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固定資產預算管理模式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長期以來高校固定資產的管理一直存在與預算管理脫節問題,并引發資源嚴重浪費的現象。在2015年新預算法提出的原則和要求下,建立與固定資產績效相結合的預算管理模式,將固定資產使用績效納入預算管理的范圍,以達到固定資產的動態管理和資源優化配置,將成為高校固定資產管理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高校;固定資產;績效;預算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預算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相較于舊預算法,新預算法首次將績效管理以法律的形式融于政府收支行為明確將“提高預算績效”列入預算草案及預算執行情況審查結果報告的內容,并補充規定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應當對預算支出情況開展績效評價,預算編制應當按照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的政府收支分類科目、預算支出標準和要求,以及績效目標管理等規定,根據其依法履行職能和事業發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資產情況進行編制。與傳統預算管理方法不同,預算績效管理將績效理念融入傳統預算管理流程中,包括預算編制、執行、過程監督、結果評價等,是一種動態的管理方法。高校屬于基層預算單位,經費來源主要為財政撥款,高校固定資產的形成主要是公共財政預算分配的結果。按預算績效管理的要求,固定資產管理的目標就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及固定資產利用的最大化。因此,建立與固定資產使用績效相結合的預算管理模式,實現存量與增量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是高校管理固定資產,提高資產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徑。
1目前高校固定資產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高校固定資產是學校進行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的物質保障,目前高校對固定資產的管理普遍停留在看帳管資產的靜態管理模式,其主要特點就是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脫節,財務部門主要對固定資產的價值進行核算,總務處、后勤管理部門、圖書館、科研處、實驗管理處實行對固定資產實物的歸口管理,具體使用和占有部門又在各科室、教研室和實驗室。這樣造成固定資產管理的多頭交叉管理,但又無專一統籌管理部門,從而導致固定資產賬實不符的現象。從近幾年財政部門加大對國有資產清查的力度來看,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家底不清、賬實不符的問題普遍存在,購置資產的不合理,報廢手續的不齊全,隨意處置資產,導致固定資產嚴重浪費,國有資產流失嚴重。
1.1固定資產核算范圍不全面
2012年,財政部、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財務制度》,要求2014年各高校正式實施。《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對高校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提出了要求,但對于固定資產各大類(除圖書、檔案、文物和陳列品、動植物)如何計提、計提年限等并未做明確要求,導致高校對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普遍缺乏參照,甚者部分高校仍未開始計提折舊這項工作。按照《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固定資產累計折舊沖減“非流動資產基金”科目,并不計入預算部門的當期支出,所以是一種“虛提”方法。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引入“虛提”固定資產折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真實地反映了固定資產的價值,解決了高校固定資產賬面價值一直虛高的問題,但如果能進一步將計提折舊與各預算部門的當期效益掛鉤,對高校固定資產的管理將會更有益處。
1.2固定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脫節,重錢輕物現象突出
固定資產重分配,輕管理,爭著要資金、要項目,支出形成資產后能不管就不管。固定資產的經費來源主要是依靠財政撥款,在目前經費預算編制的過程中,側重強調控制支出增幅,項目可行性及預算增量的變化,并未對現有存量資產進行考量。固定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脫節,加上各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協調,導致單位在進行資產配置時,經費分配向置一些價高、檔次高的資產傾斜,盲目追求資產設備的數量和檔次,出現設備重復購置、閑置浪費的現象。目前財政部門普遍加大對預算執行情況的監控跟蹤,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資產購置的隨意性[1],有些部門甚至為了保證預算完成率,在經費下撥之后,并沒有將其用于當時申報的設備,隨意調整預算購置明細。
1.3信息共享資源網絡缺失,資產浪費嚴重
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可以覆蓋整個學校乃至其科研機構信息網絡平臺,由于信息不對稱,無法將校內資產配置情況及校外資源共享給其他部門,導致在預算申報時,各科室、實驗室僅根據自己部門的需求進行采購,難以共享使用,導致重復配置、閑置浪費、占有使用不公現象。大量前期購置的設備閑置任意擺放,由于昂貴的維修成本及日新月異的更新換代技術,閑置的資產使用年限遭人為的縮短,導致這些設備更容易遭到淘汰,資產浪費嚴重。
1.4資產處置缺乏監控機制
《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中要求高等學校對固定資產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清查盤點。年度終了前,應當進行一次全面清查盤點,保證賬、卡、物相符。由于目前高校資產普遍資產數量多、金額大,相應的預算監控機制缺失,導致這項工作難于開展。在近幾年的清產核資審計中,對固定資產盤虧的處理不當也是突出問題之一。很多部門當資產為自有物,隨意處置,報廢、減少、注銷、捐贈也未經過資產管理部門和上級部門報批。非經轉經的固定資產也未按要求進行評估,出租、出借、轉讓手續不齊全或根本未辦理[2]。資產被經營單位無償占用和使用,資產的投入得不到合理補償。
2固定資產使用績效與預算管理模式相結合的必要性
預算法的修訂提高了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加大了預算分配的透明度,強化了預算管理與資產管理的聯系,并且將績效納入預算管理范圍。目前高校的預算編制需人大審議,并接受社會各界的輿論監督,使得各高校在申報資產購置計劃時也要謹小慎微,在資產購置的可行性、合規性均需要合理的說明,從而在資產購置經費預算的年度計劃分配及日常運維方面得到較合理、有效的控制。推進預算管理與資產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利用現有的資產管理系統的信息共享平臺,運用資產預算和統計報告對資產使用情況進行分析,使資產的配置與單位年度工作計劃及使用部門的需求充分結合,從而實現資產配置的科學性、合理性,資產處置的合規性。績效預算是預算改革的方向,是促進社會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手段。尋求與預算管理相結合的資產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績效評價制度,不僅是將各類資產的運行結果體現在預算考核的范圍,而且要將資產需求與產出效益都能體現在整個預算系統中,有利于上級主管部門對單位資產進行有效的監控和績效考評,防止國有資產的浪費和流失。
3基于固定資產使用績效的預算管理模式的構建
3.1預算管理組織架構及運作模式
預算績效管理是全員參與的全過程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專門的預算管理機構保障預算績效目標的實現。預算管理機構包括預算的執行部門、預算管理辦公室、預算管理委員會。3.1.1預算管理辦公室預算管理辦公室為預算決策提供支撐的部門,由各單位財務部門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或后勤、總務部門組成。財務部門主要把握對資金支出的合理性、預算經費分配的可行性、績效目標設置的科學合理性等;后勤、總務部門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需利用現有校內、校外信息網,結合現有存量設備的利用情況,對各預算執行部門上報項目中資產配置的合理性、可行性、必要性進行綜合考量。兩個部門形成綜合意見后,反饋至預算評審及績效評價工作小組。
3.1.2預算管理委員會
預算管理委員會是校內預算的決策機構,需要由一位固定、唯一的副校長牽頭帶領,避免出現資產的多頭管理、交叉管理。小組成員需包括圖書館、實驗室、總務部門、科研部門、審計部門、財務部門等部門負責人。審計部門是監督部門,負責對固定資產的財務和內控審計。財務審計涉及到定期檢查固定資產的存量及增加變動情況,賬實相符情況;內控審計主要是檢查固定資產管理相關規章制度的制定、執行情況,設備采購、處置的流程審批情況。圖書館、實驗室、總務部門、科研部門等部門是資產使用歸口部門和管理部門,主要對校內預算反饋的資產購置意見進行核實,定期對占有和使用存量資產進行盤點等。財務部門是資金的分配部門,負責對整個學校的預算資金進行總體的額度控制,保證分配至各部門經費的合理性、可行性。預算管理委員會負責對校內預算反饋的意見進行復核,對校內預算提出的資產購置意見進行核實、修正,形成最終部門預算明細及其資產配置調整意見,并將最終結果反饋至預算管理辦公室。預算管理委員會可設立在財務部門。
3.1.3跟蹤并監督預算執行情況
校內預算管理辦公室將控制數下達至各預算執行部門,并要求預算執行部門按調整后預算進行資產購置,根據現有學校資產配置情況實現資源共享。預算批復資金下達后,預算執行部門應嚴格將預算資金用于固定資產建設,并將采購的資產信息及時傳遞給資產管理部門,資產管理部門根據預算執行的結果,統計資產增減變化數據,為預算執行、調整提供參考數據。同時,資產管理部門負責跟蹤預算執行情況,包括采購計劃安排,資產配置,使用、維護、處置以及資產清查等工作。年度終了時,形成年末資產總體情況報告,與部門決算相輔相成[3]。
3.1.4固定資產績效考評
預算管理委員會根據預算申報的績效目標設置,通過運用相應的績效評價方法及評價體系,根據評價內容和標準,對固定資產使用的產出結果、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預算執行情況等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反饋給資產管理及使用部門,以便能及時掌握最新動態,將固定資產由靜態管理轉化為動態管理,為提高固定資產的績效,實現資源的共享及優化配置提供依據。
3.2保障預算管理模式的運行機制
3.2.1信息共享機制
信息共享平臺是分析預算申報過程中資產購置是否合理、可行的重要依據。通過集合校內各使用部門的資源及校外共享平臺,借助政府公共網絡平臺,實現內外部資源共享,提高資產使用效益。所以,加強固定資產信息化建設,推動多種類型平臺建設,對高校資產“專管共用、統管共用”的資產管理模式起著重要作用。
3.2.2部門保障機制
新預算法下固定資產管理模式的運作,要避免以往多頭管理、交叉管理的問題,需要建立一個統籌規劃和管理的部門。如設立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作為全校專門負責校內固定資產的統籌規劃部門,管理人員隊伍需具備相應的業務水平,具有較高的素質和技能保障固定資產的績效運作。
3.2.3跟蹤監控機制
以審計部門為主要承擔主體,在源頭及過程中對資產的使用行為進行監控,主要負責學校內部控制審計及固定資產采購、使用、處置是否符合程序,定期檢查資產的存量及增減變化,資產是否存在非正常的減少、毀損及消耗,資產是否達到預期效益等。
作者:陳芳 單位:廣州醫科大學
參考文獻:
[1]蔣澤生.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改革的思考[J].財會通訊,2009(5):71-73.
[2]李華軍,鄒富發,張玉蕾.基于績效視角的高校固定資產管理模式研究[J].會計之友,2011(02):50-52.
[3]陳彥清,陳清豪,張界新.基于預算管理為中心的高校資產管理新思路[J].會計之友,2009(0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