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圖形的旋轉課件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圖形的旋轉課件范文1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A-0064-02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41—4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結合生活經驗和實例,感知平移和旋轉兩種運動現象。(2)能直觀地區別平移和旋轉兩種常見的現象。
2技能目標:(1)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2)通過觀察、操作、交流,悟出通過圖形上任一點來觀察平移過程的方法,發現畫平移圖形的策略。
3情感目標:(1)通過說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2)通過欣賞有關平移與旋轉的作品,感受圖案的美,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結合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2能在方格紙上數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格數,能在方格紙上畫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得到的圖形。
教學過程:
一、引入提問,激發探求欲望
1揭示課題:平移和旋轉。
提問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平移和旋轉”這一課。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教師選擇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板書:
①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
②生活中哪些現象是平移,哪些現象是旋轉?
③平移和旋轉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④怎樣畫平移圖形?
二、新授提問,感知平移和旋轉
1課一開始,教師用課件動畫播放生活中常見的平移和旋轉的例子。
提問2:你能用動作表示它們是怎樣運動的嗎?可以用手勢表示,也可以用學習用具來做動作。
(設計意圖: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平移”和“旋轉”現象。學生直觀地親眼目睹這兩種現象,為其建立“平移”和“旋轉”的概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
2引導學生把這幾種現象分類,并揭示平移和旋轉。
提問3:纜車、推拉窗、起重機、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的運動、摩天輪、飛機的螺旋槳等這些運動現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
先指名回答,再用課件把平移和旋轉的異同用語言及簡單的符號展示出來。
3聯系生活,加深理解。
課件播放生活中幾種平移和旋轉現象(滑滑梯、體操運動員做單杠訓練、開關窗戶、籃球的轉動),請學生用手勢表示。
提問4:這些現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在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平移和旋轉現象?
(設計意圖:學生在看、想、說、做中積累平移和旋轉的感性認識,體驗和感悟平移和旋轉這兩種不同的運動現象。)
4創設情境,數平移距離。
師:熱帶魚準備參加游泳比賽,現在正在加強訓練呢!大家請看(課件播放動畫)熱帶魚像箭一樣向前“沖”去。
課件播放:海龜教練:“你的成績是向右移動了2格。”海馬教練:“不對,是向右移動了5格。”
提問5:到底哪個教練的說法正確呢?
第一步:先請學生用課前準備好的熱帶魚游泳訓練的格子圖及一熱帶魚圖片,動手移一移,看看熱帶魚到底向右平移了幾格。
第二步:多媒體課件驗證,熱帶魚的成績應該是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步:優化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課件的形式,將靜態、枯燥、抽象的問題情境化、動態化、童趣化,巧妙地設計了熱帶魚游泳訓練的情境,引發了海馬和海龜兩個教練到底誰的說法正確的思考,從而激發了學生急于探究、解決問題的興趣。)
提問6:要數熱帶魚平移了幾格,用動手平移圖片的方法太麻煩了,有沒有比這種更快更好的方法呢?
(設計意圖:這里,教師再次提出具有探索性的問題,請學生思考,把學生的思維推向。)
再次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要數熱帶魚平移了幾格,可以數它身上的任何一個關鍵點,容易找的點平移了幾格,或者一條線平移了幾格。
5遷移運用,學畫平移圖形。
(多媒體出示熱帶魚圖)
提問7:要把熱帶魚向下平移5格,該怎么畫?
小組討論并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結合多媒體演示引導學生概括畫平移圖形的步驟:一是找關鍵點(找點);二是平移關鍵點(移點);三是按原圖把平移后的關鍵點連起來(連線)。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一步一步地分解,把畫平移圖形的步驟生動、直觀、清晰地展現出來。學生很好地掌握了畫平移圖形的方法。)
三、鞏固提問,強化學生認知
1課間游戲。
請全班同學起立,走到過道上,一起做熱身運動。由老師喊口令,學生做動作。“立正,稍息,立正,向前兩步走,立定,向右轉,向后轉,向左轉,向后轉,立正,后退兩步走,立定”,最后回到原來的位置。
提問8:剛才我們做的動作,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
2及時鞏固,確定圖形的平移方向與距離。
(根據多媒體演示填空)
第一題:請學生說出熱帶魚第二輪游泳訓練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幾格。
第二題:請學生填課本第41頁房子圖中的空格。
3送熱帶魚回家。
熱帶魚訓練累了要回家了,兩位教練爭著送熱帶魚回家。
(課件出示兩位教練送熱帶魚回家的兩條不同路線)
提問9:你能說出它們送熱帶魚回家的路線嗎?
4動手做課本第43頁的第2題,完成后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鞏固應用,加深學生對平移和旋轉的理解,強化學生的記憶。)
四、回顧提問,總結學習經驗
1欣賞。
師:同學們,平移和旋轉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藝術家們運用平移和旋轉創作出許許多多美麗的圖畫。
(課件展示一組巧妙運用平移和旋轉創作出來的精美圖案、建筑物等。)
2回顧小結。
提問10: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圖形的旋轉課件范文2
1 信息技術滲透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在數學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聲音、形狀、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創設情景,化無形為有形、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新課程標準》來看,圖形的變換是中學數學課程“空間與圖形”領域中的一塊重要內容。圖形的變換主要包括:圖形的平移、圖形的軸對稱、圖形的旋轉、圖形的相似等。利用計算機的一系列軟件,可以使圖形的教學由靜為動、由抽象為形象。下面以數學新教材舉例。
1.1 圖形的平移。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來發現圖形平移的基本性質。如,對一個三角形進行平移,可以利用多種方法進行多媒體教學。①利用文字或圖像處理軟件進行教學。②利用Flash、Authorware等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圖形平移的認識和欣賞,對實際生活中的平移現象能夠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答。
1.2 對稱軸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利用計算機軟件對該知識進行教學,可以將軸對稱圖形準確、直觀地表現出來,比起傳統的作圖,具有更美觀、更準確的特點。
1.3 圖形的旋轉。在圖形的傳統教學中,圖形的旋轉是一個教學難度較大的教學內容,也是學生較難接受和掌握的學習內容。一般都傳授一些特殊角的旋轉(如30°、45°、60°、90°……)知識,對于任意角的旋轉,則無法清楚地描述。利用信息技術演示圖形的旋轉,則事半功倍。如在Word文字處理中,將一個圖形可以任意角度地旋轉,學生學習該知識的效率更高,而且可以使學生全員互動、參與,培養實踐操作能力。
2.信息技術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2.1 學生自己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學習,可以自己調節學習進度、難度,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通過網絡查閱資料;可以與其他各地相關人員互相討論、交流,尋求共識;可以上網直接請教教師或通過網絡使同學之間實現協作學習,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推進。
2.2 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自己運用信息技術課上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利用《幾何畫板》可以解決數學學習中的許多問題,甚至有所創造發明。
3 網絡滲透到教學雙邊活動中。
3.1 學校可以建立校園網,設置數學論壇區,教師和學生就是數學論壇區的建設者,同時也是受益者。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都可以在校園網數學論壇區對數學有關問題進行相互討論、交流,發表觀點、見解,為教師的教提供重要的依據,為學生的疑問提供幫助,找到答案。
3.2 師生都可以在Internet上查詢與數學相關的資料和素材,如教材內容的分析、一些概念詞的來源、試題等,為師生延伸書本外的資料和素材。
圖形的旋轉課件范文3
關鍵詞:交互式電子白板;初中數學;圖形教學;應用
交互式電子白板是一個投影屏幕與黑板的有機結合體,它的軟件平臺更兼容了應用于教學中的多種媒體軟件(如PPT、flash、幾何畫板等),它的強大的功能,使我們的教學更為靈活.它特有的畫筆功能,不僅可以在文字中根據需要用不同顏色加上標注,還可以在投影出的幾何圖形中進行標記、畫輔助線,引導學生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它龐大的資源庫和模板,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使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它還有即時書寫功能,有別于傳統黑板書寫,白板書寫的空間是無限的,并且通過軟件的文字識別功能轉化為美觀的書寫體;還有更多的新型功能――拖動、旋轉、擦除、探照燈、放大鏡[1]、遮罩等,當教學中這些功能一一呈現,當更具現代感、更易與學生親近的白板取代那板著面孔的投影屏幕和黑板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再一次得到提高,激勵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中去.
下面就圖形教學中的幾個應用實例談談自己粗淺的體會:
一、 活用白板模板創設情境,成就全新導入方式
在教學“圖形的旋轉”這一課時,我的定位是“復習引入”,即回顧圖形的三種基本變換:平移、翻折、旋轉,通過對圖形按不同變換方式進行分類,進一步區分三種變換,從而深入探究圖形的旋轉.我首先從資源庫中找出一些圖形,然后利用notebook白板軟件中設定好的分類模板,設計了一個分類小游戲.首先出示圖形(如圖1),讓學生觀察,分析其中的變換.因為整體圖片較多,單個的圖片顯得比較小,尤其是教室后排的學生看不大清楚,于是我用白板的“魔術筆”給圖片進行放大,便于學生觀察.隨后請一名學生到白板前面來,用筆拖動圖片進行分類,在學生集體討論答案之后,讓程序自動給出評判(如圖2).
圖1圖2這個活動的設計,在一節課的開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通過電子白板的演繹和學生的動手參與,充分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
二、運用白板數學工具作圖,教學重點更為突出
圖3圖形的旋轉作圖在教學中是個重點,教學課件中,播放flas展示作圖過程又顯得過于單調,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這時,教師就可以一邊講解,一邊采用電子白板自帶的數學工具(如量角器、圓規、直尺等)進行作圖,將作圖過程清晰地展示出來(如圖3).
學生通過觀察作圖過程,體會本課的教學重點――作圖的三個步驟“連線、畫角、截點”.并且在探究過線段的旋轉作圖后,請學生到白板上進行三角形的旋轉作圖,白板上的作圖過程的教學比傳統課件更加清晰、準確,讓學生親自動手作圖,在突出本課教學重點的同時,拉近了學生與教學課件之間的距離,課堂氣氛更加和諧,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樂學的情境.
在教學“你的判斷對嗎”一課中,為了重點說明“觀察得到的結論有時不一定正確”,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圖中的兩條直線a、b平行嗎如圖4(1)?初看上去,似乎兩條直線左邊的間隙略大些,這時,引導學生思考驗證的方法,易得出:若再作一直線,同時與a、b相交,從白板中再次調出量角器,通過度量,若同位角相等,就可說明a、b是平行的如圖4(2).
圖4這個教學過程將學生課堂產生的信息通過即時白板操作,充分實現了電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展現出學生的思維過程,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學習方式.
此外,妙用白板動畫功能,可以有效突破教學難點,巧用其記錄保存工能,可以生成動態課資源等.但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它還略有些不足,瑕不掩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靈活應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更好地切合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李逸.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圖形的旋轉課件范文4
現以PowerPoint中“陀螺旋”動畫為例,談談數學課件制作中,如何巧用軟件本身自帶的陀螺旋功能實現多樣“旋轉”效果(以PowerPoint 2003為例)。
利用“陀螺旋”自身功能實現旋轉效果
我們知道,PPT自定義動畫中的“強調/陀螺旋”可以實現幾何圖形的旋轉效果,但它默認的是圍繞該圖形中心點進行旋轉。運用這一特點,當一個圖形正好需要通過中心點旋轉時,我們只需在自定義動畫里對該圖形設置陀螺旋動畫,就可以輕松實現旋轉效果。當然,適時配合其他動畫,靈活運用,效果會更好。
例如,五年級學習《認識圓》一課時,當學生對“車輪為什么做成圓的而不是方的”這個問題難以理解時,就可以直接利用PPT自定義動畫中的陀螺旋,并配合動作路徑實現圓形車輪和方形車輪同時轉動運行的動畫效果。方法如下,在“自定義動畫”任務窗格中分別為兩個車輪圖形點擊“添加效果/強調/陀螺旋/”, “數量”一欄為“順時針”、“完全旋轉”,“開始”一欄均選擇“之前”,也就是同時播放。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輕松地發現,圓形車輪又快又穩,而方形車輪不僅速度慢而且顛簸不斷。在觀察討論的基礎上,學生真正理解了車輪做成圓形的原因,即圓心到圓上的距離處處相等,所以圓形車輪能夠平穩前行。
巧設“旋轉點”變通旋轉效果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需要把圖形設計成繞其一個端點旋轉,而PPT陀螺旋默認的是繞圖形中心點旋轉。怎樣在PPT中實現圖形繞某端點旋轉呢?依據陀螺旋以中心點旋轉的特點,要想實現對象繞某端點旋轉,就得想方設法虛擬一個新對象,使該“點”成為“中心點”。方法一:把原圖復制一份并水平或垂直翻轉,同時將其顏色設置為透明100%,再和原圖對接組合成一個新圖形,這時為新圖形設置自動義動畫為“陀螺旋”。此時,它是以新圖的中心點,也就是原圖的端點進行旋轉的。這樣,我們通過復制、組合、隱藏等辦法,將新舊兩個圖形以某個點形成中心對稱,巧妙“移植”旋轉點,以此實現“陀螺旋”讓圖形繞任意點旋轉的動畫效果。方法二:畫一個正圓,讓原圖成為正圓“半徑”,并與正圓組合成一個新圖形,當然那個新畫的正圓,要設置為100%透明色。這種辦法同樣能實現繞原圖某點旋轉的結果。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圓的半徑與直徑的關系是重點也是難點,怎樣在PPT中通過陀螺旋動畫實現直徑或半徑以圓心為中心點進行圓周運動呢?顯然,圓中的直徑直接設置“陀螺旋”效果即可。半徑的動畫制作如下,先繪制完一條半徑,再把它復制一條,使其首尾連接,選擇后一條線段,點選“線條顏色”/“其他線條顏色”/“透明度”,將其設置為“100%”,然后把兩條線段組合,在“自定義動畫”任務窗格中依次點擊“添加效果/強調/陀螺旋/”,把“數量”一欄改為“完全旋轉”、“順時針”。通過旋轉動畫演示,學生會發現,在同一個圓中直徑和半徑都有無數條,且直徑長度是半徑的2倍。
同樣,根據圓半徑旋轉的制作方法,還可以設計鐘面上“三針”旋轉的動畫,制作精美時鐘。方法如下:分別為時針、分針、秒針設置“陀螺旋”動畫,開始一欄選擇“之前”,數量一欄勻為“360度順時針”,速度一欄分別為:12∶00∶00 ,1∶00∶00,01∶00.0。也就是說它們分別用12小時、1小時、1分鐘轉動一周。這樣制作的鐘表能準確表示時間及時間走過的過程,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時間,如1分鐘有多長、1分鐘能做些什么、1分等于多少秒等等。
改變陀螺旋屬性設置創新旋轉動畫
上述幾例都是通過旋轉自身中心點或組合圖的中心點完成一周或幾周的運動。當有些圖形不是整周運動,該怎么處理呢?PPT中陀螺旋自定義動畫中的“旋轉”屬性設置可以很好地幫我們達到預想效果。
1.根據陀螺旋模板上的固定條件設置旋轉屬性
例如,當我們學習“角的分類”時,需知道直角、銳角、鈍角三者大小關系時,可以先在PPT上畫兩條獨立的邊組成直角,然后將其中一邊設置成90度或1/4周“陀螺旋”動畫,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我們可以看到,直角慢慢變成了銳角或鈍角再返回直角。得到結論:銳角比直角小,鈍角比直角大,三種角中銳角最小,鈍角最大。
2.根據動畫特點自定義設置陀螺旋屬性
例如,當六年級學習“認識圓錐”時,需要演示圓柱削去一部分變成圓錐的動畫效果。我們通過圓柱兩側線段陀螺旋順、逆時針運轉達到向內收縮效果,再通過放大/縮小動畫實現圓柱上底的縮小效果,最終達到圓柱漸變成圓錐的動畫效果。制作方法如下:
(1)圓柱兩側的兩條直線分別添加效果/陀螺旋/開始“之前”/,數量一條為“25度順時針”,另一條為“25度逆時針”/“中速”。
(2)選中圓柱上面的橢圓,添加動畫效果/放大/縮小,開始為“之前”,尺寸為2%以下,速度為“中速”。
(3)調整:在工作區里調整好兩條直線和兩個橢圓的位置,讓它們相互配合,渾然一體。
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陀螺旋的特點,制作長方形與平行四邊行的互變,讓學生觀察到長方形變成平行四邊形后,周長不變等規律;另外,通過/平移/陀螺旋/移動等動畫還可實現兩個同樣大小的梯形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此法也適用于其他圖形的面積公式推導。
圖形的旋轉課件范文5
六年級下冊第71、72、74頁。
學習目標:
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體會轉化的含義和應用的手段,感受轉化法在解決問題時的價值。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時的“轉化”意識。
學生活動單
教師導學案
課前活動單:
1.回顧一下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推導過程;以及圓柱的體積推導過程;還有小數乘法及分數除法的計算過程。
2.了解什么是球賽中的“單場淘汰制”?
3.認真預習課本第71、72、74頁,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堂活動一:
1.比較例1中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畫一畫,想一想)
2.交流自己的比較方法。
3.獨立完成課本第72頁練一練。
4.比較兩個圖形的周長(課件展示)。
課堂活動二:
1.小組討論:我們曾經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哪些問題?(作好記錄,看哪個小組回顧得多)
課堂活動三:
1.小組討論:計算1/2+1/4+1/8+1/16=?
2.試一試:
1/2+1/4+1/8+1/16+1/32+1/64+1/128=?
3.練習十四第1題。
(思考:如果不畫圖,有更好的轉化方法嗎?)
4.練習十四第2題。
用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
(先獨立看圖填空,再交流是怎樣想到轉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別是怎樣轉化的?要求說清旋轉、平移的路徑)
5.練習十四第3題。
(二人上黑板板演,全班齊練)
一.導入課題
(課件出示名言)什么是解題?解題就是把要解題轉化為已經解過的題。---前蘇聯數學家c.a.雅潔卡婭
二、活動導學
(活動一)體會轉化含義
1.巡視學生的比較方法。
2.課件展示圖形的平移、旋轉。
3.指出數方格的方法不方便,不準確。
4.課件展示3、4.
5.小結。
(活動二)感受轉化價值
1.巡視參與學生討論。
2.學生匯報時課件演示。
3.小結轉化的價值。
(活動三)運用轉化策略
1.課件演示,重點引導指( )出“1”、
空白部分的1/16與算式和的關系。
2.在1、2后小結,利用畫圖就可以更加靈活的轉化。
3.引導思考要淘汰多少支球隊,就是要比賽多少場。
4.課件著重演示第3小題的轉化方法。
5.課件著重演示第2小題。
圖形的旋轉課件范文6
一、用“擦去”和“覆蓋”生成學生的自然創意,靈動智慧產生的火光
擦去是白板自帶的一種擦除效果,相當于傳統課堂中黑板的板擦。而覆蓋則是白板軟件中的圖層效果,當一個圖片層高于另一個圖片時,將覆蓋住另一個圖片。這兩種效果結合使用,可以讓白板課件產生動畫效果,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的智慧更充分地展示。
比如,在研究《勾股定理》這一課“直角三角形斜邊所成正方形的面積求法”時,教師在同一頁同一個畫面位置設計了三張圖。最下面一層是用割的方式求其面積的圖示方法,倒數第二層是用補的方式求面積的圖示方法,最上面一層是一張空白圖。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方法回答,利用磁性筆在空白圖相應的位置添加輔助線進行分析,當一種方法得以確定后,則利用擦去功能,將剛剛畫上的輔助線擦去,而原圖卻保存完整;然后在該圖上再對其他可能的方法進行分析。在不斷的分析和嘗試中,學生得出面積求法——補或割。最后教師總結,運用擦去功能,擦去位于第一層的空白分析圖,逐一總結補和割的不規則位置的圖形面積求法,突破了該課的難點。
例子中,位于第一層的空白分析圖既超越了傳統黑板——網格比黑板呈現準確,線條比粉筆繪制清晰,不需要課堂耗時畫圖;又超越了以往的投影屏幕——可以以學生的思考為思考,以生為本,充分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擦去的功能使得面積求法的總結更加清晰,實現了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讓學生在自我分析的基礎上得以理性的反思,增加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用“放大”與“縮小”形成學生的圖形觀,點燃學生的圖形智慧
放大和縮小是白板自帶的調整圖片大小的變化功能,可以將目標圖片按比例放大一定的尺寸或者按比例縮小一定的尺寸。這兩個功能的綜合使用有利于學生對數學圖形的觀察和分析。
比如,在研究《相似圖形》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分別設置了一大一小兩個相似的三角形。老師問:“這兩個三角形有關系嗎?”學生猶豫。教師用圖形放大功能將小圖形按比例放大,通過拖動發現重合,然后教師再將其縮回原大小,學生自然得出結論:兩個三角形形狀相同。接著教師給出幾個看上去近似的三角形,請學生來判斷它們是否相似,當學生發生判斷困難時學生自然選用白板的按比例放大和縮小功能進行驗證。最后教師提問;“有沒有什么方法,在沒有白板的情況下也能夠準確判斷圖形是否相似呢?”帶領學生進入對相似圖形理性的思考中。
“圖形的研究永遠不會停留于表面,無論道路多么曲折終將走向理論的殿堂。”例子中,學生對白板圖形驗證法的領悟表面看起來是對教師行為的一種模仿,但在這層模仿的后面,其實滲透了一層重要的思想——相似圖形的大小是有比例關系的。這種思想其實也就是相似形判定研究的關鍵所在。這種思想不是教師耳提面命地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通過操作體會和感受到的。另外,圖形在變化中也能產生關系的思想將會照亮學生今后在數學圖形中的學習歷程。用變化的眼光看待圖形,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學生也將會變得不一樣。
三、用“拖動”與“旋轉”構建數學圖形實驗室,點燃學生的操作智慧
圖形的拖動與旋轉是白板課件制作和白板應用結合的產物。在白板中插入或者繪出一些數學課堂必要的圖形,這些圖形是可以像物體一樣被拖動和進行平面旋轉的。這一功能在研究平面幾何圖形形成問題時應用十分廣泛。
比如在研究蘇科版八上第三章《中心對稱圖形》時,教師利用白板構建了三個數學實驗室。
實驗室一:圖形旋轉的研究。
教師在頁面上放上待旋轉的形狀,選中它克隆,然后讓位于上層的圖形旋轉,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測量來體會旋轉前后圖形的變化情況;接著改變旋轉中心的位置,讓學生自己拖動圖形進行旋轉,再一次地觀察和測量;最后通過幾次的研究進而自己總結歸納圖形旋轉的特點。在歸納時,如果有需要,學生隨時可以利用白板進行觀察。
實驗室二:中心對稱及中心對稱圖形的研究及設計。
教師在白板頁面上插入相關的中心對稱和中心對稱圖案,讓學生通過自由的拖動旋轉來研究中心對稱及中心對稱圖形的特征,并自己總結。接著教師在新的白板頁面上準備幾個基本的幾何圖形,比如圓、三角形、線段、矩形等等,然后讓學生利用這些圖形設計中心對稱圖案。在學生準備好之后,教師要求學生進行作品并驗證。學生可以在白板上利用拖動復制的功能,將圖形進行拼組,接著利用組合的功能,讓拼好的圖形形成一個整體,將旋轉中心調至合適的地方,進行中心對稱性的驗證。
實驗室三:圖形平面鑲嵌的研究。
教師在白板頁面上放置等待研究的邊長相等的正方形和等邊三角形各一個,任意三角形一個,任意四邊形一個,任意五邊形一個。研究時可以利用拖動復制功能任意多地復制所需圖形。接下來,白板就是學生的實驗場,由學生自己去思考和嘗試一種圖形是否可以進行鑲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