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氣象物資管理云平臺設計與實現,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為解決實際業務運行中物資信息彼此不透明,存在“信息孤島”的問題,提出了利用互聯網+,建設網絡化的具有電子商務功能的可面向全國氣象部門的物資儲備供應系統,實現了氣象裝備和備品備件的快速申請、檢索查詢、設備全生命周期跟蹤、倉儲信息統計、質量評價等功能。通過系統構建出布局合理、運轉流暢的氣象裝備供應保障體系,基本形成了扁平化的業務管理模式,有效提高氣象物資周轉的效率。
關鍵詞:儲備供應;電子商務;氣象物資;生命周期
儲備供應是氣象觀測運行保障業務的基礎,是綜合氣象觀測業務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的快速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的儲備供應保障流程和模式已難以滿足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儲備供應保障成為影響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穩定可靠運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實際業務運行中,國家級、省級、各地市、各縣之間物資信息彼此不透明,存在“信息孤島”,統籌調度存在局限性,影響物資周轉時效;物資運輸環節缺少信息支撐,無法及時跟蹤掌握。電子商務是利用微電腦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的商務活動。電子商務雖然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定義,但其關鍵依然是依靠著電子設備和網絡技術進行的商業模式,隨著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它已不僅僅包括購物的主要內涵。電子商務包括電子貨幣交換、供應鏈管理、電子交易市場、在線事務處理、電子數據交換(EDI)、存貨管理和自動數據收集系統等[1]。
1設計思路
本文引入的電子商務模式就是指通過使用互聯網等電子工具,使單位內部、單位之間,利用電子業務共享信息,實現部門間業務流程電子化,提高物資調度等各個環節的效率。按照創新、集約、開放、共享的原則,結合部門供應業務的相關規范要求,提出基于互聯網并由各氣象部門和各氣象儀器生產商共同參與組成儲備體系的設計思路。(1)建立扁平化的業務模式。實現單位和單位之間由傳統的隸屬關系轉變成平行關系,類似電商C2C,各級單位在平臺通過店鋪的方式展現庫存信息,使物資信息相互開放。(2)重構各級氣象部門和各氣象儀器生產商共同保障的新型業務“生態圈”。推動“生產廠家”參與,促進供應業務與生產制造等相互作用,調動生產廠家保障積極性,充分發揮社會化參與的力量。(3)將儲備供應業務現有的部門內分級保障模式,調整為部門分級保障和市場保障相結合的聯動運行模式,實現資源共享,提高保障效率和效益。應急調配時能做到統籌全局,提高物資周轉的效率。(4)探索搭建氣象部門與生產廠家之間O2O的橋梁。進入供應商店鋪,瀏覽線上裝備產品的信息介紹,通過實時聯系完成線上或線下的互動,形成氣象裝備領域內的垂直信息平臺。
2系統結構
系統結構主要分為數據服務、支撐服務、應用服務三個層次。數據服務是氣象物資管理云平臺建設的數據基礎層,其設計和實現按照面向服務、面向管理的要求,構建集約化監控的數據基礎,各種數據如業務數據、用戶信息和統計記錄等存放在這一層中。支撐服務主要提供通訊、信息共享交換和服務應用整合等基礎服務,包括數據訪問服務、集成服務、事務服務、流程服務、目錄服務和消息服務等。這些服務都基于業界的標準規范,支持跨平臺、異構數據庫的應用訪問和控制技術,為服務集成和信息服務提供基礎支撐。應用服務為用戶提供具體操作前臺和管理后臺,用戶通過身份認證接口登錄系統,可以實際操作對應的權限。按照電商系統的結構進行建設,通過人機交互操作模式實現各業務功能,充分體現出聯網+氣象物資供應的特點。平臺依賴于云服務提供信息系統運行所需的數據存儲支撐環境,共享數據服務交互環境。系統業務代碼和數據庫都部署在阿里云上,為解決日益增多的圖片信息被保存到系統中給應用服務器帶來的壓力,單獨設立了圖片文件服務器保存圖片。
3系統功能
3.1主要特點
系統設計圍繞建立信息化全生命跟蹤業務為主線,使用對象為內部用戶和外部用戶,內部用戶包括各級氣象管理和業務部門,外部用戶主要為生產廠家。主要特點是實現管理單位管控、決策需求,氣象裝備用戶申請、反饋、評估需求,供應商跟蹤裝備使用需求,基本實現儲備業務領域的全流程閉環管控與信息共享。
3.2主要功能
系統實現對氣象裝備從采購、發放、申請、調撥、借用、維修、檢定、報廢等過程的全記錄以及裝備在庫內信息化管理。系統使用的外設設備包括二維碼條形標簽、二維碼打印機、二維碼掃描槍等。系統分為前臺和管理后臺操作,業務管理的功能放在前臺顯示處理,主要完成快速搜索、業務管理、倉儲管理、物資基礎信息、狀態管理。系統基礎信息和統計查詢功能放在后臺處理,主要完成系統管理、基礎信息管理、平臺首頁維護、查詢統計。前臺頁面提供靈活的搜索功能,可以分別按照觀測裝備、庫、供應商等多個維度去檢索相關信息,并通過庫存數量大小、庫隸屬關系、距離最近、區域篩選等排序,迅速鎖定目標,同時可查看觀測裝備外觀圖片、規格參數等信息,以及針對裝備質量可靠性、供貨及時性、售后服務保障性等用戶評價信息。業務管理滿足國家應急物資調撥、借用和各省、市、縣物資調撥、借用、送修、送檢、申領等業務操作。各級用戶進行申請業務以類似“訂單”的方式發送給接收對象。業務類型包括調撥、借用、歸還、送修、送檢、內部申請。對于提交申請的業務,實時顯示申請進度、審批進度等信息,包括待響應、待發貨、待收貨、已處理、發貨中、已收貨,對物資運送的信息根據發貨單位提供的運送方式和運單信息可進行物流信息追溯,實時掌握物資在途信息。其中,應急物資申請流程按照中國氣象局相關規定。需求申請是市級或省級單位匯總下級單位提報的需求申請,形成需求計劃;發放管理是結合當前單位庫存情況,可以采取發放設備給下級單位,當本單位庫存不足時可以進行設備采購,補充庫存后再進行發放,發放的動作只能由省、市級單位向下級單位發起。采購管理是創建采購計劃,實現對本次采購物資、數量、金額、采購組織形式、采購方式等信息的記錄。物資基礎信息和物資狀態管理主要用于創建和配置物資及其各項屬性參數。其中,系統設計了套件管理功能,將由組件組成的整套設備進行信息關聯后,系統會自動匹配出整套設備數量,實現了對套裝設備的管理。告警管理通過設置物資超檢期、庫存安全數量、有效期等閾值進行報警提示,方便倉儲人員及時掌握物資狀態。倉儲管理包括倉庫信息、庫位信息管理、出入庫管理、二維碼生成、制定盤庫計劃等。通過新建倉庫,可實現本單位對單位內多個倉庫的管理;庫位信息可結合倉庫實際情況,按照“庫、架、層、位”自定義,并通過庫位平面分布圖方式展示,通過搜索設備二維碼或者名稱、型號在平面圖上查看到該設備具體對應的庫位位置,同時點擊平面圖上的庫位可顯示該庫位上的物資信息,提高出庫作業效率。實現基于二維碼的入庫/出庫操作[2-4],出庫時系統可按照物資入庫時間提示進行“先進先出”操作。后臺首頁維護主要實現裝備動態應用、公告章程等公共信息的編輯和。查詢管理實現庫存、物資狀態、物資調配、倉庫、庫存臺帳、盤點計劃、調撥申請次數、物流記錄、質量評價、采購單等信息的統計,全方位滿足業務人員需求。系統管理可設置賬號、角色、組織、功能權限等,相關業務的待辦信息提醒和告警信息通過設置以短信方式自動推送,提升了工作效率。
4系統實現
4.1技術路線
系統軟件采用基于B/S架構的模塊化設計。主要采用J2EE的開源技術路線。該技術體系下的開發資源優勢較大,相關資料豐富,有較多可選的開源應用服務器和免費開發IDE工具。業務平臺Web后臺主要技術包括springMVC技術、SpringIOC和AOP技術,Hibernate技術,MySQL技術。Web前臺主要技術包括JQuery,Html5。外部接口的調用主要是通過WebService實現[5]。為了使系統功能在手機、電腦、Pad等多類便攜設備中使用,本系統將所有前臺網站頁面做成設備自適應效果。
4.2接口設計
系統內部業務處理服務都是基于服務接口開發,業務處理服務的調用都是通過Spring的javaBean容器獲取其中的唯一實例,而不是直接生成該業務處理的一個實例。在設計過程中,底層組件可以被上層組件調用,底層組件不能調用上層組件。
4.3定時進程
定時任務主要采用Spring的Quartz組件技術實現。用于將預警信息以短信的形式通知給指定用戶。
4.4系統日志
系統日志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記錄為用戶的操作日志,登記該用戶的操作信息和操作內容。另一部分是系統運行日志,收集系統的異常信息以及日志文件的記錄。對于系統異常信息,可以定時發送給管理員,并做相應錯誤信息文件備份。
4.5安全體系
平臺需要考慮網絡安全、數據安全、應用安全。網絡鏈路安全方面主要由云服務器提供方設計,一般具備良好的網絡安全防御機制。業務數據安全在設計時需要考慮數據存儲、管理,傳輸方面的安全保障。應用安全主要考慮用戶認證和授權、日志和審計、業務邏輯實現和部署。
5結論
該平臺的設計與實現不但可以滿足各級氣象部門倉儲物資的調度,為氣象部門應急調配物資提供先進的信息手段,而且可以實現部門和生產廠家物資信息的“互聯互通”,使部門之間的“供需要求”快速的到達平臺前端。目前,平臺正處于試運行,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優化的地方,要實現平臺完全的適應業務需求,還需要系統設計、使用的進一步的完善和規范。
參考文獻:
[1]白秀艷.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物流快速反應實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7):23-25.
[2]蔣皓石,張成,林嘉宇,等.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其應用和發展趨勢[J].電子技術應用,2005,31(5):1-4.
[3]余雷.基于RFID電子標簽的物聯網物流管理系統[J].微計算機信息,2006,22(2):233-235.
[4]馬蕾,方睿,張琨.基于編碼規則的氣象裝備全壽命跟蹤系統[J].氣象科技,2014,42(2):425-426.
[5]李雷孝,謝芳,劉曉軍.SSH整合框架的研究與應用[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1(2):40-44
作者:劉名 孟超 黨瑞 單位:陜西省大氣探測技術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