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1
2014年江蘇高考語文試卷的現代文閱讀部分,命題者節選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之死”的情節,其中第13題問“第六段中對安娜周圍人的描寫,具有什么特點和作用?”江蘇卷給出的答案是:“特點:既是客觀描寫,又體現出安娜主觀的感受。作用:從側面寫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經質的心理狀態?!?/p>
很多考生反映這道題的解答有相當的難度,抓不住答題的角度和重心。我覺得考生在高考中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和學生平時的課堂學習效率,以及高中語文教師對學生閱讀遷移能力的培養密切相關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高中階段的小說課堂教學進行認真的反思。
一、高考原題剖析
我認為江蘇卷這道題的答案回避了這段文字其實就是對安娜變態心理的描寫這一事實,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小說的相關情節:
文本第六段中涉及周圍人的描寫,先是“幾個年輕人盯住她的臉,怪聲怪氣地又笑又叫”,然后是“賣汽水的男孩目不轉睛地望著她”,再往后是“幾個太太和孩子來迎接一個戴眼鏡的紳士,高聲談笑著,在她走過來的時候沉默下來,緊盯著她”。
這些情節中,周圍人的活動其實是很正常的,反而是安娜因為渥倫斯基來信的刺激,以及先前所受到的打擊,使得她的心理變得扭曲,精神變得畸形,從而使她產生了一系列的錯覺。我們可以說,安娜此時就處于一種變態心理狀態,而對于小說中這樣的描寫,我們稱之為變態心理描寫。
二、知識要點溯源
在高中語文小說教學中,我們教師會總結作品中所用到的表達方式和藝術手法。描寫作為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必然會被提及。心理描寫又是小說中常見的描法,它對于刻畫人物心理,表現人物性格和情感至關重要。
我們應該讓學生知道,文學作品中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不僅可以表現正常的心理活動,而且還常常描寫人物的變態心理。所謂變態心理,是相對于人物正常的心理活動而言的,也就是人物在非正常狀態下的心理情況。這其中包括錯覺、幻覺等多種變態心理現象。變態心理的產生,一般都是由于客觀事物對人物的刺激所引起的。
三、課堂學習遷移
今年江蘇高考語文卷上的這道題目,之所以讓考生感覺有難度,其實是緣于考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較差??忌诟咧姓Z文必修課本的小說學習中是遇到過這樣的情節的,但我們的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能沒有進行必要的強調。比如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里面有這樣一段文字:
“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盯著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學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臨時考,教師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時候,惶急得多了?!?/p>
這段文字里,對于祥林嫂眼神的描寫是客觀的,但是因為“我”的心虛,心理上產生了某種錯覺,就在主觀上覺得她如芒刺一般扎在自己背上的眼神是因為對“我”的仇恨。
再比如《祝?!防镞€有一段文字:
“晚飯擺出來了,四叔儼然的陪著。我也還想打聽些關于……祥林嫂的消息……因此屢次想問,而終于中止了。我從他儼然的臉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為我不早不遲,偏要在這時候來打攪他,也是一個謬種,……”
魯四老爺的“儼然”是他一貫的做派,嚴肅、刻板,這符合他作為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的身份。此時魯四老爺的“儼然”更多的是因為祥林嫂的死偏偏在年底祝福的大日子里,這恰恰觸犯了魯四老爺的忌諱,而并非因為“我”在這個時候打攪他。魯四老爺的“儼然”其實是客觀描寫,而“我”因為還沉浸在先前和祥林嫂有關的驚惶中,所以內心非常脆弱,敏感、多疑,“我”所認為的魯四老爺對于自己的態度也就是“我”的錯覺。
可能大多數語文教師在講授這兩段文字時,僅僅是作為一般的心理描寫去講,而不會突出這段描寫的特殊性,也就是人物的變態心理描寫。如果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強化這一特點,那么學生在小說閱讀部分的知識體系就會更加完整,知識積累就會更加豐富,就能夠掌握一定的閱讀遷移能力,去從容地應對更多的小說閱讀。
此外,在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以外,我們還可以找到一些范例。比如《藥》一文中:
“哼,老頭子?!?/p>
“倒高興……。”
老栓又吃一驚,睜眼看時,幾個人從他面前過去了。一個還回頭看他,樣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眼里閃出一種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燈籠,已經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還在。仰起頭兩面一望,只見許多古怪的人,三三兩兩,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卻也看不出什么別的奇怪。
再如《狂人日記》中:
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又怕我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兇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
我可不怕,仍舊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議論我;眼色也同趙貴翁一樣,臉色也都鐵青。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個女人,打他兒子,嘴里說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他眼睛卻看著我。我出了一驚,遮掩不??;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來。
我插了一句嘴,佃戶和大哥便都看我幾眼。今天才曉得他們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樣。
想起來,我從頂上直冷到腳跟。
書上寫著這許多字,佃戶說了這許多話,卻都笑吟吟的睜著怪眼睛看我。
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我了!
《藥》和《狂人日記》在高中小說學習中可以算作是比較經典的范例,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把這兩篇小說作為必修課本的補充閱讀,將小說中相同類型的情節截取出來,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對于小說中的變態心理描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讓學生在比較中鍛煉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遷移能力。
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2
一、把握古今語序的不同
一般而言,無論是詞序還是句序,都是按其約定俗成的慣例來排列的。可在具體的語言交際中,說話人調換一下原有語序,即便不另增新詞,也能創生新意,使語言表達盡顯姿采,還可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學《迢迢牽牛星》時,我曾要求學生口譯“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一句,學生發現此句為互文,應作“迢迢牽牛星皎皎,皎皎織女星迢迢”。我追問,既為互文,能否將語序變為“皎皎牽牛星,迢迢河漢女”呢?經過研討,學生悟出其中奧妙,原來用“迢迢”寫牽牛星,還可讓人聯想到他是一個遠在他鄉的游子;而用“皎皎”寫織女星,則會讓人聯想到女性之柔美,兩者可互文,但不可互換。
二、把握古今句式的不同
古典詩詞講究韻律,常會出現一些平常少見的句式,初學者一時較難理解。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變換句式來幫助引導學生理解,但要注意的是,“將句子換一種說話”的改寫只是手段,目的還在于通過比較,使學生能夠領會原句表達的精妙。
譬如教學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開篇“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一句,學生乍看難以理解,筆者于是讓學生在原句基礎上稍作調整和補充,使它再變為散文句式,然后對照原句,體會兩者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學生感覺到兩句區別在于“英雄”與“孫仲謀”孰前孰后,原句先“英雄”而后“仲謀”,意在突出詞人的景仰之情。筆者如此點撥,學生學習運用,對詞中另一句“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進行改寫,經過對照品讀,發現原句突出強調的是時間“四十三年”,這就使得詞人壯志未酬的辛酸不言而自明了。
三、把握詞語的替換
詩詞中有些字詞的運用可謂獨一無二,精妙無雙,即使是用意義相近的詞語替換也難奏其效。當然,我們通過替換字詞進行比較,有助于理解難詞新句,同時也能夠領會詞語運用的準確巧妙。在教學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時,有學生發現《三國演義》版本中是“皎皎如月,何時可輟”,是否課本有誤呢?于是師生趁熱打鐵,發現用“掇”不僅能顯示曹公“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求賢若渴之心,而且還作比興手法,暗寓賢才何時求得與自己理想何時實現等豐富含義,而取“輟”則僅是“求賢之心不可停”。兩相對照,意境迥然不同。再如教學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赤壁之景的詩句:“亂石穿(崩)空,驚濤拍(裂)岸,卷起千堆雪(層浪)。”筆者問,若改為括號中的字詞豈不更有氣勢?經過一番研討,學生認為從豪放詞風格而言,似乎可行,但“崩空”、“裂岸”給人以慘烈之感,與后文“江山如畫”之語境極不協調。
四、把握詞語的增減變化
大凡名家之作可稱得上是文不加點,不刊之論,有時是“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如若增字刪詞,再與原詩詞比較,則能凸現其遣詞著字的大家風范,讀者也能進一步體會作品準確、生動的藝術表達效果。在教學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一詞時,筆者感觸頗深。
詞的開篇“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七疊連用,歷來被詞作名家視為疊詞運用的典范,而如何讓學生領會卻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題。筆者試將原句改為“尋覓,冷清,凄慘戚戚”,讓學生結合詞人的身世進行研討,反復誦讀,最后學生終于領悟到李清照不相信丈夫已死,在恍惚中仍覺夫君在家,于是不停尋找,一處找不著再尋一處;而后幾疊連加,真可謂字字有力,字字有神,字字有情。該句極其生動細致地表現了女詞人內心的悲戚之情,深刻反映出作者的孤獨與凄涼、沉痛與辛酸,從而抒發了作者因國破、家亡、夫死、寡居而產生的內心苦痛,感情宣泄得淋漓盡致,令人稱奇不已。當讀到詞人借酒澆愁,“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惫P者就此啟發,若將其中“淡”字去掉如何?學生猛然醒悟,原來詞人心中悲苦濃重,就是“酒”在口中也是無味的?。?/p>
五、把握詩歌的語言風格
詩詞的語言鑒賞可進行整體性語言風格比較。在比較過程中,既可橫向比較也可縱向比較,橫向以不同作家的同類題材作品相比,縱向以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相比,但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反復吟誦,精心推敲,使學生能夠整體把握住不同詩詞語言的獨特風格。
例如,同寫諸葛武侯,《蜀相》中“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抒發的是杜甫痛惜之心與壯志未酬之憤;《書憤》中“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抒發的是陸游的愛國之情與收復中原之志。同登岳陽樓,杜甫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孟浩然則是“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一樣的手法,不同的切入角度,使師生在反復吟誦推敲中發現,原來詩詞語言魅力給讀者帶來的是異曲同工的氣勢美和無比的震撼力啊。再如婉約派的“曉風殘月”與豪放派的“大江東去”,理論上人人皆知,但如何才能品味出這兩種不同的風格呢?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過多的理論辨析,而是讓學生換位朗誦,即以纏綿哀婉之語氣吟誦豪放激越之詞,反之亦然。在陣陣誦讀聲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整體把握,體驗感悟到兩大古典詞派獨特的語言神韻。
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3
這里的醫生熱情地接待了他,并保證為他免費治療,只是請他先與自己合作做一個小實驗。盲人雖然愉快地答應了,但還是很奇怪醫生能和他一個瞎子合作什幺。
“您現在雖然看不見任何東西,”醫生解釋說,“但通過這個實驗,您就可以看見電線里的電流和空間里的電波,也就是說能看見電子的運動。”?
“這不可能!”盲人不相信醫生的話。?
“當然能!”醫生堅持道,“人體身上的每個器官對外界的刺激都會有反應,比如在耳邊敲一下東西,您就能聽見聲音;而無意中碰到眼睛,您就會‘眼冒金星’。現在我設計了一個小小的電子儀器,只要把它用導線和連接眼睛的神經連起來,你就能通過它對電子產生反應并看見電子的運動了。”?
盲人半信半疑地同意參加實驗。于是醫生在他的眼睛上蒙上繃帶,然后接好自己設計的儀器。盲人開始向醫生講述他所“看見”的情景:?
“四周一片漆黑!黑得像半夜,深得像深淵,什幺都看不見。不過,等一會兒……我看見了!看見了!”盲人突然大喊起來。?
“你看見什幺了?”醫生激動地問他。?
“我看見許多光點,像波浪一樣有節奏地運動,而且光線有長有短。
“這可能是發報機發出的電波。”醫生猜測道。?
“我還看見許多亮點和亮線,有斑點、圓點,還有弧線、圓圈,許多亮光橫穿而過,互相貫穿過去,融合在一起,然后又分開流走……一個由光組成的網,上面布滿了光的花紋!?
“太好了,您只要慢慢習慣,就能分辨出各種不同的電流。“?
“對,現在到處都充滿了光亮,有強有弱,有深有淺,還有各種顏色,淺藍的、粉紅的、淡綠的、深紫的……左邊有個發光的大亮點,淺藍色光線就是從它那里發出來的!它就像一個大藍蘋果,又像一個藍色的小太陽……?
“天哪,您看見了門上的圓球把手!”醫生驚呼起來。?
“我沒看見什幺門把手,我看見的只是光點和從它身上發出的藍光。大概是太陽把那上面的電子激發出來了吧?”?
“對,一定是這樣!”醫生興奮極了,“那您能看見電燈在哪里嗎?”?
“我不但能看見電燈,還能看見沿著天花板懸掛的電線,電流在里面流動……哈,墻角那里可有點漏電,您最好找個電工修理一下。”盲人興奮地到處“看”,“窗外有許多用電線連起來的房子,電線交錯,到處是燈!”?
醫生高興地走過來,“那您能看到我嗎?”?
“當然能啦!看呀,這是您的頭,而這是心臟。”盲人邊用手摸邊說道,“您的腦袋里發出柔和的淡紫色光,您思考的時候它們運動的速度就變快。而當你激動時,心臟里就像燃起了熾烈的火焰。”?
“難怪!”醫生表示理解,“人體里到處都進行著化學反應,您看到的是生物電!而人的心臟,特別是大腦,肯定就像發電機一樣!”?
接著醫生開車帶盲人去“觀賞”街景,盲人感到眼花繚亂。只要哪有電流,在盲人“眼”里就成了光。街道兩旁的高層建筑非常有趣、盲人雖然看不見它們的墻壁,卻能看見許多由閃光的電線和電話線組成的明亮“籠子”,就好象摩天大廈的骨胳一樣。最令人驚奇的是電車,盲人覺得它就像中國神話里的風火輪一樣,一邊前進一邊拋出一束像火星似的電子團,而懸掛在街道上空電線上的電車天線就像被熔化了一樣,把周圍的街道照得一片火紅。?
順著電線“看”去,在城市的邊緣,盲人看見一片火的烈焰和光的瀑布,原來那里是一個發電站。發電站里安裝著巨大的發電機,所有的火焰瀑布都是從那里流出來的。而抬頭看去,則能看見天空中充滿了無線電流發出的閃耀亮點,從城市上空一直到星空,天地好象連成了一片,組成了壯觀的光的河流——這是宇宙中的電流!盲人長嘆一聲:“為了看到這些美麗的景象,肯定有不少科學家寧愿弄瞎自己的雙眼!”?
醫生的發明引起了轟動,所有報紙都刊登了這條消息。盲人也接到了許多邀請:軍事機關請他破譯外國的電報,因為他能根據光線的長短直接明白它們的意思;電氣公司請他去檢查地下電纜的漏電情況……最后盲人接受了電力公司的請求,到那里的科學實驗室做一個活儀器,檢測各種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