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水資源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水資源范文1
水資源安全:21世紀國家安全的關鍵組成部分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地球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而在這極少的淡水資源中,又有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占地球總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按地區分布,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等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占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占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缺水。目前,全球80多個國家的約15億人口面臨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的3億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狀態。預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0億人口缺水,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達40多個。21世紀水資源正在變成一種寶貴的稀缺資源,水資源問題已不僅僅是資源問題,更成為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
我國水資源安全形勢十分嚴峻。我國水資源總量28124億m3,占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美國的1/5、加拿大的1/50,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農村則有7000萬人口飲水困難。黃河流域水資源嚴重短缺、西北內陸河流域水資源枯竭,嚴重制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導致區域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之一。建立水資源安全戰略已經成為國家長遠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和重要戰略問題。
虛擬水——水資源和水安全研究的創新領域
最新研究表明,生產1t小麥需要耗費1000t的水資源,1t玉米需要耗費接近1200t的水資源,1t稻米需要耗費2000t的水資源。生產一個2g重的32兆計算機芯片需要32kg水。虛擬水不是真實意義上的水,而是以“虛擬”的形式包含在產品中的“看不見”的水,因此虛擬水也被稱為“嵌入水”和“外生水”,“外生水”暗指進口虛擬水的國家或地區使用了非本國或本地區的水這一事實。
虛擬水戰略是指缺水國家或地區通過貿易的方式從富水國家或地區購買水密集型農產品-尤其是糧食,來獲得水和糧食的安全。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實際上是以虛擬水的形式在進口或出口水資源。中東地區每年靠糧食補貼購買的虛擬水數量相當于整個尼羅河的年徑流量。從虛擬水的概念可以看出,虛擬水以“無形’的形式寄存在其它的商品中,相對于實體水資源而言,其便于運輸的特點使貿易變成了一種緩解水資源短缺的有用工具。
傳統上,人們對水和糧食安全都習慣于在問題發生的區域范圍內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虛擬水戰略則從系統的角度出發,運用系統思考的方法找尋與問題相關的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從問題發生的范圍之外找尋解決區域內部問題的應對策略,提倡出口高效益低耗水產品、進口本地沒有足夠水資源生產的糧食產品,通過貿易的形式最終解決水資源短缺和糧食安全問題。通常相對于國家甚至世界范圍而言,水資源的短缺通常只是局部現象。人口、糧食和貿易之間的特殊連接關系,為水資源短缺地方的決策者提供了在更大的范圍尺度上找尋緩解水資源短缺的新途徑。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對糧食進口的補貼政策,實際上是補償本地區水資源的不足,南部非洲和中東地區的一些國家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虛擬水戰略——水資源管理的制度創新
水資源管理的目的是為了規范在水資源短缺情況下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從當前國內外的研究和實際應用來看,采用的水資源管理包括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兩個方面,基本的管理途徑有工程建設、終端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三種,相應的管理戰略和管理階段可分為四個層次:供給管理,包括開辟新水源、大規模遠距離調水等,其目標是提供更多的水資源,但通常成本巨大;技術性節水管理,這是水資源需求管理的第一步,其目標是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益,但通常節水數量有限;內部結構性管理,是水資源需求管理的更高層次,涉及到區域內部社會結構變化等問題,如結構性節水;社會化管理,這是水資源需求管理的最高層次,認識到水資源的社會屬性,以水資源的社會屬性為主線,充分利用各種外部資源來緩解局地水資源的緊缺。
水資源管理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跨越水資源稀缺的障礙,社會化管理階段的出現意味著水資源管理問題域范圍的擴大,管理的著眼點從克服自然資源的稀缺(第一類資源稀缺)轉向克服社會資源的稀缺(第二類資源稀缺)。在這種意義上,能否調動足夠社會資源的能力(社會適應性能力)來克服第一類資源的短缺就成為水資源短缺問題能否解決的關鍵。顯然,虛擬水戰略擴展了水資源研究的問題域范圍,屬于水資源社會化管理層次。由于人口增長是水資源稀缺的最原始驅動力,糧食作為人類的生活必需品攜帶有大量的虛擬水,是當前世界貿易中數量最大的商品,因此,人口—糧食—貿易之間的連接關系就成為虛擬水分析的主線,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就是從水的社會屬性這條主線來進行水資源管理。因此,虛擬水戰略的應用必將引起水資源管理的制度創新。虛擬水戰略——平衡區域尺度,水赤字的有效工具和戰略措施
自虛擬水概念提出以來,已經在水資源短缺的國家和地區如中東和南非地區得到了一定的實際運用。虛擬水戰略可以成為一個平衡區域尺度的水赤字的有效工具。虛擬水貿易與虛擬水戰略研究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一個前沿研究領域。對于經濟發展內部不平衡、水資源分配模式與經濟發展模式不一致的國家或地區,虛擬水戰略特別有用。虛擬水貿易對于那些水資源緊缺的地區來說,本身提供了水資源的一種替代供應途徑,并且不會產生惡劣的環境后果,能較好的減輕局地水資源緊缺的壓力。對參與虛擬水貿易的國家或地區來說,還能增強這些國家和地區糧食安全的相互依賴性,減輕國家或地區之間因為水或糧食問題所引起的直接的沖突,創造持久的合作關系。當世界或地區糧食價格低于缺水地區自身的生產成本的時候,虛擬水戰略的優勢就更加明顯。富水地區和缺水地區之間實體水貿易由于運輸距離長遠、成本高昂通常十分困難,因此,虛擬水戰略日益引起了缺水國家和地區政府和水資源管理部門的重視,并開始在水資源戰略管理中應用。虛擬水戰略非常適合作為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一項現實的戰略措施,即通過貿易的形式滿足缺水地區水資源和糧食的安全。
開展虛擬水和虛擬水戰略研究,構筑水資源安全戰略體系
水資源范文2
關鍵詞:水資源;水資源保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水資源:水資源分為地表水及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動態水量河川經流量,一般稱為地表水資源。地下水儲存量是歷史時期積累形成的動態水量都比較小,主要靠地表水和降水入滲補給。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水資源保護及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堅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治水思路。烏拉泊水庫清淤工程、烏拉泊水庫清理搬遷工程、烏拉泊水庫清淤質利用及生態恢復建設工程正是順應了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使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效的和諧統一。
1.水資源保護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烏魯木齊市水源保護區管理條例》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積極推進節水型社會,擬定應對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預案。
1.1水功能區監督管理
陸續出臺了《水法》、《取水許可證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為水功能區監督管理提供依據。制定出各地水域納污能量核定,提出限制排污總量,從而進一步完善了水資源保護協調機制,在完成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工作的同時,及時將監測結果通報各地方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公布各地區水源地名錄。
1.2積極推進節水型社會
按照中央節能減排工作的總體要求,積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明確節水型社會的目標和任務,探索不同類型地區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具體模式和有效途徑。把創建節水型企業、單位和社區活動作為落實節水型社會各項活動。
1.3制定突發事件預案
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突發性水污染的預案。要求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應對有序,處置得當,確保飲用水的安全。
1.4大力推進水資源保護和修復試點工程
大力推進水資源保護和修復試點工程,減少人類對水資源的破害,提高全民保護水資源的意識。烏拉泊水庫清淤質利用及生態恢復建設工程正是利用烏拉泊水庫清淤工程中清理出的清淤質對1573.5畝戈壁沙坑平均覆土約1米厚,選擇防風性強、深根性、抗遡性強、耐旱適宜在項目區生長的鄉土樹種進行生態建設恢復。一方面即減少外運清淤質費用,另一方面對水庫上游戈壁沙坑通過生態建設,可以防風保土,改善水庫生態環境狀況,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界面之間的融合,進一步完善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性,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項目符合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國策以及支持科技型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與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先行的思路不謀而合。
2.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水資源保護不僅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前提,而且是保證社會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為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目標,針對現存在的水問題和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2.1不斷完善和創新治水理論,以可持續發展水利的思路指導治水。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科學發展觀強調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強調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提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根據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針和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思路,我們要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實行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并重,防洪抗旱并舉,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綜合治理,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要不斷完善和創新治水思路,對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環境惡化等問題進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防洪體系建設中,重視人與水的和諧,構建人水和諧社會。既要治水又要規范人類活動,給水資源留出足夠的空間和出路。要注重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優化配置。要改變對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念。建立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實行區域水資源統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2.2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制度與法規體系。
要貫徹落實《水法》,加強制度建設。盡快出臺“水資源管理條例”“節水管理條例”“水功能區監督管理辦法”等配套法規。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政策法規體系。
要加強水資源基礎工作。不斷完善水資源戰略規劃,制定水資源配置方案,搞好城市水資源綜合規劃,使城市建設和發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
2.3深化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
《水法》強調了水資源的統一管理,規定“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要貫徹落實《水法》,用足、用好現有的法規與規范性文件。根據《水法》,深化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對洪澇災害、干旱缺水和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實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實行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實現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
2.4創新建立節水防污型社會的運行機制,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節水型社會建設要依靠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要實行以用人和排污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全面實行定額用水和計劃用水,建立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機制。在建立節水防污型社會的運行機制的同時,注重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優化配置水資源;保護水環境,促進生態修復;建設科學合理的水資源利用體系,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2.5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環保工程。
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和管理是公共財政支持的重點領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財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長期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繼續把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列為長期建設國債投資的重點,力爭用于水利建設的比重有所提高。穩定水利建設基金政策,擴大基金籌集范圍。
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產業發展市場化、行業監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務的運行機制。調整經濟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形成政府財政資金、銀行信貸資金、國債資金、企業資本和私人資本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資體制。構建一個長期穩定的投資信貸體系。
結束語
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強水資源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要從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三個方面統籌規劃,進行水資源的合理配置,相當幅度地提高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建設節水型社會,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水資源保障。
參考文獻
[1] 沈國航,王禮先.中國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保護利用[M].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1
[2] 錢易,劉昌明,邵益生.中國城市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M].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2
水資源范文3
在生活中,我們是離不開水的。每天,我們洗漱需要水,飲食也需要水,水與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生活:離不開水!
記得在一個雙休日的早上,我家突然接到一個通知:“今天上午9:00~晚上7:00要停水。”我們來不及洗漱,就連忙拿東西儲水,九點鐘到了,停水了,可是,才儲畜了幾盆水。這么多水,要維持家中三個人的一天用水,還真為不易。首先,一家三個人要洗臉漱口,一共就用去了一盆水,(平時,三個人至少要用三盆水。)當我正要將洗臉水倒掉時,媽媽連忙制止我,指著旁邊的塑料桶,說;“把水倒在桶里,一會兒還可以沖廁所呢!這就叫作‘廢物利用’。”我點點頭,馬上照辦。沒有想到,“緊急時刻”還真有不少節約小竅門呢!這時,平時的情景浮現在我眼前:早上,當我用滿滿一盆水洗了臉時,便毫不猶豫地倒了。現在想起來,可真是浪費啊!洗漱完畢,自然是該做飯。這可也用去了不少水:要洗菜、煮飯、打湯……我在那時才發現,在人們生活中,是絕對離不開水的,水是人們生活的重要條件。
一天,就這樣緊巴巴地過去了。七點,水來了,望著嘩嘩直流的自來水,心中頓生感慨,水與我們的息息相關,滲透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如果沒有了水,我們生活的秩序不就全打亂了嗎?可是平日,我們用水沒有節制,這樣下去,將浪費多少水資源啊!
缺水:全面告急!
我突然心血來潮,走到電腦前,查了有關水資源的資料:“我國居然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怎么可能?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缺水:全面告急,用水:逐年增長,水質:不容樂觀。”看著眼前的數據和資料,我無言了。
水資源范文4
關鍵詞:保護水資源持續利用
一、我國水資源現狀概述
我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8,124 億m3,居世界第4 位。但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200m³,約為世界人均水資源的1/4,居世界第88 位。公頃平均水資源量也只有2.65 萬m3,相當于世界公頃平均數的2/3 左右。因此,雖然我國水資源總量并不少,但人均和公頃平均水量并不豐富,是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之一。我國現有300 多個城市面臨缺水危機,飲水困難的人口達7,500 萬人。水資源危機嚴重地威脅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近幾年,各地洪旱災害頻繁發生,例:2010年春我省出現了100年一遇的旱災,截至2010年4月5日,全省河道平均來水量較常年整體偏少30%,已有778條中小河流斷流、431座小型水庫和5908個小壩塘干涸,全省庫塘蓄水僅42.5億立方米、同比減少16億立方米;嚴重旱災已造成16個州市2640.28萬人受災,已有888萬人、1890萬頭(匹)牲畜(其中576萬頭大牲畜)飲水出現困難;旱災造成823萬人需要口糧救助;農作物受災面積達4743.7萬畝(其中秋冬播農作物受災3261.2萬畝、占已播種面積的90%、絕收1506.9萬畝,水果、茶葉、蠶桑、橡膠、咖啡五類經濟林果受災1482.5萬畝、占總面積的81.8%),預計全省小春糧食(夏糧)將因災減產60%左右;林地受災面積達5181萬畝、報廢1204萬畝。全省農業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70億元。
進入21世紀,隨著資源的過度開發,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一個水資源緊張的年代, 水資源短缺己演變成倍受世界關注的資源環境問題之一,水資源問題的研究愈來愈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性問題。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水資源的分布與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適應。我國北方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2/5,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3/5,水資源占有量卻不足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5,而南方人口占全國的3/5,耕地面積占全國的2/5,而水資源總量為全國的4/5。北方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1127 m³,僅為南方人均值的1/3。另外,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受“地大物博”傳統觀念的影響,且在對水資源保護、治理和利用上缺乏科學、嚴格的統一管理,以致我國水資源有效利用率低、水資源浪費的現象普遍存在,同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地下水超采、水質下降、水污染日趨加重等問題。隨著經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我國未來對水資源的需求量還將進一步增加。如何保護水資源,以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我們要研究的一項課題。
二、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水資源緊缺與用水浪費并存
據分析估計,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全國缺水總量約為300 億m3~400 億m3。從總體上說,因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洪澇災害。許多地區由于缺水,造成工農業爭水、城鄉爭水、地區之間爭水、超采地下水和擠占生態用水。但與此同時,用水效率不高、用水嚴重浪費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全國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系數平均約為0.45,而先進國家為0.7 甚至0.8。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為30%~40%,實際可能更低。全國多數城市用水器具和自來水管網的浪費損失率估計在20%以上。
2.水資源過度開發,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由于缺乏統籌規劃,水資源過度開發的現象很普遍。且地區間很不平衡,北方的黃河、淮河、海河,開發利用率都超過50%,其中海河已近90%。有些內陸河的開發利用率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合理限度40%。由于地下水的持續超采,使不少地區地面沉陷,海水人侵。在黃淮海流域,由于水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海河流域的河湖干涸,黃河下游經常斷流,甚至淮河中游在1999 年也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斷流現象。
3.水污染與因此產生的水環境破壞
全國工業、城市污廢水排放總量約400 億t,其中處理達標的只占23%,大量未處理的污水排人了江河,使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河段受到污染。城市地區90%以上的河道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造成不能提供達標的生活、工業和農業用水的水質型缺水。
4.水資源建設投入不足而且極不穩定
從20 世紀70 年代后期以來,對水資源建設的投入缺口很大
而且極不穩定。“”結束以后,由于對水利的作用發生認識上的分歧,水利建設的投資曾被大幅度削減,以后投資雖逐漸增加,但很不穩定。有的地方,大災以后大干,小災以后小干,風調雨順不干。有的地方,水災以后抓防洪,早災以后抓灌溉,重點不斷變換。因此,一些已定的規劃長期未能完成。
三、解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具體措施
1.制定科學的規劃,對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
在對水資源的規劃中,一要遵循綜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即在正確把握區域內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資源,規劃水利建設項目,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二要按照《水法》確定的水資源優先配置原則,合理確定水資源配置次序,確保當地經濟秩序穩定,社會全面發展。首先要留足水源,就地取材滿足人口密集的市、縣和重點鄉鎮居民的生活用水,分散解決農村人口水源問題,確保人人有水喝。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水資源的開發必需根據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在地區上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用水需要進行優化分配。通過水資源的合理配置,解決好嚴重缺水區的水資源供應。
2、科學利用和完善水資源保護的長效機制
從國家戰略利益出發,按照系統工程要求,全方位加大力度,繼續實施休牧(或輪牧)還草、返耕還(山、坡)林,營造濕地、草甸、林地、植被等,提高水涵養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繼續實施退田還湖、筑壩蓄水、疏浚河流,綜合治理、開發利用,以保護水體、控制調節水量,保障供水、防火減災。
植樹造林,提高水涵養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是一項惠澤子孫后代的大事,如楊善洲帶領群眾植樹造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988年原云南省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從領導崗位上退休后,回到家鄉施甸縣大亮山興辦林場,帶領大家植樹造林7萬多畝,林場林木覆蓋率達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綠色天地,使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得到明顯改善。20多年過去了,曾經山禿水枯的大亮山完全變了模樣:森林郁郁蔥蔥,溪流四季不斷。2010年春天,已持續半年的干旱讓云南很多地方群眾的飲水變得異常困難,施甸縣大亮山附近群眾家里的水管卻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們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場。近些年,隨著大亮山植被狀況明顯改善,山林的水源涵養功效得以很好發揮,附近村委會架起水管,將泉水從林場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戶,村民再也不用為吃水犯愁。
3.節約農業用水、提高工業用水效率
(1)實行科學灌溉,減少農業用水浪費
全世界用水的70%為農業灌溉用水,但其利用率很低,浪費嚴重。據估計,全世界有37%的灌溉水用于作物生長,其余都被浪費掉了。改革灌溉方法是提高用水效率的最大潛力所在。例如,渠道滲漏是世界各國在發展灌溉事業時遇到的共同問題。據國際
灌溉排水委員會的統計,灌溉水滲漏損失量一般為15%~30%,高的甚至達到50%~60%。我國滲漏損失一般為40%~50%,高的甚至達到70%~80%。由于大部分灌區的渠道沒有防滲措施,我國南方長江、珠江、東南沿海等地渠道水利用系數平均為0.6,其它各片為0.5。估計全國渠道滲漏損失的水量可達到1,700 多億m3。農業是用水的大戶,要增強水利工程對水資源的調控能力, 在現有農業節水措施的基礎上,加強農業的節水力度,改變農業種植結構,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
(2)降低工業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現在世界上許多工業發達的國家都把提高工業重復用水率作為解決城市用水困難的主要手段。如果把全國工業用水的平均重復利用率從目前的20%提高到40%。每天可節水1,300 萬t,相應地節省供水工程投資26 億元,節水量和經濟效益都是相當可
觀的。我國近幾年來,提高水的重復利用工作逐步開展起來。在一些水源特別緊張的城市,水的重復利用率已達到較高水平。
(3)樹立惜水意識,開展水資源警示教育
水是一種重要的資源,但它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
竭的,在水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增強水患意識,節水意識、法制意識是擺在每個公民面前的一個迫切課題,人們一定要建立起水資源危機意識,把節約水資源作為我們自覺的行為準則,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水資源警示教育。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水資源浪費。有效利用“中水”,實現水資源重復利用。
4.加強價格管理
價格杠桿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的主要手段。加強價格管理,一是改革供水管理體制,加強水費計收和管理力度;二是按原標準制定的定額管理,推進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綜合水價;三是對各類用水實行定額管理,超定額用水加價收費,定額內用水,按價計費,低于定額,降價計費。實現水資源的有效控制,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5.加大對污水的處理力度
我國已是水污染非常嚴重的國家,為了給子孫后代留下一片
凈水和一方凈土,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對環境污染的治理,通過各種手段堅決杜絕和防止未經任何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制止一切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顧長遠影響盲目引進高污染項目的行為。水體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兩部分,長期以來,由于工業生產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環境事件屢見不鮮,它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極壞影響,因此,應當對生產、生活污水進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處理的途徑;工業企業的生產污水應據其性質不同采用相應的污水處理措施。總之,我們必須堅決執行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制度,必須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嚴格執行環保制度,促進企業污水治理工作開展,最終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
6.樹立大水利、全流域的戰略意識
國家水利政策的調整和改變流域內工業和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區域重大工業項目和水利項目的上馬,都會對整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要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和科學的分析論證,多方案比較,站在整個流域而不是局部區域的角度,把不利影響、負面影響、長遠影響、全流域影響考慮充分。如上馬一個蓄水項目或調水項目,不僅要考慮對當地帶來的利益和影響,還要考慮項目對上游、下游和其他區域產生的影響,要對項目的必要性進行詳細論證,并與節水等方案進行比較,能否通過節水等措施獲得同樣多的水資源量,而投資較省、風險較低、負面影響又較小。
四、結語
中國水資源在相當長的階段仍處于短缺狀態,各級政府要
全面實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把節水、減污和保護放在首要位置,節水是當前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節水的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優化配置水資源,保障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節水是緩解水資源緊缺的根本途徑,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國家水資源安全、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戰略措施,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性任務。所以,我們一定要經過艱苦的奮斗,為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實現在國民經濟中有一個可靠的水資源供給體系,有一個有效的抗旱、防洪保安體系,有一個良好的水生態環境體系,才能保證我國由農業生產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才能使人民安居樂業,才能使我們國家經濟騰飛,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1] 王浩.中國水資源與可持續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7.
[2] 汪怒誠.中國水資源問題與時策.北京:學習出版社,2002.
[3]云南省防汛辦.抗旱救災工作簡報.2010年第24期.
水資源范文5
Abstrac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s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administrative, legal, economic, technical and other means of education, a variety of behavior regu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the increasing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s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o play its soci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TV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一、我國農業水資源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1. 1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導致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浪費共存現行的水資源管理機制,是一種非高效利用水資源的機制,由此造成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浪費共存尷尬局面。眾所周知,我國的農業水資源嚴重短缺,但與此形成明顯對照的是水資源浪費極其驚人。我國主要灌區的渠系利用系數只有0. 4~0. 6 ,即約有一半的水被浪費。例如,我國北方旱區水資源極其緊張,浪費卻相當嚴重,海河流域渠系利用系數約為0. 45 ,引黃灌區下游輸水損失達30 %~50 % ,河西走廊一些渠道,水量損失竟高達60 %~80 %。1. 2現行體制和政策難以形成有效的節水機制現行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存在的弊端,導致管理單位失去節水的積極性,如灌區沒有法律地位,缺乏經營管理自。灌區處于兩難境地,具有“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的說法,實際上,作為事業單位,沒有人事部門下達的行政編制,財政部門不安排事業經費;同時又要求它實行企業辦法管理,它既沒有法律地位,又受多種限制,不能像企業那樣追求利潤。現行的政策不利于節水。目前的灌區收入主要依靠水費,在固定的價格條件下,水費的多寡取決于供水量的多少。一些灌區為了獲得較多的收益,甚至鼓勵多用水,有些灌區雖然節約了水,但被無償地調給其它部門,無利可圖,嚴重地影響了節水積極性,不利于節水機制的形成。
1. 3過度超采,生態環境惡化由于對地下水嚴重超采,導致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甚至惡化。如在井罐區出現大面積地下漏斗區,全國出現56 個漏斗區,總面積達8. 2 ×104km2 ,漏斗的出現,引起地面沉降或裂縫,甚至導致海水入侵。例如,全國已發現地面塌陷700 點多處,秦皇島市已經形成32. 4km2 的海水入侵區;黃河流域由于過量不合理使用,多年來不斷斷流,已經對相關地區產生重大生態環境影響。
1. 4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收不抵支,舉步維艱由于水價太低,全國平均水費為運行成本的50 %左右,導致經營單位虧損嚴重,生存處于困境,甚至難以維持生存。1. 5水資源“農轉非”現象嚴重“農轉非”是指農業水資源通過不同的途徑改作它用。我國水資源“農轉非”現象更加普遍,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趨勢更加明顯,制約農業的發展。1949 年我國農業用水量約為1001 ×108m3,占全國總用水量1031 ×108m3的97. 1 % ,到1998 年,該比例下降到74. 65 %,與此同時,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比例由2. 9 %上升到24. 6 %。
二、我國水資源管理未來將出現的趨勢
2. 1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傳統的水資源管理可以統稱為供水管理,其主要的特征是根據工農業用水需求,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來實現水資源供需平衡,它為緩解甚至徹底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發揮了重要作用,并且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某些地區仍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隨著水利工程不斷興建,工程難度愈來愈大,成本也不斷增加,而且隨著徑流開發加大,帶來了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水資源供需矛盾也不斷加劇,完全依靠增加工程解決水資源問題已經成為不可能,運用綜合手段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成為一種必然。供水管理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用水者節水的可能性,它將水資源供需矛盾的解決寄托在水源供給上,其結果是水資源浪費的增加和低效。必須改變供水管理為需水管理。所謂的水資源需水管理就是綜合運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經濟的手段來規范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人類行為,從而實現對有限水資源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它強調把水資源作為一種稀缺的經濟資源,對水資源的優化利用應著眼于現存的水資源供給,而不是自發的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資以滿足未來的水的需求。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業水資源供給量不可能增加,我們必須依靠現在的4000 ×108m3左右水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水管理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所在。
2. 2由單項管理向綜合管理轉變水資源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眾多方面,如農業、水利、科技、氣象、城建、環保、宣傳、計劃和行政部門等等。在以往的水資源管理中,各個部門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缺乏系統地考慮問題,其最終的結果是有利則爭,無利則推,使水資源開發利用短期化,持續發展思想很難貫穿到實際工作中去。未來的水資源管理,是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管理水資源,是將水資源放在社會經濟環境等大環境中去開發利用,所以,其管理是綜合管理,如地上、地下、降水、污水、中水綜合管理等,并且與經濟結構、社會發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于農業而言,為了實現水資源的綜合管理,首先設立綜合協調機構,從組織上為部門的聯合創造條件,如國務院成立全國節水農業工作領導小組,宏觀指導全國節水農業工作開展;其次,制訂多部門參與的可行的節水農業規劃,節水農業發展必須有一個切實可行的節水農業發展規劃,并且將此規劃作為有關部門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為此,首先應該下大力氣完善規劃基礎工作,明確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制定科學的節水農業規劃,為多部門聯合提供實現的基礎。第三,充分重視發揮地方部門的聯合效益,地方是節水的真正主力,只有充分發揮地方各部門積極性,才能事半功倍。如山東桓臺縣是老井灌區,縣委組織水利、農業、氣象、財務和宣傳部門參與,目前成為全國第一個節水噸糧縣。2. 3由行政區劃管理向流域管理轉變按流域(地區、灌區) 統一開發利用和管理水資源,是我國水資源管理的一個方向,其最大的特點是打破單純的行政區劃管理,走向以流域為單元的綜合統一管理軌道。水資源按流域形成自然體系,只有按流域統一管理方可做到保護與合理配置相結合,使上下游依賴水資源的各經濟部門得到均衡發展。對于農業水資源而言,具體內容是以流域為單元,對地表水地下水聯合運用,優化調度,合理利用。灌區應以開發利用淺層地下水為基礎,以地表水作補充,以淺層水的地層空間作為調節大氣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的地下水庫,以調控地下水埋深達到適宜動態為指標,最大限度地把天然降雨轉化為可持續利用的水資源,綜合治理旱澇鹽堿,獲取最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水資源范文6
關鍵詞:雨水;資源化利用;主要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9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特別是華北地區的水資源供應日益緊張,要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需要從開源節流兩方面入手解決。自然降雨是水循環系統中的重要環節,對于調節水資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經濟和技術方面的原因,雨水通常被直接排掉,這對于水資源緊張的缺水地區和城市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浪費,同時在夏季暴雨季節城市的雨水由于不能有效下滲,還容易造成城市內澇,影響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因此加強雨水的資源化利用,有助于緩解缺水地區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化解城市內澇災害。
一、雨水資源化利用的重要價值
據對全國六百多座主要城市的調查發現,其中七成以上的城市存在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其中屬于重度缺水的城市就有近140個。尤其是水資源極度缺乏的華北平原地區城市,都存在嚴重的地下水超采問題,部分地區已經出現地面沉降和地漏等自然災害。同時由于城市地面硬化率的不斷提高,給夏季的城市防內澇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此外由于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區大氣和地表會積聚相當數量的可溶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會隨著雨水進入地表水體,并對其產生污染。因此,對于雨水的資源化利用,不僅有利于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適當補充地下水資源,還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因此進行雨水的資源化利用,具有重要實際價值。
二、雨水資源化利用的主要技術
雨水的資源化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市政、園林、道路都等多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成效。以技術關鍵和主要目的是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對雨水就地吸收和利用,減少雨水的流失量,目前在與水資源化利用方面比較成熟的技術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雨水蓄積技術
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季風氣候,因此降雨量在時間及空間分布上有明顯的不均勻性,尤其是北方地區在汛期的兩個月內往往集中了全年大部分的降雨。因此要對這些雨水進行充分利用,使其產生資源化效益,對其采取適當的蓄積措施是必由之路。目前,大面積降雨的雨水蓄積重要依靠湖泊和水庫來進行,這就需要建立雨污分離的排水系統。道路和屋頂等小面積的雨水蓄積主要通過水窖和大型蓄水池來進行,并將用于園林景觀、家庭和工業方面的非飲用水。在雨水蓄積和儲存過程中還要注意對其進行適當的處理,使水質達到相應的使用標準,但是雨水的水質比廢水要好的多,因此一般經過簡單的篩網處理即可。
(二)雨水滲透技術
相對于其它雨水資源化利用技術來說,雨水滲透技術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優勢,同時也有助于發揮綜合效益。此項技術主要依靠滲透設施的設置來實現,滲透設施主要包括滲水管、滲水溝、滲水地面、滲水井以及滲水洼塘等,這些設施一般造價不高,因此往往能達到節省投資,一舉多得的目的。但是具體采用何種滲透設施進行雨水利用要根據具體的環境和場地條件以及雨水水質是否污染等因素來進行最后確定。
滲水管屬于多孔管材,將其埋藏于地下以后,雨水就可以通過其向周圍的土壤進行滲透,這種滲透方式的優點是滲透設施位于地下,不影響地面有效面積的使用,如果將滲透管的周圍進行多孔材料的填充還有利于提高滲透速度和調蓄能力。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滲透孔洞極容易被雨水中的懸浮顆粒物堵塞,造成滲透能力下降,并且很難通過清洗恢復滲透能力。滲水溝是利用底部鋪設具有較好通透性的碎石層或多孔材料的淺溝來實現雨水下滲,這種方式的好處是施工難度小、投資低,但是占地面積較大。滲水地面主要有兩種:一是以綠地為主的天然滲水地面,另一種是人工滲水地面。天然綠地的優勢是能夠在優化環境的同時還能對雨水中的大顆粒污染物進行截流和過濾,不利之處是滲透能力受下層土壤的性質影響較大。人工滲水地面以多孔瀝青地面、碎石地面以及草坪磚地面為主,主要應用于人行便道和停車場。滲水洼塘可以是天然池塘也可以是人工修筑,其好處是可以作為自然景觀的一部分,缺點是占地面積較大,水質容易受到污染。滲水井主要是利用通過具有透水性的井壁向周圍土壤進行滲透,其優點是建造成本低,容易維護。
(三)雨水回灌技術
在我國華北平原的很多地區由于多年的地下水嚴重超采,形成了嚴重的沉降漏斗,并且范圍不斷擴大,甚至由此引發了嚴重的地面沉降以及斷裂帶的產生。如果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補充,地面沉降勢必會不斷惡化,并影響到地面建筑物的穩定與安全。因此,在汛期將多余的雨水進行回灌,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雨水的人工回灌并不能簡單的進行,需要考慮諸多復雜因素的影響。首先在回灌設施上,可以有效利用現有的廢棄井和滲井以及新建滲水井和回灌井。目前,西方經濟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雨水回灌對地下水的補充作用,其人工補給量均在開采量的10%以上最高的甚至能達到近30%,因此,我國在雨水回灌補充地下水方面具有很大的發展余地。這不僅有利于增加地下水的蓄積量,還有利于我國夏季汛期的防洪安全,可以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四)雨水綜合利用技術
(1)人工濕地處理。這種應用技術在城市雨水處理種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其主要包括前處理系統和主體濕地兩大部分。雨水的前處理主要是除去雨水中的較大顆粒物,因此主要通過沉淀池自然沉淀即可,這可以有效降低濕地處理的負荷,提高最終的處理效果和濕地處理系統的的利用期限。
(2)MBR處理系統。這一處理技術是一種比較流行的中水回收利用技術。其工藝原理是將膜分離器用于曝氣生物濾池,使二者結合形成的雨水回收處理技術,該技術集合了生物降解和膜的高效分離的雙重作用,是雨水得到較好的凈化,因此該技術具有維護方便,占地面積較小,處理后的雨水水質較高的優點。
(3)雨水深度處理技術。這一處理技術一般用于對處理后的水質要求較高的情況下。其處理工藝一般包括吸附,分離以及消毒等基本環節,雨水深度處理目前已經成為雨水回收利用的必要過程,其不僅還可以使雨水的水質得到大幅提升,也可以避免雨水直接回用帶來的安全及衛生隱患。
三、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水資源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面對水資源、水安全以及水環境的嚴峻形式,積極開源節流是不可替代的關鍵手段。其中雨水利用不僅有助于緩解水資源緊張的局面,同時也是減少城市內澇的重要手段,此外加強雨水的資源化利用還有助于雨水的污染控制,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其綜合效益是不言而喻的。目前我國在雨水的資源化利用方面還處于起始階段,因此雨水的資源化利用有巨大的潛力。
參考文獻:
[1]廖新亮. 做好雨污分流促進城市雨水利用[J]. 城市道橋與防洪,2013,03:115-118+217.
[2]喬翠平,孫緒金. 城市雨水資源利用技術模式研究[J].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3,04:41-45.
[3]王曉燕. 雨水利用技術應用于水景觀建設的探討[J]. 山西水利科技,2013,03: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