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清代名人軼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清代名人軼事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清代名人軼事范文1

東方文明古國中國為歐洲所知,離不開意大利這個文明古國的身影。毫不夸張地說,沒有馬可.波羅,沒有利瑪竇,就沒有歐洲對中國的了解《馬可波羅行紀》第一次較全面地向歐洲社會介紹了中國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全民想象。馬可波羅從中國回到意大利后的25年中該書出現了法語、拉丁語、德語、托斯卡納方言、威尼斯方言版本的手抄本,在中世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這本書被謄寫了2個世紀,從1477年開始繼續被印刷成多種語言文字。歷史學家評價道:僅一個人就向歐洲提供了如此大量的新的地理信息,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馬可.波羅的書極大地激發了歐洲人對于旅行、對于新鮮事物和遙遠的國度,特別是中國的興趣,直接推動了巧世紀下半葉的地理大發現,大大開拓了歐洲人的視野,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啟蒙作用,對后世的中西文化交流影響深遠。

從《馬可.波羅行紀》的第一部分就可以看出,馬可.波羅希望他的旅行是帶有傳教色彩的。在書中第六章大汗詢及基督教徒及羅馬教皇中寫道:己而大汗詳詢關于教皇、教會及羅馬諸事,并及拉丁人之一切風俗。第七章大汗命波羅弟兄二人使教皇所中寫道:己而大汗命人用靴靶語作書,交此弟兄二人及此男爵,命他們貴呈教皇遣送熟知我輩基督教律,通曉七種藝術者百人來。此等人須知辯論,并用推論,對于偶像教徒及其他共語之人,明白證明基督教為最優之教,他教皆為偽教。如能證明此事,他(指大汗)同其所屬臣民,將為基督教徒,并為教會之臣仆。因此,這本書也促使歐洲的傳教士們想要去征服非凡又神秘的東方人,讓他們成為新的信徒。

二、耶穌會的建立和來華意籍耶穌會士

耶穌會于1534年由依納爵羅耀拉應當時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需求在巴黎成立,1540年教皇保羅三世批準了其組織形式和會憲。耶穌會士誓愿絕對服從教皇,特別致力于教育使命。

耶穌會建立了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并培養了大量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耶穌會士,這些耶穌會士們的學術成就對他們在海外,包括中國的傳教活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期歷史中,來自于意大利的傳教士較之其他國籍的人做出的貢獻更為突出。這既包括最早確立和推行適應中國傳統文化傳教路線的耶穌會士范禮安、羅明堅和利瑪竇,也包括利瑪竇之后的郭居靜、艾儒略、衛匡國、高一志、畢方濟、羅雅谷、利類思、潘國光、畢嘉、殷鐸澤、龍華民和熊三拔等著名傳教士。

這里要著重介紹和評述的是對中國文化及中國儒家文學經典有一定推介作用的羅明堅、利瑪竇和殷鐸澤三人。

(一)羅明堅與《四書》

羅明堅(Michele Ruggeri)是最早進入中國內地的耶穌會傳教士,也是歐洲第一位漢學家。他1543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王國,獲得了民法和圣教法的博士學位。29歲時加入耶穌會,1578年和利瑪竇等人一起離開歐洲前往中國,并于1579年到達澳門。羅明堅刻苦學習中國語文,他創建經言學校,是中國第一所教授外國人漢語的學校。為了幫助自己及來華傳教士學習中國語言,羅明堅編寫了《葡華字典》,第一欄是葡萄牙語詞項,第二欄是拉丁拼音,第三欄是漢字,第四欄是意大利文詞項。1588年,由于在工作中的失誤和想要敦促教皇派使節來中國,羅明堅被派遣回到羅馬。但因后來一系列變故導致計劃無法成行,羅明堅便隱居薩萊諾,再沒有回到中國。

在薩萊諾,羅明堅完成了將儒家經典《四書》翻譯成拉丁文的工作,其中第一部分的《大學》譯文刊載于1593年波色威諾的《精選文庫》中,這是最早在歐洲出版的介紹中國儒家經典的譯著。意大利漢學家、教授、出版總監弗朗西斯科.達萊利以保存在羅馬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國立圖書館中的手稿文獻為基礎,對羅明堅的《四書》譯作做了細致的研究。

(二)利瑪竇及其對中國文學的了解

1552年10月6日,利瑪竇出生于意大利中部馬爾凱大區馬切拉塔城的一個貴族家庭。馬切拉塔是教廷國的重要城市,宗教氣氛濃厚,經濟、社會發展也十分活躍。利瑪竇9歲便進入當地由耶穌會士開辦的學校,讀完了小學和初中。16歲時他的父親將他送到羅馬大學法學院讀書,在這里他結識了一些耶穌會神父,并最終成為一名飯依天主教的耶穌會修士。

利瑪竇在羅馬期間積累了豐富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與教會上層人士建立了良好關系,為后來的傳教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耶穌會視察員范禮安和耶穌會總會長阿桂委瓦都曾和利瑪竇有著良好的師生關系。

1578年3月,利瑪竇和羅明堅等14人乘船繞過好望角向東航行,利瑪竇在印度停留4年后于1582年8月抵達中國澳門。利瑪竇起初作為羅明堅的助手,在羅明堅大體確定的傳教策略基礎上進一步調適和發展,適應中國傳統文化。羅明堅離開中國后,利瑪竇拋棄傳教士原有的僧人打扮,改換中國儒生的服裝,進一步適應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

1600年5月利瑪竇一行到達北京,在北京雖幾經波折,但利瑪竇的廣泛交往使他跨越險阻,繼續推動著傳教事業的發展。他先后用中文撰寫和出版了《天主實義》《二十五言》和《畸人十篇》。1610年,利瑪竇在北京去世。

利瑪竇很早就開始了解中國文學,這也要得益于范禮安的指點,在中國當時特殊的環境中,必須要很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和經典作品。正如他在文章中寫到的那樣,他認為:只知道我們的(指西方的)文學而不知道彼國的文學是沒有多大用處的。因此,他開始非常努力地學習《四書》,并翻譯成拉丁文,使《四書》配有拉丁文的解述,以便剛來中國的同教會教士閱讀,并且希望他的同事能更好地理解《四書》的內容。

利瑪竇還十分了解《五經》,有些人認為他熟記《五經》甚至強過許多中國官員,《四書》《五經》都是選拔政府官員的科舉考試的規定書目。對中國文學的關注建立在兩大理由上:1.不了解對話者受教育的典籍就無法恰當地與其交流;2.利瑪竇找到了有利于傳教游說的極為有利的工具,他在展示自己觀點的同時也利用中國經典作品的權威性內容,如果沒有對中國文學的深厚了解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利瑪竇寫道:用我們堅持并嚴肅探討過的方法,以他們謙恭有禮的舉止,他們自會重視圣賢之名。我希望我們可以堅持用此方法直至最后,因為這里有許多優秀的思想,所有人都是神學家,現在沒有人不好好致力于中國之文學,因為只知道我們的文學而不了解中國的是沒用的。尊敬的神父,您會看到這一點是多么重要。我認為這一方法比一萬基督徒的功用還大,以此安排才能實現整個國家的飯依。

利瑪竇認真研讀《四書》《五經》,因此在1595年開始寫作《交友論》時,他也借鑒了孔子關于友誼的一些根本思想。例如孔子在《論語》中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俊,損矣。因此,好的朋友能幫助你成就仁德,友誼是仁的結果,而仁是人類的至善至美,在這方面利瑪竇認為中國的理論與他熟知的基督教教義驚人地相似。利瑪竇在《交友論》中寫道:正友不常,順友亦不常。逆友有理者順之,無理者逆之,故直言獨為友之責矣。平時交好,一旦臨小利害,遂為仇敵,由其交之未出于正也。交既正,則利可分,害可共矣。訣餡友,非友,乃偷者,偷其名而僧之耳。永德,永友之美餌矣。凡物無不以時久為人所厭,惟德彌久,彌感人情也。

這種獨特的方法在《天主實義》中也有運用。利瑪竇為了闡釋上帝的真正含義,借用了很多中國古代經典。他寫道:吾天主,乃古經書所稱上帝也《中庸》引孔子曰:郊社之禮,以事上帝也。朱(朱熹注)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竊意仲尼明一之以不可為二,何獨省文鉀《周頌》曰執競武王,無競維烈,不顯成康,上帝是皇又曰于皇來牟,將受厥明,明昭上帝。《商頌》云圣敬日躋,昭假遲遲,上帝是抵。《雅》云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易》曰帝出乎震。夫帝也者,非天之謂。蒼天者抱八方,何能出于一鉀《禮》云五者備當,上帝其饗,又云天子親耕,集盛柜獸,以事上帝。《湯誓》曰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又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綏厥酞惟后。《金滕》周公曰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上帝有庭,則不以蒼天為上帝,可知。歷觀古書,而知上帝與天主,特異以名也。盡管利瑪竇出于傳教策略的需要,對中國古經書有一些誤讀,他也無法完全理解中國哲學的復雜性和文字概念的多義性,但他的力辯卻充分反映了他對中國古代經典著作的廣泛而細致的研讀,并通過翻譯《四書》將中國的文化思想介紹和傳播給西方的耶穌會士。

(三)殷鐸澤中國文學的翻譯者和傳播者

殷鐸澤1625年出生于西西里普拉提亞,16歲起進入卡塔尼亞的耶穌會學校,后來成為一名耶穌會士。1659年他作為傳教士到達中國,在江西建昌進行傳教活動。

殷鐸澤熱愛中國哲學,對孔子的作品有深刻的理解。1662年他將自己讀《四書》所做的筆記以拉丁文刻印出版,題目叫做《中國之智慧》,包括2頁孔子傳記、14頁狀學譯文和《論語》的部分譯文內容。1667年他在廣州又出版了《中國的政治道德學》,對《中庸》進行了部分翻譯,1669年在果阿(印度)再版時他又添加了對孔子生平的介紹。盡管這部作品的流傳范圍很有限,但因為1672年被法國作家、旅行家、東方學家戴夫諾收錄在他的《各種獵奇之旅之報告》中,因此在歐洲獲得了一定的關注。目前該作品在世界上僅存8本,被保存在最重要的圖書館中。他所譯的《中庸》又與耶穌會傳教士柏應理、郭納爵的譯作一起合編為《中國哲學家孔子》,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

殷鐸澤是一個多產的作家和翻譯者,他用拉丁文翻譯了許多中國文學經典作品。1696年10月,他在杭州去世。

殷鐸澤將孔子及其作品介紹到西方,產生了重大影響,萊布尼茨和坦普爾在讀過《中國哲學家孔子》一書后都對孔子及其思想大加贊譽,孔子在歐洲因此被稱為道德與政治哲學上最偉大的學者與預言家。自由派人士歡呼這位被拉丁化了的孔子是人類最偉大的英雄人物之一,是中國的蘇格拉底。

三、法國漢學的后來居上及近代意大利學者對中國文學的譯介

從17世紀中葉起,歐洲漢學的牛耳從意大利人那里落入到法國人手中,有幾方面原因:1. 1658年法國從羅馬教廷取得在中國、越南建立主教區的權利,這為在這些教區征招法國傳教士提供了方便。法國傳教士開始與清朝廷有了深入的接觸,在對中國研究的過程中,他們編寫出版了一些大型出版物。2.法國學者將對漢學的研究科學化、專門化,特別是在法國本土,改變了之前意大利人零散、非學術化的風格。3.在和一系列中法條約簽訂以后,法國人對中國的研究更加直接。4.法國幾大漢學家、翻譯家,如儒蓮等人的貢獻突出。

到19世紀,除了古文經書和科學著作之外,法國學者更注重對中國民間文學作品的翻譯,如元雜劇、詩歌、愛情小說等。因此,近代意大利學者對中國文學的譯介常常受到法國學者的啟發,或從法語譯本中轉譯過來。

皮埃特羅安東尼奧麥塔斯塔西奧(16981782)是意大利詩人、歌劇劇本作家、劇作家、音樂劇改革家,長期為奧地利宮廷創作和演出。他秉性平和,卻崇尚英雄壯舉。1752年,他將歌頌忠誠正義、舍己為人的中國元雜劇價幽氏孤兒改寫成意大利文歌劇,題為《中國英雄》,于1752年春天在維也納美泉宮皇家花園劇院上演,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麥塔斯塔西奧對《趙氏孤兒》的翻譯和改編參照的就是收錄在杜赫德1935年出版的《全志》( Description de la Chine)中由耶穌會神父馬若瑟翻譯的法語版。

阿爾豐索安德萊奧奇是最早對近代中國進行研究的意大利學者之一。他1821年出生于佛羅倫薩,早年學習法律,他向往民主,同情燒炭黨人的革命活動,作為律師他曾為多梅尼科圭拉齊進行辯護,因此屢遭迫害。在他流亡法國巴黎期間,他結識了法國漢學家儒蓮并在他的指導下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從此一生致力于漢學研究。他在佛羅倫薩的語史學界教授漢語,尤其致力于閱讀和翻譯中國作品。1883年,他以《佛牙舍利》為題目翻譯出版了中國著名古典小說《水滸傳》的一小部分,并于1885年再版。他對中國的法典有很深的研究,寫有《論古中國人的刑法》。他的翻譯在字面上忠于原文意思,有時會標注音標,但也不乏缺陷和瑕疵。

圖羅馬薩拉尼所編寫的《E書:遠東的回聲》收錄、翻譯了中國古代多個朝代詩人的百余首詩作。全書共176頁,1882年由出版社出版,分為25個主題:柳枝、漁父、湖畔,鏡中女人、秋沙鴨、秋思、梳放者、七夕等。圖羅馬薩拉尼1826年出生于曼托瓦,是意大利文學家和政治家,也是意大利王國第一位猶太議員。他精通藝術,文學創作風格靈活優雅,著述頗豐。他讓意大利人了解了德國浪漫派詩人海涅,推廣了歐洲一些不為人知的作家的作品,特別是他對于意大利文學家卡洛譚卡的研究最為著名。

四、明清時期意大利人對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譯介的動機及特點

清代名人軼事范文2

一、命題選材與設題分析

(一)選材范圍較廣,選材內容豐富

大都注意體現“淺易”的特點,閱讀難度有所降低。17套試卷中,選文出自二十四史的只有六卷,分別是全國大綱卷《明史·熊鼎傳》、全國課標卷《宋史·何灌傳》、湖北卷《漢書·楚元王傳》(選文為西漢劉向的《諫成帝營陵寢疏》)、遼寧卷《舊唐書·宋慶禮傳》、浙江卷《新唐書·張文瓘傳》、上海卷選文一《史記·循吏列傳》。有的試題選材雖不是史傳文章,但也是寫人為主的記敘類散文。這類閱讀材料共有七卷,分別為:安徽卷選文全祖望的《萬貞文先生傳》,選自錢儀吉纂《碑傳集》;江西卷選文汲黯的事跡,選自清代學者吳楚材的《綱鑒易知錄(卷十三)·漢紀》;廣東卷選文羅提督的事跡,選自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將略篇》;江蘇卷選文蘇軾的《陳公弼傳》,選自《蘇軾文集》;重慶卷選文清代文學家藍千的《江公皋傳典》;四川卷選文呂徽之的事跡,選自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八)·隱逸》。敘事類的文本有兩卷,分別是:山東卷選文《桓公問治民于管子》,選自《管子》;福建卷選文元代虞集的《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記》,選自《道園學古錄》。湖南卷選文為明末文學家歸莊的《嚴祺先文集序》,選自《陶莊集》,屬于書序。屬于議論類文本的有三卷,分別為上海卷選文二蘇軾的《稼說送張琥》、北京卷選文選自《淮南子·汜論訓》、天津卷選文選自清初學者顧炎武的《日知錄》。其中選文出自諸子散文的有北京卷和山東卷。這樣,打破史傳類散文在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中一統天下的局面,有利于促進學生閱讀更多樣化的文言作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選材注重內容的可讀性

各套試題的選材十分注重內容的可讀性和思想的導向性,突出人物的思想品格和傳統美德。如全國大綱卷的熊鼎處事精細求實,全國課標卷的何灌行事有成,廣東卷的羅提督“足智多謀”,江蘇卷的陳公弼治市“嚴而不殘”,遼寧卷的宋慶禮“雅有方略”,重慶卷的江皋“所在有聲績”,上海卷材料一中孫叔敖的自信等,山東卷更是直接體現管子以民為本的思想。

(三)試題閱讀量相比往年有所加大,選文篇幅略有增加

17套試題選文的閱讀材料平均708字。篇幅最短的是江西卷,選文節選自《綱鑒易知錄》,518字;篇幅最長的是重慶卷,選文為藍千秋的《江公皋傳典》,861字,另有一個斷句的語段,加上有關出處的注釋53字,共計914字。900字以上的還有山東卷,選文節選自《管子》的“桓公問治民于管子”,912字。

(四)題型和分值相對穩定,個別試題獨具特色

大部分試題都是3至4個選擇題再加一個翻譯題,分值大多在19~22分之間;考查了文言實詞、文言虛詞、信息篩選、理解分析、文言翻譯等題型。在翻譯之外,今年考查文言斷句的有北京、廣東、湖南、江西、重慶、浙江、江蘇(附加題)七卷。北京卷秉承多年來的傳統,用客觀題的形式考查了對省略句的分析判斷,要求考生選出“下列語句的括號中是補出詞語,補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湖南卷用主觀題的形式,要求考生“結合文意,談談作者對嚴祺先的文章‘欣賞嘆詫’的原因”;浙江卷將對文意理解分析的考查定位為“賞析”,要求考生選出“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福建卷另選《論語》三則,考查文化經典閱讀;浙江卷另選《論語》、《韓非子》各一則,考查儒家和法家的為政觀。上海卷依然保持自己的命題特色,文言文閱讀選取兩個語段,從詞句的理解翻譯到文本的分析鑒賞,共考查了10小題,28分。

(五)試題注重體現新課程理念,更加強調根據語境來答題

可以這樣說,高考文言文閱讀的每一道試題,都要以對全文的正確理解為背景,都要以對上下文句的正確分析為條件,方能作出正確回答。即便是理解常見實詞的含意、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也要根據具體語境作判斷,幾乎找不到憑借死記硬背來回答的試題。至于翻譯文句、篩選信息,更是需要憑借對語境的正確分析。可見在古文閱讀中確實要轉變觀念,不能僅把古文當作學習古漢語的材料來對待,而要把它當作文章來閱讀,真正理解其內容。

二、文言文閱讀試題分析

(一)理解詞語和句式

1.關于文言實詞詞義的考查

文言實詞主要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B級。17套試題中,文言實詞一共考查了72個,所考實詞,屬于《考試大綱》規定的120個實詞之內的只有“歸、易、顧、病、修、徐、當、勸”8個,其中“易、顧”考查了兩次;其他實詞雖說不在《大綱》規定范圍,但也是教材中常見的,在中學課本中可以找到出處,所以復習時回歸課本非常重要。上海卷采用主觀題的形式,要求寫出“勸”、“樂”、“頃”、“所從”四個實詞在句中的意思,還有4個雙音詞“禁止、以為、幾何、請教”,用來考查判斷古今異義現象。

由于文言實詞多數為一詞多義,因此必須根據特定語境,結合文意判斷其意思;同時還要注意“古今異義”、“通假字”及“詞類活用”等情況。答題時要將詞語放到具體語境中,根據上下文邏輯關系,語法位置,以及對偶、排比、并列結構等句法特點加以推斷。要做好此類題目,要靠平時的積累,還要學會借助上下文語言環境進行推敲。

2.關于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考查

這類試題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設題一般給出四組8個句子,每組內部兩兩比較,要求比較判斷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異同,所考查的大多在考試說明中規定的18個虛詞之內,課內知識與高考題目相結合。由于只要求比較判斷出不同句子中相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試題難度較低。近年來,高考語文試卷長度壓縮、題量減少、客觀題減少的趨勢日益顯現,文言虛詞單獨設題的省份逐年減少。2011年語文高考,只有安徽卷、北京卷、廣東卷、湖南卷、江西卷、山東卷、四川卷、天津卷、浙江卷等9份試題考查了文言虛詞。

考查情況如下:

9份試題中,除北京卷的“使、臣”為文言實詞外,《考試大綱》規定的18個常用虛詞,一共考查了12個,只有“乎、若、焉、也、與、者”6個虛詞沒有考查到。被考查的12個虛詞中,“以”出現的頻率最高,為5次;其次是“而、于”,各考查了4次;再次為“其、之”,分別為3次;“因、為、且、則”分別出現了2次;“何、也、所、乃”,各1次。

在考查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9套試題中,用課內語句構成兩兩比較的有6題(北京卷和廣東卷的8句全部出自試題閱讀材料),湖南卷集中考查文言虛詞“其”的意義和用法,將課內學過的4個語句與選文中語句進行比較,要求選出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這些試題中,涉及的課內文言語句,覆蓋了中學語文課本16篇文章(其中1句出自初中課文《桃花源記》,1句出自文言詩歌《琵琶行》)。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廉頗藺相如列傳》,有7句;《鴻門宴》和《師說》各有3句,《燭之武退秦師》、《伶官傳序》各有2句;四川卷和湖南卷不約而同地選用同一語句(“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同一虛詞(“其”)作為考點。《勸學》、《赤壁賦》、《游褒禪山記》、《歸去來兮辭》等重點篇目也是命題者選材的對象。

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關系密切,高考常常是將二者并提。解答此類試題,既要運用所學知識,聯系課本篇目中常見虛詞的用法進行推斷,又要聯系上下文加以判斷,通過比較辨析,篩選出正確答案。要求考生對《課標》規定掌握的文言虛詞有充分積累,能明確區分具體語境中相關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答題時,在看清題目要點、明確思考角度的前提下,判斷虛詞的用法還要結合全句,要有全句意識,依靠對全句的分析和把握去準確地理解。

3.關于句式和用法的考查

所謂“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綱》指的主要是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2011年的高考試題中,直接考查文言句式和用法的只有北京卷1題,考查考生對省略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北京卷)8.下列語句的括號中是補出詞語,補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目中有疵,不害于視,(則)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茍)無害于息,不可鑿也

C.水激興波,高下相臨,差以尋常,(而)猶之為平

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難,不可謂勇

本題考查考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的能力,掌握文言文句間關系是解答本題的關鍵。D項的“遁逃奔走,不死其難”兩個分句間是順承關系,不應該補表示轉折關系“然而”的“然”字。答案為D。

4.關于斷句和翻譯的考查

翻譯文言語句是考查文言文綜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所占分值也較重,涵蓋了對詞語的理解、詞類活用以及文言句式的考查,能力層級為B級。解答此類試題應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掌握文言句式的特點,注意語句整體的通順完整。對文言翻譯試題舉例分析如下:

(1)詞語的理解和分析

隋監未遠,不可不察。(浙江卷,“監”通“鑒”,引申為“教訓”)

鼎至,奏罷不職有司數十輩,列部肅清。(全國大綱卷,“職”,名詞作動詞,稱職)

治中策蹇驢,時猶布衣……(四川卷,“策”名詞用作動詞,鞭打,騎著)

韓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湖南卷,“衰”,形容詞作名詞,衰頹)

吾為子新其亭,而更題曰“一柱”,可乎?(福建卷,“新”,形容詞作動詞,新修)

王許之,居半歲,民悉自高其車。(上海卷,“高”形容詞用作動詞,增高)

斥止驗問得實,立縛送大帥斬以徇,由是兵衛肅然莫敢犯。(重慶卷,“止”,使動用法,讓他們停下來)

愈賢黯,數請問國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江西卷,“賢”,意動用法,認為……賢良)

有運餉官以棄運走,道死,其孫以賄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安徽卷,“走”,古今異義,逃跑;“退”使動用法,使之退卻)

故吾嘗謂文章之事,未論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湖南卷,“其他”,古今異義,別的事情)

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上海卷,“去”,古今異義,擺脫)

(2)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并請文人歷敘其事,洵奇男子也。(廣東卷,判斷句。“洵”,誠然,確實)

(呂徽之)立門下,人弗之顧。(四川卷,賓語前置)

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天津卷,賓語前置)

勿懼以罪,勿止以力。(山東卷,狀語后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湖北卷,狀語后置)

此輩迫饑寒為盜,撫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重慶卷,被動句,“迫于……”,相當于“為……所迫”)

(何灌)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全國課標卷,省略句,省略主語)

帝遣使慰勞,賜(鼎)裘帽,復遣中使趙成召鼎。(全國大綱卷,省略句,省略賓語)

臣愿撫之,無使(其)勞而生怨。隋監未遠,不可不察。(浙江卷,省略句,省略賓語)

今與足下并生(于)今世。(天津卷,省略介詞“于”)

見先生風神高簡,問曰:“得非呂徽之乎?(四川卷,“得非……乎?”,固定結構,表揣測,譯為“恐怕……吧”“莫不是……吧?”)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首先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審視句子特點,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明確哪些字詞是得分點。由現代詞、成語推導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注意詞類活用、倒裝、通假、偏義復詞。復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間關系。

意譯詞語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于原文結構,由實到虛。最后將譯文組合成句子,注意前后通順。

古人作文往往是“文不加點,一氣呵成”的,所以,讀古書需要自己斷句,叫做“明句讀”。斷句是考查文言文閱讀的傳統方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這一題型因具有考查知識的豐富性、考查能力的多樣性、考查方式的靈活性和訓練的可操作性等特點受到命題者的青睞。斷句取材上,或直接在閱讀文段中選取,或另選一段文字。設題方式上,或要求在應斷處劃線(用“/”標注),或提供選擇項。分值大多為3~5分。明辨句讀,一定要先弄懂語段大意,在此基礎上,可以借助幾種方法來巧妙斷句。一是結合上下文的具體意思,二是憑借自己的文言語感,三是保持句子結構的完整性,四是運用古代文化知識。自從各省市自行命題以來,北京和廣東高考文言文一直都有斷句的題目,2010年共有五個省市采用了斷句形式,2011年有七卷考查斷句。舉例如下:

(北京卷)用斜線(/)給下面短文斷句。(5分)

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既反是矣然圣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取材于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

解析:給這段文字斷句,要注意對稱句式(務記覽、為詞章;釣聲名、取利祿),抓住句首連詞(然后、然)和句尾語氣詞(而已也、矣)等文言斷句標志。語段中長句較多,屬于較難斷句的段落。

答案: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既反是矣/然圣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

(湖南卷)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A.感憤郁/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B.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C.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D.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解析:本題斷句對于很多考生而言有點難度。注意“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暗含兩種倒裝句式的考查:主謂倒置和定語后置。把握到這一點,再運用對稱法,才能選準A項: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答案:A

(二)分析和綜合

1.篩選文中的信息

篩選并提取信息是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2011年共有10卷對此進行考查。最常見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選若干文句分別編為四組,要求排除干擾因素,找出全都說明某個問題的一組,選取與試題要求相適應的信息。根據閱讀材料具體情況的不同,命題形式也可出現不同的變化。

如全國大綱卷要求考生篩選“全部表明熊鼎處事精細求實的一組”,全國課標卷考查“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組”,湖北卷要求考生篩選“分別寫薄葬和厚葬的一組”,山東卷考查“全部直接體現以民為本思想的一組”。舉例如下:

(福建卷)下列句子陳述的內容與“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關系的一組是( )(3分)

①召吳幼清先生于臨川 ②登者忘其險焉

③日就圮毀 ④府判李侯維肅,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為無疑矣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①句寫的是作者到臨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與新修一柱峰亭沒有關系;②句表現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⑥句介紹的是李侯的胸懷與氣魄,雖說與新修一柱峰亭有關系,但非直接關系。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機和發起人,故有直接關系。本題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帶①②⑥的選項均可以排除。

答案:D

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準確理解題干文句的含義,分析題干的要求是什么,這是篩選信息的前提和目標;然后逐一分析所給例句,推敲各選項文句所表達的內容是否與題干文句契合,篩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再看分組情況,確定答案。

不符合要求的選項一般有兩類:一是將別人做的事或說的話說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說的,致使陳述對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問。排除法是做此類試題較為簡便快捷的方法。

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歸納要點、概括中心也是古代詩文閱讀中的重點。如果單純理解語言方面的內容,則只能講通字句,無法對閱讀材料的主旨有深入的領會,更無法對之進行鑒賞評價。因而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對文意的歸納概括就顯得十分重要。近年來,這種歸納概括往往是通過對文章的理解來進行的。

在這道題的考查中,根據選文材料的不同,要求分析歸納的角度和試題的表述也有不同。大多數試題要求選出“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北京卷、天津卷、重慶卷的表述為“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山東卷的表述是“理解和解析”設題方式基本穩定。上海卷21題要求考生聯系文本,簡析孫叔敖施政的具體策略;福建卷的文化經典閱讀,選取《論語》三則,要求考生簡要概括孔子和子貢對“過”的看法;浙江卷的先秦諸子選讀,選取《論語》和《韓非子》中的語段,要求考生概括出孔子和韓非子的為政觀。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要求考生能夠分析概括在敘述一件事或說明一個道理時作者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觀點態度有時表現得含蓄、多樣、分散,這就要求考生能從閱讀材料中篩選出作者自己的看法,且進行較為準確的分析或概括,因而這類試題的難度也相應會大一些,而且大都以主觀題的形式呈現。無論是歸納、分析還是概括,都是建立在全文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全面地理解原文,將知識融會貫通,是順利完成整篇文言文閱讀的必要步驟。

湖南卷用主觀題的形式,要求考生結合文意,談談作者對嚴祺先的文章“欣賞嘆詫”的原因;上海卷23題要求考生分析第②段作者寫“閔閔焉如嬰兒之望長也”這一句的目的;福建卷的文化經典閱讀,要求考生簡要分析子貢以日食、月食為喻,說明了什么道理。

(三)鑒賞與評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春草国产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 91欧美在线 | 曰韩三级 | 国产区一区 | 国产精品激情综合久久 | 国产精品伦理久久久久 |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999 |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 国产 日韩 欧美 亚洲 | 97久久综合区小说区图片专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 一区二区不卡久久精品 | 日韩高清欧美 | 黄色在线观看网站 | 在线观看欧美日韩 | 国产精品黄大片观看 | 日韩有码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日本成人一区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精品网 | 亚洲色图 第一页 | 国产国语高清在线视频二区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 欧美 亚洲 一区 | 国产视频久久久 | av毛片免费看 |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香蕉 | 欧美精品在线一区 | 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 久久精品免费看 | 91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不卡 |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网站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 在线免费视频国产 | 国产va免费精品 | 亚洲第一页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