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康復機構運營管理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各類機構服務類型與運營現狀
1.1調查概況
本組調查中,非營利機構占總數的88%,營利機構占12%;公立機構占86%,社會資本創辦的占5%,其他資本占9%。殘聯主管的機構占48%,衛生行政部門主管的占37%,企業單位主管占3%,民政部門主管占2%,其他(事業單位、總后勤部、農墾)占10%;三級醫院占64%,二級醫院占36%。雖然此次調查為向來自全國參加“2013年中國醫院協會醫療康復機構管理分會年會”的專家隨機發放,但是由于參會學者多為當地學科帶頭人或者康復科負責人,所以本次調查的康復機構多為大型、綜合性機構,其中,省級康復機構占23%,地區級占23%,縣級占52%,社區康復機構占2%。
1.2服務種類
綜合被調查機構的數據,可以將康復機構提供的康復服務分為以下4類:急性期康復、門診康復、住院康復、社區康復。
1.2.1急性期康復
急性期康復是指在傷后或者手術后24h內開展康復服務。及早進行康復訓練,不僅可以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縮短恢復期,還可避免一些并發癥發生。根據此次我們抽樣調查的醫院數據,全面開展多病種全面早期康復的占全部被調查機構的7%,開展部分病種早期康復的占44%,僅有個別科室對個別病種開展早期康復的機構占49%。三級醫院開展早期康復較為全面,二級醫院多為部分開展早期康復。60%省級康復機構開展了多病種早期康復,地市級康復機構這個比例達到80%,而縣級康復機構多針對個別病種開展早期康復。
1.2.2門診康復
門診康復是指患者僅僅到康復站或者康復中心接受康復服務。這些患者多為老年人或者身體功能較好。此類康復需求較大,可除了社區康復站開展較多外,綜合性康復機構內開展較少。本調查中,70%的機構開展了門診康復。95%的三級醫院開展了門診康復業務,門診量約為36.87萬人次;約70%的二級醫院開展了康復門診業務,門診量為22.6萬人次。省級、地市級與縣級康復機構開設康復門診業務的比例分別為60%、67%和59%,康復門診就診人次分別為38.67萬人次、19.5萬人次和18.22萬人次。
1.2.3住院康復
這是我國最為常見的一種康復服務模式,各三級醫院都配備了康復科室。不過目前來看,各個科室中,康復治療專業人員配備較少,從業人員業務、專業水平偏低,缺少科研能力,治療過程不規范和沒有標準化,尤其是沒有形成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臨床路徑流程。這些都是制約著大型綜合性康復機構和醫院康復科室發展的瓶頸。
1.2.4社區康復
社區康復是患者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維持前期康復效果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我國康復資源不足的重要手段。截止到2012年底,共在901個市轄區和2014個縣(市)開展了社區康復工作,累計已建社區康復站的社區總數21.4萬個,配備37.9萬名社區康復協調員。
2各類康復機構運營現狀
2.1康復治療場地面積
本調查中的康復機構,除超大型康復機構外,各類康復機構建筑面積多在5000m2以下,尤其以2500m2以下居多。三級醫院康復治療場所平均面積為4435.72m2,二級醫院為903m2。省級康復機構康復治療場所平均面積為6073.49m2,地市級為2255m2,縣級為1193.89m2。其中,省級康復機構的康復場所面積通常高于5000m2,地市級多集中于2500~5000m2,而縣級多低于2500m2。
2.2康復病床配置
三級醫院康復病床數平均191.53張,二級醫院平均50.63張。其中二級醫院多在100張,而三級醫院大多超過300張。但是在專門的康復機構中,病床數目情況不容樂觀。擁有專門康復病床的省級康復機構占總數近50%,地市級與縣級康復機構分別為56%和67%。散點圖顯示,所調查康復機構的康復病床數個別顯著離群,但依然存在集中趨勢,多集中在100張以下。
2.3業務開展情況
調查的三級醫院年收治患者數約為1136.19萬人次,二級醫院約為393.75萬人次;省級康復機構年康復患者數約586萬人次,地市級每年平均745萬人次,縣級250.92萬人次。
2.4康復機構專業人員構成情況
一個完整的康復治療小組涉及多學科專業人員,至少應包括康復醫師、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心理治療師、康復工程師、社會工作者、理療師、康復護士等。三級醫院康復醫師、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的配置比較令人滿意,但是康復工程師、心理治療師的配置比例低于50%,被調查機構沒有一所機構設置社會工作者。二級醫院中言語治療師、心理治療師、康復工程師、社會工作者、康復護士的配比都嚴重不足。省級康復機構中的康復醫師比例還需要增加,康復工程師、心理治療師的比例有待提高。而地市級與縣級的康復機構中,理療師和康復護士的數目不足。而對于社會工作者配置,雖然省級康復機構僅有一家配置了社會工作者,但這也是讓人非常高興的變化;而地市級和縣級機構中,社會工作者配比已經達到56%和32%。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醫院與專門康復機構的功能側重點不同。各康復機構康復科室中,康復相關專業從業人員的學歷普遍較低,均為專科以下學歷,僅康復醫師、心理治療師的學歷以本科為主。除了康復醫師和心理治療師外,其他相關專業從業人員的職稱半數以上為初級職稱,且從事康復專業的年限多在5年以下。
2.5設備設施利用情況
在被調查的機構中,約22%三級醫院反映,設備利用不是特別理想;而在二級醫院中,這個比例達到30%。省級、地市級和縣級康復機構中,沒有充分使用設備的比例分別是30%、22%和41%。造成設備未充分使用的前三位原因分別是:康復治療師技術素質較低;患者對康復重視程度較低,認識不到位;部分項目未納入醫保。調查顯示,28%的三級醫院、33%的二級醫院,30%的省級康復機構、56%的地市級康復機構和65%的縣級康復機構,不能滿足殘疾人的日常康復需求。
3康復機構運營的問題
本研究樣本量較大,且較為全面地覆蓋了全國中東西部的康復機構及開設康復科的醫療機構,雖然研究對象中大型、綜合性機構較多,社區及康復機構所占比例較小,但對我國康復機構的總體概況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調查結果顯示,在服務模式方面,我國康復機構呈現出“廣泛開展住院康復、大力開展社區康復、門診康復不足、多病種早期康復不全面”的形勢。調研也顯示出社會對門診康復的巨大需求,而多病種早期康復能夠縮短恢復期、促進功能恢復、避免并發癥,其重要性受到世界康復專業人員公認。兩者都需要進一步加強。即使是住院康復和社區康復等我國開展較多或正在大力發展的服務,也存在著從業人員業務、專業水平偏低、科研能力較弱、治療過程不規范等問題。在運營管理方面,根據衛計委醫政司2012年下發的《康復醫院基本標準》,可以直接得到或間接推算出康復醫院最基本的病床配置、康復治療師配置及治療面積要求。本研究調查了18所三級醫院,10所二級醫院。結果顯示,二、三級醫院平均治療面積都已達到甚至遠超過標準規定,但病床配置和二級醫院康復治療師人數沒有達到標準要求。醫院及相關康復科室負責人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自身設置。
3.1缺乏系統科學的理論支持和科學管理體系
目前我國在康復機構運營管理方面所開展的研究和理論探索較少,既沒有形成成熟的管理理論,也沒有形成系統全面的管理體系。擁有康復機構的系統或行業,殘聯、衛生、民政、人社、教育,出臺了不同的管理標準、建設標準;加上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投資舉辦養老設施等,而這些機構在為患者服務時,會出現治療技術、準入標準、服務流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異。這是當前我國康復服務行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3.2缺乏統一的行業管理標準
2012年,國家衛計委出臺了《康復醫院基本標準(2012年版)》,對康復醫療市場提供了一個比較科學可行的建設依據。但這個標準是基于衛生資源配置情況考慮的,對其他系統,如殘聯、民政、教育等建設的康復機構,未能考慮其行業特點。因此需要更高部門牽頭,形成能夠覆蓋各個行業、涵蓋不同層次、相對統一全面的國家層面的建設標準。
3.3康復專業人員數量嚴重不足
截止到2012年底,我國康復綜合性機構的數量已經突破2000家,基層康復機構達到2500余家,社區康復機構4萬余家,在3200所綜合醫院中成立了康復科室,對康復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保守估計至少需要50萬康復專業人才,而實際從事康復相關專業的人員僅數萬人。盡管全國目前有40余所大中院校開展了康復相關專業教育,但每年培養的畢業生不過700余人,再加上這些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場地等嚴重不足,人才問題是限制我國康復事業快速發展的一個主要瓶頸。
3.4康復治療師職業體系劃分不清晰
在發達國家,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等康復治療師必須在國際學會認證的學校中取得學位,得到各自專業學會認證,并通過各自專業的全國統一考試才能獲得資格證。我國康復治療師的準入過程存在很大差異,尤其是康復治療師職業體系劃分不清。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等都只取得“康復治療師”資格證,這無疑增加了專業人員系統化管理的難度、增加了專業人員晉升的難度,并給其職業發展帶來一定的困難。本次調研突出顯示了康復專業人員不足、現有從業人員學歷職稱偏低、部分機構人員配置不齊全等問題,這與職業體系劃分不明確有很大關系。
3.5從業人員待遇有待提升
康復機構從業人員待遇和康復機構收入低于同類其他醫療機構水平。67%三級醫院康復科室從業人員收入低于同地區其他醫療專業平均收入水平。綜上所述,康復機構運營管理要顧及管理科學化、康復服務專業化、專業人員隊伍合理化,以及優化康復從業人員待遇等問題。針對我國康復機構發展總體情況、設施科室定位、服務人群情況,制定出一條符合當地特色的運營機制。
作者:密忠祥 黃秋晨 劉菲 李建軍 程軍 崔志茹 李蓓 時海峰 董浩 朱愛玲 王葆華 周小躍 鮑雯 盧迪迪 李瑩 褚添翼 王萌萌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