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中醫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中醫論文范文1
中醫學論文3000字(一):中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雙導師協同培養初探論文
摘要:雙導師制是一種新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文章從中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角度論述雙導師制的內涵,探討雙導師制實施的優勢,提出了雙導師制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尋求一條培養中醫臨床醫學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新途徑,有利于推動我國中醫藥事業的深入發展。
關鍵詞:中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雙導師制
中圖分類號:G64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20)14-0125-02
中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是繼承與發展祖國醫學的重要力量,其醫療素質和科研能力直接關系到中醫學的發展前景。導師是研究生教育培養的基礎,中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旨在向社會提供高層次人才,滿足各級醫院醫療人才的需要。隨著我國對中醫人才的需求增大,中醫專業型研究生招生人數也日益增加,同時師資嚴重匱乏,導致教學壓力增大,傳統的單一導師負責制難以滿足現狀,如何將科研與臨床落實在研究生教學中以及提高碩士研究生的綜合能力,是當代中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當務之急。
一、雙導師制的現狀及內涵
雙導師制是指由學校內的科研及基礎指導老師和一個校外(研究所、醫院)臨床實踐的指導老師組成的雙導師隊伍,利用校內外豐富資源,共同指導研究生科研、臨床上的學習,培養出更全面、更高層次的醫學人才。通過校內外兩位導師的配合,共同指導、聯合培養,充分發揮雙方優勢,目的是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校內導師一般由具有較高科研水平、豐富的教學經驗、綜合能力較強的導師擔任,研究生前期的課程及基礎學習由校內導師指導,是研究生專業知識的領路人,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學習平臺,督促學生進行理論學習,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及創新能力;校外導師一般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及高尚的醫德醫風、長期從事臨床工作的專家學者擔任,幫助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解決學生在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學生的實戰能力和發展空間。兩位導師優勢互補,集思廣益,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研究生學業。
二、雙導師制的優勢
校內導師主要指導學生理論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引導其掌握高效率的學習方法,在學習和生活中用深厚的理論基礎及科研能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教育學生,為研究生提供較好的學習平臺。由于學生剛開始接觸專業課,校內導師可給予其較好的指導和答疑解惑。校外導師的主要職責是給予學生臨床上的指導,提升其臨床技能及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通過良好的醫德醫風和較高的溝通技巧,言傳身教地影響學生,學生長時間與臨床導師接觸和學習,形成初步的臨床技能、職業判斷能力,以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兩位導師合作參與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技能操作、畢業設計等。雙導師制的優勢有以下幾點:(1)兩位導師合作,相對于單一的導師制度,具有更好的專業知識和更大的發展空間,能夠擴展研究生的知識面,使其視野更加開闊,對醫學科學的認識也更加獨到及深入。(2)以往單一導師制是導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而雙導師制實現了學生與導師以及導師與導師的三方交流,兩位導師通力合作,以學生為主體,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三方積極合作討論,導師之間也能相互切磋,進一步了解對方的培養方法,同時能夠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與想法。(3)從傳統中醫師承或者單一導師制的角度看,傳統的師承或者單一導師制往往受到學術保護思想影響,容易聽取一家之言,不能打開思路、博采眾長,不適合現代研究生培養,而雙導師制的建立,兩位導師各有所長、集思廣益,同時給研究生提供不同的思路。
三、雙導師制存在的問題
中醫專業碩士研究生雙導師制作為一種區別于傳統師承及單一導師制度,是一種新型的研究生制度,存在未確立雙導師具體職責、研究生對導師的認同感低、校內外導師之間缺乏交流以及專業學位培養定位不明確[1]等問題。首先,導師資源不足,導師資格的確認和遴選制度不完善,導致導師的能力參差不齊,不能給予學生應有的研究生培養支持,且部分校外導師帶教經驗不足,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其次,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定位不明確[2],未確立兩位導師具體職責,校內導師可能由于科研壓力疏于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把臨床實踐作為研究生的主要工作,而臨床導師忙于本職的臨床工作,甚至還要負責規培生、實習生、見習生、研究生、進修生的帶教工作,帶教不嚴謹,培養計劃未落實,從而使雙導師制有名無實。同時雙導師制中還存在兩位導師交流較少的情況,缺少一個健全的研究平臺,兩位導師可能是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處于不同的機構,雙方或與研究生的三方交流不足,無法系統跟蹤中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校內外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雙導師制是一種區別于傳統單一導師制的新型導師制度,雙導師制提供的多層面學習平臺的優勢同時也給研究生帶來了一定壓力,研究生在繁忙的學業中既要臨床輪轉完成規培計劃,又要完成學校要求的科研學習,部分研究生暫時不能接受和適應雙導師制。雙導師制是一種適合現代研究生培養的新型導師制,但由于目前制度尚未完善,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如何充分發揮雙導師制對研究生培養的優勢,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實踐。
四、構建雙導師制的建議
1.各大高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合適的招生規模,保證研究生的數量和質量,同時也保證導師能有充足的時間對研究生進行教導,在畢業時嚴格把關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質量。
2.要建立健全雙導師制。在研究生導師資格的確立和遴選上,必須嚴格選擇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責任心強的專家學者,能夠帶領研究生完成培養計劃,幫助研究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社會提供高層次的醫療人才。
3.明確雙導師的具體職責及對研究生培養的定位,將雙導師制度落到實處,制訂研究生培養計劃相關細則,如研究生學位論文具體由哪位導師推進,規培輪轉計劃由哪位導師負責跟進,等等。雖然兩位導師具體職責很難細化分工,也容易出現導師之間各管各的情況,但是只要清晰地指出兩位導師的培養責任,同時發揮研究生自身積極性,在兩位導師之間溝通交流,雙導師制的實施和研究生的培養就能夠落到實處,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平臺。
4.調動研究生積極性,增加研究生對雙導師制的認同感[3]。研究生是學習的主體,研究生只有從心里認同、接受雙導師制,才能在兩位導師協同培養中獲益,也才能保障雙導師制的順利實施。因此,學校和導師均應與研究生多加溝通,讓學生明白雙導師制的內涵和優勢,能夠主動參與兩位導師組織的學習和實踐中,否則只會徒增研究生和導師壓力,影響雙導師制的實施。同時,研究生作為培養的主體,應明確自己的培養計劃,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訂出更加嚴格的培養計劃,在兩位導師通力合作的支持下,高水平地完成研究生的學習。
五、總結
在中醫專業學位培養中開展“雙導師”制度符合現代社會和醫療環境的需求,能有效提高中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科研能力及創新能力,進而為未來醫療事業提供高水平人才。中醫專業型研究生,既要完成學校的課題及畢業論文,又要在醫院完成臨床輪轉,高校與臨床醫院通力合作,優勢互補,相互交流,不僅幫助研究生加強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拓寬了眼界,增強了醫院的科研能力,還提高了高校的教學質量。
中醫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調研與探討論文
摘要通過對國內中醫藥高等院校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調研,了解國內中醫藥高等院校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現狀,分析各中醫藥高等院校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及權重,探討影響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相關因素及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評價問題,探索中醫學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的途徑和方法,為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擔負著培養具有前沿知識、創新能力以及掌握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重任,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縱觀我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發展,其重點逐步經歷了由教育制度完善到提高研究生質量的轉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六大發展改革任務,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穩步發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指標是博士學位申請者在獲得博士學位時的質量。目前對博士生培養質量及其評價的研究,近年來已成為學術界與輿論關注的熱點。
1研究背景
博士教育的關鍵在于培養質量,博士學位論文作為博士研究生在學期間所學知識的綜合體現,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博士教育所取得的成果與存在的問題。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是改進和完善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及管理方式的有效途徑和檢驗指標,對博士生培養質量評價展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2研究方法
2.1資料來源及方法
通過調研國內具有中醫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等中醫藥院校,選取其中已有中醫學博士畢業生的14所中醫藥院校的“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評閱意見書”(以下簡稱“評閱意見書”),對其評價指標進行歸納整理分析。
2.2評價指標名稱統一化
對各中醫藥院校“評閱意見書”中評價指標名稱描述的統一性問題,參照湖北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評閱意見書,對同義的名稱信息進行統一。“論文選題、選題價值、選題”統一名稱“論文選題”;“論文的創新點、論文的創新性、論文成果的創新性、創新性”統一名稱“論文的創新點”;“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論文寫作能力與總結提煉、寫作表達能力、寫作水平、寫作能力”統一名稱“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科研能力、科學研究的能力、科研作風”統一名稱“科學研究的能力”;“理論基礎、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統一名稱“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論文綜述、文獻綜述、綜述”統一名稱“論文綜述”;“論文價值、實用價值”統一名稱“論文價值”;“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研究方法和技術水平”統一名稱“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
3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的權重比較和分析
將14所中醫藥院校“評閱意見書”中的評價指標進行統一處理后,歸納整理分析比較各評價指標的權重。
指標權重滿分比從高到低依次為“論文選題”(92.86%)、“論文的創新點”(85.71%)、“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85.71%)、“科學研究的能力”(71.43%)、“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71.43%)、“論文綜述”(64.29%)、“論文價值”(14.29%)、“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14.29%)、“實驗數據處理與文獻資料引錄”(7.14%)、“工作難度和工作量”(7.14%)及“論文規范性”(7.14%)。
指標重要性賦值從高到低依次為“論文的創新點”(28.75€?3.6)、“科學研究的能力”(26.2€?.69)、“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21.37€?.23)、“實驗數據處理與文獻資料引錄”(20€?.92)、“論文價值”(18.4€?.43)、“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18.4€?.34)、“論文綜述”(17.967€?.467)、“論文選題”(17.438€?.166)、“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12.725€?.41)、“工作難度和工作量”(10€?.71)及“論文規范性”(10€?.70)。
權重滿分比大于50%的指標有6個,包括“論文選題”、“論文的創新點”、“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科學研究的能力”、“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及“論文綜述”。根據評價指標權重滿分比值可以看出,50%以上的中醫藥院校對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評價時都選用“論文選題”、“論文的創新點”、“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科學研究的能力”、“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及“論文綜述”等常用指標,這些常用指標中“論文的創新點”、“科學研究的能力”、“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賦值均比較高,是影響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關鍵。
權重滿分比小于50%的指標有5個,包括“論文價值”、“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實驗數據處理與文獻資料引錄”、“工作難度和工作量”及“論文規范性”。說明在制定評價指標體系時各院校也有一些特異性的差異,根據評價指標權重滿分比值可以看出,部分院校尤其看重博士學位論文的“實驗數據處理與文獻資料引錄”和“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兩個指標。
4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
4.1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特點
4.1.1指標體系的可靠性
本研究收集的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是來自于國內具有中醫學博士學位授權點且國內普遍認為培養質量較高的高等中醫藥院校。基本涵蓋目前國內中醫藥類高校對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的各個標準。具(下轉第69頁)(上接第67頁)有較高的權威性,協調程度較高,充分顯示了評價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4.1.2指標體系側重中醫學學術學位型博士培養特點
相比中醫專業學位型博士,學術學位型側重于中醫學學術理論水平和實驗研究能力,以培養中醫學科學研究人員為目標,其學位論文應更注重研究創新性,對中醫學領域在知識和認識上能作出獨特而有意義的貢獻。指標“論文的創新點”和“科學研究的能力”在該各評價體系中給予了較高的權重,這也充分顯示了學術學位型博士培養特點。
4.2問題與建議
4.2.1采取多元模式,分類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把握住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也成為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各高校須以博士學位論文評價的目的為出發點,針對不同學位類型博士研究生,分類構建學術學位型和專業學位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適應對不同學位類型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要求。
4.2.2進一步探索描述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
針對現有博士學位論文評價缺陷,突出量化評分作用,有利于更清晰、更精確有效地評價博士學位論文水平,這也是評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科學的重要標志之一。但就評價博士學位論文整體質量和創新性而言,描述性評價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其評審意見的指向性和主導性仍是顯著的、有價值的,對培養單位改進博士生培養工作,提高培養質量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我們認為以描述性評價為主,發揮量化評價的有益作用,將兩方面結合起來,有利于全面客觀地評價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和水平。
4.2.3鼓勵專家及導師參與,不斷完善評價指標體系
中醫論文范文2
1病因病機
失眠亦稱不寐,《靈樞·大惑論》稱為目不暝,并詳細地論述了其病機:“衛氣不得于入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暝矣”。《內經》亦有“衛氣行于陽則寤,行于陰則寐”。邪氣入侵臟腑迫使衛氣行于陽分,不得行于陰分,則陽盛于外陰虛于內而不得眠。《靈樞·營衛生會篇》專門論述了老年人“不夜暝”的病因病機,“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晝不精,夜不寐”。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三·大病后不得眠侯》說:“大病之后,臟腑尚虛,營衛不和,故生于冷熱。陰氣虛,衛氣獨行于陽,不入于陰,故不得眠。若心煩不得眠者,心熱也。若但虛煩,而不得眠者,膽冷也”。指出臟腑機能失調和營衛不和是不寐的主要病機。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卷一》曰:“平人肝不受邪,故臥則魂歸于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臥則魂揚若離體也”。說明肝經血虛,魂不守舍,影響心神不安而不寐。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卷十八·不寐》說:“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則尺之也。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實,無邪者皆虛證”。
綜觀古今醫家對不寐的病機認識,不外乎臟腑、陰陽、氣血失衡,營衛失和的原因卻多種多樣,大的方面分外感與內傷,致使心、肝、膽、脾、胃、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心神不安而成本病。由外感病引起者,主要見于各種熱病過程;由內傷引起者,則多由于情志不舒、心脾兩虛、陰虛火旺、心腎不交、痰熱內擾、胃氣不和所引起。因外感所致的不寐,實證較多;因內傷所致的不寐,以虛證為主。
筆者從所治病例發現,當今失眠患者增多,除上述諸多因素外,還因為人們心理壓力過重,情緒波動較大引起心血耗傷,心失所養,腦失所養,心神無所歸依(陽氣不得潛藏),而導致失眠,其次是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不規律嗜食肥甘厚味致使“胃不和則夜不安”;要風度不要溫度,通宵達旦不寐,陽氣耗損太重,不能潛藏蓄積,陽氣不能推動血液運行溫煦全身,使心腦失其所養而失眠。
2中醫藥治療
古人對不寐的各種原因,也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法:如《靈樞·邪客篇》有:“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1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漢·張仲景《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說“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曰:“虛煩虛勞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卷一》記載了丹砂、琥珀等重鎮安神藥,并在半夏秫米湯的基礎上擬用溫膽湯等治療大病后虛煩不眠。明·張介賓提出“飲濃茶則不寐”。明·李中梓則更詳細地說,不寐之故,大曰有五:一曰氣虛,六君子湯加酸棗仁、黃芪;一曰陰虛,血少心煩,酸棗仁一兩,生地黃五錢,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曰痰滯,溫膽湯加南星、酸棗仁、雄黃末;一曰水停,輕者六君子湯加菖蒲、遠志、蒼術,重者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紅、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類。
古今醫者對不寐的治療千變萬化,但筆者認為其治療原則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辨證治療的基礎上,關鍵在于安神鎮靜,安神鎮靜是治療不寐的基本原則。安神又分重鎮安神與養心安神,重鎮安神常用朱砂安神丸、磁朱丹,養心安神常用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甘麥大棗湯等,在使用重鎮安神的同時要勿忘健脾。二是調整臟腑陰陽氣血,如補益心脾的歸脾湯、滋陰降火的黃連阿膠湯,交通心腎的交泰丸,疏肝養血的酸棗仁湯加柴胡,益氣鎮驚的安神定志丸,化痰清熱的清火滌痰湯,和胃化滯的保和丸等。三是要注意情緒調節,緩解緊張情緒,保持精神舒暢。四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順四時而調起居。
3特殊病案舉例
例1,女,50歲,2003年10月中旬就診于我處,患者系腦瘤術后,一個月不得眠,神情痛苦,焦躁,自汗淋漓,自述每晚用舒樂安定4片無效,求治過中醫亦無效,好幾次有過輕生念頭。余診其脈,弦疾而澀,觀其舌,質黯淡苔黃而膩。四診合參為痰熱互結,腦失所養。自擬膽星10g,地龍30g,石菖蒲15g,遠志15g,土茯苓100g,山楂50g,雞血藤100g,木通6g,2劑而諸癥全除。
中醫論文范文3
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在治療上雖然設施簡單,療效可靠,但治療時間長,需投入較大的人力。如穴位按摩、火罐、艾灸、刮痧、濕敷法、熏洗法等操作需要護士一直在床邊觀察[1],護理人員不足直接影響了臨床科室開展中醫護理技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對策
2.1轉變觀念,加強中醫理論學習,形成中醫治療的文化氛圍
2.1.1醫院制定每周1次中醫理論學習的制度,持續3個月后改為每月1次,邀請縣內的中醫專家及院內的中醫醫生、中醫護士進行授課,營造中醫理論學習氛圍。
2.1.2聘請省級知名中醫專家到本院坐診,安排本院中醫醫生跟班學習,提高中醫醫生的中醫診療能力。
2.1.3醫院組織科主任、護士長及技術骨干到上級中醫院參觀、學習,增強對中醫治療的信心。
2.1.4醫院開展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健身方法學習,每天早晨在醫院進行集體晨練,增強全院職工對傳統健身方法的認識。
2.1.5護理部抓住創等契機,加強溝通協調,取得院領導及科主任、護士長的支持,各科室進行基礎設施改造,成立中醫治療室,購置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所需要的設備。
2.2注重中醫護理技術培訓,加強中醫護理人才培養
2.2.1選派護理骨干到省級中醫院學習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回來后制定培訓計劃,對全院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強化訓練。
2.2.2購買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光盤,依據《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范》及視頻資料,結合本院實際情況,細化操作流程,使護士關注操作細節,方便訓練。
2.2.3每個科室選拔2名善于交流、操作能力強的護士,每人強化訓練2項,再由她們向科室護士示范,反復訓練,確保人人達標,根據科室性質,每科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不少于3項。
2.3及時評價指導根據《中醫醫院中醫護理工作指南(試行)》的要求,護理部成立中醫護理質量考核小組,按照《指南》的評價方法進行評價。內容包括:中醫專科專病的護理質量、中醫護理常規的執行情況及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情況等。護理部每月抽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查找原因,及時整改。根據評價結果,及時對中醫護理質量檢查標準進行修訂,不斷完善。
2.4醫護加強溝通,突出中醫護理特色作為中醫院,醫生、護士在治療、護理中應有突出中、西醫結合治療,發揮中醫護理特色的意識。護士主動加強與醫生溝通,醫生根據患者病情主動開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醫囑,共同為患者進行中醫知識宣教,突出中醫特色。如肛腸科采用穴位貼敷預防術后尿潴留,外科采用中藥涂藥治療蛇串瘡等,使中醫護理技術、辯證施護措施落到實處,得到患者及醫生的認可,增加中醫護理技術的臨床運用,使護理人員有更多的實踐機會。
2.5合理配置護理人員護理部按照優質護理示范病區的要求,增加護士人數,根據各科室床位、科室性質,合理配置護理人員。護士長對科室護理人員進行按需設崗,彈性排班,為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提供足夠的時間,從而提高護理質量,提升中醫護理的內涵。
3體會
中醫論文范文4
【關鍵詞】中醫急癥;~中西醫結合;~中醫急癥現代化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emergencymedicineinTCMshouldadoptone''''sgoodpointandavoidone''''sshortcomingsandtothinkhighlyofthe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Themeasurementshouldincludethecombinationofdifferentialdiagnosisofdiseasesand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indiagnosis,the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intreatment,thechangeinformofdosageandrouteofadministration,the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inwesternmedicine,theintegrationofformevidencebasedmedicinewiththeemergencymedicineinTCM.Onlyinthisway,itcanacceleratethespeedofModernizationofTCMinemergencymedicine.
Keywords:EmergencymedicineinTCM;~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ModernizationofTCMinemergencymedicine
近幾十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治療急癥面臨著強大現代化西醫的挑戰,中西醫優勢的競爭決定了中醫急癥事業的興亡。中醫急癥的發展應當采用“揚長避短”的態度,發揚自己的特色與優勢,克服劣勢,使傳統中醫學的特色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如何發展現代化中醫急癥研究,如何振興中醫急癥事業,成為當今急需思考的問題。
1挖掘潛力,發揚優勢
~中醫急癥的發展應當始終以中醫學為“平臺”,而不是以西醫學為發展“平臺”和發展目標。如何發揚中醫急癥的優勢呢?
1.1繼承中醫固有的診療技術并不斷發展中醫古籍中,散存著許多簡、便、效、廉的臨床推廣應用急診診療方法,有的方法獨特,臨床意義極高。《傷寒論》中廣涉急癥學內容,從體溫、脈象、呼吸、神志改變、小便、胃氣等方面闡明了危重癥的指征;創立了急癥救治原則,伍用針灸、給藥等。明、清時期溫病學家治療高熱、神昏、抽搐等急癥,總結出一套宣透、清氣、透營、涼血、化痰、通絡、開竅、救脫等急救治則,創擬之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養陰增液湯等仍為當今很有效的方藥;并提出世界上最早的治療急性熱病保津存液法則。此外,中醫使用急救器械歷史悠久,漢末張仲景曾運用灌腸法,并施用人工呼吸術;唐代孫思邈曾用導尿術。這些都是中醫的優勢,我們要繼承其深厚的理論思維和豐富的治療手段,刪除其不合理的部分,使其更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實踐性。在與現代醫學急癥學有機結合中,積極找到與現代急危重癥的切入點,不斷充實中醫急癥的內容。
1.2以中醫理論為依據但不排斥西醫
中醫急癥首先必須以中醫理論為依據。中醫相對于西醫的獨特優勢之處在于以中醫理論指導的診療思路來診治疾病。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傳統特色,其不僅體現在診斷用藥方面,還體現在其它療法以及急癥的護理中,如辨證取穴、辨證施護等,這些都是提高急癥療效的保證。中醫學的整體觀,體現在臨床上就是對多系統、多器官、多組織的綜合病變以及功能性和原因不明的病證的診療優勢。另外,中醫急癥的優勢還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其一是未病先防,即抓住某些急癥出現的一些先兆,采取一定預防措施以降低或消除潛在的危險;其二是急癥變化迅速,要重視既病防變,不應等出現了病變才去治療,而應在未出現之前即預防,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截斷疾病的發展,提高搶救成功率。
當然堅持中醫特色不等于拒絕西醫。傳統中醫應主張“拿來主義”,而不只是強調保持自身的獨立性,與西醫格格不入。中西結合的中醫要求中醫學西醫,其目的是把現代西醫行之有效的先進科學技術,“洋為中用”,取西醫之長,補中醫之不足,并在臨床上源于傳統又超出傳統,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醫結合”的原則進行教學、科研的現代中醫[1]。
1.3發展中藥、民間單、驗方,開展中醫綜合治療提高療效中藥的潛力是中醫急癥事業的最大優勢。這首先反映在自然動植物礦物之多而中醫臨床只使用其極少的一部分;其次這些動植礦物很可能具備西醫合成藥物的所有功能。如唐松草的抑菌效力是黃連的40倍,可與抗菌類藥物媲美;萬年青強心作用比洋地黃大幾倍,而洋地黃本就來源于自然植物。另外民間單方、驗方、民族醫學治療急癥也有待挖掘、整理成為我們治療急癥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中醫的一些獨特的治療方法如針灸放血退熱、推拿止痛、拔罐、刮痧、煎水擦浴等,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治療急癥為了使藥物盡快直達病所,除口服湯劑外,可用中藥保留灌腸、直腸高位滴注、中藥滴鼻、中藥針劑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霧化吸入、穴位注射等多種給藥方法。綜合應用這些療法,取其所長,互為補充,則可顯示迅速而穩定的療效,充分發揮中醫在治療方法上的優勢。
2發展現代化中醫急癥,避免劣勢
~中醫急癥劣勢在于:從理論方面,缺乏對急癥辨證論治體系的創新。從技術方面,缺乏病理、生化、物理診斷導致診斷不明確且重復性差;缺乏反映具有中醫特色的應急先進手段;缺乏具有中醫治法專效特色的新制劑、劑型等等。從學術方面,不科學、不規范、不統一,無統計學、缺乏合理的臨床和動物試驗等等,這些嚴重阻礙了學術的發展。如何發展中醫急癥在于避劣擇優,中西醫結合,實現中醫急癥現代化。應注重以下幾點:
2.1診斷上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治療中應中西醫優勢互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醫急癥工作的發展,一定要博采眾長,必須借鑒和吸收西醫先進的急救技術,“洋為中用”,結合化驗檢查、“CT”“B超”等手段,以擴大我們望診的范圍。在診斷中實行中醫、西醫雙重診斷,把中醫的辨證與西醫的辨病相結合,明確診斷,判定療效。在治療上中藥從多要素、多靶點、多環節、多層次上同步改善機體狀態;西藥則從微觀上則定位準確,作用迅速,效專力猛,如強心劑、呼吸興奮劑、脫水劑、鎮痛劑和抗生素等,可在機體主要失調環節和部位施以強有力的調控,使主要矛盾盡快得到解決。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癥的用藥中,與中醫藥相互配合,優勢互補,提高了療效。
2.2改變劑型和給藥途徑中醫的急救效應,主要是通過藥物的急救療效表現于臨床。中藥劑型改革的滯后,已成為制約中醫急診、中醫藥發展與現代化的瓶頸。研制用藥的劑型應達到速效、高效、多途徑給藥,這樣才有可能使中醫急診的救治得心應手。多途徑給藥:一是同一藥物有不同的給藥方式;二是同一病癥有不同的給藥方式。近年除了繼承和發掘傳統劑型湯、丸、散、膏、丹等外,還運用現代先進技術工藝制成片、膜、膠囊、合劑、沖劑、糖漿、滴丸、栓劑、針劑、氣霧劑等新劑型,另外加上多途徑給藥,特別是靜脈給藥,彌補了傳統劑型的部分不足,使療效及給藥速度有所提高,發展了中醫急癥現代化。
2.3辨證運用西藥以提高療效西藥中用可以看成是中西醫結合的一部分。目前中醫治療急癥的問題,關鍵在于要有合適的藥物和劑型,這固然可以從現有的中藥的研究中得到解決,但從西藥中藥化的研究,更易解決。從臨床上看,西藥雖然在治療急癥方面有優勢,但在有些情況下按照中醫辨證論治中一定的辨證分型診治疾病才有較好的療效,不良反應較少。例如導師王左教授在行醫數十載中,發現在心衰病人治療中,多巴酚丁胺對于寒證效果明顯強于熱證。
~西醫在治療急癥中有優勢,可以拿來使用,但使用西藥,不是機械的使用,而是將西藥賦予中醫思想,則中醫臨床就有治療急癥的藥可用了。用中醫的實踐和理論去觀察、解釋相應的西藥藥理效應,使中醫以宏觀為主的理論與西醫以微觀為主的理論相互參照、互補長短,如此能在臨床上提高療效,避免不良反應。西藥使用中的中醫藥學思考,促進了中醫急癥的藥物擴展。
2.4循證醫學與中醫急癥相結合循證醫學又稱證據醫學,其定義為明確、明智、審慎地應用最佳證據作為臨床決策方法。可概括稱之為:遵循科學依據的醫學。中醫學和西醫學二者雖各有側重但均部分體現了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中醫學有必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通過先進手段闡明證本質,建立科學的中醫證型信息庫;通過大量的專家咨詢和統計處理,建立相對“金標準”的證候量化表,確定中醫科學的評價標準;建立突出中醫特色的療效評定體系,借助循證系統評價的思維運用數理統計學、數據挖掘、信息科學等學科知識,建立具有中醫特色的系統評價方法,如此則有利于推進中醫學現代化進程。
在世界科技迅猛發展的新形勢下,中醫藥事業要不斷挖掘潛力,發揮優勢,注重中西醫結合,推進中醫急癥現代化進程。唯有這樣,中醫藥事業才能與時俱進,立于不敗之地。
中醫論文范文5
有學者認為CAN屬消渴病兼證,稱之“消渴病心悸”。其基本病機以陰虛燥熱,氣陰不足為本。心陰不足則心陽偏勝,虛火內生,擾亂心神,故見心悸、怔忡、五心煩熱、失眠盜汗等陰虧內熱之象,此證多見于CAN早期迷走神經損傷期;隨之病情進展,陰津虧耗,無以載氣,而致氣散氣耗。氣為血之帥,心氣不足,無以推動血液正常運行,血行遲滯,百脈失養,清竅失充,故見頭暈、心悸、乏力、自汗、視物發花,甚則暈倒,此證往往多見于CAN血壓調節反射弧損害期。據此,王小強等將消渴病心悸分為兩型,一則氣陰不足,心陽浮越;治宜益氣養陰,潛攝心陽,方選生脈散加味。另則氣陽不足,血行不暢,治宜益氣升陽,行血化瘀,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經臨床驗證辨病分期論治能明顯減輕患者癥狀,改善CAN臨床體征。張傳清等則針對糖尿病中后期CAN患者臨證多表現出胸陽不振,心絡(痰)瘀阻證型特點,報道以清熱活絡、益氣通陽之安心方(黨參、羊藿、薤白、延胡索、酸棗仁、丹參、檀香、川芎、茯苓、黃連、麥冬)口服治療12周能明顯改善患者HRV頻域及時域指標,改善患者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狀態。
2病證相關研究
戴躍龍等通過觀察冠心病及糖尿病氣陰兩虛證兩組不同疾病相同證候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狀態間差異。分別收集氣陰兩虛證冠心病組61例和糖尿病組63例,另選同年齡段健康者66例為對照組,分析各組HRV時域及頻域指標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異病同證患者HRV時域指標(SDNN、SDANN、rMSSD、HRVin-dex)、頻域指標(總功率、極低頻、低頻、高頻)均低于對照組;冠心病組與糖尿病組HRV時域、頻域指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結果提示氣陰兩虛證患者心臟自主神經功能嚴重受損,相同證候群的冠心病及糖尿病患者HRV變化一致,符合中醫學“異病同治”理論。方朝暉等通過對2000~2008年中醫臨床文獻的檢索,選出與中醫或中西醫結合相關的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的文獻并從證型出現頻率、病例等進行整理歸類分析。結果發現DCAN與中醫學“消渴、心悸、眩暈、胸痹、便秘、泄瀉、痞滿”等諸多疾病相關,且出現頻率較多的專方如通心絡膠囊、參苓白術散合四神丸、消痞湯、復方參冬丸等可以佐證;而與前述疾病相關的主要證候依出現頻率依次為陰虛燥熱、氣陰兩虛、濕熱阻滯、脾腎陽虛、肝氣郁滯、痰濕阻滯、腎陽不足;臨床用藥頻率較高的依次為黃芪、白術、茯苓、人參、丹參、川芎、薏苡仁、麥冬等前8味藥物,提示中醫臨床針對DCAN常以益氣健脾、滋陰活血為主,主要針對氣陰兩虛血瘀之證。蘇麗雅等應用焦慮/抑郁自評量表,通過將氣郁質亞量表評分與抑郁量表得分、自主神經活性指數、交感/副交感比值分別做相關性分析,觀察結果提示氣郁質亞量表評分與以上3個指標均存在相關性,提示中醫氣郁質可反映心理狀態的偏頗失衡,且氣郁體質與其情緒狀態(抑郁狀態)、自主神經系統之間存在相關性。情緒的改變會引起自主神經系統的不同反應。蘇麗雅還進一步觀察發現氣郁質者心臟自主神經活性、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平衡能力較差。
3辨證分型研究
楊柳清等將所收集的91例DCAN患者根據辨證分型分屬陰虛熱盛證18例、氣陰兩虛證23例、陰陽兩虛證29例、血瘀脈絡證21例,旨在觀察各證型組臥立位血壓間差異,報道結果發現血瘀脈絡證組臥立血壓收縮壓差值與陰虛熱盛證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陰陽兩虛證組臥立位血壓舒張壓差值與氣陰兩虛證及陰虛熱盛證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血瘀脈絡證組臥立血壓舒張壓差值與陰虛熱盛證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閻英杰等則通過對陰虛內熱、氣陰兩虛、氣陰兩虛兼瘀3組DCAN患者各30例及40例健康對照者的HRV指標進行了對比觀察和分析。結果表明陰虛內熱、氣陰兩虛、氣陰兩虛兼瘀3組DAN患者HRV時域各項指標均明顯較健康組低,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陰虛內熱組降低最少,氣陰兩虛組次之,氣陰兩虛兼瘀組降低最為明顯,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組間頻域指標比較,陰虛化熱證HF降低最少,LF升高最為明顯;氣陰兩虛證HF降低較陰虛內熱明顯,LF升高次之,LF/HF較陰虛內熱證增高;氣陰兩虛兼瘀證HF降低最之。提示隨著疾病證型的演變和發展,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的受損會逐步加重。閻英杰等根據DCAN患者心率快、心煩、口苦等癥狀兼以清熱,應用益氣養陰、活血清熱功效之益心膠囊(由太子參30g,麥冬9g,五味子10g,丹參15g,檀香9g,砂仁20g,沙參15g,葛根20g,紅花10g,苦參10g,琥珀3g組成,經院內制劑加工成膠囊,每粒相當生藥2.5g),每次4粒,每日3次,3個月為1個療程進行療效觀察。結果發現益心膠囊可明顯改善DCAN患者HRV時域及頻域指標,改善7項傳統自主神經功能檢查的計分及臨床癥狀。謝瑜等依據氣陰兩虛、瘀血阻滯為DCAN的基本病機,在應用西藥的基礎上加用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中藥。研究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27%,對照組為65.45%,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大于對照組;治療組治療后臥立血壓收縮壓差值、臥立血壓舒張壓差值、握力血壓、VaRI、臥立心率差、30/15比值明顯改善。觀察結果提示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中藥不僅可有效改善氣陰兩虛、血瘀阻滯證的DCAN患者臨床癥狀,而且可以有效改善其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王永認為糖尿病心臟自主神經病變其因消渴病日久不愈,燥熱傷津,汗出傷陽,衛陽不固,心陽受損,強調其治療應重視陽氣的溫煦、推動作用。桂甘龍牡湯出自《傷寒論》,原方具有溫通心陽,潛鎮安神之功。王永通過治療前后心臟自主神經積分比較,發現桂甘龍牡湯可以改善糖尿病心臟自主神經的失衡,取得滿意臨床療效。
4動物實驗研究
李曉等通過注射鏈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后4周,經隨機分組并予相應藥物灌胃4周。采用Elisa法檢測右心房中酪氨酸羥化酶(TH)、乙酰膽堿酶轉移酶(CHAT)、神經生長因子(NGF)、生長相關蛋白(GAP-43)、睫狀神經生長因子(CNTF)的含量。結果發現模型組右心房TH、TH/CHAT升高、CHAT下降,神經營養因子GAP-43、NGF升高、CNTF降低。桂枝湯灌胃組TH下降,CHAT升高,且TH/CHAT降低,神經營養因子CNTF和GAP-43升高,NGF降低,且桂枝湯灌胃組升高CNTF和抑制NGF方面優于彌可保組,提示桂枝湯有抑制糖尿病大鼠交感神經的異常重構、促進心臟迷走神經恢復的作用。
5成藥干預研究
中醫論文范文6
歷代醫家強調藥材產地的重要性,故有“道地藥材”[9]一稱,陶氏在《本草經集注》指出“諸藥所生,皆的有境界”,同時也指出“所以療病不及往人,亦當緣此故也”。《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對中藥產地的記載或有或無,同時由于時代的變遷,地名發生了相應的變化[10]。因此,產地的確定對中藥質量至關重要。石鐘乳,《名醫別錄》載:“好顏色,不老”,《本草經集注》指出“第一出始興”;紫石英,《名醫別錄》載:“令人悅澤”,《本草經集注》指出產地以“太山”為勝,并進一步指出,根據劑型不同,選用產地亦不同,丸散,“惟太山最勝”,至于其他產地“可作丸酒餌”;旋花,《神農本草經》載“去面皯黑色,媚好”,《本草經集注》指出“今山東甚多”;紫草,《名醫別錄》載“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皺”,《本草經集注》引《博物志》言:“平氏陽山紫草特好”;半夏,《名醫別錄》載“悅澤面目”,《本草經集注》指出“第一出青州,吳中亦有”;柏實,《神農本草經》載“久服令人潤澤、美色”,《本草經集注》指出,柏樹到處都有,但“當以太山為佳”,同時也指出“忌取冢墓上也”;桑上寄生,《神農本草經》載“充肌膚,堅發齒,長須眉”,《本草經集注》指出“今處處皆有,以出彭城為勝”;辛夷,《神農本草經》載“面”,《本草經集注》言“今出丹陽近道”。“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產地不同,中藥的品質和性能則不同,產地的確定是中藥藥效的可靠保證。
2形態描述
《神農本草經》言“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根葉花實,草石骨肉”,對中藥植物學形態有相應的記載,但現存各版本的《神農本草經》中沒有中藥形態學的介紹,不便于中藥的識別,《本草經集注》加入了植物形態學的記載,方便辨識和采收[11]。旋花,《神農本草經》言“去面皯黑色,媚好”,《本草經集注》記載“其葉似姜,花赤色,殊辛美,子狀如豆蔻”,對旋花葉、花、果實都有相應描述,便于野外查找。栝樓根,《名醫別錄》言“實,名黃瓜,主胸痹,悅澤人面”,《本草經集注》對其植物學形態的描述為“藤生,狀如土瓜,而葉有叉”,對其攀援形式,葉的開裂形狀都有描述;女貞實,《神農本草經》言“久服肥健,輕身不老”,《本草經集注》記載“葉茂盛,凌冬不凋,皮青肉白”;桑上寄生,《神農本草經》言“充肌膚,堅發齒,長須眉”,《本草經集注》記載“生樹枝間,寄根在枝節之內,葉圓青赤,濃澤易折,傍自生枝節。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實赤,大如小豆”,此描述詳實具體,對其生長部位,葉片形狀,顏色質地,生長規律,果實形態都有陳述,與現在臨床所用桑寄生相差無幾。對于中藥材的形態同樣有相應記載,玉竹,《神農本草經》言“去面黑皯,好顏色,潤澤”,《本草經集注》記載“根似黃精而小異”;辛夷,《神農本草經》言“面”,《本草經集注》記載“形如桃子,小時氣辛香。即《離騷》所呼辛夷者也。”這些植物形態學描述看似簡單,寥寥數筆,但為確定中藥的品種、科屬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學依據。
3修治方法
中藥材大都是生藥,其中不少的藥物必須經過一定的修治處理才能符合臨床用藥的需要,修治是否得當對保障藥效、用藥安全、便于制劑和調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2]。枝子,《神農本草經》言主治“面赤酒皰齇鼻”,《本草經集注》記載采收時要“經霜乃取之”;冬灰,《神農本草經》言“主黑子,去疣、息肉”,《本草經集注》記載其制作方法為“燒諸蒿藜積聚煉作之”;麥門冬,《名醫別錄》言“令人肥健,美顏色”,《本草經集注》記載在使用前“用之湯澤抽去心”如果不這樣的話就會“令人煩”;細辛,《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均未記載有美容作用,但《本草經集注》言“人患口臭者,含之多效”,同時修治時“用之去其頭節”;半夏,《名醫別錄》言“悅澤面目”,《本草經集注》中記載“用之皆湯洗十許過,令滑盡”否則“戟人咽喉”;蜂子,《神農本草經》言“久服令人光澤,好顏色,不老”,《本草經集注》記載使用前“取其未成頭足時炒食之”。
4質量鑒別
中藥的質量好壞直接關系臨床療效,因此對中藥質量的把握至關重要[13],陶氏在前人的基礎上,對中藥質量的鑒別作了相應歸納,便于學習和應用。石鐘乳,《本草經集注》指出“惟通中輕薄如鵝翎管,碎之如爪甲,中無雁齒,光明者為善”;麥門冬,《本草經集注》記載“以肥大者為好”;半夏,《本草經集注》記載“以肉白者為佳”;橘柚,《神農本草經》言“久服去臭”,《本草經集注》記載“以陳者為良”;枝子,《神農本草經》言主治“面赤酒皰齇鼻”,《本草經集注》記載“處處有,亦兩三種小異,以七道者為良”;莽草,《名醫別錄》言“頭風癢,可用沐”,《本草經集注》記載“葉青新烈者良”;鸕鶿屎,《名醫別錄》言“去面黑黡志”,《本草經集注》記載“溪谷間甚多見之,當自取其屎,擇用白處,市賣不可信。”
5擴大應用
本草學在其發展過程中,隨著用藥經驗的積累和臨床經驗的總結,一些新的功效被發掘,陶氏把這些經驗進行了歸納總結,體現在其著作當中。,在《神農本草經》治療“頭眩”的基礎上,《本草經集注》指出“亦主風眩,能令頭不白”;關于防脫發的記載,元代許國禎《御藥院方》[14]收錄以為主藥,配伍蔓荊子、干柏葉、川芎、桑根白皮、白芷、細辛、旱蓮草的“洗發散”,用此散煎煮沐發,治頭發脫落。細辛,《本草經集注》增加了其治療口臭的作用,言“人患口臭者,含之多效”;白芷,《名醫別錄》言“可作膏藥面脂,潤顏色”,用的是白芷的根部,《本草經集注》則指出白芷葉具有香體的功效,言“葉亦可作浴湯,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蟲,又用合香也”;艾葉,《本草經集注》記載“苦酒煎葉,療癬甚良”;槐實,《本草經集注》增加療效言“新盆盛,合泥百日,皮爛為水,核如大豆。服之,今令人腦滿,發不白而長生”;“豚卵”條目下“肪膏”,《本草經集注》記載“其脂能悅澤皮膚,作手膏不皸裂”;菘,《本草經集注》記載“其子可作油,敷頭長發”;糵米,《本草經集注》記載“末其米脂和敷面,亦使皮膚悅澤”。
6使用方法及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