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中藥灌腸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中藥灌腸范文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568-02
臨床實踐證明,中藥灌腸療法既符合中醫辯證論治的特點,又保留復方藥物的整體性,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種重要給藥途徑。這種給藥途徑可將藥物通過腸粘膜轉運入大循環而起到全身給藥作用,避免了肝臟的首過作用和胃酸的破壞作用。具有操作簡便、無痛苦、用藥安全、療效迅速等特點,備受醫師和患者的青睞?,F將臨床應用中影響中藥灌腸的相關因素做一綜述,希望對臨床兒科護理工作起到促進和發展作用。
1 灌腸管插入的深度對小兒中藥灌腸的影響
通常新生兒灌腸插入的深度為7~10cm,嬰幼兒為17~22cm。根據小兒生長發育及直腸局部解剖特點,嬰幼兒直腸平均長度為10.8cm,3~10歲增長緩慢,10歲以后增至成人長度。乙狀結腸變化不大,平均長度為38cm。如果灌腸管插入深度不夠,藥液會直接刺激直腸,引起排便反射,藥液保留時間短,致使治療效果差甚至無效!有報道將90例1~2歲患兒隨機分為三組,A組 插入深度
2 灌腸液溫度的高低對小兒中藥灌腸的影響
灌腸液的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藥物的吸收。據報道,灌腸液38℃與腸腔溫度比較接近,可減少藥液對腸道的刺激,增加血液循環,加快藥物吸收。若溫度低于34℃,易引起腸蠕動增強,加速排便反射;溫度過高,易加重腸管的充血和滲出。如果患兒發燒,用于降溫的灌腸液應為28℃~32℃,如若患兒體溫高于38.5℃,則用室溫下或4℃的灌腸液灌腸降溫。也有報道,針對病人直腸溫度值加1℃~2℃來確定中藥灌腸的溫度,結果藥液在腸道內保留時間比傳統方法明顯延長。
3 灌腸液量的不同對小兒中藥灌腸的影響
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嬰幼兒灌腸液量的不同直接影響灌腸液在腸道內的保留時間,從而影響治療效果。液量過少,乙狀結腸里的大便會吸收一部分藥液,腸粘膜吸收的藥液量就會大大減少,達不到治療效果;液量過多,灌腸液對腸壁的壓力過大,引起排便反射,保留時間短,治療效果差甚至無效。尤其腹瀉的孩子,消化功能紊亂,腸蠕動增快,腸黏膜受損,吸收能力下降,腸黏膜對刺激敏感,灌腸液量越大對腸壁壓力越大越能刺激排便,因此腹瀉患兒灌腸液量最好
4 灌腸前后的安置對小兒中藥灌腸的影響
小兒保留灌腸的有側臥、俯臥位、抱側、抱俯位、左側臥位、膝胸位,灌腸時常規抬高臀部。實踐中發現常規左側臥位灌腸時,患兒哭鬧掙扎,不易固定造成插管困難、肛管不能順利插入所需深度,甚至肛管彎折影響灌腸效果。相比之下俯臥位比較容易固定,尤其門診患兒可讓其直接俯臥在父母的雙側大腿上進行操作,使肛管能順利插入所需深度單位時間內灌腸液返流入直腸的液量減少,避免了藥液返流入直腸引起的排便反射,液體在腸道內存留時間長,藥物得到充分吸收提高了保留灌腸的療效。對此我們隨機抽取了60例水合氯醛灌腸鎮靜的患兒,平均分成兩組進行對比試驗。兩組灌腸時均按常規抽取藥液進行操作,一組按常規側臥位,另一組采取俯臥位,頭偏向一側。結果顯示,俯臥位的一組十分鐘見效的占實驗人數的1/2,無效者為零。而另一組十分鐘見效的只有4例,2例無效。由此可見,灌腸時俯臥位明顯優于側臥位。
5 灌腸時間的選擇對小兒中藥灌腸的影響
小兒中藥灌腸最好選擇患兒睡覺時進行,因為護士操作時患兒會恐懼緊張,掙扎哭鬧。此時患兒腹肌緊張,腹壓增大,更容易引起排便反射,致使藥物在腸道內保留時間短,影響治療效果甚至無效。囑患兒家屬睡前讓其排空大小便,待其睡熟再實施操作,患兒活動減少,藥物在腸道內保留時間長,得到充分吸收,以達到藥物發揮療效的目的。
6 灌腸管的選擇對小兒中藥灌腸的影響
由于傳統的橡膠灌腸管,管徑粗,插管阻力大,殘留在管腔內的藥液太多,劑量不準確,透明度低影響觀察,反復使用容易院內感染等缺點,現在基本已經淘汰不用了。小兒及腸粘膜薄弱,受到異物刺激易受損傷而出血,尤其腹瀉患兒更為明顯!我們選擇合適的一次性吸痰管代替灌腸管,其軟硬適中、前端圓滑,對腸壁刺激性小,患兒痛苦小易接受。而且根據年齡及肛周皮膚情況選擇不同型號的吸痰管一歲以內的、肛周皮膚破損或長期腹瀉腸黏膜有損傷的可選用8號吸痰管;2~3歲患兒選用10號吸痰管;4~5歲患兒選用12號吸痰管。
在臨床實際操作中我們要盡量避免影響小兒中藥灌腸的各種因素,減少不良情況的發生,縮短治療療程,減輕病人痛苦。
參考文獻:
[1] 劉敏,崔錦美,劉素梅,等.小兒灌腸不同深度效果比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6B):44.
[2] 魏超容.保留灌腸肛管插入深度對藥物保留時間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1999,14(4):239.
[3] 楊英,鄧連珍,吳曉紅,等.不同溫度中藥灌腸液保留灌腸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14):50.
中藥灌腸范文2
患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往往有相同的痛苦經歷:疾病難以痊愈,生活備受折磨。有些人甚至患病十多年,也無法擺脫此病的困擾!小小腸炎,為何如此難
纏?中山市中醫院肛腸科陳金泉
特點:發病與緩解交替
潰瘍性結腸炎,簡單來說,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癥性疾病。
我們的結腸管腔由內至外分為四層: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而
令人厭煩的潰瘍性結腸炎病變主要發生于結腸的黏膜層和黏膜下層。病人多以腸道癥狀為主,如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有的還伴有腹脹、納差、惡心、嘔吐、肛周膿腫、肛瘺等癥狀。
此外,約10%的病人可出現腸外癥狀,如關節疼痛、反復口腔潰瘍、皮下結節紅斑、膽管炎、慢性肝炎等。部分病情較重的病人甚至會出現全身癥狀,如發
熱、心率快、消瘦、貧血等。
潰瘍性結腸炎多見于青壯年,尤其是20~40歲的人群,發病與緩解常常交替,就像人體工作與休息交替一樣,因此,中醫又稱它“久痢”或“休
息痢”。
警惕:可能癌變的病
目前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多認為與感染因素、遺傳因素、自身免疫下降、精神壓力及疲勞、受涼、飲食失調及過敏等有關,且病情常反復發
作,遷延難愈,是國內外公認的難治性疑難疾病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潰瘍性結腸炎是誘發大腸癌的病因之一。據研究,國外潰瘍性結腸炎十年以上病史者癌變率約為5%~10%,國內較低,約為1%~3%。目前認
為,以下情況較易發生癌變:
20歲以前開始發病者;
病史超過10年者;
病變較重、范圍廣,累及全結腸者;
病理活檢有中、重度增生者。
因此,及早檢查并及時采取措施治療非常重要。其中,結腸鏡檢查因具有安
全、準確等明顯優勢,被公認為診斷潰瘍性結腸炎的首選方法。通過腸鏡檢查,醫生可以清楚地了解病人結腸炎癥的輕重程度及病變范圍,并排除有無結直腸癌等其他重大疾病,必要時還可通過鏡下進行活檢以確診。醫生甚至還可經鏡下對大的出血病灶進行藥物或氬氣噴灑治療。
支招:中藥灌腸,效果不錯
既然這個病這么難治又有可能癌變,病人該怎么應對呢?
總的來說,潰瘍性結腸炎一旦確診,病人應 “及早、積極、綜合”地治療。
根據病情,在中醫藥辨癥治療的基礎上,可適當選用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艾迪沙、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藥物。目前發現,采取中西醫結合、內外(保留灌腸)
兼治的方法,療效更好。
同時,為提高和鞏固療效,病人還應注意適當進食富含營養、新鮮、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竹筍、海帶、墨魚、
魷魚、腌制品(咸魚、酸菜)等。
中藥灌腸范文3
關鍵詞:中藥灌腸;慢性前列腺炎;臨床療效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中青年男性是該疾病的高發性人群。本病的臨床表現多樣,患者往往會伴隨出現排尿困難、尿痛、前列腺疼痛及障礙等癥狀[2]。本病的病因病機尚未完全闡明。許多男科醫生在治療該病的過程中感到棘手和無助,治療存在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臨床上常偏重抗菌藥物治療慢性前列腺炎,雖然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復發率相對較高[1]。針對這一現象,筆者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通過口服抗菌藥加中藥灌腸給藥治療慢性前列腺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本文對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病歷資料作回顧性分析,相關資料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前列腺炎臨床診斷標準;②無嚴重心肺功能障礙者;③未見藥物過敏現象;④入組前30 d未取抗生素治療;⑤了解并自愿加入本組研究。
排除標準:①由膀胱結石、恥骨炎等引起的疼痛癥狀;②尿道狹窄者;③過敏體質者;④中途退出治療者。
本組抽取筆者于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74例,將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觀察組37例患者,年齡為23~49歲,平均年齡為(36.02±2.09)歲,病程為7個月~4年,平均時間為(2.62±0.51)年。對照組37例患者,年齡為25~48歲,平均年齡為(35.64±2.51)歲,病程為9個月~4年,平均年齡時間為(2.75±0.60)年。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收治后取抗菌藥治療。根據病原菌檢查結果以及藥敏感結果進行分析,取抗菌藥物行對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中藥灌腸治療。灌腸藥物組成如下:紅藤15 g,敗醬草15 g,金銀花15 g,蒲公英15 g,王不留行15 g,紫花地丁15 g,路路通15 g,莪術10 g,三棱10 g,黃柏10 g,萆10 g,厚樸10 g,蒼術10 g,牛膝12 g,甘草5 g。取以上諸藥10劑,用煎藥機煎好,藥液分200 mL裝袋,冷卻放冰箱備用。用時加溫至38℃~40℃,藥液經灌腸器緩慢灌入直腸,灌藥前囑咐患者排盡大便,灌注結束后先將灌腸器取出,再輔助患者取合適,并按照1次/20 min的頻率更換,藥液保留>2 h。睡前灌腸1次/d,可自己在家操作。10 d為1個療程,兩組連續治療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估。
1.3臨床觀察指標 ①了解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②參照NIH-CPSI相關評分標準了解兩組患者用藥治療后疼痛狀況以及生活質量;③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最大尿流量的變化情況。
1.4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不適癥狀消失,前列腺液鏡檢結果顯示白細胞以卵磷脂小體逐漸恢復正常;有效:不適癥狀逐漸好轉,前列腺液鏡檢結果提示,卵磷脂小體呈明顯上升趨勢,白細胞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臨床療效,見表1。
對比分析表1中相關數據,觀察組37例患者中,23例顯效,13例有效,1例無效,治療有效率為97.30%;對照組37例患者中,14例顯效,16例有效,7例無效,治療有效率為81.08%,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NIH-CPSI評分狀況,見表2。
分析表2中相關數據,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狀況以及生活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最大尿流量,見表3。
分析表3中相關數據,兩組患者治療前,最大尿流量無顯著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最大尿流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中青年男性是該疾病的高發性人群。由于前列腺部位較深,抗菌藥物較難直接作用于炎癥部位,療效時好時壞,復發率高。中醫認為慢性前列腺炎屬于"精濁"的范疇,病因多為腎虛為本,濕熱瘀結為標,可遵循補腎活血、清熱除濕的原則取藥物配伍治療。據相關研究表明,取藥物行灌腸治療,直腸對藥物的吸收率可高達70%[3]。并且藥物的熱療作用,可以提高局部組織的溫度,加快局部血流,改善微循環,促使炎癥的吸收。因此,筆者根據補腎活血、清熱祛濕的原則取中藥煎煮并經直腸給藥治療。藥方主要由紅藤15 g,敗醬草15 g,金銀花15 g,蒲公英15 g,王不留行15 g,紫花地丁15 g,路路通15 g,莪術10 g,三棱10 g,黃柏10 g,萆10 g,厚樸10 g,蒼術10 g,牛膝12 g,甘草5 g等藥物組成,臨床研究表明,以上諸藥具有清熱除濕,補腎活血的功效,能夠很好緩解慢性前列腺炎的各種癥狀。
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收治后,在抗菌藥治療的基礎上行中藥灌腸治療,能夠有效緩解癥狀,減少復發,并且治療方法簡便安全,治療適從性好,因此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韓同彬,韓保健,秦衛婭.中藥灌腸聯合抗生素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1,(15):81-82.
[2]李麗紅,韓麗穎,張少俠.中藥灌腸治療慢性前列腺炎98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1,(06):503.
中藥灌腸范文4
關鍵詞:中藥灌腸;潰瘍性結腸炎;甘石創愈散
中圖分類號:S858.2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273X(2011)01-0033-01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奶牛消化系統的常見疾病之一,其病因不明,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排黏液膿血便、腹痛。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病變發生在腸道黏膜層,以腸道黏膜潰瘍糜爛為主要病理表現,治療相當棘手,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現代難治病之一。筆者近幾年來在基層獸醫臨床實踐中對十余例潰瘍性結腸炎采用中藥灌腸治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就其中一例特征性病例的診治介紹如下。
1發病情況
西峽縣職業高中校辦獸醫院于2009年4月接診一例奶牛潰瘍性結腸炎病例,主訴該奶牛3歲,10d前腹瀉,一周前采食量減少,不愿活動,排黏液膿血便。臨床檢查體況中下等,精神緊張,體溫39℃,呈胸式呼吸,46次/min,心跳73次/min,腹部叩診有疼痛感,輕度黃染,腹瀉。根據患畜排血樣糞便,腹部叩診初步診斷為中度潰瘍性結腸炎。
2治療
2.1一般治療
給予易消化、少纖維、富含營養的飼料,補充多種維生素,糾正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
2.2中藥灌腸治療
2.2.1配方及用量用甘石創愈散(乳香、沒藥、冰片、血竭、爐甘石等)4.0g、地塞米松5mg、0.9%的氯化鈉注射液400mL,混合成灌腸液,3次/d,每次根據患畜的耐受情況保留5~10min。
2.2.2操作及注意事項①治療前常規肛診,排除直腸宿糞,約10min后再行灌腸,這樣有利于藥物與病變部位充分接觸,提高治療效果。②灌腸時動作要輕柔,插管時觀察患畜,當患畜吸氣時,減輕腹壓,使括約肌松弛,順勢插入插管。③灌腸時,如果患畜出現煩躁不安,應立即停止灌腸,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灌腸后也要觀察患畜反應,如果患畜有腹痛、腹脹等反應,應及時處理,以保證灌腸效果。④灌腸液的溫度最好為37~39℃,灌腸的速度不宜過快,一般保證400mL藥液30min灌完。
2.2.3結果治療時間視治療情況而定。前2d,
3次/d,第3天患畜癥狀明顯改善,體溫37.8℃,排出的糞便僅帶少量血絲,于是灌腸次數減為2次/d,第5天灌腸1次,第6天患畜癥狀完全消失,征得戶主同意,患畜留院觀察1d,第7天確診患畜痊愈,出院。
3小結與討論
中藥灌腸范文5
【中圖分類號】R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718-01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直腸和結腸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病變主要限于大腸黏膜和黏膜下層。臨床表現為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病情多纏綿、反復發作,2010-2012年我們利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50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1.1.1 慢性反復發作的腹瀉、腹痛、黏液血便史。
1.1.2 糞檢排除阿米巴、血吸蟲,痢疾桿菌培養陰性。
1.1.3 乙狀結腸鏡檢有黏膜充血、水腫或有不同程度的糜爛滲出及淺表性潰瘍。
1.2 一般資料
本組50例均為本院肛腸科住院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齡25~60歲;病程3個月~10年。
1.3 治療方法
中藥灌腸治療 灌腸方:地榆20g,石菖蒲30 g,蒲黃20 g白及20 g,白頭翁 30 g,馬齒莧30 g,苦參10 g,乳香10 g,沒藥10 g,防風15 g。水煎2次取汁約100 mL,治療加溫30~37℃保留灌腸,灌腸前先排空大便,將準備好的灌腸液裝入輸液瓶,藥瓶連接輸液管和一次性導尿管,導尿管前端涂液體石蠟,排盡輸液管內氣體,由緩慢輕柔插入,一般約20~25 cm,調節滴數,控制在50~60滴/min。液體滴完后囑患者腹臥位2 h左右,直腸滴入最好在睡前進行較好,每晚1次。行保留灌腸約1~3 h以上。2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4 療效標準[1]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成形,糞常規化驗正常,腸鏡檢查,腸黏膜病變恢復正?;蛄粲邪毯?;好轉:臨床癥狀減輕,大便2~3次/日,大便常規正常或輕度異常,腸鏡檢查,腸黏膜病變改善或輕度水腫;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大便常規檢查及腸鏡檢查均無好轉。
2 結果
本組20例,痊愈2例,顯效14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100%。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3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病,近十年來患病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其發病呈慢性過程,反復發作,已經成為世界重視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腸道黏膜免疫系統異常反應,所導致的炎癥反應在其發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認為是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環境、遺傳、感染和免疫因素。其發病機制可概括為:環境因素作用于遺傳易感者,在腸道菌叢的參與下,啟動了腸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統,最終導致免疫反應和炎癥過程[2]。在治療方法上,現代醫學主要應用藥物氨基水楊酸制劑柳氮磺胺吡啶治療,其不良反應多,影響臨床治療。中醫中藥治療該病顯示了很大的優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慢性結腸炎屬于中醫學“泄瀉”“腸癖”“久痢”之范疇,在《內經》中謂之“腸癖辟”?!峨y經》謂之“大癖泄”,《傷寒論》謂之“下痢膿血”。祖國醫學認為飲食不節,情志內傷,外感邪毒、勞倦過度。損傷血絡,而且膿血便而形成腸癖,究其病因病機,脾腎虛,濕熱蘊結,瘀血阻滯于大腸,本病為我國醫學疑、難、雜癥之一,所以筆者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灌腸方中地榆清熱解毒,涼血止利;白及性黏,能生肌止血,消腫斂瘡,用之保護腸黏膜,減少有害因子對腸道刺激;石菖蒲散風祛濕,開竅理氣活血,氣味芳香,能悅脾;馬齒莧、苦參清熱解毒;白頭翁可清血分之熱,為熱毒赤痢之要藥。蒲黃、乳香、沒藥活血化瘀,止痛。灌腸方能直達病所,收到較好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中藥灌腸范文6
我院自2002 年以來,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慢性盆腔炎患者80例,年齡20~57 歲,平均36歲。病程6個月~12 年,平均3年。用隨機排列表法將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年齡、病程、病情具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關于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標準。主要癥狀和體征:反復小腹疼痛、下腹部墜脹,腰骶部疼痛,白帶多,月經失調,低熱、疲乏和不孕等。盆腔檢查可呈一側或雙側附件增粗壓痛,或子宮活動受限或黏連固定,宮旁增厚,有壓痛。24例B 超檢查可見邊界不清,實質不均的炎性暗區(多為輸卵管積液),其中不孕患者11 例。根據臨床表現,辨證分型為濕熱蘊結、濕熱瘀結、氣滯血瘀和寒濕凝滯型。
1.3 納入標準 符合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者,觀察前2周內未服用以上病證為主要適應證的中西藥物以及未采用過針對上述病癥的其他治療方法。
1.4 排除標準 不符合診斷標準;妊娠或近期準備妊娠婦女,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急性盆腔炎病情嚴重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存在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或其他婦科腫瘤的患者;慢性闌尾炎所致下腹痛;子宮內膜息肉、功能失調性出血、宮外孕等所致的陰道不規則出血者。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中藥灌腸,灌腸方:鴨跖草、紫花地丁、蒲公英、魚腥草各30g,黃柏、皂角刺各15g。氣滯腹脹加王不留行、路路通各30g;有瘀結、包塊加莪術、三棱各15g;寒濕凝滯加桂枝10g,烏藥、茯苓各30g。1天1劑,煎2 次去渣,藥液濃縮至100ml,藥溫35℃~37℃。灌腸前囑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左側臥位(臀部略墊高),用一次性肛管涂上石蠟油,將肛管緩慢插入15~20cm,緩慢注入藥液,拔出肛管,讓患者左側臥位30min,并使藥液在腸腔內保留2小時以上。每天1 次,10 次為1 個療程,經期停用,共3個療程。對照組給予抗生素氟嗪酸0.2g,1天2次,甲硝唑0.4g,1天3次,口服,4周。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婦檢和B 超復查均正常,停藥1個月內未復發;有效:臨床癥狀減輕,婦檢子宮壓痛減輕,包塊縮小,B 超復查附件有明顯縮小;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減輕或加重,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無改善或有加重。
3.2 結 果 治療組治愈22 例,有效 13 例,無效5 例,總有效率87.5%;對照組治愈8 例,有效12 例,無效20 例,總有效率50.0%。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
4 討 論
慢性盆腔炎屬中醫“腹痛”、“帶下”、“不孕”、“癥瘕”范疇。濕熱蘊結為其主要病因,由于長期反復發作,導致盆腔組織增厚、黏連,形成包塊,局部循環障礙,氣滯血瘀,濕熱與瘀血夾雜,導致病情加重;或隨虛寒體質寒化而成寒濕凝滯,濕性纏綿,瘀血阻絡則造成病情遷延難愈。中藥保留灌腸針對其病機,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散結或溫化寒濕;通過局部用藥直達病灶,改善局部疼痛與炎癥癥狀,使增厚、增粗的附件組織黏連消退,包塊縮小。盆腔內靜脈豐富,且與相應器官及其周圍形成靜脈叢相吻合,并與痔靜脈叢交通,藥物進入直腸后經痔靜脈叢吸收,使盆腔內迅速達到有效的濃度,又經長時間保留,藥物可充分吸收而發揮藥理作用,因而療效較好。中藥灌腸方中鴨跖草、紫花地丁、蒲公英、魚腥草、黃柏、茯苓清熱解毒化濕;皂角、三棱、莪術解毒散結;王不留行、路路通理氣止痛;烏藥、桂枝溫經止痛。治療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患者均能耐受且堅持到療程結束,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