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風險評估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觀察風險評估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018年10月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將風險評估應用于醫院感染管理中,以風險管理知識作為指導,有效分析醫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風險,爭取最大程度上為醫療安全提供保障。結果實施風險評估管理后,各科室患者泌尿道感染、外科傷口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敗血癥、皮膚感染發生率均低于管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風險評估應用到醫院感染管理中,可有效完善相關風險管理制度,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提升醫療質量,從而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和依從性。
【關鍵詞】風險評估;醫院感染管理;應用效果
風險評估是指在風險事件發生前或發生后(但還未結束),該事件給人們的生活、生命安全、財產等各個方面造成的影響和損失的可能性進行量化評估的工作[1]。醫院內感染又稱醫院獲得性感染或醫院感染,其定義是發生在醫院內的一切感染。醫院內感染為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住院前獲得的感染、住院時正處于潛伏期或于住院后發病者不能作為醫院內感染;反之,住院期內獲得的感染,出院后才發病者,應為醫院內感染[2]。為了應對院內感染的發生,醫院應建立預防和管理院內感染的專門機構,制定預防方案和措施,并監督方案的實施,要對院內感染進行監測,一旦發生應第一時間分析原因及制定對策。本文觀察風險評估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研究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19個科室(包括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心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神經內科、兒科、感染科、胃腸外科、甲狀腺乳腺外科、骨科、神經外科、肝膽外科、泌尿外科、燒傷科、婦科、產科、血液透析室、重癥監護室)病房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
1.2方法。醫院從2018年10月起對19個臨床科室實施風險評估管理,觀察周期為3個月。1.2.1風險評估管理具體辦法:(1)各科室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風險評估科室自查表,并在應用過程中,不斷完善其內容。(2)嚴格規范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包括:做好病房、走廊、衛生間等公共場所的消毒清潔工作;發熱待查者先禁用抗生素,以免影響病原體的檢出或影響臨床表現而延誤診斷;嚴格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征,聯合用藥的目的應達到協同或相加的治療效果;懷疑或確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生素。1.2.2實施重點:(1)重點環節:醫源性醫院感染診斷的準確性、監測(三管、手術部位、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目標監測、消毒液濃度監測)、醫院感染和可疑暴發的報告、預防和控制、手衛生依從性、日常清潔合格率、消毒、滅菌隔離、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的使用和處理、個人防護與職業安全、醫療廢物、污水的處置等。(2)重點人群:皮膚屏障損傷或炎性反應、抗菌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患者、合并慢性基礎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惡性腫瘤、白血病、原發性和繼發性免疫缺陷病)患者、重癥(ICU)患者、老年人、新生兒、長期住院患者、產期臥床患者、營養不良患者、留置各種管道患者、耐藥菌患者、手術患者等。(3)重點部位:皮膚軟組織感染、注射穿刺部位感染、新生兒感染、手術后肺炎、血源性病原體感染、中心靜脈導管相關的血流感染(CA-BSI)、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手術部位感染(SSI)等。(4)高危險因素:各種侵入性操作,如靜脈置管、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和人工裝置、使用呼吸機、手術切口、??圃\療操作等。
1.3醫院感染納入標準。無明顯潛伏期的感染,規定入院48h后發生的感染為醫院感染;有明確潛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超過平均潛伏期后發生的感染;本次感染直接與上次住院有關;在原有基礎上出現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和產后獲得的感染;由于診療措施激活的潛在性感染,如皰疹病毒、結核桿菌等感染。
1.4觀察指標。實施風險評估管理后,統計各科室患者泌尿道感染、外科傷口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敗血癥、皮膚感染發生率,并與實施風險評估管理前3個月相關數據進行對比。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數據間比較應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施風險評估管理后,各科室患者泌尿道感染、外科傷口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敗血癥、皮膚感染發生率均低于管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3討論
風險,是指某一事件發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組合,而醫院風險是指可引起或產生對患者、患者家屬、醫院員工及所有來訪者嚴重危害性影響的人為或自然事件[3-4]。而醫院感染作為臨床最重要的醫院風險事件,目前在國際醫學界也是重點干預的事件。醫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過程中所出現的感染癥狀,排除入院前及入院時的感染現象。相關資料指出,目前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發生率約為10%,而醫療條件較差的醫院其醫院感染發生率更高[5]。積極有效的醫院感染管理對提高醫療質量,保證患者住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是醫療服務的核心內容,由于醫學認識存在局限,疾病不斷發展變化,醫療服務是一個存在風險、不斷認知、持續改進的過程,在拯救生命、維護健康的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一定風險。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診療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人們對醫療質量的期望值逐漸提高,醫療行業的風險值也隨之升高[6-7]。要降低醫院感染重點環節、重點人群與高危因素風險,就必須針對性制定預防與控制計劃,采取及時評估、分析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一種在風險事件發生前對可能出現的不利因素及對生命安全造成影響損傷的事件做出有效評估工作,以預防風險事件的發生,減少臨床不良事件出現[8]。目前,我國臨床上風險評估多針對于疾病風險因素及并發癥,對醫院感染控制并未有過多研究,因此,開展風險評估以應對醫院感染對臨床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風險評估過程中應注重區分低風險科室與高風險科室,根據醫院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風險評估表,在防控感染過程中重點根據患者病情癥狀及治療方式來進行醫院感染管理,通過發現風險因素及時整改、評估、再進行控制以達到控制醫院感染的效果。醫院可根據等級醫院評審要求和醫院實際情況,做一個風險評估科室自查表,每季度科室監控小組自查并對存在問題提出整改措施,通過PDCA循環,降低高風險因素[9],尤其是在手衛生依從性和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方面。將風險評估應用到醫院感染管理中,旨在規范管理醫院感染重點部門,降低醫院感染重點環節的風險,切實落實醫院感染防控基礎性措施,從而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降低病死率、致殘率。由于各科室收治患者不同,其病情程度及治療措施也不相同,因此風險評估應用于醫院感染管理中應對癥實施,適當調整。通過風險評估主要在于預防而非糾正,從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風險因素,使臨床工作量化,利用少數人力減少高風險事件的發生,從而使感染控制程序化。綜上所述,風險評估應用到醫院感染管理中,可有效完善相關風險管理制度,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提升醫療質量,從而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和依從性。
作者:鄧慧 單位:四川省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醫院感染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