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物流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并穩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然而,物流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存在育人機制不完善、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不足、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不充分等問題。因此,文中針對以上問題,以《倉儲管理》課程為例,探討物流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踐,提出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方法。
【關鍵詞】物流管理;課程思政;倉儲管理;實踐;評價
1引言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2014年,上海市的高校率先探索實施“課程思政”。2016年,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隨著課程思政建設的穩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與內容逐漸清晰,形成了對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設計、各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等方面系統性的指導。
2物流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
目前,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存在思政育人機制不完善、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不足等問題[2],仍然存在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如所選取的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結合不夠緊密,甚至出現思政案例與課程不相關,導致思政教育痕跡明顯,未能起到“隱性教育”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倉儲管理》相關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經驗[2-6],將思政教育目標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目標,通過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梳理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點,設計合適的思政案例,采用“雙線并行”翻轉教學模式、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共同育人、體驗式與探究式教學、實踐教學等教學方法[3]。已有研究能為《倉儲管理》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案例的積累、融合方法的選擇提供參考。然而,關于物流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及質量評價的研究尚少[4-7],僅有幾位學者對《倉儲管理》相關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達成效果、教學改革實施效果、教學效果及反饋進行了主觀評價[4-6],尚未出現采用定量的方法客觀評價《倉儲管理》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研究。因此,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按照《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指導要求,對《倉儲管理》課程思政進行系統的設計,并提出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方法。
3《倉儲管理》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踐
按照“挖元素-定目標-想辦法-做評估”4個步驟進行《倉儲管理》“課程思政”設計,首先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然后圍繞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需要、學校的辦學定位、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制定課程目標,根據所挖掘的思政元素和課程的特點,確定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方式和方法,最后設計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方法,對育人效果進行評價。
3.1思政元素的挖掘
《倉儲管理》是物流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涵蓋倉儲收貨、存貨與發貨管理、倉儲商務管理與成本控制、現代化的倉儲管理、儲存規劃、保管養護、裝卸搬運、庫存管理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涉及倉庫收存發管理實務、倉儲設備的選擇、倉儲合同與倉單的運用、倉庫的規劃與設計等實際操作技能,課程內容蘊含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經過深入挖掘,梳理出以下思政元素:①我國古代的倉庫與倉儲活動(中華傳統文化與智慧教育);②我國倉儲管理的歷史演進(愛國主義教育);③倉儲管理的規章制度(職業道德與修養教育);④危險品倉庫的管理(安全和責任意識教育);⑤倉儲合同與倉單(法治教育);⑥智能倉配技術(創新精神、愛國主義教育);⑦綠色倉配技術(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教育);⑧倉庫規劃與設計(工匠精神、吃苦耐勞)。
3.2課程目標的制定
《倉儲管理》的課程目標由價值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三部分組成(見表1),其中價值目標對該課程的人才培養類型進行了準確刻畫,也是《倉儲管理》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通過課程內容的教授,不僅要讓學生認知、領會、應用、綜合和評價課程的知識點,增長與課程相關的技能,而且要通過課程思政達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行業觀的目的。
3.3思政融合的設計
圍繞思政元素,緊密結合課程內容,選擇相應的思政案例,采用歷史講述、榜樣人物事跡學習、倉庫現場參觀與交流、新聞報道分享、法律條例學習、法律案例分析、國家戰略及規劃的講解、觀看行業會議、參觀物流展會、企業案例討論、課堂展示、實例演練等形式多樣的思政融合方法,在完成課堂知識點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育人目標。《倉儲管理》課程思政總體設計如表2所示。“共情法”和“做中學”是提高課程思政效果的有效手段,由于該課程的實踐性較強,因此,《倉儲管理》課程內容與思政融合大多采用了“做中學”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參觀倉庫、逛物流展會、案例分析、實例演練、課堂展示、繪圖制作等課堂和課外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發揮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深刻領悟活動中蘊含的道理。在講解“我國古代倉庫遺址”、學生分享“我國抗戰時期的倉儲管理”、觀看《榜樣5》中順豐快遞小哥汪勇“感動中國”事跡、觀看天津港危險品倉庫爆炸案新聞報道、觀看全球智慧物流峰會和全球智能物流峰會、學習京東亞洲一號和菜鳥網絡等我國成功企業經驗時采用“共情法”,讓學生從情感上加深認識。此外,在學期初對學生進行分組,每4-5位同學為一組,共安排3-4次小組作業,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資料收集、報告撰寫、匯報展示,讓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貫穿整個課程。
3.4實施效果評價體系的構建
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環節,評價應遵循的原則包括:對思政培養的目標結合課程目標進行評價,過程評價與結果性評價、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結合,評價指標可測量,評價應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7]。《倉儲管理》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包含對課程目標達成效果、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效果、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三個方面的評價。其中,對課程目標達成效果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效果的評價采用定性評價、教師評價的方式,而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采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見表2)。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考察《倉儲管理》中8個思政元素育人目標的完成情況,結合每個思政元素所對應的融合方式來選擇評價方法。當融合方法為“共情法”時,可進行過程評價,即教師對實施課程思政前后學生的情緒、態度、反饋等方面的變化進行細致觀察,并進行定性評價;當融合方法為“做中學”時,可進行結果評價,教師統計學生在隨堂測試、課堂展示、實例演練、課后作業、期末考試中的完成情況,進行定量評價。另外,還可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開展學生自評,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對于部分既需要進行過程評價又需要進行結果評價的思政元素,可設置權重,進行綜合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結合育人目標查找差距,進一步完善各思政元素的融合方法和思政案例,不斷提高育人效果。
4結論
本文針對物流管理專業課課程思政設計與評價中存在的問題,以《倉儲管理》課程為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明確育人目標,設計思政融合方法和思政案例,構建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評價體系,提出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方法。通過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踐,提升物流管理專業教師的思政能力與素養,豐富課程的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在改善育人效果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嚴筱 紀靜娜 單位:廣東財經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