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國民音樂教育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國民素質與音樂教育論文
一、音樂教育的范疇和特征
(一)音樂教育的范疇
音樂教育從古至今,人們都十分強調其對個人的修養以及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孔子曾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并將此作為培養一個人修養的標準。歐洲是最早將音樂教育融入教育體系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指出,音樂可以培養人的善和美。在諸多的西方學者、名人中,他們都十分精通音樂,并且能熟練演奏各種樂器,這與國家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和全民整體素質不無相關。因此,音樂教育不僅能傳播知識,讓人們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發揮音樂教育給人們帶來審美思想,陶冶情操,誘發人的精神價值的升華和培養健全的人格、豐富個性等方面的作用。從而逐步提高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提高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繼而對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使之成為具有較高素質的國民,成為社會發展的合格乃至優秀的成員。音樂教育的范疇:一是學校音樂教育,通過各級學校的音樂教學;二是社會音樂教育,大都承擔培養社會公民藝術修養、豐富社會文化和提高國民素質的任務。
(二)音樂教育的特征
音樂教育的特征是全民性和終身性。只是不同的國家在音樂教育上反映的教育目標、教育模式上有所不同。以下以美國音樂教育的特點為例:
1.《美國國家藝術教育標準》中指出培養完整的人,讓音樂在公民的個性、推理、想象以及與人溝通交流表達能力方面發揮獨特的培養作用。他們認為,音樂藝術是人類文化的濃縮與人類文明的結晶,音樂教育不僅在培養人的修養與審美方面,而且在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注入了激情,缺乏音樂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此外,音樂教育具有強大的精神推動力,對社會的經濟建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體現了音樂教育的全民性。
2.音樂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改變,并且始終貫穿于人的生命之中,即體現了音樂教育的終身性。我國在新世紀進行了第八次基礎課程改革,其中《音樂課程標準》確立了新的理念,加強對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思想內涵。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音樂情趣,提高音樂感受和欣賞能力,提高創造性思維和音樂文化素養。課程的內容表現為三點:(1)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2)過程與方法;(3)知識與技能。其特點表現為培養人的價值觀念、想象力、審美體驗、創造性發展和文化傳承等方面,其特征仍是音樂教育的全民性和終身性。
文明倡議時代下音樂教育探究
摘要:我國倡導創建文明城市的推展,主要以實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黨的精神為主旨,針對整治市容、強化交通秩序、無障礙設施建設管護、環境衛生治理、國民禮儀素質教育等相關工作和活動增進人民參與的意愿和行動。現有的研究顯示,創建過程中面臨的難點及挑戰,必須藉由提出長效機制的策略來解決。本文將以音樂教育結合國家核心政策的視野,論述音樂教育對于倡樹文、明新風的影響性及應用前瞻性。本研究的結構共含四個章節,第一章陳述我國音樂教育與文明倡議相關性;第二章從傳播倡導、心理衛生、美學思想等三個層面,探討音樂教育于創樹新風之相關應用;第三章闡述基于國家經濟發展政策視野下的音樂教育目標,提出教育策略;第四章總結論文,期待未來能增強藝術教育相關的產業,用以輔助國家政策發展架構,積極培育耳濡目染的創文環境,厚實文化底蘊與推廣政策,提升國民素質與文明習慣。
關鍵詞:音樂教育創建文明策略研究
自古以來,音樂教育被中西方史學家認為是文明思想的泉源。《史記·樂書》記載:“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顯示出音樂是追求道德文明衍生出的體裁,中國又有金石之聲及周公制禮作樂等古文明史料,可從鐘、磬等代表性樂器,察覺出精準的音律計算,已運用先進的科學度量衡法則與精巧的制作工藝技術。另外,中國音樂文化中,宮廷禮制和社會禮法的象征意義,呈現出儒家雅樂以“仁、義、禮、智”和道德自覺做為音樂的核心思想。以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及柏拉圖等人提出的西方思想體系理論認為,音樂是宇宙天體運行規律下衍生出的系統化頻率,蘊藏數學和天文學的根本奧秘。綜觀中西方的學術論著可見,音樂是文明的先聲,是音樂文化的呈現,能夠反映出一個城市在文明整體綜合水平上的發展潛質。目前,國內在建立城市發展時,已制定許多獎懲規范與評鑒制度,但是每個新政策在實施的過程中,大多需要歷經各種優化改革,管理制度有限,短期內施政效果難以立竿見影,繁瑣的改革程序使國民投入創文活動的積極性受到影響。因此,為達到長期落實創造文明進步的效果,更需要建立能夠對國民素質造成潛移默化功能的教育體系,而音樂教育體系在人格教育當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我國的音樂教育重視技能訓練和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近年來在國際樂壇上孕育出許多表演型及研究型專業人才,相比之下,音樂教育對國民普羅大眾的教化性和影響性易受忽視,值得多數音樂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音樂教育的本質和理想。從中國哲學及歷史宏觀的格局來看,音樂不論在孔子儒家、荀子法家的理念主張中,皆有不可或缺的教化意義。中國古代有虞舜太平和諧的韶樂,倡導安泰祥和的禮儀風尚,也有武王伐紂述功正名的武樂,用以鼓舞士氣、振奮人心。由此可見,音樂藝術對于人民的教化及疏導必須自然而然地融合法制,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和創作功能,能夠輔助應用于推廣實踐文化發展,使藝術生活與文明精神相輔相成。觀察我國現如今的音樂活動,已有許多將歌曲創作、音樂展演內容配合國家政策倡導的實例,例如愛國歌曲《義勇軍進行曲》、衛教歌曲《洗手歌》、防疫勵志歌曲《你有多美》等,其中的歌詞陳列出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應對舉措及民生改善議題。除此之外,另有軍歌比賽、奧運及市運慶祝演出、文旅宣傳紀念音樂會、城市主題歌曲征集等活動,將音樂與城市文明形象以及鍛練身體心智的精神融合,豐富了音樂演出的形制和特色。從這些實例當中,可以了解音樂產生的過程,除了社會功能,也兼具審美需求,不同情境的歌詞內容運用的音樂素材和韻律節奏也有所差異,結合多元音樂并將其實踐于文化推展,使音樂活動和創文精神相得益彰,是音樂教育長效的實踐目標與理想。
一、音樂教育于創樹新風之相關應用
音樂教育與城市發展有什么相通之處?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更加關注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除了學校的音樂教育外,音樂節和大師班開始盛行,這種學習與演出相結合的形式,為音樂文化的傳承滋養了良好的環境,同時也促進了音樂教育與城市文化的和諧發展,帶動了音樂文化產業的繁榮。這種教育與文化產業有機互動的發展模式,將會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就音樂教育對創建文明城市的主要推動力,分別在下述幾項層面中發揮作用:
(一)音樂傳播倡導。音樂結合政策標語口號,不僅能將制式化的文字敘述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表達給群眾,也由于音樂的表現及風格更貼近生活,結合大眾網絡平臺宣傳優勢后,能夠形成具有創新性的傳播載體,更容易朗朗上口。將音樂輔佐搭配口號宣傳,優化教條式的文宣系統,有助于建立創文環境中的整合營銷傳播策略和管理。
(二)心理衛生輔導。中國古籍紀載,五聲調式“宮、商、角、征、羽”的音律特性可與五行五臟相對應,具有“五音療疾的概念”,將音樂與人之間的密切性敘述至相當深厚的程度。音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抒發情感、撫慰心靈,同時提供給人們一種健康的管道宣泄情緒。現有的研究顯示,音樂及藝術治療已在臨床實驗中證明對心理疾病患者產生效應與作用,而具有娛樂性的音樂種類也有助于放松并減輕生活壓力,促進人類身心健康。音樂能夠激發大腦想象力,活化思維,讓精神生活更充實美好。學習樂器的過程也必須養成良好的生活模式和紀律訓練,因此,將音樂教育引進創建文明的實踐方式中,更能夠培養國民內省自律的好習慣。
高師音樂教育研究(3篇)
第一篇:高師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能力提高研究
摘要:
高校音樂課程教育內容的改革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對音樂教育的改革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靈活的教學形式來進行推進,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培養出更加優秀的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同時這也對音樂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綜合素質要求。高師音樂基礎教育師資需求的變化改變了我們對傳統高師音樂人才培養的模式和理念。傳統的培養思想觀念下,高師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單一,音樂專業技能單一,學生的綜合素質偏低,培養出來的學生對音樂的實踐能力偏弱,不能夠在短時間內適應學校音樂的教育。高師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的這些弱點在當前對音樂基礎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顯得格外的突出,所以當前急需促進對高師音樂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的改革。
關鍵詞:
音樂教育;應用型;課程改革;人才培養
目前,我國的教育分配制度已經取消,但針對高師音樂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卻沒有對應的進行改革,這就導致目前高師音樂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學校所學習的內容卻和實際社會中需要的內容有所偏差,在面對就業壓力的時候,其競爭力比較小。因此,在當前背景下如何加快對高師院校的教育改革,促進其培養音樂人才模式進行向實用型的方向進行轉變已經成為當前一項重要的課題。改革開放以來,傳統教育實習模式的不合理之處受到了質疑,隨著高師院校教育實習改革的推進,一些新的教育實習模式開始出現。但每一種教育實習模式都有優點也有不足,有些學校試圖用單一的教育實習方式去改變傳統教育實習模式的弊端,但往往試行一段時間之后,就發現效果并不理想。其失敗的原因除客觀因素之外,主要還是受制于教育實習方式的過于單一化。高師音樂教育全程教育實習模式的綜合性則克服了單一化的缺陷,它在近二十年的探索過程中,積極融入了“混合編隊實習”、“模擬實習”、”分散實習“、“頂崗實習”等多種實習方式[1]。因此,高師音樂教育全程教育實習模式是一個融入了多種實習模式的綜合化的實習方式,或者說高師音樂教育全程教育實習模式在所有的教育實習模式中具有最大的開放性,這為它的不斷完善注入了活力。從橫向來看,高師音樂教育全程教育實習模式通過對其他模式的借鑒與比較,能夠吸收其它教育實習模式的優點;從縱向來看,貫穿全程實習的理念,分階段實施,能夠準確把握音樂教育實習改革的方向。
一、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高校音樂教育研討(5篇)
第一篇:高校大學生音樂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音樂文化的不斷創新,拓展了傳播渠道,形成了豐富的網絡音樂資源。這也進一步的拓寬了高校大學生獲得音樂教育的渠道,大學生可以直接通過檢索和查詢獲取自己喜歡的音樂內容。多元的互聯網音樂構成了龐雜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網絡音樂體系,但也充斥著不良的音樂信息。因而,對于高校來說,選取健康積極、傳播正能量的網絡音樂教育資源,對學生的思想道德進行滲透和影響是學校音樂教學和德育教學開展的重要途徑。優秀的互聯網音樂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對于塑造學生人文情懷、營造健康身心以及培養高尚思想情操具有深刻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
互聯網+;音樂教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
新世紀以來,互聯網音樂資源在高校教學開展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多采用傳統的音樂課程資源,對網絡音樂教育資源的開發力度薄弱。然而,網絡音樂教育資源是學生群體喜歡的類型,與傳統的音樂教育資源相比,不受常規音樂形式的影響,更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符合學生的音樂欣賞心理。尤其是一些勵志的互聯網音樂作品,往往容易引發學生的共鳴,觸動心靈,迎合高校大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學習目標。因此,作為高校音樂教學工作者,要重視互聯網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對學生思想和情感產生的積極作用,借助網絡音樂教學資源的德育功能,來作用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同時,音樂教師要正確的選擇、整合及利用互聯網音樂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
一、借助“互聯網+”音樂教育資源培養學生人文情懷
音樂教育發展中鋼琴教學論文
一、對鋼琴教學性質的概述
根據當前一部分高校制定的鋼琴教學法,可知,鋼琴教學屬于國民音樂教育的范疇,鋼琴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共性問題應屬于音樂教育中的問題。目前來看,鋼琴教學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國民音樂教育,另一類是專業音樂教育。音樂藝術院校中以鋼琴為主的鋼琴教學屬于專業音樂教育的領域,教育目標是培養鋼琴專業人才。高校音樂系中的鋼琴課,往往學習的是鋼琴的基礎知識,屬于國民音樂教育的范疇,面向的對象不是少數專業性的人才,而是廣大學生,教育目標以提高學生的基本音樂素質為主。
二、鋼琴教學與音樂教育的關系
鋼琴教學與音樂教育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關系,通常情況來看,鋼琴曲都是純粹性的曲子,沒有歌詞的摻入,幾乎每一首鋼琴曲都是一個優美的意境。鋼琴曲中優雅的曲調往往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鋼琴與其他樂器存在顯著的差別,它不像吉他那樣奔放豪邁,也不像手風琴那樣節奏快,它時而給人以溫柔婉約的感受,時而又能給人以蕩氣回腸的感覺,鋼琴的諸多特性奠定了其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鋼琴的學習往往需要手腦并用,學生在敲擊黑白琴鍵時,腦海中也需要具備完整的旋律,在練習演奏的過程中,還應掌握曲調的音準以及演奏的速度,鋼琴的學習一定程度上能夠開發學生的智力。音樂能夠成為演奏者感情的承載者,通過鋼琴教學,老師能夠從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的情感,同時,鋼琴的學習也能夠讓學生通過音樂形象創造一個優雅的藝術境界。總之,鋼琴教學是音樂教育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
三、鋼琴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1.鋼琴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聽覺能力
聽覺是音樂教育中一門重要的藝術,無論何種音樂都必須通過聽覺來感知,如若失去了聽覺,再美好的音樂也無任何意義。鋼琴是一門獨特的藝術,鋼琴教學能夠從很大程度上鍛煉學生的聽覺,鋼琴有固定的音高與音準,反映在聽覺上就具有了很鮮明的直觀性,對鍛煉學生的聽覺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需要我們明確的一點是,鋼琴演奏能影響學生的情緒,美妙的琴聲能夠促進學生荷爾蒙的分泌,從而影響大腦的聽覺能力。總之,鋼琴演奏對鍛煉學生的聽覺具有極大的幫助作用,對一些掌握不準音準的學生,可以通過練習鋼琴,找到提高音準的方法。
高職高專音樂教育課程革新
新世紀以來為增強世界文化軟實力競爭,我國高等師范專科學校音樂教育專業得到迅猛發展,但目前其課程結構及課程內容卻不盡合理,為實現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根本和前提,本文根據當前高職高專音樂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從專業基礎課程的民族化、專業技能課程的師范化,以及職業課程的能力化三個方面探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 一、當前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基礎課程的嚴重西化 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基礎課程包括《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基礎和聲》、《中外音樂史及欣賞》、《音樂作品分析與兒童歌曲創編》等,現在《基本樂理》課程中,學生首先學習的是五線譜、簡譜,而我國流傳幾千年的樂譜,如俗字譜、工尺譜等卻沒有納入課程之中;同樣西方的七聲音階大小調首先進入學生的樂理知識體系,而我國的民族五聲音階、民族調式則因西洋大小調的先入為主,常常被學生所忽略;目前《中外音樂史及欣賞》課程是將中國音樂史及欣賞與西方音樂史及欣賞二者合并,這樣雖然有益于知識的綜合貫通,但因受音樂教育西化的影響,很多老師授課中習慣安排大量的西方音樂史及欣賞內容,然而盡管我國民歌、戲曲、曲藝,民族器樂等民族民間音樂中有很多精品,卻很少被介紹到課堂來。另外,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還有很多優秀的民族音樂沒有進入課程;同樣《基礎和聲》課程因長期受專業音樂院校的影響,內容上以西洋傳統和聲學為主,關注和聲理論,重視四部和聲連接等,由于和聲課程內容難度較大且枯燥乏味,學生學習和聲課程的興趣銳減,最終導致最簡單的和聲連接學生都掌握不了,進而影響了其即興伴奏能力的形成。另外,新世紀伊始基礎音樂教育已將世界多元文化音樂納入課程之中,而目前高職高專音樂課程體系在這一領域卻是空白,因此專業基礎課程急需改革。 (二)專業技能課程缺乏師范性 多年來高等師范音樂教育一直套用音樂學院的課程體系,在技能課程方面向音樂學院表演系看齊,只重視技能課的訓練而忽略了師范性。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技能課程有《鋼琴與即興伴奏》、《聲樂》、《舞蹈》、《合唱與指揮》等,從專業技能課程的結構上看,目前高職高專音樂教育長期將鋼琴作為唯一的必修樂器,我國民族樂器在高師課程體系中是缺失的,無疑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另外在課程教學上很多學校的鋼琴老師在教學上依然延續音樂專業院校的教學模式,教學上偏重于技能,關注大量練習曲、樂曲的訓練,追求彈奏大型的樂曲或難度較高的練習曲,學生的鋼琴技巧規范而嫻熟,但簡單的兒歌即興伴奏能力卻相當薄弱。從技能課程的內容結構方面看,現在高職高專音樂教育技能課程缺乏師范性,以《聲樂》課程為例,聲樂課程教學中將美聲唱法作為歌唱的標準,注重學生的嗓音、氣息等聲樂基本能力訓練,以歌曲演唱的難度作為評判聲樂水平的標準,在曲目選擇上以演唱藝術歌曲或歌劇選曲為主等等,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音樂課程中,歌曲難度并不大,且多為兒童歌曲,其歌曲形式多樣,特別是民歌、戲曲、說唱等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目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這方面相關知識及歌唱能力都很欠缺。 (三)職業能力課程的欠缺 教師職業能力課程是音樂教育專業最為重要的課程,也是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不被重視的課程,然而學生所學習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最終都必須滲透于職業能力課程中,通過教師職業能力課程產生作用。音樂教師職業能力課程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師口語》、《現代教育技術》、《音樂課程與教學法》等,然而目前突出的問題,一方面體現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上,現代社會人們已經進入網絡時代,高職高專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電腦基本知識,如果教師依然傳授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完全掌握了的電腦基礎知識,學生肯定不感興趣。如果將計算機專業知識如編程、C語言等作為這門課程的主要內容,對音樂專業學生則不具有針對性,因此怎樣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更適合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需要進一步在課程內容上多思考。另一方面體現在《音樂課程與教學法》課程上,此課程強調理論而忽視了音樂課程與教學的實踐內容,導致學生的音樂教育實踐能力薄弱。以上是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方面存在的種種不足,以下將從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方面提出如下改革構想。 二、課程改革構想 (一)專業基礎課程的民族化 面對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基礎課程西化現象嚴重這一不爭事實,建構突出民族性的專業基礎課程迫在眉睫,建議在課程內容構成上作如下調整:《基本樂理》在講述基本音階時,從我國的五聲音階開始講起,在樂譜的識讀上,首先介紹我國傳統的記譜法,如:俗字譜、工尺譜等,使學生了解我國簡單的樂譜知識,并能識唱簡單的傳統樂譜;同樣《視唱練耳》課程首先選用民族五聲音階的視唱曲為基礎內容,在此基礎上選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典音樂曲目;《基礎和聲》課程則需要降低難度,講述各和弦的功能以及四部和聲的簡單連接等,新增我國傳統音樂作品編配等相關內容,分析我國民族音樂簡單的編配特征,培養學生欣賞、分析我國傳統音樂作品的能力;《音樂作品分析與兒童歌曲創編》則需就我國音樂作品進行分析,鼓勵學生采用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創編現代兒歌等。在《中外音樂史與欣賞》課程方面,為突出民族性特將其劃分為兩門獨立的課程,即《中國音樂史及欣賞》和《西方音樂史與欣賞》,并將重點放在《中國音樂史及欣賞》上,《西方音樂史與欣賞》放置于次要位置,另外,新增設《外國民族音樂》課程,以填補學生在世界民族音樂文化方面的欠缺。同時在開課的先后順序上調整,使學生首先學習本國本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并進而學習和理解世界各國的優秀民族音樂文化,以徹底改變此課程過去以西方音樂文化為主體的歷史。課程開設的順序和具有時間為:《中國音樂史與作品欣賞》開課時間為一學年,其后開設《外國民族音樂》課程,時間為一學期,最后開設《西方音樂史與作品欣賞》課程,時間為一學期;這樣在音樂教育專業基礎課程上樹立我國民族音樂教育為先的理念,正如孫杰遠學者所講到的:“在此當下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推動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語境下的適應生存,使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以自己的獨特方式融入時代洪流之中,并進而提升民族的創新能力是民族教育的職責之一。”[1]民族音樂教育從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師培養這一源頭開始重視,進而對提高全民的多元文化音樂素養都很有裨益。這里就新增《外國民族音樂》課程作出特別說明,早在2001年我國實施的基礎音樂教育新課標,已將世界不同民族音樂內容納入到新課程之中,此后教育部印發[2006]12號文件,規定《外國民族音樂》為音樂教師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至2009年,全國已經有90多所院校開設了世界多元音樂文化課程”[2],此課程的開設使學生具備世界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知識,也為他們進入小學從事世界民族音樂教學打下了基礎,從更為深遠的意義上理解,《外國民族音樂》的開設“可以增進對多元文化和人類文明的了解,加強文化認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識。”[3]。#p#分頁標題#e# (二)專業技能課程的師范化 鑒于音樂教育專業技能課程重技能輕理論的現象,以及師范專業基本技能課程缺乏師范性的弊端,特將專業技能課程構成調整為:《鋼琴與即興伴奏》、《民族樂器》、《聲樂》、《合唱與指揮》和《舞蹈》。從專業課程的總體構成上看,《鋼琴與即興伴奏》作為必修課程之外,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技能課程中應新增《民族樂器》課程,如此建構課程是因為學校教育承載著傳承民族文化重要職責,目前國民的民族民間音樂缺失嚴重,兒童成長的初期階段,民族民間音樂是人生最富營養的精神食糧,我們必須對其重要性、必要性有深刻認識,通過音樂教育這一主渠道,搶救和傳承當下瀕臨消失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其意義深遠,我國民族樂器種類很多,有吹、拉、彈以及打擊樂器,可根據學校實際師資狀況,實行師生雙選,這樣有效避免因師資缺乏有些樂器有學生選,沒教師教的尷尬局面,當然隨著我國高師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民族樂器師資隊伍會得到不斷補充或改善。此外《民族樂器》課程的后續課程還有《民族器樂合奏》課程,此將有效培養學生具備編排小型民樂隊的能力,如此的調整突出了專業技能課程的民族性和師范性。另外,在課程內容上同樣要做適當調整,面對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聲樂》課程更加強調較為全面的歌唱能力和彈唱能力培養,演唱方法也更為靈活,即將美聲、民族、通俗融會貫通,同時還應特別關注聲樂課程多選用民歌或用民歌改編的創作歌曲,增加中國戲曲、說唱等內容,高師聲樂課不應過于關注技能,應使學生掌握簡單的聲樂基礎理論知識,學會運用相關的聲樂教學法以更好的凸顯師范性。在《鋼琴與即興伴奏》課程方面,不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關注學生彈奏大型的樂曲或難度較高的練習曲,往往學生鋼琴演奏水平的確很高,但對簡單的兒童歌曲伴奏卻束手無第,此將無法適應小學音樂教學的實際需要。且由于教師成長于歐洲音樂教育體系中,他們固有的鋼琴演奏基礎和當下音樂教育專業《鋼琴與即興伴奏》課程的要求之間產生了落差,很多教師只會教“鋼琴”卻不會教“伴奏”,因此,高師鋼琴教師的教育觀念要徹底轉變,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彈唱和即興伴奏能力則更為重要。同上述兩項主干技能課程一樣,《合唱與指揮》、《舞蹈》等課程也存在著程度不同的相關問題,一定要引起各專業技能教師的高度重視。 (三)職業課程的能力化 音樂教育職業能力課程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師口語》、《現代教育技術》和《音樂課程與教學法》等。現在最為突出的問題是《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其課程內容對音樂教育學生來說最好能突出職業特點,使學生在學習必要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簡單的電腦音樂軟件的運用,使學生具有MIDI電腦音樂制作、簡單的打譜、編配和聲,進行兒童歌曲創編等方面的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另外,《音樂課程與教學法》是一門重要的職業能力課程,此課程將原有的音樂課程與教學論、音樂教學法等進行統整融合,有效避免其內容的相互交叉和重疊,節約了開課的時間。《音樂課程與教學法》具有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在過去此類課程非常重視音樂教育理論知識的傳授,音樂教學實踐內容往往被忽視,由于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培養的是小學音樂教師,他們需要有實實在在的音樂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因此建議此課程除基本的音樂教育教學理論外,應該更多關注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教育教學實踐,用大量的案例教學使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實踐中思考,從而不斷體會音樂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更好地培養基礎音樂教育的職業能力。 以上從課程的總體結構和課程的內容構成兩個層面探討高等師范專科學校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無論對新增設課程還是對已有課程內容順序進行調整,以及對課程缺失內容進行補充,都試圖使所構建的課程更加符合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跨文化下小學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傳承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跨文化教育逐漸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將中國的民族音樂放入世界音樂中并相互結合,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傳承。本文將從跨文化的視角出發,對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異同進行分析,從而思考未來民族音樂教育的內容、價值及其發展方向。
【關鍵詞】跨文化教育;中小學音樂教育;民族音樂;傳承研究
近年來,中小學音樂素質教育日益引起人們的密切關注,在當前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本國文化與其他各地區文化不斷碰撞和交流,在音樂領域融合出了一種世界各民族接受的文化類型——“世界文化”。不同文化群體在這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環境下共同生存發展成為了當前緊急的任務。因此,跨文化教育日益成為各文化群體之間相互溝通與交流的橋梁。我國中小學民族音樂傳承應從跨文化視角出發并以其他各國的成功經歷為突破口,以此探索我國未來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方向。
一、跨文化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教學
(一)跨文化音樂教育的概念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是二十世紀后期世界教育民主化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趨勢,也是二十一世紀為了實現全民教育目標而產生的國際教育熱點問題之一。”[1]一般認為,從二十個世紀上半葉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就已經對這一教育現象有了較為精確的了解與把握。把跨文化教育與跨文化音樂教育兩者相比較來看,跨文化教育要比作為一種音樂學科門類的跨文化音樂教育誕生得早一些。如今,跨文化音樂教育已發展成一種較為流行的音樂理念。簡單概括來說,“跨文化音樂教育”指的是通過師生互動來引導學生了解世界范圍內不同的音樂形式,要求我們放眼世界把握音樂教育學,從而更好地為中國音樂教育提供戰略性計劃。雖然在大約19世紀,許多歐洲城市紛紛有了獨立的音樂學院與相關設施,但仍然出現了大批學者去往其他國家交流學習的現象。近代中國,也出現了如李叔同、蕭友梅、黃自等前輩前往歐美留學的軼事。這些都表明,跨文化音樂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充當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發展日新月異,跨文化音樂交流也更加頻繁,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二)跨文化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教學的關系
民族樂器教學與基礎音樂教育論文
一、在我國當下基礎音樂教育中開展中國民族樂器教學的重要性
1.豐富人們的音樂生活,提高人們的音樂素養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悠久的音樂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出了數不勝數的樂器,其中既包括漢民族的傳統樂器也包括少數民族樂器。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體現本民族的內在精神品質,民族樂器是我國音樂文化存在的重要依托性工具。在我國基礎音樂教育中開展中國民族樂器教學可以保證學生在音樂學習的初級階段接受中國傳統音樂的滋養,不斷豐富自身的心靈世界,提高個人文化修養。學生在掌握了民族樂器演奏技法之后,不僅可以用作表演,也可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位。
2.促進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在基礎音樂教育階段加強中國民族樂器教學可以擺脫單一的西方式的音樂教學模式,使本民族音樂充分走進音樂課堂,增強學生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與學習,并逐漸激活本民族音樂的生命力。學生學習民族樂器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繼承與弘揚本民族音樂文化的過程。學生只有在精通本民族樂器之后,才可保證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命力,并逐漸將其發揚光大。
3.增強民族凝聚力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音樂教學模式采用西方的音樂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國民族音樂的藝術魅力以及影響力受到遮蔽。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當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與文化藝術信仰,并且懂得敬畏本民族藝術文化,通過民族文化使本民族人民形成精神共鳴,增強我國民族凝聚力。我國民族樂器的教學可以拓寬人們對本民族文化藝術了解的途徑,充分滿足人們在穩定感、歸屬感以及安全感等方面的精神心理需求,使人民更加堅定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園,使我們在日新月異的現代化建設中能夠保持民族自尊心與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