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思鄉情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思鄉情范文1
??曾以為習慣了漂泊的日子,思念不再。驀然回首,才發現,原來心中有根長長的細絲,另一頭,竟然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故鄉。一江碧水,一片落葉,竟成了我思念的源頭!忘不了,多少個晚夜,獨自依欄,享受江水送來的清爽,那輕輕的薄霧,如今還盈繞在我的心頭!靜謐的夜,點點漁火,點點滴滴的景色,便涌上了心頭!
??故鄉是座依山傍水,秀麗而偏僻的小鎮,正確地它說是兩條江匯合而成時留下的縫隙,一如公雞尖尖的嘴巴。兩條江其中一條是寬敞浩瀚卻一下大雨就變得混混沌沌的魯莽的大漢,另一條卻是波瀾不驚恬靜害羞的小家碧玉。小小的一個地方,沒有多余的地方發展工業,使小鎮遠離了污染,逃過了一劫,年復一復地保持著原有的清爽。人們在這里慢悠悠的地過著滋潤的小日子,小鎮也因有碧波的環繞出落得芙蓉般秀氣。
??故鄉因水而美,因落后而純樸。漂泊在外,看到太多的無奈和無情,那一張張冷漠的臉,一句句兇巴巴的話,總讓我想起小鎮里沒有勾心斗角、沒有銷煙平和的世界。每次憶起那一張張純真的笑臉,一聲聲溫柔的問候,總讓我心中如沐春風般的溫暖!
思鄉情范文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回鄉偶書》(一) 唐代: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思鄉情范文3
課前要求學生閱讀老舍《想北平》,并做批注,發現學生概念化解讀文本、為文本“貼標簽”的現象非常普遍。
如何讓學生在解讀文本時不再“貼標簽”?如何幫助學生走進文本深處體味到文本細膩深厚的情感?當我從老舍傳記中讀到,一些編輯經常隨意修改作者文稿,老舍先生就此公開發表聲明:“請不要改我的稿子,我稿子里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仔細斟酌,只是你們不懂,不是我的錯。”我似乎窺見了幫助學生解讀《想北平》的一條路徑。
閱讀教學之佳境,也許就體現于教師引導學生仔細斟酌文中的一句話、一個字乃至于一個標點,從而不斷走入文本最幽深精妙之處。
【教學目標】通過品味語言文字來體會老舍對北平難以言說的深情。
【教學重點】品味關鍵語句的含義。
【教學難點】體會老舍對北平難以言說的深情。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預習,讓學生自讀課文并作批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位作家,他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的很多作品都將北京作為故事發生地,如《四世同堂》《茶館》;他還被稱為“語言大師”,他曾說過“請不要改我的稿子。我稿子里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經過仔細推敲。只是你們不懂,不是我的錯。”他就是——老舍。今天我們就從他的語言文字來感受體悟他對北平的思念。
二、整體閱讀,把握主線
1.學生朗讀,其他同學作圈畫,思考前三段文字核心內容是什么?
明確:我愛北平。
2.對于這種愛,作者反復強調了什么?
明確:“說不出”。
3.說不出的愛是怎樣的愛?
明確:“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
4.當你在欣賞一幅畫,耳際回蕩背景音樂,畫面與音樂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覺?也就是說它們是通過什么來喚起你心中的愛?
明確:音樂營造了某種氛圍,圖畫是直觀地展現在眼前的畫面。兩者交織在一起,共同營造了一種意境,讓人沉浸其中,產生心靈的激蕩。這就像他對北平的愛。
5.小結與過渡。
前三段總的來說寫的是我真愛北平,但是說不出來——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怎么意會呢?在文中,作者鄭重其事地用“像由音樂與圖畫引起的愛”來表達。因此,這句話是全文的情感總線,需要認真體會。
那么,“由音樂與圖畫引起的愛”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音樂引起的愛,總是帶有某種氛圍與情韻,圖畫引起的愛應該更具畫面感。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著力描摹了這樣兩類情感。現在,讓我們認真揣摩這些句子,品味、體悟作者對北平這份深沉的愛。
三、細讀文本
1.品讀第四段,體會“像由音樂引起的愛”。
(1)整體理解
①同學朗讀“不像北平那樣既復雜又有個邊際,……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一段,其他同學圈畫關鍵句。
②討論:哪些主要景物構成了這畫面?明確:老城墻、紅酸棗、嫩蜻蜓、小蝌蚪。
(2)細讀理解
①解讀虛詞“或”。
A.什么樣的人會注意到“蝌蚪、蜻蜒”,而不是花草樹木這些美景?
明確:小孩。當作者回憶起北平,第一幅場景就一下子拉回了童年時光——仿佛變成了一個小孩,面向積水潭,背后是城墻,坐在石上,看小蝌蚪和嫩蜻蜓。
B.用“或”與用“與”有何不同?
提示:a.用“或”與“與”分別是什么關系?
明確:“或”是選擇關系,“與”是并列關系。
b.用“或”句子表達了什么?用“與”又表達了什么?
明確:“或”表明看這也行,看那也行。隨意、自然、放松的狀態,且專注。用“與”則容易使人感覺到一定要看嫩蜻蜓,同時還要看小蝌蚪,于是強迫感就多了點,自由感則少了一點。
c.“隨意”與“專注”矛盾嗎?
明確:“專注”則是充滿喜愛地欣賞它們。所以“隨意”不是漫不經心,而是隨心所欲,無所拘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但每看一樣東西時,都是充滿好奇、充滿欣賞地去看。
C.小結:我們不妨想象一下,老舍安適地坐在水潭旁邊,當蜻蜓落下時,他很有興趣地賞玩又嫩又可愛的蜻蜓;當蜻蜓飛走時,他又饒有興味地看看水潭里游來游去的小蝌蚪。有什么就看什么,看什么都是喜歡。所以這個“或”有專注,有自由,有快樂,有安適。一個不起眼的連詞,表達出如此豐富的情味!
②解讀形容詞“小”和“嫩”。
A.形容詞“小”“嫩”,給你怎樣的感覺?
提示:a.作者沒有用“黑”“黃”“游來游去”“飛來飛去”來強調顏色與動感,為什么?b.注意到“小兒”。作者似乎反復強調小與嫩的感覺。c.將“老城墻、紅酸棗、小蝌蚪、嫩蜻蜒”四個景物構成一幅畫面,這幅畫面營造了怎樣的意境?在整個意境中去理解“小”與“嫩”。
明確:a.整幅畫以“老城墻”作為背景——古老、踏實、安詳、平和。b.有了“紅酸棗”“小蝌蚪”“嫩蜻蜒”,有了生命的感覺,有生機。c.“摸著老城墻”給人踏實、保護的感覺;對應之下,“小”“嫩”是柔嫩、弱小的。但在老城墻的保護下,那么安適,安穩,“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
B.小結:這種隨意自在又安適安穩的感覺是在北平所特有的。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老舍,在呈現這幅圖畫時,耳際回蕩的是什么樣的音樂?——柔美、緩慢的。如小夜曲。
2.品讀第六段,體會“像由圖畫引起的愛”。
(1)整段理解
全班齊讀,這一段寫了北平的什么?
明確:“花多菜多果子多。”
(2)分層理解
①品花。
A.讀出寫花的句子。
明確:“墻上的牽牛,墻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是多么省錢省事而也足以招來蝴蝶呀!”
B.說說“花”有何特別之處?
明確:長得隨意、自由而且多。一眼望去滿院都是花,一院子花。北平家家都有院子,仿佛生活在花的環繞中。想象下,到了春天,所有的花都綻放開來時,是多么色彩斑斕的一幅畫呀!
②品菜。
A.找出寫菜的句子。
明確:“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黃瓜,菠菜……雨后,韭菜葉子上還往往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
B.為何句中用逗號而非用頓號?
第一步,朗讀體驗:用不同的標點讀一讀文句,體會不同標點在節奏上、情感上的不同感覺。
第二步,設計體驗:如果把這句話拍成一個電影鏡頭,你做導演,你會拍什么?怎么拍?并說出理由。
提示:a.因為是“,”,所以每個鏡頭停留的時間要長,慢慢地浮現而非一閃而過.b.鏡頭里除拍出菜的形狀、顏色之外,可以來個特寫,比如“泥點”“白霜”、水珠;c.老舍不是導演,他在用文字勾勒出這一幅幅畫時,為什么不厭其煩地一一列舉菜名,甚至還要來個特寫“泥點”呢?
明確:寫此文時作者已經離開北平十年之久,可是當他想起北平時,對于這些很平常的菜還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C.小結:正如作者所說“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這些帶著童年記憶的物象,深深烙印在作者心里,所以當這些鮮明的物象慢慢浮現時,每樣東西,老舍都要凝神細想,細細品味。如果給這些一一浮現的畫面配上背景音樂,用什么樣的音樂昵?——慢節奏的音樂。
3.總結。
老舍用他的文字讓我們沉浸在圖畫與音樂所創造的意境之中,體會這難以言說的思鄉之情,“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
四、升華情感
最后,作者寫道:“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此時,心緒戛然而止,眼前的圖景也煙消云散。作者不愿再說,為什么?
提示:因為再想也回不去了,反而越想浮現的東西越多,思念越強烈。情到深處,不能自己,“要落淚”才能表達;照應文章開頭,作者反復強調的“說不出”。
五、作業
思鄉情范文4
京都東南三環通往四環有一條交通擁擠,甚至可以用嘈雜來形容的小馬路。這條馬路不分晝夜,沒有上下班高峰時段,永遠穿行著大大小小的各種車輛和無數的行人。由于車多人多,屢受顛簸的路面永遠難以修整平坦。路中段坐東朝西一座不甚顯眼的大門就是“四川省駐京辦事處”的所在了。你可以說它隱居鬧市,也可以說它是世外桃源。因為你絕對想不到這座占地70余畝,亭臺樓閣相連、碧水環繞、九曲連環、移步易景,集巴蜀風情與江南秀色于一體的園林就隱匿其中。
過石橋穿花徑,綠草茵茵、樹木蓊郁、山石雕砌、樓宇亭臺,行至在酒肆茶樓鱗次櫛比的過街樓,于竹林掩映中“客官里頭請”的招牌指引前行:“石乾雜店、醉香樓、三友茶社、李氏染房、蜀錦織造、順和號、客棧”一幅老街古院,川西風情的買賣街映入眼簾。未品川菜人已入蜀,夢里的山路已在心底盤桓。
說起川菜,火鍋自是不可不吃。被譽為文化遺產的川劇變臉盡人皆知,將川劇臉譜作為裝飾與火鍋交相輝映的“蜀門火鍋”,正宗的鍋底恐怕在這里是得到了極好的表現。
6號樓餐廳、金沙餐廳除了正宗的川菜還經營粵菜和東北菜。
川菜始于1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有3000多個品種,名菜300余種,囊括了成都菜、重慶菜、自貢菜和佛齋菜。山珍、江鮮、野蔬和家禽等眾多的原料以及火候的千變萬化,精細的刀功,38種之多的烹飪方法還有獨特滋味的調料,如自貢井鹽、內江白糖、閬中保寧醋、郫縣豆瓣、清溪花椒、忠州腐乳、南充冬菜,構成了各大菜系的味型之首,故川菜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說。
成都菜選料認真、切配精細、烹制考究、味別多樣,以麻辣兼備,清鮮見長。
重慶菜則比成都菜的味道更加濃烈、火爆,麻辣鮮香特色更甚。
至于素有“ 食在四川,味在自貢”之說的自貢菜則又稱鹽幫菜或曰南路小河幫。人說,“不吃鹽幫菜沒到自貢來”。因鹽設市,因鹽發展,以鹽字打頭的貢鹽泡花蟹、鹽都第一排、鹽菜蒸豬手等豈是一個鹽字了得?30多種泡菜因鹽不同而造就的美味與咸,不可同日而語。
筍、韭、芹、藕、菠、蕹等四季常青之物,加上木耳、魔芋等,更是佛齋必不可少之食材,養生作用自不必贅述。
四川的小吃數不勝數,相傳道光年間,成都文廟街石室書院旁邊住著一位姓師的老漢,在南河以拉纖為生。一家三口家境貧寒。一天,師老漢的妻子聽見母雞下蛋的叫喚聲,忙去撿拾雞蛋。不料小兒已將雞蛋打破,加了調稀的發面和紅糖攪在碗內,欲和小伙伴們分享。師妻見小兒饞嘴,揚手打去。小兒躲避而逃。
慌忙中將小銅鍋撞翻踩扁。師老漢愛子心切,于是將踩扁的銅鍋放在烘籠上,舀一勺蛋液在鍋底烘熟。不想甜酥香軟,十分可口。于是師小兒在無意中的饞嘴成就了今天的這道美食:蛋烘糕。像鐘水餃、賴湯圓、荷葉糯米粽、鍋盔夾牛肉,數十種小吃幾乎都有典故和出處。看來龍門陣擺出的不僅僅是故事,還有美食。
學著四川話叫了一聲“幺妹兒”,來自四川旅游職業高中,帶著鄉土鄉味的川妹子會立即應聲來到餐桌前。蜀風秘制雞、樟茶鴨、甜燒白、辣子雞……種種誘惑已經令人垂涎欲滴。
夜幕降臨,亭臺樓閣在燈光閃爍中異彩紛呈,池水中央的噴泉有如無數的珠落玉盤,漣漪涌向岸邊,如詩如畫,人也在畫中。
小貼士:
廚師長曹正榮,四川樂山人,男,36歲。13年總廚經歷。
教授的菜譜:干煸仔雞
1、將小仔雞一只凈膛、洗凈、切小塊、瀝干水分。
2、炒鍋放油,小火將仔雞水分煸干,呈淺棕紅色出香味時撈出。
3、下辣椒、花椒、蔥、姜、蒜、郫縣豆瓣,炒香后加入青、紅菜椒與仔雞一起翻炒,迅速出鍋。
4、出鍋時放熟芝麻增香。
思鄉情范文5
關鍵詞:仁 古代詩詞 人文情懷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一個“仁”字。孔子倡導“仁者愛人”,在《論語?顏淵》篇中教育人們要“克己復禮為仁”,并把“仁者愛人”的精神推廣到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德政思想,還提出了一整套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規范,形成了仁學思想。
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認為“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孟子?盡心上》),主張王道的核心就是“行仁政”(《離婁上》)。
仁學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深深地融入到古代文人的血液之中,進而表現在文學作品里,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富于民族特色的人文情懷。下面我們要討論的是受仁學思想影響而形成的中國古代詩詞中的人文情懷。
仁學思想與古代詩詞中的親情情結
《論語》中的“仁”,有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就是“孝悌”。孔子的“愛人”,是由愛親發展培育起來的,是由“愛親”推及“愛人”。“仁”的根本在儒家看來是“孝悌”。《論語?學而》篇載,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大意是說,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一般不會去觸犯上級;不觸犯上級的人,就不會犯上作亂。君子應該致力于根本,根本樹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就會形成,而“孝悌”二字就是“仁愛”的根本。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孝悌”二字是《論語》中“仁”的最本源的內容。
基于這種認識,儒家對“孝”極為推崇。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里仁》)孟子更是把孝提高到仁的高度,他認為:“仁之實,事親是也。”(《孟子?離婁上》)“堯舜之道,孝弟而己矣。”(《孟子?告子下》)。
需要指出的是,在仁學思想中。狹義的孝,是指子女對父母的感情和禮節:廣義的孝,是指孝道,泛指家庭倫理。儒家提倡一家人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于儒家對孝的極致推崇,孝的思想融入到了中國人的思想之中。也滲透到了抒情言志的詩詞之中,讓古代詩詞呈現出一種濃郁的親情情結:孝順父母、關愛親人。親情成為對仁的情感體驗,親情情結賦予中國文學以濃厚的人文情味,下面我們看看根源于孝悌思想的詩詞中的親情情結。如: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l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的《游子吟》是一支親切誠摯的母愛頌歌。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來描寫偉大的母愛,也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獨在異鄉為畀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王維在節日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成為傳誦千古的思親佳句。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蘇軾悼念亡妻之作。表達了作者對亡妻那“不思量,自難忘”的深切思念。出自肺腑,流于筆底,哀婉凄惻,十分感人。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愛人”,是由愛親發展培育起來的,但又絕對不局限于“愛親”,是由“愛親”進而推及“愛人”。如《論語?學而》篇載,子曰:“弟子人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里的“泛愛眾”超越了家族內部。超越了狹隘的愛親范圍。儒家認為,如果用對待父母的親情去對待其他社會成員,必然會使全社會成員和睦相親,就像《論語?顏淵》所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孟子也主張要推己及人,他要求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這樣,在儒家那里,家庭倫理中的孝悌,很自然就放大成了一種社會倫理,對父母兄長的親情之愛,擴充為對整個社會人群的博愛。由于儒家推已及入思想的倡導,謳歌友情也是詩詞中親情情結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白與杜甫曾在漫游中結下兄弟般的情誼,分別后,兩人都深切地懷念著對方,李白對杜甫是“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杜甫更是相思心切,“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連夢中都想念著李白。
在難以計數的送別詩文中,流注其中的無不是濃郁的友情。如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千載后讀來。那深摯的友情依然具有感動人心的力量。
仁學思想與古代詩詞中的鄉土情緒
在詩詞中表現對鄉土的眷戀之情源遠流長。如《詩經?采薇》中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那如泣如訴的懷鄉之歌,一直震撼著后人的心靈。血緣、地緣觀念一直是古代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這與古代小農經濟社會有關,而儒家思想強化了國人心中的鄉土情結。
思念家中的親人,當然也會思念家鄉的山山水水,所以與上文所談的親情情結相聯系著的就是鄉土情結,思鄉與盡孝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儒家對孝的極致推崇與古代農業型自然經濟結合,造就了人們安土重遷的戀鄉情結,在文學上體現為對于故鄉家園的執著思念。我們以唐詩為例看看詩詞中那濃得化不開的思鄉之情。
日幕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仲宣無限思鄉淚,漳水東流碧玉波。(元稹)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白居易)
仁學思想與古代詩詞中關愛民眾的人文精神
民本思想,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思想傳統。西周時期就有“敬天保民”的思想,這是民本思想的萌芽。孔子繼承了西周以來民本思想的優秀成分,并把“民本”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儒家“仁者愛人”思想是民本思想的基石。儒家把“仁者愛人”的思想用于國家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德政思想。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主張“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
孟子則提出了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著名觀點,成為歷代開明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座右銘。荀子也主張民為邦本,他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君舟民水的比喻,傳之久遠,是歷代為政者必修的一課。
這一系列重民思想,集中反映了儒家文化中民為邦本思想的發展和演進。民本思想也使中國古代文學呈現出了關愛民眾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現為對百姓的關心,對國事的憂患,對腐敗統治者的譴責,以及對清明政治和美好未來的向往,體現出中國古代文人同情眾庶的人文情懷。
詩詞中關愛民眾的人文精神首先表現在文人憂國憂民的情懷上面。古代文人從儒家民難邦本、心憂天下思想出發,關心民生,憂民之憂,表達自己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如: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杜甫)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一寸丹心為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于謙)
衙齋臥聽簫簫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鄭板橋)
關愛民眾的人文精神還表現在對腐敗政治的諷刺和對廣大民眾苦難生活的同情。如: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陸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
思鄉情范文6
星如雨花千瓣,醉在紅塵里,抹不去的是思念,那淺淺深深的思念伴著憂傷,嘆息聲聲,與寂寞相擁,青絲三千,思念成災。花開花謝,花語無人解,系于心頭是思念,憑欄遠望,瀟瀟暮雨,煙水茫茫。花自飄零水自流,輾轉縈繞在心頭,繁華落盡,輕輕訴說心底的痛。寂寞沙洲,煙寒水冷,瑟瑟凄風,吹縐了如鏡的水面,波紋漣漣處,那蕩在河心的蘭舟,飄不盡悠悠的愁緒。
關山路遙,行走天涯的人兒,何時回歸?靜幽汀溆,蓼花正紅,荷風清清,滌蕩著波心的輕愁,月影透過菀柳梢,恍惚了水湄佳人的心思,迷離的雙眸。傾注了千年的盼望,脈脈注視青衫翩翩的公子。碧水迢迢,行走天涯的人,何時回歸?臨風沐雨,簫音切切,隔著霜露的牽手,只是一場夢里的沉醉,沙洲的落雁驚起又落下,慣看水中岸上的分分離離,思念在漫長的等待中,幻成水月朦朧,殷殷望向青衫綽綽的游子。浮云縹緲,行走天涯的人兒,何時回歸?記前生,紫藤架下,雁聲繞耳,粉蝶蹁躚,鶯吟燕舞,隔霧花前,春風十里柔情,寸寸依戀,絲絲連心扣,曲曲柔腸。到如今,飄于陌上塵三千,青絲三千,你可知道思念的滋味?癡守著思念縷縷情絲,閉目沉思,無語,嘆息。
月如弦,念若夢,月更美,捧一杯香茗,遙想:清輝弄影,淚盈雙眸,旖旎初見,日月無聲,水過無痕,煙云路,花無數,一絲絲思念逐漸彌漫了寂靜。青絲三千,隨風飄于陌上,思念成災……斜月半窗,夢入江南,微雨雙飛燕,梅邊吹笛,樓角飛檐一片碧翠。涓涓碧水匆匆流過無聲無息,綠樹成蔭春光將盡,竹梢在風中碰觸,滿處幽香,動人幽意,到黃昏,點點滴滴,嘆!煙香一縷,相思如夢,夢里一醉。
水波婉轉,流向天的盡頭,水的彼岸,渺渺茫茫,無盡無止。我不知道,睢鳩的情語是否也千年地呢喃?我不知道,伊人的凝眸是否也千年地深情?生生世世,輾轉輪回,是否依然一次次凄美地錯過?相思幾許?醉紅塵,憔悴了一路雨霧,芳香的紅蓮墜落粉紅,稀疏的梧桐飄下綠色的葉子。寂寞看風姿,相思淚兒寄煙波,惆悵思緒黃昏院落,唯有青絲三千,相思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