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對諸葛亮的評價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fā)你的文章創(chuàng)作靈感,歡迎閱讀。
對諸葛亮的評價范文1
古人對諸葛亮有:
1、杜甫對諸葛亮的評價: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伯仲之間見伊侶,指揮若定失蕭曹;
2、辛棄疾對諸葛亮的評價:“淵明重九,晚歲凄其無諸葛,惟有黃花入手;
3、羅貫中對諸葛亮的評價:呼風喚雨,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zhàn),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zhèn)八方,真乃神人也。
(來源:文章屋網 )
對諸葛亮的評價范文2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修部分收錄了杜甫的名篇《蜀相》,該詩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杜甫結束了在甘肅天水一帶顛沛流離的生活,暫時落腳在成都的浣花溪畔的茅屋里,生活艱難困苦,"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破滅,杜甫欲報國而無門,于是想到了曾經在三國時期叱咤風云的諸葛亮,未出茅廬,定天下三分,政治軍事均有建樹,其政治上的成就更是令詩人杜甫欽佩不已。
整個三國鼎立的過程,可以說是三方軍事、政治、經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相對于魏國、吳國兩國的建立、發(fā)展,蜀國的發(fā)展一直相對緩慢,從最初的劉備四處流浪,到智取荊州、占領益州,從最初的兵少糧缺,到后來的兵精糧足,整個過程除了劉備禮賢下士,對待百姓和軍士如親兄弟一般之外,諸葛亮的智慧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至關重要的。未出隆中之時,外界對于諸葛亮評價頗高,最有代表性的是是徐庶,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時說"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最能反映諸葛亮智慧的是三顧茅廬時,與劉備分析天下形勢的'隆中對',整個過程中諸葛亮從天下形勢講到內外政策,思路清晰,邏輯嚴密,文采斐然,堪稱策論的經典。
劉備死后,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諸葛亮依然是高瞻遠矚,展現了超凡的戰(zhàn)略眼光,又維持了蜀國近二十年的盛世;諸葛亮死后,蜀國一落千丈,最終被魏國所滅。諸葛亮的政治生涯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劉備在世時,第二個時期是白帝城托孤后。重要的是第二個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目標是"匡復漢室,還于舊都",一統(tǒng)天下,但現實卻是極嚴峻的:三國之中,對手魏國勢力最為強大,其土地、人力、財力、物力比吳蜀二國的總和還要多,而蜀國相對最弱。諸葛亮深知這一點,"與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于是毅然挑戰(zhàn)極限,采取一切積極措施,發(fā)憤圖強,以"挾泰山而超北海"的氣概,"驅馳千萬眾,怒目瞰中原",雖勞而無功,仍不失為英雄壯舉,這種盡力而為的奮斗精神,后人無不感慨系之。成都武侯祠有一聯(lián)云:已知天定三分鼎,猶竭人謀六出師。《蜀相》一詩,更可謂是對諸葛亮的千古絕頌: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可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對于諸葛亮也是心存敬佩。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把他與管仲、蕭何相比,足見諸葛亮在政治上的突出成就。
諸葛亮可謂是古典小說中被塑造得最為成功的丞相,也是最為全能的人物,有兼濟天下的大志,決勝于千里之外的謀略,同時精于治國,通曉陰陽之變、六丁六甲之術。歷史上治國有方的賢相無數,名臣眾多,比如霍光、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但這些人的星光和名氣與諸葛亮相比都顯得黯淡了許多,在杜甫的組詩《詠懷古跡》中,將諸葛亮與伊尹、蕭何等人相提并論,在崇尚正統(tǒng)的思想古代,來自西南小國的諸葛亮能夠與歷代中原王朝的賢臣相比,是對諸葛亮的至高頌揚。諸葛亮受劉備托孤之時,正是內外交困的時期,以丞相和相父的雙重身份開始了治理蜀國和對后主劉禪的輔佐,在歷史上,獲得如此高的地位的臣子,而不專權欺主又能夠禮賢下士的少之又少,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而當時的情況,諸葛亮的壓力實在非常大,但是他還是出色地完成了這一切,將蜀漢由弱慢慢轉強,以成都為中心,大力發(fā)展農桑,一時間成都地區(qū)紡織業(yè)成為成都百姓的主要收入,"與民休息",大力發(fā)展屯田,將軍士兵與百姓融為一體,解決了最重要的糧食問題與軍士的安置問題,軍隊得到了最好的安置,百姓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發(fā)展了軍民生產,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同時也使蜀國獲得了百姓最大的支持,為蜀國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西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又幸連年大熟,老幼鼓腹謳歌,凡遇差役,爭先早辦,因此軍需器械,應用之物,無不完備,米滿倉廒,財盈府庫"。此情形乃太平盛世之象,實為諸葛之功。
對諸葛亮的評價范文3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千載之下,重讀《出師表》,仍不禁為諸葛孔明的忠義所震撼,為他的遭遇而扼腕嘆息。近來易中天講“三國”,把“三國熱”又推向一個新的高點,我也來談談淺見吧。
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在《三國演義》中已經快被描寫得接近“神仙”的水平了,功高蓋主啊,劉備倒是深知諸葛亮沒有什么“打貓心腸”,放心的把江山交在他手中。面對劉禪這個毫無君主資質的主公,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最終也沒能為蜀地帶來什么長治久安,如果諸葛亮真的篡權奪位,會是什么樣的局面呢?有姜維,有費祎,應該比在劉禪手里好得多吧,雖然為天下文人所不齒,可是象曹操那樣的人不是也有很算多人去投奔、去依附嗎?諸葛亮當蜀郡之主,哈哈,想想也叫人興奮啊!可惜,諸葛亮永遠也不是司馬氏,永遠突不破文人的大防——忠。他的忠也應該有愚忠的成分在里面吧。其實,他應該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君主,更可怕的是忠于一個死人。計劃沒有變化快,死守著對一個死人的承諾,對現實的生活來說是一個多么可怕的危險!!!
歷史上,人們對于諸葛亮都有很高的評價。今天,本人斗膽也來談談我對諸葛亮的一些看法。
諸葛亮智。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精通戰(zhàn)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后感覺蕩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實在是智!
諸葛亮神。他雖身在草廬之中,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仿佛天地萬物都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于千里之外。實在是神!
諸葛亮義。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效死不渝,“鞠躬盡粹、死而后已”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銘!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yè),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是義!
對諸葛亮的評價范文4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它表現了諸葛亮的淡泊名利。在劉備辭世之后,他肩負重托,精心輔佐劉禪,雖然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不會治理朝政,親信宦官。但諸葛亮仍然沒廢除劉禪,取而代之。而是更加精心,耐心地教導劉禪。這足表現諸葛亮的品格高遠,淡泊名利。
諸葛亮更是智絕的代表。他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巧布八陣圖,草船借箭,更顯出他的才華出眾。借東風,可見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智慧過人。寫《前出師表》,《后出師表》,更見他文采飛揚。
關羽是義絕的化身,他在曹操手下時,為了報曹操對他的厚恩,斬顏良,誅文丑,以報之。在華容道,他明知自己立下軍令狀。但還是為了義,為了償還曹操昔日的厚待之恩,放了曹操。這些都表現了他的義。當他得知劉備等的下落的消息時,毅然掛印封金,不辭而別,去尋主。這更加體現他的忠義。關羽——他是義絕的化身,忠義之臣的代表!
對諸葛亮的評價范文5
我認為不傻,理由如下:
1、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下臺,稱帝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若把劉禪安穩(wěn)地做皇帝歸因于諸葛亮的輔佐,亦不合適。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
2、《三國志》記載:“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這段話意思是諸葛亮對射君稱贊劉禪的智慧,射君又將這贊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諸葛亮不會是阿諛奉承之人,劉備也頗有知人之明,可見劉禪非魯鈍之人。
3、《晉書·李密傳》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yè),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后主之賢,于是乎不可及。
(來源:文章屋網 )
對諸葛亮的評價范文6
慧眼識人的劉備一針見血,既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于林泉之下?因此,劉備成了諸葛亮的千古知己。
諸葛亮走出茅廬之時,還想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哪知滾滾紅塵中榮華富貴太過迷人,到此也不曾返鄉(xiāng)。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諸葛亮成了智慧的別名,只可惜,諸葛亮所謂的智慧,并非為人造福,而是為了如何置人于死地。
客氣時,面對誠實的魯肅,孔明又哄又嚇:若不準我文書,我翻了面皮,連八十一州都奪了,心煩時,將俘虜衣服脫了,紅墨涂面,步行出陣,以此折辱司馬懿,送女人衣物給司馬懿,以此激怒對方出戰(zhàn)這樣的智慧,滿街的小痞子都能想出來,豪情時,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城,盤蛇谷中燒得孟獲三萬藤甲軍互相擁抱,伸拳舒腿,死于谷中,臭不可聞,最終連他自己都不安起來,“吾雖有功于社稷,必損壽矣!”他所擔心的,并不是多少人亡家破,只是他自身的壽限。
諸葛亮有堪稱古今一絕的辱人本領,輕三寸舌,罵得王朗撞死馬下,一紙書信,氣死病中周瑜,曹真,對老者,對病殘,全無憐惜之心,活脫脫一個索命鬼。
正如周瑜所評價的,諸葛亮是奸猾之徒。
自我標榜“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諸葛亮在戰(zhàn)爭流漩渦中,能橫立潮頭不可一世,緣自他心腸之硬,手段之惡。為了他那點可憐的所謂忠心抱負,窮兵黷武,血流成河,一次次將無辜的軍民,拋進戰(zhàn)火的地狼,他狡猾的屠人點子,從純粹的軍事學角度研究,還可理解,可身受其害,被他當作工具草芥的平民百姓,卻自覺自愿地尊他敬他,是何情結?
我們今天所贊美崇敬的英雄,應是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的關天培、吉鴻昌……而不是為了個人或某小集團利益,置人民于戰(zhàn)爭水火的野心家。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智慧,應是數人如何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幸福生存,愉快發(fā)展,可翻開歷史,連篇累牘所歌頌的,是一場場災難深重的戰(zhàn)爭,一個個毫無人性殺人不眨眼的大屠夫,持久統(tǒng)一,津津有味,這樣的文化,這樣的心態(tài),緣于什么?
體小膽弱之人,屢遭欺侮,正面的反搞沖突,不但無法取勝,還會加劇不幸,這個時候,便期盼半路殺來個程咬金,除暴安良,救他離險,程咬金盼不來,便把希望寄托在以弱勝強的計謀上,也許,正因為明爭有害無益,才導致黑處的暗算至今未斷,手無縛雞之力,勝敵百萬思,空前絕后,從這個意義上說,尊崇諸葛亮,是不是一種弱者的病態(tài)情結?
唯其缺乏,才崇尚。
山川因諸葛亮的出世,多了一片片冒煙的焦土,人間因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多灑下一掬掬悲酸淚水,除了用成堆的血肉給劉備幾人造下安樂窩,對平民對社會,別說用今天的民主思想,就是從當時的人民大眾角度來拷問,諸葛亮又有多大價值,多大意義?
對上司劉備,仁慈若老母,忠誠若獵犬,純真若羔羊,即使對劉備的幾個磕頭兄弟,也是催眉折腰,但對諸如委延之類無靠山的手下,卻是橫挑鼻子豎挑眼,對于他眼里的敵方,手段之陰黑,心腸之冷硬,令人發(fā)指,諸葛亮在是劉備膝下一只既可捕獲獵物看家護院,又會討主子歡心的狗奴才。
人們常常嘲笑歷史上的那些因兒女情長,耽擱了前程事業(yè)的項羽們是婦人之仁,贊美那些鐵手腕的劉邦,諸葛亮們。一個有血有肉,有親有愛健全的人,連一點起碼的婦人之仁都不曾有,按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那他還算什么東西?他所謂的前程事業(yè),不是為弱婦幼子,是為誰?依此理論“泰坦尼克號”臨危乘船脫險的,應該是首長,其次是皇親國戚,再次是骨干……最后的最后,才是弱婦幼子?
這就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兒女情長,英雄氣短?
蛇一樣冷血的英雄,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