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檢察院轉正總結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檢察院轉正總結范文1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況
(一)圍繞“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年”活動,廣辟就業服務平臺。積極應對世界金融危機造成的嚴峻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加快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平臺建設,采取上下聯動、橫向互動的方式,啟動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年”活動,為企業、高校和應往屆高校畢業生搭建共需交流平臺,采取現場招聘、網絡招聘、報紙招聘“三位一體”的辦法,投入3萬多元進一步加強了清江人才交流市場建設,設立了縣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辦公室,開通了高校畢業生網絡招聘和信息平臺,建立了本地生源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備案登記制,在市場求職、人事檔案、戶口托管等方面提供“一條龍”優惠服務,先后與有關部門共同赴武漢、宜昌等地招攬人才,加強與省內外人才市場聯系,舉辦市縣聯動的人才供需見面會以及專場招聘洽談會10余場,印制、發放各類宣傳資料、服務手冊、聯系卡2000多份,指導本地生源高校畢業生就業1300余人。并進一步發揮政府相關部門主導推動就業的作用,多渠道、多種形式引進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半年來共與49名“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簽訂到基層服務協議,抓住縣域經濟和特色產業發展的機會首次引進儲備65名高層次優秀人才。同時,不斷擴寬縣內外企業就業渠道,深入湖北三源水泥、三峽全通、錳特錳業、火燒坪鐵礦等10多家企業進行實地走訪調查,了解企業人才配置情況和緊缺人才需求狀況,為企業建立了動態人才儲備庫,半年來共安置高校畢業生160余人。
(二)以深入貫徹實施公務員法及其配套法規為抓手,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深入貫徹執行公務員法及其配套法規規章,不斷規范各項公務員管理制度,增強公務員隊伍的職業認同感,敬業責任感。認真抓好公務員知識更新培訓,加大公務員培訓力度,積極配合縣委組織部、縣委黨校培訓干部85人次。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籌建開通了公務員教育培訓網上學習平臺,解決了長期以來公務員工學矛盾及學習內容單一的問題。并建立健全完善公務員培訓學時學分管理數據庫,實行公務員培訓情況定期驗證制度,采取集中審驗、組織抽查檢查的方式,完成了對全縣66個單位1626名公務員(含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培訓證書的審驗登記工作,其中1553名公務員年度審驗結果為優秀,73名公務員審驗結果為合格。完成全縣1626名公務員上一年度考核工作,其中被評為優秀等次483人,稱職等次1143人,按相關規定落實了優秀公務員的獎勵政策。按照公務員法的規定,報請縣政府對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等次的29人給予記三等功,對當年被評為優秀等次的215人給予嘉獎。同時,完成了全縣事業單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人員的登記上報工作,全縣共23家事業單位列入參照公務員法管理范圍,其中符合登記人員211人、暫緩登記44人、不予登記18人。目前基礎審核工作全部結束,已按干部管理權限分別報送到市公務員主管部門審批。完成縣森林公安分局18人過渡資格的審核及登記上報工作。制訂全縣公務員隊伍補充計劃,配合省市積極開展2012年度全縣41名公務員招錄工作,除公安系統及從村干部選拔人員外,24名鄉鎮、法院及檢察院擬錄公務員已完成最后階段考察工作。
(三)以創新創業創優為目標,抓好專業技術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配合縣委組織部、農業、科技等相關部門,開展《土家族自治縣2012-2020年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編寫的前期調研工作。積極搭建智力引進平臺,開展“人才+技術+項目+基地”引進活動,為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員和農村實用人才開展特殊評審,大力開發社會緊缺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建立鄉土人才培育網絡,全縣“土專家”、“田秀才”以及各種能工巧匠等農村實用人才達到1194人,縣級以上農村鄉土拔尖人才達到88名。加快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培養工程,繼續與長江大學、三峽大學等高等院校聯合辦學,開辦林學專業學歷培訓班1期,培養急需專業人才48人;開辦職稱計算機和英語培訓班2期,培訓256人。同時,不斷完善專業技術人員的考核競爭激勵機制,頒發各類初級職稱任職資格證書242人,按規定辦理了相關聘任手續和兌現相應的工資待遇;及時啟動專業技術人員中高級職稱推薦評審工作,共推薦審核晉升中級職稱人員申報108個、高級職稱人員申報22個;完成了除教師以外的2106名專業技術人員的聘期考核與續聘工作;完成2名省管以上專家年度考核上報工作。
(四)以崗位設置管理為重點,深入開展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對全縣事業單位各類人員進行廣泛調研、逐個分析基礎上,堅持“先入軌,后完善,制度優先,問題從簡”的原則,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和實施意見,結合實際制定了全縣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實施方案。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會同教育、財政部門制定了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的具體實施辦法。深入推進《關于進一步規范機關事業單位臨時用工管理的意見》,加強合同聘用的管理,全縣事業單位續簽聘用合同317人,單位用人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完成了全縣事業單位5635名工作人員的年度考核審核工作,被評為優秀等次787人,合格等次4848人。不斷加強事業單位進出口管理,按照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定,對教育、林業、農業、國土等部門事業單位新進人員積極推行“公開招聘”。
(五)以打造“陽光編制”為目標,加強機構編制工作。深化完善機構編制政務公開工作,切實打造“陽光編制”,對全縣應上網公開的各類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編制的各項信息,全部上網公開,加強督辦,定期逐條自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半年來共更新機構編制、人員信息2563條,修改上傳編制政務信息11條,公開率達到了100%,保證了編制政務公開質量。并按照“控制總量,限制增量,盤活存量,服務發展”的原則,堅持機構編制剛性管理,在從嚴控制總量的同時,實行動態調整,半年來共批準新設立事業單位機構1個,批準人員進編、調整36名,減少75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必需的機構編制支撐。以服務和管理為主線,認真抓好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共對281個事業單位進行了年檢,事業單位登記年檢率達100%;辦理法人變更登記35個,事業單位注銷登記2個。同時,認真貫徹上級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做好縣政府機構改革的前期準備工作,對全縣原地方自定的行政編制、事業編制和工勤編制予以核銷并進行置換,對縣森林公安派出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及職能進行了規范,將縣文化體育局承擔的指導電影發行、放映、監管等工作職責劃轉縣廣播電視局管理。
(六)以實施“雙服務”工程為重點,提升人事公共服務水平。圍繞“雙服務”工程,將全縣支柱產業、重點項目、優強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以及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納入人事部門重點服務范圍,建立溝通協調機制,有針對性地提供人事公共服務。積極推進高校畢業生引進和儲備機制建設,援助特困家庭畢業生就業23名。強化人事信息化建設,建成了人事辦公自動化系統,對清江人才網進行升級,為企業及廣大求職人員提供良好的就業信息及服務。開通了“專業技術人員網上學習平臺”,全縣2154名專業技術人員開展了網上培訓報名及學習,對每位學員的學習過程和階段情況及考試結果實現完整的系統跟蹤記錄,保證了學習效果。認真落實各項工資福利以及年休假政策,按照到齡即退政策辦理退休手續69人;提高了全縣59名機關事業單位離休人員生活待遇;對全縣享受遺屬生活困難補助的45人進行了年度審核。新增派遣單位2家,新增派遣人員20人次。積極開展“人事考試安全年”活動,保證各類人事考試工作公開、公平、公正。繼續深入實施服務新農村建設活動,認真抓好98名“一村一名大學生”跟蹤培養工作,積極協助有關部門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積極化解移民、農業、建設等部門的改革遺留問題。
(七)以綜合協調為手段,統籌做好其他各項人事工作。切實落實企業干部解困政策,對我縣符合條件的64名企業退休干部從2012年1月起調整了生活費,人平月增資62.8元,并根據我縣職工工資水平,對我縣再就業的4名干部調整了生活費,人平月增資80元。高度重視工作,積極化解工資、人事等矛盾糾紛,堅持來訪必接、來信必處,確保了非正常上訪“零記錄”。加強人事調研宣傳工作,完成《年鑒》人事編制工作相關內容撰寫,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人事課題調研,半年來共完成人事信息及調研文章116篇,其中在市級以上網絡報刊發表人事信息27篇。完成全縣79名“三支一扶”大學生年度考核,其中對年度進崗的46人辦理了轉正定級手續。同時,認真做好綜治維穩、人事爭議仲裁、檔案整理、流動人員計劃生育、甲型流感預防等工作。
(八)圍繞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抓好機關自身建設。按照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要求,圍繞“能力建設年”和“作風建設年”活動主題,努力建設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廉潔型和效能型“五型”機關。扎實開展了“走百村、進百企、問百計”以及“解放思想大討論”主題調研活動,深入結對共建的資丘村開展“四送”活動,切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處理重大問題,不斷優化隊伍結構,不斷充實新鮮血液,做好黨員學習教育工作。堅持勤儉辦事,大力倡導艱苦奮斗作風,認真貫徹落實《關于黨政機關厲行節約若干問題的通知》,大力壓縮行政經費開支和機關運行成本,杜絕浪費。堅持以政務公開為手段,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監督檢查,規范黨務政務公開渠道,從黨政機關、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聘請了12名人事編制行風政風監督員,扎實開展了第10個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月活動。同時,強化目標考核,堅持工作任務一月一部署,一月一檢查。加強責任目標管理,將平時階段性工作目標完成情況納入綜合目標考核內容,實行分級量化評比,進行綜合考核,完善激勵機制,有效地調動積極性,為人事編制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