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物流管理專業國際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物流國際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具有系統性,它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系統結構要素合理流動的過程。在對國際化校企合作進行系統結構分析基礎上創新地提出了一種直接利用原有鄰接矩陣求解骨架矩陣的代數方法,并通過構建物流專業國際化校企合作結構模型解釋其主要功能和系統結構。
【關鍵詞】物流;國際化;校企合作
一、研究背景
我國國際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雛形始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探索于中國加入WTO過程中。同時,物流人才國際化培養也在此時誕生,之后與國際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并肩同行,共同加速于“一帶一路”建設時期。在物流業面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一帶一路”大戰略環境下下,國際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今后一段時期發展的必然趨勢。雖然我國對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研究早就開始,但因物流行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目前國際化校企合作模式還未有較為系統的研究。
二、系統思維分析校企合作
根據深入調研及結合課程實際,我們以課程設置、過程銜接和培養目標作為國際化校企合作系統的關鍵因素。具體來說,本文將物流管理專業國際化校企合作系統分為企業、學校、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公共核心課程、實踐課程、選修課程、思政課程、溝通交流、邏輯思維、學習態度、實踐經驗、抗壓能力、特長愛好、頂崗實習、畢業論文這17個關系要素,且這些要素存在著一定的相互關系。因此,根據ISM解釋結構模型方法,將這些因素設為Di(i=1,2,…,17),并建立系統要素關系表,再構建鄰接及可達矩陣,最后根據數學的代數運算性質和matlab矩陣編程計算出可達矩陣M,并用層次劃分得出可達集、先行集、共同集。可以看出,17個影響校企合作物流管理專業的系統的主要要素可以分為7級四類。第二類和第三類是系統相互間的關鍵核心要素,它對校企合作物流管理專業的系統造成直接影響。并且,系統各部分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是以順序為導向的,即根據學生從入學開始接受培養到學生畢業的時間順序構建系統結構圖的。這個過程中,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培養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專業核心課程主要培養學生思維態度,公共課程和選修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特長愛好、創新能力、思維態度,實踐課程培養學生實踐經驗,思政課程培養學生抗壓能力,這些系統因素具體由頂崗實習和畢業論文來體現。
三、結論
從工學交替到學徒制改革再到產教融合,都是適應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的杰出探索,是學校與企業、課程與崗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也預示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不斷融合與進步。本文通過建立解釋結構模型來理清校企合作中對人才培養方面的思路,明確培養目標并找出問題所在,通過對校企合作整體系統的內部基本功能研究,確定了系統的關鍵因素。作者認為,物流行業國際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需要校企雙方有機培養才能達到合作的預期效果,它實際上是以學生為中心校企共同參與的系統結構要素有機流動的過程,在國際化校企合作系統中,承擔著學生入學學習、接受培養、掌握知識等功能,并且這些培養最終要符合國際化物流人才標準。
參考文獻:
[1]鄧存瑞.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國際化[J].外國教育動態,1991,(05):54.
[2]馮彥喬,唐涌,李康.四川省高職院校物流人才國際化的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商論,2017,(16):181.
[3]張沖.我國物流管理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5,(03):246.
作者:馮彥喬 單位: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