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資管業務商業銀行資產管理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投資者理財需求轉型
近年來,越來越多投資者將目光轉向具有收益固定、安全性較高特點的銀行理財產品之上。同時,基金、保險、券商、信托等金融機構在資產管理產品上不斷推陳出新,使得投資者對投資品甄選“眼光”愈加挑剔,提出涉及收益性、風險性及流動性的全方面、多角度的個性化需求。
(二)同業創新日趨激烈
由于理財產品具有市場化定價機制,各家商業銀行對于理財產品價格競爭十分激烈,各家銀行均希望通過提高產品收益博取客戶青睞,進而以理財產品為抓手,聯動托管、投行、負債等多方面業務。為支持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各家商業銀行在理財資金投資運作創新上亦步亦趨。此外,理財資金投資通道也從最初的信托逐漸發展為信托、券商、基金、保險等多種類型。
(三)市場風險端倪初顯
盡管各類資產管理產品說明書上均有“非保本”等相關字樣,但現階段“剛性兌付”依然是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因為現階段率先打破“剛性兌付”者將面臨巨大的聲譽風險。然而,這種“潛規則”卻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投資者,使其投資期望與產品實質相背離,從而進一步提升無法兌付產生的聲譽風險,并且將風險擴散至與該產品相關的任何機構。換言之,原本已充分揭示風險的產品說明書對于投資者的實際風險提示作用削弱,原本只扮演代銷渠道角色的機構卻要承擔產品兌付風險。事實上,近年來發生的數起信托兌付風波已充分表明資管業務風險已嶄露頭角,雖尚未蔓延至銀行理財產品領域,但其影響可見一斑。
二、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銀行資產管理行業研究
為進一步分析研究銀行資產管理行業特征,在此借助國際上流行的行業研究工具———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對該行業進行分析。
(一)行業進入壁壘
這里可將行業進入壁壘分為行業內壁壘及行業間壁壘兩個方面:一是行業內壁壘,最初銀行理財產品主要由大型商業銀行集中發售,但隨著近年來中小股份制銀行乃至農村商業銀行的蓬勃發展,理財產品發行機構層出不窮,行業內壁壘降低;二是行業間壁壘,起先銀行、基金、信托等產品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其在不同的投資領域也可謂是“術業有專攻”,近年來產品邊界則變得模糊,尤其是近年通道業務的興起,使得銀行理財資金與其他金融機構合作愈加廣泛深入,行業間壁壘也有所降低。
(二)替代品威脅
就其收益特征而言,銀行理財產品的替代品主要是集合型信托計劃、券商集合理財計劃、債券型理財基金以及投連險產品,多種多樣的投資替代品以及相類似的風險收益特征使得銀行理財產品面臨著較大的競爭威脅。
(三)買方議價能力
銀行理財產品的買方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在議價能力上也因人而異。大型機構投資者以及高凈值個人投資者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可單獨向銀行定制產品滿足個性化需求,而小型機構投資者以及普通個人投資者則議價能力較弱,但仍擁有在不同銀行間選擇產品的主動權。整體而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買方依然具有一定議價優勢。
(四)賣方議價能力
作為理財產品的發行主體,商業銀行因其自身資源稟賦不同而呈現差異化議價能力。大型商業銀行因其自身優勢具有較強勢的議價能力,而中小型商業銀行或者農村商業銀行則通常為爭攬客戶而發行高收益理財產品,削弱自身議價能力。
(五)行業內競爭現狀
正如在上文行業進入壁壘中所言,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無論在同業內競爭還是同業間競爭都十分激烈。
三、未來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發展趨勢預測
綜上所述,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具有獨特魅力,不但吸引各家銀行競相折腰,更是吸引基金、券商、信托、保險等同業機構的垂涎,然而各路諸侯蜂擁而至帶來的結果是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在此,筆者根據對現階段銀行資產管理行業分析,對未來資管行業發展的幾大趨勢進行預測。
(一)資管業務步入微利時代
在發展伊始,銀行資管業務為商業銀行帶來巨大利潤空間,并且帶來多方業務聯動,然而隨著競爭環境的日益激烈以及投資者需求的改變,這一利潤空間終將被壓縮。優質的投資項目一經出現即被迅速搶奪,業務結構的創新在帶來短暫的巨大規模效益后,也將因“均值回歸”趨勢而步入常態,故以規模驅動利潤將成為一大趨勢,但規模提升帶來的邊際報酬遞減效應將更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就如同價值規律,供給的增加以及需求結構的改變終將降低商品的利潤,同質化的產品競爭以及投資者需求的改變也終將使得銀行資產管理業務進入微利時代。
(二)剛性兌付將被打破
盡管在現階段,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依然是業內所暗自堅守的“潛規則”,然而,隨著競爭日趨激烈帶來的理財產品利潤的壓縮,終將會促使一些商業銀行在利潤驅動下提高風險容忍度,投向風險較高的投資品種,而此類投資品的風險暴露將會使得剛性兌付變得異常困難。另外,投向高風險投資品種也將逆向推動商業銀行在風險揭示、投資者教育等方面引導“剛性兌付”理念的消弭。從投資者角度而言,現階段處于資管業務發展的中前期,因投資者教育處于相對初級階段以及對金融產品理解深度及廣度的限制,投資者不可避免地對“剛性兌付”抱有理所當然的態度,但隨著資管業務的發展,投資者也將日趨成熟理性,加之合理的引導后,“剛性兌付”理念也將去之不返。
(三)銀行資管業務面臨轉型
銀行理財產品本身即是先期表征及測試利率市場化的有效工具,但未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完全放開,理財產品將會為表內存款業務所替代,故商業銀行也將面臨資產管理業務的戰略轉型,資產管理業務將回歸“受人之托”的本源。此時,商業銀行的渠道優勢及牌照優勢則成為資管業務的核心。筆者認為,代客受托進行金融衍生品、私募股權、藝術品等另類投資,以及結合自身專業優勢為投資者定制家族信托、現金管理計劃、專戶理財計劃等財富管理與傳承業務將成為利率市場化之后商業銀行資管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創新依舊是主要驅動力
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有別于傳統的銀行資產負債業務,具有交易結構復雜、交易對手多樣的特點,這也就意味著創新是其不斷發展的源動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并將其付諸實踐的市場參與者,將在第一時間占有市場份額,分享創新帶來的超額利潤,然而由于行業壁壘低,創新迅速被模仿,超額利潤也將被攤薄,進而刺激新一波的創新。因此,“創新—實踐—模仿—再創新”是資管行業業務發展的重要脈絡,不斷創新是驅動業務發展的主要動力。
四、商業銀行業務發展建議
在傳統業務發展受阻的環境下,大力發展資產管理業務成為商業銀行獲取新型利潤增長點的有效手段。基于資產管理業務特點及發展趨勢,筆者提出幾點銀行發展資產管理業務的建議,以供參考。
(一)優化資源配置,為資管業務提供“指南針”
資產管理業務說到底是一個資源為“王”的行業,客戶資源、項目資源、合作機構資源多項并舉。近年來,國內多家商業銀行通過事業部制改革整合資產管理業務資源。為推動資產管理業務向縱深方向發展,建議銀行可進行如下業務及資源整合:一是業務條線的協同,準確定位產品發售、項目提供、投資運作、合規審批、風險管理等各條線業務職能,充分發揮條線間協同配合作用,提升業務推進效率。二是潛在資源的挖掘,積極向分行、支行等經營單位培訓推廣資產管理業務,利用經營單位業務“觸手”及信息“媒介”作用,深入挖掘拓展包括客戶、項目、通道機構等多方面資源潛力,樹立行業品牌,讓資產管理業務更“接地氣”。三是審批流程的優化,在“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資產管理行業,第一時間掙攬業務資源就要求適當優化審批流程,迅速把握市場機遇。
(二)強化創新機制,為資管業務提供“助推器”
綜上所述,創新是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故建議大力推動業務創新,贏得市場先機:一是密切跟蹤市場動態,業務人員積極關注包括客戶需求、產品設計、交易結構等資產管理業務同業創新動態,提升市場敏感性,并適時將市場動態向分行、支行等經營單位進行傳導;二是加強自主創新研究,建立專業化團隊進行資產管理產品創新研發,提升產品創新技術凝聚力,并將成型的產品迅速通過業務部門及經營單位進行宣傳推廣,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個性化、專業型資產管理品牌;三是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對于創新卓有成效的創新團隊,從考核上給予一定傾斜,進而提升全員創新積極性。
(三)布局業務轉型,為資管業務提供“方向盤”
利率市場化對于銀行資產管理行業可謂一把“雙刃劍”,市場化價格機制既為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形成更具競爭力的市場環境,但完全市場化后存款的替代效應又將對以理財產品發行為主的銀行資產管理行業帶來巨大沖擊。因此,建議銀行對資產管理業務轉型提前布局,嘗試將傳統的以理財產品為核心的銀行資產管理業務轉型為以理財產品為主力,兼顧另類投資、資本市場理財、專戶個性化服務、私人銀行財富管理的全方位財富管理業務,擴大資產管理業務的外延。
(四)加強風險管理,為資管業務提供“安全墊”
資產管理業務因其交易結構相對復雜、交易環節較多的特點,所涉及的風險也更為廣泛。資管業務的風險來源于多個方面,從產品發行面臨的法律風險、操作風險和兌付風險,到投資運作帶來的交易風險、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不一而足。因此,風險防控貫穿于資產管理業務的方方面面。考慮到前期發生的數只信托“違約疑云”已為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敲響警鐘,建議從如下幾個方面加強風險把控:一是明確風險責任人,從產品發行到投資運作,明確相關條線作為相關風險責任人,實現風險歸因;二是進行精確化風險管理,由于資管業務涉及環節較多,而每個環節所面臨的風險點又具有個性化、專業化的特征,因此,建議風險管理遵循“統籌安排,細化分工”的原則,風控部門統一安排,各業務條線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承擔具有針對性的風險把控職責;三是強化投后風險跟蹤,由于市場環境的復雜多變,原本資質較優的投資項目可能因為經濟環境的更迭而發生風險遷移,因此建議參照信貸業務標準進行投后管理,避免相關條線部門“一投了之,放任不管”的觀念。“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商業銀行資產管理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緊抓市場機會、加強資源整合、不斷開展創新,如此方可有效避開激烈的競爭“紅海”,駛入廣闊的價值“藍海”。
作者:王哲 單位:交通銀行北京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