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企業盈余管理成因與規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盈余管理涉及到與企業相關聯的多方利益,長久以來,一直倍受社會各界及政府有關部門的廣泛關注。適當的盈余管理可以增加企業融資能力,激發企業的市場活力,對于推動企業經濟發展是有一定貢獻的,但是過度的盈余管理也會誤導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正確估判,侵害后者的經濟利益,如不加以規范和限制,還極有可能為企業的后續發展埋下隱患。就我國企業盈余管理而言,現況不容樂觀,不良操縱行為時有發生。基于這樣的認識,文章立足于企業盈余管理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盈余管理的規范措施。
關鍵詞:盈余管理;形成原因;規范措施
一、盈余管理概述
關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定義、意義等,目前學術界看法不一,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研究雖然比國內要早一些,但至今尚未形成一致性的意見,甚至有的觀點還將盈余管理認作是欺詐行為。盡管學術界對于盈余管理褒貶不一,各執一詞,但總的來說有一點是基本一致的,那便是:“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對自身利益或企業利益最大化的一種追求行為。”而且其利益的表現形式也是復雜多樣的,比如,其利益表現形式既可以是企業高管報酬的增加和職位的晉升,也可以是企業股價的升值和稅收的節省等等。盈余管理在西方國家企業管理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我國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由于資本市場的日漸活躍,企業對于盈余管理的應用也日漸增多起來,且表現出了與西方國家企業不同的復雜性。目前,國內業界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正在加緊進行中。由于在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諸多因素之中,盈余管理是最為至關重要的一項,而會計信息又反映出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財務狀況,其中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有助于投資人對企業進行優劣區分,促進社會資金的良性活動,而經過粉飾的會計信息則會誤導投資人對企業的估判,給社會資金的良性活動帶來負面影響,因此,企業盈余管理規范與否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可等閑視之。
二、企業盈余管理的成因
(一)會計政策法規的不健全
從政策層面講,在擬定會計準則的時候,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需要,總會留有一些可選擇的空間,給予一定的應用寬容度。企業會計人員據此可以根據本企業的具體情況選擇符合自己利益的會計政策,所以,這也給企業進行盈余管理創造了條件,因為會計準則的擬定并非是單純技術性的,其中還要兼顧企業與債權人、投資人之間的利益博弈,還需要對各關聯方利益進行整合。并且,從時間層面講,會計政策的制定總要遲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當新的會計政策沒有出臺時,企業當然要做出對自身有益的盈余管理。
(二)審計監管的不到位
我國企業當前的審計監管情況大致如下:就企業內部而言,大型企業的監管機構、監管系統雖然在形式上已經落實到位,但是在實際上審計部門需聽命于上級領導的安排,監督管理的職責并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中小企業的所謂監管機構、監管體系則是殘缺不全,自說自話,更遑論監督管理職責的發揮;而就企業外部而言,企業管理當局通常是由自己聯絡注冊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相關審計工作,這樣就容易誘發企業管理者與注冊會計師之間形成利益勾連,進而影響到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獨立性,同時也為企業進行盈余管理創造了條件。
(三)會計信息的不對稱
會計信息的不對稱是企業能夠完成盈余管理的重要條件之一。在企業經濟活動的過程中,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和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之間的不對稱情形既有時間上的也有內容上的。由于作為會計信息提供者的企業管理當局直接掌管著企業的運作情況,控制著企業的經濟活動,因而能夠全面掌握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而作為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投資人、債權人以及地方主政部門等,由于不能直接參與企業的經濟活動過程,需要靠企業管理當局提供的信息來了解企業的經濟活動情況,因而在對企業內部各種信息的掌握方面與企業管理當局相比處于明顯的劣勢。很顯然,企業管理當局并不愿對自己所擁有各種信息完整、及時的披露給信息使用者,因為這樣做對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是非常有利的。
(四)降低政治成本的需要
所謂政治成本,指的是“當某些企業面臨著與會計數據明顯正相關的嚴格管制和監控,一旦財務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時,企業就會招致嚴厲的政策限制,從而影響到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企業盈利能力越強,就越會受到社會的關注,當企業財務報告顯示的盈利水平較高時,就很容易吸引消費者和媒體的注意力,政府部門也會由此從稅收方面對企業施行更為嚴格的管制,這就使企業從事經濟活動的政治成本大增。所以,企業為了避免政治成本的發生或者是盡量降低政治成本的影響,通常也會借助盈余管理來粉飾真實的財務報告。
(五)企業高管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企業當局高層管理人員的自身利益與企業的盈余管理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些高層管理人員的個人薪資收入、職位晉升、工作業績等等都與企業盈余管理密不可分,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沒有一種信息指標能夠充分完整的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那么企業高層經營管理人員就極有可能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優勢來侵占投資人、債權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而信息使用者對此卻難以知情,所以說,企業當局高層管理人員為了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有理由助推盈余管理行為在企業管理中的實施。
三、規范企業盈余管理的措施
(一)推進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建設
一方面,會計事項處理是由會計人員作出的職業判斷,即便是對于同一會計事項,不同的會計人員所選擇處理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并且,企業當局處于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也會或明示、或暗示會計人員選擇某種會計處理方法,所以,要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從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方面來減少會計方法的可選擇范圍,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會催生出很多新的會計業務,這就使原有的會計核算會出現與現實會計業務不適應的問題,因此,需要不斷加快新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建設。
(二)健全會計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企業管理當局內部的各種信息并沒有完全置于社會公眾的監督之下,因此,這就為企業當局的“暗箱操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可以說,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健全,為企業管理當局進行利潤操控打開了方便之門。所以,為了能夠準確有效的監管企業當局的經濟活動情況,就必須要健全會計信息披露制度。
(三)加強職業經理人市場建設
與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職業經理人市場還相當落后,還缺乏專業化的水準。一般來說,我國企業經理人的任命、考核等都是由政府部門負責的,因而企業經理人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通常是脫節的,這就使得企業經理人為了謀求個人利益而不惜通過盈余管理的方式來掩飾企業真實的經濟數據,所以,加強職業經理人市場建設對避免企業當局過度使用盈余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四)強化審計監督功效
審計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手段,審計雖不能發現所有的會計舞弊行為,卻能找出企業當局經濟活動中的重大錯弊,降低虛假會計信息的幾率,提高會計信息的可信度。因此,強化審計監督的功效,加強審計的獨立性,可以有效防止盈余管理在企業經濟活動中的濫用。
(五)提高會計人員職業素養
會計人員的職業覺悟和思想認識在企業當局實施盈余管理的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提高會計人員職業素養,可以從根本上阻止企業當局實施不當盈余管理的意識驅動,增強會計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和公正性。提高會計人員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自喻,本文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許波.企業盈余管理:一種基于中國國情的分析[J].財會月刊,2004(4B).
[2]劉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J].經濟管理,2001(23).
作者:張健 單位:平煤神馬機械裝備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