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低碳生活論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低碳生活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低碳生活論文

低碳生活論文范文1

[關鍵詞]農村生活保障;絕對貧困;相對貧困;合理界定;低保對象;低保標準;保障制度體系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國家和社會為保障收入難以維持最基本生活的農村貧困人口而建立的社會救濟制度。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0%左右,建立農村困難群眾的低保制度,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對川中某市低保的調查分析

該市是四川西部成都平原一個經濟較為發達的中等城市,從2000年開始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6個縣市區先后建立和實施了該制度。到2005年9月,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戶數達2.66萬戶,人數達5.48萬人。從該市實施情況來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1)城鄉“低保”標準差距較大。農村居民“低保”標準僅為城市的40%,月均補差為城市的20%,城市居民低保標準最高線為年均1992元/人,低線標準為1560元/人,月均補差為59.25元/人。農村居民低保標準一類為年人均800元,二類為年人均720元,三類為年人均600元,人平補差月最高為20.33元/人,月最低僅10.10元/人,全市農村“低保”人均月補差僅有10.98元。這點錢只能買少量生活必須品,解決群眾困難的作用十分有限,現行低保政策與實行農村低保的初衷距離存在不小差距。(2)農村居民低保標準低。2004年,該市314.3萬農業人口中,實際收入水平低于國家扶貧辦核定的年人均純收入627元特困戶標準的農戶1135戶,農村居民68136人。按目前該市農村低保標準,全市70.58%的低保戶,人口享受的低保標準低于年人均純收入627元的絕對貧困標準,僅按627元標準,已保戶數僅占應保數的83.38%,而應保數僅占該保人數的79.41%.(3)農村低保資金投入不足。農村低保尚處于地方試點階段,中央和省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很小,根據對該市的調查報告得知,該市、縣(市、區)財政安排的農村低保資金投入僅700余萬元,占財政支出的比例較低。近年來稅收體制調整后,縣市區級財政收入增長慢于支出增長,嚴重制約了對農村低保資金投入的增長,使農村低保仍然處于低標準的水平。一些丘陵縣債務沉重、工商稅收不足,農業稅免征后,財政更加困難,對低保投入就更難確保長期落實到位。(4)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確定難。雖然該市制定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暫行辦法》,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低收入家庭的房產、儲蓄、有價證券、隱性收入等難以合理核定;二是有勞動能力的保障對象的隱性收入核算難;三是農戶外出務工收入或臨時性收入計算難;四是確定農戶具有法定贍養、撫養關系且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全體人員收入難;五是因危房基本改建導致生活困難的人員是否列入保障對象不明確。

上述的個案,也是全國普遍存在的問題。從目前全國大多數實施的來看,還存在幾個突出的問題:(1)農村低保覆蓋的面太小。據統計,截至2004年我國有2610萬農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還有4977萬農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924元,屬于相對貧困。[1]目前已有581.3萬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約占農業人口0.6%,與全國實際特貧人口3000萬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2)農村基層負擔重。中央財政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上投入少,各地實際采取的都是地方財政和鄉村集體共同負擔的辦法,具體分擔比例視當地經濟情況而定,鄉村經濟條件好則分擔比例大一些,鄉村經濟比較差的則由縣級財政負擔大頭,基層的負擔重。因此,需要在深入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更加系統科學地構建我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體系。

二、建立和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消除城鄉差別、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是貫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要思想的根本體現,是實現農民國民待遇和社會公平的基本要求。讓人高興的是2004年農村家庭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多達228.7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39.4%;[3]截止2005年10月,全國有15個省,2000多個縣市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但是,還需要不斷對這一制度進行補充和完善。

1、合理界定低保對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只能是那些生活水平低于或等于國家公布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人群,一般是以家庭人均年收入指標為標準來界定低保對象。具體來講:(1)家庭成員均無勞動能力或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無勞戶,如沒有依靠、沒有生活來源的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等;(2)因災、因病及殘疾致貧的家庭;(3)由突發性自然災害造成生活一時困難或因農產品市場的激烈競爭生產經營不善而面臨困境的農村居民;(4)有一定的收入來源,但是生活水平低于或等于國家規定的最低生活水平標準的農村居民。農村低保對象界定標準上確有一定困難,如收入難以貨幣化、收入的不穩定性等因素,因此在界定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要以通過最大努力,仍達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線為衡量標準,在較為全面調查了解掌握貧困家庭的成員結構、收入狀況、生活費列出、致貧原因等情況的基礎上,結合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的確定,分類別、分情況制定出屬于保障對象的條件與范圍,防止“搭便車”的行為。

2、科學確定低保標準。要發揮最低保障制度應有的功能,重要的在于要科學制定最低生活標準。世界各國大都以恩格爾定律為依據制定各自的最低生活標準。在確定時要考慮以下幾方面:(1)力爭低標準、廣覆蓋,既發揮效益,實現滿足困難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這一低保制度功能,又體現社會公平與公正。(2)根據地域和發展的不平衡,允許存在層次性和差別性。(3)對于一些情況特殊的低保對象,如孤寡老人和孤兒以及單親家庭可以考慮適當提高標準10~20%.(4)優撫對象的生活困難不應該在低保制度中解決,而應該參照低保制度的保障方式重新設計國家補助制度,標準應該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3、建立較為完善的低保資金保障和籌措制度。資金的保障與籌措是建立低保制度的核心問題。鑒于此,應及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力度,完善財政撥款制度,將低保資金列入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的預、決算,做到“年度預算、定期撥付、年終決算、結余流轉”。根據實際情況相對明確中央和省、市、縣、鄉各級財政和村集體分擔的比例,并以社會捐贈和社會互助等作補充。一般中央財政應負擔50%,特別困難的地方中央的負擔比例還可以再提高,余下的部分,鄉村經濟條件差的省與地、縣、鄉三級負擔,負擔比例可為2∶4∶4;鄉村經濟條件一般的縣、鄉、村三級負擔比例各為三分之一或3∶3∶4.并且各級政府應建立低保專門帳戶,專賬要按已定好的分攤比例做好收入賬,中央、省、市、區(縣)各多少。同時,建議將個人所得稅作為支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財源。在發達國家,個人所得稅約占整個財政收入的30%左右,而主要用于社會保障的公共支出約占財政支出的20~30%.另外還可適當開展社會捐贈活動,充分發揮民間慈善團體的作用。

4、完善低保管理體制。建立政府統一協調、民政部門歸口管理、相關部門聯動的管理模式。對基層管理機構和服務網絡要加強建設,要將工作重心下移,夯實基層工作基礎,現在基層單位專項負責的人很少或沒有,不利于工作的開展。在管理上堅持屬地管理原則,以戶口所在地作為低保救助管理的基本單元,不論貧困人員住在何地,都要納人戶口所在地的鄉鎮統一管理。同時加強檢查和督促,確保低保金及時足額發放。

5、實施相應的配套改革。建立低保制度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有相應的改革措施與之配套。(1)完善政策法規,實現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規范化管理。(2)制定與之配套的優惠政策。如對已享受低保救濟但生活仍較困難的村民,可對其子女教育費用等實行減免政策;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經營者實行減免稅金等優惠政策。(3)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鄉鎮企業和組織農村勞務輸出,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消除農村居民的貧困問題。(4)營造良好的氛圍環境。政府應高度重視,管理部門要加強同財政、勞動保障、工商、稅務、教育、衛生等部門的溝通與協調,探索實行醫療救助和教育救助等辦法與措施,做好低保工作;社會各界要用理解和愛心,積極認同和參與,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為農村低保提供捐贈和資助,真正形成部門齊抓共管、社會互助互濟的良好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高尚全再分配要著力解決困難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EB/OL]人民網,2005-09-20.

低碳生活論文范文2

論文關鍵詞:化學教學,非智力因素

 

贊可夫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動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強化學生的心里活動調節效能,深化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從而使其直接有效作用于學生的認知活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這一專題研究已成為了化學教育工作者重要課題之一。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動中,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由此,優質高效的化學教學必須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化學學習內化為主觀需求,將對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堅持到底。在此,我從激發興趣的角度,談非智力因素的開發。

一、通過化學教師的個人魅力感染學生,激發學習興趣,開發非智力因素。

首先,從人性美的角度教育學論文教育學論文,感染學生,激發興趣。

蘇聯作家康巴馬斯托夫斯基所說:誰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記在心中的話、夢,遠方傳來的聲音,一滴水珠里的陽光或者船頭的一聲汽笛不就是這種刺激。興趣的激發是平時師生相處的一種無意識的心靈交流的過程。

冬天里的問候、偶遇時的稱呼、雨天的小傘、感冒時的熱水、考試失敗后的慰藉、網上QQ聊天、課堂上適時的鼓勵、籃球場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許來自于生活上的關懷更能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親其師,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貫徹。這是一種大愛,是一種在人性關懷的熏染下激發學生感性認識的一種有效途徑。學生從情感上親近了老師,也從感性上親近了他所教的學科――化學,以此種關系為基點,學習興趣得以了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開發,化學教學也才能更加順利有效地開展。

其次,從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學生,激發興趣。

對于目前處在一個個性張揚的年齡階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們對于教學的一種個性體現。他們需要友善的老師,但是他們更需要智慧的老師。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師能更加長效激發學生的興趣。

A、提高化學老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表達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說:“不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而企圖教授學生的教師,等于在打冷的鐵。”而幽默的語言能夠刺激學生產生興奮區間,撞擊平靜的思維從而產生求學的欲望。例如:我對愛情化學反應類型的小結

(1)一見鐘情型=化合反應 A+B=AB

(2)別人牽線型=催化反應 A+C+B=AB+C

(3)挖人墻角型=置換反應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墻角型=復分解反應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應 AB=A+B

如此特別而幽默的總結,能夠緩解學生對于化學課單一的教學語言的審美疲勞,對大腦皮層產生更為強烈的沖擊,記憶的周期更長,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學老師的綜合素養,關注跨學科教學模式的綜合運用。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在通過構建知識的過程中,學得好,動機就能夠得到強化。例如:對于侯氏制堿法的講解和引導。不僅講了制作的過程,發明創造的意義和價值,還講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術上的三大貢獻,以及他的愛國情懷。如此,將歷史和化學結合在一起,滲透了德育教學,激起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加有力于學生對于本科內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過化學實驗激發學生興趣教育學論文教育學論文,開發非智力因素雜志網論文格式范文。

首先、通過老師實驗的演示和引導,激發學生探究心理。

A、通過老師實驗的誤區設置,引發學生的理性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在此,要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必須提高學生的對實驗的注意力和觀察力,而對于可能性的實驗,設置實驗誤區卻是更能夠引導學生的思考、促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加強學生對實驗的感悟,避免學生自己實驗不必要的麻煩。

例如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置”這一實驗中,可由數個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掌握一定的實驗技巧后,先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過程,操作過程中動作適當放慢,這期間必然會出現錯誤的實驗操作,由其他學生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指出實驗中錯誤操作,并根據實驗原理推斷錯誤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濃度如何變化。最后由學生吸取演示學生的教訓動手改進實驗操作配置溶液。通過錯誤教學,從而達到深刻領會實驗要點的目的。

B、通過趣味性實驗演示,引發學習的樂趣,探索化學反應現象。化學實驗的目的性太強,基于課程內容的安排,實驗成為了理論知識的必要補充,和鍛煉動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如果拋開功利的因素,擯棄學習的目的,以娛樂的心態來面對一些有趣的現象,或許所謂的實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體里的星光”的實驗。在一支較大的試管中,加入幾毫升無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濃硫酸,在試管背面襯一張深藍色的紙。搖振試管后,關閉電燈,用小匙挑一些高錳酸鉀晶體,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漸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點點,恰似秋夜的星光,還有輕微的炸裂聲。那么,高錳酸鉀、酒精的混合液里,為什么會發光呢? 如此教育學論文教育學論文,這種有趣的實驗,更能夠讓學生輕松而愉悅地面對化學教學。

其次、通過化學實驗的模擬,誘發學生解讀生活、創造生活的好奇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回歸生活”,“貼近生活”的教學越來越顯得重要。生活是課堂的外延,尋找生活與化學的契合點,通過化學實驗拓展學生的生活體驗,促使學生關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創造生活,這是新課改對化學教學的又一指導原則。

A、關注生活中的常見的化學反應現象。例如I鐵鍋生銹中就存在原電池的原理;用超強力油煙機洗滌劑洗滌油煙機;炒菜時加碘食鹽要最晚放,是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揮發;瓶膽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鈣與醋酸的復分解反應等。

B、關注來源于生活的簡單魔術中存在的化學反應現象。例如,雞蛋入瓶現象、玻棒點火、江南春色。 一吹即燃的蠟燭、清水九變,等簡易操作的魔術。

C、關注生活低碳原則和化學反應的關系。低碳生活是目前環保內容的一個重要主題,上海世博會也處處體現低碳節能意識。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能量要減少,從而減低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屬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1)燒97號汽油(2)燒飯先泡10分鐘(3)看電視把電視機開暗一點(4)乘地鐵上下班

總之,“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教學和實驗中,關注意志、興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不但對造就人才有利,而且能夠在化學教學中使更多的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并能掌握終身學習的本領。

低碳生活論文范文3

關鍵詞:低碳設計;城市發展;公共交通工具

1 城市公共交通現狀分析

目前,我過城市公共交通主要以公共汽車及無軌電車為主,它們共同承擔了80%以上的客運量;近年來,個別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速度在明顯加快,但由于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約束,軌道交通僅限于省會城市及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每年有大量的務工人員涌入城市,城市交通需求的總量急劇增長,由此造成的城市交通問題日益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1)城市交通擁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為了改善出行狀況,部分先富起來的那些人開始大量購置私人轎車,由于機動車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國內的大城市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交通擁擠的困擾。如北京目前在早晚交通流量高峰時期,全市90%以上的道路交通處于飽和或超飽和狀態,城區道路基本處于擁堵狀態,特別是二、三、四環等環線和環路之間的聯絡線,交通擁堵尤為嚴重,給市民的工作、生活帶來極大不便。(2)城市交通秩序混亂。我國城市交通組成復雜,相互干擾嚴重。首先,部分市民經常無視交通法規沿街占道搞經營,迫使非機動車搶占機動車道,致使道路變窄,多處出現瓶頸,交通擁堵加重,其次,交通參與者特別是非機動車使用者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識淡薄,遵章率較低;再次,城市管道規劃不合理,自來水公司、電力、電信等都各有自己管線系統,各部門之間缺少協調,無論哪個部門需要改造管線,都需要到處切割、成片挖掘,嚴重影響正常的交通秩序。(3)城市交通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交通擁擠和秩序混亂帶來嚴重的交通安全問題,隨著城市道路等級的提高,特別是一些大城市快速路及一些交通干道等,機動化程度的提高導致了交通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劇了交通擁擠。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大約70萬人死于交通事故,我國已成為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所以提高城市交通的安全性迫在眉睫。

2 低碳設計理念的必要性

(1)環境要求。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的能源危機、環境惡化以及生態危機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據統計,每年數以億計的汽車排放約2億噸有害氣體,占大氣污染總量的60%。隨著我國城市汽車的增加,據我國環境監測部門報告,我國的大多數城市城區主要污染源已由工業污染轉為機動車尾氣污染,而低碳設計的理念就是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最終實現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占用最少的資源并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2)能源要求。目前,我國目前燃油消耗中交通所占的比例為30%左右,與美國的 60%相比并不算高,但是考慮到今后二十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快速增加,道路系統將迅速發展,交通系統的能源消耗比重會逐年增加;預計2020年我國機動車將達到 1.2~1.5 億輛,按目前油耗趨勢,估計燃料消耗將達到 2~2.5 億噸,所對應的石油需求將達到4.5~5.5 億噸。由于我國人多地少,能源儲備嚴重不足的特點,屆時我國的石油進口依存度將超過60%,國家石油安全將面臨嚴峻挑戰。(3)人民居住要求。雖然無法量化衡量交通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程度,但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們無論是上班、上學、購物、娛樂等活動,無一例外都要與交通打交道。對生活在一個交通擁擠、事故頻繁、空氣渾濁的城市都具有厭惡情緒,相反,低碳設計理念可以創造一個交通暢通、空氣潔凈、安靜的城市。(4)安全要求。醫學專家研究表明:汽車尾氣中的碳氫化合物被人體吸收后,會對造血機能造成破壞,造成貧血、神經衰弱,尤其是在太陽光照射下,由于光化學作用所形成的藍色煙霧對人體的傷害更大,可致癌,使人視神經受到破壞,此外還有交通噪聲污染也不容忽視,城市中交通噪聲源僅次于生活噪聲源居第二位。因此,為了降低噪聲污染,需要將低碳設計理念融入現代交通工具設計里面,從而減低碳的排放,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3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傳統交通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耗費大量的傳統能源,是一種不可持續的交通方式,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導致城市交通系統面臨的壓力日益增大,因此,低碳城市成為了許多大型城市的發展目標,希望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占用最少的資源并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而低碳設計的核心就是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核心是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結構,優化經濟結構,低碳交通工具應具備以下特征:(1)低碳城市交通工具的形態的簡潔性。經典的產品往往傾注了設計師們全部的感情,充滿了生活的氣息,甚至會成為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標志,被賦予靈魂,因此,低碳城市交通工具在形態上應體現簡潔性,具備優異的結構功能特征和物理、化學特性,其設計不應該簡單從具體形態的模仿入手,而應該著重研究表面張力對內在力和速度、敏捷等感性特質的表現原理,理解表面張力與內在結構的關系,需要提煉出能夠感動我們的內在力量和特征。其中,對動力性和敏捷感的塑造是傳達其簡潔性的主要手段。(2)低碳城市交通工具的動力應具有環保性。隨著新技術和新能源的出現,電動車與燃油車相比,從外形與內部結構,乃至使用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所以,需要從使用方式、功能、結構、人機工程學、形態色彩、環境等要素出發,重新設計新的交通工具,很好的體現出具有低碳設計特征的產品,從而推廣電動車的使用。(3)低碳城市交通工具應考慮使用者的情感體驗。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對于交通工具的使用不再滿足于物質層面的使用需求,而開始關注非物質層面上的情感需求與心理體驗,因此,低碳交通工具的設計中要體現生命的感性特質,充分考慮使用者與設計者、與周圍環境、與社會情感的交流;具體在設計過程中要以體驗為基礎,強調與消費者的溝通,觸動消費者內在情感和情緒。(4)低碳城市交通工具應體現地域文化。伴隨著時展,追求文化多元論及其差異性的后現代主義思潮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人們開始關注設計的民族地域性,而低碳設計中地域風情,是指設計上吸收民族的、民俗的以及區域歷史中所遺留的種種文化痕跡,并使之具有明顯的可識別性,雖然現代化工業生產與全球化進程對于形式的自由表現有所約束,也導致了全球性的文化趨同現象,造成對原有文化的破壞,文化的多樣性和地域特色逐漸衰萎消失,但不妨礙人文、地理、氣候等環境要素對交通工具產品造型設計發揮影響,從使用狀態、使用方式上表達地域文化精神。

最后,中國城市化發展趨勢已成必然,而且正呈加速狀態,然而在能源危機及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現實背景下,節能減排成為了我國各級政府的中心議題,因此,需要構建高效低能耗的低碳交通體系來緩解交通擁堵以及降低能耗和減少有害氣體排放量,最終創建一個干凈、有序、和諧融洽的新型現代化城市。

參考文獻:

[1]王崢.城市小型電動交通工具的設計方法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江南大學,2007.

[2] 王春偉.武漢交通可持續提案研究――構建基于電動車運用的交通輔助系統[D].碩士學位論文,華中科技大學,2007.

[3] 馬榮國.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發展問題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長安大學,2003.

[4] 王海濤.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現狀淺析[J].管理視野,2010(07).

低碳生活論文范文4

論文關鍵詞:生態足跡模型,碳足跡產值,碳足跡效率,對策,巖溶地區,貴州省

0前言

全球的氣候和溫室效應發生的變化已經嚴重地影響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發展低碳經濟是各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應對方式,而提高碳足跡效率是重要的環節。貴州巖溶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其碳效率動態變化如何,如何提高碳效率,減少其環境壓力,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該項研究從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碳足跡產值的歷史過程分析研究,把握巖溶地區碳足跡效率的變化規律,提出提高碳效率的對策,對貴州巖溶地區可持續發展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1.理論基礎簡述

1.1 生態足跡理論模型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 簡稱EF) 分析法是加拿大生物經濟學家William Rees 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 于1992 年提出的一種用以衡量可持續發展的生物物理方法[1]。生態足跡是衡量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對生態系統所產生影響的一個重要指標項目管理論文,它是人類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的占用量。生態足跡的定義為“生產人們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消納這些人所產生的所有廢物所需要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的總面積”[2]。生態足跡的單位是“全球性公頃”。一個單位的“全球性公頃”相當于1hm2具有全球平均產量的生產力空間[3]。也就是說,生態足跡主要用于計算在一定區域一定人口與經濟規模條件下, 維持資源消費和廢物消納所必須的生物生產面積。生態足跡可以分為資源生態足跡和能源生態足跡兩部分,前者指生產所消費資源而需要的生物生產土地的面積,包括耕地足跡、林地足跡、水域足跡、建筑用地足跡;后者指吸納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的生物生產土地的面積。生態足跡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評價自然資源消耗的方法[4]。

1.2 碳足跡與碳足跡效率

碳足跡的概念來源生態足跡;但是,對于“碳足跡”的準確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各國學者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認識[5]。Global Footprint Network(2007)碳足跡是生態足跡的一部分,可看作化石能源的生態足跡[6]。由此可見,碳足跡指的是生態足跡中的化石能源足跡;Grub & Ellis(2007)指出,碳足跡是指化石燃料燃燒時所釋放的CO2總量;另外,有的學者指出,碳足跡是排放的CO2以及其他溫室氣體轉化的CO2 等價物。自2001 年以來,國外一些學者陸續以生態足跡的方法對碳足跡進行研究,但國內對能源消費的專門研究還不多見[4]。總體來說,國外仍處于起步階段,而國內的碳足跡研究尚處于萌芽階段[5]。而關于化石能源足跡方面國內已有少數學者的研究。但是對西南巖溶地區的碳足跡研究還是空白。由于用能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排放源[7],本研究以生態足跡中的化石能源生態足跡作為碳足跡加以研究。

就碳足跡,也就是能源足跡而言,采用世界上單位化石燃料生產土地面積的平均發熱量為標準,將當地能源消費所消耗的熱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土地面積[8]。也就是將化石能源消費轉化為吸收其燃燒后釋放出來的溫室氣體所需的森林面積[9]。具體來說,是將各類能源的消費實物量轉化為標煤量,再將各類能源的標煤量轉化為相應的熱量,再通過熱量與CO2吸收率的比值計算出各類能源消費所占用的足跡。所以,用于CO2的林地面積,乘以均衡因子,就可以得到CO2用地生態足跡(碳足跡)。區域能源(碳足跡)生態足跡具體計算公式:

EF =ΣrjAj =Σrj ( Pj+Ij-Ej )(2)( j =1 ,2 ,3 ,4 ,5 ,6)

式中: EF為區域能源生態足跡(hm2 ) ; rj為均衡因子; Aj為各類土地的生態足跡。

人均能源生態足跡為:ef = EF/ N (3)

式中: ef 為人均能源生態足跡( hm2/人) ; N為總人口數[9] ; Pj為第j項消費項目的總生產量;Ij、Ej為第i項消費項目的進口和出口量。

由于貿易的影響項目管理論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態足跡可以跨越地區界限,所以需要進行貿易調整。貿易調整是考慮貿易對能源消費的影響而對當前的消費額進行調整,出口為負值,進口為正值。能源的貿易調整計算采用的計算方法如下:

Ni=Mi×(Hi/Gi)×Wi

式中,Wi為中國第i種商品貿易的凈價值量,Hi、Gi為中國該類商品的凈貿易的實物量和價值量,Mi為該類商品的能源密度,Ni為第i種商品的能源攜帶量[10]。

根據世界銀行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統計, 目前生態足跡效率的計算方法, 主要有生態足跡產值與生態足跡強度。能源生態足跡產值(Value of Energy footprint , VEF) 體現單位能源生態足跡產生的經濟價值, 定義為人均GDP 與人均能源生態足跡的比值。通過VEF 分析, 可將某一國家(區域) 經濟與能源、生態環境發展定量化處理, 探索其能源效益與發展趨勢。當VEF 較高時, 對分析區域的意義為: 經濟發展較良好; 單位土地面積產值較高;單位能源生態足跡創造的經濟價值較高等[9]。所以,碳足跡產值(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 VEF)計算公式:VCF=GDP/EF=gdp/cf

式中,VCF 為碳足跡產值;GDP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cf為人均碳足跡。

1.3 數據處理與說明

運用貴州省的歷年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以及各縣份的統計年鑒等。根據歷年的統計資料計算煤、石油、天然氣、電力和焦碳等幾種能源的足跡,計算時將能源消耗轉化為化石能源土地面積。本研究采用Wack-ernagel 等所確定的煤、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的全球平均土地產出率: 55GJ / hm2 、71GJ / hm2 、93GJ /hm2 、l000GJ / hm2 。

2.貴州巖溶地區碳生態足跡產值的動態變化分析

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產值計算結果見表1,由表1看,貴州巖溶地區1978-2009年的碳足跡產值呈逐年遞增趨勢(圖1),由1978年的0.1008萬元GDP/ hm2上升到2009年的0.2434萬元GDP/hm2,凈增加0.1326萬元GDP/ hm2,年平均凈增加0.0041萬元GDP/hm2。進一步分析認為,貴州巖溶地區1978-2009年的碳足跡產值可分為3個演化階段(圖1):1978-1987年為第一階段,碳足跡產值從0.1008萬元GDP/hm2增加到0.1296元GDP/hm2,平均每年增加0.0009萬元GDP/hm2,屬效率平緩增長階段;1988-2002年為第二階段,碳足跡產值從0.1585萬元GDP/hm2到0.4786萬元GDP/hm2,平均每年增加0.010萬元GDP/hm2,是第一階段增長量的11倍,屬碳足跡產值的過渡階段;2005-2009年為第三階段,碳足跡產值從0.4332萬元GDP/hm2增加到0.845萬元GDP/hm2項目管理論文,年平均增長約0.0129元GDP/hm2,是第二階段增長量的1.3倍,第三階段屬于碳足跡產值的快速增長階段。

上述的研究結果, 它說明貴州巖溶地區碳效率逐年提高,充分表明了32年間貴州巖溶地區能源的利用向著高效利用的方向發展,逐步由粗放型經濟轉向集約型經濟發展;也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表1 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產值的動態變化(單位: 萬元GDP/hm2)

Tab.1 Dynamic change of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GuiZhou karst area

年份

碳足跡產值

年份

碳足跡產值

1978

0.1008

1995

0.2736

1979

0.1016

1996

0.3305

1980

0.1039

1997

0.3293

1981

0.1097

1998

0.3251

1982

0.1167

1999

0.3533

1983

0.1201

2000

0.3922

1984

0.128

2001

0.414

1985

0.1295

2002

0.4562

1986

0.1299

2003

0.4152

1987

0.1296

2004

0.4283

1988

0.1585

2005

0.4786

1989

0.1506

2006

0.4332

1990

0.1607

2007

0.6017

1991

0.1595

2008

0.7281

1992

0.1736

2009

0.8457

1993

0.2213

1994

0.2434

平均值

0.2888

Fig.1 Dynamic change of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GuiZhou ksrst area

3.貴州巖溶地區與全國的碳足跡產值的比較分析

將貴州巖溶地區的碳足跡產值與全國的進行動態比較研究,其中全國的碳足跡產值主要來鄒艷芬[9]的研究成果, 其余的通過相關計算得出。1978-2009年,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產值一直低于全國(見圖2),多年平均碳足跡產值為0.2888萬元GDP/hm2,年平均增長率為23%,而全國多年平均碳足跡產值為0.6947萬元GDP/hm2,年平均增長率為56%。可見,貴州巖溶地區多年平均的碳足跡產值只有全國的2/5,增長比較緩慢。與全國差距在1978-2006年之間逐年加大,差距從1978的0.0012萬元GDP/hm2上升到2006年的1.1368萬元GDP/hm2,年平均增加量0.0355萬元GDP/hm2,2006年達峰值后,差距呈現減少趨勢,到2009年降為1.0743萬元/hm2 。可見,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效率比較低,提高比較緩慢。

Fig.2 Comparison of value corban footprintbetween GuiZhou karst area with that in China

4.提高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效率的對策

根據上述研究表明:在研究時段,貴州巖溶地區的碳生態效率呈遞增趨勢;但是,與全國相比,一直低于全國項目管理論文,并且差距比較大。如果繼續保持此勢頭,與全國的差距還將繼續拉大。然而,貴州巖溶地區本身的生態環境就十分脆弱,而碳足跡效率較低,嚴重地制約貴州巖溶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提高貴州巖溶地區的碳生態效率?特別提出如下對策。

4.1建立節能型的社會經濟消費體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

從研究結果表明,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產值比較低。貴州巖溶地區除了生產性能源消費外,生活性能源消費2005年占總消耗能源的15.6%[11]。生活排放碳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所以,提高貴州碳足跡效率,必須從社會和經濟系統的各方面進行,需要建立有完善的生活和產業節能、節約資源型、低碳型和低污染型等環境友好型的消費體系,促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活生態化。同時,必須有制度的保證,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強有力的管理體系。

4.2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改變資源型和高能耗的經濟發展模式,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

貴州長期以來,資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工業一直是我省的支柱產業,2003 年度我省電力、燃氣等生產和供應、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采礦業所創造的工業總產值占到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約62 %[12]。由于高能耗的產業比重大,到2005年生產性能源消耗占總消耗的84%,能源消費仍以工業為主, 工業能源消費占比達到67.7 %[11]。所以,應該積極調整現有的產業結構,改變資源型和高能耗的經濟發展模式,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向高效益和低碳的產業方向發展。

4.3積極調整能源結構,增加水電等的比例,發展新型的低碳能源

貴州能源消費品主要為原煤、電力和天然氣,2005年分別占49.60 %、35.30 %、1.20 %[11],而電力主要來自火力發電。然而項目管理論文,貴州水能資源總蘊藏量1874.5萬KW,居于全國第六位。可開發水能資源1324.95萬千瓦,居全國第七位[13]。按單位面積占有量計, 擁有106KW/平方千米, 是我國平均水平的1.5倍, 居第三位。貴州水能可開發量1683萬KW, 占全國可開發總量的4.4%[11]。目前開發程度不高,開發潛力很大,應該充分挖掘自身的水力資源潛力,發展水電。所以,應該調整能源結構,積極開發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等資源開發和利用,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原油等)比重,加大水電等的比例份額。

4.4 采用新的節能技術和低碳產品,并且加強碳回收

積極開發引進和推廣低碳產品,在工業企業內部推行清潔生產。例如用能耗低、污染輕、經濟效益高的先進工藝設備替代高能耗、重污染、經濟效益低的工藝設備。加強低碳技術的開發和利用,改進企業的生產工藝,用“綠色”生產工藝重組,最終達到治根。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大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同時,在接納吸收東部地區所轉移來的企業時,應該把環境利益放在首位,保證低碳性。

參考文獻

[1]陳中景、徐中民、程國棟等,中國西北地區的生態足跡[J],冰川凍土,2001,23(2):164-169.

[2]陳東景、李培英,基于生態足跡和人文發展指數的可持續發展評價——以我國海洋漁業資源利用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6(5):96-102.

[3]溫曉霞、魏俊、楊改河,陜西省生態足跡動態評價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0):55-59.

[4]李智,鞠美庭,劉偉,邵超峰,中國1996年~2005年能源生態足跡與效率動態測度與分析,資源科學,2007,29(6):54-60。

[5]王微,林劍藝,崔勝輝,吝濤,碳足跡分析方法研究綜述[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33(7):71-78.

[6]GFN. Eco logical Footprint Glossary [R].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Oakland,CA,USA,2007.

[8]李來龍,福建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舉措[J],能源與環境,2010(2):23-24.

[9]王亭娜,董平,陸玉麒,南京市生態足跡實證分析[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6(3):12-14.

[10]鄒艷芬,中國能源生態足跡效率估計[J],中國礦業,2009,18(8):57-64.

[11]趙先貴,高利峰,馬彩虹等,中國生態足跡的動態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7(1):149-152.

[12]韋艷,貴州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初探[J],理論與當代,2007(5):22-24.

低碳生活論文范文5

關鍵詞:低碳城市,發展沿革,概念內涵,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當前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惡化有愈演愈烈之勢,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均已認識到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它已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危機和挑戰。城市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人類活動的中心,當前城市化在全球飛速擴張,據統計,我國城市化率已在近年跨過了50%大關,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率甚至可以達到80%。眾多的人來到城市,也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能源消耗,據相關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現在我國城市能源消耗的比例占全國。據著名的經濟學家周一星預測,至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到達57%左右,而屆時中國的城市人口將到達8億之多,消耗和污染形勢相當嚴峻。因此,城市將成為節能減排的重點對象,同時城市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點。自2003年英國最早提出“低碳”至今已經過去了十年,在我國也取得較大的發展,最近幾年中國試點低碳城市建設,發展低碳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發展基礎和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綠色低碳發展方式逐步建立,并在城市規劃和建設領域得到廣泛認可和實踐[[1] 付允,汪云林,李丁等.低碳城市的發展路徑研究[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5-10.DOI:10.3969/j.issn.2095-1949.2008.02.001.][1]。

本篇課程論文作業將以低碳城市理念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通過參考借鑒各種文獻書籍,然后重點闡述近十年來低碳城市的發展沿革、理論內涵,然后簡介國內試點的低碳城市的發展狀況與成果,最后提出對于低碳城市在我國發展的一些建議。

1 低碳城市的提出與近十年的發展沿革

低碳城市這一詞匯最早由低碳經濟引申而來,而低碳經濟最早是由英國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書中提出來的,并且英國也成為了低碳城市的最早的踐行者,在英國進行了低碳城市的試點建設,曼徹斯特、布里斯托和利茲成為首批的三座試點城市。

日本作為《京都議定書》最早的發起國和積極的倡導國,緊隨英國之后開展了對于低碳社會的研究,日本希望通過改變國民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從而實現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保護環境的夙愿。日本提出了關于低碳社會建設的構想與行動規劃,2007年東京都政府發表了《東京氣候變化戰略―低碳東京都十年規劃的基本政策》,規劃在2020年之前實現相比2000年減少25%的碳排放量。

哥本哈根規劃用兩個階段來實施丹麥的低碳城市計劃。第一階段目標是到2015年將哥本哈根CO2排放在2005年CO2排放總量的基礎之上減少兩成;第二階段目標是到2025年將CO2排放量降為零。提出了近五十項管控和措施建設低碳城市,涉及到利用清潔能源和新型能源發電,在全市推廣建設節能建筑,發展綜合性的綠色交通,鼓勵公民公交出行 [[2] 劉丹萍,陳姿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建設首都低碳城市[C].//2010城市國際化論壇論文集.2010:101-106.][2]。

反觀國內對于低碳城市理念的研究,雖然近年來中國也進行了一些與低碳城市建設相關的探索與研究,但是目前多集中于戰略規劃的研究,和對于一些試點城市低碳建設的探討。

2008年初,國家建設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中國內地以上海和保定兩市為試點聯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理念迅速“躥紅”,成為中國大陸城市自“花園城市”、“生態城市”、“綠色城市”、“人文城市”……之后的最熱目標,該目標將具有長期的特性。著名學者林輝指出,當前中國積極建設低碳社會和低碳城市,是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具體和有力的實踐,能夠做到共建與共享。綜合而言,可以預計不久的未來,低碳城市理念將成為提升城市品牌新的標準。

2 低碳城市理念的內涵

有關低碳城市理念的內涵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首先從城市碳排放構成上,低碳城市理念強調建筑、交通及生產領域內的低碳發展模式并存,并涉及到新型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碳的匯集和碳的捕捉等多個方面。當前在全球金融危機尚在蔓延和我國能源緊張持續加重的大的背景下,建設“低碳城市”將在國家節能減排和建設“兩型”社會的新形勢下會產生規模效應。所謂的“低碳城市”,就是指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大前提下,城市仍然能夠將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排放量處于一個較低水平。

“低碳城市”理念的具體內容可以簡單概括為:在城市化進程中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三低”為特征,并以此來進行相關的“低碳城市”規劃、設計與建設;繼而通過對于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而使得低碳城市的建設最低限度地影響經濟發展;制定低碳城市發展建設的戰略規劃,大力推廣節能減排的低碳新型技術。

對于低碳城市理念的研究首先應當集中在保持城市高速發展的大前提下中,既能保持社會和經濟的快速增長,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小對于化石燃料的消耗,即提高化石燃料的單位利用效率。其次是在城市的發展中提高對于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的利用,如太陽能、潮汐能及風能等零排碳能源的利用,同時積極投資對于替代常規能源等新型能源的開發研究。

據相關統計發現,目前中國電力供應的4/5來自于煤炭發電,但是發展建設低碳城市就要降低化石燃料的發電和使用比例,到2020年新型能源和核能發電比例將提高到15%左右。截至2009年,中國電力總裝機874GW,其中火電占74.6%,水電占22.5%,風電占1.8%。

3 對于我國未來低碳城市發展的看法

3.1 發展低碳城市的同時不能忽略其他的城市建設目標

城市作為一個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是區域內重要的最為重要的構成單元之一,近年來國內外城市規劃建設新思想的井噴,使得城市被冠以各種各樣的發展規劃目標:從最早的田園城市、工業城市,到90年代的以來的山水城市、園林、宜居城市,再到21世紀的綠色城市、生態城市,最終發展到現在的低碳城市。城市的發展目標重點給城市規劃建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然而慶幸的是,以上發展目標并不都是相悖的,相反低碳城市理念既是上述理念的一個繼承,在理論上具有連貫性和繼承性,同時還是結合當前世界的一個大的背景環境提出的具有與時俱進特性的發展理念,應該共同發展。

3.2 發展低碳城市是長期性的工作,不能過急過燥

發展低碳城市是應對當前環境惡化和資源匱乏的必然選擇,而非僅僅是學術界的一個概念,政府和規劃者應當將低碳城市的發展模式落到實處。發展建設低碳城市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通過研究發現就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國家也只是計劃在50年之后才會實現低碳發展的目標,更何況我國當前只是發展中國家。

3.3 發展低碳城市應當因地制宜

發展建設低碳城市不能偏離科學發展觀,必須建立在具有科學的基礎之上,應當走符合實際狀況和因地制宜的道路。當前國際上對于低碳城市的建設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不同的理念和發展模式,都有符合自己當地狀況的特點,而且還和不同國家不同的政治結構、不同的城市功能定位等有直接關系,因此我國的低碳城市發展也應當有自己的發展特色,符合我國國情,要做到因地制宜[[4] 蘇美蓉,陳彬,陳晨等.中國低碳城市熱思考:現狀、問題及趨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3):48-5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09.

][4]。

低碳生活論文范文6

STS教育涉獵面寬,要實施STS教育,教師需要投入極大精力,實施時必須準備充分,需要博覽群書,提前實踐,首先提高自身素質,培養自我創新能力,研究實施辦法,尋找適合途徑,廣泛進行社會聯系,適當資金投入,才能真正實施,否則就是空話。

STS教育的實施要從簡從小做起,逐步實施,不宜貪多貪大,要循序漸進。開展課外小實驗、小發明、小制作等STS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是實施STS的有效途徑之一。

開展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為主的活動。定期開展小制作、小實驗、小創新、小發明以及實驗操作活動。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實踐操作,如測定電爐子的效率,安裝照明電路,利用機床進行器件切割、打磨不同物體,觀察現象,分析原理,鑒別家里的黃金首飾,學會拆裝自己的自行車、機械鬧鐘等,從中理解相關物理知識等。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極好的聯系實際、手腦并用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多項能力。

開展增長學生見識、擴大學生視野的講座。請交警到學校舉辦”交通事故原因及安全知識”講座;利用職業學校專業廣,人才多的優勢,請機電教師作”電器元件與集成電路在生活中的應用”專題報告;請電焊教師做”點焊機及電焊原理及特點”講座;請舞蹈教師”舞蹈藝術與人體結構的有機統一”等講座,而后小組討論這些講座是否涵蓋物理學科內容。

開展以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為主的競賽活動。如舉辦“安全用電知識競賽”、“交通安全知識競賽”、“低碳環境保護知識競賽”等。

開展以培養學生撰寫科技小論文活動。鼓勵學生辦物理STS小報和撰寫科技小論文,并將他們的小論文在班報、校刊上刊登、交流,并且給予一定獎勵,激發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才能,達到廣泛開展校園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之目的。

應用現代媒體等進行STS教育,鼓勵學生參加科技環境建設活動。組織學生注意收集報刊雜志、互聯網上最新科技發展動態;引導學生在家里定時收看電視里的科技節目;建立校園科技角、植物園等校內科技設施,營造濃重的科技氣息,使學生身在校園猶如生活在科技的海洋中,并讓學生親自參加、體驗科技環境建設活動,充分利用科技環境感染學生,以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科技知識。

開展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探究性、創造性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是STS教育的重要途徑。這些活動充分體現了STS教育的社會功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社會,去領會物理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我們根據學校物理教學實際,結合本地的資源特色,因地制宜地開展了社會實踐活動,逐步構建以下幾種社會實踐活動系列。

“科技考察”系列。利用我校農村學生多,我地區火山多,沉積巖多的特點,鼓勵生活在農村學生利用假期回家時間進行考察本地區地形地貌活動,收集火山活動以及古生物、古人類活動標本,查找有關文史資料,鼓勵生活在城市學生利用節假日研究塑料袋的相關資料或節約用電資料,宣傳限塑或低碳的意義,學習撰寫研究論文、提出合理化建議活動。

“電”系列:組織學生參觀沙嶺子火力發電廠,了解火力發電的原理、電能的輸送原理等;在自家社區調查電費與用電器關系,調查本小區高電費住戶及低電費住戶用電情況,查找電能浪費的原因,提出有效的節能措施與改進方案;調查社區用電安全隱患及提出預防措施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er99热精品一区二区 | 成人国产免费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国产短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 久久伊人中文字幕 | 麻豆视频一区二区 | 日韩爱爱 | 91精品导航 | 人善交另类欧美重口另类 | 精品日韩一区 | 麻豆porn| 日韩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 日b毛片|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天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入口 | 欧美wwww | 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 黄色aⅴ | 欧洲亚洲色图 |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 | 欧美极品尤物在线播放一级 | 欧美日韩 在线播放 | 一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欧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亚洲v日韩v | 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色戒 | 97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高清天码一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 欧美日韩一二三区 |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 久久午夜一区二区 | 又黄又爽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