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海洋行政管理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建構,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引言
我國在新時期適時推出了海洋發展戰略,制定了海洋事業、海洋人才發展戰略規劃。為了對接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各高校,特別是海洋類高校,紛紛設立涉海類專業及在其他專業設立海洋通識課程,擴展大學生的海洋視野。國內海洋類高校的學科布局一般都有海洋技術、海洋科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等涉海類專業,另外還有行政管理、農林經濟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類專業。國內海洋類高校的發展定位一般都是國內或國際一流海洋特色大學,打出“海洋特色牌”,以期實現海洋特色定位下的理、工、農、文、經、管、法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所以,為了適應海洋大開發的新形勢及海洋類高校的特色戰略定位,在涉海類專業、管理類專業乃至其他相關專業開設《海洋行政管理》通識課程具有重要意義。而欲開出《海洋行政管理》課程,建構該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則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二、前期研究綜述
通過期刊網以“海洋行政管理”為題名和關鍵詞檢索后發現,目前已經發表的論文有60篇左右,研究內容可做如下歸納:一是奠基于其他專業之上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索在行政管理專業內開設海洋科技、海洋法、海洋管理等課程,把行政管理專業辦成具有“海洋行政管理”特色的專業。二是作為特色研究學科的海洋行政管理研究。探討海洋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外部性、利益主體的多元性特征,并把學科體系歸納為海洋職能、海洋制度、海洋決策、海洋實施、海洋財政、海洋倫理等。梳理現有海洋行政管理學科體系的爭論分野,并提出海洋行政管理學理論體系構建原則,如工具性原則、差異性原則、系統化原則、生態化原則,并對學科體系進行宏觀架構,探討其概念、理論基礎、管理理念、管理主體、行為工具、管理實踐等問題。提出以行政管理理論體系為基礎,在適應海洋實踐活動規律、海洋行政管理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海洋行政管理學科體系。三是海洋行政管理體制研究。一些學者在分析了現有海洋行政管理體制弊端的基礎上,沿著決策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思路,建構了分散管理、統一執法,以及決策部門、執行部門和信息部門相互合作、相互制約的海洋行政管理宏觀體制。探討我國海洋行政管理體制發展歷史的路徑依賴,職能配置交叉重疊與多頭管理等問題及其克服。四是海洋行政管理某一領域的研究。對于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海洋傾廢、海底電纜、管道、海域使用等進行海洋執法監察的研究;提升海洋行政管理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研究;提升地方海域管理水平的研究;海洋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研究;海洋發展戰略的研究。前期學者對于海洋行政管理問題的研究內容非常豐富,視角多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但對于海洋行政管理作為一門課程來看,其內容體系如何建構?其內涵和外延如何界分?遵循怎樣的邏輯?這些問題尚無學者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對上述問題的解答。盡管如此,學者們的前期研究成果,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支撐。
三、研究方法與設計
《海洋行政管理》課程教學內容框架體系的厘定,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深度訪談法;(2)文獻研究法;(3)比較研究法;(4)頭腦風暴法。在研究設計上,由于《海洋行政管理》課程教學針對的對象為管理類和涉海類專業的學生,課程定位為涉海類專業、管理類專業的海洋通識課,在學科歸屬上又屬于管理學科,同時在研究題域上又具有海洋的特殊性,所以在研究設計上必須考慮兩個維度,即“管理”的維度和“海洋”的維度。另外,由于海洋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所以還需要考慮一個維度,那就是“公共性”的維度。
四、研究結論
《海洋行政管理》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框定,可以從海洋行政管理與私營部門管理、公共行政管理的比較,沿著管理的屬性、公共的屬性、海洋的屬性三個維度著手建構。公共行政管理與私營部門管理的共同點在于兩者都遵循管理的邏輯,履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基本職能,在一般職能的履行上兩者是重合的。兩者的不同點在于公共行政管理還具有公共性,追求公共利益。從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來看,海洋行政管理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一個子集,只是公共行政管理眾多領域中的其中一個題域。所以,海洋行政管理既具有管理的屬性,也具有公共的屬性,還具有海洋的屬性。與私營部門管理相比,它具有私營部門管理不具有的公共性;與公共行政管理相比,它又拘囿于海洋的特有屬性。循此理路,首先,《海洋行政管理》課程內容體系的設計必須遵循管理的邏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五大職能須在內容體系中融入,包含管理主體、管理客體、戰略規劃等內容。其次,《海洋行政管理》課程內容體系的設計還必須遵循公共的邏輯,考慮其政治性和公共利益的追求,教學內容涵括海洋立法、執法、司法體系,以及海洋環境等公共產品的維護。最后,《海洋行政管理》課程內容體系的設計還必須遵循海洋的邏輯,教學內容涵蓋海域功能區劃、海島管理、海洋權益維護等海洋特色屬性條塊知識體系。
作者:孔凡宏 金龍 鄭建明 單位:上海海洋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