曼妮爾海姆等七支考察隊。這些考察團中,僅1935年的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有中國學者參加。考察團的考察范圍大都以敦煌和吐魯番為中心,西北至黑城,西及西南至巴楚、庫車、焉耆、樓蘭、和田、一帶。形形的探險家來中國的起因和身份不同,但到了中國后,都做過同樣的勾當――竊取文物。敦煌藏經洞發現后,獲取出土文書成為考察的最高目標。為了竊取更多的敦煌文書,一些探險家玩弄伎倆、不擇手段,如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國人奧登堡、美國人華爾納等。當藏經洞被掏空后,洞窟中的彩塑、壁畫就成為盜取的對象。這些“考古學上的賊”將盜取的寶物捆載回國后,一夜成名,或被捧為名流學者,或獲得爵位。由于各國探險家在中亞和我國的西北地區取得了許多重大發現,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被譽為探險家的“黃金世紀”。在這一時期,中國西北成為西方探險家的樂園,而敦煌成為樂園中的“極樂世界”。就文化的影響力而言,敦煌文書的問世,無疑使世界文明的“歷史魅力”陡增。

二、敦煌文化豐富了世界文明的內涵

敦煌文書出土于莫高窟藏經洞,正是這批文書,催生了敦煌學。敦煌文書一經問世,立即引起外國探險家的覬覦和盜竊,文書因此流散各國,現分藏在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美國、丹麥、德國、韓國、澳大利亞、印度、瑞典等10余個國家和中國境內(包括臺灣)的數十個圖書館、博物館和私人手中。隨著敦煌遺書的流散,世界漢學的研究方向為之一變,整理和研究敦煌文書成為一個世紀以來許多國際漢學機構的核心任務。日本、法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印度、韓國等先后成立了專門的敦煌學研究機構,丹麥、德國、韓國、澳大利亞、瑞典、挪威、加拿大、匈牙利、新加坡、希臘、哈薩克斯坦等國均有研究者。在西方,有機會接觸敦煌文書的漢學家都對其開展研究。20世紀前半葉,歐美及日本著名的漢學家大都以研究敦煌文書立身,如英國的斯坦因、魏禮、崔維澤、貝利等,法國的沙畹、斯坦因、馬伯樂、石泰安、戴密微、謝和耐等,俄國的孟列夫、丘古耶夫斯基、克恰諾夫等,日本的矢吹慶輝、鈴木大拙、羽田亨、仁井田等。由于所據有的敦煌文書內容側重點不同,各國的敦煌學研究特色各異。正如陳寅恪在《敦煌劫余錄序》中所言:“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自發見以來20余年間,東起日本,西迄英法,諸國學人各就其治學范圍,先后咸有所貢獻。”可以說,在20世紀前半葉,國際漢學的世界,就是敦煌文書的世界。

文明因交流而豐富,文明因互鑒而多彩。季羨林曾經講道:敦煌和新疆地區是世界上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再沒有第二個。人類發展史告訴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惟一的歷史未曾中斷的文明古國。同樣,歷史告訴我們,敦煌及新疆是世界上唯一的四大文化體系匯流的區域。敦煌文化因充分融匯四大文化體系漸趨壯麗輝煌,姜亮夫講道:敦煌文化包羅了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也包羅了中西藝術接觸后所發出的光輝,是中國偉大傳統的最高標準,是人類精神的最高發揚。世界文明則因有敦煌文化而更加豐富絢爛。如果說,敦煌文書發現初期,眾多探險家的行為是裸的“掠寶”。那么,隨后出現的國際“敦煌學”熱則是漢學家們對敦煌文化的虔誠膜拜。敦煌學蓬勃發展的事實證明,敦煌文化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文明的內涵 。

三、敦煌文化成為世界財富

一個世紀以來,敦煌文書流散他國是中國學人心中難以消退的“痛”。20世紀30年代,陳寅恪就發出了敦煌學是“中國學術之傷心史”的吶喊。自敦煌文書問世后半個多世紀,英、法等國的敦煌學研究長期居于國際漢學界的領先地位。1926年,從開始,中國學者正式踏上了艱難的西行訪卷之路。出于學術的敏感,日本學者在西行訪卷路上先中國學者一步。由于經費充足,時局穩定,再加上雄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日本學者在訪卷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比中國學者更為突出的成就。以至于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一位外國學者喊出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這一狀況深深地刺痛了中國學人的心。于是,振興敦煌學成為中國學者的夙愿。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在甘肅蘭州成立。隨后,中國學者團結努力、奮起拼搏,經過十幾年的奮斗,終于取得了讓國際敦煌學界贊許的成就,使這一局面得以扭轉。目前,敦煌學的故里――甘肅擁有國際上最大的敦煌學研究團體,中國已成為各國學者公認的敦煌學研究中心。

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廣泛開展和不斷加深,雖然敦煌文書本身回歸中國的路很長,但縮微膠卷、高清晰文書圖版的不斷出版,極大地改善了準確獲取敦煌文書文字信息的條件,各國學人可以在同等的條件下開展研究。中國學者基于本土歷史和母語研究的優勢,在敦煌“胡語”文書研究之外的許多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在奮力“奪回”敦煌學研究中心的同時,敦煌文化以更加新穎的姿態、更加多樣的形式走向世界。1950年,著名畫家張大千在印度新德里舉辦“臨摹敦煌壁畫”展覽,這是第一次由中國人自己向世界展示敦煌壁畫。此后,以常書鴻為代表的敦煌藝術家臨摹的壁畫多次在世界各國展出,展示了更為豐富的敦煌藝術。1980年以來,《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在世界數十個國家演出2000余場,以更為宏大的場面、更為震撼的感染力向世界人民宣傳了敦煌文化,極大地提高了華夏文明的世界影響力。井上靖的歷史小說《敦煌》、池田大作與常書鴻對談及書信錄《敦煌的光彩》、季羨林發出“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的聲音,意味著敦煌文化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

首屆中國玉文化高端論壇在蘭州召開

2015年6月17日,首屆中國玉文化高端論壇在蘭州召開。該論壇由內蒙古社科院“草原玉石之路”項目組、上海交通大學、甘肅絲綢之路與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辦,西北師范大學《絲綢之路》雜志社、中國甘肅網、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甘肅分會聯合承辦。論壇邀請中國社科院比較文學中心主任葉舒憲等專家發表主題演講,就中國玉文化的傳播路線等問題展開討論。本次論壇也是2015草原玉石之路(第五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的總結會,草原玉石之路考察團的專家學者在現場分享了考察成果。

本次論壇以“玉文化的傳播路線、地域性玉器器形及其內涵、玉料來源地考察、玉材的輸送與交流、國內外玉文化研究最新成果交流、玉文化產品開發”為主要內容,旨在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以及甘肅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提供學術研究及宣傳的新亮點和可持續開發的文化資源。

會上,草原玉石之路文化考察團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中心主任葉舒憲教授、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易華、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包紅梅、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丁哲等學者分別作主題演講。甘肅省簡牘博物館館長張德芳、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郎樹德也分別發言,共同探討了中國玉文化的傳播路線及甘肅境內的玉料來源地等問題。西北師范大學教授趙逵夫,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劉基,西北師范大學副校長丁虎生參加研討會并致辭。研討會由西北師范大學《絲綢之路》雜志社社長馮玉雷主持并介紹考察情況。

紀錄片《玉帛之路》開播

敦煌文化范文3

關鍵詞:文化遺產 敦煌佛教藝術 旅游資源 生態旅游

中國西部有著豐富的令人驚嘆的旅游資源,但開發程度很低,并未形成有強吸引力的旅游產業氣候。在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氛圍中,西部各省(區)已開始意識到這一點。“絲綢之路”在中國西部有著相當豐富的人文積淀。這些資源大部分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尤其是大量的古城、古遺址、古寺廟佛窟和難以數計的珍貴出土文物。

聞名遐邇的古代絲綢之路,起點是中國的長安(今西安)。長安是漢朝和唐朝的國都,當時各地絲綢和其他商品集中在長安以后,再由各國商人把一捆捆的生絲和一匹匹綢緞,用油漆麻布和皮革裝裹,然后浩浩蕩蕩地組成商隊,爬上陜甘高原,越過烏鞘嶺,經過甘肅的武威,穿過河西走廊,到達當時中西交通要道的重鎮——敦煌。許多中外的少數民族沿絲綢之路結部落而居,其中包括“利所在,無不至”的粟特人[1]和稱雄西亞的波斯人[2]等等。這些外來的文化和古老的中國文明在這一地段不斷交匯融合,迸發出無數新的氣象,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而在絲綢之路,絢麗多彩的文化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們從今天所能看到的考古出土文物、石窟壁畫、雕像、建筑、地面寺院遺存、驛站文書上,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當時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在這里碰撞出的五彩火花。事實也證明,甘肅近一二十年吸引的境外游客大多是奔著“絲綢之路”來的。

隨著“回歸歷史、回歸自然”旅游趨勢的出現,敦煌作為世界遺產項目日益成為來“絲綢之路”旅游的游客的首選項目。敦煌的文物古跡,最著名的除了莫高窟,還有玉門關、漢長城和陽關。再加上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鳴沙山和月牙泉,以及三危山、白馬塔、雅丹世界地質公園等等,敦煌的旅游資源豐富得近乎奢侈。

敦煌莫高窟由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連同其周邊亦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名勝古跡,便形成了以敦煌為中心的豐富旅游資源。它成為了現代人們重溫歷史的極好場所,帶動了地方旅游業的極大發展。據統計,2002年5月1日至3日,莫高窟共接待游客2萬人左右,創下了日接待游客人數的歷史最高紀錄。尤應指出的是,莫高窟周邊的旅游景點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包括自然環境,皆值得人們傾力關注,亦是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主要有:

安西榆林窟,俗稱“萬佛峽”,是莫高窟的姊妹窟,與莫高窟同一時期。其中,中唐25窟為精華, 因這里曾珍藏稀世珍寶象牙佛而聞名于世。其著名之處還在于,從洞窟形式、表現內容和藝術風格看,榆林窟與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藝術系統的一個分支,歷來被國內外學者所重視。創建年代至今雖無文字可考,但從洞窟形式和有關題記推斷,當開創于公元6世紀以前。從現存壁畫風格和游人題記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和繪塑,進行過大規模的興建。現存有完整壁畫的洞窟42個,其中東崖32窟、西崖10窟,保存著彩塑272身、壁畫5650余平方米。第六窟高22米的釋迦牟尼佛像,全身用金色涂就,燦然如新、金碧輝煌、顯得極其莊嚴雄偉。第三窟的18羅漢,神態各異,形象逼真。尤其是塑在南壁西端的啞羅漢,上身前傾,張口瞠目,欲言不能的神情,活靈活現,堪稱榆林窟彩塑的代表。榆林窟的塑像雖有不少佳作,但它還不能代表榆林窟的價值。榆林窟的價值主要表現在精美的壁畫上,壁畫內容十分豐富,有精美的佛和菩薩畫像,有場面宏大的佛教故事畫,有種類繁多的花卉禽獸,有極為精致的裝飾圖案。自唐至元,歷代留有不少佳作,其中25窟盛唐壁畫,是世所罕見珍品。榆林窟也是國務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鳴沙山,又稱神沙山,沙角山。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東西綿延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最高峰海拔1715米。整個山體由細沙積聚而成,山形美觀,峰如刀刃,遠看連綿起伏,如虬龍蜿蜒。多人順坡下滑,便會發出雷鳴般的響聲,鳴沙山因此而得名。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四面環沙而不被掩埋,經千年而不干枯,實屬自然奇觀。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

陽關,始建于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西漢時(公元前206年─公元250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據點,也是“絲綢之路”南道的一大關口。唐代詩人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名句,[3]更增添了陽關的魅力。在通往陽關的路上還可看到神奇的隱形睡佛。

西出敦煌90余公里,即為據守在疏勒河岸的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是古代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人們借助疏勒河舟楫之利,可直抵羅布泊再取旱道經且末而達盛產玉石的和田。商人把寶石美玉,經此關帶入中原,交換成絲綢匹緞帶入西部。西出玉門關有一段保存完整的絲路古道,能看到古代車轍和古人足跡。

漢長城。在玉門關以西5公里處,有一段全國最獨特的板土蘆葦筑成的漢代長城,現仍保存完整,并配有烽燧旁點火用的積薪垛多達15堆,大者長2米、寬1.5米、高1.3 米以上,凝結為化石十分堅硬。敦煌漢長城烽燧中曾出土漢簡1200多枚。

西千佛洞,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現存石窟17個,與莫高窟同一時代,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在光輝燦爛的敦煌藝術中占有重要位置。

海市蜃樓是敦煌的又一奇觀,在晴朗炎熱的夏日, 敦煌的戈壁瀚海中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尤其是在敦煌至陽關、玉門關公路兩側,可以看到波濤澎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齊的“建筑”、錯落有致的“城市”。這些景致若隱若現,十分壯觀。

雅丹地貌,從這里橫跨疏勒河北上,西行約100公里,即可到達人跡罕至的魔鬼城。魔鬼城方圓數百平方公里,是大自然刻意雕塑的天下奇觀,顯示出自然界賦予人間的魅力。這就是地質上所稱的雅丹地貌,其形態復雜多變,有的呈金字塔狀、有的呈駱駝狀、石柱狀或城堡或樓群狀等等。置身其中,游人流連忘返,浮想聯翩。當遇上狂風呼嘯時,怪聲四起,風游沙蕩,唐代詩人岑參云:“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亂石走。”形容大漠瞬息萬變的氣候。此時走進魔鬼城,琳瑯滿目、風格各異、景象萬千、氣勢磅礴的雅丹地貌,仿佛使人進入地質博物館,可以盡享大自然雕塑之魅力。

隨著中國實行西部大開發,生態旅游概念也被帶入了敦煌旅游的概念中。[4]生態旅游(Ecotourism)是近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旅游新概念,其核心是強調環境的美化與優化,協調人地關系與人際關系,減輕環境壓力。它是一種集觀賞、感受、研究、洞悉大自然于一體,又不破壞大自然的旅游形式;是一種以普及生態知識、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內容的旅游方式。敦煌莫高窟及其周邊的旅游資源,能夠滿足生態旅游的這些需要。第一,連綿的鳴沙山、滄桑的漢長城、古老的陽關和玉門關、神奇的海市蜃樓、獨特的雅丹地貌,具備生態旅游資源所必需的獨具特色的地質、地形、地貌。第二,經千年而不干涸的月牙泉具備湖泊水體生態旅游資源。第三,更重要的是具備異常珍貴的古遺址建筑生態旅游資源。以莫高窟為代表,包括安西榆林窟、西千佛洞,這些古遺址建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隨著環境的變遷而作為遺址保留下來,對研究當時的社會、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世界遺產旅游的開發,讓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親身接觸到這些先輩遺留下來的產物,但過量的接待,不可避免地對遺產地的歷史風貌造成破壞。[5]這些遺址建筑具有極高的旅游價值,又是極易受損的,一旦破壞將無法彌補,為此,必須提倡生態旅游,一切旅游活動都不應破壞其原有的風貌。

世界遺產作為獨特的旅游資源,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養、游覽機會和高品位的藝術欣賞,同時也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國家旅游局獲悉,中國將投資8億元,在著名旅游城市甘肅省敦煌市建設一個旅游經濟區。這對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旦被確定為世界遺產,可以提高它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吸引外資;可以改善遺產地周邊的環境,帶動周邊土地升值;可以改善當地的交通以及居民的居住條件;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其旅游含金量將與日俱增。

參考文獻:

[1] 參見《新唐書·西域傳》

[2]包括阿黑美尼德王朝、帕提亞王朝、薩珊波斯王朝等

[3]參見《全唐詩》

敦煌文化范文4

敦煌――一個藝術的殿堂,公元4至11世紀的壁畫與雕塑帶給人們極具震撼力的感受。

敦煌――一個文獻的寶庫,數以萬計的赤軸黃卷中蘊藏著豐富的文獻資源。

2011,敦煌文化約會上海。盛唐到西夏的莫高窟著名洞窟、按照4:5的比例復制的巨型涅臥佛、華麗的藻井、輝煌的飛天……令觀者無不流連忘返。不僅如此,在第十三屆上海國際藝術節上,以敦煌文化為代表的甘肅省還帶來了大型樂舞劇《敦煌韻》、音樂劇《花兒與少年》、天天演世紀廣場歌舞專場《西部風情》,以及文化講座和演出交易等。

這是一次感受甘肅文化神韻的千載良機,這是一場享受甘肅文化精髓的饕餮盛宴。甘肅文化在上海的舞臺上將擦出怎樣的火花?穿越時空隧道,讓我們帶您共同重走絲綢之路……

初揭敦煌展神秘面紗

10月25日至11月18日,上海觀眾期待已久的《敦煌藝術展》在世博會城市足跡館成功舉辦。早在開幕前的兩周,敦煌展就已經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布展工作。考慮到此次展覽的規模較大,不僅有敦煌的10尊彩塑復制品、30幅壁畫臨本、10件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真跡以及大量的圖片資料,而且要按照一定比例還原3個最具代表性的窯洞,原有的展廳可能無法容納這些“龐然大物”,博會城市足跡館的工作人員絞盡腦汁,經過幾番頭腦風暴后,想出了把展覽開在大倉庫的辦法。搭展臺,刷墻漆,安置展品,制作產品介紹牌……在時間極為緊迫的情況下,要把空無一物的大倉庫改造成充滿敦煌氣息的展廳,世博城市足跡館的工作人員與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展開了一場和時間的賽跑。

10月22日,距離敦煌展開幕的日子僅有三天。此時上海的天氣已漸漸轉涼,布展的倉庫溫度較室外更低,布展的工作人員卻忙得連臉上滴下的汗水都來不及擦。筆者看到,空曠的倉庫已在工作人員的改造后華麗變身為極具敦煌韻味的天地。充滿著敦煌色彩的九色鹿壁畫,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欣賞價值的敦煌彩塑,按照4:5的比例復制的巨型涅臥佛……置身其中,仿佛時間已靜止,心靈的震撼令身處繁華都市的人們產生一種恍若隔世之感。

要說此次大展極具特色的地方,絕對要數要數按照4:5的比例復制的著名的第158窟巨型涅臥佛。這尊佛像安臥在展廳中央,處于整個展廳最醒目的位置,它向世人展示著佛教藝術的博大與神秘。站在涅臥佛旁,仿佛可與它親切的對話。它安詳的神態展現出的是一種極致脫俗的美感,而且美得那么沒有距離感,即使離數米遠,也能真切感受到佛祖慈悲為懷的廣闊胸襟。與此同時,佛榆林窟第29窟也是這次敦煌展復制三洞窟之一。它是首個全部用礦物顏料臨摹復制的洞窟,觀眾可以近距離一睹那些難得一見的壁畫,切實感受敦煌石窟的恢弘氣勢。除此之外,此次敦煌展的展品還包括10尊彩塑復制品與30幅石窟壁畫臨摹品。這些都是敦煌石窟不同時期的精品,從題材內容上看,有佛經故事、佛像、經變、供養人等。其中不乏鴻篇巨制,如《都督夫人禮佛圖》、《觀無量壽經變》、《張議潮出行圖》、《千手千眼觀音》等都是面積達數平方米的展品。

穿梭在《敦煌藝術展》的各個展品之間,細細品味這些經典的作品,使人不禁覺得仿佛置身于敦煌文化的殿堂,身心都得到了一次洗禮。在欣賞與贊嘆的同時,筆者的腦海中也浮現出很多問號。這些堪稱“龐然大物”的臨摹品是用什么材質制作的呢?又是怎樣從敦煌運輸到上海的呢?帶著這些疑問,我請教了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原來,包括莫高窟第1 58窟復制窟展示的4:5的比例復制的巨型涅臥佛在內的佛像,都是用玻璃鋼材質制作而成。選擇這種材質是因為考慮到它輕便和遇水不變形這兩個顯著特點,既便于運輸和搬運,又能避免泥塑遇水變形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身長15.8米的巨型涅臥佛因體積過于龐大,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特地將它切割成三部分,分3輛車裝載并走高速運到上海。到了上海,經過刷漆的拼接后便絲毫都看不出被切割的痕跡了。敦煌研究院的專家還向我們介紹,此次在上海將展出的10件真跡文獻,均為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國家珍貴文物。其中《三國志?步騭傳》殘卷,據考證為公元4世紀東晉時期的抄本,是留存至今為數不多的早期寫本之一。另一件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手書的《酒賬單》,記錄的用酒賬單,反映了敦煌當時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情況,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細細觀摩每一件展品。除了心靈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彌補了自己原本對于敦煌文化的膚淺認識。在這些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面前,我們顯得那么的渺小。但是作為浩瀚宇宙中的匆匆過客,人類絕對不是走馬觀花一場,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記錄下了對這個世界每個時期不同的深切感受。無論寄托于哪種載體,都烙著沉甸甸的思想文化印記,就如這些珍貴的敦煌文物一般,每一件都滲透著敦煌時代人們的所思所想,流傳至今的它們正在向世人傳遞著那個時代的人們對于這個世界的種種憧憬……

再度重溫敦煌歷史

《敦煌藝術展》此次約會上海,隨之也掀起了一股“敦煌熱”,在目睹了敦煌石窟盛況后,越來越多的人對敦煌深厚的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眾所周知,敦煌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是古老的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和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薈萃和集散之地,也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自張騫通西域、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建立敦煌郡以來,敦煌就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共處的地區。歐亞大陸諸文明及多重交通網絡在此交匯,這里也成為中國一體多元的區域文化重鎮,也是古代中國與世界文明交往頻繁、影響深遠的地區。

有人說:“敦,大也;煌,盛也。”美麗的敦煌,在多數人眼中都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羅布泊,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巖突兀的三危山。在這個靠近沙漠戈壁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樹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社會安定民風古樸,人杰地靈英才輩出……敦煌歷經了鼎盛時期漢風唐雨的洗禮,文化燦爛,古跡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歷史文化景觀。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10個朝代、歷經千年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題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當時的民俗、耕織、狩獵、婚喪、節日歡樂等的壁畫。這些壁畫彩塑技藝精湛無雙,被公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和“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

無論你是被敦煌的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的壯美景象所吸引,還是被它的李廣杏、敦煌瓜、陽關葡萄觸動了味蕾,或是被四月八廟會、滑沙節的熱鬧場景勾起了熱情,敦煌都在向世人展現它獨特的韻味、獨特的美。這種并不刻意的自然流露,向世人展現出的不僅是豐富的歷史文化, 更是一種寬廣博大的胸懷。

無法終結的敦煌情

近一個月的《敦煌藝術展》于11月18日在世博會城市足跡館華麗謝幕,告別了上海的舞臺和觀眾。這其實并不是敦煌文物第一次走出大漠,也不是敦煌展品第一次登陸上海。2010年的時候,敦煌的珍貴藝術品就曾被“請”到上海,與上海觀眾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一年后,敦煌再次約會上海,重現敦煌石窟藝術的盛況,融學術性與觀賞性于一體,上海觀眾足不出門便可領略大漠戈壁的蒼茫,欣賞珍貴的出土文物。可以說,這次的《敦煌藝術展》不僅是一次敦煌文化的再現,更是為上海與敦煌兩地建立友好的交流與合作關系搭建了平臺。

當我們沉浸在敦煌藝術品的海洋中,觀賞到的不論是臨摹品還是真跡,都是那么的具有神韻。無論是壁畫還是雕塑,都仿佛剛剛從大漠出土一般,身上還帶著一股大漠獨有的味道。殊不知,這些臨摹品和真跡能完美地呈現出我們所看到的這般神韻,源自于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員們傾注的無數心血與汗水。從成立保護管理機構起,他們就開始了壁畫的臨摹工作。在艱苦的條件下,匯聚了幾代敦煌美術工作者前赴后繼的心血結晶,真實還原與再現了當年敦煌藝術的神韻,并總結出從起稿、上色、整體調整、完稿等一整套臨摹技法,建立了以客觀臨摹、整體臨摹和復原臨摹為基本方法的敦煌壁畫臨摹體系。“壁畫臨摹是敦煌藝術研究和傳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兼具保護、展示和傳播功能,把敦煌藝術的形象傳達給沒有來過敦煌的人們,是我們的責任。”敦煌研究院的美術工作者這樣對我們說。

如何更好地保護與傳承敦煌的歷史文化,已成為我們的神圣使命,也是當下應該嚴肅思考的課題之一。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履蹣跚地走過了近五千年漫長曲折的里程,如何在當代續寫傳奇?悠久歷史孕育的敦煌燦爛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那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這些歷史的印記又該如何保護與傳承?我們是多么希望敦煌這座古城流光溢彩,多么希望戈壁綠洲越發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又多么希望金黃色的大漠更加浩瀚,更加輝煌。

面對古人留下的巨大歷史遺跡,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愛護與傳承的義務。保護遺跡和文物,并不只是文物工作者的責任,而是應該扎根于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中。72歲的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委員作為一名連續4屆當選的老政協委員,在今年“兩會”上的提案還是離不開令她魂牽夢繞的敦煌。她建議,敦煌應積極利用太陽能資源,發展光電產業,走新能源開發利用的道路。在此次《敦煌藝術展》的同期,樊錦詩還做了有關敦煌文化的主題講座,讓中外嘉賓感受敦煌文化、絲綢之路文化的獨特魅力,喚起對西部自然風光、雄厚歷史文化的神奇向往,也自然地喚起大家對于保護與傳承敦煌文化的責任感。

《敦煌藝術展》與上海僅僅是短暫的相會,卻帶給了我們無限的回味。我們感謝,感謝辛勤的敦煌研究院學者和世博會城市足跡館的工作人員為我們奉上的這場饕餮盛宴;我們期待,期待敦煌與上海的下一次相會,期待敦煌的寶貴文物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我們憧憬,憧憬更多帶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優秀民族文化和原創作品能通過藝術節等平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惠民昆曲 一飽眼福“蘭韻雅集”2011金秋昆曲推廣日活動

今年是中國昆曲藝術列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和口頭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十周年。上海昆曲團為了更好地向市民普及推廣昆曲這門高雅藝術,特別推出“‘蘭韻雅集’2011金秋昆曲推廣日”活動。演出包括上昆近年來傾力打造的精品劇目精華版《長生殿》。此次演出為了體現昆曲的傳承精神,由青年昆曲表演藝術家黎安、余斌擔綱主演。老藝術家不辭辛勞地手把手教戲傳授,在傳承中培育了昆曲舞臺上新一代的唐明皇、楊貴妃。此次演出也是傳承后的首次正式公演。

奧美零空間2011秋季展“幻想童年”開幕

2011年11月3日,北京奧美零空間畫廊(OGallery)2011年秋季展正式開幕,成為今年繼“慶祝大衛?奧格威百年誕辰暨奧美員工百件作品展”之后的第一次展覽。

以“幻想童年”為主題的秋季展邀請到了李展、劉堅、杜艷芳、袁搖⒀鉉妗⒑嘏翮髁位年輕的大陸藝術家,分別從雕塑、版畫、攝影、油畫、鉛筆畫等諸多藝術形式,詮釋其對童年的各異遐想。

奧美零空間策展人韓從武先生說:“參展的六位藝術家均來自中央美院,除李展明年由雕塑系研究班畢業之外,其余五位藝術家都是中央美術學院的應屆畢業生。由于藝術行業競爭激烈,青年藝術家在剛剛步入社會之際往往需要更多的機會與平臺展示自己,這將對他們未來在藝術行業的發展與造詣帶來莫大的鼓勵。”

寺上美術館開館展梳理中國當代雕塑三十年

2011年11月5日,北京順義區的一家民營非盈利性美術館――寺上美術館在經歷了兩年多的改造后,終于迎來了它的開館展“清晰的地平線――1978以來的中國當代雕塑”。展覽由青年策展人何桂彥策劃,藝術史學者易英、藝術批評家殷雙喜任學術主持。

寺上美術館是由過去的一個胡蘿卜食品加工廠改造而成的,就如很多藝術區以工廠打造文化基地一樣,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寺上美術館是這胡蘿卜加工廠經歷了兩年改造之后展示在大眾面前的第一個成果。此次寺上美術館的開幕展也作為胡蘿卜藝術區的啟動儀式。

著名藝術家隋建國與建筑師王暉根據寺上美術館的地理位置與外部環境量身打造了大型景觀雕塑作品《寺上-94度8分》,以紅色腳手架組成圍墻的形式安裝在寺上美術館,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蘇黎世美館將展“吶哈德收藏”藏家曝家庭機密

敦煌文化范文5

【關鍵詞】變文;都;語法化;主觀化

在敦煌石室里發現的唐五代的俗文學寫卷,稱之為“變文”。變文產生的時期屬于中古漢語時期,這一階段的漢語語法不斷演變發展,有的語法現象逐漸穩定下來,使用至今,如代詞的使用等;有的處于繼續演變的過程中,如“都”的語法化與主觀化。變文在語言上的特點就是更接近當時的口語,是研究唐五代語言以及中古漢語史的寶貴材料。本文擬以變文中含有“都”字的語句為材料,分析變文里“都”的使用情況。例句全部來自王重民,王慶菽等合編的《敦煌變文集》和潘重規編撰的《敦煌變文集新書》,下文不再標注例句來源。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里將副詞“都”分為三個義項:(1)表示總括全部。除問話以外,所總括的對象必須放在“都”前。也可以說“全部”,總括的意思更明顯;(2)甚至。“都”輕讀;(3)已經。句末常用“了”。這就是所謂的表示范圍副詞的“都1”,表示語氣的“都2”,表示時間的“都3”。

變文里的“都”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實詞“都”,表示城邑,以及由城邑演變出來的“總計”義;一類是副詞“都”。副詞“都”又可再分為表示總括范圍的“都1”,表示強調語氣的“都2”,含有“都2”的句子往往帶有說話人的主觀性。

一、實詞“都”及其演變過程

“都”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邑部》:“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其本義當是“有先君宗廟的城邑”。例如:

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都”進一步引申為首都、大都市,民眾聚集之處。后來,“都”又用作動詞,開始有聚集義,所以《廣雅?釋詁三》解釋為:“都,聚也。”例如:

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為都居。(《管子?水地》)

集聚的意思,也就意味著“總起來”,因此“都”很自然地獲得了“總,總共”的動詞義。《漢書?西域傳》:“都護之起,自吉置矣。”顏師古注:“都猶總也,言總護南北之道。”

在變文里,“都”表示實詞義的句子有不少,分別舉例如下:

(一)用作名詞的“都”,表示“都邑,集市”的意思

(1)白莊曰:交我將你,況甚處賣得你?遠公曰:若要賣賤奴之時,但將往東[都]賣得。白莊聞語,懔然大怒:這下等,心里不改間無。

(2)子胥問船人曰:吳國如何可投得?船人曰:子至吳國,入于[都]市,泥涂其面,披發獐狂,東西馳走,大哭三聲。子胥曰:此法幸愿解之。

(二)用作動詞的“都”,表示“總共,共計”的意思

(3)香飯瓊漿[都]一缽,愿母今朝吃一匙

(4)又漢者名一切惡不善濟(法)。才升果位。計數即塵沙莫及,[都]標即二萬八千。

“總括”義的動詞“都”字使用時通常含有對涉及對象進行總括的意義,如例(3),總括香飯與瓊漿。由于“總括”義的動詞“都”一般位于動詞之前,且含有對涉及對象進行總括的意義,這一特殊的句法位置和詞法意義,使“總括”義的“都”由動詞虛化為副詞。

二、虛詞“都”

通過上文分析,我們知道副詞“都”的形成,在句法上是由于緊鄰句法環境的作用,在語義上則是由于詞義的泛化――“都”的具體詞義的進一步抽象化和擴大化,以及部分實義義素的脫落和適用范圍的擴大――而形成的。

根據目前搜集到的語料,“都”出現在否定句里的頻率比較高,而否定句是“都”主觀化的原因之一。因為比起肯定式來,否定式更能體現說話人的主觀態度。否定結構通常就是信息焦點所在,也是表述重點所在,所以主觀化最有可能發生在否定結構前面。但并不是變文里所有的否定句里的“都”均表示主觀強調義,有的還是表示范圍的副詞,只是前面的NP部分被省略或隱含了。

(一)表示范圍的副詞“都1”

(1)遂罵燕子:你甚頑愚,些些小事,何得紛紜!直欲危他性命,作得如許不仁。兩個[都]無所識,宜吾不以同群。

(2)大王見太子愁不樂,更添百般細樂,萬種音聲,令遣宮內,為歡太子,太子[都]不入耳,再處分車匿,來晨被朱鬃白馬,卻往南門觀看。

(3)大業鴻名[都]未成,衣單難可說。

(4)監官遂喚童子問曰:“何故不聽打鼓?”童子答曰:“某乙此鼓切不可打,若打者必有不祥之事。”問曰:“有何不祥?”答曰:“若打一下,諸坊布鼓自鳴;若打兩下,江河騰沸;若打三下,天地昏暗。”於是打其三聲,天地昏暗,[都]無所見。太子遂乃潛身走出城外。

(5)太子見已,莫辯圣凡,令遣畫匿問之,此者是何人也?畫匿奉命,直見老翁,是何人在此而立?數伴叫問,[都]沒應挨,推筑再三,方始回答。

(6)羅卜三周禮畢,遂即投佛出家,丞(承)宿習因,聞法證〔得阿羅〕漢果,即以道眼訪覓慈親,六道生死,[都]不見母。目連從〔定起含〕悲,諮白世尊,「慈母何方受于快樂?

(7)仆射乃于大中十年六月六日,親統甲兵,詣彼擊逐伐除。不經旬日中間,即至納職城。賊等不虞漢兵忽到,[都]無準備之心。

以上例句,“都”均對所指稱的對象進行量化,是范圍副詞。

例(1)中,“都”指向前面的NP部分,總括“兩個”;例(2)中的“都”總括前面部分“百般細樂,萬種音聲”;例(3)“都”總括“大業”與“鴻名”;例(1)到例(3)里的“都”,其前都有指向對象,例(4)到例(7)句子里的“都”,前面沒有出現NP部分,但是可以根據上下文補充出來。例(4)可以補全“天地都無所見”;例(5)補全為“老翁都沒應挨”;例(6)補全為“目連六道生死都不見母”;例(7)補全為“賊等都無準備之心”。

在否定句,當量化對象NP出現于“都”前時,盡管“都”有時也會呈現出一定的主觀情態義,但還屬于范圍副詞。隨著否定句中量化對象NP頻繁地隱含于深層,“都”的全稱量化功能就開始逐漸退化,而主觀性情態功能則相應地得到了加強,于是加強否定的語氣副詞“都”也就漸漸形成了,盡管在開始階段,這些“都”還多少帶有一點全稱量化義的痕跡。

(二)表示語氣的副詞“都2”

(8)汝母在生之日,[都]無一片善心,終朝殺害生靈,每日期(欺)凌三寶。自作自受,非天與人。今既墮在阿鼻受苦,何時得出。

例(8)中“都”既可以前指“汝母”,也可以前指“在生之日”,造成歧義。根據對該文的理解,我們傾向于后一種選擇,即“活著的所有日子里都沒有一片善心”,但是該句的“都”開始出現了表示主觀化的語氣,含有一種批評指責的語義在里面。

下面的例句里“都”已經變為表示強調的副詞,不再表示范圍。

(9)太子吟詠已了,更乃愁憂,嗟嘆我輩凡夫,如何免得此事。悶心數四,憂苦再三,即便還宮,[都]無喜色。

(10)老人道:吾今桑榆已逼,鐘漏將窮。眼暗[都]不識人,耳聾不聞音響。

(11)其時張令妻入,正拜堂次,使者高聲作色:咄!這府君!因何取他生人婦為妻,太使極怒,令我取你頭來![都]不容岳神分疏,拔劍上殿,便擬斬岳神。岳神見使者上殿,忙懼不已,莫知為計,劣時便走。

(12)神人每至三更,取內人來于觀內寢,恰至天明,卻送歸宮。日來月往,已經半年,美人昏似醉,[都]不覺知。

從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除了例(10)中的“都”前有可以指向的NP,其他例句“都”前均無NP,但可以根據上下文補出來。而且“都”前的NP部分不再是雙項NP,更多的是單項NP。“都”表示總括時,量化的對象總是大于或等于二的,但在表示強調語氣時,量化的對象,就目前搜集的語料來看,都是單項式的。顯然,這里的“都”表示量化的程度很低了,主要是用來表示說話人的一種語氣。

引起“都”主觀化的觸發機制是什么呢? 我們認為,說話人在表達一個客觀現象時,一般總會帶有一定的主觀評價。這種主觀性通常是包含在客觀表述里的,但是,當說話人為了凸出或強調某種情感,或者為了滿足某種語用需要時,其隱含的主觀性因素就會被突現出來。所以,“都”表示主觀性的隱含用法就在這樣的句式里逐漸凸顯出來了。

總之,導致“都”主觀化的動因不外乎兩個方面,從句法形式看,那就是NP的省略或隱含,從表達功用看,那就是主觀性的加強――說話人在進行否定性量化時,總會或多或少地帶上自己的主觀評價色彩,于是,隨著否定句中量化對象的缺失,語氣副詞“都”就在否定詞語前正式形成了。

加強語氣的主觀化“都”一旦形成后,并不一定非得用在否定結構前。事實上,在一些NP隱含的句子中,非否定結構前的“都”也可以表示主觀情態。根據后來出現的語料,語氣副詞“都”可以出現在陳述句中,例如:

(13)玉日夜涕泣,都忘寢食。(《唐宋傳奇?蔣防?霍小玉傳》)

這個“都”雖然不同于強化否定的語氣副詞但由于在特定語境中主觀性情感的強化,其主要功能也已不在全稱量化,而在于強調語氣。所謂“都忘寢食”,就相當于或者說接近于“甚至忘記了睡覺吃飯”。

通過論述,我們可以看出表示總括全量的范圍副詞“都1”與強調主觀情態的語氣副詞“都2”之間存在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之上演變出來的。

三、結論

在變文里,“都”既有實詞“城邑”、“總計”的用法,也有用作副詞,表示范圍和語氣。根據搜集的語料比例來看,“都”用作副詞的頻率更高,符合語法化趨勢。此外,范圍副詞“都1”和語氣副詞“都2”之間關系緊密,“都”在全稱量化的同時,開始帶有說話人的主觀看法,并逐漸演變出只表示強調語氣,不表示范圍的用法,主觀化程度加深。

現代漢語里關于“都”的研究很多,但是很少有人從歷時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主要是因為對“都”的性質難以判定,我認為,與其困于“都”的劃分,不如在具體的句子里觀察“都”的使用情況,從而得出更有力的結論。本文選取中古時期的變文進行共時的對比研究,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至于連續性的歷時研究,還有待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重民,王慶菽.敦煌變文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2]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M].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84.

[3]張誼生.副詞“都”的語法化與主觀化――兼論“都”的表達功用和內部分類[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5(1).

敦煌文化范文6

關鍵詞: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 繁化俗字 類型 理據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是上海古籍出版社計劃出版的《敦煌吐魯番文獻集成》中的一種,分上、下兩冊,共收敦煌文獻286件,另附77件附件。該書所有的漢文文獻中,俗字現象十分普遍。俗字對正字字形的改變,一般可以從簡化和繁化兩個大的角度來分析。“簡化和繁化是一切文字共有的現象。漢字既然是記錄漢語的書寫工具,這個性質決定了它必然朝著實用的方向發展,即朝著簡化的方向發展。同時漢字又是漢語的輔助工具,這個性質又決定了它必然朝著適應漢語發展的方向發展,即朝著繁化的方向發展。”①漢字為了便于書寫,要求字形簡略,在人們的書寫過程中,漢字的確是不斷朝簡化的方向發展的。但是,漢字作為一種交際的工具,能更好的表情達意也是很重要的,為了更準確地表達含義,與漢語的發展相適應,人們在書寫的過程中有時又會在正字的基礎上添加筆畫或部件,正如裘錫圭先生所說:“在漢字發展的過程里也存在一些字形繁化的現象。”②本文將選取《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中的繁化俗字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類型和保持理據的情況進行簡要分析。

一、繁化俗字類型

(一)增加筆畫

筆畫是構成漢字字形的最小單位,它是文字書寫中筆尖在書寫材料上畫出的點和線條,如橫、豎、撇、點、折等。每一次從筆落下去到筆提起來的過程形成的軌跡就是一個筆畫。增加筆畫,指書寫過程中增加了正字筆畫中的一些點或線條,從而產生的俗字。

:“五根、五力、七等覺~、八聖道~…” ③(北大D002)

:“若菩薩摩訶薩增上意樂,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成熟有情、嚴淨佛~ …”(北大D005)

“支”“土”的筆畫中本不含點畫,而俗書卻在筆末增加了點畫。

:“其家~富。”(北大D037)《說文解字》:“巨,規巨也。從工,象手持之。”它的小篆字形作“ ”,在半包圍結構里并不包含豎畫,而俗字形卻在“巨”中增加了一豎。包含相同部件的“炬”字也添加一豎寫成“ ”,有時在上下各加一豎寫成“ ”。

增加筆畫一方面是受到書寫慣性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為了給文字以區別性。受書寫習慣的影響,有時在書寫該字字前先寫一點,例如“厭、厚”等字先寫一點,將“廠”寫成了“廣”;有時在寫完一個字以后又會再加上一筆,例如“數、婆、氏、彼、祗、紙、支、枝”等,這些增加的點畫是完全不表示意義的,只是由于書寫慣性而加上去的。有些加點的俗字則是為了與其它字加以區分,在閱讀敦煌卷子的時候可以發現,“土”和“士”并不是依據最后一橫的長短而區分的。例如,“吉”在敦煌卷子里寫成“ ”、“詰”寫成“ ”,它們所包含的部件“士”,在具體書寫中卻將末筆寫的很長,跟“土”沒有區別。人們在書寫的時候在“土”的右下角加一點與“士”相區分,而那些包含部件“土”的字也相應的加上一點,以示區別,例如“在、吐、社、墜、墮、塵、涂、慳、堅”等字中的“土”都寫成“ ”。

(二)增加部件

部件是由筆畫組成的、能獨立運用的、具有組配漢字功能的構字單位,它介于筆畫和整字之間。大多數部件是由一些筆畫組合而成的,它們經常凝聚在一起,可以獨立運用,以組合的形式充當構字單位,如“氵”、“艸”、“礻”等;但也有些部件本身就是一個字,如構成“好”的部件“女”、“子”,構成“林”的部件“木”等。漢語形聲字或會意字中的部件一般具有提示語音或語義的作用,有些字經歷了隸變、楷化以后,它本身的聲符或意符已經不再具有表音、表意作用或者這些表音、表意部件不是那么得明顯了。俗書為了突顯、強化部件的表音、表意作用,常會在正字的基礎上增加部件,形成俗字。

:“眾生常為愛網所纏,無明覆~,染著有愛,為之走使,不得自在。”(北大D029)“蔽”字本從艸敝聲,該字形又增加部件“艸”,使得其意符變為“茻”,“茻”的含義是“眾艸也”,以眾草包圍,可以更加突顯“隱蔽”的含義。

:“牙莖枝葉花~味異。”(北大D031)“果”字本從木,像果形在木之上,該字形又增加部件“艸”,強調其與植物有關。“園”的俗字也增加部件“艸”,以強調其為種植果木等植物的地方。

:“不求色聲諸香味,亦不~望一切觸,常求無上最勝智,度脫一切諸群生。”(北大D029)“希”字本無“心”旁,為了突出強調內心的想法或愿望,從而增添部件“心”。同理,與心理活動密切相關的“責、勤、欲”等字的俗字形也相應地增加了部件“心”。

:“含~未語。”(北大D100)“笑”字本無“口”旁,可能因為“笑”這一動作伴隨著嘴巴的開合動作,所以加上部件“口”,更加形象地說明該動作與嘴巴相關。

:“得阿那含度疑彼~斷於疑網。”(北大D034)《說文解字》:“岸,水厓而高者,從屵幹聲。”高地都是由土石累積所成,所以增加了部件“土”進一步揭示出它的物質組成成分。

(三)更換部件

漢字是由部件組合而成的,其中形聲字或會意字是由具有提示語音或語義作用的聲符、意符構成的。俗書在書寫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因更換正字的部件而產生俗字的情況。更換部件形成的俗字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用另一個聲音或意義相同或相關的部件進行更換;二是用形體相似的另一個部件進行更換。

:“~著諸凡夫,常抱於糞囊。”(北大D027)“耽”字本從耳冘聲,該字形將意符“耳”改作“身”。耳朵屬于身體的一個部分,二者在意義上是有聯系的,故換用產生俗字。

:“~不念言我能出聲。”(北大D031)“鼓”字本從攴從壴,壴亦聲,該字形將意符“攴”改作“皮”,這應當與“鼓”的制作材料有關系。《玉篇·鼓部》:“鼓,瓦為椌,革為面,可以擊也。”遠古時以陶為框,后世作鼓,以木為框,蒙以獸皮或蟒皮,故將鼓字改從“皮”以突顯其制作材料。

:“心若常者則無~親非~非親。”(北大D031)“怨”字本從心夗聲,該字形改聲符“夗”作“死”,“夗”和“死”的讀音完全不同,但是將部件“死”上的一橫省略的話就和部件“夗”的形體十分相似,故二者換用造成俗字。

(四)類化增筆

這類俗字是指由于受到上下文的影響或受心理暗示作用的影響,給本沒有偏旁的字加上偏旁或者使之變成與上下文一致的偏旁。

:“我復慰~。”(北大D032)“喻”字本無“心”底,由于受到前面一個字“慰”的類化影響而加上了相同的部件“心”。

:“或自呵~身心無常觀者。”(北大D035)“責”字本無偏旁,由于受到前面“呵”字的影響而加上“口”旁,呵責、呵斥的話本就由嘴巴說出,“責”字加“口”以后更能加強其理據意義。

:“無諸山陵塠~荊蕀,處處寶聚,香華軟草。”(北大D144)“阜”字本來也沒有偏旁,由于受前文“塠”的類化而加上“土”旁。《釋名》:“土山曰阜,言高厚也。”增加的“土”旁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更加突顯其理據性。

二、繁化俗字理據分析

文字的理據是指文字符號和它所記錄的詞(或語素)之間在音、義方面的聯系。④文字是為了記錄語言而發明的一種書寫符號系統,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是“言之記”。文字記錄語言的時候,或者從音入手,或者從義入手、或者同時從音義入手。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它用一定體系的象征性符號表示語素,字形不直接或單純表示語音,而是與語素的意義聯系,我們通過對字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個字所表示的意義,這種字形與意義的聯系就是漢字的理據。然而,漢字絕大多數是兼用表音和表義的方法創造的,絕大多數形聲字的聲符與漢字的讀音都有一定的聯系,這種聲符與漢字讀音的聯系也可以算作漢字的理據。

談到俗字,可能有人會覺得它們是一堆雜亂無章的文字,是由于書寫的任意性造成的,因此毫無理據,不可分析。但是,表面上看起來毫無章法的俗字之所以能夠因大眾的使用而流傳,這絕對不是偶然的。正如張涌泉先生所言:“文字是語言的書寫符號,是約定俗成的交流工具,俗字作為一種傳播媒體自亦不能例外,書手的‘任意性’不能不受到文字社會性的制約。”⑤眾所周知,簡化是漢字發展的主流趨勢,是由漢字作為漢語的書寫工具性質決定的,然而作為一種交際工具,過分的簡化會影響到文字的表意作用,所以繁化俗字的出現也是順應漢字發展規律的,大部分繁化俗字都保持或者強化了正字的構字理據,以便更好地為人們的交際活動服務。

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繁化俗字中,有些俗字是由于書寫習慣或為了區別字形而增加筆畫造成的,這些增加的筆畫與正字沒有任何意義上的聯系,因而弱化了正字的構字理據。然而,給正字增加或更換部件,大多數是為了明確或突出字義,所以這類俗字中增強正字構字理據的比較多。

1.吐—— 臭——

《說文解字》:“吐,寫也。從口土聲。”“臭,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從犬從自。”“吐”的俗字形在“土”的右下角加了一點,這主要是為了與“士”相區別,“土”和“士”并不能依據最后一橫的長短來區別,我們在前文已經舉例分析過,此處不再贅述。增加一點以后,本來的聲符“土”不再具有表音作用,所以喪失了理據。而“臭”在捺筆上再加一撇,并不是為了區別字形,而是書寫習慣造成的,使正字意符“犬”不能正確表意,破壞了正字理據。

2.果—— 焦——

《說文解字》:“果,木實也。從木,象果形在木之上。”“果”( )本是個象形字,像個果子在木上的樣子,人們一看就能明白這個字的含義。我們知道隸書最大的特點是用平直方正的點、橫、豎等筆畫代替了曲折圓轉的線條,經過隸變改曲為直以后,很多字就不再象形了。從“果”字已經看不出是“果在木上”的意義了,所以人們想要表示“果”與植物有關,所以就在正字的基礎上增加了部件“艸”,以達到突出強調的效果。“焦”字本從火、隹,部件“火”經過隸變以后作“灬”。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部件“灬”并沒有部件“火”來的直觀、明確,所以該字形又增加部件“火”,以達到突顯強調的作用。《干祿字書》:“燋焦:上通,下正。”其它字如“蔽”“園”“笑”“耽”“鼓”等等,它們或者增加了部件或者更換了部件,然而增加、更換部件后形成的俗字并沒有破壞正字的構字理據,相反,在某種程度上突顯了正字的含義,所以這類繁化俗字的出現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繁化俗字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字現象,它的出現說明了在文字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簡化和繁化這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的運動,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我們在承認簡化是文字發展主流的同時,也應該重視繁化現象,探究繁化俗字產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積極意義。對繁化俗字的研究可以補充、完善俗字研究的內容,讓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俗字。

注釋:

①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42.

②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29.

③本文采用簡體漢字書寫,引用的例證為與原文一致,采用繁體書寫,后面的引例部分不再注釋.

④郝茂.論唐代敦煌寫本中的俗字.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1).

⑤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岳麓書社,1995:46.

參考文獻:

[1]郝茂.論唐代敦煌寫本中的俗字[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6(1).

[2]吳軍蘭.敦煌寫本繁化俗字例析[J].麗水師專學報,1997,(2).

[3]黃征.敦煌俗字要論[J].敦煌研究,200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毛片 | 劲爆欧美色欧美 |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五十路 | 欧美激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视频1区 | 性夜影院爽黄a爽免费看网站 |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在线 | 免费观看a毛片一区二区不卡 |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 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中文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 | 精品欧美一区手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三级经典中文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高清在线 | 日本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一级 一片一毛片 | 国产视频欧美 | 欧美日韩资源 |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久 | 欧美激情91| www.亚洲一区 |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 日日综合|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 超在线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 国产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色另类 | 国产91成人| 国产在线视频网 | 欧美中日韩在线 |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九一 | 亚洲 欧洲 另类 综合 自拍 | 日韩国产在线观看 | 欧美色图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