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消費者行為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消費者行為論文范文1
1.1整體消費水平較低,處于保守狀態
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山東省的經濟發展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兩極分化的現象,大部分居民的收入還是處于平均水平或者低于平均水平,嚴重制約了居民總消費需求的增長。同時由于近幾年經濟危機的爆發,經濟增長低迷,導致大部分居民對經濟發展前景抱有消極的態度,因此消費處于相對保守的狀態。
1.2消費者更認可本地企業和品牌
山東省的消費者除了對一些國內中等價位的品牌比較親睞外,更多地是對自己當地品牌的認可,尤其是山東省的一些三、四線城市,這些城市的居民很熱愛自己的家鄉,認同當地的文化傳統,信賴并支持當地的品牌和企業,他們更偏愛國內或本地明星代言的品牌,較之國外明星代言的品牌更具吸引力。
1.3傳統消費觀念仍是主流
山東大部分城市的消費注重節儉,計劃性較強,消費者一般保持著謹慎的態度。例如山東威海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旅游城市,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旅游業,人們生活節奏較慢。因此,當地的人更注重的是傳統家庭概念,對品牌產品的了解并不多,也沒有了解的趨向,消費觀念還是處于傳統觀念的階段。
1.4消費者處于逐漸熟悉各品牌的階段
濟南、青島等一線城市的消費者可能對于品牌是很熟悉的,但是山東省大部分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者,尤其是當地的一些年輕人,當他們的城市有新的品牌到來,他們就會蜂擁而至,普遍希望嘗嘗鮮。在這樣的前提下,消費者就會通過電視、雜志等途徑了解品牌產品的詳細信息,但他們大部分只是熱衷于了解,并不熱衷于購買。
1.5價格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
大部分消費者最注重的還是商品的價格,由于收入水平不高,人們在消費決策中首先考慮的就是價格因素。雖然好友和家人的意見在消費決策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產品的性價比始終是評判是否購買一件商品的第一標準。
1.6消費者獲取品牌信息的來源單一
消費者獲得品牌信息的主要來源還是電視廣告,途徑比較單一,也讓消費者產生品牌距離感,認為和自己的生活沒有關聯,導致消費者對品牌信息的缺乏。
二、基于消費者行為的市場營銷策略的制定
2.1準確把握消費者心理
首先,建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觀念。將產品的銷售從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為以市場為導向,主要是因為消費者在市場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他們的消費心理決定了消費行為,而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又決定了商家營銷策略的制定。其次,要抓住消費者追求的熱點動態。不同地域的消費者關注的熱點是不一樣的,企業在制定營銷策略時要抓住消費者購買的心理,考慮到消費者關注的熱點對于消費行為的影響。比如近幾年人們關注的是低碳環保,企業就可以根據這個熱點制定“綠色”產品營銷策略,可以成功地吸引消費和的注意力最后,要細分市場,鎖定目標消費人群。企業要根據不同的消費群體,對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特征進行分析,抓住消費者心理因素中的主要因素,進而分析市場的變化,確定企業的營銷計劃。
2.2根據消費行為確定產品質量、功能、價格、外觀方面的營銷策略
在充分了解消費者心理的基礎上,分析消費者行為特點,從而確定對產品質量、功能、價格、外觀方面的營銷策略。以山東為例,通過之前的分析我們了解到山東的消費水平整體不高,消費者在消費時更看中價格,所以企業在制定產品營銷策略時首要考慮的就是價格因素,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產品價格;其次,產品質量也要有保證,追求產品的實際使用價值是每個消費者都看重的因素,所以質量必須保證,這也是積累口碑的一個有效的方法。當然,在質量保證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地提升價格,以保證企業的效率。
三、結語
消費者行為論文范文2
論文關鍵詞:消費者行為,農村市場,營銷基點
一、引言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的發展,農村社會形態處于快速轉型期,農村社會結構,農村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的大規模流動,農村居民中的老齡化群體比重迅速增加。在城市化過程中失地農民數量增加。另外還有我國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多種自然災害的侵擾等問題。從而增加了對人身意外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農業保險的需求。
我國農村保險市場開發潛力巨大。但是由于農村保險消費者有其獨特的特點,在開發農村保險市場,進行營銷的過程中,應首先從農村消費者購買行為來確立保險在農村市場的營銷基點。
二、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因素
任何購買者的購買決策都是在一定的內在因素的促動和外在因素的激勵之下而采取的,而不同特征的消費者對于外界的各種刺激和影響又會基于其特定的內在因素和決策方式作出不同的反應;從而形成不同的購買取向和購買行為。而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的主要包括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兩個方面。
經濟因素是影響消費不可或缺的一點,家庭經濟水平是取決與社會經濟水平的,家庭經濟水平決定消費者的購買力,以及消費者對產品的態度和消費檔次等。
非經濟因素主要有內外兩個方面。
1、從外部來看,主要有:消費者所處的文化環境,消費者所在的社會階層,消費者所接觸的各種社會團體(包括家庭),以及消費者在這些社會團體中的角色和地位等。
(1)文化因素:文化是人類欲望和行為的最基本的決定因素。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所處的家庭環境、社區環境、宗教環境、以及社會環境和所處的社會階層形成了一整套價值、愛好和行為的整體觀念。弄清消費者的文化背景對于研究他們的購買行為起著重要的作用。
(2)社會因素:包括相關群體、家庭和個人在相關群體及家庭所處的角色和地位。
2、內部因素則是指消費者的個人因素和心理因素。
(1)個人因素:一個人的購買行為往往受其年齡、職業、經濟環境、生活方式、個性等因素的影響。
(2)心理因素包括購買動機、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學習方式以及態度與信念等等。這些因素從不同的角度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模式。
結合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的因素論文格式,本文對農村保險市場進行以下分析。
三、農村市場的特點分析
(一)從農村的人口環境來看,市場潛力巨大
市場是由那些想買東西并且具有購買力的人(即潛在購買者)構成的,而且這種人越多,市場的規模就越大。
從客觀的市場容量來看,根據2010年最新的人口普查結果,目前中國的純農村人口為7.2億,若包括已經離開農村到城鎮居住半年以上及縣城在內的所有縣以下的有農村戶籍的人口仍然維持在9億。但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外流,我國農村人口結構已發生較大變化。從年齡看,老齡化進一步明顯,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長期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缺乏照料,安全隱患多。專家預測,2010年,農村中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10%,并很快進入老齡化加速期。
根據最新的研究,2009年外出務工中國農民工大約有2.3億至2.4億人,80后農民工群體占一半左右,90后有4000多萬人。50,60年代生人逐漸步入老年。根據網上對“現在中國農村青年人的想法和打算”調查發現:“現在農村青年人是否和老人分家過日子”的回答否只占22%。由此可以看出由于農村家庭規模會且正在縮小、核心家庭增多、導致農村純老年戶不斷增加。另外農村大量的年輕人進城打工,迫于崗位的競爭壓力,忙于工作和事業,這些人無暇顧及老父母,另外老年人平均壽命延長、患病率、傷殘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這一切必將加大家庭的負擔,也必將導致年輕人消極贍養老人的增加。
另外根據保監會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末,我國實現保費收入11137.3億元。其中農業保險保費收入133.9億元,小額保險保費收入2.3億元,這兩者合起來占全國保費收入不到1.23%。
因此我國農村保險市場開發潛力巨大,農村對于養老保險,人身意外保險等的客觀需求是存在的。另外80后,90后逐漸成長為主要的勞動力,他們的思想意識和文化水平逐漸提高,且在現代農村若成為勞動力,在家中就會有一定決策權。因此家庭決策結構發生變化,營銷對象就應有相應的轉變。
(二)農民收入水平逐漸增加,消費者支出模式的變化
從1978年開始農民人均純收入逐漸增加。國家統計局公布2009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53元,比2008年4761元增加392元。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8年的43.7%。恩格爾系數揭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生活水平和發展階段。即隨著家庭和個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將逐漸減小。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40%-50%為小康論文格式,30%-40%為富裕。因此我國目前處于小康向富裕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進入大眾消費新成長階段,教育、醫療、旅游、文化等新型的消費支出在快速增長。這位保險銷售創造出良好的經濟環境。
(三)農村消費者行為特征分析
1、農民保險意識沒有樹立起來
農村人口文化的相對落后及思想觀念的陳舊和保守,保險意識普遍比較薄弱,保險需求不高。對于大部分的農民,他們以小規模耕作或養殖以維持生活,生活比較平靜,它決定了大多數農民的一種機會意識,即認為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并不是經常發生的。另外在農村,有不少的農民對養兒防老已喪失信心,依靠平時的積蓄用來防老,在農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場。他們認為有錢才是可靠的,因而盡可能省吃儉用,節約儲蓄以備老年之用。而沒意識到買保險養老的好處。所以要樹立農民的保險意識。
2、消費需求功能性
農村市場基本上還處在比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階段,即比較強調產品的實際使用價值,而不太注重產品的附加價值和精神享受。這種功能性特點對產品的要求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價廉,二是實用,三是簡便。
3、消費求同相互攀比,但也注重“口碑”
農民之間的消費求同和攀比心理相當突出。大多數農民不是根據自己的主觀需要來決定自己的購買行為,而是依據他人的消費行為來決定自己的消費行為。他們注重個人消費在社會關系成員中的反應。看到別人買什么自己就買什么,要到哪里買就都到哪里買。
但同時注重“口碑”,易極端。對產品的評價好只看重優點,壞就一文不值。在農村,農民經常集聚聊天,并有固定場所,對事物易通過口口相傳,傳播速度也快且遠。對于產品主要是通過別人買的產品,在短期內的使用來評判。
4、農民相對比較注重人情味
農民相對比較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情感上的聯系,人情關系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熟人之間抹不開面子,不好意思拒絕其請求,會在能力范圍之內答應和支持熟人的請求。
5、對保險產品不信任
保險走進農村市場之初,一些保險人和保險推銷人員為了自己的業績,在農村市場上樹立了不良的形象。用一位專家的總結:不該賣的人賣給了不該買的人。例如,在推銷產品時,說明產品的諸多好處,而不管保險協議條款,導致農民出現問題時,找到保險公司進行理賠,但是其所發生的事件不再保險范圍之列。
理賠難導致農民對保險產品的不信任。由于農民對于理賠程序的不清楚論文格式,使他們對于理賠望而卻步,理賠時還要在保險公司找熟人。找熟人的過程中又要送禮,最后導致理賠成本加大,從而放棄理賠。由此保險公司給他們的印象是讓他們上當受騙。農村消費者感覺受騙,他就會在集聚時宣傳,導致一個村子甚至鄰村引以為鑒,從而排斥這種產品。
五、保險產品在農村市場的營銷基點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農村市場是非常龐大的,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保險產品在農村市場上的前景是非常好的,農村市場需要進一步培養和開發。
(一)基于保險產品的特點,要加強保險銷售過程的服務
保險產品的特點是產品是無形的,交易是非即時,結果不確定性的。而農民卻看重眼前的實惠的利益,剛好與保險產品的特點矛盾。雖然農村市場零星而分散,售后服務的難度和成本都很高,但是必須加強保險公司銷售前后及過程的服務。
例如,因為對于農民來說現今產品種類繁多,產品信息量大,把握這些信息超出了其能力。所以在購買保險產品時幫助其購買真正符合其需要的產品,并幫其選擇受益最大的產品。在承保的過程中,不斷通過各種形式與其保持聯系,及時告知各種與保險相關的訊息。出險后,能在第一時間送出保險公司承諾的服務,幫助他們辦理理賠手續。由于農民抗風險能力差,在危難時伸出及時的手,會形成很好的口碑。其他農戶在看到其利益之時,會增加他們對產品的信心,從而可以擴大市場。
(二)提高農民的保險意識
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對商業保險的認知度僅為20%。為了增強農民對保險的認識,加大保險宣傳力度,可舉辦保險宣傳活動,在農村設立咨詢點,為有意想投保或者已經投保的客戶提供服務、咨詢。這樣既可以增加消費者對保險業的了解,又可以消農民保險業的偏見。
由于農村地廣人稀,居住分散,因此須采取多種形式長期不斷地宣導。通過廣播電視、村委喇叭,墻體廣告論文格式,流動宣傳車等向群眾灌輸保險知識和理念。使農民認識保險,了解保險,主動購買保險。
對于咨詢點人員的選擇方面,就要找對農民具有親和力的人,并受農民信任。將此咨詢點變為農民在休閑時的一個聚會閑聊的場所,讓其在聊天過程中了解認識產品,并且和保險人或推銷人員成為熟人,這樣就有益于保險的宣傳與推銷。
(三)采用'量體裁衣'、'終生服務'的措施
農村消費以傳統節儉型為主,加之收入水平的影響,價格往往成為購買商品時最敏感的因素,結合農村實際,根據其需求和經濟承受能力,有重點地改造現有保險產品,開發推廣新產品。推動簡易人身保險的發展,開發保額較小、保費低廉、辦理簡便、保障型的人身保險產品。
(四)強化營銷隊伍培訓和管理,健全農村保險市場監管機制
營銷人員是體現保險公司形象、開展對外宣傳的窗口,對其培訓既要具備精良的展業技巧, 更要具備過硬的職業操守。通過把好營銷關口, 提高保險經營績效, 消除社會各界對保險行業的偏見。
加強行業監管力度,督促各保險機構嚴格遵守保險同業自律公約,對違法違紀行為按職能范圍及時做出處理,切實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加強對縣域保險市場的監督管理,促進保險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仲偉增,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商業保險發展策略[J] 《商業時代》2007.8
2、王瑩,農村商業保險的發展面臨問題及解決措施[J]《法制與社會》 2008. 14
3、雷銀生、陶靜,農村保險市場營銷組合策略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