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范文1
一、大學生感恩教育研究現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現實條件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實提高教育實效性,培養具有健全人格,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校教育者不斷探索、實踐的課題。長期以來學校德育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讓學生覺得說教味過濃,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實際生活,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應該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之一。
感恩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實施感恩教育,是當代大學生提高道德修養、提升人文素質、促進個體健康發展的需要;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加強學校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需要。把感恩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點,對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促進和諧校園建設,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感恩教育能加深大學生對家庭、母校、社會的責任感,轉變大學生對父母、老師、同學的情緒,有利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讀書觀、學習觀以及擇業、就業、創業觀,順利實現由“學生”向“社會人”的角色轉變。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造就大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徑,對于建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同樣也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是中華民族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美德,然而時至今日卻日漸為當代大學生所遺忘。一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父輩辛勤培養和教育的體憫之心,社會責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強、自尊的意識,疏忽可貴的親情、友誼、師生情,從而表現出必定程度的精力“真空”。這種現象折射出長期以來我國感恩教育的缺失。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建設者,缺乏感恩意識,也就缺乏責任感、缺乏奉獻精神,一切以自我利益為中心,根本不可能全力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所以,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緩。
當前,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非常普遍,例如把父母的付出看做理所當然,孝心和贍養觀念淡漠;對素未謀面的個人或集體給予的幫助只知接受,不知責任。尤其是一些貧困生申請助學貸款,只知拿錢而不知還貸,畢業離校后便杳無音信,欠下的債款無從催促,給國家、學校的工作造成了很大損失;形成了他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回報才奉獻”等心態,造成了不少負面效應。現在部分大學生在擇業時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祖國最需要的艱苦的地方、邊遠的山區和基層去,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渴望一蹴而就。一部分大學生畢業之后,因主客觀原因,沒有獲得滿意的工作崗位或者害怕進入激烈的就業市場而退出就業,消極待業,埋怨父母。這些現象的產生與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缺乏息息相關。
二、大學生感恩教育研究方案
目前大多數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深刻認識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對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和現狀進行了詳細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了加強感恩意識的具體措施和路徑,但大多是從理論層面進行分析討論,并未提出切實有效的具體研究方案,本文從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大學生目前感恩意識缺失,感恩能力下降,感恩行為漠視的現實情況提出了感恩教育新模式的研究方案。
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通過分年級倡導、分類型指導,縱橫結合的感恩教育體系,構建增強學生感恩意識,提高學生感恩能力,踐行學生感恩活動的感恩教育新模式,建立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具體實施如下:(1)將感恩教育與新生入學教育有機結合;(2)將感恩教育與學生干部培訓有機結合;(3)將感恩教育與學生黨課、團課有機結合;(4)將感恩教育與學生日常教育管理有機結合;(5)將感恩教育與學生社會實踐有機結合;(6)將感恩教育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后教育有機結合;(7)將感恩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8)將感恩教育與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
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通過分年級倡導、分類型指導,縱橫結合的感恩教育體系,構建增強學生感恩意識,提高學生感恩能力,踐行學生感恩活動的感恩教育新模式,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和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
三、大學生感恩教育實施路徑與載體
大學教育中要根據年級不同、認知水平不同開展不同層次的教育活動,心理學家大多把思想品德結構看做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要素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體。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這三個層面來實施感恩教育。
(1)培養學生感恩意識。感恩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將感謝變成習慣。
(2)提高學生的感恩能力。通過利用國家焦點、社會熱點、學校重點等深化感恩活動,對學院感恩教育新模式進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過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感恩能力。
(3)踐行學生的感恩活動。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必然要開展社會實踐,感恩教育同樣要引領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實施感恩行動,鼓勵學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并將其融入自己的實踐行動中。
【參考文獻】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范文2
一、科研對高校教師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需要,是衡量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標尺。科研能力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教師專業精神、豐富教師專業知識,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形成自我專業特色的內動力。因此,作為當代高校教師,為順應時代需求和自身發展要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樹立大學教育觀,增強科研意識。現代高校普遍強調教師的雙師型素質,要求不但要具備較雄厚的學科知識,更要具備很強的實踐技能和應用、開發研究能力,能針對生產和服務中的實際問題展開技術攻關,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只有切實做好科研,并使科研成果付諸于實踐,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當代高校教師,否則終將會被高校教改的洪流淘汰掉。
2.通過科研專題培訓,提高科研能力。高校有關科研機構可組織、開展專題科研培訓,讓教師了解科研的諸多程序,包括開題、結題的方法、技巧,科研的具體操作程序等,通過科研培訓和教師親身科研實踐,切實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
3.明確高職院校的科研定位。高校科研,一般包括基礎、應用和開發研究三個方面。科研的定位應根據其人才培養目標而定,人才培養目標是一切高等教育活動運行的依據和出發點。結合現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應突出應用型研究和開發型研究性科研工作的重要性,面向社會實踐第一線,注重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具體問題,注重在社會和企事業單位最需要的技術、工藝問題上找課題,走“產學研”道路,逐步提高教師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教學研究對高校教師發展的必要性
教學歷來是教師的主心骨,作為教師,必須也必然要做好教學研究工作。教學研究是一種運用教育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去探索教學活動的內容、現象、特點及其規律性的研究活動。其目的在于創造性地認識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效果,從而也促進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要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高校教學改革,教學研究必須注重幾個方面:1.教學理念更新;2.教學模式研究;3.教學實踐原則研究;4.教學方法研究;5.教學效果研究;6.教材研究;7.受眾對象研究等。
以教學實踐原則研究為例,教學中,可遵循確保學習真正發生的普世原則,有五個標準:1.師生共同協作完成任務;2.發展理解和運用教育語言的能力;3.聯系學生生活;4.提高教學的思維層次;5.用師生對話吸引學生。如在執行第一個標準“師生共同協作完成任務”時,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是課堂的中心,即老師過多的注重了教,忽略學生的主動性培養”的教學模式,可實行“任務型課堂教學”,師生協作共同完成課堂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明確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小組要完成的具體任務及其要求,同時做好指導工作,要突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共同完成任務的顯著效果。
而教學模式研究,對于英語課堂,教學中可遵從6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即Model 1: Get it right in the beginning;Model 2: Just listen and read;Model 3: Let’s talk;Model 4: Teach what is teachable;Model 5: Two for one;Model 6: Get it right in the end。作為長期奮戰在教學一線的英語教師,對于這六種教學模式的融合使用的效果應該深有體會,在具體的教學中,每一節效果突出的課堂,都是這幾個模式的有機融合或演變,尤其可注重model1,4,5,6在教學中的應用。
三、終身學習對教師發展的重要性
21世紀高校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的關鍵是:具有終身學習理念,擁有自主學習、自我學習能力的教師群體。高校的教育對象,英語教師的職業特點,教師的發展前景等因素無不限定了教師要不斷學習,充實裝備自己。要想成為一名專業的當代高校英語教師,應時刻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覺悟,時刻不忘提高自身專業儲備和職業素養。
(一)學習目標定位
1.學習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注意搜集專業發展的新動向、新信息,不斷更新自身知識體系,以適應時展的要求和學生學習的需求。不斷開發新的課程資源,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生活。2.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動向;3.了解教育學、心理學發展的新成果;4.學習和使用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學習對于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非常重要。5.在互動式教學中雙向學習,這種教學能促進師生的共同生長。
(二)對教師職業發展的新要求
1.學會認知,樹立新的知識觀:不僅要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深厚而廣博的科學與人文素養,了解嶄新的教育理論與手段;同時要教會學生認知世界的方法。2.學會做事,樹立新的課程與教學觀: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研究受眾對象,重新建構課堂,在終身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錘煉自己的教學風格。3.學會共同生活,樹立新的教師倫理觀,培養自身及學生各項綜合能力。4.學會生存,樹立新的職業生涯觀:知識經濟時代,教師職業充滿了各種挑戰與變動,教師要由一個“自在”的存在者變為“自為”的存在者,自覺地規劃與開發自己的職業生涯,要具有在各種教育與非教育機構間流動的能力,走自我更新的專業發展道路,尋找自己的職業生存之路。
(三).終身學習的可行途徑
1.定期參加教學相關培訓
教師可通過多種渠道參加教學相關培訓,如專家專題講座,學術沙龍,教育教學集中培訓,網絡培訓等逐步提升自身教育教學理念和水平。如具體的教學培訓模式有:案例教學式,問題探究式,示范-模仿式,自修-反思式,研訓互動式等。教師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培訓,積極定期參與,必將能使培訓所獲服務于教學,最終提升自己。
2.考研深造
考研,考博等,向更高學學術領域邁進,已成為高校教師提升自己專業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結合現行人才培養目標,建議高校教師慎重選擇專業,明確自身定位,著眼服務教學,在各方面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通過不斷的學習專業前沿最優秀的成果,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科研,教育教學能力。
四、國內外學術交流
學術交流不僅能吸取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也是提高科研、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當下,高校教師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已經如火如荼,通過國內外學術訪問、交流,追逐國際前沿最領先的學科思想,并使之廣泛傳播并運用、服務于教學。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范文3
一、教研員要時刻保持教研行為的改變與創新
傳統的教研模式大都是基層無條件服從上級部門的精神和主旨,嚴格按照上級指示安排教研活動,最后圓滿完成上級的任務和目標。教研員一直充當著上傳下達的角色,幫助教師處理教材,甚至手把手地幫助教師設計教案、板書、教學環節,每一個細節都非常規范,整齊劃一。課堂上呈現出的是嚴謹、規范、流暢的教學,似乎達到了大家想要的效果。事實上,這種上課模式是對教師的一種限制,更是對學生的一種摧殘。應該說,出現這樣的效果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一種失敗。嚴格來講,作為教研員,我們擔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種管理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
在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發生日新月異變化的今天,教研員的行為應當隨之改變。
(一)教研員面對新的教研方式要敢放手
我們要鼓勵教師大膽創新,大膽改革,要盡可能地發揮教師的創造才能,大力倡導個性張揚的教學模式,不給教師規定任何條條框框。參與教師的教研活動時,教研員要充當配角,要多幫助教師研究教材,多與教師深度交流,然后讓教師自主選題,多聽教師的想法,最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二)教研員在教學研究中要以新課程為導向
教研員要緊密圍繞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開展研究活動,改革教學研究的形式和方法。要靈活運用多種教研活動方式,如案例分析、調查研究、實踐探索、區域交流等,努力提高教學研究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研員要立足講臺才有發言權
教研員大都是曾經在教學一線工作的典型和骨干,進教研室工作以后,教學實踐的經驗大多還是來自過去,教學理論大多是聽來的。由此可見,運用過去的經驗和理論來指導課堂教學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課程改革的需要。現在是改革與創新的時代,過去的經驗往往會成為發展的阻礙,聽來的理論往往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教學實踐。由于脫離一線教學,自然缺少教學實踐,也就缺少了可以指導課堂教學的有分量的本領。因此,教研員要堅持定期走上講臺,去親身感知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
二、教研員在教學教研中要充分發揮導向和引領作用
對于工作在教學一線的小學教師來說,教研員是教學研究的先行者,是教育教學理論的傳授者,是教師教學研究的合作者,是新課程改革的共同實踐者,在信息和資源方面具有強有力的優勢。因此,教研員是教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們應充分發揮自身對學科教學研究的專業引領作用。
(一)對教師專業理論的引領
理論指導是教學研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專業教研人員是引領一線教師把教育理念轉化成教育實踐的帶頭人。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離開了專業引領,教學研究就會有停滯不前的危險。專業引領的本質就是通過教研員的引領,使一線教師把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和高效的結合。
教研員要在尊重一線教師在校本教研中主體地位的基礎上,耐心傾聽來自一線的聲音,為教師提供信息,與教師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專題報告、理論講座、業務學習以及談話交流等方式,教研員要對課程改革中出現的亟待解決的專業理論、邊沿理論和跨學科整合等問題進行引領,為一線教師提供最前沿的專業理論、研究技巧,帶動廣大一線教師不斷更新觀念,增強對新理念的理解,全面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
(二)對教師教育教學方式的引領
在參與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研員要以問題解答、提供理論、課例分析、一線指導等方式,通過與教師零距離的接觸和對話,為教師提供教學研究中的基本要素、具體操作方法以及組織實施等技術層面的指導,促進新的教學理念與課堂實踐的有機融合,幫助教師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促進廣大教師的專業成長。
以教學反思為例,如何正確認識教學反思的真正含義,并能充分發揮這一教學方式的最大功效?教師要理解,反思并不僅僅是字面上的回憶和總結,更主要的是要讓教師明白教學反思應該產生于教學行為發生之前、實施過程之中和過程結束之后,因而形成了反思的前瞻性、督導性和審核性等特性。因此,教學反思不是指停留在簡單的課后小結的水平上,更應該強調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自我建構的能力,逐步歷練成為反思型教師。
(三)對教師教研內容的引領
教學研究是以教和學為核心內容的研究,教研員必須要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問題。首先,教研員要保證研究的問題是來自學校、來自課堂、來自實踐的,強調研究的生活性、日常性和真實性。教研員要引領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立足于教學和課程改革中遇到的瓶頸問題,引導教師以科學的態度、探究者的視野,客觀地面對自己遇到的情況,科學地選好課題,找準研究的切入點。在“學生的學”的環節上,要加強重視,因為所有的教學和課程改革歸根到底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才是教學研究、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我們必須要引領教師深入研究所教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研究學生身心成長的規律,研究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而幫助學生形成穩定的個人學習風格和學習策略。其次,教研員要引領教師研究當代社會的人才觀,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范文4
關鍵詞: 研究型教師 教育觀念 教學能力 校本研究
教師是一種古老的職業,傳統的教師觀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和道德的示范者。然而,當代的教育發展證明,教師僅僅作為一個“教育者”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教師以“研究者”角色出現在教育實踐中已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1]。知識經濟時代要求教師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由原來的經驗型教師轉變為研究型教師。這一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師實現專業化的必然途徑,更是促進學校發展、實現“科研興校”的需要。
一、研究型教師的內涵及特征
研究型教師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論素養、豐富的專門知識和一定的研究能力,不斷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指導實踐,始終帶著敏感的研究意識在教學與科研實踐中自覺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反思并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一)先進的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逐漸形成的自我定位和對教育質量、學生成人成才標準、師生之間關系,以及課程等方面的基本態度和看法。教師日常的教學行為和教育態度歸根結底都潛移默化地受其自身教育觀念的影響。它包括教師觀、學生觀、課程觀和教學觀。
1.教師觀
教師不應當按照傳統思想來“解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內容,而是領會主旨并把新的教學理念滲透到教學活動中[2]。在被稱為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式越來越多元化,教師更多地是激勵學生思考,教師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問題的人,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3]。教師具備了這種觀念,才能做學生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才能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2.學生觀
學生觀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和學生的發展。現代學生觀要求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努力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發展學生的潛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促進有差異地發展。
3.課程觀
對課程的研究和發展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教師應具有研究課程的意識。教師發展與課程改革是一對相互促進的因素。
4.教學觀
教學觀對教學活動具有根本性的影響。研究型教師的教學觀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是師生對知識的共同探究過程,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強調師生雙方相互交流、溝通、啟發和補充。教師要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并使學生都能充分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和體驗,以求得新的發現,進而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二)扎實的教學能力
研究型教師的能力具有多向性,如教學反思能力、教學監控能力和教學探究能力。
1.教學反思能力
成長=經驗+反思,這是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的教師成長公式。所謂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它通過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表現、行為依據進行解析和修正,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效能和素養的過程。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反思有利于教師自我激勵與提高,是教師不斷探討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盡快成為研究型教師的一種途徑[4]。
2.教學監控能力
教學監控能力,是指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反饋調節能力,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自我意識,是研究型教師素質的核心。它是促使教師從“經驗型”向“研究型”轉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師學會如何教的關鍵。
3.教學探究能力
教學探究能力是指教師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教育教中存在的潛在問題,善于找出合理的解決方法,進而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成效。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內在地要求教師探究能力的提升,它不僅是研究型教師成長的必然途徑,而且是研究型教師的重要素質。
(三)良好的科研素養
研究型教師應當具有強烈的科研意識和較高的科研能力,掌握有效的科研方法,富有創新精神和良好的合作溝通能力。
二、研究型教師素質的自我培養
要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必須具有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個性化的實踐智慧、創造性的反思能力,并能在實踐中把這些能力加以靈活運用。研究型教師素質的自我培養,可嘗試校本研究、教育行動研究、案例教學研究等幾種模式。
三、開展校本研究是研究型教師素質自我培養的有效途徑
校本研究就是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以研究為線索,統領教育教學工作。具體地說,校本研究就是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托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
校本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①校本課程開發――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教師即課程;②校本教學研究――教學模式創新、學習方法研究等;③校本教師培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參與式培訓和教學反思,凸顯“以教師為本、以能力為本、以發展為本”;④校本管理研究――促進構建現代學校制度的研究。
校本研究強調教師個體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和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三者的整合,是校本研究活動中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要素。
參考文獻:
[1]蔣蕓,邊玉芳.試論研究型教師的特征及其培養模式[J].遼寧教育研究,2004,(8):60-62.
[2]鐘啟泉.課程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個案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8):12-17.
[3]UNESCO.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8.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范文5
參考文獻:
[1]項目導向式酒店管理專業實訓教學研究[J],張麗萍當代職業教育,2013.12
[2]《酒店管理》,鄭向敏,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1
[3]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構想,張麗萍,2009.6
[4]酒店管理專業現場教學模式的探討,王小娟,現代企業教育,2010.1
參考文獻
[1],酒店/會所管理系統.廣東省,中山大學,2008-01-01.
[2]謝琪,酒店信息管理系統.江蘇省,南京大學銀河軟件開發中心,2002-01-01.
[3],酒店電腦網絡管理系統.江蘇省,南京理工大學,2004-01-01.
[4]王聯國,酒店網絡管理系統開發利用研究.甘肅省,甘肅農業大學計算中心,1999-10-01.
參考文獻:
[1]張一恒,李晚春,岳桂貞.市場需求下的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創新——以陜西省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為例[J].新西部(理論版).2016(01):31-32.
[2]張一君.就業視角下的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以銅陵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為例[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4):51-53.
[3]蘇日娜,湯健.后骨干校時期高職院校酒店專業建設的路徑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3):246-247.
[4]酒店管理專業[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4):65.
[5]金永光.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12):303-304.
參考文獻:
[1]邵東風.新形勢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創新策略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5(7):113-113.
[2]薛馳宇.新趨勢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創新[J].赤子(上中旬),2014,22:126.
[3]高曉艷.關于新時期酒店管理融合創新的思考[J].管理觀察,2015(33):97-98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范文6
>>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策略 “常態化”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思考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策略研究 城鄉結合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策略研究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的探索與實踐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實施策略 農村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策略淺議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策略探討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區域常態實施 區域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的實踐和思考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多樣化課型整合實施的策略研究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存在的問題與實施策略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策略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整合開發與實施的實踐研究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策略的探索與實踐 試論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實施策略 民族地區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策略 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之路 初探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解決及其策略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新思考網.
[3][4] 鄒開煌.試談“常態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基本策略.網絡科技時代,2005(9).
[5] 曲天立.綜合實踐活動課常態化實施的思考.教學與管理,2008(1).
[6] 王婷.農村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現狀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9.
[7] 鄒開煌,葉榕村.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現狀調查及分析.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4(7).
[8] 張建芳.影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的外在因素.浙江教學研究,2008(2).
[9] 文可義.綜合實踐課程常態化管理與有效實施.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3).
[10] 帥榮梅.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若干問題的反思[A].福建師大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暨第二界課程與教學論博士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9.
[11] 王冬梅,解月光.綜合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教學與管理,2004(3).
[12] 張建芳.影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的內在因素.浙江教學研究,2008(3).
[13] 田景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述評.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6(6).
[14] 馮新瑞,王薇.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現狀調研報告.課程?教材?教法,2009(1).
[15] 王惠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評價中的問題及其策略探析.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9(3).
[16] 熊梅.淺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樣態特征.中國教育學刊,2001(3).
[17] 熊梅.當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教育研究,2001(3).
[18] 楊向群,單和好,陳妙娟.綜合實踐活動“常態化”課程管理機制的研究,2006(1).
[19] 張俊峰.高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的構建.教育評論,2008(5).
[20] 王文靜.新課程需要什么樣的學生評價.人民教育,2004(3).
[21] 鐘啟泉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2] 何軍華.關于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幾個基本問題.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3(4).
[23] 范冬妮.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問題研究.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