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草原歌曲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草原歌曲范文1
關鍵詞:《呼倫貝爾大草原》;層次感;形象性
中圖分類號:J65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3)11-0134-01
一、歌曲《呼倫貝爾大草原》簡介
歌曲《呼倫貝爾大草原》所描繪的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表達了詞曲人對于養育他的土地的那份熱愛之情,更展現出了蒙古民歌中的古樸情調。
《呼倫貝爾大草原》不僅僅將作者的對于故鄉的贊美表達的淋漓盡致,還表達出了作者對于自然環境保護的呼吁,并體現了做著希望通過音樂的影響力,來喚起人們對于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向往,并喚起人們對愛護環境的意識。
二、對《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分析
歌曲 《呼倫貝爾大草原》旋律優美,是一首單二部曲式歌曲,主旋律的部分篇幅也較短,一共只有17個小節。整體的節奏和音符變化都不是很大,但是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旋律,都會讓你不由自主的聯想到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優美景色。
(一)對A小段的分析
A段部分一共有9個小節,而在A小段的歌詞中作詞人通過三組排比式的敘述,將呼倫貝爾大草原作為他心愛的,還形象的描繪出了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風貌,讓人聯想到潔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邊,雄鷹在天空中自由的翱翔,還有河水在靜靜的流淌。
(二)對B小段的分析
B段部分是由8個小節構成的,不僅僅沿襲了主歌部分的基本創作模式,還讓歌曲在整體上顯得更加的統一,在這一部分,歌詞更加直接了,讓通過歌唱家富有感情演唱,形象的表現出了兩位作者對于呼倫貝爾大草原的熱愛,更是表達了所有生活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的人們對故鄉的熱愛。
三、《呼倫貝爾大草原》的藝術特點
(一)采用了4/4拍與2/4拍的交錯排字的運用
《呼倫貝爾大草原》為D大調,而在歌曲的節奏中最為特色的便是采用了4/4和2/4交錯拍子。4/4和2/4交錯拍子的配合,使得歌曲的抒情感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強,配上纏綿的歌詞,很明顯的反應出了草原的風格,都會引發聽者的無限遐想。
(二)樂曲具有層次感
在曲子中,音樂元素并不復雜,但是作曲家通過非常巧妙的轉換,將樂曲進行加工之后,形成了一種簡約大方,巧妙精煉的曲子形態。而在歌詞是三段體的結構,這三次的重復,讓歌曲的層次感也就很明顯的提升了。三段中的歌詞,是由遠及近的,樂曲層次感不斷的提升,從全景到具體刻畫的轉變過程,更加讓人對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形象有了充分的聯想空間,并逐漸從模糊走向了具體。
(三)歌詞的形象性
一首歌曲之所以離不開歌詞,就是因為歌詞具有曲子所不能達到的形象具體。在《呼倫貝爾大草原》這首歌曲中,歌詞一樣是非常的形象,作詞人在第一樂段的開頭,就用“我的心愛”來將對故事的愛所表達出來,之后便對呼倫貝爾大草原的美景進行具體形象的描繪,譬如“潔白的蒙古包”“矯健的河水”“巍巍的大草原”等語句,都是非常直觀形象的將呼倫貝爾大草原具體形象展現出來了。而在最后一句“呼倫貝爾大草原,我的心愛,我的思念”,將感情抒發得十分酣暢。
其實從生活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的人的角度來說,他們在歌詞上的情感抒發是直接的,但是配上這樣如此悠揚抒情的曲子,讓他們的豪邁之中增添了幾分柔情,加入了幾分內斂。
(四)作者感情抒發與社會意識之間的銜接
初看之下,這首歌曲會讓人聯想到的便是作者作為一名生活在呼倫貝爾大草原大草原上的人,所想要的表達的不過是對草原的歌頌,對故鄉的贊美。其實,作者想要表達的并不僅僅是這樣的,這兩位具有社會意識的作者,所抒發的還有對自然環境保護的呼吁和對草原未來生態發展的擔憂。
呼倫貝爾大草原在20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一直有著富饒的自然資源,并被譽為“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成長的歷史搖籃”。呼倫貝爾大草原優質的生態環境,孕育了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呈現出了一片繁榮的景象。但是在經濟文化發展狀態之下,呼倫貝爾大草原已經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草原的荒漠化等等問題,也在困擾著呼倫貝爾大草原。
兩位作者作為生活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人,對這片富饒的土地,本身就是具有無限的崇敬之情的。但是看見這片養育過自己的土地,遭受到了破壞,他們是傷感的,所以他們用這首贊美的歌曲,來呼應人們愛護這片土地。
四、結語
《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一首兼具豁達大氣與抒情悠揚的歌曲,讓每一個聽眾都能夠在歌曲中感受到呼倫貝爾大草原幅員遼闊,富饒多彩的景象,并都會不由自主的向往這片孕育著無數生命的草原。
參考文獻:
[1] 胡玉芬.草原暢想――歌曲《呼倫貝爾大草原》賞析[J].
黑龍江史志,2011(06).
草原歌曲范文2
一、智慧教育歌曲
蒙古族孩子們天生聰明伶俐。尤其科爾沁蒙古族孩子,從小在兩種語言環境下長大,也許是多種語言思維開發的緣故,也許是天生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以歌曲演唱的形式啟發了他們的思維。記得很小的時候曾經唱過一些,又活躍又好玩的民歌。正如彝族有《猜調》,漢族有《對花調》《對鳥調》一樣,蒙古族的敘事歌曲當中也不乏有考驗智慧,考驗常識的歌曲。如:《謎語歌》曾經是蒙古族孩子邊跳繩邊唱,邊玩嘎拉哈邊唱的一首游戲歌曲。歌曲中唱道:巴達瑪拉克請你把知道的謎語給我說說。沒長尾巴也好看那是什么?沒有影子跑的快有時什么?巴達瑪拉克其聰慧的妹妹請你把知道的謎底給說說。沒長尾巴也好看那是青蛙,沒有影子跑的快那是風。巴達瑪拉克其聰穎的姐姐,請你把知道的謎語給講講。沒有灰燼的火那時什么?沒有云彩的雨又是什么?巴達瑪拉克其賢明的妹妹,請你把知道的謎底給講講。沒有灰燼的火那是雷電,沒有云彩的雨那是露水。此類歌曲不僅以快樂活潑的曲調吸引著草原的孩子,也以不同時期不同的問答內容考驗著草原孩子的智慧。在科爾沁敘事民歌中此類歌曲不少。又如:草原兒童歌曲《十二生肖歌》,以問答方式回答出惟妙惟肖的十二個動物的形象。歌詞大意大概為:偷吃黃油的是小白鼠,貢獻力氣大的是長角牛,上中跳躍的是花斑虎,跑遍世界的是調皮兔。呼風喚雨的是天上龍,盤踞洞穴的白斑蛇,風馳電掣的快速馬,臥圈生財的是福祿羊。花果園里的是矮個猴,喚醒人們的功勛雞,守護家園的是忠誠狗,拱遍大地的撅嘴豬。
二、愛心教育歌曲
在科爾沁草原上,生活在草原上的孩子們,在暑假寒假時期,他們的生活中有牛羊相伴,睜眼就能聽到牛羊聲,打開門就能看到放牧的父親,擠牛奶的母親。孩子們心地善良,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上的每一個動物。在科爾沁敘事民歌中,有很多唱到對老人,對孩子,對草原上的每一個動物的愛,也唱到對草原大自然的無限崇拜與愛戴。因為草原就是他們生活的源泉,生活的一切,他賜予草原孩子們今天的快樂,未來的生存。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們在唱著一首兒歌,此歌曲整理于1975年原哲里木盟科左中旗根杰老人的唱段,如今想起來,歌詞內容會讓我們不盡掉眼淚,也會讓我們對養育自己的母親有了無限的感恩。歌曲《駝羔》講述了遠去的媽媽不斷回頭,孤獨的留到家里的小駝羔在哭泣的演唱:遠去的影子是媽媽,媽媽、媽媽、嘣嘣給。留在家里的小駝羔,兩眼淚汪汪,媽媽、媽媽、嘣嘣給。遠去的媽媽,已經離開了我兩個月,留到家里的我呼喚了媽媽兩個月,嘣嘣給(駝羔撕心裂肺的哭聲)。此曲后幾段的歌詞,用蒙語表達了每次遇到困難時想到媽媽的小駝羔,不斷的望著遠方等待媽媽的小駝羔,邊留著眼淚,邊長大的小駝羔,已經一個月一個月的等待了媽媽一年的小駝羔的傷心的哭訴。一想起這個小時候的嘣嘣給,此情此景如畫的展現在眼前。草原人民愛母親,草原人民也尊重我們草原上的每個動物,就像他們就是我家的一份子一樣。草原上此類歌曲諸多,唱著此類歌曲讓我們成長為了具有愛心的孩子們。如:《孤兒―小牛犢》《良山丹花》《僧賽瑪》《小鹿》等等。
三、風俗禮儀教育歌曲
蒙古族是歌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個地區的蒙古民族都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風俗禮儀。科爾沁蒙古族不僅繼承和發揚了蒙古人民尊老愛幼,熱愛草原,文明禮貌等傳統,也在保留著此地蒙族古所特有的禮節及風俗。我們通過老人們的教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也可在很多敘事民歌中借鑒及保留著我們的風俗習慣。如酒文化,酒是草原上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婚喪嫁娶,日常禮節,各種節日都缺少不了酒。可是酒既然成為了一種文化,那么也有自己很多敬酒的禮節需要我們去了解。在科爾沁敘事民歌《敬滿酒》(1962年原哲里木盟科左中旗金玉老人所唱)中,我們了解到:
(1)曲名就告訴我們,草原上敬酒要敬滿酒,酒杯一定要滿杯,半杯酒是對草原蒙古人民的不尊重。
(2)歌詞:草原的酒,釀造于草原的圣水。圣水釀成的酒呀,要用右手來斟滿。歌詞中明確表示,敬酒要用右手來敬。或者歌詞:草原的圣水,哺育了草原的牲畜,圣水中的圣水就是草原的酒。草原的酒呀,要用雙手來敬酒。因此草原的長輩的酒是用雙手來敬酒,同輩或者朋友可以用右手來敬的。
(3)歌詞:圣潔的酒呀,敬給我親愛的長輩,親愛的長輩,用你們的祝福,祝福我們草原安康。此段表明草原上的酒先敬長輩,雙手結果酒的長輩,要用美麗的祝詞贈予晚輩們。
(4)歌詞大意:敬愛的長輩,親愛的朋友您,雙手接過酒杯,回贈一個空杯。朋友及親人敬的酒,尤其第一杯,一定要干掉,這樣才是對敬酒者的尊重。(5)歌詞大意:唱一首酒歌,敬給親愛的朋友(長輩、老人)請你拿著酒杯,盡享草原的美酒歌謠。熱情好客的草原人民,當邊敬酒邊唱歌時,一定不要先喝掉,一定要唱完聽完這首歌,再喝這杯酒。不然,歌唱者不斷的演唱,不斷的給您倒酒。此首歌的前幾段講述了蒙古人民的酒文化,其實除了這幾段以外,草原的酒禮節還有敬天敬地,敬祖先等等。我們從歌曲中可以一一學到。此類風俗禮儀類歌曲還有:《出征歌》《上馬酒》《女婿之歌》《婚宴之歌》《灰姑娘之歌》等等很多。
四、敘事民歌的正確愛情觀教育
草原歌曲范文3
一、插入流行中國風,了解民族歌曲
我們高中音樂欣賞的歌曲,都是一些傳統曲目,似乎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如何讓學生產生共鳴,了解知識要點,掌握音樂風格特點?這就需要教師采用一些巧妙地辦法,而在音樂欣賞中插入流行的元素,會達到一個良好的效果,因為流行音樂更接近學生,使他們更有興趣去了解去探索,欣賞的過程也會變得多彩,掌握知識就變得輕松容易很多。在教授人教版高中音樂第二單元《多彩的民歌》第三節《獨特的民族風》時,我插入了鳳凰傳奇的歌曲《最炫民族風》,學生們一下子就情緒高漲,隨著音樂大聲跟唱。我從學生們熟悉的旋律入手,從當今最流行、最火的明星入手,充分調動學生們上課的積極性,使他們愿意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活動當中來,然后結合《最炫民族風》這首歌曲,聽賞課本歌曲《遼闊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讓學生聽賞各民族歌曲,比較民族曲風的不同,并借助多媒體視頻了解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并讓學生感受流行風格與民族風格歌曲的迥異。我在聽賞環節還拓展了一下,讓學生說出幾個中國風的流行歌曲,學生們很快就說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歌曲,如周杰倫的中國風的《千里之外》《青花瓷》等,課堂氣氛輕松活躍。有了流行歌曲的插入,整堂課就有了生氣,因為這些耳熟能詳的流行旋律讓學生產生了共鳴,拉近了師生的關系,學生們在課堂中變現積極,有的甚至會把自己知道的流行歌曲唱出來,課堂變成了學生的課堂,學生的思維也變得靈活,達到良好的課堂聽賞效果。由此也證明了把中國風插入到聽賞課當中的可行性。
二、結合流行草原風,探究風格流派
當代流行音樂中流行一股草原風,刮遍大江南北,好多歌曲為大家熟知,學生們自然也對這些歌曲不會陌生,于是我就會選擇一些內容健康的草原歌曲結合到聽賞課堂當中來,讓學生通過聽賞、通過對比提高聽賞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這當中課前歌曲的選擇很重要,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流行歌曲進行結合。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音樂欣賞第一單元《學會聆聽》第一節《音樂與人生》中的欣賞歌曲《草原放牧》時,我結合了烏蘭圖雅的《站在草原望北京》這首流行歌曲,因為這首歌曲熱搜度太高,并且內容健康、積極性向上,我通過播放多媒體視頻,把學生一下子帶到了廣闊的草原,讓學生心曠神怡,上課的積極狀態就完全被調動起來。草原風的歌曲還有很多,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流行草原風,如降央卓瑪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呼斯楞的《醉鄉》等等,再結合課本上的歌曲《草原放牧》,體會草原歌曲的音樂風格特點:遼闊、豪爽、粗獷,讓學生愛上草原、愛上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用整個身心去體會草原音樂的風格流派。通過結合流行元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聽賞的內容,把聽賞課變得趣味化、現代化,更接近學生的生活,用一些學生們都熟悉的旋律,感興趣的歌曲,幫助他們理解音樂的曲風、特點,讓學生做到享受音樂,理解音樂,把聽賞課變得靈活多樣不枯燥。從興趣出發,把學習過程變成暢游音樂殿堂的過程,深刻準確的理解音樂的風格流派。
草原歌曲范文4
《讓愛住我家》是趙明和麥瑋婷在2003年央視春節晚會上演唱的歌曲,這首出自普通家庭的歌曲,唱出了普天下所有家庭的心聲。尤其是一家四口人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親情,令人向往。歌曲榮獲2003年央視春節晚會歌舞類作品獎。同時《讓愛住我家》也是廣西衛視的一檔節目。
2、《家》- 許巍
《家》是由許巍作詞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歌曲,該曲收錄在許巍2008年發行的專輯《愛如少年》中。
3、《常回家看看》 - 陳紅
《常回家看看》是陳紅演唱的歌曲,由戚建波作曲,車行填詞,歌曲發行于1999年2月15日,收錄于專輯《好好工作》。1999年,該歌曲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播出,同年獲得第六屆華語榜中榜神州音樂特別推薦獎。
4、《新的家》 - 曾軼可
《新的家》是曾軼可搬離當初公司宿舍之后,自己在北京找房子的心情故事。收錄于專輯《Forever Road》中。
5、《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 德德瑪
草原歌曲范文5
Liu Pin
(青海省海西州民族歌舞團,德令哈 817000)
(Qinghai Province Haixi Prefecture Nationalities Song and Dance Ensemble,Delingha 817000,China)
摘要: 青海海西蒙古族民歌的構成要素和特點。
Abstract: The article presents compon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ngoloid folk song of Haixi Prefecture, Qinghai Province.
關鍵詞: 狩獵歌曲 牧歌 贊歌 婚禮歌 宴席曲 短歌 長調與短調
Key words: hunting songs;pastoral song;paean;wedding song;banquet song-dance;ballad;long song and minor
中圖分類號:J64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7-0301-01
0引言
青海海西地區蘊藏著豐富的民間音樂,尤其是蒙古族民歌,其數量和種類甚多。民歌是歌唱藝術,而每一種民歌形式是用音樂手段(不僅是歌詞)反映生活,表達感情時則往往表現是自身的特殊性。
1狩獵歌曲
狩獵歌曲是屬于蒙古族原始藝術范疇的歌唱藝術,狩獵勞動時歌唱的一種民歌體裁。
在古代,蒙古族人民的祖先曾以狩獵業為其主要生產方式。因而蒙古族的原始藝術(包括狩獵歌曲)與當時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方式分不開的。現流行于海西地區的部分狩獵歌曲如:《白河灘的兔子》《阿拉騰杭蓋的陰坡上》等就屬這類范疇。雖然經過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沿襲和改造。但這很大程度上保留著蒙古族原始藝術的特點,保留著原始狩獵歌曲所特有的粗獷、質撲的風格。
2牧歌
牧歌是我省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放牧時歌的一種民歌體裁。它產生于蒙古族勞動人民的長期游牧生產勞動,是隨著狩獵生活轉變為牧畜業生產勞動,草原牧歌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生產和發展起源,而且隨著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的變化,歲月的流逝,牧歌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逐漸取代了古老的狩獵歌曲。與蒙古族民歌的主民地位。最終形成了蒙古族民間音樂的典型風格,給予蒙古族民歌的其它形式及器樂曲以很大的影響。
其特點,一般表現為音調高亢,節奏自由,氣勢寬闊,旋律起伏大;具有鮮明的華彩性與內在的抒情性。
牧歌是蒙古族人民游牧生活的一面鏡子,他們反映的社會生活是多方面的;歌唱草原,贊美駿馬是牧歌中最常見的題材。
3贊歌
贊歌是我省蒙古族人民群眾在那達慕大會或其它集會,慶典節特定場合演唱的民歌體裁;其情感莊嚴肅穆,音調高昂激越,帶有迷信色彩。
贊歌按其內容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贊美勇士和那達慕盛會的;二是贊美我國歷史名域,古剎寺廟的。
它的歌詞和曲詞較穩定,音調簡潔有力;節奏較整齊鮮明,少華彩性裝飾音,旋律平穩豪放。這與贊歌音樂的豪放雄壯氣質是相適應的,是蒙古族人民以真摯的感情贊美賴以生存的草原和河流;體現出蒙古族人民熱愛家園,熱愛生活,勇于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
4婚禮歌
婚禮歌是我省蒙古族婚禮儀式上說唱的祝詞、贊詞,是蒙古族人民傳統的習俗歌。
婚禮歌有固定的格式,有完整的情節和場面。大體上包括以下五個組成部分:迎賓曲、敬酒歌、歡樂舞曲、母女對唱和送賓曲。可以說是一部完整的聲樂套曲。這些歌曲數量大、難度高、風格多樣。而且禮儀性很強,說唱時先后次序上不得有差錯。所以婚禮儀式上,人們往往要聘請那些善于說古道今,諳熟韻律的有名望的職業歌手或半職業歌手來演唱。
婚禮儀式歌是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它在蒙古族民間文學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和生產狀況,也反映了他們淳樸的風俗習慣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婚禮歌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連,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深為廣大人民所喜愛。
5宴席曲
宴席曲俗稱酒曲,是我省蒙古族人民群眾在飲酒、宴筵和歡迎賓客時說唱的特有民歌體裁。其內容詼諧感人,富有趣味性和舞蹈性。
按音樂的不同特點,內容及形式的各異,可劃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熱烈歡快的帶有舞蹈性的宴歌,即:在飲酒宴筵的場合或獨唱或男女對唱或邊歌邊舞,以至相敬酒的形式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另一種是悠揚瀟灑的帶有抒情性的宴歌,即:在歡迎賓客儀式上以獨唱或主賓對唱或男女青年邊歌邊舞為客人獻上哈達敬上美酒這一方式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其內容主要以頌贊,祝福為前提,格調清新高雅,有時代感。
6短歌(情歌)
短歌亦稱短調,是指近百年來我省蒙古族聚居的半農半牧(烏蘭、都蘭、格爾木)發展起來的民歌體裁。短調民歌短小精悍,抒發感情細膩親切,語言樸實流暢。
它的特點:一般表現在曲式結構上大多是問答式上、下句所構成的樂段結構。比牧歌簡煉緊湊、規整,生動活潑,易學易唱,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因此,人們稱之為短歌或短調民歌。
愛情歌曲在短歌中占有極大的比重,有許多愛情歌曲深刻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的純潔愛情;表達出他們反抗封建勢力的禁錮,熱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生活。
7長調與短調兩種風格的劃分
根據音樂風格上的不同特點,人們往往把蒙古族民歌劃分:
所謂長調風格,是指那些曲調悠長、節奏自由、曲式結構較長,帶有濃厚草原氣息的民歌。從體裁上講牧歌、贊歌、宴歌以及一部分婚禮歌均屬于長調風格的范疇。
所謂短調風格,是指相對來說曲調短小、節奏整齊、結構緊湊的民歌,古代狩獵歌曲,近現代短歌,敘事歌以及一部分舞蹈性的宴歌,婚禮歌均屬于短調風格范疇。
在海西地區,這兩種風格不同的民歌分布情況:一般的說,長調民歌多分布于格爾木以西的烏圖美仁草原。在這里長調民歌最為集中、典型。
短調民歌主要分布在海西以東蒙古族與其它民族雜居的半農半牧;其中以烏蘭、都蘭的短調民歌最為集中典型。
草原歌曲范文6
一、在區別中找出“別出心裁”
天時、地利、人和這三種境界促成文化的形體和靈魂,因境界而異,文化自有它的特質歸屬,別與其他。而人們也依靠這種與人相異的境界而別出心裁地創造出有著自己心靈密碼和生活視角的文化來。音樂文化也是如此,各民族音樂也有其自己的特點,那些與人無爭、別出心裁的特點更令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夠在時間的輪回中站穩并傳承。當然,所謂的別出心裁都是在與他物的區別中找尋而獲得的,沒有其他對應物的托襯,它的特點就無所謂特點了。所以,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該音樂為何好,怎樣好,還應將此音樂與其地域文化、民族特點、風俗習慣相聯系,并與其他民族音樂文化特點相區別,找出別出心裁的之處,探究其如何成為該民族的代表音樂。換句話說,就是在區別中對特定民族音樂文化進行“鏡頭特寫”,放大其特點,讓其顯而易見。
以蘇少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放歌草原》教學為例。這一單元有兩首歌曲:《青藏高原》與《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這兩首歌曲來自于兩個民族,即藏族和蒙古族。教師要利用多媒體為學生介紹這兩個民族的地域特點、歷史淵源、風土民俗等內容,并講解其大體的區別。遼闊的草原水清草長,萬里無云的藍天下羊群密集,體大毛長的牦牛耐寒負重,在這種環境下,藏族人民形成了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秉性,他們熱情奔放、善良友好、能歌善舞,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其民族音樂也受到了此地域環境的影響,意境高遠、抑揚頓挫、合轍貼韻,音樂通常伴以舞蹈。
此外,藏族有自己的語言,以《青藏高原》為例,起腔的一句“呀啦索……”就將地域音樂文化的風格及情感體現得淋漓盡致。這首歌曲的節奏緩急有序,旋律張弛高揚,民歌風味十足,令人回味。蒙古族也有自己別出心裁的地方,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位于中國疆域的最北方,四季溫度較低,這種生活環境塑造了蒙古族人民粗獷、熱情的性格特點,同時也奠定了其音樂文化的風格。其民族音樂曲調流暢,跌宕起伏,節奏悠長,腔調多變,細膩抒情。以《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為例,這是一首經典的草原歌曲,無論是從唱詞還是從曲調上分析,它都是一首優美的牧歌風曲調歌曲,歌頌了內蒙古草原美麗如畫的風光和牧民們的幸福美好生活。除去地域環境、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影響,令人久久回味的就是音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區別中找出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別出心裁之處。
二、在賞析中找出“別具一格”
張九齡的《感遇》詩中:“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這幾句與“草木有本心”自成一列,這是對自我內心情感的抒發,是大眾性心理感受的體現。這首詩既表現了自我,又適合于有此種心情的廣大群眾。其中的“橘”代表自我,但同時也是具有地域性特點事物的一個象征。民族音樂亦然,它有自己的地域性特點,它既是民間的藝術,也是全人類的藝術,它是帶有個體性特點的群體性藝術文化。音樂以聲音的形式曲盡人意,但充耳之聲往往是抽象的,人們從音樂的表層聲音上是難以聽出其中的內涵的。所以要由聽到賞,從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鏡頭視角欣賞音樂、理解音樂的情感,進而了解音樂的內涵、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發現民族音樂其別具一格的個體性特點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音樂就如同一處寶藏,教師要給學生一個支點、一個挖掘方向,讓學生在探究欣賞中看到民族音樂的別具一格、璀璨放光之處,找到其文化價值所在。
以《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為例,在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地域特點、風俗習慣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自我的思緒及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去欣賞這首歌曲,感受歌曲中的個體性及其所影射的廣大群體。遼闊的草原開滿鮮花,伴著徐風送來芳香。彩蝶紛飛,鳥兒歡唱,駿馬奔跑,草原就像綠色的海洋,一座座氈房如白蓮花般地綻放,牧羊姑娘也在放聲歌唱。靜動結合的意象構成了一幅美麗的草原圖景,色彩濃郁。在悠長的長調旋律中,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感受更加韻味濃郁,令人魂牽夢繞,依戀不舍。由此,學生也會聯想到自己的故鄉。
三、在總結中找出“獨樹一幟”
齊白石曾說:“似我者死。”那些人云亦云,沒有新意的文化或藝術總是呆滯的,是難以激起人們內心的感觸或共鳴的,所以,任何創作都要獨樹一幟。民族音樂受地域、人文等環境影響,它的風格總是獨樹一幟的。如中國西部地區的音樂風格高亢明亮;東部地區的音樂風格則細膩柔緩,較為抒情;江南水鄉地區的音樂風格則清脆動聽,較為委婉。另外,、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音樂風格也是獨樹一幟的,讓人聽其音便知音起何方。當然,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把每個地區的音樂都進行面面俱到的賞析,這就需要教師精選出最具地區音樂文化風格的音樂,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重點講解,運用“鏡頭特寫”來總結該地區音樂的特點,找出其獨樹一幟的音樂文化特點。
以《絲路駝鈴》這一章為例,絲綢之路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商路,它從長安向西,通往中亞、西亞,直至歐洲。它把東方的文化輝煌傳遞給西方,并把西方的燦爛文化載來,聲聲駝鈴之聲仿佛就在耳畔傳響。源于這一歷史淵源,西北高原音樂也是獨樹一幟的。教師要為學生播放相關內容的歌曲,并引導學生對不同歌曲的特點進行總結,從而形成對該地域音樂文化的整體了解。如教師可以沿著絲綢之路的路線,為學生講解沿途經過的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的音樂。其中新疆音樂文化特點較為濃郁,教師可以對新疆音樂文化做一次“鏡頭特寫”,為學生播放歌曲《瑪依拉》《青春舞曲》等。其歡快、跳躍的節奏一定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也會由此對新疆音樂文化有一個大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