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中國古代詩詞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中國古代詩詞范文1
中國古代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國古代詩詞內容豐富,思想內涵博大精深,采集天地萬物之精華,揭示和描繪了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其中有許多作品揭示和描繪了眾多物理規律和現象,對于我們深刻理解物理學知識,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課程教學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擬對以下幾首經典的中國古代詩詞中的物理現象進行初步的研究,拋磚引玉,以供老師和同學們參考:
第一首:東漢曹植的《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解析:詩句中的“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形象地揭示和描繪了“燃燒豆莖”的放熱現象和“燃萁煮豆”的熱傳遞現象。
第二首:漢代樂府詩《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解析:詩中“青青園中葵”描繪了園中葵菜看上去是碧綠色的,揭示了綠色的菜葉反射綠光而吸收其他顏色光的物理現象;“朝露待日晞”形象地描述朝露等待在陽光下曬干,揭示了自然界水的蒸發現象;“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形容在春天的陽光普照下,萬物生長繁榮,揭示了自然界的能的轉化現象(光合作用);“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描述了擔心秋天來到,花和葉將變黃衰敗的心情,揭示了秋天到來葉綠素含量的減少,黃色等其他色素的顏色就會在葉面上顯現出來的色光反射現象;“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描繪了千萬條大河最終流入大海的自然現象,揭示了重力作用的力學原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感嘆人生短暫,光陰一去不返,揭示了時間具有一維性即不可逆性特點的規律。
第三首:唐代王灣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解析:詩中“客路青山下”描述了路人以青山為參照的相對運動現象;“行舟綠水前”可揭示出二個物理現象:一是行舟時水的反作用力現象;二是行舟與綠水的相對運動現象。“風正一帆懸”顯示了以風為動力的力的作用現象;“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揭示了日出日落剛好是地球自轉一周天文物理現象。
第四首:唐代李賀的《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風白,塘水漻漻蟲嘖嘖。
云根苔蘚山上石,冷紅泣露嬌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蟄螢低飛隴徑斜。
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解析:詩中“秋野明,秋風白,塘水漻漻蟲嘖嘖”描繪了一幅秋夜田野圖:皓月當空,秋風萬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蟲聲輕細,有聲有色,充滿詩情畫意。揭示了月光的反射現象和聲音的傳播現象;“云根苔蘚山上石,冷紅泣露嬌啼色” 描繪了山間云繞霧漫,巖石上布滿了苔蘚,嬌弱的紅花在冷風中瑟縮著,花瓣上的露水一點一點地滴落下來,宛如少女悲啼時的淚珠。揭示了水蒸汽的液化現象、紅色光的反射現象和自然界的重力作用現象;“荒畦九月稻叉牙,蟄螢低飛隴徑斜”進一步描繪田野景色:“深秋九月,田里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黃的莖葉橫七豎八地丫叉著,幾只殘螢緩緩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飛,發出若隱若現的光點。揭示了空氣動力學原理、化學能轉化為光能現象和光的傳播現象;“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描繪了從石縫里流出來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發出幽咽沉悶的聲響,遠處的燐火閃爍著綠熒熒的光,在松樹的枝丫間游動,仿佛松花一般。揭示了水擊沙地產生的振動發聲現象、燐燃燒形成的化學能轉化為光能的現象和光的反射現象。
第五首:唐代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析:這首詩描繪了一幅農民辛苦勞作的農耕圖。詩中可歸納出三個物理現象:“鋤禾”動作是利用杠桿原理;“日當午”是地球的自轉到正午太陽與地球上某地的距離最小,輻射損失最小,故最熱的物理現象;“汗滴禾下土”為地球引力現象。
第六首:唐代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解析:詩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形象地說明了泰山南面受日照,北面陽光照不到形成昏曉的自然情境,揭示了光的直線傳播現象。“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描寫了詩人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的姿態,揭示了透鏡變焦原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站得極高,群山變小。正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具體展現。
第七首:唐代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解析:詩中“碧玉妝成一樹高,”形容高高的柳樹像碧玉發出翠綠晶瑩的光,揭示了綠色的樹葉反射綠光而吸收其他顏色光的自然現象;“萬條垂下綠絲絳” 描繪了萬千條柳枝猶如絲帶一樣下垂著,揭示了萬有引力現象;“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描述了春風吹起,日照時間變長,氣候變暖適于植物生長,植物就發芽長葉的自然現象。
第八首:唐代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解析:這是一首惜春詩。詩中“春眠不覺曉”,描寫了詩人一覺醒來,不知不覺“地球又繞太陽自轉了半周”的自然現象;“處處聞啼鳥”。表現了聲音在空氣中四散傳播的現象;“夜來風雨聲”,蘊含著不同物質發出不同聲音的音色原理;“花落知多少”表現了風雨沖力的做功現象。
第九首:唐代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解析:詩中“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描寫了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一針一線地為將要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揭示了尖針穿衣的增大壓強原理;“臨行密密縫” 描寫了慈母忙著把衣服縫得嚴嚴實實,生怕孩子受涼的偉大母愛。揭示了嚴實不透風而減少蒸發降溫的原理。
第十首:唐代駱賓王的《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解析:詩句“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生動地了描寫了鵝在水中嬉戲時鳴叫的神態。形象地揭示了聲音的傳播和音色現象;“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生動地描繪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深刻地揭示了“浮綠水”的浮力現象和“紅掌撥清波”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現象。
第十一首:北宋晏殊的詞《破陣子》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解析:詞中“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燕子飛來”體現了空氣動力學原理,清明節后“梨花紛紛飄落”表現了自然界中的“萬有引力”現象,詞中描寫的春夏交替,更是揭示了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季節變遷原理。“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幾片碧苔點綴著滿池清水”讓人聯想到平面鏡成像原理;“黃鸝的歌聲縈繞著樹上枝葉”,揭示了聲音在空氣的傳播現象;一個“輕”字,讓人不禁聯想到空氣的浮力作用。“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其中的“逢迎”二字,正是相對運動的形象寫照。
第十二首:北宋蘇軾的詞《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解析: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詞中“高處不勝寒” 寫了月宮的高寒。揭示了氣溫隨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物理現象;“起舞弄清影”表明了趁著月光與自己的清影為伴起舞的情感。揭示了月下成影的光的直線傳播現象;“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描寫了不起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揭示了月亮的相對運動現象;“月有陰晴圓缺”指明了月亮有被他物遮住而出現虧損殘缺的時候。揭示了光的直線傳播現象。
以上精選了部分經典古詩詞嘗試著進行了物理原理、現象的解析,相信大家一定能從解析中感悟到中華文化的涵博大精深和深刻的物理學意義!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詩詞范文2
關鍵詞: 古代詩詞 歷史人物教學 運用方法
歷史人物的教學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一般方法包括其活動是否順應了歷史趨勢、全面評價、階級分析,以及對整體歷史進程所產生的影響等。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歷史人物的評價大多依賴于教材的敘述,教學過程比較教條、蒼白乏味,缺乏生動性,這樣枯燥的教學方法學生較難接受,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氛圍、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如何改變學生被動地接受教材關于人物評價的相關結論呢?在教學中適當引用與歷史人物相關的古代詩詞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在歷史課堂充分發揮詩詞的對古代的歷史人物的評價價值,會使課堂充滿活力和清新氣息。那么,歷史課堂應該如何引用古代詩詞才能在歷史人物評價的教學中發揮出應有的功效呢?
一、引用對歷史人物或其某一活動評價的詩詞
在對古代某一歷史人物的某一活動評價時,引用詩詞能使教學再現史實情境,更加生動具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在評價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通常可以引用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這首詩可以生動地展示秦始皇滅六國一統華夏的叱咤風云、再造乾坤的壯烈之舉,從而肯定秦始皇的統一。
在評價岳飛抗金時,引用岳飛的《滿江紅》:“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可以說明正是由于女真貴族的殘暴,才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慨,而岳飛正是他們當中的先進代表,可以得出岳飛抗金是正義性的而且是有群眾基礎的結論,學生會自然會肯定岳飛的抗金活動,也可以理解金兵為什么會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二、引用對歷史人物或其某一活動不同評價的詩詞
歷史教學中,對古代某一歷史人物的某一活動評價引用不同的詩詞,可以從不同角度對歷史人物的某一活動進行評價。
在評價楚漢戰爭中的項羽時,可以引用項羽的詩《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通過這首詩,可以理解項羽作為一個統帥,一個霸王,當在垓下陷入漢軍重圍,四面楚歌時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事業,而是寶馬和美人,可以得出項羽在挫折面前是一個狂暴浮躁的人,而沒有想到下一步應該怎么做的結論。接下來,再引用唐代詩人杜牧對此提出批評的一首詩《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進行驗證,從而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還有一首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也是對項羽的評價,李清照贊賞項羽至死不肯過江東、有英雄的骨氣,但是她沒有看到項羽敗亡的必然性。通過以上三詩的引用,引發了學生的議論和思考,去探索歷史事件的本質和規律,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增強歷史理解能力。
三、引用對古代歷史人物形成全面評價的詩詞
歷史教學中如果能引用不同的詩詞,可以啟發學生的聯想,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易于對人物形成全面的和比較客觀的評價。
唐玄宗統治時期是唐朝最強盛的時期,可是強盛到什么程度,如果教師按照課本直接告訴學生在唐玄宗時唐朝出現了開元盛世,就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
如果教師引用杜甫的《憶昔》這首詩:“憶昔開元盛世日,小邑猶藏萬家寶。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學生可以直觀形象地感受到開元盛世的繁榮與富庶,對唐玄宗的政績也就有了評價的基礎。
再引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就把唐玄宗統治后期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的情景,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了,使學生認清了釀成“安史之亂”的根源是唐玄宗后期迷戀楊貴妃及寵信楊國忠。
引用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春木深。感時花賤淚,恨別鳥驚心……”可以了解當年繁榮的盛況已被戰爭破壞,成為一片焦土,自然得出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的結論。通過杜甫對唐朝由盛轉衰的深切體會,才能更好地使學生辛酸,惋惜地感嘆玄宗晚年統治的沒落、衰敗。
還有,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白居易的“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做地衣”都可以使學生認清唐朝統治階級腐敗、安史之亂的災難和百姓的疾苦。
中國古代詩詞范文3
[關鍵詞]次貸危機 H股市場 協整檢驗 方差分解
一、研究背景與綜述
2007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愈演愈烈,逐漸在全球范圍蔓延,嚴重沖擊著國際金融市場體系。金融市場風險的傳遞性對全球股票市場間的相關關系產生重大影響。中國加入WTO后有步驟的進行金融市場的開放,日益加深了與世界金融市場的聯系。這使得中國的經濟獲得了長遠發展,但是中國內地新興股票市場也更易受到世界金融市場風險的沖擊。波及全球的次貸危機也必然會影響中國股票市場之間的相關性。
香港證券市場是我國股票市場的一個有效補充,其中在我國注冊但是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叫H股。sun(2000)認為,不斷發展的H股已經基本取代內地B股的海外融資功能,與A股市場共同支持內地經濟的發展。基于以上考慮,在我國上市公司境外上市迅速發展的今天,研究A股和H股的相關性很有意義。基于次貸危機研究中國A股市場和H股市場之間的相關性,可以發現金融風險在中國的傳播方向,阻止中國內地股票市場受到更多的風險沖擊。
Yuming Li(2003)使用協整理論專門研究中國內地A股市場和香港H股市場。文章主要是針對1996年―1998年的兩市進行分析,使用的是兩地市場指數日收盤價格。研究結果表明,此段時間兩市場沒有協整關系,且H股市場對A股市場有引領作用。
吳世農、潘越(2005)使用協整檢驗主要分析中國內地上海股票市場和香港與內地關系密切的股票市場。文章主要使用的是上證指數、H股指數和香港紅籌股指數的日收盤價。研究結果表明,兩地指數間存在這協整關系,而且通過方差分解得知紅籌股對內地股票市場的解釋力度大于H 股指數。
二、數據和方法
1.數據
本文選取上證A股指數和恒生公司編制的H股指數為研究對象,所有數據來源于雅虎財經。采取的樣本為經過對數處理的各種指數的日收盤數據,時間跨度為2005年到2009年。為消除異方差使實證結果更加有證明性,把原始序列取對數,把序列做了修正。
2005年4月29日,A股市場啟動股權分置改革。到2007年,A股市場上98%的公司完成了股權分置改革,中國進入了一個A股市場全流通的狀態。筆者選擇這個時間之后的A股市場和H股市場做樣本起始點。即樣本期的第一階段從2005年4月29日~2007年4月19日。
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全球各地股市出現暴跌。隨后各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救市政策,直到2009年底次貸危機有起穩的趨勢。所以筆者選擇樣本期的第二階段是2007年8月7日~2009年3月1日。
香港和內地股市處在同一時區,而且都是周一到周五交易,雖然交易時間不同,但是兩個市場交易的時段基本一致。但是,由于香港和內地股市開市和休市的日期并不完全一致,使兩地股指在時間上不能配比,所以在選取數據時剔除此類數據。
2.研究方法
(1) 單位根檢驗
大多數的金融相關變量屬于非平穩的時間序列,所以在進行協整關系檢驗前必須確認變量的平穩性,即進行單位根檢驗。常用的單位根檢驗方法為Dickey等(1979,1981)提出的ADF檢驗。
ADF檢驗的提出是以DF檢驗為基礎的,是為了克服DF檢驗中的不足才研究提出的。
ADF檢驗的回歸方程為:
ADF檢驗的原假設為 ;備選假設為。檢驗統計量的計算方法與標準的t統計量相同。若接受意味這序列為非平穩的;若拒絕 ,表示序列是平穩的。
(2) 協整關系檢驗
協整關系建立的基本點是Engle和Granger認為一些經濟金融時間序列單獨來看都是不平穩的,單獨進行分析沒有意義。但是這些序列因為一些原因被聯系在一起,這也就可以說它們具有長期均衡關系。
目前協整關系的檢驗有許多具體的技術方法,本文采用Johansen(1988,1990)提出的“極大似然估計法”,對A股指數和H股指數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Johansen檢驗又分為跡統計量檢驗(Trance statistic)和最大特征根統計量(Maximum eigenvalue statistics)檢驗。
(3)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利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找到變量間的領先與落后關系。A股指數與H股指數間的因果關系檢驗模型可表示為:
其中, 表示上證A股指數和H股指數。
(4) 方差分解分析
在研究時間序列的動態性質時,主要技術手段有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分析。脈沖響應函數描述的動態性質過于細致。Sims(1980)提出了方差分解方法,將內生變量中的變化分解為對向量自回歸模型的分量沖擊,定量但是相對粗糙的反映了變量間的影響關系。
三、實證結果和分析
本部分作者將依據樣本期中不同階段A股指數和H股指數的數據特征建立實證模型,就實證結果進行分析。
1.單位根檢驗
在進行協整檢驗之前,必須對所有的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利用ADF檢驗方法。ADF檢驗的滯后期數(lag)以Schwartz Information Criterion(SIC)作為判斷依據,表1為單位根檢驗結果。
由表1可知,經過取對數后的A股指數、H股指數兩序列在二個時間段中的水平值在顯著性水平1%是接受原假設,表明兩序列在二個階段為不平穩的。兩序列經過一次差分后的序列則拒絕原假設,表明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穩序列。那么我們可以認為經差分前的序列都包含一個單位根,符合進行協整關系檢驗的條件。
2.協整關系檢驗
這里我們采用Johansen(1988,1990)提出的“極大似然估計法”,對2個階段的指數序列進行協整關系檢驗,具體結果如表2.
表2的結果表明,第一階段在顯著性水平為5%時二者存在協整關系。說明A股市場和H股市場在股權分置改革開始之后兩市場開始了明顯的協整關系。第二階段二者沒有了協整關系。這是因為在次貸危機對中國內地股票市場產生影響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對香港股票市場的風險溢出而間接傳遞了次貸危機的風險。
3.方差分解分析
預測方差分解是通過對方差貢獻率對不同向量之間的沖擊關系進行研究。是我們粗略分析市場走勢的一個手段。表3是對2個階段的方差分解結果。
由表3可知:
(1) A股市場和H股市場的預測方差貢獻率基本上是由其身趨勢所決定的。其中A股指數波動變化可以由自身因素來解釋的占90%以上,H股指數波動變化可以由自身因素來解釋的也占到了80%以上。
(2) 從A股指數波動方差分解的具體結果來看,次貸危機前H股指數對A股指數的解釋能力占15.96%,次貸危機后,H股指數對A股指數的解釋能力減弱,減至0.13%。再從H股指數波動分解來看,A股指數對H股指數的解釋能力也隨著次貸危機從15.6%增至26.9%。隨著次貸危機的發生,兩市相互解釋能力發生了改變。
四、結論
1.結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次貸危機對A股市場和H股市場相關性的影響,研究方法包括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以及方差分解等多種時間序列檢驗方法。主要結論為:
(1) 2007年次貸危機的爆發引致了全球金融市場的震蕩。中國內地股票市場也發生了動蕩,上證綜指從6124.02點跌至2082點,H股指數從20609.1跌至4792.37。實證研究發現次貸危機對A股市場和H股市場之間相關性產生影響。次貸危機之前兩者有很好的相關關系,次貸危機之后兩者的相關性減弱。這是因為中國內地的資本市場還處在初期階段,中國內地股票市場相對于香港股票市場來說,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較弱。而且中國政策當局為了減弱次貸危機對內地金融市場的影響,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利好支持股票市場,這也使得中國內地的股票市場在次貸危機期間有反常于其他國家的表現。
(2) 次貸危機使A股市場對H股市場的解釋能力有所增強,H股市場對A股市場的解釋能力減弱。這表明隨著次貸危機的發生,兩市相關性逐漸消失,并形成信息傳遞方向從A股市場至H股市場。
2.啟示
通過本文的實證研究得知,次貸危機之后,兩市之間的信息傳遞有了明顯的方向。在此階段,投資者可以通過系統地考察A股市場的動態趨勢,進而預測H股市場的發展趨勢,尋找投資規律,為其投資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依據。
研究證實次貸危機使得A股市場與H股市場的相關關系減弱,這表明內地股票市場依舊是個相對封閉的市場。當今社會,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化迅速發展,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趨勢日益加強,世界許多新興市場國家也紛紛開放本國證券市場。要想在這個開放的大環境下生存,我國也必須逐步開放資本市場。但是在中國股市逐步融入世界市場的同時,也會使得世界市場的金融風險對中國金融市場產生沖擊。研究兩市場相關性的變化及其產生的原因,有助于政府管理層更好的對中國股票市場風險監測控制,也有助于政策部門適時出臺能進一步完善我國資本市場結構的相關政策。
參考文獻:
[1]吳世農 潘 越:香港紅籌股、H股與內地股市的協整關系和引導關系研究[J].管理學報,2005,2(2):190-199
[2] 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第一版
[3] 劉昕:“信息不對稱與H股折價關系的定量研究”,2004,財經研究
中國古代詩詞范文4
關鍵詞:引導;體驗;提升;中國古代文學;改革
作者簡介:林瓊(1975-),女,湖南臨澧人,湖南文理學院芙蓉學院,講師。(湖南 常德 415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文理學院芙蓉學院教改基金項目(項目編號:FRjg1107)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1-0117-02
“中國古代文學”是我國各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主干課,也是一門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根據調查結果來看,該課程的內容安排、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當前“中國古代文學”課教學模式不符合教學實際的需要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自身具有的特點使其教學難度較大。首先,中國古代文學時間跨度大,從先秦到近代大約3000年,并涉及史學、哲學、文獻學、文化學等多種學科領域,教師要駕馭自如,融會貫通,有一定的難度。其次,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古人用文言所寫,從語言表達到思想內容與今天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差距,學生學習起來難度更大。
根據“中國古代文學”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的重要性,以及覆蓋面廣、文言文理解難度較大的特性,開設該課程的高校普遍安排了四個學期、200節左右的課時進行教學。即便如此仍不足以將這么豐富的內容講透,不足以去介紹賞析大量的名家名作,而讓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方式又難以落到實處,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和拓展研究的人數很少,學生學習效果不盡人意。
從調查統計結果來看,大多數高校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采取的是以講授中國文學史為重點,穿插具體的名家作品鑒賞分析。這樣以史為綱,以作品為輔的教學,實為舍本逐末,往往只能應付考試,而不利于培養學生對文本的鑒賞能力,更談不上培養學生古代詩詞、散文的寫作能力,但課程內容安排不合理和課時不足又限制了作品選的閱讀和教學。實際情況是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沒有詳細讀過四大名著,更不用說通讀《詩經》、《史記》、《儒林外史》這些經典原著了,就連所選取的教材之一——《歷代文學作品選》也未能全部閱讀。為了應對考試,有些學生把文學史背得很熟,但是讓他們解讀文學作品卻一知半解,很多人連古文的斷句閱讀、繁體字的辨認等基本功都不具備,可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效果實在令人堪憂。
這其中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受考核內容與方式的影響,“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考試往往考查的是學生識記的能力,而不是理解分析、創作的能力;二是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在相當多的學校里,圖書館里的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屈指可數,比如《金瓶梅》、《牡丹亭》等很多高校圖書館都沒有,網上也難以查到原著;三則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較多,學生課余學習閱讀的時間少,興趣低。由上觀之,筆者認為“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文學教學與現實需要的契合要求改變現有教學模式
“中國古代文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即時效益,隨著價值觀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學生覺得學習古文沒用,學習熱情普遍不高,該課程日益受到冷落。進行教學改革的目的不僅是要改革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閱讀作品的興趣,培養學生閱讀分析寫作的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目標。
從教學內容上來說,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之后,中學教學中古代文學篇目增多,教學內容較以往變化很大,很多以往未入選的名篇如今已列入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而許多以前精讀的優秀作品卻已經刪去。這就促使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必須做出相應的反應,尤其是從教多年的教師,不能數十年就講幾篇重復的作品,必須在對文學作品的選講和詳略處理上作出調整。
然而,很多老師仍然習慣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未能真正得到貫徹實施。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腦的普及、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高校教學受到的影響也很明顯,網絡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對固有的教學模式帶來了變革的動力。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教學的結合,圖像、聲音、視頻等教學資源被引入課堂,教學方法有了新的變化,學生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吸引。但是由于落后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古代文學的教學方法改革沒有發生根本的變革,很多古代文學多媒體教學不過是把原先的黑板板書變作了ppt課件,有的教師甚至簡單地用視頻代替課堂教學,至于如何有效地發揮網絡資源的作用,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仍然是有待努力的問題。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現狀已經引起了眾多高校的關注。近年來,很多高校紛紛嘗試進行教學改革以擺脫困境,很多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教師也著手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和實踐。縱觀各高校研究的內容,筆者宏觀來看發現,很多高校開始思考“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與人才培養的目標的結合:古代文學教學改革開始關注如何培養創新人才,如何做到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有的高校還嘗試把區域民族文化與高校古代文學教學聯系在一起等等。具體的古代文學課程改革主要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自主性、互動式、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創建;網絡和多媒體教學方法的思考;還有吟誦、背誦式教學方法的回歸和強化。的確,這些教學改革有利于“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擺脫困境,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標,但是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聽課觀摩等方式,筆者發現,這些改革的措施往往停留在理論探索中,尚未有明顯的實踐效果。
三、構建“引導、體驗、提升”三位一體的教學和評價模式
“中國古代文學”的知識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古代文學各個階段和各種體裁的重點作品,系統掌握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發展脈絡,了解古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文學思潮、流派、突出的文學現象等。除了知識目標之外,有的高校還提出了能力目標——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評價中國古代文學、撰寫學術論文的科研能力;情感目標——如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感。然而現行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是難以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的,必須對此進行重新審視和大膽改革。經過摸索和實踐,提出了構建“引導、體驗、提升”三位一體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和評價模式。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不像某些學科一樣,直接傳授某種技巧,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利用古代文學中的豐富資源,結合社會實際與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引導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產生學習興趣。這樣的引導需要教師積極思考作品的思想內涵,巧妙地融匯古今,關注現實。例如在講解《三國演義》時,可以結合目前網絡熱門小說《水煮三國》等,與學生共同探討,如何提升自己的政治、交際甚至軍事等才能。諸如此類的引導應該不難做到,尤其是在古代小說的教學中。再如《儒林外史》的科舉制度可以和當下萬眾追捧的公務員考試相結合,從科舉制度對士林的摧殘,進而認識到不顧專業、不顧個性地投身公務員考試的盲目性。這樣學生會發現“中國古代文學”對自己素質培養、對了解社會和人性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
將以知識傳授為主轉變為以能力培養為主,讓學生在優秀作品的學習體驗中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針對以往教師“一言堂”、學生滿課抄的狀況,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恰當引導,適當鼓勵,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例如在明代神魔小說《西游記》教學中,筆者做過如下嘗試,用“作者想通過《西游記》表達什么思想觀點”的問題來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問題初看容易,分析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如不了解心學對明朝中期思潮的影響,沒有閱讀原著,沒有關注作品的回目中暗示,則很難把握作者的創作思想。實際教學情況是學生踴躍參與討論,各抒己見,課堂教學氣氛活躍,最后教師點評分析,知識點的理解也落到實處。根據教學內容思考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目標始終不能忽略。諸如詩詞、散文的作品教學,也不能由教師全盤包攬講授,而是讓學生先自行分析它的思想、藝術特色,再由教師點評、補充、總結。或者鼓勵學生積極制作課件,就某個作家某部作品中的一個具體內容上臺闡述自己的見解,教師則因勢利導,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真正落實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教學理念。
要使“中國古代文學”課能提升每個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筆者認為以下幾點不可忽視:
第一,切實落實小班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不能為減少教學成本或節約師資而簡單地合班教學。班額過大,一些面向全體學生的活動開展起來就顯得時間不夠充裕,不利于發揮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體驗則成了個別優秀學生的表演秀。
第二,增加課時,講授與學生自學、討論結合,必修與選修結合。從湖南文理學院近三年的教學實際來看,課時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從原先的每期54課時減少到每期45課時,呈減少趨勢。這對于內涵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來看,實為不可取之舉。課時的減少勢必使得諸多優秀作品的內容無法被深入了解,更談不上探討其藝術價值。為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往往只得壓縮作品分析的課時,只做簡單的文學史介紹。根據調查和實踐的結果,“中國古代文學”可以借鑒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安排一定的課時用于學生課堂自學引導和討論,確保學生的閱讀量。
此外,可以將“中國古代文學”和專業選修課統籌安排,必要時以專業任選課的形式加以深化補充,如北京師范大學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之外還開設了“中國古代文學原著精讀”2學期,總計64學時。各個學校可以根據本校的師資等情況開設如唐詩宋詞選讀、紅樓夢研究等專業選修課,互為補充。
第三,改革評價方式,以考核促進提高教學改革效果。比如平時成績的考核不僅僅是看學生的出勤率和作業完成質量,還應該把學生課堂參與討論發言的表現作為平時成績的一個考查點,以此來營造積極參與的學術氛圍。在學生成績中,占比重較大的期末考核成績不僅僅來自于對文學流派、文學思潮或者某部經典名著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的分析,還應該增加對學生創作能力的考查,要求學生在考試中創作古詩詞或者小品文,以考試促進創作能力的培養。關于古代文學教學,很多高校或教師都建議增加詩詞、古文背誦量,但是背誦的效果不容易檢查,往往流于空想,如果在考試中加入默寫詩詞古文的內容,勢必能引導學生加強平時對作品的記憶。再如仿效研究生入學考試,增加未精講作品的賞析,考查學生閱讀文本分析文本的能力,就可以促使學生平時加強自讀能力的培養。
從長遠來看,構建網絡教學平臺,以電子作業、學生互評、教師答疑的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形成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對教學效果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論怎樣,加強領導重視程度和教學團隊長期建設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出路。
參考文獻:
[1]戴建業.買櫝還珠——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現狀與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4).
[2]張昌紅.當前高校古代文學教學誤區舉隅及反思[J].教育探索,
中國古代詩詞范文5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審美經驗入手,研究學生所學的課本知識,由淺入深,找到歷史和現代的結合點,找到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新知識的結合點,才能更好地幫助現代學生理解古代花鳥畫。
人們常用“鳥語花香”來形容生活的美好,因為花鳥自身的美感,給人們帶來愉悅和愉快,自古文人騷客對它們用墨如潑。這一點是我上《中國古代花鳥畫》這節課的導入詞。
接下來,我把學生分成小組,利用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說出或唱出關于花和鳥的詩詞歌賦。這樣既可以展示學生的才華,又符合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課堂氣氛也非常好,真正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因為這些詩詞歌賦是青年人喜聞樂見的,而且在語文課上學過很多。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然后對學生說,詩詞歌賦中的花和鳥與中國古代繪畫中的花鳥,其道理是一樣的,你理解了詩詞歌賦中的花和鳥,也就理解了花鳥畫。我想,這就是一節課中最關鍵的切入點。
詩詞歌賦有的是表現花鳥自身的美,例如,“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芽,又香又白人人夸”。就像教材中的宋代趙佶的《芙蓉錦雞圖》,佚名的《秋葵圖》《白頭叢竹圖》《榴枝黃鳥圖》,清代惲壽平的《錦石秋花圖》等等。學生理解之后,馬上展開講花鳥畫的技法。直接表現花鳥自身美感的這些繪畫在技法上叫“工筆”。這種畫法以“寫生”為基礎,不同于西方的“靜物寫生”,那么,中西方的繪畫技法不同,繪畫工具的不同,使畫面效果也有很大不同。它著重于花鳥生態特征的表現,著重于描寫動植物的生命力及其特征。
學生在低吟淺唱的時候,有的唱出“古老的東方有個少女,名字就叫茉莉花,她不愛艷麗的裝扮,也不愛金飾繁華,她將一片真心,一片愛意,送給百姓千萬家。”這種形容茉莉花的特性與人們的情感相通的地方,在古代花鳥畫的技法中畫家常用“寫意”的技法,表現花鳥的特性與人們的情感和生活遭遇的某些相通的地方,作畫立意時便借其抒懷,表達人生志向。這種手法又叫“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學生唱到茉莉花時,我在黑板上寫到“潔白清香”,詩詞里提到牡丹,我就歸納出“榮華富貴”,學生提到劉禹錫的《陋室銘》里的蓮花的時候,他們自己就主動地找出四個字來歸納蓮花與人的性格相通的四個字“潔身自好”。又如,鄭板橋的《叢竹圖》,表現的是人的氣節,王冕的《墨梅圖》表現的是他自身的默默無聞與他的才氣,徐渭的《墨葡萄》表現出他的懷才不遇,朱耷的《荷石水禽圖》表現出他對統治的不滿。這樣,以此為突破口,學生漸入佳境,不僅能夠理解教材上的花鳥畫,還能舉一反三,理解教材以外的花鳥畫。
中國古代詩詞范文6
摘要::生態美在唐詩中有豐富的體現,從生態美學視域出發對唐詩的生態美進行解讀無疑會對它的英譯大有裨益。本文以李白的小詩《自遣》及其英譯為審美客體,探討生態翻譯觀照下譯者如何發揮主體性在譯文中充分體現原作的生態美。
關鍵詞:生態美學 《自遣》 意象 生態翻譯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朵奇葩,為了弘揚中國文化,許淵沖、裘克安、林語堂等翻譯大家都對中國古詩詞的翻譯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翻譯的標準層出不窮,從嚴復的“信、達、雅”到林語堂的“忠實、通順、美”,從早期翻譯研究學派利維的忠實與創造統一說到翻譯科學派代表人物卡特福德的“話語對等”和“功能對等”再到奈達的“動態對等”,這就造成了翻譯賞鑒的開放性和多元性。而詩歌作為人類語言實踐最美的產物,它的文字的凝練和意向的豐富讓其想象空間和闡釋張力無限豐富幽邃。這樣,詩歌的譯本就更見仁見智了。其翻譯批評的維度除了上述翻譯本體論諸多視角外,還衍射到了文學、國俗語義、文體學以及語言學(如系統功能語法、順應論和關聯理論等角度)等多個評判維度。本文則選取生態美學視角為契機,以李白的《自遣》為例,對中國古詩詞的生態美及其英譯進行解讀和賞鑒。
一 生態美學理論與生態翻譯觀
近年來,生態問題成為全球人類生存的核心問題,生態學也愈發地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它的影響已經逐漸滲透到其他諸多學科而產生了以生態為基礎的交叉學科,如生態語言學、生態翻譯學、生態哲學、生態文學、生態美學和生態文藝學等。其中,生態美學作為一種中國學者提出的當代美學理論,“以人與自然的生態審美關系為出發點,包含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以實現人的審美的生存、詩意的棲居為其指歸”。它的研究對象就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構成的人類生態系統以及人類生態環境。
雖是新近提出的理論,生態美學卻十分強調對中國古典美學資源和生態智慧的開發和利用。古人在與自然的接觸中逐漸建立了“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理念,比如,莊子在《齊物論》里就提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命題,這句話是說,人與自然本同根所生,同屬一個整體,構成了一個和諧完整的生態系統。然而,當生態學的研究重心轉移向人類的時候,它必須需要美學的關照,這便是生態美學的產生契機。正如樊美筠所言,中國古代美學家的“生態意識”更多的是“在審美的層面進行的,因此之故,它對人的精神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也就是說,它更多強調的在人敬愛、欣賞大自然的過程中,大自然對人的精神的豐厚回饋,包括對人心靈的凈化和提升以及帶給人精神的巨大愉悅”。可見,審美是人與自然實現統一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古人對待自然的審美化態度正是生態美學的核心所在。而在詩歌中,審美有化境,物我無兩分。這樣一來,在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唐詩宋詞中,詩人們返回生態自然的家園就是返回精神的家園,自然生態的和諧與精神生態的和諧是相互聯系著的。有詩為證,人邂逅自然的直接性在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交互性在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里表現得一覽無遺,而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發出的感慨“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表達的不僅僅是回歸生態自然的事實,更是回歸生態精神家園的喜悅。
中國古詩詞是中國文字美的產物,更是中國文人思維的美學產物。在中國古詩詞中,最重要的審美單元便是意象。意象最早出現在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等文論里,“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意象是指詩歌中融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它的本質就是主觀的“意”與客觀的“象”的融合。“浮云”、“落日”、“美酒”、“落花”、“清溪”、“明月”等一個個栩栩如生而儀態萬方的意象是詩詞的靈魂,而中國古詩詞史也是一套意象符號系統的傳承與弘揚過程。如果說對中國古詩詞進行生態解讀是挖掘詩詞中的生態意象美,尊重生態美學理論在文學詮釋中的地位的話,那么對中國古詩詞的英譯進行生態美學視域下的賞鑒則是在生態翻譯學的框架下對中國的生態智慧及古典美學進行移植和傳播。生態翻譯學是中國學者胡庚申教授提出來的將生態學與翻譯學進行融合的交叉學科,它立足于生態學角度對翻譯的過程、本質和宗旨進行闡釋和應用。生態翻譯學經過胡先生及其團隊成員的協力發展,已經成為一個系統性比較強的學科,包含“生態范式”、“關聯序鏈”、“生態理性”、“譯有所為”、“翻譯生態環境”、“三維轉換”、“譯者中心”、“適應/選擇”和“事后追懲”等研究焦點,它強調翻譯過程的“動態/平衡”和“生態美學”的傳達,也強調翻譯主體與外部生態環境之間的互相影響關系。另外,它也十分強調翻譯過程的“選擇/適應”,認為譯者既要適應,又要選擇。譯者要對譯文進行選擇,而選擇的目的是適應翻譯生態環境。換言之,正如王寧先生所言,生態翻譯就是“從原文內在的生態結構出發來對擬翻譯作品進行選擇,并且在翻譯的過程中依循原作固有的生態結構來在另一種語言中進行再現”。從生態翻譯學的角度來看生態美學在詩詞英譯中的介入,我們可以認為譯者具有一定的主體性,于譯文中充分呈現原作的生態美。
二 李白《自遣》的生態美及其英譯賞析
唐朝詩人李白(701-762)性格豪放,文采飛揚,其詩作代表了唐詩的美之極致。他的《自遣》一詩意境優美,飄逸不群,為五言絕句之精品。全詩曰:“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這首詩通過明示和暗含兩種手段塑造了幾個典型的意象:美酒、夜色、落花、衣衫、小溪、暮月、歸鳥和行人。中國古詩素來以語言的模糊美著稱,這就造成了詩無達詁、譯無定本的局面。在這首《自遣》里,李白的“對酒”到底是和友人一起飲酒,還是形影花間對酒獨酌?而飲的又是什么樣的酒?這些我們都不知道。這就為詩的解讀和翻譯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另外,“醉起”到底是醉眼朦朧中起身還是醉過酒醒后起身,不同的讀者也有不同見地。我們認為,全詩似乎在營造詩人花間獨酌、月下獨步的場面,塑造一個孤獨灑脫的隱士形象,符合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美學理念。故而,此詩適合理解為一處靜幽飄逸的場面:詩人對酒獨酌,不覺日暮,落花飄灑在他的衣衫上,醉眼朦朧中他起身沿著清溪獨步,暮月映照,鳥已歸巢,行人稀少。在這幅畫面里,我們似乎看到詩人手執酒盅,醉眼迷離,步履蹣跚,儀態風流,詩與酒完美融合,達到了詩情才學與精神境界的最佳狀態。李白是極愛飲酒的,他有“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的豪邁,也有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記載的“李白一斗詩百篇”。李白飲酒不為買醉,只為更直接地貼近自然。此詩夜色中的落花與衣衫的邂逅、清溪與暮月的邂逅,以及夜鳥與行人的缺失所營造的詩人徜徉天籟的美,無不傳遞著詩人與自然的瑩然邂逅的喜悅,體現了中國古代物我無它的生態美學理念。
然而,盡管此詩意象優美、意蘊豐富,但是它畢竟是一首簡單的五言絕句,如果簡單照直翻譯過去會讓譯語讀者大失所望,品不到詩作的生態意境和古典美。讓我們來看一下著名的古詩詞翻譯大家許淵沖先生是如何翻譯這首小詩的:
I’m drunk with wine
And with moonshine,
With flowers fallen o’er the ground
And o’er me the blue gowned.
Sobered,I stroll along the stream
Whose ripples gleam.
I see no bird
And hear no word.
――Xu Yuangzhong,2001.
譯作可以回譯為:我對著葡萄美酒啜飲而醉,同時也陶醉在月光下。落花飛舞,飄落在地上,也飄落在我藍色長袍上。酒醒了,我沿著波光粼粼的小溪漫步。飛鳥無影,萬物靜寂無聲。
可以說,許淵沖先生的譯文并不拘泥于原文的意象范疇及尺度,也打亂了原文的意象組合方式。首先,他將美酒理解為“wine”,具體化為葡萄酒。古詩中也確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詩句,可見,在靜幽的花間,李白當時所飲的可能是葡萄酒,這樣更符合這個由花、鳥、溪、月等意象構成的柔和境界。而譯文將它處理為“wine”,不僅是對原作的一種深入解讀,更是對譯語文化的一種順應。再來看“衣”這個意象,“衣衫”在古詩詞中也有極其豐富的蘊涵,比如張先的詞中有“昨日亂黃昏,來時衣上云”,對佳人衣衫的描述足以豐滿其人物形象,讓讀者浮想聯翩。而限于唐詩的言簡意賅,原作中只是一“衣”字,許淵沖先生卻將之翻譯為“blue gown”(藍色長袍),這種對意象創造性的豐富使原作的人物形象在譯語文化中變得豐滿起來,而用“blue”一詞更是符合原詩作的意境。在這樣幽靜優雅的環境中,詩人最適合穿的就是一身有寧靜悠遠情調的藍色長袍,儒雅飄逸中帶著淡淡的傷感。
該英譯中除了“酒”和“衣”兩個意象相對于原作的擴展外,還有原作意象的轉移以及重置。我們注意到最后一句“鳥還人亦稀”譯者用“I see no bird/And hear no word”表達,“行人”這一意象變成了“語聲”,但是譯語讀者稍加推斷就會知道譯作表達的是行人全無、萬籟俱寂的靜夜,而非諸人緘默不語的意思。可見,許淵沖先生轉移并重置這一意象雖然貌似對原作的不忠實,但這一策略不僅成功地實現了譯文的音韻美,而且也準確地表達了原作的意圖。讓我們再來看意象的重新組合。原作中“對酒不覺暝”在譯文中變成了“I’m drunk with wine/And with moonshine”,將“月”這一意象從第三句的“步溪月”提前,這是對原作最明顯的偏離,可謂譯者對原作的不忠實。可是細品起來,又發現這種偏離似乎是與原作的意境和詩品極為神似。詩仙于花間對酒獨酌,不覺日暮,新月東升,讓他醉的不僅有美酒,還有美景,而美景的靈魂就是皎皎的暮月,讓落花如夢、溪光粼粼,照著鳥兒歸巢、人兒入眠,而后銀輝灑滿整個世界潔凈如玉,如同詩人的旨趣。這么一品,譯作在“信度”上大打折扣,但是在“意境”上卻完美地呈現了詩作中的生態美,不能不令人稱奇。既然“月”這一意象意境前移并細化為“月光”,第三句“醉起步溪月”中就不可能再提到“moon”了。但許淵沖先生自有妙招,他譯作“Sobered,I stroll along the stream/Whose ripples gleam”。為什么清溪的波紋會粼粼發光呢?這便得益于第一句譯文中的“moonshine”(月光)了,真可謂“此處無月勝有月”!
綜上所述,許淵沖的譯文通過意象的豐富化、意象的轉移重置和意象與意象的重新組合發揮了譯者的主體性,然而這種主體性的發揮并沒有偏離原作的意境旨趣,這在本質上又一次例證了胡庚申“翻譯即適應”的生態翻譯學理念,譯者在對譯文進行選擇來適應譯語文化。翻譯家傅雷認為“東方人與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則重分析,細微曲折,挖掘惟恐不盡,描寫惟恐不周……”這樣一來,對籠統的意象進行細化、對整體意象進行細節轉移、對散點式的意象進行組合雖然貌似對原作不忠,但這種生態翻譯觀照下譯者主體性的發揮不僅能在更高層面傳達原作者的詩文意圖,而且還使整個翻譯過程變為一種美學實踐,在譯文中完美地傳達中國古代文人的文采情思及蘊含的生態智慧,符合生態美學的原則。
參考文獻:
[1] 曾繁仁:《生態美學―― 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觀念》,《中國文化研究》,2005年第4期。
[2] 樊美筠:《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闡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3] 孫琪:《“莊周夢蝶”的生態美學解讀》,《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4] 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中國翻譯》,2011第2期。
[5] 王寧:《生態文學與生態翻譯學:解構與建構》,《中國翻譯》,2011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