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腫瘤治療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腫瘤治療范文1
有研究資料表明,一般情況下,晚期頭頸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30%左右,在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綜合序列治療。本研究將對腫瘤綜合序列治療與頭頸腫瘤內科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發展背景
腫瘤綜合治療的相關概念源于上個世紀50、60年代,它主要是指放療與手術相結合的一種治療方式,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在對頭頸腫瘤的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化療的地位就得以確立,并被公認為腫瘤治療過程中的正規療法之一。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中醫中藥治療、免疫治療、激光治療、熱療、冷凍治療等治療方法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并被廣泛用于晚期頭頸腫瘤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對于此類療法雖然沒有較為正規的選用,但在對某些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同樣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迄今為止,綜合治療的理念以及內容也遠遠超過了三大療法的相關規定。
“序列”治療主要源于對唇腭裂患者的治療,在對腫瘤患者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治療時,一定要根據治療的先后順序來對患者進行安排、組合。在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序列的不同直接導致了治療結果的不同。隨著治療方式的進一步改進,腫瘤內科的內涵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不再僅限于化療。一般情況下,腫瘤內科主要包含以下8各方面的內容,腫瘤臨終關懷、并發癥、腫瘤急癥、微創治療、腫瘤預防、生物治療、藥物治療、腫瘤隨訪、腫瘤診斷等。由此可見,腫瘤內科含義的不斷擴展與腫瘤的綜合序列治療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中頭頸腫瘤與微創治療、生物治療以及藥物治療之間的關系尤為密切。
2藥物治療
在對腫瘤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其首要治療方式就是抗癌化學藥物治療,尤其是新輔助化療,目前,對于此類治療方式,頭頸外科學界還存在一定的爭議。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隨著治療技術、藥物以及材料的不斷進步,動脈插管的治療方式也開始得到了復興,此種治療方式就是人們常說的介入治療或靶向治療。隨著循證醫學中Meta分析報告的不斷增加,頭頸腫瘤的化療也被賦予了新的活力。有學者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采用新輔助化療的方式來對患者進行治療,不僅可以降低患者的腫瘤轉移率,而且還可以提高腫瘤患者在治療后的生存率。還有學者在其研究報道中證實,在對腫瘤患者進行誘導化療后,再對其進行同期放化療,其抗腫瘤的效果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這種根據一定順序來對患者進行治療的方式被稱之為序列治療。
3生物治療
上個世紀70年代,腫瘤生物治療的方式被提出,此種治療方式主要是從腫瘤與宿主之間的關系來著手的,然后,通過對機體進行修飾、調整、調節來對腫瘤進行生物應答,最終達到抗腫瘤的目的。目前,免疫治療法與生物療法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已經得到了公認,而且免疫治療法也是生物治療法中的關鍵內容。有學者曾用溶血性鏈球菌制劑來對鱗狀細胞癌進行綜合性化療,合并化療以及局部化療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種治療方式在腫瘤的消退、腫瘤浸潤淋巴細胞以及治療前后腫瘤的病例變化等方面均十分明顯。
4微創治療
當前,微創治療被視為醫學發展過程中的主流導向,微創外科是外科中的一個分支,它還需要不斷地研究改進。不過,除了微創外科之外,各類降低患者的心理創傷以及身體創傷的療法,例如靶向介入治療、消融、激光、低溫冷凍以及熱療等治療方式同樣被納入了腫瘤內科的治療范疇中。微創外科主要是指那些手術創傷相對較小、不良反應較少以及定位不精確的治療手段。目前,頭頸腫瘤內科的醫學技術人員相對較少,且在各個醫院中也未建立專業的頭頸腫瘤內科體系。因此,有志從事頭頸腫瘤內科工作的醫技人員,必須盡快建立頭頸腫瘤內科體系,以便于能獨立開展頭頸腫瘤內科的醫、教、研工作,完善頭頸腫瘤內科的內涵,最終提高晚期頭頸腫瘤的治療效果,達到提高生存率或治愈率并同時達到保障較高生存質量的目的。
綜上所述,為了使腫瘤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單一的治療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醫療服務的要求,在對腫瘤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序列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因此,在對腫瘤患者,尤其是頭頸腫瘤內科的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值得大力推廣并普及使用。
參考文獻
[1]李晉.短發夾RNA及其在頭頸腫瘤研究中的應用[J].醫學綜述,2013,19(7):1207-1210.
[2]宋明.胸大肌肌皮瓣在晚期頭頸腫瘤術后組織缺損重建中的應用[J].癌癥,2008,27(1):58-61.
腫瘤治療范文2
冷凍療法
冷凍療法又稱低溫療法,是腫瘤物理療法之一。用能迅速產生超低溫的機器,在病變部位降溫,使病變組織變性、壞死或脫落,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冷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保存組織,另一方面又可以破壞組織,冷凍治療即是利用后一種作用。
液氮是目前冷凍治療中應用最廣的冷凍劑,和其他醫用冷凍劑相比,具有降溫低、安全和來源廣的優點。此外,氧化亞氮、高壓氧、液態氧、二氧化碳干冰等也可作為醫用冷凍劑。
臨床常用的冷凍方法大致有以下5種:①接觸冷凍。冷凍頭置于腫瘤表面輕輕加壓冷凍。②插入冷凍。將針形冷凍頭插入腫瘤內治療較深部位的腫瘤。③液氮通過漏斗灌入癌腔冷凍。④直接噴灑。適用于表面積大而高低不平的彌散性淺表腫瘤。⑤棉簽或棉球浸蘸法。適用于血管瘤、狀瘤、白斑、疣等小病灶。
冷凍時間取決于冷凍的方法和腫瘤的大小,一般為30秒至30分鐘,通常冷凍15分鐘可達最大冷凍效應的80%~90%。
目前冷凍治療在臨床上主要用于皮膚、頭頸、五官、食管、直腸、宮頸、膀胱和前列腺等淺表或易于直接接觸的腫瘤。而用冷凍治療內臟腫瘤如肝癌、肺癌、腎癌、胰腺癌等正在積極探索中。
冷凍治療腫瘤的最顯著特點是能在特定區域內快速達到極度低溫,冷凍壞死區邊界清楚,范圍可預測。其操作較安全、簡便,禁忌證少,無出血或很少出血,冷凍后組織反應較輕,修復快,疤痕愈合良好。冷凍治療淺表腫瘤,不僅能消滅瘤體,而且能最大程度地保持組織外形和器官功能。但冷凍治療屬于一種局部治療,技術也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激光療法
用激光對腫瘤進行切除或直接照射以消除腫瘤的方法稱為激光療法。激光光束具有很高的能量,特定的激光束能像鋒利的手術刀一樣切割人體的各種組織。使用這種特制的激光“刀”,不但能切除腫瘤組織,而且還有很好的止血作用。應用高功率聚焦激光直接照射腫瘤,能使其迅速氣化,從而消除腫瘤。
激光治療腫瘤的機理是因其對生物組織產生熱、光、壓和電磁效應。
臨床上常用的方法有切割法、氣化法及凝固法。①切割法:常用于較大惡性腫瘤。先在病灶周邊約0.5~2厘米正常組織中光凝一圈,形成安全環。切割時激光能直接封閉較小的動脈、靜脈及淋巴管,因而能防止傳統手術中可能發生的癌擴散轉移。②氣化法:對直徑小于3厘米、惡性程度不高的體表腫瘤和良性腫瘤較適宜。③凝固法:對皮膚和粘膜的局部癌、血管瘤、多發性膀胱小癌腫較適宜,利用激光的能量使癌腫組織在55℃~100℃的溫度下凝固壞死。
目前激光療法主要用于皮膚、頭頸、頜面、五官和神經系統腫瘤,對肝、肺、胃腸等內臟腫瘤的治療尚在探索中。
熱療
熱療即加熱療法,是指通過升高體溫或局部加溫,改變腫瘤細胞所處的環境,使其變性、壞死,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人體正常組織在體溫升高的情況下,血管擴張,血流加速,散熱較快。機體的這種調節作用,保證了在體溫升高,甚至達到41.5℃~43℃時,組織損傷不大,且能夠修復。然而腫瘤組織則不然。腫瘤局部血流淤滯,血流量僅為正常組織的1%~15%,這些都使腫瘤組織散熱困難。惡性腫瘤組織的溫度往往高于正常組織溫度8℃~10℃。同樣進行局部加熱時,若正常組織溫度升高到40℃,那么瘤體內的溫度則可升高到48℃左右,這一溫度足可使腫瘤細胞受熱致死,而正常組織則不受損害。
熱療分為全身熱療和局部熱療兩類,全身熱療可通過體外循環血液來加溫,但其不良反應較大,患者常難以耐受。局部熱療則可采用熱水浴、超聲波、磁感應、紅外線及微波等方法對腫瘤區域進行局部加熱。局部熱療操作方便,副作用小,患者容易接受。近年來,臨床應用較廣的局部熱療方法當屬微波治療。
微波是一種高頻電磁波,對生物組織有效的透熱深度分別為2厘米、4厘米和6厘米左右。輸出微波的輻射器主要有外照射式、接觸式、插入式三種。
微波治療腫瘤的機理主要是利用其熱效應:生物組織被微波輻照后,即吸收微波能,導致該區域組織細胞內的極性分子處于一種激勵狀態,發生高頻振蕩,與相鄰分子頻頻摩擦而將微波能量轉變為熱能,從而使組織變性、壞死。
臨床上常用微波通過內鏡局部熱凝固化治療腔內腫瘤。此外,也可配合放療、化療等以提高療效,減少放化療劑量。
目前熱療還處于臨床探索階段,加溫、測溫和控溫等問題尚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介入療法
腫瘤的介入療法是指在X線電視、 CT 、B 超等影像技術的導向下,將特制的導管插入人體病變區,經導管進行藥物灌注、局部栓塞或引流減壓等,以達到治療腫瘤或緩解癥狀的目的。
經動脈灌注抗癌藥物
由動脈內注入抗癌藥物,腫瘤內藥物濃度比一般周圍靜脈給藥要高得多,療效也明顯提高,而全身的不良反應卻減輕,所以成為抗癌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
動脈灌注抗癌藥物常用于肝癌、肺癌,也用于治療頭頸部腫瘤、胃癌、膽管腫瘤、胰腺癌、盆腔腫瘤及四肢惡性腫瘤。對于外科手術不能切除的腫瘤病人可用此法進行姑息治療;也可以通過灌注抗癌藥物后,使腫瘤縮小,再行外科手術切除;還可以對腫瘤切除術后病人進行預防復發的動脈內灌注化療。
動脈栓塞療法
將栓塞劑通過導管注入供養腫瘤的動脈血管內,并使之阻塞,阻斷腫瘤組織的血液供給,從而達到使腫瘤壞死的目的。常用的栓塞劑有明膠海綿、自體凝血塊和組織、碘油乳劑、微囊或微球等。
目前栓塞療法在臨床上可用于肝癌、腎癌、盆腔腫瘤及頭頸部腫瘤的治療。
經導管減壓術
主要用于緩解腫瘤對膽管或泌尿道的壓迫所造成的梗阻癥狀。如經皮穿刺肝膽管減壓引流術,此法可治療胰腺癌、膽管癌、膽囊癌、肝癌等引起的阻塞性黃疸,或用于術前膽管減壓,為手術切除做準備。又如經皮穿刺腎造瘺減壓術,此法常用于腎盂輸尿管交界處腫瘤所致的壓迫、嚴重腎盂積水、腹膜后腫瘤壓迫、腫瘤放療后或術后所致輸尿管狹窄等。
腫瘤的介入療法近年來發展較快,已成為臨床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但它是一種具有創傷性的治療方法,且可能出現一些嚴重的并發癥,故應在有條件的醫院由有經驗的醫師操作。
靶向療法
靶向療法是利用有一定特異性的載體,把藥物或其他殺傷腫瘤的物質選擇性地運送到腫瘤部位,以提高治療效果的一種治療方法。由于現有抗腫瘤藥物的選擇性不高,既殺傷腫瘤細胞,也損害體內繁殖旺盛的細胞或某些特定類型的正常細胞,而導致明顯的毒副反應。靶向治療則可以通過特殊的載體盡可能地將抗腫瘤藥物導向腫瘤病灶,選擇性地殺傷腫瘤細胞,這樣既可以提高抗腫瘤療效,又可以避免或減少對正常組織和細胞的損傷。這就如同軍事導彈一樣,具有爆炸力的彈頭必須在載體的攜帶和引導下才能準確地命中目標。
在靶向治療中能作為“彈頭”的物質主要有:①放射性核素類;②化學藥物類;③毒蛋白類;④生物反應修飾劑類;⑤酶類等。
腫瘤治療范文3
1.1材料石蠟包埋組織標本選自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199901/200605病理確診手術患者.SCC45例,年齡45~95(平均68.8)歲,男27例,女18例.Bowen病19例,年齡45~87(平均65.2)歲,男12例,女7例.正常人皮膚10例對照,年齡46~78(平均62.5)歲,男5例,女5例作鼠抗人MMP9mAb(MAB0245)和CD34mAb((MAB0034),免疫組化SP試劑盒(KIT9710)及DAB試劑盒均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2方法所有組織均經40g/L甲醛液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連續切片5張,厚約4μm.采用SP法,免疫組化染色程序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陽性對照采用自身對照,用PBS代替一抗和二抗進行陰性對照.MMP9和CD34均采用高溫高壓抗原修復.MMP9結果判定:在不知任何背景資料的情形下,采用雙盲法進行判定,以腫瘤細胞膜和/或細胞質出現淡棕黃色顆粒為陽性,并按著色強弱分級:無色為0,淺黃色為1,深黃色為2,棕黃色為3;著色范圍以在10×40高倍鏡下隨機選區5個視野(每個視野記數100個細胞)計數陽性細胞所占的百分數均值:<25%為1,25%~49%為2,50%為3.上述兩項相加為MMP9的表達強度積分:<2為陰性,<3為弱陽性(+),3~4為陽性(),>4為強陽性().MVD計數參照文獻[3-4]方法進行微血管計數,先在低倍鏡(×100)下觀察確定血管密度最高處,在(×200)視野下選擇3個高血管密度區,計算單位視野(×200)平均血管數.單個內皮細胞或內皮細胞簇,均作為一個血管計數,而直徑大于約8個紅細胞的血管,有較厚肌層的血管以及硬化區的血管不在計數范圍內.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根據資料類型組間比較分別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MMP9MMP9陽性改變為細胞質或細胞膜呈棕黃色,偶爾可見細胞核著色,陽性顆粒多呈團塊狀.正常人皮膚組織中MMP9呈弱陽性表達,主要表達于顆粒層和棘細胞層,真皮層中纖維樣細胞、單一核細胞等見陽性染色.BD組織中表皮全層均有MMP9均勻彌漫表達.SCC中MMP9在癌巢組織彌漫分布,以腫瘤周邊表達強烈(圖1)MMP9表達在正常皮膚組、Bowen病組、SCC組依次增高(表1).MMP9在SCC組中高于Bowen病組織(χ2=6.667,P<0.05),Bowen病組中MMP9高于正常皮膚組(P=0.028,P<0.05).在SCC組中MMP9的表達與患者的年齡、性別、腫瘤組織的病理分級均無關(P>0.05).
表1MMP9在正常皮膚組、Bowen病組和SCC表達(略)
2.2MVD計數CD34標記的微血管呈點狀分布,血管內皮細胞膜被染成褐色.在SCC組織中微血管形態不規則,部分血管呈現發芽狀,血管分布不均勻,在SCC的邊緣區域最為密集,呈簇狀(圖2).Bowen病組織中微血管形態較規則,但分布不均,血管簇偶見.正常皮膚組織內的微血管形態規則,分布均勻.Bowen病組中和SCC組中MVD明顯升高(表3).
圖1SCC組織MMP9表達SP×400(略)
表2SCC組織MMP9表達與患者年齡、性別及鱗癌分期的關系(略)
圖2SCC組織MVD計數SP×100(略)
表3CD34和MVD在Bowen病和SCC中表達(略)
aP<0.05vs正常皮膚.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MMP9在SCC組中高于Bowen病組織(P<0.05),Bowen病組中MMP9高于正常皮膚組(P<0.05).Bowen病MMP9在增生表皮細胞質或細胞核表達;在SCC組織中MMP9在腫瘤細胞,增生上皮細胞和間質細胞均有陽性表達,在表達的強度、陽性細胞的種類、數量上均高于Bowen病組,提示MMP9高表達可能是SCC轉移、侵襲能力的分子基礎.同時觀察到僅有部分有腫瘤細胞能表達MMP9,且表達MMP9的腫瘤細胞多位于癌巢的外周部分和毛細血管、淋巴管管腔周圍,提示MMP9表達的腫瘤細胞可能具有更強的侵襲能力.實體腫瘤的新生血管提供了更多與體循環連接的通路,這使腫瘤細胞更容易從原發灶向遠隔部位轉移.腫瘤組織中微血管密度越大,腫瘤細胞進入血循環及淋巴循環的機會越多,淋巴結及鄰近臟器轉移的機會也增大.在許多腫瘤中都發現:微血管密度與腫瘤侵襲性與腫瘤轉移的發生率相關[1,5-6].近來研究表明,MMP9不僅是降解基底膜和ECM的關鍵酶,而且在腫瘤間質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1,5].Wang等[7]人的研究表明,存在于細胞外基質的VEGF能夠通過存在于血管平滑肌細胞上的VEGFR1受體調節MMPs的表達.而MMPs又能降解細胞外基質釋放更多的VEGF,這便建立了一個正反饋調節環路來促進新生血管的形成.Naglich等[8]研究發現MMP1,MMP2,MMP9誘發和促進血管生成,TIMP1,TIMP2,TIMP3,TIMP4抑制新血管生成.
本實驗顯示,在SCC組織中微血管形態不規則,血管分布不均勻,在SCC的邊緣區域最為密集,呈簇狀.Bowen病組織中微血管形態較規則,但分布不均.正常皮膚組織內的微血管形態規則,分布均勻.SCC組中MVD高于Bowen病組織(P<0.05),Bowen病組中MVD高于正常皮膚組(P<0.05),提示細胞在發生惡性轉化之前已有血管生成增多,這很可能是SCC血管生成的啟動階段.我們發現在SCC組、Bowen病和正常皮膚組中MMP9表達高者MVD表達亦高,且MMP9的高表達的部位與MVD高密度區具有一致性,均位于癌巢邊緣地區,提示:腫瘤的浸潤生長與新生血管生成是同步進行的,MMP9的表達與腫瘤血管形成有關.本研究結果表明,SCC的發生和侵襲轉移與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及新生血管的密度密切相關,MMP9可能是SCC的重要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阻斷MMP9的表達,抑制MMP9的活化可能對抑制SCC轉移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GuttmanD,StemY,ShpizerT,etal.ExpressionofMMP9,TIMP1,CD34andfactor8asprognosticmarkersforsquamouscellcarcinomaofthetongue[J].OralOncol,2004,40(8):798-803.
[2]NagakayaY,AokiT,KasuyaK,etal.Histologicfeaturesofvenousinvasion,expression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ndmatrixmetalloproteinase2andmatrixmetalloproteinase9,andtherelationwithlivermetastasisinpancreaticcancer[J].Pancreas,2002,24(2):169-178.
[3]FangJ,ShingY,WienderschainD,etal.Matrixmetalloproteinase2isrequiredfortheswichtotheangiogenicphenotypeinatumormodel[J].ProcNatlAcadSciUSA,2000,97(21):3884-3889.
[4]WeidnerN.Currentpathologicmethodsformeasuringintratumoralmicrovesseldensityinbreastcarcinomaandothersolidtumors[J].BreastCanResTreat,1995,36:169-180.
[5]IniestaP,MoranA,DeJuanC,etal.BiologicalandclinicalsignificanceofMMP2,MMP9,TIMP1andTIMP2innonsmallcelllungcancer[J].OncolRep,2007,17(1):217-223.
[6]AmisSJ,CoulterSmithSD,CrowJC,etal.Microvesselquantificationinbeginandmalignantovariantumors[J].InternJGynecolCan,2005,15(1):58-65.
腫瘤治療范文4
【關鍵詞】 腫瘤.中醫藥治療;清熱解毒法.臨床應用
筆者在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內科臨床實習中發現,對于腫瘤患者的治療在其治則和用藥上都具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故將其歸納為三攻三補法,介紹如下。
1 三攻
1.1 清熱解毒 熱毒是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仁齋直指附遺方》指出:“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粒累垂,毒根深藏。”外感諸邪及人體之后,皆能化火、生熱;內傷七情或臟腑功能失調,亦可生熱化火,而致熱毒內蘊。結合臨床,確實可見火毒與腫瘤常常并存,特別是一些中、晚期腫瘤患者,常伴有局部腫塊灼熱疼痛、發熱或五心煩熱、口渴尿赤、便秘或便溏泄瀉,舌苔黃膩等熱性征候。如腸癌之便膿血;子宮頸癌臭穢五色帶下;白血病吐衄發斑等。臨床上對于清熱解毒藥物的使用多根據中藥的性味歸經,結合現代藥理研究,對于不同部位腫瘤,應當選擇不同的清熱解毒藥。(1)咽喉部腫瘤、肺癌:射干、山豆根、馬勃、重樓、半枝蓮、青黛、魚腥草、黃芩、牛蒡子。(2)消化道腫瘤:白花蛇舌草、苦參、蒲公英、鴉膽子、茵陳蒿、紅藤、敗醬草、半邊蓮、黃連、馬齒莧、青蒿。(3)腦腫瘤:蒼耳子、柴胡、重樓、梔子、蟬蛻。(4)鼻咽癌:蒼耳子、青黛、牛蒡子、野。(5)惡性淋巴瘤:半枝蓮、重樓、白花蛇舌草、大青葉、天花粉。(6)婦科腫瘤:苦參、鴉膽子、敗醬草、穿心蓮、黃柏、金銀花。(7)乳腺癌:蒲公英、柴胡、金銀花、漏蘆、天花粉。(8)土茯苓可用治療多種腫瘤及因放、化療致白細胞減少癥等。
1.2 化痰祛濕 從中醫角度而言,無論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腫瘤,凡體內有塊的,如按之尚可動,質軟光滑,均屬痰(痰核、痰凝),故朱丹溪有名言:“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由于痰的物理基礎是濕,所以痰濕往往并論。此法主要適用于腫瘤患者伴胸悶腹脹、惡心嘔吐,四肢困乏或腫脹,或兼有腹水,白帶多,口中黏膩乏味,舌苔厚膩,舌體胖大者。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此類藥物抗癌的同時還具有減輕免疫抑制,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常用中藥:膽南星、瓜蔞、水半夏、大貝母、前胡、炙桑皮、旋覆花、白芷、車前草、牽牛子、石菖蒲、漢防己、蒼耳子、陳皮、茯苓、白芥子、生薏苡仁、建澤瀉等。
1.3 軟堅散結 中醫認為腫瘤總為邪氣聚結成塊所致,而腫瘤瘤體稍軟者為結,而腫瘤瘤體堅硬如石者為堅。在治療上,《內經》早就指出:“堅者削之,……結者散之。”即通過用藥使腫瘤硬塊軟化,結塊消散。軟堅散結法適用于無名腫毒、痰核瘰疬、乳腺包塊不痛不癢,脈滑苔膩,舌質晦暗者。根據中醫理論及經驗,一般認為味咸之中藥大多具有軟堅散結之作用,如牡蠣之咸澀,鱉甲之咸平,龜甲之甘咸,土鱉蟲之咸寒,海藻之苦咸等。其余常用中藥還有:夏枯草、昆布、毛爪草、僵蠶、皂角刺、檳榔、山楂、荔枝核、桔核等。
2 三補
2.1 補益中氣 腫瘤的形成過程是機體內部邪正斗爭相互消長的過程,其發病大多由于機體之正氣虧虛,然后外邪乘虛侵入所致。人的正氣具有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并有抵御外邪的能力。正氣虛弱,則衛外無能,易受外邪的侵襲。也就是說,在人體內環境的穩定性及機體內外相對平衡性遭到破壞時,如免疫功能低下、機體內分泌失調等,外因包括物理、化學、生理等各種致癌因子才會在人體內起作用,使正常細胞發生突變,最終導致腫瘤形成。所以說,“正氣虛”是腫瘤形成的重要先決條件。正如《內經》所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明代李中梓也說:“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距之。”此法主要適用于腫瘤患者伴疲乏、面色少華、納呆腹部脹滿、便溏泄瀉,脈細,苔薄,舌質淡紅或有齒痕等氣虛表現者。臨床常用中藥有:白術、黨參、太子參、生黃芪、甘草、黃精、生山藥、白扁豆等。近年來,應用此法治療惡性腫瘤的研究報道頗為多見,多數醫家認為,本法具有延長患者生存期、緩解癥狀、改善生存質量、減少放化療引起的毒副反應等作用。
2.2 補腎培本 中醫對惡性腫瘤辨證論治時,強調“治病必求其本”,明代張景岳說:“凡脾腎不足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腎為先天之本,內藏元陰元陽,為其他臟腑陰陽之根本。而且惡性腫瘤,尤其是晚期腫瘤,多傷及腎,所謂“五臟之病,窮 必及腎。”臨床上表現為腰酸膝軟,頭目眩暈,形體消瘦,精神萎靡,久泄不止,腹部脹滿,肢體腫脹,發脫齒搖等。腎虛證的腫瘤患者均可采用補腎培本法治療,特別是對生殖系統腫瘤、乳腺腫瘤、神經內分泌系統腫瘤用之有較好療效。腎陰虛者,當滋陰補腎,善于陽中求陰,可選用羊藿、肉蓯蓉等;腎陽虛者,當溫補腎陽,善于陰中求陽,多選用血肉有情之品,如鱉甲、龜板等。其它常用中藥有:補骨脂、杜仲、巴戟天、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山茱萸、制何首烏、續斷、仙茅、仙靈脾等。
2.3 健脾益胃 腫瘤,尤其是晚期腫瘤,或經過手術,或放、化療后,臨床常見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腰膝酸軟、消瘦等,若再行攻伐,脾胃一敗,死期即到。中醫對腫瘤的治療注重健脾益胃助運化,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以臨床始終以“顧護胃氣”為原則。在腫瘤的治療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清熱解毒藥物的藥味及劑量,以免苦寒敗胃及損傷陽氣;腫瘤患者雖日久傷正,脾胃受損,但切不可心急而施以滋膩峻補,以免欲速則不達;另外補益之中勿忘醒脾開胃為先,使補而不膩,滋而不滯,長用陳皮、砂仁之類流通藥物或雞內金、焦三仙等健胃消食之品以助脾胃之運化。常用方劑有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逍遙散、保和丸等。
總之,根據病理階段的不同靈活協調的運用三攻三補是最關鍵的。在腫瘤早期,患者正氣未傷,體質尚佳,邪氣也較實,在治療上,應以祛邪為主,輔以扶正,即以三攻為主,輔以三補;在腫瘤中期,由于癌腫對機體的損害,正氣已傷,體質較差,而瘤體逐漸增大,這一時期,往往正邪力量勢均力敵,在治療上,宜攻補兼施,或攻補并重,或攻略重于補,或補略重于攻,或先攻后補,或先補后攻,視其正邪消長而治之;當腫瘤進入晚期,患者多正氣大傷,虛損癥狀明顯,出現惡病質,腫瘤迅速增長,形成邪盛正衰之勢,此時應明辨標本緩急,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虛不受攻者,首先應以扶正為基本大法,可在扶正的同時視其體質狀況佐以祛邪,也可以先扶正氣,待機體一般狀況好轉后,再根據具體病情確定相應的攻補法則[1-2] 。
參考文獻
腫瘤治療范文5
卵巢瘤樣病變為良性,多數無需手術,可經藥物治療或自行好轉,但有時較難與真性腫瘤鑒別,出現下列情況需行手術探查:①囊腫直徑超過5cm~6cm。②出現急腹癥。③與異位妊娠、子宮內膜異位癥、卵巢腫瘤、闌尾炎等不能鑒別。④發生在絕經后。⑤抑制性治療后囊腫不能縮小。傳統的卵巢手術需剖腹進行,術后恢復慢,且腹腔粘連的發生率也增加。隨著手術器械的改進治療方法和手段有了更多的選擇,目前常用的微創治療方法有經腹腔鏡、經陰道作病變切除,在B超引導下進行囊腫穿刺等。文獻研究發現[3],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對卵巢病變的治療效果相同,但腹腔鏡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患者痛苦少等優點[4~5]。經陰道手術雖然創傷小,但由于手術視野小,很難對盆腹腔進行全面探查;B超引導下行卵巢囊腫穿刺能吸出囊腫內液體使其縮小,但不能作病理學檢查,通常不作卵巢病變的首選治療方法。
卵巢惡性腫瘤的治療原則是以手術為基礎,化放療等方法的綜合應用。基因治療已進入臨床初步應用階段,中醫藥的治療價值也越來越得到重視,介入治療的出現對晚期卵巢癌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手術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除不能手術或者暫時不能承受手術者外,均首選手術。手術方式的選擇應該根據各方面因素綜合分析,但總的處理原則如下[6]:一般情況下,無論卵巢癌分期的早晚都應行手術探查,盡可能爭取治療機會.腹部縱切口應繞臍上延,使盆腹腔充分暴露。注意有無腹水、腹水的量及性狀,同時吸取送檢。無腹水時,用300mL生理鹽水沖洗盆腹腔,并檢查離心后的沖洗液有無瘤細胞存在。探查原發灶、盆腔、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檢查腹膜及盆腔臟器表面。
早期卵巢癌的手術治療①單側腫瘤切除:病灶局限于一側卵巢,患者年輕且有生育要求,可考慮行單側附件切除術,子宮及對側附件予以保留。漿液性囊腺癌時,應行對側卵巢快速冰凍切片,如為正常且是高分化囊腺癌Ia期年輕患者,術后有條件嚴密隨訪,可在生育后行預防性子宮和對側附件切除。如為粘液性囊腺癌,需同時作闌尾切除。②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Ib~Ⅱ期的卵巢癌,且作大網膜及闌尾切除,對肝膈面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進行探查。
晚期卵巢癌的手術治療手術原則:①盡可能切凈病變組織,包括原發灶和轉移灶,不僅行全子宮、雙附件、闌尾、大網膜、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及盆腔淋巴結切除,累及生殖系統以外臟器,如腸管、輸尿管、膀胱等的實質性浸潤也應切凈,盡可能使術后殘癌直徑<2cm。②控制出血。③盡量避免損傷臟器。腫瘤細胞縮減術既減少了強行分離引起的出血,又保證手術的徹底性,此方法包括切斷骨盆漏斗韌帶,從腹膜外間隙開始,從側方至中心進行游離,以“卷地毯”的方式將腫瘤、子宮以及受累的盆腔臟器和盆底腹膜一起切除。術前已確診的晚期患者,可先化療使瘤體縮小而利于手術。術中切除不理想者,應盡量切除原發腫瘤及大網膜,并行多點活檢(活檢組織塊須>1cm)來了解腫瘤浸潤范圍。
卵巢癌第二次剖腹探查術。該法是指第一次手術后經過一階段化療,臨床檢查已達無癌狀態,為了解盆腹腔是否有殘癌而進行的第二次剖腹探查術,旨在了解化療后是否無癌存在,如果無癌則終止化療;如有殘癌可同時行手術切除及改變化療方案。二次剖腹探查術不同于一般剖腹探查,其要求是為細胞學檢查收集盆腹腔、結腸旁溝、膈下等沖洗液;分離粘連,打開被封閉的盆腔。在原發灶殘留、增厚、粘連等處取活檢,切除所有殘留內生殖器和大網膜,常規從腹膜、膀胱、子宮直腸陷窩、結腸旁溝、盆腔側壁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活檢。
物化療藥物已被廣泛接受的卵巢癌一線化療方案為Pc(順鉑、環磷酰胺)方案。紫杉醇獨特的作用對于順鉑耐藥者仍部分有效。MeGuire[7]報道紫杉醇與順鉑聯合應用效果明顯優于Pc聯合化療。二線藥物有:異環酰胺、紫杉醇、拓撲特肯、索帝等。
化療方式①常用化療方式:有全身性化療(包括靜脈和口服)、區域性化療(包括腹腔和動脈或淋巴)及雙途徑化療(包括動脈與靜脈,靜脈與腹腔等)三種。②高溫化療:即用加熱的方法治療腫瘤,該法自20世紀60年代進入醫療領域,使許多癌癥的治療在該方面取得進展[8]。高溫使局部環境的溫度得到改變,提高了腫瘤部位化療藥物濃度,腹腔化療結合加熱治療效果比單一化療提高數倍。③造血干細胞支持下的大劑量化療:大劑量化療結合造血干細胞移植,對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治療已取得了顯著效果,作用在于可使抗腫瘤藥物的應用劑量提高5~10倍而機體仍可耐受[9]。
放療對卵巢惡性腫瘤的治療具有輔助作用,適用于術前治療、特效治療、手術輔助治療或晚期復發癌的姑息治療等。放療對卵巢無性細胞瘤具有獨特療效,能達到根治的作用,而其他種類卵巢惡性腫瘤則多不敏感。高頻放射移動分次照射技術(movingstriptechnique)的應用不僅使治療達到有效劑量,對預防腫瘤復發和減少放療副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基因治療是指利用基因轉移技術將外源性基因導入腫瘤細胞或病人的體細胞,通過該外源性基因的表達或對宿主細胞遺傳物質表達的影響,殺傷或抑制腫瘤細胞,為腫瘤治療提供條件。基因治療已初步進入臨床應用階段,目前常用的基因治療方法有:①腫瘤免疫基因療法:該方法通過對腫瘤細胞或免疫細胞的免疫修飾來提高機體自身抗腫瘤能力,包括基因工程瘤苗法、胞內抗體基因療法、免疫抑制逆轉基因療法等。②藥物敏感基因療法:該法在癌細胞內導入自殺基因,自殺基因的產物可將無毒藥物前體轉化為有毒藥物,從而殺死癌細胞。早在1936年,美國重組DNA咨詢委員會就批準了三項與自殺基因有關的卵巢癌臨床基因療法[10]。③耐藥基因轉染造血干細胞療法:應用耐藥基因轉染造血干細胞以及耐藥基因克隆可以保護自體造血干細胞,有助于實施大劑量的化療。當前常用的耐藥基因有多藥耐藥基因、多藥耐藥相關蛋白等。該法主要用于克服化療對骨髓的抑制,作為一種特殊基因療法,其臨床潛力較大。④抑癌基因與抗癌基因療法:是采用基因療法轉染抑癌或抗癌基因,使癌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得到逆轉,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現對P53基因的研究最多,Santoso[11]用含有野生型P53基因的重組腺病毒載體轉染突變型人卵巢癌細胞,實驗結果顯示90%癌細胞生長受到抑制。⑤生長因子與細胞因子:體內外實驗顯示生長因子對腫瘤細胞有刺激作用,采用基因療法抑制細胞因子產生可能起到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作用,Waston等[12]用IL-6反義寡核苷酸對幾種卵巢癌細胞進行體外實驗,發現可以抑制卵巢癌細胞的細胞因子產生。
通過中醫治療可減輕化療副反應,調節身體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13],它作為治療卵巢癌的輔助方法之一越來越得到重視。1)手術與中醫藥相結合術前中藥可改善病人一般狀況、縮小腫塊,有助于手術的進行。為術后增強病人抗感染的能力,提高機體抵抗力,鞏固手術效果,可選用補中益氣湯等[14]。2)化療與中醫藥相結合絕大多數化療藥物都有不同程度副作用,中藥可減少該毒副作用,并增強病灶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于華香[15]將參芪扶正敗毒丸與化療藥物聯合應用治療卵巢癌200例,治療后效果明顯優于單一化療的對照組。中醫藥對卵巢惡性腫瘤治療已取得較大進展,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存率在一定程度上均有所提高。
腫瘤治療范文6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97例,其中男52例,女45例,年齡21~84歲,平均58.1歲;右半結腸癌32例,左半結腸癌28例,直腸癌37例;中、高分化腺癌56例,低分化腺癌28例,黏液腺癌13例;DukeB期44例,C期41例,D期12例。均通過腹部X線片、CT、超聲、腸鏡下活組織病理檢查以及術中冷凍病理切片明確診斷。本組病例均于入院前1~15d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腸梗阻表現,主要為腹脹、便秘、惡心、腹痛、停止排便或僅少量排氣。30例入院時表現為完全性腸梗阻。
1.2治療方法
1.2.1圍手術期處理
患者入院后立即禁飲食,胃腸減壓,抗感染,糾正酸堿及電解質平衡紊亂等治療。同時積極處理各種合并癥,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貧血、低蛋白血癥等,經1~3d治療及觀察,待患者全身情況改善后再行手術探查。
1.2.2手術方式
手術治療97例。右半結腸癌30例行一期右半結腸切除、回橫結腸吻合術,小腸積氣積液經內減壓排入游離預切的右半結腸,2例癌腫不能切除行捷徑手術;一期左半結腸切除腸吻合術15例(術后發生吻合口漏1例);Hartmann手術13例,術后恢復順利,造口排便通暢,3~6個月后均進行了順利關瘺手術;27例直腸癌行Dixon術(其中9例行橫結腸預防性造瘺術),10例低位直腸癌行Miles術;腫瘤無法切除行單純結腸造口6例(低位直腸癌、體質差、年齡大以及遠處轉移的患者)。
1.3結果
發生術后并發癥共16例,占16.5%,其中心臟疾病3例,不易控制高血壓1例,傷口液化2例,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2例,傷口裂開1例,應激性潰瘍1例,下肢靜脈血栓形成1例,泌尿系感染2例,吻合口漏1例,因并發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
2討論
2.1本組結直腸癌致腸梗阻的特點
(1)患者均表現出由不完全到完全性腸梗阻的亞急性發展過程,本組病例患者均以不同程度的腸梗阻就診,并表現出逐漸加重的趨勢,其中49例發展為完全性腸梗阻;
(2)術前無法進行理想的腸道準備,腸內細菌大量繁殖,增加腹腔感染機會,術后并發癥多,病死率高;
(3)老年患者居多,60歲以上者占59.7%(58/97),術后并發癥較多。本組97例手術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16例,占16.5%;
(4)病理類型以腺癌為主,分化程度較高,但分期較晚,本組患者無DukeA期,提示梗阻的發病率與腫瘤的惡性程度無關,而與腫瘤生長方式及浸潤程度有關。
2.2術前準備及手術方式的選擇
對于不完全性腸梗阻的患者可在密切觀察下進行非手術治療(禁飲食,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應用抗生素,積極治療合并癥),同時進行充分的術前準備,以爭取創造更好的手術條件。由于結腸癌急性腸梗阻是一種閉袢性腸梗阻,易發生腸壁缺血壞死、穿孔、中毒性休克等嚴重并發癥[2],因此不能進行常規的腸道準備,可以口服石蠟油,配以少量多次低壓灌腸為主,如梗阻緩解可行限期手術,如病情加重或經治療無效,應急診手術。急診手術目的是首先解除梗阻,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切除腫瘤。其手術方式的選擇應根據患者全身情況、腫瘤位置及局部腸道條件而定,不能一概而論。對于右半結腸癌伴腸梗阻的術式選擇,大家的意見較一致,可行一期切除吻合術,本組32例右半結腸癌有30例行一期切除吻合,均未出現腸瘺;但對于左半結腸癌梗阻的術式選擇,目前仍存在爭議。爭議焦點是一期切除吻合還是分期手術。而采用何種術式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定:對于梗阻時間短、腸管血運基本正常、腸腔擴張不甚明顯、腸壁無明顯水腫增厚、無嚴重并發癥者,行一期切除吻合較為安全[3]。一期腫瘤切除腸吻合術優點是住院時間短、避免多次手術和人工造口給患者帶來的精神與肉體上的痛苦。因此,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一期切除吻合是可行的[4]。國內多用術中腸道灌洗一期切除吻合術,由于術中對腸道進行嚴格灌洗,與沒有梗阻的腸道術前準備具有相同的效果,并不增加切口感染率和吻合口漏,因而效果較好。此外,直腸癌在一期切除吻合的基礎上可同時行橫結腸預防性造口術,可明顯降低吻合口漏的發生率,且二次還納時較Hartmann手術更為便捷。本組15例左半結腸癌及27例直腸癌使用以上兩種方法行一期切除吻合,臨床效果滿意。對基礎疾病多、麻醉耐受差的患者,Hartmann手術具有并發癥少的優點,該術式較其他常用術式更適合高齡急性左半結腸癌性梗阻患者[5]。Hart-mann手術主要適應于腫瘤尚能根治性切除,但由于全身情況欠佳或局部腸道情況較差而不適宜一期吻合的患者。本組Hartmann手術13例,術后恢復順利,造口排便通暢,3~6個月后均進行了順利造瘺還納術。對于高齡、一般情況差或伴有嚴重的基礎性疾病,不能耐受較長時間手術的患者,放棄一期切除,僅行簡單的梗阻近端雙腔造口術或捷徑手術解除梗阻,待全身情況好轉,再行癌腫的根治性手術。其優點是一期手術簡單安全,二期手術前可進行充分的腸道準備及新輔助化療,根治性切除和淋巴清掃也可、以進行得更加徹底;本組腫瘤無法切除行單純結腸造口6例,其中1例為冠心病合并COPD患者,考慮其基礎疾病及晚期腫瘤梗阻,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未作腫瘤切除,僅行單純結腸造口術。對于術前結直腸癌引起的急性梗阻行金屬支架置入,相對急診造瘺而言,具有療效好、住院時間短的優點,因此是手術前一個較好的過渡性治療措施,通過植入金屬支架(EMS)假體解決梗阻。結腸支架植入術還可作為結直腸癌并腸梗阻的術前治療,通常內支架置入后,能夠在48h內使腸腔的梗阻得到緩解,從而減少結腸內容物,減緩腸管的缺血情況,為進一步手術創造更佳的條件,可在充分腸道準備下安全地行擇期腫瘤切除[6、7]。Camunez等報道80例,放置成功70例,解除梗阻67例,僅2例發生腸穿孔,33例7d左右行擇期手術,35例僅行支架放置。該法能有效解除梗阻,清潔腸道,改善患者的全身情況,爭取手術時機[8]。本組1例行結腸金屬支架植入(腫瘤距25cm),待梗阻解除及營養改善,植入術后2周行一期切除吻合術。也有研究顯示,金屬支架置入可顯著降低嚴重并發癥發生率、減少結腸造口比例、縮短住院時間,而長期預后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9]。國內也有研究顯示,手術患者與非手術患者出院后的病死率并無差別[10]。但術前置入支架從而轉為限期手術與傳統的急診手術相比,前者的術后并發癥明顯少于后者。所以這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外科手段,值得進一步探討應用。
2.3并發癥的預防
本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6.5%(16例),且結直腸癌性腸梗阻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為切口感染與肺部感染。發生原因與患者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貧血及伴有其他臟器疾病的存在有密切關系[11]。本組4例切口感染患者術前均存在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水電解質失衡和酸堿代謝紊亂;2例肺部感染患者中1例術前存在慢性支氣管炎、氣胸等呼吸道并發癥。術前改善機體狀況,針對性地加強圍手術期處理,對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作用。
(1)針對性應用抗生素:早期可針對腸道桿菌和厭氧菌選擇有效的抗生素,減少毒素釋放,為術后早期恢復創造有利條件。有研究表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2)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的,保持內環境的穩定;術前腸道準備及術中必須作腸腔減壓、腸腔灌洗等措施,以消除腸管擴張及腸壁水腫,改善血循環,保證一期切除吻合口的愈合,減少吻合口漏及腹腔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
(3)積極治療合并癥:結直腸腫瘤合并梗阻的患者大多年齡較大,多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合并癥,這是影響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對于這類患者術前應請相關科室會診評估手術風險,制訂合理有效的圍手術期處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