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網精心挑選了語言與文化關系論文范文供你參考和學習,希望我們的參考范文能激發你的文章創作靈感,歡迎閱讀。
語言與文化關系論文范文1
【關鍵詞】漢字 書法 傳統文化 藝術創新
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之林中獨放異彩的奇葩。這是因為:書法所寫的是漢字;漢字是書法的表現對象和造型基礎,是書法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所有開化的民族都有他們自創的文字,或參照其他民族文字創造的文字,有文字的書寫,只是他們的書寫都未能成為藝術形式(如拉丁文字、阿拉伯文字等)。此外,現今的漢語拼音字母,是借拉丁文字母創造的,以拉丁文書寫方式拼寫,人們也不能以書法的素養書寫它以取得類似漢字書法的審美效果。這表明:只有漢字才是書法藝術形象創造的基礎,書法藝術是漢語言文化的應有之義。
(一)書法的定義,就是特指漢字的書寫。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關于書法的定義(內涵),至今有多種提法,尚未定論,但每種提法卻與漢語言文化息息相關。在此,略舉幾例加以說明:其一,書法,顧名思義,就是書寫漢字的方法。其二,書法,是關于漢字書寫研究的一門學問。其三,書法,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以“文房四寶”為工具,通過書寫漢字來抒情達意的一門藝術。它主要包括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內容。上述三種提法均表明: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漢語言文化特征的抽象符號藝術,漢字是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
(二)書法是漢字的藝術表現。
漢字能成為藝術,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一是漢字有一個為別的文字不具有的特點。漢字既不是模擬自然的圖畫,也不是任何人隨心所欲的抽象符號,它是“本乎天地之心,得乎自然之理”,而以象形、會意諸法創作的造型,是根據漢語的單音單詞構成一個個具有獨立完整意義的形體。二是漢字的形體構成充分體現了人們感悟自然萬物形體構成之理。人們在自然千姿百態痕跡的啟發下,創造了象形文字。有了象形文字作基礎,再造其他的字就有了參照,因此,以會意、形聲等造出的字就隨語言的實際發展起來。這樣,據單音語言創造的具有形體整體性的文字,為以書法創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形象準備了很好的基礎。三是能使漢字成為藝術的關鍵是書寫。隨著實際需要的發展,書寫工具的改進,書寫技術方法的總結,漢字發展形成了如大小篆、古今隸、章今草乃至楷書、行書體。體勢變了,筆畫變了,寫法變了,但充分運用書段,借漢字的基本結構,創造出具有生動的抽象形式,具備力的運動節律,具有生命機體意味的筆畫,營構有生命的形象,這些始終保持著,而且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強烈。
二、從書法結構因素看,書法是漢字藝術特質的表現
漢字書寫之所以能夠成為藝術,除了書寫者自身藝術創造力之外,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漢字先天便具有藝術的特質。書法是漢字藝術特質的表現。
(一)書法的藝術語言是漢字的筆畫線條。
書法的藝術語言是漢字的筆畫線條,是有著一定的限制和高質量要求的線條,即是書家用手直接寫出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線條。因為漢字的筆畫本身具有藝術素質,有著豐富的表現力,不僅是書法者必須依循的,而且是書法者樂于借助的。一是漢字筆畫具有豐富性。豐富的筆畫才能構成豐富的形體,蘊涵豐富的內容。漢字有甲骨文、金文、篆、隸、楷、行、草等諸多字體,其筆畫也由簡到繁,不斷豐富。如以法度最為完備的楷書為例,其基本筆畫就有點、橫、豎、撇、捺、挑、鉤、折。而且,每種筆畫又有多種形態。二是漢字筆畫具有意象性。漢字筆畫線條,是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對客觀事物外形的一種抽象、概括和描述,同時又是人的創造,帶有某種意象性。歷代每一書法的筆畫中都熔鑄有書家的意象。三是漢字筆畫具有表情性。漢字豐富多樣的筆畫,與生俱來便帶有豐富微妙的情感。不同筆畫的線條,給人以不同的情感感受。一般來說,橫線使人感到廣闊、寧靜;豎線使人感到上騰、挺拔;斜線使人感到危急、驚險;曲線使人感到流動、變化、柔和、輕巧、優美等。
(二)書法的藝術形體結構是通過漢字線條塑造出來的。
書法是造型藝術。藝術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藝術形象的形式去顯示真實。書法藝術的形象是通過漢字線條塑造出一個個奇妙的結構形體。一是漢字形體的象形性影響和促進了書法的形象塑造。中國漢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礎,就有藝術性。漢字始終沿著表意走,符號中仍有形象,“象”的范圍也更廣了,稱之為“象物、象事、象意、象聲”。這“四象”屬于象形精神,是漢字藝術性的集中體現。二是漢字形體的多樣性影響和促進了書法的形象塑造。漢字豐富的筆畫和復雜的結構形體,源于自然和表意的特點。書家個人可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審美追求去創造書法的藝術形象,但無論如何,漢字形體的固有特點是不能忽視的。
三、從發展書法藝術看,必須堅持書寫漢字的傳統
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繼承的目的。歷代書法的創變規律,都源于特定歷史時期對藝術審美的與時俱進,也由于漢字的象形結構淵源,使其中藝術創作有了極大的可塑性和創造性。
(一)書寫漢字是書法自身的規定性。
書法漢字包括兩個最基本的方面:一是書寫性,即書法是書寫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也不是制作出來的,其創作過程是書寫的過程。二是書寫的對象是漢字而不是其他東西。兩個方面是連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體。
(二)書法藝術是最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
書寫漢字不僅僅是書法自身的規定性問題,還涉及這門藝術的文化特色問題。書法是最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把它和其他藝術放在一起,它的中國文化身份最直接,特色最強烈、最鮮明。如果在西方看到一幅書法,哪怕是“唐人街”一塊招牌,馬上就會想到中國。
語言與文化關系論文范文2
今天筆者也就兩者之間的“同源”關系,淺談一些自己的心得。
一;共同的工具使用;大家都知道,中國書法與繪畫的使用工具最基本的都是離不開毛筆、墨水與宣紙。也就是說,寫一幅書法或創作一幅中國畫作品,都是先用圓錐形的毛筆醮上墨水,然后在宣紙或絹布上用點用線寫出畫出,只是中國畫比書法多了種色彩罷了!所以,如果缺點那三元素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中國書畫(除了極個別在特定的環境所寫所畫以外,如壁畫,碑刻,或其他的......)。當然也許有人會有異議,說某些人畫國畫寫書法并不需要毛筆,而是用排筆或其他工具(如國畫以模具印,用水壺噴。書法用布拖,揮掃帚等),其實那只是極個別的人,在追求他們自己心目中認為那所謂的“特技與創新”罷了!根本就不能視為什么正統(當然國畫有時脫離毛筆直接用手畫,用模具印,用水壺噴,如果是畫面局部的需要,而臨時采用的特殊方法那倒是許可的)。總則,要知道,中國畫理論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講究“骨法用筆”(這一理論同樣能適用在書法創作上)。"骨法"指形體結構,就是以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它是構成點畫與形體的支柱。也只有通過那一條條一點點遒勁有彈性的鉤線、點戳,來追溯出那種至高的骨力。因為線條是書畫藝術的生命力,任何一幅作品中每一根線條的強與弱會直接關系到此幅作品的成功與否,極其重要。而線條的產生就必須能過毛筆勾勒出來。所以說中國書畫相同的是;第一絕對離不開毛筆。其次,不能離開宣紙。因為只有在宣紙上寫寫畫畫才能產生出那種特殊的藝術韻味。就比如畫一張寫意國畫,如果你不選擇滲透力很好的宣紙,而用其他紙張代替,就是功力很高的大師,也不可能表現出想要達到的藝術效果。書法同樣道理,如果寫楷書時,卻選用滲透力極強的生宣紙,就不可能寫出理想的字。墨水就更不用說了,因為其本來就是中國書畫的血液。所以說無論畫畫寫字,不但離不開那三種工具。還要根據不同的描繪對象,而加以對材料工具的認真選擇。
二;共同的用筆用墨技巧;筆墨是中國書畫的特色精華、物化載體與精神折射。不同的行筆、和墨色的千變萬化會使書畫作品變得更有情有趣、有氣有韻。如果一幅作品中缺少筆墨,就難言成為傳統的中國書畫。兩者在用筆和章法的錯落處理上簡直如同出一轍。最基本的也就是同為用線傳力度,用形傳情感,講究線條與墨點的連貫性。兩者用筆方法同為依靠手腕和手臂來控制行筆的速度,都是通過筆的中鋒、側鋒、順鋒、藏鋒、露鋒、逆鋒相互轉換,與提、按、頓、挫、疾、徐等虛實變換的有機結合,并著重于手、眼、心三者之間的相互協調配合,才能讓筆下的線條有骨有肉、有質有韻、險勁率約、剛柔相濟,產生出較強的形式美、拙重美、厚度感與節奏感。就如唐代韓方明《授筆要說》中提到:“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健,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太流則浮滑,浮滑則俗”。
在用墨方面,也許有人對書畫的相同會持有異議。他們認為在國畫中墨色運用非常講究“墨分五色”,通過那焦、濃、重、淡、清之間的相互轉換與結合,干濕明暗對比來達到畫面中骨肉相益,血脈相通,但書法就非也。他們認為書法作品墨色基本單一,整幅作品只有黑、白兩種全概括。也就不需要什么黑色變化之說,其實,此看法差矣!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不僅僅看線條、結體、章法,墨的濃淡、干濕、重輕是同等重要。墨的運用,可以說就是一個書家生命節律的折射。作品中如墨過濕,干后灰平,寫出的字有肉無骨。反之,墨過濃過干,筆下的字則有骨無肉。歐陽詢《八法》中曾說過“墨淡則傷神彩,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字的血與肉就是通過水墨之間的相互調節,如果得當,才能產生“窮變態于毫端,合情調于紙上”的理想效果。當然墨與水相互調和時要先考慮到書寫的毛筆的大小、字的風格,字體、尺幅、與宣紙的滲透力強與弱等等,用墨濃淡一定要掌握一個“度”,并不是那么隨意性。所以墨的濃、淡、潤、燥、等等在書法創作中是一樣極其有講究的。要達到那精、氣、神、骨、肉、血六點齊,方稱完美。缺一而不成書也。
三;共同的審美與意境追求;書畫藝術的審美是屬于意識思維中的高級層面。二者雖同源、同作為視覺藝術又是屬于兩個不同的類型,在漫漫歷史長河的嬗變中,是以遵循著一個共同循則,同氣連根,互動互通、又是獨立性來發展。書畫藝術的審美價值都蘊含在作品的意境里。強調“以形寫神,以形寫意”(當然繪畫的形是具象,而書法是抽象),用形意抒情來表現人生,來對生活的高度概括、提煉和升華。比如,我們在欣賞一幅書法或繪畫作品,首先并不是看局部,而是先觀其整體、畫面的起承開合、氣勢脈絡,然后注意筆法、再觀察字的結體或畫的層次。書法里面的一筆一劃,國畫里面的一點一塊,都講究形、意、神。同是通過筆墨的表達,來創造出有筋骨血肉、有強烈生命活力的藝術風格形象。追求那種氣勢、韻律、節奏、的結合,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真、善、美!當然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學識、修養、個性和筆墨功力運作的高低,能直接反映出作品所表露出情感意境的粗淺、深厚、單調、豐富。還有,在一幅真正完美的書畫藝術作品中,里面的一筆一點是不可能偶然出現的、都是書畫家的苦心經營,讓各點線緊密銜接,達到“遺貌傳神”。如一幅行草書作品,我們要是單單看里面的某一個字,或許會覺得寫很敗筆。或字體變形、或多筆少畫、或重心傾斜,讓觀者感覺搖搖欲墜,極不順眼。但,如果同時留意上下左右相鄰的字,整體來欣賞時你或許會為書家那絕妙的章法布局而叫絕。舉例;一個字的重心向左下方傾斜,而下面一個字的左邊偏傍書家故意往上提,起到補救與穩定上字重心的不穩(就好比如一車子輪胎爆了,車子傾斜,就得先用千斤頂將其托起,讓車子停穩)。這是讓作品在險中求穩,在變化中求統一,達到氣勢連貫和完整,構成了藝術之美感。書法藝術往往就是在履行實用的同時,在那方寸的點劃間,體現出書家本人的思想寄托與文化取向。都是表現在筆墨,落實在人文精神中。
同樣,中國畫在畫面上所表現的形式,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也就是點與線條。而國畫的線條本來就具有書法藝術的抒情性,書法用筆可以說就是中國畫造型的語言,它能時時體現出書法線條中的那結構美與意境美。韻從紙生,氣度非凡。畫家在創作一幅作品時,首先特別重視的就是墨線,他們以迅速靈敏的眼光捕捉所要表達的世間一切物體的形象,通過腕底線條的枯濕濃淡之變化與概括,在有限的畫面中傳遞出博大、雋永的思想內涵,甚至將自己的人格和生命俱融入其中,創作出有形與神、虛與實、情與景的高度完美結合與統一。生動地表現出作者的主觀感、情趣味,讓人產生一種和諧的美感。如清代大畫家石濤說過;“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畫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他的“一畫”他就是引用《易經》理論,參天地之化育。將萬物既源于一,又復歸于一。近代大畫家黃賓虹也曾說:“書畫同源,貴在筆法,士夫隸體,有殊庸工。”
語言與文化關系論文范文3
關鍵詞:中國民族文化、現代包裝設計、風俗習慣、交融。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包裝已由商品的附屬地位逐步演變成為商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重視商品的第一質量的同時,千萬不可忽視了商品的第二質量既商品的包裝設計。包裝的質量不但直接影響著顧客的購買欲,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商品的品質,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到國家的聲譽。由于歷史原因,中國的包裝業起步晚,需要理順的環節多;需要修正的觀念多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大,這是中國包裝的現狀。在這種背景下,借鑒國外成熟的理念和先進的技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一味地將中國包裝的希望完全寄于"洋"。則不符合實際,可能會導致"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等負面效果,反而會使中國包裝誤入歧途,因為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的生命線。我國是一個有著六七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具有既厚且廣,博大精深的優秀民族文化底蘊,這一切都是我們后人享用不盡的寶藏,我們只有很好的繼承和發揚中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吸收國外成熟的經驗與先進的技術,才能使我國的包裝設計立于世界包裝之林。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風格習慣、文化教育、歷史傳統、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的融合。而包裝設計中的民族特色則是民族文化在商品包裝上及商品中的形象化、特征化、具有代表性,能夠在文化心理上接近消費者,與消費者緊密溝通,這是包裝設計富有成效的一個重要且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因此,更深層次地去挖掘中國文化藝術中的寶貴財富,對中國古代以及民間的藝術和設計進行深入的學習和創新,才能使中國的民族文化更好的借助包裝這一宣傳媒介傳播于世。然而,在當前,有一些短視的設計師被大量的西方設計觀念和作品蒙蔽了雙眼,在"西風"的聲浪中迷失了方向。只是一味的推崇西方設計流派,設計大師。而對中國的傳統優秀文化漠不關心,全盤否定,或是追求設計形式上的嘩眾取寵,卻對生活失去了真摯的理解。生活是設計的源泉。沒有生活,便沒有設計藝術。這一真理永遠具有意義。注重生活,消化和吸收中外優秀文化的精髓,發展自身的競爭力以抵制西方國家的經濟侵略,這是我們當前設計師不可推卸的歷史職責。
當今世界,象中華民族這樣的一脈相傳的國家屈指可數。基于這一點,中國人對于傳統文化情有獨鐘。回顧歷史長河,曾經盛極一時的古埃及文化,在經歷過古王國、中王國和新王國的輝煌之后,終于在公元前11世紀沉寂在尼羅河腹地的沙漠深處;曾經為地中海點燃文明之火的古希臘文化,在經歷過克里特-邁錫尼文化的輝煌、希臘城邦的繁榮、亞歷山大帝國的東西方交流之后,終于在公元前2世紀的三次馬其頓戰爭之后,折戟沉沙在愛琴海中;建立在古希臘文化基礎之上,把古希臘文化發揚光大的古羅馬文化,在輝煌了上千年,完成了地中海文明的傳承任務后,也在蠻族的劫掠下,于公元5世紀退出了歷史舞臺。而中國的民族文化卻保持著絲絲入扣的傳承關系。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之下,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中華民族的子孫,都以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為己任,為榮耀。這種使命感,不僅為占絕大多數的漢民族所獨有,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所共有。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卷中,真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儒家,道家和禪宗。儒家創始人孔子以其"仁學思想",深刻地解釋了美與善的關系。道家主張"無為",認為美在于超越功利的自然無為,采取聽其自然的心態,從而達到"物我合一"。佛教的"禪宗"則崇尚"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的宇宙合一的精神。總之,中國傳統文化長期以來堅持從個體到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燦爛成果如若在包裝設計形態中以形象化的直觀方式和情感語言表達出來,它定能為中國的包裝設計帶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但其前提是必須深入地去研究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認識越深則底氣越足,其設計也越有厚度。然而,這里所謂的民族文化的體現并非是簡單的在包裝上畫上一、二個京劇臉譜,或者把塑料換成瓷器。因此,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不能只立足于形式,應該切實地把握其精神所在。
下面就筆者就如何將民族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包裝設計中作一些探討。一個成功的包裝設計必須合理運用并巧妙搭配包裝的五大核心要素。即文字、色彩、圖案、材料、造型。首先,我國的文字演變也就是文化歷史的演變過程。如:在中國的傳統書法中,有著不同風格的正楷、草書、隸書、篆書等。這些傳統的文字書寫形式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每一種字體都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例如圖1筆者以傳統書法字體和傳統粽葉作為包裝設計元素以此體現壽司的悠久歷史。
其次,包裝的色彩運用對消費者心理有著很大程度的影響。然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對色彩的要求及認識也不一樣。如中華民族對紅色有著崇敬和熱愛的情意,習慣將紅色用于喜慶和節日,它給人以熱烈、熱情、向上、團圓的色彩感覺,象征吉祥、幸福、威嚴。例如圖2筆者為元祖食品系列所做的包裝作品。作品以紅色作為基調以及傳統年畫圖案給人濃郁的民俗喜慶感。但是在西歐,一些國家卻對紅色有仇恨和恐懼的心理。在他們心理上認為紅色有粗暴、侵略和戰爭的色彩感覺。因此,在選擇包裝色彩時要嚴格考慮消費者的差別,研究和掌握不同消費者對色彩的不同心理接受程度。要投其所好,因人而異,就應該首先了解當地的傳統文化和習俗。
再次,圖案是包裝設計中的重中之重,傳統圖案在包裝中廣泛應用。既美化了商品的外觀又體現了獨特的民族精神。自古以來,有關的傳統可視圖形。如:雕刻、剪紙、刺繡等工藝品圖案,以及諸如戲劇、服飾、臉譜與道具、兵器、建筑、家具、生活用品、紡織印染等物品的裝飾圖案紋樣,還有古典名著、民間傳統、神話故事等作品中內容場景的插圖等等。例如圖3筆者所做"中國文明"叢書的書籍裝幀設計采用了大量的中國傳統圖案來傳達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這些傳統圖案只要與被包裝的內容物有較密切的有機聯系,而且運用合理得當即可很好地體現現代設計中的傳統文化的因素。但是在圖案的運用中更應關注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的不同審美觀念,以免犯了某些地區消費者的忌諱而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總之,了解各個民族和地方的不同審美觀念以及特色文化產品,對于包裝的成功設計和打通產品的銷路無疑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無錫的泥人工藝品、油面筋及醬汁排骨等食品;蘇州的松子糖、鹵汁豆腐干食品、蘇繡、檀香扇工藝品等;宜興的紫砂茶具、南京的鹽水鴨、板鴨等;安徽省的宣紙與墨、硯等;山東省濰坊的風箏;上海老城隍廟五香豆、梨膏糖等等。如圖4中筆者為老城隍廟系列食品所做的包裝設計。作品以上海灘老月份牌為基調配以多種傳統裝飾手法來表現城隍廟系列食品的地方傳統文化。這類產品在包裝設計中一定要將現代先進包裝技術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神韻兩者相交融,這樣才能使包裝在增加商品價值,增加商品競爭力,提高企業的知名度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生活意識形態的提高,還可充分反映中國的湖光山色,風土民情,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對外宣傳中國的形象,促進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展現。最后,包裝的材料運用,以及包裝的結構與造型也是包裝設計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傳統包裝材料主要是利用自然界的天然物品。如竹子,我國是世界上有名的竹鄉、民間編制竹制品的種類很多,可以用來包裝的就有托籃、竹盒、竹筐、竹簍等,而且能編制出許多生動、漂亮的圖案,若我們巧妙的加以利用,就可開發出不少新穎別致的竹制包裝。值得我們利用的不只是竹子,還有木、藤、貝殼、葫蘆、粽葉、蘆葦葉、等天然材料也可設計制作出具有反璞歸真的意境。例如圖5筆者為俏妮詩巧克力所做的包裝設計。作品以木材作為其包裝材料來體現天然食品的淳樸性。在包裝造型與結構上可以借鑒傳統的建筑、交通工具、家具、生活用品、娛樂用品、文具用品、體育用品、宗教用品等等用品生動、漂亮的圖案,若我們巧妙的加以利用,就可開發出不少新穎別致的竹制包裝。值得我們利用的不只是竹子,還有木、藤、貝殼、葫蘆、粽葉、蘆葦葉、等天然材料也可設計制作出具有反璞歸真的意境。例如圖5筆者為俏妮詩巧克力所做的包裝設計。作品以木材作為其包裝材料來體現天然食品的淳樸性。在包裝造型與結構上可以借鑒傳統的建筑、交通工具、家具、生活用品、娛樂用品、文具用品、體育用品、宗教用品等等用品中具有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且較為符合被包裝對象或與被包裝對象有著較為密切聯系的要素特征。設計中應注意造型的美觀、別致、精巧、結構的科學性和牢固度。縱觀世界各國對于包裝設計中民族文化的表現都與各國哲學、歷史、經濟背景相連。英國的包裝設計受其嚴謹的正統文化影響,風格較為華貴具有古典、優雅氣息。德國的包裝設計受其哲學思想方式的影響,富于理性的傳統特征。法國的包裝設計呈現著一種融設計與藝術精神于一體的浪漫特色。而日本包裝設計面對經濟的高速發展,融會了大量的日本傳統視覺因素,又體現了時代感,并形成了獨特的日本風格。就是因為這些國家吸收了外來文化的同時,更加強烈的意識到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使其本土文化與現代設計得以交融。在此要特別說明日本的包裝設計。同樣在東方大文化背景的影響下,日本的包裝設計既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又蘊涵深遂的東方民族文化精神,有更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近幾年來,隨著我國設計師對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也涌現出不少優秀的包裝設計作品。不難發現,一些成功之作之所以成功,往往是恰到好處的運用了傳統文化的精髓。這些作品既能體現出包裝設計的時尚性,又能折射出各地區、各民族的不同的歷史、文化特征和審美方向。例如:北京理想設計公司的"申奧標志設計"(圖6)也有獨到之處。申辦會徽由奧運五環色構成,形似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品的"中國結",又似一個打太極拳的人形。圖案如行云流水,和諧生動,充滿運動感,象征世界人民團結、協作、交流、發展,攜手共創新世紀;表達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香港現代設計大師靳埭強先生的設計作品運用水墨語言結合現代設計技巧為中國的平面包裝設計領域開拓了新境界(圖7)。
基于以上的闡述,傳統文化是人類歷史文化長期發展過程中的積淀。研究傳統文化是為了更好的將他們運用于現在和未來。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這種時代的責任感與緊迫感使我們每一位從事設計的人員不得不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融匯貫通,相輔相承去開拓新的歷史空間。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包裝設計領域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需要更多的理性思維,更強烈的民族責任感,這將促使我們不斷創造、完善一個全新的民族設計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國民間美術造型》左漢中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年。
語言與文化關系論文范文4
【關鍵詞】文化不可譯;辜鴻銘;論語
近年來,中國經典典籍再次成為翻譯的熱點。但是由于各國家、各民族的文化起源和其發展史不同進而造成了其各自的生活習慣、習俗、思維模式、價值觀等的差異,這就造成很多文化不可譯現象。“仁、禮、孝”是孔子提倡的重要的倫理思想,其中蘊含很多深刻的道理,是翻譯的一大難點。
1 文化不可譯性存在的原因
文化的可譯和不可譯性是翻譯界一直爭論的焦點。中西方在民族心理、思維模式、價值觀念、歷史傳統、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差異大,文化空缺現象尤為常見。李華田就指出造成文化不可譯性是因為目的語所處的文化傳統中缺乏源語所隱含的文化因素,很難在目的語中找到源語的等值詞語。張永萍也指出文化不可譯是因為“與原語文本功能相關的語境特征在譯語文化中不存在造成的”。
1.1 “仁”的不可譯性
“仁”是孔子提倡的核心思想始終貫穿于《論語》中。在不同背景下面對學生對“仁”的提問,孔子根據其資質、天賦給予不同的解釋,這就給理解“仁”的含義和準確翻譯帶來困難。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1.3)
Ku’s: Confucius remarked, “With plausible speech and fine manners will seldom be found moral character.”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12.22)
Ku’s: The same disciple mentioned above asked, “What does a moral life consist in?”
“The moral life of a man,” answered Confucius, “consists in loving men.” [4]
“仁”是一種品德,仁德,品行。在辜鴻銘的譯文中“仁”多用moral為中心詞,意思是道德,事實上,“仁”的文化內涵豐富,是孔子提倡的一種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綜合,這樣翻譯縮小了“仁”的內涵,給讀者一種誤導,以為道德就是“仁”的全部內容,這也是文化不可譯的體現。
1.2禮的不可譯性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1.12)
辜鴻銘: 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 “In the practice of art, what is valuable is natural spontaneity.”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3)
辜鴻銘:If, in government you depend upon the moral sentiment, and maintain order by encouraging education and good manners, the people will have a sense of shame for wrong doing and, moreover, will emulate what is good.
對于“禮”這一核心詞匯的翻譯,辜鴻銘選用了“art”和“manners”,“禮”在此主要是指禮儀、禮教,因此無論是“art”,嚴格的藝術原則,還是“good manners”,良好的習慣都與孔子所提倡的“禮”一種完善的行為準則相比都略顯片面,但是在英美文化中沒有對應的文化現象,因此要想找到與“禮”完全對等的詞很難,這也是文化不可譯的一個體現。
1.3 孝的不可譯性
1、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2.5)
辜式:A noble of the Court in Confucius’ native State asked hem what constituted the duty of a good son. Confucius answered, “Do not fail in what is required of you.”
“孝”是儒家倫理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辜鴻銘將“孝”翻譯成“good son ”,好兒子就是永遠不要違背父母對你的要求。這是孔子認可的孝的本質,這樣翻譯簡明扼要,很容易得到西方讀者的認同,又不失中文的本意。
2、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辜式:Another disciple asked the same question. Confucius answered, “The difficulty is with the expression of your look.”
這里的“色”是指臉色,兒女孝敬父母重在敬。在本章的翻譯中辜式直譯為兒女臉上的表情,這樣翻譯給讀者帶來一種困擾,因為不能理解這孝和表情難有什么關系,漢字文化博大精深,一個簡單的字或詞就蘊含有深刻的意義,這是英語無法比擬的,所以譯者只能退而求其次,把字面意思翻譯出來,這也是文化不可性的體現。
結語
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造成了文化的不可譯性,但是隨著中西文化信息的交流越發頻繁,文化翻譯也將逐步找到新的契合點,這就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譯者不僅要熟練掌握兩種語言,而且要深入了解兩個民族的文化。辜鴻銘先生的《論語》英譯本雖有不足卻在西方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也為后世譯者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麗雯. 翻譯中不可譯性原因探析及對策. [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8.9
語言與文化關系論文范文5
一、培養對字詞的感受力
語言是一種表情達意的符號體系,因此,閱讀者需要具備系列的專門知識和技能。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字詞,對文字的社會功能、漢字的字形、詞匯的構成、短語的組合已經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語言感受力還遠遠不夠。所以培養語感首先要從字詞積累著手。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力,他們積累詞語并不僅僅依靠字典、詞典,而是在大量的閱讀中得到的。這是由語言符號中的“共同性”和“個體性”決定的。言語是個別的,它是語言存在的形式,其語詞和語義的關系往往是變化的,使語言的使用具有任意性。從語言的理解角度來說,根據一定的語法規則來理解所得的意義往往是明確、具體的,這就是“共同性”。但說話者、寫作者卻千方百計地掙脫語言系統的規則,以便把自己想要傳達的特殊意義、內涵意義表達出來,而這往往是流動的、可變的,具有個人傾向性,稱之為“個性化”。這種“個性化”又往往是作家在傳情達意時有意為之。中學生所面對的往往是這樣的“個性化”語言。此外,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模糊語詞。我國的傳統文化思維中又以直覺、頓悟見長,與之相應,漢語詞匯具有很強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富于彈性,富有韻律,內涵的自由度很大。
鑒于上述語言系統的種種特征,語文教師只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一定數量的詞語積累作為語感訓練的基礎,通過大量的閱讀訓練,就可以使學生的語匯積累如滾雪球般增多。在課外閱讀中,中學生面對豐富多彩的新詞語,第一、第二次接觸時可能不懂,到十幾次甚至幾十次接觸到時,這個詞就比較熟悉了,并對詞的意義從不懂至開始有些懂,到完全懂了,這個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變化規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積月累,就不易遺忘。
二、注意意象積累
每一語言符號,都指向特定的事物,代表特定的意義。古人對言和意的關系論述頗多。張裕釗說: “日意、日詞、日氣、日法,之數者,非判斷自為一事,常乘乎其機而混同以凝于一,惟其妙之一出于自然而已。” (《與吳函父書》)他認為“意”、“詞”、“氣”是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意”是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詞”是客觀存在的語言符號,而“氣”就是作者在創作時飽含情感色彩的意象活動。韓愈則特別強調“氣”對“言”的作用:“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即意象活動)的重要性還在于它一直伴隨作者創作的全過程,并駕馭著作者。巴金說:“我寫嫁》的時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塊兒受苦,跟一些人一塊兒在魔爪下掙扎。我陪著那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歡笑,也陪著他們哀哭。”福樓拜在寫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殺時,自己也感到“嘴里有砒霜的味道”。作者的這種全身心投入意象,正是他們情感的契合和感覺的移入。讀者憑自己的語感“入境”,情形也往往如此。既然意象活動也始終伴隨著創作過程和解讀過程,我們就有必要認識意象的性質、特征。從閱讀角度來說,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意象形成的快與慢、完整與否,標志著語言感受力的高下。語言符號是閱讀的客體,作為閱讀主體的讀者,只有頭腦中有豐富的意象積累,才能被作品的語詞迅速喚起,組合成相應的準確鮮明的新意象。對中學生來說,這一點正是他們的局限。他們的生活閱歷有限,這大大限制了他們想象力的有效發揮,影響了意象組合的準確性、完整性,即妨礙了語言感受力的發展。要提高學生的語感力,豐富學生頭腦的意象積累,最主要的途徑是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另外,養成學生勤于觀察生活的好習慣,多欣賞有益的影視,也是一種途徑。
語言與文化關系論文范文6
關鍵詞: 多元影像 畫面語言 敘事手法 主題意蘊
引言
“第六代”導演,主要是指“出生于60年代至70年代,并于80年代中后期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院校接受過電影、戲劇教育的新生代導演群體。他們或以憤世嫉俗的邊緣話語和“獨立制片”的特異方式游離于國營電影體制之外,或在國營電影制片機構內進行不無自戀色彩的個體寫作,或為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和創作環境而表現出某種回歸主流話語和尋求觀眾認同的姿態。”①張揚,經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的學習,在藝術表達中堅持個人思想,加上與藝瑪公司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作品兼顧商業和文化的思考,整體上追求個人藝術和大眾審美趣味的結合,作品風格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新主流電影”傾向。因此,形成了其電影作品的藝術特色。
一、歲月磨礪下的多元影像風格
縱觀張揚執導以來的的7部作品,其影像風格隨著張揚自身生活閱歷積淀,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第一,以《愛情麻辣燙》為代表,展現都市愛情的影像;第二,以《洗澡》為代表,表達兩代人情感轉變的影像;第三,以《落葉歸根》等為代表,描寫邊緣人生活的影像。
就展現都市愛情的影像而言,《愛情麻辣燙》和《無人駕駛》都展現了都市家庭愛情,由于故事發生時代背景不同,導致其內容和思想表達上存在差異。《愛情麻辣燙》,作為張揚的處女作,受自身創作經歷的影響,影片在內容表達上相對比較含蓄。電影開場通過一對即將結婚的戀人在吃火鍋的場景,引出都市中六個看似毫無關聯的愛情故事,并將這些故事穿插在戀人一系列甜蜜幸福生活中,表達了“悲―喜―喜―悲―悲―喜”的都市情感現狀,這種悲喜交加的愛情故事,在一定意義上含蓄地表達導演對都市愛情的憂慮與思考。《無人駕駛》,由于導演自身對社會認識加深,在敘事策略上明顯相對成熟。導演通過“駕駛”將三組愛情故事串聯到同一關系網中,在不斷切換中,表現了現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現狀。導演最終對其投以美好期待,主人公尋找到了各自的幸福。
就表現兩代人情感轉變的影像而言,《洗澡》與《昨天》各具特色。《洗澡》將北京胡同文化中鄰里鄉親之間的老北京情誼表現得淋漓盡致,傳統澡堂文化在影片中清晰展現,澡堂老板劉師傅與純真、善良的二明相依為命,生活畫面溫馨。但當南下闖蕩的大明返京看望父親――劉師傅時,觀念上的差異導致父子關系緊張,隨著“拆遷”進程的推進,最后大明決定留下,父子之間“新舊”關系得以緩和。影片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但又充斥著淡淡的哀傷;《昨天》主要講述了昔日影視巨星賈宏聲因吸毒成癮遠離影壇,遠離社會現實,父母辭去工作進京照顧兒子,然而賈宏聲的自閉,導致與父母沖突加重,最后在父母的幫助下重獲新生的故事。就主題而言,兩部電影雖然都講述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的碰撞及融合,但后者表達的是一種處于歲月變遷下的與時俱進思想。雖然故事背景都發生在北京,但《洗澡》的創作的時間早于《昨天》,從“洗澡”文化到“吸毒”變,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時代變化的縮影,是城市處于躁動狀態的體現,令人深思。
就邊緣人文生活的影像而言,《落葉歸根》通過“黑色幽默”的形式,在“滑稽嬉笑”中講述了東北農民工老趙千里背工友老劉的尸體回重慶老家的故事。在此過程中,老劉尸體受到路人遠離,并遭遇劫匪搶劫,5000元安撫費竟是假幣,對于活人而言收到假幣習以為常。但是,對于死人而言,令人為之惋惜,值得社會反思。對于生者老趙而言,推車后被拋在原地,為兌現對工友的承諾,一路“仗義”相送,偶遇“純情”女子,但為工友入土為安,只能選擇離去,再一次體現了社會邊緣群體生活的無奈;《飛越老人院》主要講述了老人院的孤寡老人在種種困難下,仍然堅持尋找人生價值與快樂的故事。影片中的老年人在一定意義上屬于邊緣化人群,他們往往被忽視,缺乏社會的關懷。在故事中,一方面表現了現實都市老年人的孤單生活,另一方面表現了老人院里老年人之間的友誼和歡樂生活,同時也使年輕兒女進行思想上自省。兩部影片都著力表現了邊緣人的生活現狀,創作深度隨著人生閱歷的積累而加強,溫暖的力量與之相伴,無處不反映出濃濃的人文關懷。
二、綻放藝術魅力的電影畫面語言
“人類語言的發展經歷了從口頭語言到文字語言的發展階段。人類對于自身文明史的認識和記錄,是從文字的產生開始的。而千百年來人類的文明成果,主要也是通過文字來記載、交流、傳播與傳承的。在文字語言為主體的時代,承載文字的載體主要是報刊和書籍。也就是說,人類文明是建立在文字語言的基礎之上的。電影的產生,意味著人類獲得了一種新的語言――視聽語言。”②
就電影語言而言,法國電影理論家馬塞爾?馬爾丹認為:“由于電影擁有它自己的書法――它以風格的形式體現在每個導演身上――它便成了語言,甚至也從而變成一種交流手段,一種情報和宣傳手段。無疑,這同它作為藝術的性質并不矛盾。”③與第五代追求畫面色彩感、美感而言,第六代導演在視覺畫面語言上做出了不懈努力,更注重真實空間,鏡頭語言往往處于運動中,影調昏暗。與第六代其他導演相比,張揚電影的畫面與眾不同,呈現出清新亮麗的風格,不僅重視拍攝帶來的節奏感和構圖色彩的質感,同時也注重畫面內容的隱喻性表達。
就鏡頭語言而言,張揚導演鏡頭語言簡單、流暢,但內涵豐富。之所以達到這樣的效果與長鏡頭理論中的場面調度有著巨大的聯系。電影《洗澡》的攝影風格從表面上看與第六代導演十分相似,多使用固定鏡頭和長鏡頭,但是不同之處就在于,《洗澡》中通過澡堂內道具的運用及場景的轉換,保證了敘事流暢性和完整性的同時,表達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就光線運用而言,張揚導演大部分電影用光相對較柔和,一般按照自然光線的強度進行拍攝,在《愛情麻辣燙》、《洗澡》中十分明顯。《落葉歸根》中采用大量外景進行拍攝,通過明亮的光線,將大自然的鄉村氣息展現得淋漓盡致。
就色彩的運用而言,恰到好處,色彩為攝影師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電影色彩的真正發明應該從導演們懂得了下列事實的那一天算起,即色彩并不一定要真實(即同現實完全一致),必須首先根據不同色調的價值(如黑與白)和心理與戲劇含義(冷色和暖色)去運用色彩。”④不同色彩代表不同的象征意義,藍色所代表和象征的意義是“深邃、天空、無限、幽靜、透視、空間、安適、冷靜、凄涼。”⑤“在西方人看來,白色代表著純潔無瑕,高雅尊貴。西方婚禮上新娘身穿的潔白婚紗無疑是純潔愛情的象征。在中國白色雖也有清雅、明快的意義,但白色也是喪服的顏色。”⑥就冷暖色調的運用而言,色調均勻,層次立體飽滿,加上中國水粉畫般的手法,達到一種穩定、沉靜的意境和蘊含。電影《昨天》,藍色的運用堪稱經典,藍天多次出現,藍色本身是冷色調,加上與故事中主人公賈宏聲的境況結合,達到一種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將其與社會脫節、內心矛盾的狀態展現,與沉淪后重獲新生的狀況相一致,給受眾以視覺的沖擊和心靈的洗禮。《落葉歸根》中多次展現綠色莊稼和綠色景象,綠色本是充滿生機的顏色,但與老趙千里背尸的所見、所聞形成鮮明對比,在對比中形成一種對社會現狀的反思和對人文關懷的追尋。
三、多樣化的敘事手法
縱觀張揚導演的電影作品,會發現其每一部作品的敘事結構都有些許的不同,在敘事方式上不斷進行嘗試和突破。就敘事線索而言,多線索敘事是張揚導演作品風格的一大特征,在常規敘事中融合散點式敘事。正如語文中所講:散文,不追求情節的完整性和因果關系,不要求有明顯的開端、發展、和結局等,但要做到主旨表達一致,達到一種“形散而神聚”的效果。《愛情麻辣燙》作為其處女作,敘事結構首次進行創新,都市中六對愛情故事相互分離,人物關系互不牽連,完全呈散點狀,散點狀的故事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愛情聯系到了一起,道出了都市愛情的酸甜苦辣;《落葉歸根》中以主人公老趙背尸送工友回家為主線,沿途中遇到的人和事之間并沒有關聯,通過“公路”又將其聯系到了一塊。兩部影片都有著深刻的主題,對于表現社會現狀,描繪人性有著獨特的價值。
當然,張揚的單線索敘事也給受眾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在其影片《洗澡》《昨天》《飛越老人院》等作品中,從敘事線索來講,相對單一。在故事的開端、發展、和結尾的敘述過程,雖通過穿插剪輯,在一定程度上為其注入活力,但以平淡生活化的方式進行敘述,仍保留了平淡穩重的敘事風格。這種敘事手法更像是一位少年到中年的轉變,經過歲月的積淀,不再過分追求形式上的新穎,而在于追求內心深處的思考,做到平凡中又不平凡。《洗澡》中,故事貌似沖突平淡,但根據劇情發展認真思考,我們會發現其講究起承轉合,沖突和突轉設計合理。影片中通過插敘陜西女孩結婚前洗澡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在說明了洗澡文化重要性的同時,從側面向受眾講明了二明的身世。
四、影像背后的多元主題思考
張揚所執導的7部影片中,其內容聚焦于都市小人物的現實生活,在對人物進行真實刻畫的同時,闡釋影片的深層含義,進而使受眾產生一種對時代文化的認識和思考。
(一)女性形象的復蘇和重構
在張揚導演電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獨具特色,女性意識逐步覺醒并不斷豐滿。在《愛情麻辣燙》中,年近退休的“小李”通過電視征婚的方式,選擇后半生的伴侶,這一舉動在現在看來非常正常,但在那個時代,對于“小李”而言,是思想上的一次解放。她意識到自己擁有選擇愛情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和道德對其的束縛,充分表明了當時社會中女性意識的覺醒;除此之外,女性作為母親的形象展現,使其成為無私關愛兒女的承擔者。在電影《昨天》中,賈宏聲的母親為了照顧遠在北京的兒子,辭掉家中工作來到陌生的城市,這一舉動也充分驗證了母性的“責任意識”。在《落葉歸根》中,老趙在黑血站遇到的中年婦女,為了照顧上大學的兒子,同樣來到陌生的城市,通過撿破爛賺錢來滿足兒子的生活費,最終因為兒子的虛榮心,導致中年婦女想兒不能見,但她依然堅持每月給兒子打生活費。而張揚在此不再停留在母親必須承擔照顧孩子的認識上,重新思考母親所做一切的價值,最終中年婦女決定與老趙一塊生活,力圖將女性塑造成一個比較理性的化身。
(二)家庭成員關系中,呈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及融合
家庭不僅僅是簡單的人員組成,也是社的基本構成元素,自古家國不分離,通過家庭中人物關系的變化往往可以透析國家文化的現狀。在張揚導演的作品中,家庭關系得到了一種新的闡釋,并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融入其中。就《洗澡》而言,故事的發生背景設在了一個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澡堂內,通過講述南下經商接受過現代文化的大明和多年堅守澡堂文化的父親劉老之間的人物關系,來呈現傳統和現代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三)在流浪中,探尋現實社會的人性光芒
《昨天》中,導演通過話劇的形式加之光線、構圖等造型藝術的處理,展現了賈宏聲早期吸毒的狀態,塑造了他萎靡、頹廢的人物形象。他猶如荒野中的行尸走肉,在物欲橫流的都市社會中尋找心中的“理想國度”,不斷流浪中尋找他心目中的“價值”,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依賴的基礎之上,注定其一直迷茫。但是,在父母關愛和社會教育幫助中,使其從夢幻的世界中走出來,重新認識了自己。這一切與親人之間的愛息息相關,是一種人性光芒的反映。在《落葉歸根》中,老趙和老劉雖然沒有血緣上的關系,但老趙堅持背尸回家,這是一種“仗義”的情誼。在這條回家的“公路”上,碰到的各色人物,導演并沒有對其直接進行善與惡的評論,更多的是讓受眾對其進行心靈上的思考,將“仗義”和嬉笑式的路人行為放到一起,去探尋社會中的人性光芒。
結語
通過以上內容的分析,我們會發現張揚執導的7部電影而言,已然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影片多彩的故事一方面是張揚專業素養的體現,另一方面與其生長經歷有著不可割舍的聯系。縱觀其影片,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執導題材的類型發展,還是不斷轉換的敘事方式、畫面語言,乃至影片中所體現的深層含義,都受到其歲月磨礪的影響,由淺及深地發掘深層次的社會內涵,達到一種伸張正義,弘揚人文關懷的影像效果。
注釋:
①李少白.中國電影史[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4.
②陳曉云.電影學導論[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5.27.
③[法]馬塞爾?馬爾丹/著何振淦/譯.電影語言[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5.
④[法]馬塞爾?馬爾丹/著何振淦/譯.電影語言[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53.
⑤宋杰.視聽語言―影像與聲音[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66.
⑥陳吉德,等著.影視視聽語言[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3.126.
參考文獻:
[1]袁玉琴.影視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2]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楊狀振.都市中的守望者―――關于張揚電影中的文化情結[J].電影新作,2006(02).
[4]何祖健.一捆矛盾,多重視野――張揚電影中的父子關系論[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5]康健.論張揚電影的創作風格――以《洗澡》、《昨天》、《向日葵》為例[J].藝術殿堂,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