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Lis平臺信息管理評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Lis平臺屬于石津灌區2003~2004年度信息化項目第三標段中的一部分,2005年10月開始進行系統需求調研,到2006年3月交付使用,共經歷半年的時間進行設計和構建。其中,灌區基礎數據庫系統是整個平臺的數據基礎,主要實現對灌區基礎數據(灌區基本特征、組織管理、工情屬性、水雨情監測等)的存儲和管理。灌區基礎數據庫查詢系統主要實現對基礎數據的查詢顯示功能,以基礎數據庫中的數據為依據,增加圖表顯示功能,讓各項數據顯示更加形象直觀。灌區電子地圖制作系統主要是對灌區的空間數據進行存儲和管理,以灌區地圖為基礎,對主要渠道和閘門、橋梁等工情信息進行修改和維護。灌區工情管理系統主要實現在電子地圖上對灌區工情數據進行查詢和展示,點擊地圖上相應的渠道或建筑物,系統即可彈出相應的數據信息。系統開發建設前,各類基礎數據、工情數據和監測數據分別被相關的業務處室存檔保管,有電子文檔,也有紙質資料,一些綜合性數據收集起來比較繁瑣。空間數據沒有電子存檔,只有一些紙質地圖,查詢更為不便。Lis平臺的數據庫設計詳實完整,很好的指導了灌區各類數據的收集管理工作。系統建成試運行期間,基礎數據和工情數據基本錄入完畢,電子地圖繪制完成,重要工情和監測點數據也錄入系統,2006~2012年,Lis平臺一直保持使用,各類信息查詢方便快捷。隨著技術發展和需求的提升,Lis平臺的不足也逐漸顯露,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基于C/S結構,查詢數據必須在電腦上安裝Lis平臺軟件,不如B/S結構的方便快捷;電子地圖的底圖數據來源較早,有些道路和渠道的更新無法體現;數據分析匯總功能較弱,數據挖掘力度不夠;水情、雨情等監測數據只能人工錄入歷史數據,無法與監測設備鏈接,不僅數據的時效性不足,數據錄入工作也比較耗費時間和人力。
2e•IDS平臺使用情況
隨著富互聯網應用技術的興起,潤華信通公司對系統結構進行了大幅度的改動,推出了“灌區信息化管理軟件系統”(Irrigation&DistrictInformationSystem)——e•IDS,石津灌區在2010年度信息化項目中選擇了e•IDS對原有的Lis平臺進行升級,2012年建設完成并投入運行,經過三年的使用,感覺升級后的系統優點如下。基于B/S和C/S混合的軟件體系結構,外部用戶通過Internet即可查詢灌區相關信息,客戶端無需安裝軟件,數據訪問的便捷性大大提高,同時不直接訪問數據庫服務器,能保證數據庫的相對安全。灌區內部用戶通過局域網直接訪問數據庫服務器,交互性較強,數據查詢和修改的響應速度較快。這種方案把B/S和C/S這兩種軟件體系結構進行了有機結合,揚長避短,有效發揮了各自優勢。平臺采用分布式開發,每個業務模塊獨立設計,大幅提高了系統的可維護性,當系統中某一模塊變更時,只修改模塊自身的代碼,其它模塊不會受影響,這使得軟件易于擴展和升級。平臺包括多個功能模塊,可實現模塊的動態組合,不同灌區可根據具體的業務和需求進行選擇。石津灌區已建有成熟的網站、檔案管理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且對防汛的需求較少,根據這一實際,選擇了信息采集、量測水管理、工情GIS管理模塊,既滿足對業務數據的管理需求,又避免了重復建設,很大程度上節省了資金。水情數據可以通過遙測設備鏈接平臺自動、實時傳輸,直接保存在云服務器中,節省人力,且實時性更強。平臺更新了電子底圖,跟實際更加貼近,地圖樣式也制作更加精細美觀。經過三年的使用,個人感覺此平臺可在以下方面做進一步改進:進一步開發手機APP的查詢和數據錄入功能,增加系統的便捷性,便于推廣;多關注空間數據,加快電子底圖的更新頻率,使底圖盡量與實際相符;數據分析功能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3結語
經過近十年的建設和使用,灌區管理系統基本符合灌區對數據管理的需求,特別是數據庫設計比較翔實,能夠有效指導灌區數據的收集整理;主要業務數據的查詢和匯總方便快捷,以電子地圖為基礎的工情和監測信息展示直觀形象,是較為理想的綜合性灌區信息管理平臺。
作者:楊明 單位:河北省石津灌區管理局信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