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骨科康復訓練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關于康復鍛煉的骨科護理論文
一、康復鍛煉對骨科患者健康恢復的重要性
骨科創傷與疾病不同程度的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對骨科患者進行及時正確的康復訓練有助于減少并發癥、增強患者的機能、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是骨科患者獲得良好功能恢復的關鍵[2]。康復訓練是傷病治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骨科的康復訓練是手術或非手術治療的延續,是骨科患者獲得良好功能恢復的關鍵,是恢復各種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復訓練通過預防功能障礙、促進功能恢復、進行功能代償或代替,達到恢復運動系統功能的目的。
骨科康復訓煉中的護理活動是指護士為解決骨科患者的康復鍛煉所采取的具體方法[3],包括康復鍛煉評估、康復鍛煉指導、康復鍛煉相關知識宣教等方面的內容。護士是醫生治療后患者恢復階段的指導者,也是負責人,最了解患者康復鍛煉情況,可以直接評估病人的康復鍛煉程度,并按醫囑執行各項康復鍛煉活動,并依據臨床經驗直接采取健康適當的康復鍛煉措施,讓患者及早快速的恢復骨骼機能。因此,恰當、及時的康復鍛煉可以有效提高手術成功率及預后,減少患者致殘率。而不恰當、不及時的康復鍛煉將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導致患者長期的肢體功能障礙,不但使患者蒙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對今后的生活造成諸多困難,也讓患者和社會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二、骨科護理康復鍛煉的發展現狀
對骨科護理中的康復鍛煉,各地、各級醫院的發展狀況不一而足,特別是醫院的等級階梯式發展狀態明顯,醫院的級別越高,骨科康復鍛煉護理發展的越好,并通過定期組織講座,選送護理人員進修,日常工作中注重培訓護理人員的康復鍛煉技能等,使骨科護理健康發展。反之,低級別醫院的骨科護理則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思想認識方面。
骨科護理人員對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癥十分清楚,很多輕癥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別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鍛煉后會逐漸恢復機能,所以就不太重視恢復期的康復鍛煉。而且康復鍛煉是極耗時間,又起效甚慢的治療,很多醫院也沒有足夠的人力和足夠的精力去指導患者康復鍛煉。這些思想上的原因,致使很多醫院的骨科護理康復鍛煉擱淺,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骨折護理的倫理學難題
作者:翁蔚 單位: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紅會醫院
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為老年人骨折總發病率的68.41%,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1]筆者總結了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紅會醫院創傷骨科2009年1月~12月65~89歲的股骨頸骨折患者在心理、生理及早期康復訓練中出現的倫理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09年1月~12月,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紅會醫院創傷骨科收治的65~89歲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113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62例,平均年齡77.5歲。實施全髖置換術37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76例,住院13~62天,平均24天。
1.2方法采用問卷調查和面對面提問的方式,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分析患者的文化程度、職業、病情、住院次數等對其心理、早期康復訓練依從性的影響。共發放調查問卷113份,收回有效問卷113份,有效回收率100%。
2調查結果分析
2.1職業及文化程度的影響本組患者中,具有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8%;職業:干部和教師占18%、工人占25%、農民占32%、退休占20%、其他占5%。有46%的患者需要反復講解才能較好的掌握康復訓練的基本知識;有28%的患者需要通過兩次以上的訓練示范才能較好掌握康復訓練的基本方法;有55%的患者需要督促才能完成每天的康復訓練計劃。結果表明,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對康復訓練知識的掌握及康復鍛煉的依從性優于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
健康教育在骨質增生訓練中應用
[摘要]目的探究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健康教育在骨質增生患者康復訓練中的護理效果。方法擇取該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8例骨質增生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39,給予常規康復訓練護理)和觀察組(n=39,于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增加跨理論模型的健康教育)。觀察2組患者的患處活動功能、疼痛程度,并比較2組的康復訓練依從性。結果觀察組護理后的活動功能障礙、叩壓痛、活動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的康復訓練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健康教育應用于骨質增生患者康復訓練中,有利于提高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使患者規范訓練,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盡早恢復。
[關鍵詞]骨質增生;跨理論模型;健康教育;康復訓練
骨質增生又名骨性關節炎,是由于關節處軟骨、韌帶等組織隨著年齡增長或受到外界損傷而發生慢性退行性病變,導致骨質破壞,繼而引發骨質增生[1-2]。該疾病起病緩慢,早期可在活動時出現關節隱痛,并隨著病情發展而不斷加重,引起關節腫脹、變形、僵硬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肢體活動功能。康復訓練是骨質增生患者恢復肢體功能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該病多為老年患者,其對于功能康復訓練的重要性缺乏認知,因此較難規范展開訓練。為此,本研究對行康復訓練的骨質增生患者采取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健康教育,并獲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擇取本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8例骨質增生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39)和觀察組(n=39)。對照組中男23例,女16例;年齡55~78歲,平均(65.44±3.49)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16例,大專及以上11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15例;年齡55~81歲,平均(65.73±3.56)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17例,大專及以上9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認可。納入標準:均符合《骨性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3]相關標準:經X線片檢查明顯可見骨質增生狀態,嚴重者已出現游離體;病灶部位及其周圍關節出現疼痛、腫脹,且活動受限;患者與家屬對本次研究已知情同意,均自愿參與。排除標準:合并認知功能障礙者;合并其他關節疾病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者。
1.2方法。1.2.1護理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康復訓練護理,具體內容包括平臥繃腿、直腿抬高、蹬空車運動、坐位壓腿、下蹲運動及慢步行走等措施。在上述護理基礎上,觀察組增加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健康教育,內容如下。1.2.1.1前意向階段。該階段患者的特點就是不能或拒絕思考自身不良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對于疾病危害的認識不足,缺乏改變意愿。在此階段護理人員需講解相關疾病知識和康復訓練的必要性,引導患者正視自身的健康問題和不良行為習慣,激發患者想要改變現狀的意愿,為后期學習康復訓練知識提供動力。1.2.1.2意向階段。該階段是患者準備開始改變不良行為,采納他人健康教育階段。此階段中,護理人員需重點講解康復訓練的操作方法,做好示范和指導,為患者答疑解惑,掌握正確訓練方式。為增強患者參與訓練的積極性,護理人員也需不吝贊賞和表揚,對表現積極、意向良好的患者予以鼓勵,并鼓勵患者之間互相溝通、交流,或者邀請已從康復訓練中獲益的病友現身說教,分享長期訓練獲益的過程,并根據其自身經驗向患者推薦適宜的運動項目,從而增強患者康復訓練的信心。1.2.1.3準備階段。患者已準備在近期內開始運動,但難免缺乏足夠的毅力。護理人員可以爭取獲得家屬的配合,要求患者在家屬面前簽署規律運動的書面承諾書,并粘貼在病區護患溝通欄目上,家屬也要全程陪同患者,可以督促患者每日記錄訓練日記,增強患者堅持規律運動的意愿。1.2.1.4行動階段。患者進入運動階段后要繼續強化家庭支持和監督,同時要根據患者訓練時的反應及時調整訓練計劃,或者可以適當制定獎懲制度。護理人員要定期檢查患者每日運動情況,適時給予物質或精神鼓勵,以提高患者的訓練信心,同時也激勵其他未成功進行運動訓練的患者。1.2.1.5維持階段。該階段患者的訓練行為已基本穩定,護理人員對患者取得的行為要給予肯定。患者出院后要加強隨訪,如電話、家訪、微信等,隨時與患者及家屬保持聯絡,以便及時指導患者調整訓練計劃,更好地鞏固康復訓練成果。1.2.2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1)觀察比較2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患處活動功能和疼痛程度,將腰椎、頸椎、膝關節等患處的活動度劃分成4級進行記分,可正常活動為0分,有輕度活動障礙為2分,有中度活動障礙為4分,有嚴重活動障礙為6分。疼痛程度則以10cm的自制視覺模擬標尺進行評估,共包括2項:叩壓痛和活動痛,無痛為0分,疼痛越嚴重則分值越高,共10分[4]。(2)比較2組的訓練依從性,評價標準為[5]如下,完全依從:可遵醫囑定時定量且高質量地完成訓練內容;部分依從:患者需要被動引導督促才能完成訓練,偶有不規范訓練現象;不依從:未能嚴格遵循醫囑開展康復訓練,常常中斷訓練計劃。總依從率=(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分別采用t、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康復專科醫院護理工作模式思考
【摘要】目的探討康復專科醫院護理工作模式,以期為康復專科醫院護理工作人員提供新的護理工作模式參考。方法根據康復專科醫院大多數患者日間在康復訓練區訓練,午間和晚間在病區治療和休息時間較多的特點,實施康復專科護士指導下的責任制整體康復護理,采用APN排班模式,依據康復護理工作模式的理論框架[3],修訂崗位職責及工作流程,以形成規范化的康復專科醫院護理工作模式。結果采用康復專科護士指導下的責任制整體護理工作模式后,醫生、治療師、患者對此護理工作模式的滿意度提高,康復護理延伸訓練有效開展,康復護理工作質量逐步提高,護理人員主動工作的積極性提高。結論康復專科護士指導下的責任制整體護理工作模式,彌補了傳統工作模式的不足,提高了康復專科醫院康復護理工作質量。
【關鍵詞】康復專科醫院;護理工作模式
近年來康復醫學事業在我國迅速發展,各級醫院已設置專業的康復醫學科,但大多醫院尚未建立規范、系統的康復護理工作程序。我院康復護理工作近幾年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現對康復專科醫院康復護理工作模式做以下探討,以期為康復護理學科的改革和發展提供參考。康復患者治療的特點為:日間以康復訓練治療為主,午間以臨床治療護理,晚間休息時間較多。2014年我院開展了由康復專科護士專人指導康復護理延伸訓練,責任護士負責全面治療及護理的工作模式,經過臨床實踐存在以下問題:(1)康復專科責任護士分管患者較多,對患者的病情、治療掌握不全面,影響患者滿意度。(2)責任護士負責患者的全面治療及護理,康復專科護士負責康復指導,這種責任分工的模式不利于護士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治療及康復護理。(3)護理人力資源分布不合理,病房康復護理延伸落實不佳。(4)護士工作積極性不高,康復護理技能提高不大。2015年3月以來我院改進了康復護理工作模式,實施了由康復專科護士指導下的責任制整體康復護理工作模式,成效明顯。
1方法
1.1組織結構
1.1.1人員的組成與配備
按照康復病房護理人力配置要求床與護理人員比例為1:0.45[2]。如康復科室編制床位30張,配置護理工作人員14人,平均在康復病區工作4年,可設康復專科護士1~2名,康復責任護士4~6名。康復專科護士及康復責任護士均達到護理部要求的任職資格。
運動康復護理管理在骨折患者中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運動康復護理管理模式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100例老年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干預模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早期運動康復護理管理模式干預,時間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Fugel-Meyer量表(FMA)評分、生活自理能力優良率及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結果:干預后,兩組患者上、下肢FMA評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SAS評分及SDS評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老年骨折患者應用早期運動康復護理管理模式,可有效緩解負性情緒,改善肢體功能,促進自理能力的恢復。
【關鍵詞】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老年;骨科;早期運動康復護理;生活自理能力;負性情緒
骨科康復為專門研究骨科傷病患者綜合性康復治療的學科,是以手術、假肢、功能鍛煉等為干預手段,幫助患者實現肢體功能的康復[1]。董倩等[2]研究認為,對剛結束治療的骨科患者實施有效的肢體功能鍛煉具有重要作用,盡早被動或主動鍛煉,可有效改善骨折部位纖維粘連,有利于肢體功能恢復。早期運動康復護理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機體功能障礙,減少肌肉萎縮,提高患者的神經功能,在神經內科疾病治療中較為常用。本研究通過將早期運動康復護理管理模式應用老年骨科患者術后恢復中,借以觀察其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自理能力及負面情緒的影響,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老年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干預模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66.55±3.25)歲;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4例,下肢骨折26例。觀察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66.69±3.20)歲;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5例,下肢骨折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術前不存在肢體功能障礙;(3)半年內沒有接受過相關手術。排除標準:(1)患者伴有肝、肺、心等臟器的嚴重損害;(2)患者存在有精神或者是溝通障礙,不適合參與研究。
1.2方法
無痛病房護理管理在創傷骨科患者的應用
摘要:目的分析無痛病房護理管理模式在創傷骨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2月~2018年4月,醫院創傷骨科收治的住院患者242例,按照住院順序分為2組。對照組120例行常規管理,觀察組122例行無痛病房護理管理模式。對比2組疼痛管理質量指標。結果觀察組第1、2、4日疼痛水平以及住院鹽酸羥考酮使用劑量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急性疼痛、睡眠障礙、可引起疼痛并發癥、便秘、繼發性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無痛病房護理管理模式可以明顯減輕創傷骨科患者疼痛水平,減少鎮痛藥物使用量。
關鍵詞:骨科;創傷;無痛病房;護理管理
疼痛是一種生命體征,一種不適的感受。疼痛會導致應激水平上升,與內分泌、循環紊亂相關并發癥如睡眠障礙、血壓上升、心血管事件、便秘有關。疼痛是骨科常見癥狀表現,特別是手術患者,疼痛持續時間長、感覺強烈,疼痛是導致患者無法開展康復訓練的重要原因之一[1]。為進一步提高醫院創傷骨科疼痛管理水平,醫院嘗試建設無痛病房護理管理模式,取得較好的效果。本文采用對比分析,以2017年2月~2018年4月于本院創傷骨科收治的住院患者242例,評價無痛病房護理管理模式的實施效果。現報告如下。
1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本院創傷骨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入組。納入標準:①創傷骨病,住院治療,預計住院時間超過1w;②認知精神正常,可進行疼痛的評價;③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分期手術;②預計住院時間≤1w;③認知精神正常,無法進行疼痛評價;④拒絕參與研究。入選對象242例,按照住院順序隨機對照分組。A病區,對照組120例,其中男71例、女49例,平均年齡(38.4±11.2)歲。骨折部位:四肢骨折94例,其他36例。保守治療24例,手術治療96例。B病區,觀察組122例,其中男72例、女50例,平均年齡(39.4±10.6)歲。骨折部位:四肢骨折93例,其他39例。保守治療30例,手術治療92例。2組對象性別、年齡、骨折部位、治療方法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康復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恢復效果探析
摘要:目的: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觀察其臨床護理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1~2019年1月期間住院治療的7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人數均為35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其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3個月下腰痛功能評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術前兩組下腰痛功能評分比較,組間數據差異不明顯,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下腰痛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明顯,P<0.05。結論: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早期實施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患者腰腿痛等癥狀盡快緩解,顯著改善其臨床癥狀,提升其生活質量,建議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恢復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discherniation,LDH)是一種骨科常見病,是引發下腰痛的常見原因,一般通過手術療法治療可獲得明顯效果,但部分患者術后由于瘢痕組織形成、硬膜周圍纖維化,引發神經根粘連、局部硬膜囊受壓、活動受限,有再次引發坐骨神經痛等癥狀的危險,嚴重影響長期療效[1]。隨著近年來康復治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何將其運用到LDH術后護理中,以防止壓迫與粘連,成為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次研究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LDH患者為研究對象,在其術后早期實施康復護理干預,與傳統護理模式對比兩種護理方式對患者術后恢復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礎資料。研究對象為70例LDH患者,均為我科門診在2018年1~2019年1月之間收治,隨機對其進行分組,每組人數35例,對照組有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為76歲,平均(50.25±3.56)歲,病程最長20個月,最短為2個月,平均為(9.2±2.8)個月,椎間盤突出部位:2例L3~L4,12例L4~L5,21例L5~L6;觀察組有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為76歲,平均(50.29±3.13)歲,病程最長18個月,最短為1個月,平均為(9.1±29)個月,椎間盤突出部位:2例L3~L4,11例L4~L5,22例L5~L6。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與椎間盤突出部位等)對比,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2]納入標準:患者均表現為下肢肌力降低、腰部壓痛、感覺減退等臨床癥狀;經核磁共振成像、CT與腰椎平片等檢查確診,與LDH臨床診斷標準相符。排除標準:排除腰椎不穩者;排除單純椎間盤突出者;排除不能主動配合研究者。
1.3方法。對照組LDH患者35例實施傳統護理干預,為患者實施健康教育,術后普及相關注意事項,給予心理疏導等。觀察組LDH患者35例在其基礎上增加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其內容包括:①術后3d之內,指導患者行早期被動訓練,以降低神經根粘連發生率,避免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引導患者家屬配合護理工作,協助患者進行被動抬腿練習,注意期間保持膝關節伸直,將腿抬至30°~60°,時間為15s。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背伸、環轉等練習,如術后疼痛有所緩解,可適當增加抬腿練習的次數與幅度。每組訓練之間間隔6h,每次進行3組訓練。②術后4~14d之間,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適當增加練習內容,關注腰背部柔韌性的提升,指導其頭、臀、足與肩部貼近墻面,每次持續5min,每日2組,每組共3次。協助患者在仰臥位下行髖關節屈伸運動,屈曲髖部,使膝關節與胸部靠近,每日3組,每組共5次。③術后15~28d之間,指導患者適當下床活動,逐步增加腰背部訓練強度,根據腰背肌五點式進行練習,在患者仰臥位下進行上肢屈肘、髖與膝訓練,實施雙足、枕骨支撐訓練,另外還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腰背部舉高訓練,每次停留時間為3s,每日3次。
疼痛護理管理在骨科創傷患者中的應用
骨科創傷患者主要是急診入院后進行分診轉至本科室進行治療,臨床表現主要以患處痛感強烈、出血、骨折等,一般還會伴有心率加快或血壓升高等臨床表現[1]。骨科急診創傷患者最大問題為疼痛,若其疼痛未及時得到緩解,會導致其治療和護理依從性降低,嚴重者還會因疼痛引起休克或驚厥等不良事件,使得治療難度升高,對其預后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2,3]。基于此,本研究在在骨科急診創傷患者護理中應用疼痛護理管理進行干預,干預后發現效果良好,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緩解,現做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研究從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診治的急診創傷患者中抽取57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其護理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29例,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齡18~68歲,平均(49±5)歲;致傷原因:10例交通意外,9例重物擊傷,6例機械絞傷,4例其他。研究組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齡18~70歲,平均(49±5)歲;致傷原因:10例交通意外,8例重物擊傷,5例機械絞傷,5例其他。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觀察比較。
1.2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進行干預,給予其病情觀察、體征監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護理及對癥處理等干預措施。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患者疼痛護理管理進行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闡述。①建立疼痛護理管理小組,小組由護士長及8名護理人員組成,護士長主要對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進行分配和組織,8名護理人員中由資歷最高的兩位擔任組長,其余6名均分為兩個小組成員,也就是各小組的責任護士,配合組長完成疼痛護理管理工作,小組成員均接受過關于疼痛護理管理相關專業知識及技能,且均考核通過后納入小組。②責任護士需在患者入院2h內對其進行疼痛評估,并將評估時間、患者疼痛因素及性質、疼痛評分和疼痛持續時間等信息記錄在疼痛評估護理記錄單上,同時對患者產生的不良情緒、治療依從性、用藥不良反應等情況進行觀察記錄;評估記錄后將情況反饋給醫生,根據醫囑給予患者相應鎮痛措施進行干預。③骨科急診創傷患者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待其術后對其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察,手術結束后每間隔2h對患者進行1次疼痛評估,若患者疼痛評分≥5分應立即匯報給醫生給給予相應鎮痛措施進行干預;按照這一頻率連續干預10h后,若患者疼痛評分低于5分以下則改為間隔4h評估1次。④護理人員需做好病房管理,確保患者休息病房的安靜,并將病房的溫度、濕度及光線控制在適宜程度,使得患者在舒適的環境中休息,心里情緒波動得到一定安撫,從而使得其疼痛感得到緩解。⑤給予體位護理進行干預,責任護士應根據患者患處情況將其體位調整至合理舒適的狀態,并對患者的活動進行控制,必要情況可采取適度的制動措施,對患者的肢體進行固定;若患者出現肢體腫脹情況,可適當將其腫脹的肢體進行抬高。⑥若患者術后采用靜脈鎮痛泵或神經阻鎮痛泵措施進行鎮痛,護理人員應按照醫囑控制鎮痛泵中藥物劑量,穿刺時應避開患者患肢,做好導管護理工作,避免出現導管脫落、扭曲等不良事件。⑦做好疼痛護理管理相關健康教育,分別在患者入院前、術前、術后對其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講解疼痛產生原因,告知其這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正視疼痛,然后在講解鎮痛的相關方式及注意事項,鼓勵其配合醫護人員相關鎮痛干預。
1.3觀察指標:觀察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疼痛情況,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其疼痛評分進行評估,總分0~10分,0分為無痛,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強烈。在患者出院前1d對其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應用我院自制的骨科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主要對護理人員的基礎護理、專科護理、護理質量及服務態度等進行評估,問卷總分100分,低于60分為不滿意,60~75分為一般,76~85分為基本滿意,86~100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度=(基本滿意+非常滿意)/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選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